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鸟铳,也许会令人联想起晚清时期的鸟枪和抬枪。那时候,中国用鸟枪、抬枪等过时的武器与西方的坚船利炮抗争,这两种武器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火器技术的重要标志,但鸟铳背后的历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鸟铳在明代中期刚传入中国时,可谓当时最先进、最重要的单兵作战火器,并逐渐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流装备。不过,当下了解鸟铳的人并不多。其实,鸟铳曾在西方军事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过中国的历史进程。
(3)制造鸟铳的技术(简称鸟铳技术)起源于欧洲,中国的鸟铳技术主要有三大来源:葡萄牙、日本和土耳其。它们都对中国鸟铳技术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推动作用。
(4)葡萄牙是较早崛起的殖民国家,在其征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鸟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东南亚及中国沿海扩展影响力时,葡萄牙与当时的明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据《筹海图编》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指挥卢镗带领部队攻破了葡萄牙人的据点双屿岛,俘获了善制铳的外国人,获得了制铳技术。葡萄牙式鸟铳是欧洲鸟铳技术起步阶段的产物,其作战威力远不如后来传入日本和土耳其的鸟铳。
(5)在中国东南沿海开展的大规模、长时间的抗倭战争,是日本鸟铳(倭铳)传入中国的直接原因。经过对欧洲鸟铳的技术改进,日本鸟铳的威力更大、精准度更高,造成的杀伤力也更强。后来,通过对日本海盗的分化和打击,明军缴获了部分鸟铳并获得了制作方法,从而改进了中国的鸟铳,有效地遏制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
(6)中国学者对于在抗倭战争中从东南沿海传入的鸟铳技术关注较多,而较少提及通过噜密(在今土耳其境内)传入中国的鸟铳技术。然而,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明朝哈密争夺战期间(1513—1524),噜密的鸟铳技术便传入中国西北地区。从明代军事发明家、火器专家赵士桢在《神器谱》中的奏疏可以得知,嚕密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并不广,当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万历年间(1573—1620),赵士桢仿造了噜密铳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7)鸟铳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利能洞甲,射能命中”的特点。它能够穿透重铠,这得益于其拥有细长的铳腹,可以让火药在其中充分燃烧,从而产生强劲的气体推动力,增大了铅弹的威力。鸟铳命中率高则归功于“三点一线”的瞄准器、平直的铳管出口以及改进的点火装置,这些提高了射击的精准度。在明代中后期,鸟铳已成为明军作战中重要的装备,作为单兵火器的战略作用一直延续到清朝。
(8)明代初期的中国火器主要以火铳(小型金属管形火器)为主,通常使用铅子(铅弹)作为发射物。火铳以一种类似发散弹的方式进行发射,因此其射击精准度较低。为了确保火铳的气密性,明代初期的火铳在装填时通常需要筑土(用土块填充),并使用木马子(一块与火铳的内径相同的木片,起到阻隔火药和弹丸的作用)压紧压实,从而保证发射时作用于铅子上的膛压稳定。关于为何使用铅弹的问题,明末火器著作《火攻挈要》中提及:铅的密度较高、重量较重、穿透力更强,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可以比铁和铜更有力地穿透甲胄并造成致命伤害。
(9)赵士桢身为文官,却对军事和火器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制成各具特色的噜密铳、西洋铳、迅雷铳等10多种火器。他的《神器谱》是一部对鸟铳技术内容和种类记载极为详细的火器专著。赵士桢留心访求各种兵器,曾多次下军队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况并进行过多次讨论,从而全面了解了鸟铳在战争中的作用。
(10)赵士桢还在《神器谱》中绘制了各种鸟铳的打放姿势图。何汝宾所著的《兵录》也给出了齐备的打放方法,有铳歌曰:“一洗铳,二下药,三送药实,四下铅子,五送铅子,六下纸,七送纸,八开火门,九下线药,十仍开火门安火绳,十一听令开火门,照准贼人举发。”
(11)鸟铳在传入中国之后,国内涌现出一批与鸟铳相关的军事技术家,如戚继光、赵士桢、徐光启等。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鸟铳是一种非常重要却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和开发的火器,即使到了明代后期,鸟铳的技术水平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也没有在明代后期得到推广和普及。与大型铳炮的发展相比,鸟铳并没有得到明军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对于这种新型火器都存在一种不愿学习的倦怠态度。在实战中,由于人员众多、烟雾干扰等原因,士兵们没有心思去完成举铳、贴腮、对准星等动作。戚继光甚至在练兵过程中提出疑问:“鸟铳本为利器,临阵第一倚赖者。夫何各军兵不思倚赖之重?”
