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第1页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第2页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共17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N,75,10米/秒,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降水量1376,11万人,位居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1" \h \u \l "_Tc3415" 押题猜想01 太阳方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PAGEREF _Tc3415 \h 1
    \l "_Tc12436" 押题猜想02 常见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 PAGEREF _Tc12436 \h 6
    \l "_Tc18198" 押题猜想03 中小尺度的局地环流 PAGEREF _Tc18198 \h 20
    \l "_Tc23674" 押题猜想04 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 PAGEREF _Tc23674 \h 28
    \l "_Tc26815" 押题猜想05 水量收支 PAGEREF _Tc26815 \h 35
    \l "_Tc32648" 押题猜想06 盐分收支 PAGEREF _Tc32648 \h 43
    \l "_Tc10838" 押题猜想07 泥沙收支 PAGEREF _Tc10838 \h 51
    \l "_Tc32140" 押题猜想08 河流地貌 PAGEREF _Tc32140 \h 56
    \l "_Tc1708" 押题猜想09 湖泊演化 PAGEREF _Tc1708 \h 64
    \l "_Tc25968" 押题猜想10 海岸线的进退 PAGEREF _Tc25968 \h 70
    \l "_Tc11944" 押题猜想11 土壤 PAGEREF _Tc11944 \h 76
    \l "_Tc28419" 押题猜想12 生物生境 PAGEREF _Tc28419 \h 84
    \l "_Tc5425" 押题猜想13 地理环境差异性 PAGEREF _Tc5425 \h 92
    \l "_Tc1533" 押题猜想14 全球气候变化 PAGEREF _Tc1533 \h 98
    \l "_Tc29262" 押题猜想15 自然灾害与生产生活 PAGEREF _Tc29262 \h 103
    \l "_Tc1597" 押题猜想16 人口 PAGEREF _Tc1597 \h 113
    \l "_Tc396" 押题猜想17 乡村振兴 PAGEREF _Tc396 \h 121
    \l "_Tc3412" 押题猜想18 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PAGEREF _Tc3412 \h 128
    \l "_Tc32673" 押题猜想19 农业与粮食安全 PAGEREF _Tc32673 \h 133
    \l "_Tc1351" 押题猜想20 小产业大发展、新兴产业 PAGEREF _Tc1351 \h 142
    \l "_Tc11086" 押题猜想21 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PAGEREF _Tc11086 \h 149
    \l "_Tc19601" 押题猜想22 生态环境问题 PAGEREF _Tc19601 \h 156
    \l "_Tc19850" 押题猜想23 资源问题与资源安全 PAGEREF _Tc19850 \h 167

    押题猜想01 太阳方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日照金山”指在特定时间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山体一面的景象。位于喀喇昆仑山的某营地(38.45°N,75.05E)以拍摄“日照金山”景观而闻名。小明同学于2023年7月24日来到该营地。图示意在该营地摄影机位拍摄的不同季节太阳下山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不考虑图中未体现的微地形阻挡,营地的摄影机位最有可能位于(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2.小明同学最有可能拍摄到“日照金山”景观的山峰及(北京)时间是( )
    A.公格尔九别山,21:30B.公格尔九别山,18:30
    C.慕士塔格山,21:30D.慕士塔格山,18:30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该营地拍摄不同季节太阳下山位置示意,甲地、丁地受到地形阻挡,无法拍摄冬季太阳下山位置,排除A、D。乙地与丙地相比,更靠近国道,交通便利,最可能位于乙地。B正确、排除C。故选B。
    2.根据材料,“日照金山”指在特定时间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山体一面的景象。小明同学在7月24日来到该营地,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有昼夜更替的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夏季太阳下山位置位于西北,太阳光线照射东南方向,根据图示,东南方向山峰为慕士塔格山,排除A、B。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此营地位于约东经75度,位于东五区,比北京时间晚三个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时间晚于18点,约18点30分,东五区18点30分,此时北京时间为18点30分+3小时=21点30分。排除D,C正确。故选C。
    【点睛】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差4分钟,每差一个时区,区时差一个小时。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选择题呈现,提供情境描述或图表,通过提取信息,并结合太阳方位的知识进行分析。太阳方位问题难度较大,通常以某个具体的区域考查野外定位、建筑的光照条件、遮阳设施的设计、作物种植的方向、太阳能板安装方案、摄影的时间和角度、户外活动的规划等,同时要结合图文材料进行综合分析。高考备考时,要关注太阳方位和高度角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以常见的地理现象为载体,应用命题涵盖了时间判断、方向确定、农业生产、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以及导航和旅行规划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理念,也是对地理实践力的考察,以重要考点出现在考题中。
    贵阳(26°N,106°E)的小明常选择公交车出行。某日乘公交车时,上车后发现车上乘客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均选择坐在公交车右侧的位置。1小时后,小明于第10个站点下车。下图示意该公交车行驶的部分线路及车上乘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此次乘车时间最可能为北京时间( )
    A.6:00—7:00B.9:00—10:00C.16:00—17:00D.20:00—21:00
    2.1小时后,小明下车看到公交车的影子朝向车头( )
    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日小明上车时,乘客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均选择坐在公交车右侧的位置,说 明此时阳光从公交车左侧射入,结合公交车行驶线路可知,此时公交车正处于西南向东北方向行驶,则太阳应位于偏西方天空,且有一定的高度,故此时应是下午时段,AB错误;该地位于贵阳(26°N,106°E),当北京 时间为20:00-21:00时,贵阳的地方时约为19:00一 20:00,此时段即便未日落,太阳高度也较低,乘客受阳光直接照射影响小,D错误;当北京时间为16:00一 17:00时,贵阳的地方时约为15:00-16:00,太阳位于偏西方天空,且有一定的高度,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2.由图文材料分析可知,1小时后,小明在第10个站点下车时,太阳仍位于偏西方天空,公交车的行驶方向仍是西南向东北,可看到公交车的影子朝向车头的右前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下图为浙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某日正午时拍摄的教学楼走廊照片。该小组发现,10月25日正午时阳光开始透过玻璃窗照进教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教学楼的走向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南-西北走向D.西南-东北走向
    4.一年中正午阳光可以照进教室的时间约为( )
    A.3个月B.4个月C.5个月D.6个月
    【答案】3.D 4.B
    【解析】3.该地位于浙江,全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向来。结合图中教学楼走廊立柱影子有一定的倾斜,影子应是朝正北,而影子在拍摄者的左前方,即右后方为南,该教学楼走廊延伸方向与南北方向呈约30°左右的夹角,即教学楼走向为西南-东北走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据材料可知,10月25日正午时阳光开始透过玻璃窗照进教室,因此一年中正午阳光可以照进教室的时间从10月25日开始以冬至日为对称,太阳直射点与10月25同一天的日期约为2月20日,因此一年中正午阳光可以照进教室的时间约为从10月25日-第二年2月20日,约为4个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 (1)一年当中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纬度越高,日出方位偏北越明显。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极点除外)。 ③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纬度越高,日出方位偏南越明显。
    图1示意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中a-β=2°,图2示意该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5:00拍摄的某停车场景观,此时汽车车头与身影方向一致,停车位与道路垂直。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海口市B.上海市
    C.北京市D.哈尔滨市
    6.根据该日停车场中的车影朝向,可知( )
    A.车头的朝向为西北方B.图中道路为西南—东北走向
    C.车影面积为一日最小D.车影将向车头右侧方向移动
    【答案】5.D 6.D
    【解析】5.由图1可看出该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排除海口市,A错误;春秋分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α,根据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可得出α≈23.5°;根据材料α—β=2°,可知β≈21.5°,即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1.5°,因此该地纬度=90°—21.5°—23.5°=45°,最可能位于哈尔滨市,D正确,北京位于40°N,上海位于31°N,BC错误。故选D。
    6.图2示意该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5:00时拍摄的某停车场景观,此时该地太阳位于西南天空,车影朝向东北方向,故车头的朝向为东北方向,A错误;车影与图中道路走向大致垂直,因此图中道路为西北—东南走向,B错误;当地正午时车影面积最小,哈尔滨位于120°E以东,此时已过正午,车影面积不是最小,C错误;15:00时过后,太阳向正西方向移动,车影方向应由东北向正东方向移动,即车影将向车头右侧方向移动,D正确。故选D。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金华一中某同学家新购入一套宣传为坐北朝南的房屋,夏至日,他通过记录日出日落太阳光线方位发现该户型并非严格按照坐北朝南布局。下面为夏至日该同学家的日出日落方位图(图中箭头表示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同学家阳台真实的朝向是( )
    A.朝向西北B.朝向西南C.朝向东北D.朝向东南
    8.某日清晨,该同学看到日出的阳光沿着阳台窗户偏东沿刚刚照射进来,该日昼长最可能为( )
    A.16小时B.14小时C.12小时D.10小时
    【答案】7.B 8.D
    【解析】7.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图示为夏至日时的日出日落方位,夏至日我国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以二者光线的交叉点为固定点做水平线,保证两箭头和水平线的夹角一样,则水平线为东西方向,过此点做垂线得南北方向。如下图:
    由此可判断该同学家阳台朝向西南方向,故选B。
    8.由上题可知,阳台朝向西南方向,根据题意日出光线沿着阳台窗沿照射进来,可以判断该地日出东南,为冬半年,昼短于夜,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晴朗天气,太阳即将升起前的几分钟内,蓝色天空穹顶与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地平线与地面景物已可清晰看见。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度时,被称为“民用晨光始”(如左图所示)。一摄影爱好者某天6:40在成都(30.5°N,104°E)拍下的民用晨光始的照片(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摄影者的相机镜头朝向( )
    A.东北B.正东C.东南D.西南
    10.这一天,成都的昼长为( )
    A.9小时52分B.12小时C.12小时56分D.14小时8分
    【答案】9.A 10.B
    【分析】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拍摄者在成都拍摄民用晨光始的照片时为日出之前几分钟,此时为北京时间6:40,当地地方时为6:40-(120°E-104°E)×4=5:36,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民用晨光始为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度时,即为日出之前24分钟,即当地日出为6:00,日出正东,成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应呈顺时针运动,拍摄民用晨光始为日出之前几分钟,相机镜头应朝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0.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成都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所以该地昼长为(12-6)×2=12小时,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有日出日落的点位,日出日落方位偏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有日出日落的点位,日出日落方位偏南;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押题猜想02 常见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
    乌蒙山位于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的交界处,每年冬春季节,其西侧晴空万里东侧阴雨绵绵,天气特点迥然不同,继而塑造了风格迥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云贵高原的隐形分界线。下图示意冬春季节沿26°N锋面分布的年均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乌蒙山两侧冬春天气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两侧海拔高度不同B.两侧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不同
    C.两侧海陆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冷空气形成准静止锋
    2.乌蒙山西侧一带冬春早起阴冷,上午10点后一片晴暖,与此关联最小的是( )
    A.植被茂盛B.空气稀薄C.山风谷风D.锋面进退
    3.当锋面推移至甲处,云南东部大概率出现( )
    A.阴雨绵绵B.迅速降温雨雪霜冻
    C.风和日丽D.东北风转为西南风
    【答案】1.D 2.A 3.B
    【解析】1.由材料和图表可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以乌蒙山相遇,形成锋面,受到高大的乌蒙山阻挡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徘徊,使东侧阴雨绵绵,西侧晴空万里,D正确;高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差异小,B错误;都不靠近海洋,C错误;故选D。
    2.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早上地表气温低,B正确,不符合题意;晚上吹山风,气流从山坡下沉,气温温度较低,早上气温较低,白天吹谷风,谷风从谷底吹向山坡,气温相对较高,C正确,不符合题意;白天的时候,太阳辐射会使得地表升温,此时空气受热上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冷气团势力相对较弱,从而推动准静止锋向东移动;而到了夜间的时候,地表降温,空气下沉,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则使得准静止锋受到一个向西的力,导致其西进,因此,早上气温低,上午10点后一片晴暖,D正确,不符合题意,植被对昼夜的气温影响差异不大,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3.当锋面推移至甲处,说明此时有一股新的强冷空气南下补充,冷暖气团势力均等的局面已被打破,冷气团为主导,则准静止锋会转化为冷锋过境,锋面迅速向西南方向移出贵州。当锋面停留在云南东部地区时,暖湿气流容易在山间形成云雾和降雨,而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当地开始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出现寒潮、霜冻、大风、雨雪天气,B正确;AC错误;风向还是东北风,D错误。故选B。
    【点睛】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地形影响。当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滞时,就会演变形成昆明准静止锋。这种锋通常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云贵高原相遇的结果,由于地形的阻挡,冷空气逐渐减弱并变得静止,从而形成准静止锋。这种锋面现象常导致连阴雨天气。
    押题解读
