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各阶段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内容
《石钟山记》选自《古文观止》,为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主要讲述了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过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够准确地阅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解作者通过观察、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 能够通过文章学习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学会如何观察自然现象,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例子,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 通过对作者的思考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如风的形成、雨的生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石钟山记》。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石钟山记》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文章分析(20分钟)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轼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结论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苏轼是如何观察到山石撞击的声音的?”“他为什么认为这种声音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最后,各组代表在班级内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文章结构分析
《石钟山记》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议论和结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每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例如,引言部分提出了石钟山得名的疑问,正文部分通过观察和推理回答了这个问题,议论部分对观察和推理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尾部分总结了全文。
(2)苏轼的观察与推理方法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运用了观察和推理的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例如,苏轼在观察石钟山时,注意到山石的形状和声音,通过推理得出山石撞击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
(3)文章的语言特点
《石钟山记》的语言特点鲜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例如,文章使用了大量拟声词来描写山石撞击的声音,如“噌噌”、“硿硿”等,这些拟声词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文章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如鸣金玉”、“如击石钟”,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
(4)文章的寓意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还蕴含了深刻的寓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例如,文章通过石钟山得名的探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强调了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这种寓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
(1)文章结构的理解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2)观察与推理方法的运用
观察与推理是《石钟山记》中的重要方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观察与推理的方法。
(3)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
《石钟山记》的语言特点丰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体会这些语言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朗读、翻译、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4)文章寓意的理解
《石钟山记》的寓意丰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寓意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寓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如风的形成、雨的生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石钟山记》。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阅读《石钟山记》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最后,各组代表在班级内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如风的形成、雨的生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石钟山记》。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石钟山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教师让学生阅读《石钟山记》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苏轼是如何观察到山石撞击的声音的?”“他为什么认为这种声音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
3. 文章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轼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结论的。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苏轼在观察石钟山时,注意到山石的形状和声音,他是如何通过这些观察得出结论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最后,各组代表在班级内分享讨论成果。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小组认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你们小组认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实践(10分钟)
教师布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观察并分析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写出观察报告。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自然现象?”,“你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的?”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请结合文章《石钟山记》,谈谈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请尝试用文章中的方法,观察并分析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写出观察报告。
六、各阶段设计意图
1.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石钟山记》。
2. 阅读理解:通过让学生阅读《石钟山记》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3. 文章分析: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轼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结论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观察和推理过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实践:通过布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观察并分析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写出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七、板书设计
1. 文章结构分析:
- 引言: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疑问
- 正文:通过观察和推理回答问题
- 议论:对观察和推理的结果进行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
2. 苏轼的观察与推理方法:
- 观察:注意山石的形状和声音
- 推理: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3. 文章的语言特点:
- 拟声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石钟山记》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观察和推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理解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九、拓展延伸
1. 请结合文章《石钟山记》,谈谈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请尝试用文章中的方法,观察并分析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写出观察报告。
3. 结合文章的寓意,谈谈你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意识。
4. 学习苏轼的观察和推理方法,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并分享你的解决过程。
十、重点知识和题型整理
1. 文章结构分析
《石钟山记》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议论和结尾。
- 引言: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疑问。
- 正文:通过观察和推理回答问题。
- 议论:对观察和推理的结果进行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
2. 苏轼的观察与推理方法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运用了观察和推理的方法,通过观察山石的形状和声音,得出山石撞击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3. 文章的语言特点
《石钟山记》的语言特点鲜明,使用了大量拟声词和修辞手法。
- 拟声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噌噌”、“硿硿”等。
- 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如“如鸣金玉”、“如击石钟”。
4. 文章的寓意
《石钟山记》通过石钟山得名的探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强调了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5. 题型及答案
(1)请简要概括《石钟山记》的四个部分及其作用。
答案:引言提出问题,正文回答问题,议论分析问题,结尾总结全文。
(2)请简要说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运用了哪些观察和推理方法。
答案:苏轼通过观察山石的形状和声音,运用推理方法得出山石撞击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石钟山记》的语言特点。
答案:《石钟山记》使用了大量拟声词,如“噌噌”、“硿硿”等,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如鸣金玉”、“如击石钟”,使文章更加优美。
(4)请简要概括《石钟山记》的寓意。
答案:《石钟山记》通过石钟山得名的探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强调了观察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答案:示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我发现风是由气压差产生的,雨水是由云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这些现象让我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石钟山记》的重点知识和题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题目解说,全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补充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