(12)在同时期的西方,出现了比较专业化的火绳枪部队,他们早早地开始用科学的量化标准规定鸟铳铳管和口径的比例以及铅弹和发药的比例,并应用物理知识研究了鸟铳在平放和仰放时的不同射程。
(13)此后,明代的鸟铳技术走上了一条不断衰落的道路。明末,尽管毕懋康发明了自生火铳,但是未能像西方那样走向发展燧发枪等先进单兵火器技术的道路。在清末抗击外来侵略的战场上,清军所使用的鸟枪和抬枪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火器技术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昕然、冯震宇《鸟铳:明代最先进的单兵作战火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明朝时的武器装备与西方相差不大,不过到晚清时期,军队所用鸟枪和抬枪的威力已大大低于当时西方的坚船利炮。
B.虽然鸟铳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十分陌生,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历史角度看,鸟铳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C.明朝的鸟铳技术及其普及程度未能提升,原因就是当时的军方官员更注重大型铳炮的作用,而忽略了单兵火器的技术演进。
D.赵士桢之后,我国在鸟铳的技术研发上鲜有成就,而在同时期的西方则对鸟铳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发,其技术越来越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介绍了我国鸟铳的演变情况时,将中外进行对比,既具有辩证思维,又使得说明的视角更加阔大。
B.从世界鸟铳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葡萄牙的鸟铳技术属于初级阶段,而日本和噜密的鸟铳制作技术更为先进。
C.西方的学者普遍认为噜密的鸟铳技术是在明朝哈密争夺战期间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学者一直以来不予以认同。
D.文中所引用何汝宾《兵录》中的铳歌既形象地说明了鸟铳的打放情况,又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艺术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鸟铳“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鸟铳有细长铳腹,能让火药充分燃烧,产生强劲气体推动力,增大了子弹威力。
B.鸟铳是当时最先进、最重要的单兵作战火器,并逐渐成为各军队的主流装备。
C.“三点一线”的瞄准器、平直的铳管出口以及改进的点火装置,提高射击精度。
D.鸟铳所使用的子弹是铅弹,其密度较高、重量较重,比铁和铜的穿透力更为强大。
4.请简要分析文中大量运用小括号的表达效果。(4分)
5.鸟铳技术在我国经历了一段演变过程,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烙印
陈彦
(1)①我是一生更换过好多次故乡的人,命运注定是个行者。当我在西安以南的大山深处镇安县出生时,其实离县城还很远,那里许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进过城。我的出生地是松柏乡,那时叫松柏公社,父亲在那里当公务员。随后,父亲又调动到红林、庙沟、余师、东风、柴坪等几个乡镇,我是从父母、亲戚和山民背上移来搬去的。
(2)那时觉得世界好大,今天看来,也都只是一二十公里的路程。我在那里获取了对大山的绝对概念和印象,至今描写起来似乎仍然近在咫尺。记忆中的山民,忠厚与善良不仅表现在宽阔的脊背上,更表现在木讷的脸庞与温热的心肠里,你不需要设防,他就能把迷路的你,指引到山重水复的大路旁。
(3)如果说那是第一故乡,在我心头,其实还细细划分着松柏坳、老庵济、庙沟口、余师铺、冬瓜滩、柴家坪这些不容混淆的更小地标。后来我终于进了县城。那时进城的交通并不发达,很多次都是骑自行车“上县”。中途要翻一个高高的土地岭梁。遇到下雪天,还需掏钱雇当地的“冰上走”往上扛。
(4)县城生活恰恰是我最具青春朝气的求学时期。小城那时才一万多人,是聚集在一口大瓮一样的底部,瓮盖即蓝天。一条河流顺着山脚蛇入蛇出,形成了回水湾一样的弓背,②街道、单位、住家户,就像点进沙窝的落花生,越生越多,有了些山城风貌。老县志上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知县叫聂涛,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却被分派到穷乡僻壤来做官,很是不乐意。全县当时一共才七百多户人家,满打满算四千张吃饭的嘴,还吃不饱,监狱的犯人却多得关不下。他就特别灰心地想回老家当乡绅去。他爹是个老中医,接到儿子颇有怨言的家书,及时从湖南把家眷给他送来,而且一边帮老百姓看病,一边到牢房里给那些因饥寒起盗心的囚徒把脉。同时也从中医理论角度帮儿子探索“知县”之道,说只要把这满当当的“监狱病”治得没人可关了,就算没白考一趟进士。官做得再大,要是与老百姓一毛钱关系没有,再大顶啥?于是聂涛留下来认真为百姓办事。离任时,户口与人丁都成倍增长,监狱也“十室九空”。这个故事,对家乡的人文影响颇大。老百姓一直在念叨、传唱。这是小城“史记”中温暖、励志的篇章。