    天气系统的考查常以热点事件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资料为背景,综合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在天气系统这一命题角度下,会要求分析某一特殊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趋势等,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与天气系统相关的命题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实际的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预报和监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这些新技术和方法也可能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黄河气旋是生成于河套及黄河下游地区的锋面气旋,是影响黄河下游、辽东半岛和黄渤海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最少。黄渤海对春季、夏季黄河气旋发展影响差异很大,下图为典型春、夏季黄河气旋在黄渤海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分布田(等值线,单位:hpa)及1小时降水量(阴影,单位: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气旋冬季形成最少的原因是( )
    A.冷高压的影响B.地面湿度过低C.西风带的破坏D.植被覆盖度低
    2.与夏季黄河气旋相比,黄渤海对春季黄河气旋发展影响( )
    A.风力增强作用弱,水汽供应能力强B.风力增强作用弱,水汽供应能力弱
    C.风力增强作用强,水汽供应能力强D.风力增强作用强,水汽供应能力弱
    【答案】1.A 2.D
    【解析】1.依据材料,黄河气旋为低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受冷高压影响,黄河气旋冬季形成最少,A正确;地面湿度过低、植被覆盖度低对气旋形成影响不大,BD错误;黄河气旋几乎不受西风带的影响,C错误。故选A。
    2.读图可知,与夏季黄河气旋相比,黄渤海春季黄河气旋等压线更密集,风力增强作用强,AB错;从等压线延伸方向可知,春季黄河下游、辽东半岛等地以吹西南风为主,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供应能力弱,而夏季黄河下游、辽东半岛以吹东南风为主,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水汽供应能力强,综上所述,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态的描述。由于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也就不同。
    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单位体积内水平方向辐合进来或辐散出去的水汽量(单位:克/秒·厘米²·百帕),其中正值表示水汽辐散,负值表示水汽辐合。下图为某年8月2日14:00(北京时间)沿112.58°E水汽通量散度等值线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断该日14:00控制甲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
    4.图示天气状况对甲地区的影响是( )
    A.缓解伏旱旱情B.形成沙尘暴C.延长光照时间D.减少地质灾害
    【答案】3.C 4.A
    【解析】3.读图可知,8月2日14:00,甲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在低空为负值,高空多为正值,说明该地区水汽在低空辐合,在高空辐散,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由近地面向高空上升,由此可推断此时控制该地区的天气系统应为气旋(低气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甲地位于(25°N,112.58°E)附近,8月初处于伏旱,水汽辐合上升可能带来降水,缓解该地区伏旱带来的旱情,A正确;此区域无沙尘暴,B错误;此时为降水天气,缩短光照时间,C错误;降水增多会诱发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A。
    【点睛】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方向辐合,反气旋顺时针方向辐散。
    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我国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下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垂直截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此次雷暴来临前与来临时天气要素变化不正确的是( )
    A.风力增大B.气压下降C.气温骤降D.晴天转雨
    6.推测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多发季节及原因是( )
    A.冬季、地形复杂,地表受热不均B.冬季、西南季风影响大,水汽多
    C.夏季、冰川消融时产生大量水汽D.夏季、同高度大气受地面加热强
    【答案】5.B 6.D
    【解析】5.由图中天气系统移动方向可知,雷暴来临前风力会明显增大,A对;高空空气以向下运动为主,气压上升,B错;高空中冷空气迅速下降到地面,导致地面气温骤降,C对;积雨云范围比雷暴大,会先覆盖雷暴即将到达的区域,晴天转雨,D对。根据题意选不正确的,故选B。
    6.由材料可知,雷暴发生的条件需要充沛的水汽和抬升条件,一般地面的温度需要较高,故应发生在夏季,AB错;夏季白天青藏高原温度较高,水汽含量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同高度大气受地面加热强形成水汽和抬升动力,D对;冰川消融的水汽会加剧雷暴产生,但青藏高原河湖众多,冰川水汽不是雷暴发生的必要条件,C错。故选D。
    【点睛】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强对流天气,雷暴一般被分为热雷暴、天气系统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热雷暴是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而形成;天气系统雷暴是由于天气系统能够产生系统性上升运动,在气团不稳定、水汽多的条件下,空气对流发展而形成的雷暴;地形雷暴是暖湿不稳定空气在山地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而形成的雷暴。
    2024年2月初,长江中游经历了一次大范围冻雨天气。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是冷暖势力拉扯博弈的结果。在冷暖“交战”前,较强冷空气在长江中游地区铺上了“冷垫”,随后较弱的冷空气南下,强盛的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暖湿气流下部气温在冰点以上,于是在大气垂直层形成了逆温层,最终形成“天上是雨,落地为冰”的现象。下表为2024年1月下旬和2月上旬武汉天气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7.武汉最有可能出现冻雨天气的时段是( )
    A.1月21~25日B.1月26~31日C.2月1~5日D.2月6~10日
    8.冻雨分布区是多个气象要素或物理量组合或叠加而形成的。右图为冻雨分布区的模式,据图推断武汉最有可能位于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7.C 8.A
    【解析】7.结合材料中的文字“前期较强冷空气在长江中游地区铺上‘冷垫’”“随后较弱的冷空气南下,强盛的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以及表格中气温、风向等变化,可知1月21~25日为较强冷空气铺“冷垫”期,1月26~31日为较强冷空气势力减弱时期,2月1~5日为较弱冷空气南下而较强暖空气在爬升,2月6~10日为暖空气北上控制该区域。由此可见,2月1~5日该区域出现逆温层,且地面气温低于0℃,最易出现冻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干提示冻雨分布区是多个气象要素或物理量组合或叠加而形成的,即位于降水区、逆温区、逆温层气温极大值0℃等温线以南(该区域能出现气温大于0℃的空气层,逆温层之上气温小于0℃,为固态降水,进入逆温层后能形成大于且接近0℃的雨滴)、地面0℃等温线以北(温度低于0℃,上空雨滴进入该层形成冻雨,落地后冻结),总之,冻雨区应为上述四个要素叠加形成的区域,模式图中只有①符合此情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冻雨(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指雨水与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存在于对流层或平流层的强西风带,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将未能形成暴雨天气的低空急流称为空急流。研究发现,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对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图1示意南疆地区暴雨过程,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向西推进至78°E,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低空西风气流相遇。图2示意空急流过程,其是从图1发展而来的。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的甲、乙、丙三区分别代表( )
    A.干区、干区、湿区B.湿区、干区、湿区C.湿区、湿区、湿区D.湿区、湿区、干区
    10.在南疆暴雨过程中,空气湿度最大的地区是南疆( )
    A.东部B.西部C.北部D.南部
    11.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汽条件较差B.逆温层厚度较大C.伊朗高压东伸D.气流垂直上升弱
    【答案】9.D 10.B 11.D
    【解析】9.由材料可知,甲区位于急流交汇区,该处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暴雨,故为湿区;乙区是在甲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应为湿区;受低层北风影响,丙区处于干旱区,且此次降水较少,水汽较少,加之蒸发旺盛,应为干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0.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南疆三面环山,在该地区暴雨过程中,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从南疆东部推进至南疆西部,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低空西风气流相遇,加之受地形抬升作用,湿润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因此南疆西部空气湿度最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由材料可知,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出现一支较强的偏北气流,切断了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西伸趋势,使其主要维持在南疆东部。南疆西部虽然水汽条件较好,但与之配合的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弱,导致降水较少,D正确,排除A;该地未形成明显逆温层,排除B;伊朗高压位于西部,对塔里木盆地影响较小,排除C。故选D。
    【点睛】急流是指大气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的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宽数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中心的长轴称为急流轴,它近于水平分布。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公里5米/秒,垂直量级为每公里5.10米/秒。按急流出现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暖锋是由高纬向低纬逆行的暖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后一两天,我国多出现在东北地区,下图为某次倒暖锋发生时东北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形势图,图中H表示高压中心。
    (1)在图中合适位置用正确符号画出倒暖锋。
    (2)分析本次倒暖锋的形成过程。
    (3)说明倒暖锋对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影响。
    【答案】(1)
    (2)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形成高压;千岛群岛附近海洋上空的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压,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暖湿空气从海洋向东北地区移动,造成东北地区北部增温;而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暖气团推着冷气团自北向南移动的反常现象。
    (3)东北地区温度升高;倒暖锋移动过程中,形成自北向南的雾或连续性降水过程。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倒暖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气系统,暖锋及其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倒暖锋是指由高纬向低纬逆行的暖锋天气,因此,移动方向由北向南移动;结合图中等压线,低压槽附近气流辐合容易形成锋面,因此,该倒暖锋形成于东北北部地区,绘图如下: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倒暖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后一两天。因此东北地区形成倒暖锋之前,该地区经过寒潮过境,导致陆地气温迅速降低,因此近地面形成高压;而千岛群岛附近,海洋上空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因此,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中暖湿气流从海洋向东北地区移动,导致东北地区北部气温升高;而南部地区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此时出现北部气温较高,南部气温较低的反常现象,此时,空气气团移动由暖气团推着冷气团自北向南移动,形成倒暖锋。
    (3)结合所学知识,倒暖锋也是暖锋中一种,因此,在倒暖风移动过程中,会导致由北向南形成连绵性的阴雨天气或雾天;同时到暖锋的存在,使得东北地区温度升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冬半年,英国常会遭受多场风暴。某年10月25日至30日,英国遭受风暴侵袭,南部海岸地带遭到严重破坏。图示意当年10月27日该区域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
    (1)描述该区域60°N以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特点。
    (2)分析冬半年图示区域多强气旋活动的原因。
    (3)说明之后几日图中气旋东移过程中,甲地风向、风力的变化。
    (4)指出英国南部海岸地带防御风暴可采取的工程与生态措施。
    【答案】(1)气压值东部高西部低;气压梯度东部小西部大;西南部有一强低压中心,气压梯度最大。
    (2)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势力强;冬季南下的极地强冷空气势力强;南下强冷空气与盛行西风相遇,冷暖气团激烈交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旋转)易形成气旋;位于大西洋东岸,附近海域暖流势力较强,(海气温差大,)使气旋势力进一步增强。
    (3)随气旋中心东移,甲地)风向逐渐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再转为西(北)风;风力先增强,再减弱。
    (4)修建和加固海堤;修建海岸防护林带。
    【分析】本题以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气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东部气压值最高,西南部气压值最低,气压值东部高西部低;等压线东部稀疏,西部密集,气压梯度东部小西部大;西南部有一强低压中心,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最大。
    (2)可从大气环流、洋流等角度来分析。该区域主要位于40°N—60°N之间,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西风势力强;冬季降温快,极地气温低,南下的极地强冷空气势力强;南下强冷空气与北上的盛行西风相遇,冷暖气团激烈交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旋转),暖空气被迫抬升,易形成气旋;位于大西洋东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附近海域暖流势力较强,(海气温差大),使气旋势力进一步增强。
    (3)随气旋中心东移,甲地开始位于气旋中心东侧,风向逐渐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随着气旋中心逐渐东移,甲地位于气旋中心西侧,再转为西(北)风;气旋中心经过甲地时,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先增强,气旋中心过境后,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再减弱。
    (4)英国南部海岸地带防御风暴可以采取多种工程和生态措施。在工程方面,修建和加固海堤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能够阻挡海浪的冲击,减少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在生态方面,修建海岸防护林带是防御风暴的重要措施之一。防护林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并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种植防护林,可以形成一道自然的屏障,降低风暴对海岸地带的破坏力。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3日~6日发生在北大西洋的爆发性气旋,被命名为“格雷森”。爆发性气旋是指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温带气旋,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其形成过程是冷空气快速南下,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下图示意“格雷森”移动路径。
    (1)说出爆发性气旋“格雷森”的形成过程。
    (2)在图中“格雷森”移动路径上用◯画出中心气压最低值所在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冬季从北冰洋来的寒冷气流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相遇,暖湿空气抬升,形成温带气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释放热量,进而加剧空气抬升;近地面气压持续降低,降幅较大,最终形成爆发性气旋“格雷森”。
