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第1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第2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重点句子解释,内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体解析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
    人恒过⑫,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⑬,而后作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⑮。入⑯则无法家拂士⑰,出⑱则无敌国⑲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⑳也。
    【教材注释】
    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趣,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为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⑥[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它赎出来,用以大夫。市,集市。
    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秒,财资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⑪[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⑫[恒过]常常犯错误。
    ⑬[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⑭[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⑮[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使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⑯[入]指在国内。
    ⑰[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⑱[出]指在国外。
    ⑲[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
    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8.【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9.【甲】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10.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因素。
    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出孟子的雄辩风格。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15.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哀公惧,自将众趣③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兽者比入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将众趣救火
    C.尽逐兽而火不救 人不知而不愠
    D.入则无法家拂士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1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19.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
    20.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____________【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____________。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 (4)而后喻____________
    2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D.人则无法家拂士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臣:臣服。⑤忽:不注意,不重视。
    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空乏其身 空乏: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3)故知创业之难 故:
    (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往: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28.结合选文【甲】的内容,说说“成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29.【甲】【乙】两文的治国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30.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而后喻 ④创业与守成孰难
    31.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32.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3.请概括【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相同之处,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过
    ③衡于虑
    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得出观点——成大业之人都要吃大苦,这样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B.第二段先谈个人成才后论国,先论“生于忧患”,再论“死于安乐”。
    C.本文善用排比,既有不可挡的气势,也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本文前半部分侧重从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后半部分则侧重于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发于声,而后喻
    38.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
    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②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③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趣:同“促”,督促;③降北:投降败北
    3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哀公惧(恐惧)B.尽逐兽而火不救(都)
    C.乃召问仲尼(于是)D.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禁止)
    4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41.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
    42.阅读回答问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①,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②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③,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④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周显王)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选自《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有删改)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②山:指崤山。③小国十馀:十几个小国。馀,同“余”。④夷翟: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异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
    ④欲以强秦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3)【乙】文的事例可以论证【甲】文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劳其筋骨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
    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②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③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④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注释:①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②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③仇雠(chóu):仇敌。④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⑤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遗恨也(赠与)
    B.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等到)
    C.故方其盛也(正当)
    D.举天下之豪杰(全,整个)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乙文中庄宗的经历与甲文中六位历史名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
    (选自白居易《辨兴亡之由》)
    44.解释下面的词语。
    (1)空乏其身 空乏:
    (2)而后喻 喻:
    (3)由得人也 由:
    (4)天地不能顿为寒暑顿:
    4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
    46.【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关乎国家兴亡的什么因素?【甲】【乙】两文论证手法有什么不同?
    回答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
    【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4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
    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4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49.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50.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居安思危》)
    【注】①上:唐太宗。②侥:倘若。③遮:匆忙,立即。
    5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ě)
    C.傥遽自放纵(tǎng)D.傥遽自放纵(jǜ)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 (2)行拂乱其所为(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5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5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丙】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①,刀锯不加,理乱②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③之途,足将进而趦趄④,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注释】①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②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③形势:权势。④趦趄(zī jū):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
    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B.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C.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D.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已经
    D.惟适之安 惟:只
    5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论点鲜明,颇具特色。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甲文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