(5)今天看来,镇安县城和此前的六个乡镇,它们的确都十分狭小,但对于当时的我,那就是“走州过县”行万里路了。从地理上把那六小块“魔方”与县城拉近后,我又翻越秦岭,走进了十三朝古都西安。
(6)我在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我心里还是把它定为第八故乡。因为,那六个儿时走过的乡镇,还有县城,太刻骨铭心了。西安之大,是因秦川八百里骤显阔绰疏放。我有幸住在古城墙下的端履门外,门里不远处,就兀立着两千多年前的大儒董仲舒墓。三十年,我始终就住在这个地方。从我家进到端履门,只有八分钟路程。一进门,迎面就是举世闻名的碑林博物馆。要上城墙,进门左拐就是阶梯。上到顶端,从城垛豁口看内城,脚下是一千三百多年的唐槐数棵,根须裸露,瘦骨嶙峋,依然生命葳蕤,雄强向天。再朝远处瞧,古城就尽收眼底了。昔日的皇城,如今多是寻常百姓住,竹笆市、案板街、炭市街、五味什字,都曾是漫卷的烟火气。当然,这里还夹杂着一种特别浑厚的声音,那就是城墙根下的古老秦腔。③这是来自民间的腔调,给这个城市铺上了厚厚一层普通生命的精神路基,让跟大小雁塔一样耸立的地标,似乎都有了坚实而可靠的沉雄底座。
(7)故乡的牵挂是激情澎湃的,也是愁肠百结、绵绵不绝的,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在京城,常常一觉醒来,以为是睡在西安的老房里。而在西安,又常常梦见镇安和那六个乡镇的硬板床与土炕。前些年回老家是常有的事,现在离得远了,已日渐不便。但每次回去都能听到很多故事,它们是我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和补充。
(8)抽象地说,故乡既是山川、风物,也是亲情、友情与祖宗的灵魂所在。总有人出走,到天下去闯荡,也总有人回来或固守。我大伯父的儿子就把祖坟守了一辈子。我们都叫他大哥。大哥也识字,能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和《七侠五义》。但职业却是犁地的犁匠。④在大哥的手上,扶犁简直是一种享受,只单手握把,另一手执鞭,留下嘴跟牛说话。如今,晚辈让七十多岁的他到河边镇上去住,他说太闹腾,就守在离祖坟一百多米远的地方,早出晚归对牛弹琴歌唱。山前山后的土地,在他们的耕耘中,还始终保持着我儿时记忆中的生机。
(9)我总想,大哥才是故乡和土地的最忠实守望者。我们走得再远,大哥都像定盘星一样死死扎根在真正的故土上。我的文学也从这里生长起,并努力想在故乡以外有所收成,但根本还是想把那么多故乡的烙印,也可以说是时代与历史律动的微声,以发酵过的方式,传递给更广大的世界。
(选自《散文·海外版》2023年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作者小时候辗转不定地跟随,辗转的这些地方构成了作者当年对于大山很大且遥远的印象。
B.文章第(5)段既承接上文写出作者从地理角度对镇安县城和此前的六个乡镇的感受,又开启下文对于西安生活的叙述。
C.作者用“古城墙下的端履门外”“门里不远处”“一进门”“上到顶端”等写出了居住之地与城墙的位置关系。
D.作者当年外走,没有如大哥般留守故乡,且“现在离得远了,已日渐不便”,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反省与懊悔。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用“更换过好多次故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又总领下文对故乡的叙述。
B.句子②以“点进沙窝的落花生,越生越多”为喻,形象地写出县城规模不断扩大的状态。
C.句子③将秦腔与大小雁塔比较,旨在表明秦腔对于西安的作用,强调了其历史文化意义。
D.句子④将议论与描写相结合,“留下嘴跟牛说话”写出了大哥独守故乡寂寞的心理状态。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标题“故乡的烙印”所蕴含的情感。(4分)
9.一般人的故乡只有一个,但作者说自己的故乡有八个。请以“八个故乡”为关键词对本文进行赏析,要求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赏析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也。少为木工,及蔡贼秦宗权作乱,始应募从军。初,随孙儒渡淮,陷广陵。及儒败于宣州,殷随别将刘建峰过江西,连陷洪、鄂、潭、桂等州,建峰尽有湖南之地,遂自为潭帅。顷之,建峰为部下所杀,潭人推行军司马张佶为帅。时殷方统兵攻邵州,佶曰:“吾才不及马殷。”即牒殷付以军府事。
