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429(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429(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于《庄子》,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一群鱼失了水,干得要死,大家吐出口沫来,彼此互相沾润,借此延长大家的生命。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为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正是一片干地,没有一滴水。他又见和他同在的人所处的是相同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记起这句话。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我想这么说: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那“相濡以沫”的信念。
62.试解释成语“断章取义”的意思,并分析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63.下列选项中,“不如”一词的用法与原文加点的“不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D.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松”是古地名,__A__就是临近松树的地方。以此推断,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应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①。
冰雪下面的幽谷,小河淙淙,塔松林立,②悬崖的影子笼罩着万古不变的岑寂。黄昏或黎明,旱獭独立于西风,蓝马鸡悠闲散步,在它们的眼里,世界就是蓝天和雪山、野花和蝴蝶组成的风景,永远美丽、恬谧、安静。
③山谷中何时有了人烟,不得而知,或者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未有过__B__的记载,就连所有的民间传说也云里雾里,也语焉不详。但事实是,在一个日子里,有一个胡人部落,从遥远的地方迁徙于此,这以后,④临松山谷的河滩上便有了穹庐、祭坛、马匹和羊群,炊烟沿着山坡向四下里飘散,风中不时传来咿呀呼噜的游牧歌谣,如果在雾岚迷蒙的黄昏,还可以看到身着狼皮袍子的匈奴兵卒,骑马射箭、挥刀逐鹿的身影__C__。后来,史书上就把这个部落称为卢水胡。
6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5.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看不惯的事越来越多,或是因为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B.《朝花夕拾》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C.敏锐的直觉和细腻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D.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哪一种学问或事业。
66.“树荫密匝,苔藓青碧,流水潺潺”这句描写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南南部的广袤山区,隐藏的古茶林 A 。古茶林既然称“林”,除了茶树高大连片,还和茶林混生有关,也就是茶林长在森林里——从高处、远处看,很难分清是茶园还是森林。绿草织毯,大树华盖的茶林里,有古人的生态智慧:那时候没有农药,为了防病虫害,也为了抵御寒潮侵袭,古人利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来保护茶树,森林中的花蜘蛛能吃掉茶树上的害虫,茶树与森林 B 。你信步走入一条林间小径,踩着绵软落叶,有时会被低垂的蛛丝拦住,有时会撞见一只松鼠。人在草木间,仿佛与草木融为一体。
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重视,这也让云南古树茶的价格 C 。要不然,单从茶树的产量和采摘便利来看,或许古茶园早被淘汰了。①曾经有一段时间,②大面积的古茶林被创造成台地式茶园,③人们弯腰就能采摘茶叶。④古茶林景观的景迈山,⑤反倒成了现代化茶园前茶树种植方式的代表。或许是群山连绵的偏远闭塞,让景迈山古茶林“因祸得福”,保存了这一片古意,现如今,这种“返古”的生态茶园已在云南推广,可谓生态和经济价值比翼双飞。
6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8.文中第二段中画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刚对杜明说:“你快来!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大树洞。”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只有经历了痛苦和磨难,才会发现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D.在课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十分热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铺纸,蘸墨,挥毫,寥寥数笔,花鸟便 A 。寂静的画室里,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画室之外,不见高楼大厦,未有车水马龙,只有阳光越过院墙,洒在冬日田野之上。举目远望,桃林片片,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张张作品 B 。
①萧县是汉文化腹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众星璀璨。②在明清时期,萧县就形成了“龙城画派”,现在更是涌现出一批艺术名家。③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 C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皆可泼墨作画,下笔成书。④而提起萧县书画发展的高峰,不得不提刘套人萧龙士。他师从齐白石,擅长花鸟、兰、荷。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一边坚持创作,一边积极传授画艺,力推“江淮大写意”。经过不懈努力,群众书画逐步走出本地,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进而名声大噪。
7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1.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手机,就是给我,我也不要。
B.你只要肯争气,你就能做到。
C.他早上六点就到教室学习了。
D.我就知道,他可以成功上岸。
72.“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授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7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
7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76.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B.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长桥卧在水面上,让来此旅游的人欣喜不已。
C.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7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78.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感叹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62.①断章取义的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段或一句的意思。
