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5份打包含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 练习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
    • 练习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doc
    • 练习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运用 (2).doc
    • 练习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doc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运用 (2)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运用 (2)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运用 (2)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5份打包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5份打包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doc、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doc、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运用2doc、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doc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德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最重要的前沿理论之一。尽管这一学术概念的创立源自英美学界在20世纪中叶的讨论,但是,其中蕴涵的问题和思想旨趣却是当代伦理学理论亟待应对的内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讨,美德伦理学至今已衍生出幸福主义、情感主义、多元主义等主要分支。同时,借助与知识论、心理学、法理学的融合,它进一步发展出美德知识论、美德心理学和美德法理学等交叉前沿领域。总之,美德伦理学以美德概念作为核心,重新理解伦理生活与伦理知识的经验本质,重新构造道德行动与道德反应的心灵模式,重新确立人类本性与共同生存的自然样态。
    然而,我们越深入地了解美德伦理学的历史和形态,便越会对美德伦理学的状况感到困惑。比如,很多人认为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及其《追寻美德》堪称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可是,麦金太尔本人却拒绝承认自己是“美德伦理学家”;又比如,很多人因为看到美国哲学家纳斯鲍姆在古希腊悲剧中挖掘出不少有关美德的议题,便认为她开出一条新的美德伦理学路径,却没有注意到她认为“美德伦理学”这个概念多余。另外在内容上,我们不得不认真区分“历史形态的美德伦理学”与“理想形态的美德伦理学”,区分“作为思想运动的美德伦理学”与“作为思想观念的美德伦理学”;我们还需要认真对待美德伦理学的全球性,在中国、印度、拉美等文明类型中,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类型中探寻不同的美德伦理学形态。
    承认上述的美德伦理学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需要我们对美德伦理学的内涵外延、主要阶段、基本观点予以如实描述。尽管这种描述是美德伦理学思想的一部分,但它却并没有充分解释美德伦理学究竟具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因此,对美德伦理学来说,一项必需甚至紧迫的研究任务就是,针对美德伦理学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形态进行完整梳理与详细阐述。这意味着,我们要把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以美德概念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筛选出来,加以如实地概括和连贯地叙述。我们不仅有必要回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休谟、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的美德理论,考察印度文明、中东文明的美德观念,更有必要引入孔子、孟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中国思想家关于美德问题的思考与反思。他们当然并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家,但他们的思想却可以被视为针对美德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有助于为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建构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不仅如此,美德伦理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完美人格的刻画,从而揭示积极的人生状态,因此,对美德伦理学的历史渊源的讨论还可到文学经典和史学经典中去探求,甚至直接到史实和现实中去把握。在那里,我们反倒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人性的高贵或卑劣,更加具体地看到美德或恶德的演绎方式,也更加完整地看到伦理思想同整个人文知识系统的交互影响。一旦打开思路,不仅可以在西方的史诗或戏剧中有所收获,更可以在中国的各类文献——如《史记》这样的纪传体史书、《世说新语》这样的人物品评记录集,抑或《西游记》这样的通俗小说文本中发现关于美德的历史意识。
    作为一种重视道德行为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语境的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还拥有更加饱满的现实关怀。比如,在涉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航天探索等科技前沿领域时,美德伦理学发挥着巨大影响力。比如,美德伦理学会关注在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行为者的道德推理与情感反应;会关注在人工智能的研制和运用过程中,开发者与被开发者之间的道德地位与行为模式;还会关注在太空科研乃至星际开发的条件下,人类面临的全新道德环境及其人性表现。概言之,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美德伦理学的未来方向。
    然而,美德伦理学的未来指向不仅仅限于现实场域,它能否提升自身的知识含量,同样也影响到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参与度。因此,美德伦理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论证,提高自己的哲学思辨性。这意味着要将伦理学的讨论同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将道德哲学的命题同心灵哲学、行动哲学、政治哲学的发展结合起来。用美德的概念视角,贯穿伦理学内部的主要板块,打通哲学不同部门之间的深度联接。
    作为一种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美德伦理学对人类生活的未来样式的总体理解,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否在未来的思想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传统以及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会通过美德伦理学的视.域而获得更大的普遍意义与未来价值。
    (选自李义天《面向历史与未来的美德伦理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当代伦理学前沿理论之一的美德伦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衍生出多个分支,发展出多个交叉前沿领域。
    B.重新构造道德行动与道德反应的心灵模式和重新确立人类本性与共同生存的自然样态,属于美德伦理学的任务。
    C.柏拉图、阿奎那、尼采等西方哲学家和孔子、朱熹、王阳明等中国思想家的思想都可成为建构美德伦理学的资源。