    (2)如图所示:圈画在最北边箭头和陆地之间即可。“格雷森”北上过程中,受海洋(墨西哥湾暖流提供的暖湿气流)热量和水分的持续补给,气旋不断增强,气压不断降低;登陆后水热补给减少,摩擦力增大,中心气压升高,因此最低值出现在登陆前。
    【分析】本题以“格雷森”的图文资料为背景,涉及温带气旋的生成、移动路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爆发性气旋“格雷森”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气象现象,涉及多个气象要素和机制的相互作用。首先,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南下,与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它迅速下沉,迫使暖湿空气抬升。这种冷暖空气的交汇为气旋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随着气旋的发展,暖湿空气继续不断上升,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为气旋的加深和发展提供了能量。同时,低层辐合上升气流和高空辐散下沉气流进一步加强,形成暖心结构,即气旋中心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最后,随着气旋中心的暖心结构加强,近地面的气压急剧下降,气旋迅速加强,形成爆发性气旋。在这个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洋为气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热量,促进了气旋的发展。
    (2)在“格雷森”的移动路径上,中心气压最低值应该位于气旋的中心位置。“格雷森”北上过程中,墨西哥湾暖流不断输送水汽和热量,来自海洋的热量和水分的持续补给,使得气旋不断增强,气压不断降低;登陆后受陆地的影响,水热补给减少,且登陆后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摩擦力增大,中心气压升高,因此最低值出现在登陆前。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形成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生成于四川省的西南低涡在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受西南低涡影响频繁。2023年5月23日形成的西南低涡相对比较稳定,但周围气流较强。如图示意2023年5月23日20时贵州省及周边地区850hPa切变线(指风向或风速的不连续线)及风场。
    (1)简析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2)依据图示信息,推测西南低涡降水的水汽来源和切变线过境对气温的影响。
    (3)贵州省受此次西南低涡影响明显。结合图文材料推测贵州本次降水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四川盆地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有利于降压形成动力性涡旋;由于云贵高原的阻挡,从南侧绕过的西风气流由于边界摩擦而产生气旋性涡度,从而形成西南低涡。
    (2)来源: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
    影响:冷暖气流团相遇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
    (3)特点:降水呈现出降水强度较大、降雨时间长。
    原因: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在贵州附近形成锋面雨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气流一侧;低涡区内有较强的空气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天气;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受低涡控制频次高。
    【分析】本大题以西南低涡等知识点为材料,考查锋与天气,降水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结合所学知识,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有利于降压形成动力性涡旋;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在其阻挡作用下,从南侧绕过的西风气流由于边界摩擦而产生气旋性涡度,从而形成西南低涡。
    (2)来源:受高原的抬升作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产生降水,故水汽来源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
    影响:由图可知,切变线的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冷暖气流团相遇,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
    (3)结合材料可得,“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贵州位于低涡左侧,处于切变线上,切变线上的气流呈气旋环流,水平辐合明显,有利于上升运动,易产生云雨天气;故该地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候,相遇在贵州附近,故形成锋面雨带,处于冷锋一侧,降水强度较大;其次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该低涡控制时间较长,降雨时间长。综上可知,降水呈现出降水强度较大、降雨时间长的特点。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初夏,类似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日本也存在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现象,被称为梅雨前线。梅雨前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周边引导气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下图示意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
    (1)描述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2)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请从日本的角度说明原因。
    (3)厄尔尼诺年份,南、北赤道暖流减弱,分析其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
    【答案】(1)特征:日降水量极大值最大位于九州岛西部,北海道最小;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太平洋沿岸高于日本海沿岸。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日本四面环海,水汽更加充沛;梅雨前线北侧的冷气团经过日本海,挟带水汽;日本多山地、丘陵,气团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
    (3)南、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暖水团减少,海水温度偏低,气温偏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低纬环流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本梅雨前线带来的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分析】本题以“日本梅雨”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日本梅雨前线对降水的影响、其降水强度大的原因以及厄尔尼诺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出,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在西南部的九州岛地区,数值大,分布密集,东北部北海道地区数值小,分布疏;总体上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紧靠本州岛南岸太平洋沿岸地区的降水要明显多余北岸靠近日本海的地区。说明了日本降水量的极大值空间分布不均,南部数值大且变化幅度大,北部数值小且变化幅度小,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原因在于南部纬度低,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北部纬度高,离夏季风的源地远;南部梅雨前线持续时间长,北部梅雨前线持续的时间短,进一步说明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从日本的角度分析,围绕岛国和地形来分析。日本的位置特征是四面环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充沛;我国梅雨的冷气团来源于北方内陆,而日本梅雨线北侧的冷气团经过日本海,因此降水更加充沛;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形复杂,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多地形雨,我国东部梅雨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雨少。
    (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随着东南信风势力减弱,使得南、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暖水团减少,导致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偏低,气温偏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早灾严重,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低纬环流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减弱,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日本梅雨前线来得比往常要晚,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或者说受夏季风势力减弱的影响,日本梅雨前线比正常年份来的要晚,促使南部日降水量更多,北部日降水量更少)。
    16.地中海飓风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风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飓风,大多属于由冷空气激发的温带气旋(又称锋面气旋)。地中海飓风生成机制复杂,一般由进入地中海的新空冷涡(切断低压)诱发初始对流,形成地面气旋。能量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纯正台风特征。夏季地中海飓风很少出现,秋冬较多。2023年夏季,欧洲大气环流异常,地中海在8月份出现30℃海温,9月初,东地中海形成了一个“水王”级风暴-地中海飓风丹尼尔。10日登陆北非国家利比亚,平时少水的河流瞬间泛滥,近四千人死亡,一万人失踪,财产损失惨重。如图示意9月8日前后地中海高空气压场形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地中海飓风很少出现在夏季的原因。
    (2)指出飓风丹尼尔形成的条件。
    (3)分析飓风丹尼尔给利比亚造成巨大灾害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夏季地中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北方少有冷空气入侵,不易形成温带气旋;地中海北岸多山地,冷空气难以入侵。
    (2)9月8日前后,一个切断低压(或高空冷涡)进入了地中海上空,诱发了初始对流;8月地中海异常高温(出现30℃海温),持续供给能量和水汽。
    (3)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经济不发达;缺乏抗洪救灾经验(利比亚降水稀少,少有洪灾发生);科技落后,缺少检测手段;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影响救灾。
    【分析】本题以地中海高空气压场形势为材料,涉及飓风形成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大多属于由冷空气激发的温带气旋(又称锋面气旋)”可知,飓风形成需要冷空气激发和大气上升运动。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地中海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无风;夏季,北方冷空气强度弱,没有冷空气入侵,不易形成温带气旋;受地形影响,地中海北岸多山地,阻挡北部冷空气南下,冷空气难以入侵。
    (2)据材料可知,地中海飓风生成机制复杂,一般由进入地中海的新空冷涡(切断低压)诱发初始对流,形成地面气旋。2023年夏季,欧洲大气环流异常,9月8日前后,一个切断低压(或高空冷涡)进入了地中海上空,诱发了初始对流;据材料可知,2023年夏季,地中海在8月份出现30℃海温,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持续供给能量和水汽。
    (3)利比亚属于发展中国家,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正常年份,利比亚降水稀少,少有洪灾发生,缺少抗洪救灾的经验;救灾的技术手段落后,缺少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检测手段缺少;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不能及时落实救灾的措施,影响救灾。
    押题猜想03 中小尺度的局地环流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面积47611.2km²,为黄土高原上的次一级地形区。受地形影响,山谷风在背景风(是大尺度区域内某种原因造成的大气水平运动,如风带或者季风等)较弱时表现明显。图1为汾河流域范围示意图,图2为某日在河谷西侧气象站测得的山谷风变化曲线图。
    (1)据图描述河谷西侧该气象站山谷风风向的日变化特征。
    (2)分析图2中20时该气象站风力最小的原因。
    (3)说明该气象站谷风转山风时谷地天气的变化过程。
    (4)与夏季相比,推测冬季时该气象站山谷风的日变化状况。
    【答案】(1)白天为谷风即偏东风,夜晚为山风即偏西风;日出前后,由偏西的山风转为偏东的谷风;日落前后,由偏东的谷风转为偏西的山风。
    (2)日落后,山坡温度下降快,冷空气收缩下沉,顺坡流向谷底,山风开始增强,此时谷风开始减弱,20时为日落两小时后,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故风力较小。
    (3)谷风转山风时,山顶冷空气不断向谷底沉降;山谷中的暖空气被沉降的冷空气顶托,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易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4)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白天谷风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夜晚山风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冬季夜晚温度较低,冷气团势力强,山风风速大于谷风风速。
    【分析】本题以汾河谷地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白天8:00时~20:00时为谷风,风从谷地吹向山地,为偏东风;夜晚20:00时~次日8:00时为山风,风从山地吹向谷地,为偏西风;8:00时前后,由山风转为谷风;20:00时前后,由谷风转为山风。
    (2)主要从温差、风力叠加(抵消)的角度展开分析。日落后,山坡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山坡气温下降,冷空气收缩下沉,顺山坡吹向谷底,山风开始增强;而谷地气温升高,谷风开始减弱,20:00时左右,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两个不同风向的风相互抵消,导致风力较小。
    (3)读图可知,20:00左右该气象站谷风转山风,此时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不断向谷底沉降;山谷中的暖空气被沉降的冷空气顶托上升,暖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
    (4)主要从温差的角度展开分析。与夏季相比,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该河谷白昼时间变短,白天谷风开始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谷风持续时间变短;夜晚时间变长,夜晚山风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山风持续时间变长;冬季夜晚山顶温度较低,冷气团势力较强,山风风速大于谷风风速。
    押题解读
    高考更加关注更小尺度的地理要素,小尺度的局地环流成为高考热点。作为常见的气象要素,考题中出现较多的有海陆风(湖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冰川风、布拉风、焚风、台风、龙卷风等,通过考察某个地区风向、风速、气温的变化,分析其基本原理、形成过程、与全球环流的关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局地环流时需要综合考虑背景风、太阳辐射、地形地貌、热力差异、大气的物理过程(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影响的范围、持续时间(如昼夜更替)、气候效应(温度变化、风的变化、极端天气)。焚风、台风、龙卷风属于强烈的天气现象,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高考中可能会涉及预测和防范措施。
    大理某气象台(25°42′N,100°11′E,海拔1990.5m)西距点苍山约4km,东距洱海约2km,位于东南低西北高、依山傍水的坝区内。受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影响,该坝区内盛行风向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图分别为某日该地近地层风速(单位:m/s)日变化图和气温(单位:℃)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气象台夜晚风速较小的原因是( )
    A.地面摩擦作用,风力减弱B.湖陆风与山谷风相互抵消
    C.地面降温快,出现逆温层D.大气吸热保温作用增强
    2.该日北京时间15:00,该气象台的盛行风向可能是(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1.C 2.B
    【解析】1.白天和晚上的摩擦作用没有变化,A错误;由材料“西距点苍山约4km,东距洱海约2km,位于东南低西北高、依山傍水的坝区内”可知,夜晚吹陆风和山风,风向基本一致,以偏西风为主,不存在抵消,B错误;由于晚上地面降温快,近地面大气降温比上层大气降温快,出现逆温,使得风速较小,C正确;晚上大气以放热为主,D错误。故选C。
    2.北京时间为15时,当地的近地面气温最高,气温对流上升显著,近地面气压较低,而洱海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由东吹向西,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
