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在一个簇新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如涓涓(juān)细流般洒在桌上的食材上,这些美食由一个年轻的厨师侍候着,他的出神入化的烹饪技艺让人心旷神怠。厨师_________着调料,仿佛这一切信手拈来,每一道菜都被他驾驭得恰到好处。
他缓缓拧(nǐng)开瓶盖,浓郁的香味_________在空气中。与此同时,孩子们无精打采地从床上爬起,被异想天开的念头驱使着,飞窜(cuàn)到餐桌前,期待着一顿丰盛的早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天伦(lén)之乐,_________着家的温馨和幸福。
这里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只有蜗行般的平静和幸福。就在这顷刻,似乎一切烦恼都消散了。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谊,是多年风雨同舟的经历的积淀。生活,就在这些细小而美好的瞬间里,被_________了无限的色彩和活力。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涓涓(juān)细流B. 拧(nǐng)开C. 飞窜(cuàn)D. 天伦(lén)之乐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簇新B. 心旷神怠C. 驾驭D. 异想天开
3. 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掂量 盘桓 渲染 赋予B. 打量 盘桓 沾染 赋予
C 掂量 游荡 沾染 给予D. 打量 游荡 渲染 给予
4. 对文中划线的句子,语病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成分残缺B. 搭配不当C. 语序不当D. 前后矛盾
【答案】1. D 2. B 3. A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D.天伦(lén)之乐——lún。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B.心旷神怠——心旷神怡。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第一空,掂量:考虑,斟酌。打量:对人的衣着、相貌等加以观察;端详。结合“厨师______着调料”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厨师在考虑使用调料,故应选填“掂量”;
第二空,盘桓: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游荡:闲游;闲逛。结合“他缓缓拧(nǐng)开瓶盖,浓郁的香味______在空气中”可行,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香味逗留在空气中,故应选填“盘桓”;
第三空,渲染: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比喻夸大形容;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沾染:因接触而被不好的东西附着上或受到不良影响。结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______着家的温馨和幸福”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画面烘托出家的温馨和幸福,故应选填“渲染”;
第四空,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给予:给,(用于抽象事物)。结合“生活,就在这些细小而美好的瞬间里,被______了无限的色彩和活力”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生活被细小而美好的瞬间交给了无限的色彩和活力,故应选填“赋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结合划线句“就在这顷刻,似乎一切烦恼都消散了”分析,句子语序不当,可将“似乎一切烦恼”改为“一切烦恼似乎”。
故选C。
5.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_________
①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②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③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A. ①③②④B. ②①④③C. ②④①③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通读语段可知,这段文字是一个议论语段,论述的是好读书的习惯。②句“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承接“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故为首句;①句解释原因,阐述的不读书的弊端;④句承接①句,提出一定要好读书;③句承接①句指出“好读书”的益处。故句子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6. 名篇名句默写。
有一种时光叫青春,我们曾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体会(1)“_________,_________”的萧瑟与孤寂,也曾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感受(2)“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与奔放。面对未来,我们既要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豪情,也要有(3)“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青春的路上,有迷茫,有困惑,但更多的是无限的可能和希望。让我们带着满腔热血,勇敢追梦,不负韶华!