殷于梁贞明中,为时姑息,所求皆允,累官至守太师。又上章请依唐秦王故事,乃加天策上将军之号。既封楚王仍请依唐诸王行台故事置诸天官幕府有文苑学士之号知诏令之名,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民间采茶,并抑而买之。又自铸铅铁钱,凡天下商贾所贵宝货入其境者,只以土产铅铁博易之无余,遂致一方富盛,贡奉朝廷不过茶数万斤而已。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
(选自《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
材料二:
高郁说马殷置“回图务”①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于梁,易缯纩战马,而国以富,此后世茶马之始也。古无茶税,有之自唐德宗始。文宗时,王涯败,矫改其政而罢之。然则茶税非古,宜罢之乎?非也。古之所无,后不得而增,增则病民者,谓古所可有而不有者也。古不可以有,而今可有之,则通古人之意而推以立法,奚病哉?
茶者,古所无也,无茶而何税也?古之取民也,耕者十一,漆林之税则二十而五,以漆林者,非饥寒待命之需也。均为王民,不耕不桑,而逸获不赀之利,则天下将舍耕桑而竞于场圃;故厚征之,以抑末务②、济国用,而宽吾南亩之氓。则使古而有茶,其必厚征之以视漆林,明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释:①回图务:指马楚政权在全国各地设置商业货栈。他们组织商人收购茶叶,销往中原地区,换回战马和丝织品。②末:指工商业。相对于“本”(指农业)。“抑末务”指抑制工商业。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封楚王 eq \\ac(□,A)仍请依 eq \\ac(□,B)唐诸王 eq \\ac(□,C)行台 eq \\ac(□,D)故事 eq \\ac(□,E)置诸天官 eq \\ac(□,F)幕府 eq \\ac(□,G)有文苑 eq \\ac(□,H)学士之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全部。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中的“尽”的意思不相同。
B.牒,原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或木片,后成为中国古代官府间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C.“故厚征之”和“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厚”的意思不同。
D.“而宽吾南亩之氓”与成语“宽猛相济”中的“宽”的意思相同,为“放宽”之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殷出身低微,年轻时曾做过木匠,参军后跟随孙儒、刘建峰征战,行军司马张佶自认为不如他,十分称赞其才能。
B.马殷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接连升官,封楚王,获得各种称号,其辖区自行经营,虽然遭到朝廷训斥,但依然如故。
C.马殷经高郁劝说,设立了“回图务”,对于民间的茶叶采取低价收购,然后在异地高价卖出,换取大量缯纩战马。
D.古代征收赋税,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抽取百分之十,对待漆林产业的,征收百分之二十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天下商贾所赍宝货入其境者,只以土产铅铁博易之无余。(4分)
(2)均为王民,不耕不桑,而逸获不赀之利,则天下将舍耕桑而竞于场圃。(4分)
14.王夫之是如何评价马殷所实施的茶税政策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忆钱塘
李廓
往岁东游鬓未凋,渡江曾驻木兰桡①。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桂倚玉儿吟处雪,蓬遗苏丞舞时腰。
仍闻江上春来柳,依旧参差拂寺桥。
注释:①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的“往岁”照应了题中之“忆”,“鬓未凋”则暗示了如今年华已逝的衰老状态。
B.第二句承接上句“东游”,其“江”为“钱塘江”,写过江的时候曾停留在木兰舟中。
C.颈联写美人倚着桂树在吟唱,从远处看极像蓬莱苏丞在舞动时的细腰,意境柔和优美。
D.尾联写诗人听闻江边春天参差不齐的柳枝依旧轻拂着寺桥,回到现实,呈现痛苦之态。