    香港岛的建筑多临山而建。研究表明,在无背景风干扰的情况下,建筑外墙增温降温快,形成近垂直方向的墙体流,配合山谷风能实现较好的通风效果(图)。完成下面小题。
    3.白天,墙体流促进通风的机制在于( )
    ①外墙附近比楼栋之间升温快 ②高楼层比低楼层外墙升温快
    ③外墙附近比山坡升温快 ④近山楼栋比远山楼栋外墙升温快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4.有利于利用山谷风和墙体流改善通风效果的措施是( )
    A.降低整体楼栋的高度B.楼栋之间紧凑布局
    C.降低近山楼栋的高度D.楼栋表面覆盖绿植
    【答案】3.A 4.C
    【解析】3.白天墙体受到太阳辐射而增温,外墙附近比楼栋之间升温快,墙体附近的气流上升,形成空气流动,①正确。 高楼层比低楼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外墙升温更快,墙体附近的气流上升,形成空气流动,②正确。 山坡受热状况受坡向、坡度、高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影响,不一定比墙体升温快,因此墙体附近与山坡升温快慢的对比不一定成立,③错误。近山楼栋与远山楼栋的外墙接受太阳辐射的情况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楼栋方位等因素,不一定有近山楼栋比远山楼栋外墙升温快的情况,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利用山谷风和墙体流改善通风效果,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自然气流,避免建筑物阻挡或干扰气流运动。降低整体楼栋的高度可能会减少建筑对风的阻挡,但也可能降低建筑的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A错误。楼栋之间紧凑布局会增加建筑间的相互遮挡,不利于气流的流动和通风,B错误。降低近山楼栋的高度可以减少它们对山体附近气流运动的阻碍,使得山谷风更为顺畅地通过,同时也有助于墙体流的形成和通风效果的改善,C正确。楼栋表面覆盖绿植虽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降低温度,但对改善通风效果的影响较小,不是主要措施,D错误。故选C。
    【点睛】白天山坡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升温快,气流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散热快,气温低,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渤海湾沿岸由于东临渤海且水汽足,在海陆环流影响下大雾天气频发。某科研人员选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东近海海洋站点P平台进行观测。2016年12月4日2时塘沽站地面温度为-1℃,该日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该日2:00—19:00塘沽站和P平台气温(甲图)和相对湿度(乙图)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日塘沽站14:00气温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削弱B.地面辐射散失得快
    C.冷空气入侵盛行偏北风D.经历持续降雪天气
    6.据图推测2016年12月4日6时该区域( )
    A.塘沽站没有出现逆温现象B.塘沽站吹向岸风
    C.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D.P平台附近形成大雾
    7.2016年2:00—19:00渤海湾海岸带天气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A.形成海雾,未进入陆地消失B.形成海雾,进入陆地后消失
    C.形成陆雾,未进入海洋消失D.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消失
    【答案】5.A 6.C 7.D
    【分析】5.该日塘沽站14:00空气相对湿度达100%,据此可判断塘沽站此时正经历大雾天气,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尘埃众多,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此刻气温较低,A正确;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到大气中,会使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D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塘沽站气温低于P平台,气压高于P平台,风从塘沽站吹向P平台,是偏西风,C错误;故选A。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于其上部大气温度的现象,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气温骤降,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点Р平台温度明显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陆风环流,塘沽站气温低,气流下沉﹐吹离岸风,B错误;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C正确;根据乙图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台相对湿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现大雾天气,D错误;故选C。
    7.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日塘沽站2:00 至8:00,气温不断下降,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同一时刻近海温度较高,形成海陆风环流,海洋水汽从高空输送到陆地上空,气流下沉,导致陆地水汽进一步增多,相对湿度达到100%后,陆地上会形成雾,AB错误。根据乙图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对湿度达到100%,出现雾天,一直到18:00前后雾才逐渐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带上,其临近海洋也会有雾,但海洋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雾持续时间很短。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带附近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逐渐减弱并消失,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雾形成的四个条件:水汽、凝结核、降温和大气稳定,即水汽要达到饱和,凝结核要尽可能充足,空气温度降低,逆温出现大气最稳定。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横断山区某风速观测实验区东西跨度80千米的范围内,包含四座山峰和四个山谷。观测站位于其中最低的一座山峰上,该山峰与实验区范围内东、西两侧最高山峰的高差均在1000米以上,由此造成了中、小尺度的局地热力环流和大尺度的天气背景风场(受局部地形影响小)共存的局面。图为该观测实验区冬季某时刻大气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时刻最可能是当地时间( )
    A.1:00B.7:00C.13:00D.19:00
    9.同一季节,实验区山风盛行时,观测站附近气流最接近( )
    A.B.C.D.
    10.各山峰中,观测站所在山峰受日落影响降温最早,其原因和影响是( )
    A.海拔低于西侧山峰,小尺度山风早于中尺度山风
    B.海拔低于西侧山峰,小尺度山风晚于中尺度山风
    C.海拔低于东侧山峰,小尺度谷风早于中尺度谷风
    D.海拔低于东侧山峰,小尺度谷风晚于中尺度谷风
    【答案】8.C 9.B 10.A
    【解析】8.结合所学的山谷风知识可知,山风一般出现在夜晚,而谷风一般出现在白天,且山风转谷风的时间滞后于日出时间。据图判断,此时刻该区域盛行的是谷风,应为白天,结合此季节为冬季,日出在6:00之后,日落在18:00之前,AD错误;日出后,随着山坡温度逐渐升高,山坡与山谷上空的温差逐渐增大,谷风逐渐形成和增强,往往在午后达到最强,故此时为7:00的可能性较小,为13:00的可能性最大,B错误,C正确。故选C。
    9.由材料可知,天气背景风场受局部地形影响小,应为全球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根据该实验区位于横断山区可知,该地天气背景风场季风性质明显,相同季节,天气背景风场的方向变化较小,应与图中风向大体一致,CD错误;实验区山风盛行时,中小尺度的地形风都应该是山风,即与材料所示的谷风风向相反,A错误,B正确。故选B。
    10.由材料可知,东、西两侧最高山峰均比观测站所在山峰高1000米以上,日落时,太阳位于西侧天空,观测站所在山峰受西侧高峰遮挡,太阳辐射受阻挡,导致气温下降时间最早,观测站所在山峰气温下降后,山坡冷空气下沉,与东、西两侧山谷之间先形成小尺度山风,后由于东、西两侧高峰受日落影响气温下降较晚,高峰山坡冷空气下沉,再形成中尺度山风,故而小尺度山风出现时间比中尺度山风更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山谷风指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局地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山区昼夜间的风向有规律性的变化: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和其接触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它周围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空气柱受热膨胀,上空空气由山坡水平流向山谷,然后下沉至低层,又由谷地向山坡流动再沿山坡上升,遂形成低层由谷地吹向山坡的谷风和谷风环流。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于是形成了与白天相反的环流,即风从山坡吹向谷地的山风和山风环流。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²,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答案】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小,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分析】本大题以博斯腾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在11月到1月,为冬季。而博斯腾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很少,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泊与陆地间热量差异最小,造成湖陆风小;冬季湖面结冰,与陆地温差小,减弱了湖陆风;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太阳辐射弱,湖水获得的热量 少,湖陆温差小;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使其受冬季风影响大,对湖陆风造成了很大干扰。以上因素共同造成湖陆风不显著。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形成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生成于四川省的西南低涡在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受西南低涡影响频繁。2023年5月23日形成的西南低涡相对比较稳定,但周围气流较强。如图示意2023年5月23日20时贵州省及周边地区850hPa切变线(指风向或风速的不连续线)及风场。
    (1)简析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2)依据图示信息,推测西南低涡降水的水汽来源和切变线过境对气温的影响。
    (3)贵州省受此次西南低涡影响明显。结合图文材料推测贵州本次降水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四川盆地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有利于降压形成动力性涡旋;由于云贵高原的阻挡,从南侧绕过的西风气流由于边界摩擦而产生气旋性涡度,从而形成西南低涡。
    (2)来源: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
    影响:冷暖气流团相遇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
    (3)特点:降水呈现出降水强度较大、降雨时间长。
    原因: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在贵州附近形成锋面雨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气流一侧;低涡区内有较强的空气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天气;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受低涡控制频次高。
    【分析】本大题以西南低涡等知识点为材料,考查锋与天气,降水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结合所学知识,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有利于降压形成动力性涡旋;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在其阻挡作用下,从南侧绕过的西风气流由于边界摩擦而产生气旋性涡度,从而形成西南低涡。
    (2)来源:受高原的抬升作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产生降水,故水汽来源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
    影响:由图可知,切变线的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冷暖气流团相遇,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
    (3)结合材料可得,“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贵州位于低涡左侧,处于切变线上,切变线上的气流呈气旋环流,水平辐合明显,有利于上升运动,易产生云雨天气;故该地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候,相遇在贵州附近,故形成锋面雨带,处于冷锋一侧,降水强度较大;其次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该低涡控制时间较长,降雨时间长。综上可知,降水呈现出降水强度较大、降雨时间长的特点。
    押题猜想04 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
    径流量、输沙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流域的环境特性及水土流失程度。拉萨河流域1980—2018年,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水沙变化明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河流输沙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一定大B.河流山区输沙能力强
    C.不同地区河流径流量越大,输沙量越大D.冻土区河流由于气候变暖,输沙量减少
    2.关于拉萨河水沙年际变化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峰值变化更为明显
    B.二者均呈多峰波动,逐年变化方向基本同步
    C.最大年径流量发生在2003年
    D.整体表现出“水多沙多”“水少沙少”的特点
    3.关于拉萨河水沙年际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94—2004年径流增加可能是因为生态工程的实施
    B.2005—2018年径流减少可能是因为区域人口减少
    C.1994—2004年输沙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
    D.2005—2018年输沙量减少可能是因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答案】1.B 2.A 3.D
    【解析】1.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的重量(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桔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A、C错误。就一条河流而言,山区河段输沙能力强,河道以冲刷为主,输沙量沿程增加,平原河段河道以淤积为主,输沙量沿程减少,B正确。气候变暖,冻土冻结时间缩短,土层不稳定性增加,同时冰雪融水增加,导致输沙量增加,D错误。故选B。
    2.从圈中可以看出,输沙量的峰值变化相比径流量更为显著,拉萨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主多峰波动,逐年变化方向基本同步,最大径流量发生在2003年,各年代间的径流、输沙均值表现出显著的“水多沙多”、“水少沙少”的特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会导致径流减少,A错误;区域人口减少,用水需求减少,径流应该增加,B错误;1994-2004年输沙量呈增加趋势,另外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由于不可避免地伴有破坏原有植被、开挖坡脚、弃土弃渣等活动,增沙作用明显,输沙量会增加,C错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会导致输沙量减少,D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输沙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经过河渠等某一横断面的输沙量。以吨/秒计或以公斤/秒计。分悬移质输沙率和推移质输沙率。悬移质输沙率可按流量与断面平均悬移质含沙量的乘积计算。当规划水库和河道整治时,根据输沙率可了解水库、河流的泥沙淤积情况。
    押题解读
    高考地理试题中,关于河流水文特征的题目通常以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题目可能涉及到河流的源头、流域、支流、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水质等方面的知识。命题角度主要从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等,分析河流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分析河流水文特征要关注流域内降水、地形、地质、植被等条件。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点。
    水沙条件的变化对黄河河口演变起着重要作用。2021年黄河河口经历了调水调沙(通过黄河中上游的水利枢纽,人工制造洪峰,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洪水和秋汛洪水两次主要洪水历程,洪水前后河口地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为2021年黄河河口地区日平均流量与含沙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调水调沙一般都选择在6月进行,其主要目的是( )
    A.满足上游地区用水需要B.提高上游河道行洪能力