【答案】 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 锦帽貂裘 ④. 千骑卷平冈 ⑤.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⑥.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衡、雁、裘、赢”等字容易写错。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某班举行“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致敬梦想,从那些我们易于做的事情入手,有同学搜集了一些材料,将其作为梦想的起点,请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本报讯(通讯员李学军)3月14日上午,昭阳区凤凰街道举行2024年春季入伍新兵欢送仪式。凤凰街道主要负责人对入伍新兵表示祝贺,并希望新兵到部队后珍惜荣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要求街道人武部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及时了解入伍新兵到部队后的情况,为家长排忧解难,确保新兵入伍后安心服役。据了解,自2024年春季征兵工作开展以来,凤凰街道坚持以完成高质量征兵工作为目标,提早谋划,广泛发动,狠抓落实,共征集新兵11人。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苏秀)3月20日,昭阳区举行向2023年立功受奖士兵集中送喜报仪式,向15名荣立三等功的士兵及其家属送上喜报。受奖士兵家属带着荣誉感和自豪感领取喜报。“希望弟弟再立新功!”受奖士兵李文好的哥哥领到喜报时开心地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这次领到弟弟立功的喜报非常开心。举行集中送喜报活动是对军人荣誉的珍视,有助于让军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材料三
7. 请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20字以内。
8. 就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30字以内)
【答案】7. 昭阳区举行新兵欢送与士兵荣誉颁奖仪式。
8. 示例:(1)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军入伍。
(2)大学生投身军旅,为国家的安全和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3月14日上午,昭阳区凤凰街道举行2024年春季入伍新兵欢送仪式”,材料二“3月20日,昭阳区举行向2023年立功受奖士兵集中送喜报仪式,向15名荣立三等功的士兵及其家属送上喜报”可概括为:昭阳区举行新兵欢送与士兵荣誉颁奖仪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材料三可知,2022年上半年入伍新兵中,大学生占比超过80%,其中大学毕业生超过50%,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军入伍;大学生为国家的安全和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①我国在征兵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加入军队能够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②现代战争对兵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兵员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二)名著阅读(4分)
9. 阅读《儒林外史》中的情节回答问题。
片断一: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
【批注】王冕的行为和选择,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追求个性自由、保持独立人格的典范。
片断二:
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王冕百方延医调治,总不见效。一日,母亲吩咐王冕道:“我眼见得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批注】
圈点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根据【片断一】的批注示例,对【片断二】中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进行批注。(不超过50个字)
【答案】母亲的话语体现了对官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提醒王冕在追求仕途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潜在的风险和代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词句的理解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片断二】的批注示例,对加点词语“不得有甚好收场”和画线句子“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进行批注。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材料中的语境和含义,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批注。
【片断二】中的材料描述了王冕的母亲在病重时对他的谆谆教诲。母亲的话语深刻而充满智慧,她不仅表达了对官场复杂性的理解,还针对王冕的性格提出了具体的忠告。从“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可以看出,母亲对当时社会的官场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官员们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美好,这既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抵挡官场中的诱惑而堕落,也可能是因为官场斗争的残酷而受害。而“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则直接针对王冕的性格特点,提醒他不要因为自己的高傲和倔强而在官场中树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局。
示例:母亲深谙官场险恶,告诫王冕仕途虽荣,风险亦重,望他谨慎抉择,保持初心。
10. 以下名著中你最欣赏的女性形象是谁?挑选一人进行评价。
《朝花夕拾》 《西游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传》
【答案】示例:我最欣赏女性形象是《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对儿时的鲁迅极为关心,为他寻购并赠送他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她的善良与关爱令我欣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阅读看法。选择其中一部名著中自己最欣赏的女性形象,进行评价即可。
示例1:我最欣赏的女性形象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她美丽多情、聪慧灵秀,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热切渴盼,大胆积极主动地追求唐僧。她勇敢追求的精神令我欣赏。
示例2:我最欣赏的女性形象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丽达。她漂亮,机智,打扮简单,干练而又勇敢,心地善良而言语坚定,有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她的内心思想丰富,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付突发事件,使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决不会让私人的感情影响自己的工作。
示例3:我最欣赏的女性形象是《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她是独龙冈扈家庄扈太公的女儿,三打祝家庄后,她成了宋江的义妹,又被指婚给王英,成为梁山一员女将。她的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令我敬佩。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1. 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体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
【答案】从“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沈泉,张候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中随意选取八个不同汉字抄写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首先要保证书写正确,要用楷书书写,然后力求书写美观。注意本题书写内容是选取八个不同的汉字。注意“見”的简体字是“见”,“煙”的简体字是“烟”,“東”的简体字是“东”,“時”的简体字是“时”,“釣”的简体字是“钓”,“臺”的简体字是“台”。注意“寒、溪、候、涛”的写法。
12.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其《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书法特点“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下列体现欧阳询书法特点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书法字体。
A.作品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不符合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B.作品结构整齐工整,四平八稳,雍容自在,撇捺之间的角度较大,笔势开张,结构平整中见变化。不符合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C.作品字体方正刚劲,笔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给人以规整有序的感觉,不符合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D.作品笔力刚劲,用笔方正,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符合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故选D。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B. “不得控”,天气寒冷,连弓也拉不开,将士们已经放弃练兵,饮酒作乐。