    D.美德伦理学影响着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同时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指引着美德伦理学的未来方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及其《追寻美德》和美国哲学家纳斯鲍姆的认识,不能流于简单和肤浅,需要进一步分析。
    B.在史实和现实中,往往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人性,由此美德伦理学可通过完美人格的刻画,揭示积极的人生状态。
    C.美德伦理学具有现实关怀性,重视关注各类现实场域中的行为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及人性表现等。
    D.中华文明传统和我国目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为美德伦理学在未来的思想舞台占有一席之地而贡献力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贾府败落后,凤姐的哥哥王仁竟将凤姐女儿巧姐卖入烟花巷,幸好被感恩凤姐的刘姥姥所救。
    B.史学家认为,《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掉刘邦,除了刘邦的巧饰,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羽不完全相信刘邦会背叛自己。
    C.2023年6月13日,浙江杭州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为救跳江轻生的女子,从十余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将女子救起。
    D.《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书中设计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曲折取经过程,想告诉读者成功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
    4.为什么说“我们越深入地了解美德伦理学的历史和形态,便越会对美德伦理学的状况感到困惑”?请依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分)
    5.假如你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李义天,将在世界伦理学论坛上就如何建设美德伦理学的问题发表主题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演讲主体的内容要点。(6分)
    江西上饶市2024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既有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训练和引导不断更新模型,初步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这种强大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在斯蒂格勒看来,“无产阶级化”并非指人的经济状况的贫穷,而是指技术的“智能化”导致的人的“愚钝化”,抑或“废人”化。也就是说,技术发展不仅能够取代人类身体,代替人类的生产劳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生活选择设计选项,让人们在其中作出价值选择,甚至代替人们选择如何生活。那些失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的人会被视为“废人”,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知识,甚至也失去了“生活的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会不断下降,越来越趋于平庸化、扁平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的取代已逐渐接近斯蒂格勒描述的第二、三阶段——越发剥夺人的理性知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类进行知识生产,甚至能够生成新的“思想”。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需要去思考作为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应如何调整自身状态迎接未来的智能时代。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会变得越发重要。人类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特定情境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能够不断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并且,对于需要综合判断和组织沟通的工作,或者说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以被代替。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
    人类有着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够根据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构建稳定的模型。梅洛·庞蒂对人的认知进行过深入探讨,认为人的知觉形式是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的,人在所处的情境世界中充分调用所有的身体官能,并使知觉在身体中得到综合体现。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我们能够通过身体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形成知觉。人的认知会塑造人的价值观,从而沉淀在人的发展状态中。这种沉淀属于每个个体的情感记忆以及理性思维,人的当下状态与过去状态密切相关。这种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的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而应更加注重亲身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在场景中学习,并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此外,我们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或许当下越是被视为“实用”的知识和岗位越容易被替代。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我们不应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而是要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思考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深层次思维中那些“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等问题。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提示我们要改变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回归人类的本然状态,更是提示我们要改变教育模式、调整社会结构。未来智能社会对于工作价值和意义的定义会发生很大改变,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携手应对。在此过程中,哲学和伦理学的深刻思考方式和追问方式,能够更好地让我们认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如何应对变化。哲学和伦理学要想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或功效,就不能仅局限于思考过去和当下,而是要面对未来和可能性,做未来之学。
    (摘编自唐兴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危”与“机”》)
    材料二:
    目前看,Sra将对影视制作、广告业、短视频业和大学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进一步的冲击。以上行业分工精细,环节众多,现在这些环节面临着被精简优化的压力。但我认为Sra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拍摄、制作和真人表演。