②文中指鲁迅先生使用“相濡以沫”来表达自己的信念,而不顾其在《庄子》中的上下文语境。 63.A
【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理解成语语境意的能力。
①“断章取义”这个成语我们在生活中是常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段或一句的意思。
②结合“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可知,文中“断章取义”不是贬义,是指鲁迅先生使用“相濡以沫”来表达自己的信念,而不顾其在《庄子》中的上下文语境。
6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理解词语作用的能力。
原文的“不如”是一个关联词,属于选择复句“与其……不如……”中的一部分,原文中“与其”这个词省掉了,但语气是明显在的。
A.“不如”是选择复句中的关联词。
B.“不如”是“比不上”。
C.“不如”也是表示选择,但属于单用,并没有与“与其”合用。
D.“不如”也是“比不上”的意思。
故选A。
二、
【答案】64.示例:A.顾名思义 B.只言片语 C.若隐若现 65.D 66.A
【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指看到“临松”就想到它的含义,应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想到它的含义。
B.语境是指从未有过个别词句或片段的记载,应用“只言片语”。只言片语:很少的话,指个别的词句和片段的话语。
C.语境是指身影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应用“若隐若现”。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6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或”是连词,或者。
A.副词,“也许”之意;
B.代词,有时;
C.副词,表示程度低、范围小,相当于“稍微”,多用于否定式;
D.连词,或者。
故选D。
6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树荫密匝,苔藓青碧,流水潺潺”是原始森林的特点,①此处为总写,体现原始森林的特点。
故选A。
三、
【答案】67.A数不胜数;B息息相关;C水涨船高 68.②“创造”改为“改造”; ④应改为“景迈山的古茶林景观” 69.C
【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处是说广袤山区里隐藏的古茶林很多,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B由“古人利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来保护茶树,森林中的花蜘蛛能吃掉茶树上的害虫”可知茶树与森林的关系很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C此处意思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重视,云南古树茶的价格也随着上涨,可填“水涨船高”。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增长而增长。
6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创造成台地式茶园”搭配不当,“创造”改为“改造”;
④不合逻辑,“景迈山”不是“现代化茶园前茶树种植方式的代表”,“古茶林景观”才是,应改为“景迈山的古茶林景观”
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你”与C项中的“你”都是泛指任何一个人。
A.特指杜明。
B. 特指水生。
D.指“大家”里的每个人。
故选C。
四、
【答案】70.A跃然纸上 B相映成趣 C蔚然成风 71.C 72.C
【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形容花鸟画生动形象,可用“跃然纸上”。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B语境形容农村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绘画作品配合相宜,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C语句形容民间习书作画形成良好风气,可用“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就”表示事情发生得早。
A.表示假设的让步。
B.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怎么样。
C.表示事情发生得早。
D.表示加强肯定。
故选C。
7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话表现的是农村民间形成的书画风气,而下文“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就是具体表现这一民间风气的。此句放在③处与下文衔接紧密。
故选C。
五、
【答案】73.C 74.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75.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分析】7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
故选C。
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
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
7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是比喻,“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
所以,通感(比喻)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六、
【答案】76.A 7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将江南与黄土高原进行对比,突出安塞腰鼓厚重的特点。 78.①感叹号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感染力。②感叹号连用,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
【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与文中加点处的“像”都表示比较。
B.表示比喻。
C.表示举例。
D.表示猜测
故选A。
7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江南喻为玻璃,凸显其晶莹剔透的秀美;
“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是将江南与黄土高原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不适合打腰鼓,只有广袤厚实的黄土高原才打得好腰鼓,突出安塞腰鼓厚重的特点。
7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感叹号使两个字的动词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凸显了动作的指向及内涵,启人想象,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七个感叹号连用,强化了情感表达,表明对安塞腰鼓每一个状态的赞叹,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503(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502(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501(共七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