    D.【丙】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
    5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圈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人恒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②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④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注释】①系:拘囚。②奔:意为逃往。③折节:屈己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6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越王勾践反国
    (2)为质于吴
    62.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乃苦身焦思置胆子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63.结合【甲】文观点,简要分析【乙】文中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C.增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
    D.降大任于是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
    6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66.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
    参考答案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忧患、拂士、衡、喻”等字词容易写错。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忧患、拂、筋、饿、空乏、拂、曾、恒、衡、喻、舜、畎、傅说、版筑、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书写。
    3.D 4.(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D
    【解析】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征:征验、表现。不是“征服”。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苦(使……受苦)、劳(使……受到劳累)、饿(使……受到饥饿)其体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入(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拂,同“弼”,辅佐。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6.使……受苦。扰乱。将,将要。本来。 7.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 8.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 9.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②以:因为。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乙】我看史䲡,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10. (1)B(2)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C(4)示例: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B.拿着/被选拔、任用/全/列举;C.少/少/老而无夫/少;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作(奋起)、征(征验)、喻(了解,明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的观点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不是“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故选C。
    (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开放性试题,从题目所说的“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和“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两种观点来看,都不是很严密。“艰苦的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使人前进受阻,让人忧愁焦虑,但也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同样,“优越的环境”能让人更加舒心自信,但有时也会让人安逸享乐,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本题作答,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艰苦的环境”和“优越的环境”,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做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表达清楚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干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11.C 12.A 13.(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增长)他的才干。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4.我认为不应该改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15.“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名言警句示例: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选拔,任用/做;B.相当于“而”,表修饰/凭借;C.均为连词,表顺承;D.在/比。故选C。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判断即可。
    A.有误,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成就的;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2)内外,朝内朝外。闻,使……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
    14.本题考查结合实际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既要理解文章内容,又要认清现实,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首先明确观点“不应该改动”。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忧虑祸患能激励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即无论什么时候,人(或国家)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国力强大,也不能完全放松,一定要居安思危,时刻警醒,不断鞭策自己这样才能越来越强盛。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列举名言警句。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概括出“无法家拂士”。
    由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概括出“谄谀者众”。
    名言警句示例: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亡了国家后才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16.C 17.①(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②(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奖赏,那么国库财产(国家财力)都不够用来奖赏他们。
    18.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19.孔子献计救火。
    20.有忧患意识;赏罚得当(赏罚分明)。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被选举/动词,出发;B.不同,副词,将要/动词,率领;C.相同,连词,表转折,但、却;
    D.不同,状语,在国内/动词,进入;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句重点词语:尽:都。赏:奖赏。则:那么。不足:不够。
    18.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天刮北风,火向南延伸,怕要烧到国都。“天北风”点明天气状况,“火南倚”点明火势,“恐烧国”点明担心的事;故断为: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乙文“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可知,哀公率领众人救火,他们都追赶野兽却不去救火,就召来孔仲尼询问解决办法;联系“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原因,进而提出奖罚分明的建议,结果火很快被扑灭;据此可概括为:孔子献计救火。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认为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孟子主张治国要有忧患意识;
    乙文“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原因;根据“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这是孔子提出使大家去救火的建议;联系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说明了赏罚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做事效率的重要作用;可见孔子建议当权者要赏罚得当(赏罚分明)。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家都城将要受到波及。哀公害怕,鼓励百姓参与救火,旁边没有人,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于是召见并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说:“说得对。”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给他们。如今,请允许我只使用刑法。”哀公说:“好。”于是仲尼就下令说:“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21.田地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 22.A 2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解析】2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舜在田野中被任用。畎亩:田地。(2)句意: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3)句意: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4)句意: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
    22.此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无通假字;
    B.句意: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同“横”,梗塞、不顺;
    C.句意:不断增长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
    D.句意: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往往;亡:灭亡。
    2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这就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意思是:天要使一个人遭祸,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好处使他轻信;天要使一个人受福,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使他有所警惕。“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即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所以和下联表达的意思一致。
    【点睛】参考译文:
    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召用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成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6.(1)财资缺乏。(2)了解、明白。(3)所以。(4)过去 27.(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常常担忧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 28.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9.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1)“空乏其身”的句意是: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句意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了解。