    使用AI建构一个新的现实需要其具有极强大的细节控制能力。目前Sra生成的视频还不能做到完全精确,有的细节破绽人的肉眼就可以识别,例如东京街头姑娘迈步时的左右脚不太自然,人在搬椅子时椅子竟然会漂浮在空中,篮球会穿过篮筐的边筐而过,几只小狗会不断地变幻出更多的效果,人咬了一口饼干但饼干上没有咬痕等。当然,这些问题在Sra的不断迭代中都很快能如破解物理题一样地得到解决。但是目前看,Sra能接受的“提示词”主要是可以被轻松视觉化的描述性文字,但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或观点能否视觉化,如何视觉化,这是Sra下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正是文字媒介与视觉媒介(图片和视频)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作为用户很难以文字提示通过Sra的“人工智能黑箱”来精确地控制和输出我们想要的图片或视频。我们说“一图胜千言”,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即使是通过“千言”也无法精确达到一张图片,更别说一个视频的效果了。比如,在热播剧《繁花》中,90岁的游本昌老师扮演的“爷叔”看到穿上精致西装的宝总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短短几秒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注视,仿佛诉尽了自己一生的悲喜。我很难想象,用多少以及什么样的文字作为提示词才能让Sra精确地输出“爷叔”如此登峰造极的表演效果。
    即使Sra可以高效地和逼真地输出很多个某一类型的长达60秒或以上的视频片段,某些类型的视频片段的表演仍然只有像游本昌先生这样的专业老戏骨才能胜任;能将这些片段以符合观众接受心理的方式流畅编织起来、讲述一个如《繁花》一样精彩和卖座的故事的,目前也仍然只能是由专业的讲故事高手通过专业的设备才能实现。尽管人类创造力的高峰已经被Sra等人工智能技术重重包围,步步逼近,但最高处的红旗仍将猎猎招展,高高飘扬。
    (节选自【澎湃新闻】的一篇访谈文章,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博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人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能通过身体来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形成知觉,并提出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
    B. 根据材料一,我们如果一直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那将难以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
    C. 材料二作者认为Sra将对影视行业和广告业等形成进一步的冲击,但目前Sra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拍摄、制作和真人表演。
    D. 材料二中,尽管面对如Sra等人工智能的重重包围,人类创造力的至高地位仍然不会动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的发展定会使人“无产阶级化”,即人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愚钝”,甚至逐步沦为一个“废人”。
    B. 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要秉持预判问题、直面解决问题的态度,做好“面向未来”的各种准备,这样才可能成为未来之学。
    C. 目前Sra能接受的“提示词”主要是可以被轻松视觉化的描述性文字,这就导致了它很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或观点视觉化。
    D. 只要处理好文字媒介与视觉媒介(图片和视频)之间的差异问题,我们作为用户就能以文字提示通过Sra的“人工智能黑箱”来精确地控制和输出我们想要的图片或视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雅各布·福斯特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让人们有机会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B.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博登在其作品《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
    C.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时具有行善与作恶的巨大潜能,如不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将是对当代和后代的失职。
    D.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普罗大众改善生活,减少不平等现象。同时,世界需要建立规则,尽可能地让它的好处掩盖过它的缺点。
    4.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作为普通个体的青年学生该如何应对?下列哪一项做法不符合材料中的观点( )
    A. 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
    B. 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
    C. 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跳出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的模式,注重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D. 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5. 材料二中作者有一句话:“我很难想象,用多少以及什么样的文字作为提示词才能让Sra精确地输出‘爷叔’如此登峰造极的表演效果。”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去解读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
    江西鹰潭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伟大的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的工作为第三纪①概念的确定奠定了基础。第三纪从新生代②开始一直延续到第四纪③冰河时期到来之前。还有一些学者将新生代分为两个大致相当的时期,即古近纪(距今6500万~2400万年)和新近纪(2400万年前至今)。在新生代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环境变化发生在中始新世到早渐新世之间,并且与任何时代的界线都不吻合,这一点多多少少让人难以理解。新生代地质时期(包括古近纪的3个地质时期)的确定以及后来对地层的进一步划分使人们对地球的这一历史阶段所发生的环境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②发生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的恐龙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陆生脊椎动物群落的组成,此前被恐龙占据的生态位一下子向其他动物敞开了大门。哺乳动物取代了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龙的地位。不仅如此,进入古近纪以来,哺乳动物还开创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态位。这些特化的类群包括食蚁动物、食草动物和啮齿动物等,它们都是由陆生哺乳动物分化而来的。很多这些看上去样子奇特的动物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由灭绝动物空出的生态位。然而,在重新填补过程的早期阶段,演化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具有各种身体结构和适应性的动物类型。