C. “瀚海”“愁云”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
D. “胡琴”一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但仍能感受急管繁弦的场面。
14. 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表达效果。
【答案】13. B 14. 这两句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B.“将士们已经放弃练兵,饮酒作乐”赏析不正确。“不得控”,天气寒冷,连弓也拉不开,天气寒冷将士们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愧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5.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 怫然:_________ (2)挺剑而起 挺:_________
(3)臣闻之曰 闻:_________ (4)此大德也 此:_________
16. 翻译下列语句。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17. 结合选文【甲】【乙】,请对文中唐雎的人物形象予以概括。
18. 你从选文【乙】信陵君与唐雎的对话中收获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15. ①. 愤怒的样子 ②. 拔 ③. 听说 ④. 这
16. (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
17.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权的人,也是善于劝说、谦虚谨慎的人。
18. 示例: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秦王勃然大怒。怫然,愤怒的样子;
②译为:拔剑出鞘立起。挺,拔;
③译为:我听人说。闻,听说;
④译为:这是大德。此,这。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庸,平庸;非,不是;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②吾,我;德,恩德;于,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秦王佛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可知,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表现出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权的人;
根据甲文“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可知,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驳掉秦王“免冠徒跌,以头抢地尔”的诬蔑,再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不给一点喘息时间,表现出唐雎是一个善于劝说的人;
根据乙文“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可知,唐雎用迂回曲折方法劝说信陵君不居功自傲,可看出,唐雎是一个善于劝谏的人;同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联系乙文“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可知,唐雎用迂回曲折的方法劝说信陵君不居功自傲”,启示我们为人要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信陵君杀死晋鄙,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现在赵王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在会见赵王的仓促之间,望您千万忘掉自己对赵国的恩德。”信陵君说:“无忌我,由衷地领受教诲。
(三)(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之美(节选)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⑦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⑧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节选自《无言之美》)
19.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中“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的理解。
20. 作者在第⑧段中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写作目的。
21. 选文探讨“无言之美”,结合阅读体验,请谈谈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答案】19. 作者承认语言在传达情绪意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假如一味追求缩小这种局限性,文学的魅力就会打折扣。
20. 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21. 用含蓄蕴藉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会给人至深的阅读享受;文学语言尽量表现,但也不能直白表现,否则失去美感。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第⑦段“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可知,第⑦段中“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的意思是作者承认文字语言在传达情绪意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假如一味追求缩小这种局限性,文学的魅力就会打折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写作目的。
结合第⑧段“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可知,作者在第⑧段中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第④段“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第⑤段“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可知,无言之美是指用含蓄蕴藉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会给人至深的阅读享受;
结合第⑦段“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第⑧段“文学作品也是同样”“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可知,无言之美是指文学语言尽量表现,但也不能直白表现,否则失去美感。
(四)(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①云南因云而得名,可外省人到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外,就再也不会单纯地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②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去南,或住在云南。
③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做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④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其是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⑤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使再美丽一点,对于多数人,似乎毫无意义可言。
⑥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地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知我们在云南,除了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使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一部分优秀分子所梦想,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习理工的……出路打算也都只顾眼前。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
⑧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样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战争已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之所以能忍受,不只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严重而且又那么困难,所以多数知识分子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道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⑨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随笔》,有删改)
22. 题目是“云南看云”,可为什么在第③段用大量笔墨来写全国不同地方的云?
23. 阅读文章,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句子)
24. 第⑦段中说得到赞美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应当有更深的意义,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更深的意义?