    (3)“故知创业之难”的句意是: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故:所以。
    (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的句意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往:过往,过去。
    2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入(在国内)、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弼)、出(在国外)、敌国(匹敌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恐(担心)、于(在)、忽(疏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同时要注意倒装句。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一个人成才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过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才能增长其才干。同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又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有主观因素和主客观条件相结合,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乙文“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意思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唐太宗认为守成更难,因为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慎重对待。
    据此可知,他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乙]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不重视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30.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了解④哪一个,谁 31.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3.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告诉我们的道理:在忧虑祸患中能激励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
    ②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③句意:然后你就会知道。喻:了解;
    ④句意: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哪一个,谁。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所以(用来……),曾(同‘增’,增加),益(更加)”要理解正确;
    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恐(担心),所忽(忘乎所以),故(所以),知(懂得,明白)”要理解正确。
    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分析,“人恒过”是主谓短语,是句子的主语,故在“过”后断句;“然后能改”是“人恒过”的谓语,故在“改”后断句;“困于心”“衡于虑”句式一致,都是动宾短语,故在“心”后断句,“虑”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可断句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阅读启示。
    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认为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因此我们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结合【乙】文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可知,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要成才,必要经受磨难;人要成就大事,必须在身体上、思想上、行为上经受艰苦磨难;人处于困境中才会奋发,国家没有忧患便会灭亡。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34.被选拔(被任用、被选举);犯过错(动词:犯错、犯错误);通“横”,堵塞
    35.①用来(用这些方法来,通过这来,以此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②这样以后才知道,因为忧患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衰亡。 36.D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发:被选拔(被任用、被选举)。
    ②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过:犯过错(动词:犯错、犯错误)。
    ③句意:思虑阻塞。衡:通“横”,堵塞。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所以,用来;忍,使……坚忍;曾,增加。②然,这样;知,懂得;于,在。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本文前半部分侧重分析客观因素,后半部分侧重分析主观因素。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7.(1)使……痛苦(2)犯错误(3)了解,明白
    38.(1)通过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39.D
    40.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41.有忧患意识赏罚分明
    【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苦:使……痛苦。
    (2)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
    (3)句意为:(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喻:了解,明白。
    3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2)入:在国内;法家:懂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明人士;出:在国外;敌:敌对;外患:侵扰;恒:常常。
    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D.句意为:追逐野兽的人,参照进入禁止场所的罪名论处。禁:动词作名词,禁止的场所。故选D。
    40.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结合语法等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事情紧急,来不及进行赏赐。如果救火的人都进行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不足以赏赐救火的人,请只是施行惩罚的办法。其中事急”和“不及以赏”构成主谓句,“救火者”和“尽赏之”构成主谓句。
    据此断句为: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4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作者阐述的治国道理是“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即要有忧患意识。
    ②依据“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可知,孔子建议当权者要做到赏罚分明。据此填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鲁国人放火烧草木丛生的沼泽,天刮起了北风,火势向南蔓延,恐怕将要烧到国都。鲁哀公害怕了,亲自率领众人立即去救火,但是左右没有可用之人,都去追逐野兽而不去救火。鲁哀公于是召见孔子,孔子说:“追逐野兽非常快乐却得不到惩罚,救火非常痛苦却得不到赏赐,这就是火为什么得不到扑救的原因。”哀公说:“好。”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进行赏赐。如果救火的人都进行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不足以赏赐救火的人,请只是施行惩罚的办法。”哀公说:“好!”于是孔子就下达命令说:“不救火的人,参照投降逃跑的罪名论处;追逐野兽的人,参照进入禁止场所的罪名论处。”命令下达后还未传达完而大火就已经被扑灭了。
    42.(1) 选拔、任用。同“弼”,辅佐。黄河。想要
    (2)①(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秦孝公命令公子少官率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举行会议,以朝见周显王。
    (3)可以。【乙】文主要叙述了秦孝公在国家忧患之时,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的事迹。这体现了【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①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②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③句意为:这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河,黄河。
    ④句意为:让秦国强大起来。欲,想要。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可采取直接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注意重点字词:
    ①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②使:命令;帅:率领;师,军队;朝,朝见;于:在。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甲文内容可知,本文的观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意思是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依据乙文“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句可知,秦孝公在国家遭受忧患之时,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由此可知能论证甲文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周显王七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这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二十六年,周显王封秦国国君为诸侯之长,各国都来表达祝贺。秦孝公命令公子少官率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举行会议,以朝见周显王。
    43.(1) 使……劳累。同“增”,增加。常常。
    (2)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A
    (4)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相同点是都有治国之才,且经历了一番磨难才成就了事业;不同点是庄宗在平定天下之后,沉溺享乐,最终落得仓皇出逃,衰败不看的结局。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使它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
    ②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增加。益:增加;
    ③句意:人们常常会犯错。恒:常常。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句意:这是我的余恨。遗:遗留,余下。“遗”解释为“赠与”是有误的;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及其衰也”意思为“到他衰败时”,句子中作为时间状语,因此其后应断一处;“数十伶人困之”意思为“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有完整的主谓结构,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其后应断一处;“而身死国灭”意思为“最后身死国灭”表明其自身命运的结局,因此其后应断一处;“为天下笑”意思为“被天下人耻笑”表达其进一步的结局和影响。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由乙第一段“文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知,庄宗在晋王临近去世之时,接过他的三支箭,答应晋王消灭仇敌,可以说是肩负重担,为之必然要经受一番磨难,这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一样,历经磨难;由乙第二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知,庄宗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一样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由乙第二段“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可知,最终庄宗在消灭仇敌、平定天下之后,便因骄傲自满,安逸享乐,不思进取,最终仓皇而逃,不知所归,这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时不同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他就专宠乐官,沉溺于音乐和美色之中,朝廷的政务尽皆荒废。直到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44.(1)财资缺乏;(2)了解、明白;(3)由于;(4)突然 45.(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善事不积累,不可能勃然地兴起来;恶事不积累,不可能忽然就灭亡了。 46.人才。【甲】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事例,证明人要先有磨炼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乙】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寒暑、善恶来类比国家的兴亡是逐渐积累的结果。