    2.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2021年6月5日、8月8日、10月11日、11月12日四个时间点黄河河口附近陆地与河道形态的是( )

    A.③、①、④、②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③、④、②、①
    【答案】1.D 2.B
    【解析】1.小浪底水库一般选择在6月调水调沙的主要原因是7月进入雨季,需要小浪底水库为防洪腾出库容,利于防汛,D正确,B错误;水量减少,不是为满足上游地区用水需要,A错误;此时尚未进入汛期,C错误;故选D。
    2.由材料与图可知,2021年黄河河口经历了调水调沙(通过黄河中上游的水利枢纽,人工制造洪峰,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洪水和秋汛洪水两次主要洪水历程,洪水前后河口地貌发生了明显变化。6月5日是调水调沙洪水,含沙量增大,流量增大,河道宽,流入海洋的泥沙多,黄河三角洲面积增加,对应①;8月8日含沙量小,流量小,河道窄,流入海洋的泥沙少,黄河三角洲面积减小,对应③;10月11日是秋汛洪水,含沙量增大,流量增大,河道变宽,流入海洋的泥沙多,黄河三角洲面积大,对应④;11月12日流量下降,但含沙量明显减小,河道变窄,三角洲堆积面积减小,对应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易北河下游独特的深切峡谷形成于末期冰川晚期。部分河谷已经成为近岸海底的水下峡谷。下图示意易北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易北河下游河谷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降低B.河流流量小C.河流流速慢D.海平面低
    4.推测与冰河末期相比,现在易北河汛期水量和季节变化( )
    A.水量小、季节变化小B.水量小、季节变化大
    C.水量大、季节变化小D.水量大、季节变化大
    【答案】3.D 4.A
    【解析】3.末次冰期晚期, 随着气温升高,欧洲大陆古冰盖开始消融,故A错;末次冰期晚期,随着气温升高,欧洲大陆古冰盖刚开始消融,易北河流量加大,B错误;此时气温仍较低,两极及高纬高山地区冰川储量仍较大,当时海平面仍处于较低位置,D正确;当时海平面仍处于较低位置,使得河流下游落差大,流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C错误。故选D。
    4.末次冰期易北河的补给由雨水和冰雪融水组成,受冰雪融水补给的影响,河流春汛、夏汛明显,汛期水量较大,CD错误;现今易北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全年降水较均匀,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在地球的历史上,曾发生过距今较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末次冰期是发生于第四纪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大约在7万年前开始,,在1.15万年前结束。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而中下游地区主要以侧蚀作用为主。
    海流兔河和大理河均为黄河中游二级支流,汇入无定河。两河位于毛乌素沙漠及黄土高原接壤地带,风力和流水共同影响两流域,但影响强度有差异。其中海流兔河位于风沙区,大理河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两河月均降水量变化相差不大,但月均流量变化和含沙量变化差别明显。下图示意海流兔河月均含沙量和月均流量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月均降水量由1mm逐渐增大到20mm左右时,海流兔河月均流量增大不明显,大理河却非常明显,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
    A.海流兔河流域植被稀疏,地表径流流失多
    B.海流兔河流域地表疏松,降水下渗量大
    C.大理河流域地表起伏大,汇流速度慢
    D.大理河流域土壤疏松,地下水补给多
    6.下列关于海流兔河流域河流含沙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由于风沙被搬运至河水中,1—3月含沙量增加
    B.由于沟道中风沙沉积物减少,3—6月含沙量下降
    C.由于流量持续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弱,6—8月含沙量持续增加
    D.由于降水减少,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减弱,8—12月含沙量持续下降
    7.大理河含沙量显著高于海流兔河,主要是因为大理河流域( )
    A.多暴雨B.过度开垦
    C.植被稀疏D.地势起伏大
    【答案】5.B 6.B 7.D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在降水量增加幅度相似情况下,两河径流量变化有明显差距。海流兔河位于风沙区,地表疏松,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产生量小,河流流量增加不明显,与植被稀疏无关,A错误,B正确;大理河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汇流速度快,C错误;若大理河流域土壤疏松,地下水补给量大,则不利于地表径流汇集,河流径流量增加不明显,与大理河流量增加明显的实际情况不符,D错误。故选B。
    6.海流兔河流域位于风沙区,风沙作用明显,1—3月风力作用强,但该时间段内早期河流封冻,风力沉积的泥沙不是含沙量增加的直接原因,A错误;3—6月,一方面河流流量减小,另一方面河道中原来风力沉积的泥沙在前期被搬运走,泥沙来源减少,含沙量下降,B正确;6—8月,降水量增加,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含沙量增加,C错误;8—12月,降水减少,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减弱,含沙量减少,但12月含沙量比11月略高,不属于持续下降,D错误。故选B。
    7.大理河流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D正确;大理河流域和海流兔河流域均多暴雨,A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知大理河流域是否有过度开垦现象,B错误;海流兔河流域位于风沙区,植被更稀疏,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有流域内降水、地形、土质、植被、人类活动等。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下表为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特征数值。(表中高度以4月19日河面高度为基准,正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高,负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有( )
    A.深度增加B.深度减小
    C.深度先增加后减小D.深度先减小后增加
    9.8月该河段河床深度的变化特征有( )
    A.径流量变化大, 泥沙沉积B.径流量变化小, 泥沙沉积
    C.径流量变化大, 泥沙侵蚀D.径流量变化小, 泥沙侵蚀
    【答案】8.A 9.A
    【解析】8.河面高度与河床底部高度之差为河水深度,据此可知4月19日河水深2.4米,5月21日河水深4.8米,6月3日河水深7米,所以在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该河流7月后主要的水源补给是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暴雨降水变率大,暴雨期间降水多,所以导致8月该河段径流量变化大;6月3日河水深7米,8月15日时河水深只有3.2米,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且河床深度由6月3日的-4.8米到-3.5米,说明河床有所抬升,判断此时河床以泥沙沉积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水位高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分析: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降水补给、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例如,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均为夏汛,汛期长短取决于雨季长短,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位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冰川、积雪在夏季才能融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没有补给而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浮瓮山河开凿于元代,引白浮泉水向西绕行,跨越北沙河、南沙河上游,折向东汇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候变干,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白浮泉曾经断流,白浮瓮山河水源锐减。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京密引水渠竣工于1961年,当时主要承担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入京城的任务,部分河段与白浮瓮山河基本平行。2008年北京水源地转换为南水北调后,京密引水渠经过较高难度的改造承担反向输水,将南水北调终点昆明湖的来水输送到密云水库蓄积。白浮瓮山河和京密引水渠,构成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与拟在2024年申报的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水系生命线。下图示意白浮瓮山河及京密引水渠走向。
    (1)指出元代白浮瓮山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1)(泉水为地下水补给,)径流量较为稳定;(沿山前地带流动,落差较小,)流速较慢;(地下水较为清澈)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详解】(1)水文特征可以从水量、水量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角度描述。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河流水源主要来自白浮泉,地下水水量相对稳定;河流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地势落差较小,流速慢;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有结冰期。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赤水河流域简图。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C、M、L分别为其上、中、下游水文站,下表为2008至2017年各水文站径流量统计数据。赤水河上游多坡耕地,河流含沙量大。
    材料二2018年起,赤水河流域实行跨省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出境水质优于二类标准,下游缴纳补偿金给上游,反之上游缴纳补偿金。截至2021年,下游向上游累计缴纳生态补偿金数亿元。
    (1)2008至2017年赤水河径流量年际变化 (大/小),分析自然原因 。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简述赤水河上游含沙量大的形成过程。
    【答案】(1) 大 该河主要由雨水补给,流域内受季风影响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地形起伏大;夏秋暴雨集中,人类过度开垦,植被覆盖率下降,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坡面)径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赤水河。
    【分析】本题以赤水河为背景,涉及河流的流量变化、河流含沙量、水质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的数据可知,2008至2017年赤水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原因:该河流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水主要由雨水补给,季风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故补给河水的年际变化大。
    (2)整体性原理主要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来分析。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气候: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夏秋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人类过度开垦,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径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赤水河,含沙量大。
    押题猜想05 水量收支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总面积为2.51×10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生态极端脆弱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渐变、质变到灾变的退变过程,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成为西部干旱区的首要任务。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的生态退变。
    (1)推测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2)从渐变、质变和灾变角度,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
    (3)简述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补给不足;过度开采地下水,特别是在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方面,使得地下水补给和消耗失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作用增强,加剧了地下水的消耗;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也进一步导致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
    (2)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可以分为渐变、质变和灾变三个阶段。在渐变阶段,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逐渐失衡。在质变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最终进入灾变阶段,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崩溃,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修建水库、蓄水池等储水设施,增加地表水存储量,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此外,合理利用地下水,避免过度开采,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分析】本题以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变为背景,涉及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生态退变过程、地下水位下降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气候干旱和降水稀少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使得地表水资源稀缺。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水位下降。其次,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水位下降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巨大。然而,由于开采量超过了地下水的补给速度,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过度开采现象更为严重。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蒸发作用,进一步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量。随着气温的升高,地表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最后,植被破坏也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之一。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开垦等活动,西北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进而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和储存。
    (2)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在渐变阶段,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植被覆盖率开始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要足够的水分,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植物根部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从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一些对水分敏感的物种可能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入质变阶段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始明显降低。由于植被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问题加剧。此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开始频发,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这一阶段的变化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最终进入灾变阶段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几乎崩溃。此时,土地已经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环境也面临极大挑战,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