16.本诗颔联“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和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浪淘沙(其七)》]都写到了八月的钱塘江大潮。请简要分析其写法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从反面告诫唐太宗要在安逸环境中有危难意识,戒奢侈,行节俭,保持宽厚道德,克服欲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辞官后走在回家路上愉悦快意的状态,令人喜悦。
(3)小张和小琝来到荷花淀边,一眼望不到头的荷花迎风而立,这让小张心生欢喜,他不由地吟诵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小琝认为很应景,拍手叫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虽然村里通了自来水,但老堡子后的那眼水井要保护好。哥哥成年后,就在堡子的后院打了这眼井,不但自家吃,邻居们也吃。还记得当年打这眼水井的情景,乡亲们都来帮忙,一铲一铲地挖,一篮一篮地提,打了十几天,终于把水打出来。我记得,哥像个泥人似的从井里上来:我记得,我趴在井口,在渐渐上升的井水里寻找自己;我还记得,父亲和哥哥做辘辘的情景……
我喜欢打水,把木桶挂在绳头的铁卡子上,从井口放下去,然后放松辘辘上的井绳、让桶子往下落。当桶子触碰到水,“嗵”的一声,马上有一种来自井底的重量感通过井绳传导上来。通过那种重量感,你会判断 A ,如果没有,再放一次,感觉吃满了水,就屏着气摇辘辘。把井绳一圈一圈地缠在辘辘上,一圈一圈摇的时候,一种沉甸甸的渐次上升的收获感会通过胳膊充盈全身。桶子越来越清晰地上升,等它到了井口,抓着湿漉漉的桶把,把桶子提到井台上,我仿佛看到,心里有另一个我,在向水井鞠躬,那是一种迎请,一种感动,向着来自大地深处的甘露。
B ,你会觉得再好的矿泉水,也是不好喝的。这眼井水里的水有种大地深处的味道——冬天打上来的井水是暖的,夏天打上来的井水是凉的,有一点泥土的味道,又有一点点深邃的味道,更重要的,你会觉得,它是活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斑头雁和以捕鱼为生的水鸟不同,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和豆科植物的种子都是它们喜爱的食物。有时候它们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在植物茂密、水草丰美的地带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的迁徙路线较为固定,从西北高原繁殖地经唐古拉山口迁往南部越冬地。研究表明,斑头雁能飞到极高的海拔,是因为它们在长期对环境的适应中,已经进化出很多生理性适应机能,以帮助完成漫长的迁徙。与其他鸟类相比,斑头雁拥有更多的毛细血管和效率更高的血红细胞,这为斑头雁提供了其他鸟类无法匹敌的飞行能量。
斑头雁极高效率的呼吸系统,造就了它们极强的获取氧气的能力。①不但它们的急速呼吸能力不会导致头晕或晕倒,②而且还能够增加进入血液的氧的净含量,③使自身在飞行中更强的获得爆发力和耐久力。④这些都是对高原生活的一种适应。⑤面对仅达低海拔地区30%以上的氧气浓度,⑥斑头雁依然游刃有余。⑦事实上,所有鸟类都具有超高效的肺部。⑧它们的呼气口和吸气口是分开的。⑨鸟的体内有气囊,⑩这些气囊和肺相通,能够贮存空气,辅助肺部呼吸。与它们相比,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肺就显得很低级,呼吸都是同一个通道——嘴和鼻子同时用于呼气和吸气。
20.文中第三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每一段的意思,要求每一个句子不超过15字。(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最后一句都用了破折号,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效果。(4分)
(1)这眼井水里的水有一种大地深处的味道——冬天打上来的井水是暖的,夏天打上来的井水是凉的,有一点泥土的味道,又有一点点深邃的味道,更重要的,你会觉得,它是活的。
(2)与它们相比,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肺就显得很低级,呼吸都是同一个通道——嘴和鼻子同时用于呼气和吸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生活是自己的,故要有自己的节奏;也有人说,我们的生活都会跟他人有关,故要跟随他人的节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