    ③混乱的哺乳动物演化不仅发生在陆地上,还发生在海洋里——鲸正是在古近纪出现的。鲸是由古近纪早期踝节类动物中一种叫作“中兽”的肉食性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最早的鲸化石发现于巴基斯坦和埃及的早、中始新世地层。不仅如此,古近纪的海洋还见证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其他重大事件,包括现代鲨鱼的繁盛。虽然鲨鱼的软骨很容易被分解,但是它们的坚硬牙齿可以形成精美的化石。因此,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一直热衷于收集古近纪的鲨鱼牙齿化石。
    ④17世纪中叶,丹麦医生尼古拉斯·斯丹诺在解剖鲨鱼头部时,注意到几个世纪以来在马耳他岛上发现的“舌石”与鲨鱼的牙齿非常相似。在1667年出版的《鲨鱼头部解剖》一书中,斯丹诺提出“舌石”其实就是葬送在《圣经》故事所述的洪水中的远古鲨鱼的牙齿,他的理论流露出现生生物死亡后其结构可以保存为无生命的化石的观点。斯丹诺这位医生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而如今,我们对当年给予斯丹诺灵感的古近系岩层的重要性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⑤古近纪剧烈的气候变化一直没有停歇,尽管有所波动,但从古近纪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了长期凉爽的阶段。在古新世,全球气候开始变冷之后,从古新世到始新世过渡的时期全球气候又曾出现过短暂的回暖。这次回暖与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从晚古新世到早始新世(距今5600万~5100万年)的碰撞息息相关,这段回暖期也成为最近5.5亿年来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紧接着,全球气候又从晚始新世的温室效应迅速过渡到了早渐新世的冰室效应。
    ⑥白垩纪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漂移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直到印度洋板块与巨大的亚洲板块碰撞,这些火山活动才逐渐平息。由于大陆边缘抬升使深海沉积物中的有机物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事件进而导致了中始新世全球气温的升高。所谓的二氧化碳来自海洋中浮游生物、鱼类以及微生物的遗骸。这一事件削弱了部分海洋的碳汇效应,同时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又加剧了温室效应。根据现代地质学理论,发生在古新世到始新世过渡时期的全球变暖是由多种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触发的。除了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碰撞,还包括由格陵兰与北美和欧洲大陆分离引起的北大西洋的火山活动以及海洋中有机物生产率的提高等其他因素;而由火山活动引起的高纬度地区的海水升温进一步削弱了大气环流。
    ⑦从古新世到整个始新世,全球气候都比较温和,各地区差别不大。因此,北美洲西北部、德国南部、伦敦甚至整个英格兰的气候都与今天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在这些地区发现的植物化石包括木兰、柑橘、月桂、鳄梨、黄椲、樟树、腰果树、阿月浑子树、杧果以及其他热带藤蔓植物。这里的气温也常年稳定在20~25摄氏度,全年的气温波动不超过10摄氏度。三角洲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以及缠绕着藤蔓植物的树木,河水在广阔的冲积平原上蜿蜒流淌,这一切都与今天亚马孙平原的三角洲没什么区别。这一时期的水椰和苏铁植物化石更是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葱翠。
    ⑧尽管草本植物在古生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渐新世末期它们才从沼泽和林地等最初的生境中扩散开来并走向繁盛。这一过程与植物抵抗植食性动物取食的能力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植物需要演化出快速且可靠的繁殖方式。只有当植物演化出风媒传粉的能力而不再仅仅依靠昆虫传粉时,它们才开始了快速扩散并形成辽阔的草原。
    (摘编自理查德·穆迪等《地球生命的历程》,王烁、王璐译)
    【注】①第三纪:是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包括古近纪和新近纪。②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又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③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提出了“第三纪”的概念,第三纪是新生代中最老的一个纪,与第四纪一同包含在新生代之中。
    B. 一些学者将新生代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这与“第三纪”的提出并不冲突。不管哪一时期,都是地球漫长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小的阶段。
    C. 随着恐龙的大灭绝,地球上演化出具有各种身体结构和适应性的动物类型,比如食蚁动物、食草动物和啮齿动物等。
    D. 在新生代中的古近纪这一时期,发生了哺乳动物取代恐龙、气候由变冷到变暖再到变冷、草本植物快速扩散等事件。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哺乳动物在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龙灭绝后,取代了它们的地位,填补了生态位。
    B. 从发现的最早的鲸化石看,哺乳动物鲸至少在古近纪的第二阶段就生活在海洋中。
    C. 白垩纪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引发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
    D. 从古新世到整个始新世,全球气候都比较温和,一些地区的气温常年稳定在20~25℃。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生代最具深远意义的环境变化发生在中始新世到早渐新世之间,第①段只是将其当代问题提出,下文并未论及。
    B. 文中提到丹麦医生尼古拉斯·斯丹诺关于“舌石”化石的研究成果,意在突出他是世界上第1位古脊椎动物学家。
    C. 中始新世全球气温升高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引发火山活动、深海沉积物中的有机物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等密切相关。
    D. 第⑦段举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大量植物化石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从古新世到整个始新世,全球气候都比较温和”的观点。
    4. 下列有关此篇文章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括号,这些括号都起到了解释或补充说明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与新生代有关的信息。
    B. “多多少少”“进一步”等副词以及“不仅……还”“尽管……但”等关联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C. 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科普文章,作者在说明地球发展演化中的某些特点时,与今天地球相关情况作比较,易于读者理解。
    D. 文章在说明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这一中心话题时,注重文章的层次结构,总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脉络清晰。
    5.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说:“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请结合达尔文的这句话,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