    (3)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首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其次,修建水库、蓄水池等储水设施可以增加地表水的存储量。这些设施可以在降雨时收集雨水,并在需要时用 于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从而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同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提高涵养水源能力的重要措施。植被可以帮助保持水土、减少蒸发,从而提高地下水的补给量。因此,加强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工作对于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合理利用地下水也是关键。需要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保护法规,可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综上所述,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修建储水设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地下水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押题解读
    高考对“水量收支”的考查,多以全球变暖敏感响应区(如青藏高原区、干旱半干旱区)的河流、湖泊为命题背景,要求分析水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水体补给方式等,情境的区域化特点比较明显。通过不同的命题背景,强化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是命题的根本要求。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从动态、系统的视角分析水量收支情况,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响应区的河流、湖泊,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会成为高考的命题热点,而且考查趋势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备考时应联系水循环、水量平衡、河流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复习。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气温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6年冰川物质平衡表现为持续负平衡状态。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增强,山区产流高度依赖气候变化,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的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图示意2000-2016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物质平衡距平和累积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08年相比,2009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 )
    A.积累有所增强B.积累有所减弱C.消融有所加剧D.消融有所减弱
    2.与2006-2008年相比,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其原因可能是该流域( )
    ①冰川消融减少②雨水汇集量增加③积雪融水减少④地下水补给稳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D 2.A
    【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距平值为正,表明期间冰川积累大于消融,距平值为负,则冰川消融大于积累。由图可知,与2008年相比,2009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距平值为正向增长,即积累量大于消融量,而图中2009累积距平为0,说明流域冰川积累量变化不大,只有流域冰川内消融有所减弱才会导致冰川物质平衡距平值为正向增长,D正确,ABC错。故选D。
    2.由图中信息可知,2006-2008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物质平衡距平和累积距平皆为负值,说明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总量减少。但与2006-2008年相比,2009年以后(除2015年外)冰川累积距平总体上为正值,说明冰川消融减少,因此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①正确;“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增强”,流域内雨量增加,雨水汇集可直接补给河流,使径流补给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依赖程度降低,②正确;气候暖湿化增强,山区积雪融水有可能增加,③错;地下水补给稳定与该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无关,④错。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地下水补给等。河流一般很少为单一补给,通常是具有某种补给类型占优势的混合补给。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
    在福建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有一座海拔500m,宽度15~20m,与两侧谷地相对高度约100m的板状丹霞峰墙,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山体裂隙发育典型,山顶有两处凹穴,这两处凹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并且常年积水,不涸不溢,清澈见底,被称为冠豸山“天池”。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这两处“天池”常年积水,不涸不溢的原因( )
    ①山地辐射冷却,云雾较多,蒸发弱
    ②有地下水补给
    ③“天池”周围山体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
    ④天池底部有一层较厚的淤泥,能阻挡池水下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这两处“天池”中的水清澈见底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源干净②有SiO₂颗粒吸附杂质③海拔较高④面积较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材料“海拔500米”可知,天池位于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并受地形抬升,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雾,①对;“天池”位于峰墙顶部,并无地下水注入,②错;根据材料,山体周围有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③对;根据材料“四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可知,可阻挡池水下渗,确保旱季不枯,④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池”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露水补给,水质较好,①对;依据材料信息“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知,硅质砂岩风化后产生的SiO₂颗粒,有利于吸附水中杂质,使得池水更加清澈,②对;海拔高和面积小不是湖水清澈的主要原因,③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湖泊水量稳定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补给与排泄的平衡、水循环的调节、水生生物的调节、湖泊的物理性质、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其变化体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复合影响,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为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年代距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位变化是( )
    A.上升——下降——上升B.下降——上升——下降
    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
    6.下列关于伊塞克湖水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80—2000年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导致降水增加
    B.1970——1980年冰雪融水减少是导致湖水减少的主要原因
    C.1980—1990年入湖流量减少,湖水量变化不明显
    D.2010年后湖区升温幅度大,湖泊面积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大
    【答案】5.B 6.D
    【解析】5.根据所学可知,若降水距平+入湖流量距平—蒸发量距平>0,则水位上升,反之水位下降。1960-1979年,降水距平+入湖流量距平—蒸发量距平<0,湖水水位下降,1980-2009年,降水距平+入湖流量距平—蒸发量距平大于0,湖水水位上升,2010-2017年,降水距平+入湖流量距平—蒸发量距平<0,湖水水位下降,因此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位变化是下降——上升——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根据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很难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A错误;1970—1980年冰雪融水(入湖径流)减少和降水减少是导致湖水减少的主要原因,B错误;1980—1990年入湖流量距平负值变小,说明入湖流量增加,同时降水增加,蒸发减少(量最大),因此湖泊水位上升,C错误;因2000~2009年降水距平和入湖距平的和大于蒸发水量,湖泊面积增加,加上2010年后全球变暖越加明显,导致蒸发量增大,同时相较前十年,降水和入湖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水位的因素:①补给类型;②流域内的气候类型;③下垫面性质(植被、土壤);④湖沼调节;⑤人类活动(修水利工程、植树种草—改造下垫面性质)。
    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河的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大多数河流输沙量显著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时空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然乌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然乌湖发育形成于巨大的冰川谷地,受植被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湖水颜色随着季节变化,或碧蓝,或青绿,或浑黄。下图示意然乌湖位置及水系,下表示意2015年然乌湖观测期湖泊水量收支状况(注:融水径流指径流中冰川融水补给部分;降水径流指径流中降水补给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7.近年来,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流输沙量显著增加的原因有( )
    ①冻融土壤可侵蚀性增强②积雪、冰川融水量增加③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④高原冻土层解冻期延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下列然乌湖湖水的颜色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12月一次年3月碧蓝色B.4月—5月五颜六色
    C.7月一8月青绿色D.10月一11月浑黄色
    9.根据水量平衡原理,2015年6月25日一9月10日,然乌湖湖泊储水量( )
    A.增加0.18×108m3B.减少0.02×108m3
    C.比5月11日-6月24日大D.比9月11日-10月25日小
    【答案】7.D 8.A 9.C
    【解析】7.气温升高,冻土层因反复发生冻胀而破裂,土壤可侵蚀性增强;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大,冰川侵蚀作用增强,冰川融水挟带更多泥沙进入河流;在青藏高原总体变暖变湿的背景下,高原生态总体趋好,植被覆盖指数呈增加态势;虽然植被对水土保持有积极的作用,但其他因素反向的作用力更强。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8.12月一次年3月,湖水清澈,呈碧蓝色;4月一5月湖畔草甸葱绿,湖水中植物生长,呈青绿色;7月-8月为雨季,流域降水增多,冰川大量融化,汇入湖泊的泥沙较多,湖水呈现浑黄色;10月-11月湖水清澈,湖畔山岳色彩斑斓,倒映在湖水中,使湖水变得多彩。故选A。
    9.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然乌湖的进水主要为湖泊降水量、融水径流和降水径流,出水主要为蒸发水量和出湖径流。2015年6月25日—9月10日,湖泊储水量=(湖泊降水量0.05×108m3+融水径流6.66×108m3+降水径流4.42×108m3)-(蒸发水量0.06×108m3+出湖径流11.05×108m3)=0.02×108m3,即该时段内湖泊储水量增加了0.02×108m3。同理计算:5月11日-6月24日,湖泊储水量增加了0.18×108m3;9月11日—10月25日,湖泊储水量减少了0.18×108m3。故选C。
    【点睛】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其他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顶部的天池,是中、朝两国界湖,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源头区。该区年平均气温7.3℃,降水量1376.4mm,水面蒸发量450mm。关于天池地区地下汇水区的流域范围,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通常地下水分水岭多与地表分水岭在水平投影重合,经研究发现天池地区不同。图1为天池地区平面等高线示意、图2为天池地区沿AA'方向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2中I、Ⅱ分别示意推测两种地下水位线。
    (2)从水循环角度,指出天池水量收支的主要途径。
    【答案】(2)水量收入: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水量支出:天池水面蒸发、河流径流流出。
    【分析】本题以长白山天池为背景,涉及天池的朝向、天池水量收支的主要途径、天池地区地下水分水岭的可能位置及理由,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2)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故水量收入有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水量支出有天池水面蒸发、河流径流流出。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克默多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山区,年平均气温-30℃,大约有200万年没有降雨。该地有盐度较高的唐胡安湖,平均盐度超过40%,湖泊面积仅约0.03平方千米,湖水较浅,但常年有水,从未干涸。湖区周围地表有大量含盐矿物,湖底可见盐类结晶体。含盐矿物容易发生潮解(潮解是某些固体物质从空气中吸收或吸附水分,逐渐变成液体的现象)。下图示意麦克默多干谷地理位置及唐胡安湖地质剖面。
    (1)分析唐胡安湖常年有水,从未干涸的原因。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风力较小,蒸发弱;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湖区周边地区含有大量含盐矿物,发生潮解,汇入湖中;多年冻土融化的融水汇入湖中;有多年冻土层,湖水 不易下渗。
    【分析】本题以麦克默多干谷相关图文概况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水循环和陆地水体补给关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的学科素养。
    【详解】(1)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径流常年有水,即收水量支平衡,根据水循环原理可知,收入主要是径流、降水,支出主要是蒸腾蒸发、下渗和径流;改湖位于位于南极洲山区谷地,风力较小,同时年平均气温-30°C,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通过地质剖面图可知,该湖底有多年冻土层,故湖水不易下渗,且周围地势高,湖水没有外泄径流,因此水量支出少;湖区虽然有200万年没有降雨,但是湖区周围地表有大量含盐矿物,含盐矿物容易发生潮解,汇入湖中补给水量,而且湖区冻土和冰雪融化会产生少量融水汇入湖中;所以湖水虽然收入少,但支出也少,故而常年有水。
    押题猜想06 盐分收支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碱化是指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我国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2012年中科院提出“渤海粮仓”计划,研究人员在滨海盐碱荒地上创立了“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下图),即“挖土成池,筑土为台,台田种植,浅池养殖”,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冬季时,研究人员会将浅池中的冰块取出并覆盖在台田上,能有效降低台田的土壤盐分。
    (1)分析“台田—浅池”模式和冬季冰块覆盖台田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
    (2)说明推广“台田—浅池”模式对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1)修建台田增加了地表高度,地下水位相对降低,从而抑制盐分随毛管水向地表输送;多雨季节雨水渗入台田土壤,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冰块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冰块融化后可溶解土壤盐分,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