25. 简要说说作者写《云南的云》的深远意义。
【答案】22. 通过描写其他地方的云充分说明云有云的地方性,并且影响着人的性情;通过对全国各地的云的描写引出云南的云,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云南的云素朴的特点。
23.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云南的云比作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调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南的云单纯朴素的特点。
24. 艺术家更应该通过作品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人们的知识;让人们通过欣赏艺术,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意思对即可)
25. 希望人们从云中得到陶冶、启发和改变,一切向前看,不甘心堕落;关心国计民生,不麻木自私,不唯利是图;各行各业统一目标,团结起来,分道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③段中“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做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的内容可知,在第③段用大量笔墨来写全国不同地方的云,作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充分展示云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也深刻影响着当地人的性情。通过对中国各地云的详细描绘,作者不仅让读者对不同地区的云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云与人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这种描写手法也为后文对云南云的介绍做了铺垫。当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各地云的鲜明印象后,再读到云南的云时,就会更加突出其素朴的特点。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读者对云南的云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第③段用大量笔墨来写全国不同地方的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云南云的特点,并通过云与人的关联,进一步探讨人的性情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句子将云南的云比喻为经过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这两种原料神奇制作出来的作品。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云南云独特的形成背景和特点,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云的独特魅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结合⑦段中“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使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一部分优秀分子所梦想,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习理工的……出路打算也都只顾眼前。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的内容可知,在第⑦段中,作者提到得到赞美并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有更深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作品应当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历史、人生,从而拓展视野,丰富认知。艺术作品应该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如爱、和平、希望等,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艺术作品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艺术作品应当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艺术家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应该通过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和赞美云南的云,探讨了云与人性、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指出,虽然云南因云而得名,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云本身的美丽,更多地是关注云带来的天气变化。接着,作者通过对比中国各地云的特色,突出了云南云的素朴特点,并认为这种特点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情。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实际主义风气,认为它腐蚀了人们的良心和理想,使得人们变得市侩化,缺乏高尚的情感和追求道德原则的勇气。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强调了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深层意义的重要性,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启迪思考、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精神境界和传承文化。具体到云南的云,作者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描绘和展示云的美丽,来陶冶人们的性情,启发人们的思考,并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有一个更坚朴的人生观,不仅要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还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来看,作者通过云南云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欣赏云一样,保持一颗纯净、美好的心,不被世俗的纷扰所侵蚀,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作者通过云的变化无常,暗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他希望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不辜负时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地,作者借云南的云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期望。在抗战时期,他希望人们能够团结一心,不分彼此,共同为国家的独立和繁荣而奋斗。他呼吁人们摆脱狭隘的个人利益,关心国计民生,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最后,作者通过《云南的云》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希望人们能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这种精神力量不仅能够激励个人不断进取,也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作文(40分)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26. 题目:翻过那座山
要求:(1)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2)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答案】例文:
翻过那座山
街道的转角有一处冷清不起眼的店面。老余坐在店门口,看春去秋来,时代变迁。他用手上那把锈迹斑斑的老剪刀,翻过了时代这座大山。
老余其实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但他此人不服老,喜好喝茶爬山,性格幽默风趣,豁达乐观,仿佛是市井中的东坡先生。街坊邻居,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跟他攀说几句,日子久了,便称兄道弟般地“老余”。