    江西南昌十九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以灶计,积若干家而成户;户以住屋计,积若干户而成支;支以支派计,积若干支而成房;一房之内包含许多大小支派,积若干房则成族。由此,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年度的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整合。祠堂提供了家族成员共同实践宗族伦理的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中国社会已从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还存在从宗族变为家庭这一“家”的转型问题,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中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时,我们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其实,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为当代中国的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与合理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以社区代宗族,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以此为基础结成一利益共同体,即“拟宗族”。“拟宗族”可整合社区民众,使之成为糅合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以形成面向未来的新道德的载体,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耕文化中的宗族须有地缘与血缘这两个因素,宗族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B.家庭是最小的单位,从家到族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中国宗族社会。
    C.在宗族乡村中,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以及内部成员的团结通过祭祖才能加强。
    D.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针对的是农耕社会,而其中家国天下的扩展路径被工业文明斩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分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阐述了族田这一宗族集体财产的作用,思路清晰。
    B.文章将宗族对内部、外部成员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其在人们建立和睦关系中的作用。
    C.文章主体在论证时既关涉历史中的宗族现象,又注意当下的宗族变化,具有发展思维。
    D.文末指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祠堂是宗族组织的核心,但只在乡村社会的民众开展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时起作用。
    B.传统宗族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模式不同,而两种模式下的道德整体性则是一致的。
    C.族田有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之分,每种类型的族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救济族人。
    D.当代,我们可采用“拟宗族”方式,以社区代宗族,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跳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断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为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 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 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 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 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D. 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一项是( )
    A. 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B. 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C. 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D.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4. 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B.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C. 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D. 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5. 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1.C【解析】据第4段最后两句话可知,能“成为建构美德伦理学的资源”的是他们的“美德理论”和“关于美德问题的思考与反思”,而不是“思想”,范围扩大化。
    2.B【解析】据第5段第一、二句意思可知,“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人性”是“对美德伦理学的历史渊源的讨论还可到文学经典和史学经典中去探求,甚至直接到史实和现实中去把握”的原因,属于因果倒置。
    3.D【解析】第五段主要观点是“对美德伦理学的历史渊源的讨论还可到文学经典和史学经典中去探求,甚至直接到史实和现实中去把握”,言外之意,在文学经典和史学经典中,甚至在史实和现实中,都可以找到美德伦理学的表现。A项是文学经典作品对人性的高贵或卑劣的刻画,可以作为论据。B项是史实中对项羽对人的信任,属于人性,可以作为论据。C项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德,可以作为论据。D项讲作者文学构思与设计,未涉及“美德或恶德”,不能作为论据。
    4.①美德伦理学的状况很复杂;②美德伦理学的内容太丰富;③美德伦理学的形态多样。(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5.①要对美德伦理学的内涵外延、主要阶段、基本观点予以如实描述。
    ②要对美德伦理学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形态进行完整梳理与详细阐述和讨论。(筛选概括并连贯地叙述历史各种以美德概念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③要关注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对美德伦理学的指引。
    ④要提升美德伦理学的知识含量,进一步完善论证,提高哲学思辨性。
    (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江西上饶市2024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答案】1. A 2. B
    3. A 4. C
    5. ①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以被代替。②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的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③游本昌老师的魅力素养和精湛演技,加之对“爷叔”这个角色的独特认知,让他的 表演呈现出Sra无法精确生成的艺术审美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作者认为……并提出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梅洛·庞蒂对人的认知进行过深入探讨,认为人的知觉形式是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的,人在所处的情境世界中充分调用所有的身体官能,并使知觉在身体中得到综合体现”可知,“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提出的是“梅洛·庞蒂”,而不是“作者”。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技术的发展定会使人‘无产阶级化’”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可知,原文说的是“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而不是“使人‘无产阶级化’”。