    (2)该模式操作难度小,易推广,我国盐碱荒地面积大,推广该模式可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我国耕地安全;耕地面积扩大,可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分析】本题以“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国家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台田—浅池”模式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表现在:“筑土为台”,因此修建台田增加了地表高度,地下水位相对降低,从而抑制盐分随毛管水向地表输送,减少地表盐分的累积;“挖土成池”浅池地势更低,多雨季节雨水渗入台田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里,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盐分。冬季冰块覆盖台田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表位为:冰块覆盖在土壤之上,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盐分的累积,抑制土壤返盐;冰块融化后会下渗进入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里,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盐分。
    (2)该模式操作难度小,且成本低,挖地的难度较小,且冬季冰块覆盖台田时冰块直接从浅池中打捞覆盖即可,易推广。我国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盐碱荒地面积大,推广该模式可有效环节土壤盐碱化,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我国耕地安全;耕地面积扩大,可提高粮食总产量,进而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押题解读
    盐分是跟随水分迁移的,因此高考对“盐分收支”的考查,多结合水分收支进行,主要命题角度为湖泊性质(或含盐量变化)的判断和土壤中盐分的运移分析。试题多选取内流区、盐碱地多发区的湖泊变迁史和土壤性质为材料,情境的区域化特点比较明显。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对综合分析、动态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未来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我国滨海盐碱地面积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锐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台田——浅池”(挖土成池,筑土为台)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其创新性地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图为“台田—浅池”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受气候影响,华北滨海盐碱土春、夏、秋、冬四季水盐运动变化过程是( )
    A.盐分稳定一淋盐一积盐一积盐B.积盐一淋盐一盐分稳定一积盐
    C.淋盐一积盐一积盐一盐分稳定D.积盐一淋盐一积盐一盐分稳定
    2.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可以相对( )
    A.减少水分蒸发B.提高土壤肥力C.降低地下水位D.加速盐分下移
    3.该地海冰覆盖台田并产生明显脱盐效果的季节应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1.D 2.C 3.A
    【解析】1.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解冻后,地表蒸发加强,土壤深层的盐分会随着水分上升至地表,形成积盐的过程;夏季降雨较多,雨水能够对地表盐分进行淋洗,并将部分盐分带入土壤深层,这是一个淋盐的过程;秋季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较旺盛,土壤略有积盐;冬季降水少且气温低,蒸发非常微弱,土壤水盐运动几乎停止,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选D。
    2.台田的修筑通过挖土成池、筑土为台的方式,提高了地表的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水的积聚,从而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抑制盐碱化过程,C正确;蒸发强弱主要受气温影响,提高地表温度并不能减少水分蒸发,A错误;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地表高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B错误;盐分主要靠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淋洗,提高地表高度无法加速盐分下移,D错误。故选C。
    3.冬季海水结冰,将海冰覆盖在台田上,有利于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减缓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减少了盐分随水分蒸发而向土壤表层的积累;海冰含盐量低,春季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时,融化的水可以渗透到土壤中,起到淋洗作用,有助于降低土壤表层的盐分浓度。因此该地海冰覆盖台田并产生明显脱盐效果的季节应是春季,故选A。
    【点睛】海冰覆盖台田在春季通过减少水分蒸发、隔离盐分上升、促进盐分淋洗、保持土壤湿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对台田盐渍土壤的脱盐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湿地盐碱化是指湿地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过程,导致土壤pH值升高,土壤结构疏松,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可知( )
    A.草甸区盐碱化严重B.沼泽区蒸发旺盛
    C.草甸区地下水位高D.湖泡养殖咸水鱼
    5.沼泽区种植芦苇能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芦苇生长茂盛,抑制水分蒸发B.芦苇耐盐碱性强,增加生物多样性
    C.芦苇释放酸类物质,中和盐分D.芦苇生长需水分,降低沼泽区水位
    【答案】4.A 5.A
    【解析】4.湿地盐碱化中盐的来源主要有土壤中水分及河流带来的碱性物质,从图中可以看出草甸区地势略高,蒸发时地下水位上升,将土壤中盐分带到表层,盐碱化严重,A正确;沼泽区蒸腾旺盛,湖泡区蒸发旺盛,B错误;湖泡区地下水位高,C错误;湖泡盐度相对较低,应养殖淡水鱼,D错误。故选A。
    5.芦苇生长茂盛,水分蒸发较弱,A正确;芦苇耐盐碱性强,但不能改善土壤盐碱化,对增加生物多样性影响小,B错误。芦苇不能释放酸类物质,C错误;芦苇生长需水分,降低沼泽区水位,会加重盐碱化状况,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碱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
    某地是我国最主要的盐碱土分布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某科研团队选择当地主要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盐碱土改良实验。下图为“试验区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中含盐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6.种植牧草对土壤含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是( )
    A.增加当地降水总量B.降低区域地下水位
    C.促使盐分向下运移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7.该研究对治理盐碱地的启示是( )
    A.尽量减少林木种植B.农耕利于表土脱盐
    C.施有机肥作用不大D.自然恢复效果最佳
    【答案】6.D 7.B
    【解析】6.牧草具有很强的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培肥地力的功能。种植牧草不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故对该地降水的影响也非常小,A不符合题意;种植牧草可以拦蓄雨水,增加下渗,不会降低区域地下水位,B错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典型规律。灌水时,土壤盐分随入渗水向下迁移,表土盐分的淋洗脱盐;停止灌水后,在土壤蒸发作用下盐分又在土壤表面聚集,故促使盐分向下运移主要是与该地的降水有关,C错误;种植牧草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增加下渗,降低盐分的表聚,稀释土壤中的盐,降低土壤含盐量,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通过林木的种植,施有机肥,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培肥地力,A、C错误;根据图表,改良地(自然恢复)相较于牧草地、农用地、林地的含盐量高,且自然恢复所需要的时间长,三种农耕地的含盐量比自然恢复的土地的含盐量低,农耕对降低盐碱化有很好的效果,B正确,D错。故本题选B。
    【点睛】想要改良盐碱化的土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改良水利: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 二、改良农业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 三、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四、化学改良:采用化学改良的方法,见效相对较快,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化学改良主要采用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进行改良。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依靠黄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极易引发盐碱化等土壤退化现象。研究农业节水模式可为河套平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表为河套灌区三种农业节水方案。完成下面小题。
    注:衬砌指为防止围岩变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边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衬砌技术通常是应用于隧道工程、水利渠道中。
    8.与基准方案相比( )
    ①渠系节水方案可减少沿途下渗量 ②田间节水方案可增加黄河引水量
    ③渠系节水方案可增加沿途蒸发量 ④田间节水方案可减少农田蒸发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9.田间节水方案治理盐碱化效果更好,是因为( )
    A.地表盐分淋洗增多B.水盐运动减弱
    C.地下水排盐量增加D.灌溉水含盐量少
    【答案】8.C 9.B
    【解析】8.由表可知,渠系节水方案与基准方案相比,增加了衬砌比,减少了渠道内的下渗量,在农田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引黄河水量减少,沿途蒸发量减少,①正确,③错误;田间节水方案通过地膜覆盖减少了蒸发量,通过滴灌等措施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减少了下渗量,因此减少了黄河引水量,④正确,②错误。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9.田间节水方案减少了农田灌溉水下渗量,减缓了地下水的上升幅度,降低了水盐运动的强度,治理盐碱化效果更好,B正确;田间节水方案淋洗作用较弱,A错误;田间节水方案地下水排盐量没有增加,C错误;没有改变灌溉水的含盐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科学灌溉是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该类方式可以做到局部精确灌溉,除了用于补充土壤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外,还可将肥料、农药溶解在水中,结合注肥泵等现代化的施肥装置进行施肥打药作业。还可避免土壤盐碱化,对已经出现盐碱化的土壤,可利用灌溉冲洗土壤中的可溶盐分,以改良土壤。此外科学灌溉方式还可起到预防果树蔬菜霜冻和预防干热风危害,以及防止土壤风蚀等作用。
    新疆盐碱土面积占全国盐碱土总面积的 22.01%。近年来,南疆部分地区利用灌区排碱干渠将盐碱水排到湖泊中,先测定盐碱水多项指标,根据测定结果施加盐、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等,调控好水的温度、盐度和 pH 值等指标后,可养殖挪威三文鱼、西伯利亚鲟鱼等高纬度海区的海鲜品种。下图示意新疆南部天鹅湖湿地盐碱水养殖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通过排碱干渠获取盐碱水,可以( )
    A.减少湿地水域面积B.增加河湖水的盐度
    C.降低农田的盐碱含量D.导致耐盐碱植物退化
    11.图示湖泊可养殖高纬度海区的海鲜品种,主要得益于( )
    A.纬度位置:寒温带地区B.灌溉水源:冰雪融水
    C.盐碱水盐度:比海洋高D.盐碱水水质:微量元素多
    【答案】10.C 11.B
    【解析】10.读图可知,天鹅湖湿地的盐碱水来自于灌溉农田区的排碱干渠,图示方式就是指用冰雪融水或河水去灌溉盐碱地,获取盐碱水并用于水产养殖,这样获取的盐碱水补充湖泊水量,同时也可以降低农田的盐碱含量,C正确;天鹅湖湿地地势低,大量排碱干渠的盐碱水注入,湿地水域面积会增加,A错误;影响湖水盐度的因素多样,盐碱水养殖会影响湖水盐度变化,但对河水没有影响,B错误;盐碱水养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体中的盐碱含量,而湖泊源源不断地接收排碱干渠的盐碱水汇入,不会影响耐盐碱植物的生长,更不会导致耐盐碱植物退化,D错误。故选C。
    11.新疆主要水源来自冰雪融水(包括河水的补给水源),水质清澈,温度低,非常适合冷水鱼的养殖,故可以养殖高纬度海区的海鲜品种,B正确;而低温环境也与纬度因素和海拔因素(海拔2000—2500米)有关,且南疆属于暖温带,不是寒温带地区,A错误;灌区排碱干渠的水质属于盐碱水,其实和海水还是有区别的,它的盐碱含量比海洋低,C错误;为保障养殖需要添加盐、有机肥、微量元素等,D错误。故选B。
    【点睛】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吉布提面积约为杭州市的1.5倍。阿萨勒盐湖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湖泊之一,湖底东西、南北分向断层发育,湖泊在地质历史时期喷发大量的含盐水蒸气,湖泊中含有钠盐、钾盐和溴。靠近该盐湖的港口、大型溴化钠工业初盐生产企业已由中国公司先后投资建成。以港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材料二下图为吉布提在的非洲的位置及地理要素分布。
    (1)推测该湖泊中盐的来源。
    【答案】(1)地表径流中的盐汇入;地势低于海平面,海水中的盐通过断裂带汇入;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地下盐。
    【分析】本题以吉布提为背景,设置2小题,涉及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资源开发的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调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有河流注入阿萨勒盐湖,会带入大量的盐分;根据材料信息“湖泊在地质历史时期喷发大量的含盐水蒸气”可知,地质历史时期喷发大量的含盐水蒸气会在湖泊汇聚,地质史上的盐分会在地层和湖泊中储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断裂带,阿萨勒盐湖靠近海洋,且湖面低于海平面,海水中的盐分会沿裂隙渗入湖泊中。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靠近伊朗边境。湖盆位于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中,由熔岩阻塞河道壅水形成,湖水含盐度高。下图为凡湖流域水系示意图。
    (1)说明凡湖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1)熔岩阻塞河道壅水形成,受堰塞体影响,湖水不能流出;纬度低,夏季蒸发强烈;夏季降水少,稀释作用弱;周边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盐分易富集。
    【详解】(1)凡湖盐度高的原因,可以从湖水不能流出、夏季蒸发强烈、夏季降水少等方面回答。材料中提及“内盆位于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中,由熔岩阻塞河道壅水形成”,熔岩冷却,抬高地形,使穆拉特河得源头不再是凡湖,凡湖失去了唯一的出水口,盐分不能排出;周边河流带来的盐分在湖中不断富集;据图可知凡湖深处内陆地区,纬度低,夏季蒸发强烈;,湖水盐度升高而形成咸水湖。
    押题猜想07 泥沙收支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是河海交互作用的焦点区域,受径流水沙、海洋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汉、改道,遵循“淤积漫流、延伸归一、分汊摆动、改道行河”4个环节的循环演变规律。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显著影响了尾闾河道和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变化。下图示意2001~2017年黄河尾闾河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注: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05年尾闾河河床( )
    A.持续冲刷B.持续淤积C.逐年降低D.总体降低
    2.在图示期间黄河调水调沙对尾闯河道的影响是( )
    A.淤积液B.延伸归一C.分涩摆动D.改道行河
    3.随着时间推移,累积冲淤量曲线变缓的原因是( )
    A.流量减少B.流速变慢C.河床粗化D.河床落差变小
    【答案】1.D 2.B 3.C
    【解析】1.读图可知,2001~2005年间,2001年和2004年尾闾河年淤积为正值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值,且累积冲淤量总体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体河床降低。因此,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由图文材料可知,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河床会降低,河道并不会积淤液,A错;调水调沙期间,因河床降低,导致黄河水位下降,河岸比之前要高,致使河水始终在河道内流动,延伸归一,而不会漫流、分汊和改道,B对,CD错。故选B。
    3.结合图像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冲淤量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说明冲淤速度在减慢。结合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尾闾河道受径流水沙、海洋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累积冲淤量曲线变缓的原因可能是河床粗化,即河床中粗大颗粒物质增多,导致冲刷速度减慢,C对;累积冲淤量曲线变缓是由河床粗化影响形成,并不是由流量减少、流速变慢、河床落差变化不大所导致,ABD错;故选C。