老余有一门绝技——剪纸。红色的纸张在他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是风姿神韵甚足的植物。那样精美,那样传神的剪纸,谁人看了不称一句。
小时候,我常去老余的剪纸店。店面总是热热闹闹的。有的是游客,前来购买纪念品,有的是街坊邻居,嗑着瓜子来围观老余剪纸。我也是围观群众的一份子。老余专心致志,目光集中在纸上,手中的剪刀快而稳地将红纸这儿剪一刀,那儿剪一刀。不一会儿,红纸便在老余的手下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事物。老余曾告诉我,自己小时候生活贫苦。在吃穿用度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剪纸给他带来了快乐,是他心灵的寄托。他想把这份快乐带给别人,传承下去。
近几年,时代发展得很快,老余的店面不再有什么人光顾。门前渐渐冷清起来就像是被时代抛弃的孤儿,无人问津。剪纸本不是个赚钱的生计,全凭老余的热爱坚持下去。街坊邻居问他生意怎么样,他只是摇头,脸上的神情无奈又迷茫。那段日子里,老余拖着小椅子坐在店门口。一杯绿茶,一个收音机,一把锈迹斑斑的老旧剪刀,几叠红纸放在身边。听着收音机里放的京剧,在咿咿呀呀声中剪纸,一坐就是一整天。
但很快街坊们就发现老余的眼神不再落寞,而是变得明亮而坚定。每天放学,我都能看见老余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地对着手机拿铅笔在红纸上画着图案,那图案看起来很复杂,老余画了擦,擦了画,弯着腰一心一意地伏在小桌子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有时甚至连天黑了都未曾发觉。
再次见到老余,是在一年前。
老余的店面又热闹起来了。我好奇地走进店里。老余见是我来了,笑呵呵地拿出作品给我看。啊!竟然是用剪纸的手艺剪出的一幅动漫图片。看到我目瞪口呆,老余得意得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快乐。“丫头,我是最不服老的。你瞧,我算是赶上时代的潮流了吧。老余带着厚厚的老花镜,脸上却无疲倦之色,反而洋溢着幸福。那份对传统手艺忠贞不渝地热爱让我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余的店面又回到了从前,热热闹闹的,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余还有了学徒,将老余的热爱传递下。心中有那份热爱,生活总是幸福的。即使有高山,也能翻过,再次见到灿烂的彩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山”可以是学习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害羞、胆怯、傲慢;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翻过那座山”的意义就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激等。
第二,立意。《翻过那座山》是一个比喻性题目,首先要明确有哪些内容可以被称为“山”。如只写作真实的山,立意较低;如喻为挫折、困难,立意稍高;如能更深考虑为代沟、隔阂、文化差异、群体困境(如贫穷落后、如社会地位低下、如受歧视人群等),或为理想、梦想等,立意则更高。
第三,选材。比较容易想到的材料是“超越自我”。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可写“克服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这困难可以是客观具体的困难,也可以是遇到困难后主观的畏难情绪,还可以是写某项技能习得过程中的瓶颈,或是自我追求中的困惑。从这个角度来看,立意解决“清晰具体的困难”较浅,解决“抽象的困难”或是脱离“心灵的困境”较深。除了“超越自我”,还可以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看作是“山”。“翻过那座山”可以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关系的逐渐接近,也可以写一个人与一群人关系的逐渐融洽。“翻过”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它可以理解为“解决、克服、消除、战胜、克制、征服、填补、改正”等,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在“无为”中等来事情的转机,所以在写作中需要注意表现这个“翻过”的过程。“翻过”应落笔在翻山过程和翻过之后,之前只可作背景简单来写。
27. 题目:______的色彩
要求:
(1)若选题目二,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例文:
青春的色彩
青春,是一个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的阶段,它的色彩斑斓、变幻莫测,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痕迹和梦想的足迹。
青春的色彩是热烈的红色。那是我们热血沸腾、勇往直前的象征。我们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青春的色彩是清新的绿色。那是我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象征。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用青春的绿色,点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青春的色彩是梦幻的蓝色。那是我们向往自由、追求梦想的象征。我们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渴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追寻心中的那片蓝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即使道路坎坷,也从不言败。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春的色彩是深沉的紫色。那是我们思考人生、感悟世界的象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我们用紫色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让自己的青春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青春的色彩是多彩的,它包含了红、绿、蓝、紫等各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我们青春的一个方面,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珍惜青春,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青春的色彩是美丽的,它值得我们用心去描绘和珍藏。让我们用青春的笔触,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自己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首先,题目中的“色彩”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它可以指代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经历、体验等。而前面的空白部分,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填充,使得整个题目形成一个完整且有深度的表达。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述自己生活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所带来的独特色彩;也可以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展现出的色彩;还可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描绘大自然的色彩变化及其带来的感悟。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要确保立意明确、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构思选材。在构思上,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或中心思想来展开叙述。比如,如果我们选择“青春的色彩”作为题目,那么我们可以先思考青春的特点和价值,然后选取一些与青春相关的具体事件或经历来展开叙述。在选材上,我们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为素材。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通过描写不同的场景、人物、情感等,来展现“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对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1pdf、九年级语文答案_Print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