    【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使他受到贫穷之苦。空乏:财资缺乏;(2)句意: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了解、明白;
    (3)句意:由于得人心。由:由于;(4)句意:天地的气候不能突然寒冷、突然暑热。顿:突然。
    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所以,用来,通过……来;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增加。
    (2)勃焉,勃然;忽焉,忽然。
    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问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乙文“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可以看出关乎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人才。
    第二问,从甲文第一段中出现的六个人名、事例可以看出是举例论证。从乙文“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可以看出,作者以自然气候、人的善恶来类比国家的兴起和灭亡也是渐进的过程,是类比论证。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乙)我看前代国家的兴盛,是由于得人心;国家的灭亡,则是由于失去人心。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天地的气候不能突然寒冷、突然暑热,必定要逐渐地经过春季、秋季才来到;国家君王也不能突然兴起或突然灭亡,必定是逐渐地经过善或恶的积累过程。善事不积累,不可能勃然地兴起来;恶事不积累,不可能忽然就灭亡了。
    47.C
    48.(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我常常想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
    49.B
    50.广开言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动词,增加\副词,更加;B.介词,在\介词,比;C.都是使动用法,使……劳累;D.动词,损害损伤\动词,减少;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征:表现;于:在;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2)伤:损害;者:……的原因;嗜欲:贪欲;以:以致。
    4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意为“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由此可知,“古之昏君”是后面几句话的共同主语,要停顿;“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以是灭亡”的原因,故中间要停顿;而“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三个不同的原因,构成并列关系,要停顿。
    所以停顿为: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故选B。
    50.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提炼能力。
    第一空:从“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知,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造成他们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所以还要“广开言路”;
    第二空: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所以,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就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51.B 52.(1)狱官(2)违背(3)即使(4)臣服,服从 53.(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54.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51.本题考查字音。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故选B。
    5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子意思: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士:狱官。
    (2)句子意思: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
    (3)句子意思:即使病好了。虽:即使。
    (4)句子意思: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服:臣服,服从。
    5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1)所以:用来,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起来,曾:通“增”,增加。(2)故:所以,谏争:进谏争辩。
    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唯喜陛下居安思危”意思是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却总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居安思危的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让魏征“唯喜”,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会长久兴盛。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55.D 56.C 57.C 58.(1)(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来保持自身的洁净。
    【解析】55.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
    “采于山”是说从山上采来水果,应断开;“美可茹”,形容水果甘美,应断开;“钓于水”,是说从水中钓鱼虾,应断开;“鲜可食”,形容水中鱼虾鲜嫩可口,应断开;“起居无时”“惟适之安”说明作息时间和生活追求,应断开;“与其有誉于前”中与其表示假设,“孰若无毁于其后”孰若表示比较,应断开。正确划分为: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故选D。
    5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故选C。
    57.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结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故选C。
    5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2)句重点词语:坐茂树,坐在繁茂的树下;终日,整天;濯,洗涤;清泉,清澈的泉水;洁,洁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丙】
    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59.(1)兴起,指被任用 (2)犯过失(犯错误) (3)守法度的大臣。 60.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61.(1)同“返”,返回 (2)人质 6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63.【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中越王勾践在越国被吴国打败后立志报仇。他只在柴草上头睡觉,并且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警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这正是【甲】文观点的最佳体现。
    【解析】5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指被任用;
    (2)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过失(犯错误);
    (3)句意为: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6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而后喻,才能被人们了解。
    6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越王勾践回国后。反:同“返”,返回;
    (2)句意为:到吴国作人质。质:人质。
    6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苦身焦思”并列结构,作谓语,应在“思”后停顿;“置胆于坐”状语后置,应在“坐”后停顿;“坐卧即仰胆”主谓结构,应在“胆”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6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通过乙文中“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的内容可知,越王勾践回国后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正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尊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64.D 65.A 66.孟子认为“生于忧患”,我们应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坚韧性情,增长才干;孟子还提醒我们“死于安乐”,面对顺境,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心存忧患意识,避免消磨了意志导致祸患的来临。
    【解析】64.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士:狱官/将士;B.市:市井/买;C.益:增加/更加;D.是:都是“代词,这”;故选D。
    6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是文末归纳出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是在文章的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的。故选A。
    6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本文中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人因有忧患意识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在人生的旅途让,长期处于逆境的人,由于看不到光明的前程,比较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然而,逆境同时也是磨炼人们意志的极好机会。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坦然面对眼前的黑暗,锲而不舍,最终必然可以走向成功。相反,如果过度贪图安逸的心态也足以葬送一个原本有希望走向成功的生命。因此,面对逆境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理解不懈地努力奋斗;面对顺境,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据此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相关试卷

    专题15《岳阳楼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15《岳阳楼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问题解疑,课文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文章结构,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虽有佳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13《虽有佳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礼记》,背景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