    C.强加因果,原文“Sra能接受的‘提示词’主要是可以被轻松视觉化的描述性文字,但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或观点能否视觉化,如何视觉化,这是Sra下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D.表意绝对,理解有误,原文中作者认为文字媒介和视频媒介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充分条件目前无法成立。原文中也有“我们说‘一图胜千言’,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即使是通过‘千言’也无法精确达到一张图片,更别说一个视频的效果了”的表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的观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能催生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
    A.“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属于机遇,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
    B.“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是挑战,而不是机遇。
    C.阐述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不属于机遇。
    D.阐述的是生成式人工 智能的优缺点,不属于机遇。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错误,材料一原文“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并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说的是“改变”,而不是“摒弃”,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句子字面意思是Sra很难输出“爷叔”如此登峰造极的表演效果。据此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对于需要综合判断和组织沟通的工作,或者说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以被代替”可知,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以被代替。
    结合“这种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可知,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的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
    结合“90岁的游本昌老师扮演的‘爷叔’看到穿上精致西装的宝总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短短几秒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注视,仿佛诉尽了自己一生的悲喜”“某些类型的视频片段的表演仍然只有像游本昌先生这样的专业老戏骨才能胜任”可知,游本昌老师的魅力素养和精湛演技,加之对“爷叔”这个角色的独特认知,让他的表演呈现出Sra无法精确生成的艺术审美效果。
    江西鹰潭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答案】1. A 2. C
    3. C 4. D
    5. ①渐新世末期,草本植物演化出风媒传粉的能力,用以抵抗植食性动物的取食,这一变异有益于草本植物自身发展,因而它们快速扩散,形成辽阔的草原、②这一时期草本植物走向繁荣,是它们通过自然选择保存和积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能力的结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提出了‘第三纪’的概念”说法错误。原文第①段只是说“查尔斯·莱尔的工作为第三纪概念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于文无据。原文“这一事件进而导致了中始新世全球气温的升高”“这一事件削弱了部分海洋的碳汇效应,同时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又加剧了温室效应”,并没有谈到与恐龙灭绝的直接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下文并未论及”说法错误。下文第⑤、⑥段论述的温室效应和冰室效应就是对该处的论述。
    B.“意在突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说法错误,原文第④段中“斯丹诺这位医生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位占脊椎动物学家”这句话只是一个评价,并非文章提到他“舌石”化石研究成果的用意所在。
    D.“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大量植物化石”说法错误,应是“北美洲西北部、德国南部、伦敦甚至整个英格兰”发现的植物化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总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开头提出有关地质年代划分的问题后,后文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并非“总分总”的结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尽管草本植物在古生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渐新世末期它们才从沼泽和林地等最初的生境中扩散开来并走向繁盛。这一过程与植物抵抗植食性动物取食的能力密不可分”,第八段植物发生的变异是“演化出风媒传粉的能力而不再仅仅依靠昆虫传粉”,它们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开始了快速扩散并形成辽阔的草原”。可见渐新世末期,草本植物演化出风媒传粉的能力,用以抵抗植食性动物的取食,这一变异有益于草本植物自身发展,因而它们快速扩散,形成辽阔的草原、
    ②“演化出风媒传粉的能力”属于“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能力,于是“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开始了快速扩散并形成辽阔的草原”。这一时期草本植物走向繁荣,是它们通过自然选择保存和积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能力的结果。
    江西南昌十九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1. B 2. C 3. D 4. A
    5. 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有多种原因让它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A.为名人效应。
    B.为叠加效应。
    C.为名人效应。
    D.为名篇效应。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并和本文谈到的“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结合理解,根据题目从“想象”“记忆”“激情”三个关键点来分析诗句。
    ①记忆:“昔闻洞庭水”意思是: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
    ②想象: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两句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
    ③情感:最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最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可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7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