    【点睛】调水调沙工程是一种通过调整河流径流和泥沙运移,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防止河道淤积和维护河流健康的一种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平衡河流水沙关系,使河流在自然条件下保持良好的输沙、输水能力,从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黄河等含沙量较大的河流,调水调沙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河道淤积,保障河道畅通和防洪安全;而对于其他河流,调水调沙工程可能更注重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押题解读
    高考地理试题常结合河流的水文特征、河床的演变、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考查泥沙收支问题,常以区域分布图、河道剖面图、水文统计图等形式呈现,要求逆向推理分析河流含沙量、河道冲淤情况及其原因,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入海口、水库附近及江苏沿海滩涂地等是常考命题区域。泥沙收支问题考频高、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时空耦合思想要求高,备考时需格外重视。
    2003年三峡大坝建成蓄水,2012年长江三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图示意2003~2019年三峡库区出库泥沙量和泥沙淤积量。完成下面小题。
    1.仅考虑泥沙影响,下列年份中三峡库区河段河床高程最高的年份是( )
    A.2005年B.2010年C.2012年D.2018年
    2.受持续蓄水影响,2003~2012年三峡库区( )
    A.地质灾害减少B.冬季平均气温升高
    C.洪涝灾害减少D.河床泥沙粒径变粗
    3.2012~2017年三峡库区河段入库泥沙变化显著,可能是因为上游( )
    A.梯级电站修建B.水土流失加剧
    C.暴雨洪涝多发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1.D 2.B 3.A
    【解析】1.据图可知,三峡库区河段泥沙淤积量一直为正值,泥沙持续淤积,故四个选项中2018年应为该河段河床高程最高的年份,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受三峡蓄水影响,三峡库区河段水位抬升,水量增加,冬季降温幅度减小,冬季平均气温升高,B正确;水库蓄水之后,水位抬升,可能会诱发湖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可能增加,A错误;三峡库区蓄水,不利于洪水下泄,库区洪涝灾害增多,C错误;库区蓄水库区河段流速降低,河床泥沙粒径变小,D错误。所以选B。
    3.据图可知,2012~2017年三峡库区出库泥沙基本不变,淤积量减轻,因而可知入库泥沙量呈总体减少趋势,上游梯级电站修建,拦蓄部分泥沙,沙源减少,淤积减弱,A正确;2012~2017年上游地区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B错误;上游地区距离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小,且地势起伏大,暴雨洪涝发生可能性低,C错误;上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减小,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水库对上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泥沙淤积:水库可能会在岸坡形成淤积,这不仅会危及港口和航运,还可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洪水影响:在洪水期间,水库可能会形成回水,从而扩大洪水的影响范围,增加河流下游地区的灾害风险。水流减慢:水库的建设可能会导致水流速度减慢,这会减弱河流的自净作用,可能导致河流污染程度增加。环境效应:水流速度的减慢还可能导致雾日增多和酸雨加重,对当地的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其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如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下面小题。
    4.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 )
    A.搬运来大量泥沙B.人为筑高岸堤C.黄河含沙量极高D.泥沙大量淤积
    5.该游荡段冲淤状况是( )
    A.宽窄相间,以淤积为主B.宽窄相间,以冲刷为主
    C.窄处冲刷,宽处淤积D.窄处淤积,宽处冲刷
    6.推断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浪底水库调水冲沙B.龙羊峡水库调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D.龙羊峡水库调水冲沙
    【答案】4.B 5.C 6.A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河流,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因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河床抬高,为防止洪涝灾害,人们要筑高岸堤,所以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人为筑高岸堤,B正确;由于从中游地区搬运大量泥沙,导致河流含沙量极高,下游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高,为了防治洪涝灾害,人为筑高岸堤,所以搬运来大量泥沙、黄河含沙量极高和泥沙大量淤积都不是关键控制原因,ACD错误。故选B。
    5.依据材料信息“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河槽较窄处,水流较快应表现为“善冲”,河槽宽浅处水流平缓,应表现为“易淤”,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
    6.读图分析,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A正确,C错误;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行,之后1986-1999年累计冲淤量呈上升趋势,之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与龙羊峡关系较小,BD错误。故选A。
    【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小开河灌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自黄河下游引水灌溉。与其他引黄灌渠在渠首设沉沙池不同,小开河灌区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开创了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的先例。图示意小开河灌区干渠纵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 )
    A.多基岩B.海拔高C.易渗漏D.坡度大
    8.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的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模拟自然河道弯曲B.渠顶加盖减少降尘
    C.拓展渠道平均宽度D.过水断面衬砌硬化
    9.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是为了( )
    ①便于干渠检修清淤②便于附近支渠引水
    ③增加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④实现土石挖填平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7.D 8.D 9.B
    【解析】7.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渠首处坡度大,灌区的水流速度快,泥沙不容易淤积,可以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D正确。小开河灌区的泥沙淤积跟基岩无关,A错误。读图可知,当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海拔低,B错误。在渠首不设沉沙池,跟易渗漏无关,C错误。故选D。
    8.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的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过水断面衬砌硬化,使水流顺畅,不利于泥沙沉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D正确。模拟自然河道弯曲,容易使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A错误。渠顶加盖减少降尘,与泥沙沉积无关,B错误。拓展渠道平均宽度,使水流减缓,利于泥沙沉积,C错误。故选D。
    9.读图可知,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目的是:②抬高渠底,便于附近支渠自流引水,降低引水成本;③增加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渠底变得相对平坦,使泥沙不容易在渠底淤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②③正确。抬高渠底跟干渠检修、实现土石挖填平衡无关,①④错误。故选B。
    【点睛】沉砂池:沉淀水中大于规定粒径的有害泥沙,使水的含沙量符合水质要求并与下游渠道挟沙能力相适应的水池。其断面远大于引水渠道断面,水流至其内流速骤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遂沉于池中。进出口常设闸门。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拦门沙是河口区口门附近泥沙堆积体的总称。常形成于干支流交汇处或水库支流河口附近,它包括河口心滩、水下浅滩、河口沙坝及水下沙坝等微地貌形态。
    材料二 三峡大坝蓄水后干流河道和支流河口段普遍淤积,汇口形成类似拦门沙的淤积体。香溪河为山区性河流,属长江支流,其汇口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内。距离三峡坝址仅30Km,2002-2015年间河口段6.6km范围内淤积泥沙超241万m³,口门附近断面最大抬高约12m,香溪河河口段淤积的泥沙以干流倒灌为主。2012年后,香溪河口段泥沙淤积幅度逐渐趋缓。下图为香溪河与长江地理位置关系图。
    (1)推测拦门沙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香溪河河口段出现干流倒灌形成的泥沙淤积现象,试分析原因。
    (3)有专家指出香溪河河口段拦门沙形成风险不大,请推测该观点提出的理由。
    【答案】(1)拦门沙形成后,加剧泥沙堆积,河道堵塞,丰水期易造成洪水外溢,引发洪涝灾害;削弱水库的调节能力,影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抬高拦门沙之上的枯水期水位。
    (2)干流倒灌泥沙淤积应是干流水位高于支流水位,顶托到达一定强度后发生的;(夏季降水量大、冬半年三峡大坝蓄水)香溪河河口段干流水位长时间高于支流;香溪河与长江的入汇交角大,长江对向香溪河口,易进沙;距大坝近,受大坝蓄水影响大。
    (3)近年来,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运行,拦截泥沙,使长江来沙减少;干支流流域内植树造林,河流的含沙量减少。
    【分析】本题以三峡库区河口段拦门沙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拦门沙是河口区口门附近泥沙堆积体的总称,形成后,拦门沙阻碍水体流动,丰水期易引发洪涝灾害,从而削弱水库的调节能力,影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由于泥沙淤积量大,枯水期水位被抬升。
    (2)支流水汇入干流时,干流水对支流水有顶托作用,顶托作用强度大,且干流水位高于支流时,会发生干流倒灌泥沙淤积;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库区水位在枯水期高于以前,香溪河河口段干流水位长时间高于支流,发生干流倒灌泥沙淤积;读图可知,香溪河与长江的入汇交角大于90°,使香溪河流向与库区流向大致相反,顶托作用强,流速慢,泥沙淤积强度大;香溪河口距离大坝近,受大坝蓄水影响大。
    (3)近年来,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运行,拦截泥沙,使长江来沙减少;加上干支流流域内植树造林,植被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速度,输沙总量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减少。
    押题猜想08 河流地貌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花江中下游某河段分布有曲流、顺直河道、边滩、江心洲等河流地貌(图1)。在曲流河段(AB段)流速很大的洪水向边滩散流时,由于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常在边滩上形成逐步加深的沟槽(即串沟),并进而形成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松花江流经CD河段时,受到断裂、平原沉降等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形成狭窄的顺直河道。图2I~Ⅲ示意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发育过程。
    (1)说明AB段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2)简析CD段河道平直、狭窄的原因
    (3)推测图9-III中的汊道、原河道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曲流河段,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曲度增大;洪水期,洪水向边滩散流(洪水泛滥),下切侵蚀边滩低洼处,形成沟槽(串沟);多次洪水散流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使沟槽(串沟)不断延长加深,最终切穿边滩,形成汊道(新的河道),新旧河道间的堆积物(原边滩残留部分)形成江心洲
    (2)地层断裂,河流沿平直断裂带发育;三江平原的沉降,导致了该段河道比降增大,河流流速增大,下蚀作用增强;河谷两侧山地的限制(或河谷两侧岩性坚硬),该段河道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作用较弱),所以河道平直、狭窄。
    (3)新汊道加宽加深,原河道被废弃(不断变浅)。
    理由:与原河道相比,新汊道较平直,长度较短、比降较大,流速较快,侵蚀、搬运作用较强;新汊道的水量不断增大,河床不断加深、加宽;原河道由于流速变慢、流量变小,不断淤积,最终废弃。
    【分析】本题以松花江中下游某河段地貌为背景,涉及江心洲的形成过程、河流侵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该串沟型江心洲的形成过程与边滩、串沟、汊道的发育有关。由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短河流较为弯曲,属于曲流河段,因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凸岸流速较慢,以堆积为主,从而导致河流弯曲度增大;洪水期,洪水溢出河床,向边滩散流,出现洪水泛滥,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边滩低洼处易受侵蚀,在下蚀作用下形成沟槽(串沟);多次洪水散流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使沟槽(串沟)不断延长加深,最终侵蚀切穿边滩,连接江心洲两侧的上下游河道,形成汊道(新的河道),新旧河道间的堆积物(原边滩残留部分)保留下来,进而形成曲流串沟型江心洲。
    (2)读图可知,该串沟型江心洲的形成过程与边滩、串沟、汊道的发育有关。由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短河流较为弯曲,属于曲流河段,因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凸岸流速较慢,以堆积为主,从而导致河流弯曲度增大;洪水期,洪水溢出河床,向边滩散流,出现洪水泛滥,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边滩低洼处易受侵蚀,在下蚀作用下形成沟槽(串沟);多次洪水散流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使沟槽(串沟)不断延长加深,最终侵蚀切穿边滩,连接江心洲两侧的上下游河道,形成汊道(新的河道),新旧河道间的堆积物(原边滩残留部分)保留下来,进而形成曲流串沟型江心洲。
    (3)汊道和原河道的演变趋势主要指河床宽度、深度、曲流发育程度等,或者消亡。可从水量、流速等导致侵蚀作用强弱变化的角度展开分析。与原河道相比,新汊道连接江心洲两侧上下游河段外,整体较平直,长度较短,上下游间的流程缩短,使得比降较大,流速较快,侵蚀、搬运作用较强;在侵蚀作用加强时,新汊道河床加深,经由新汊道的水量不断增大,河床继续加深、加宽;原河道由于流速变慢、流量变小,不断淤积,最终废弃。
    押题解读
    河流地貌在地理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试题中通常以各种景观图、地形地质剖面图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包括河谷的形成和形态变化、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结合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河流阶地在高考中出现频次较高,深刻理解侵蚀基准面对相关题目的解答非常有利。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流袭夺也是备考的重点,备考中还需关注河流地貌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图1为黄河某河段示意图,图2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甲、乙两个水文断面河床沙粒中值粒径d50(d50越大,河床泥沙粒径越大)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运行前相比,水库运行后甲、乙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的变化特征是( )
    A.总体趋于稳定B.甲断面整体上升C.先增加后减小D.乙断面波动下降
    2.2000年以来,甲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流水( )
    A.沉积能力增强B.搬运能力减弱C.侵蚀能力增强D.顶托作用减弱
    【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2可知,与运行前相比,水库运行后甲、乙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均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尤其是甲断面,上升幅度较大,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000年以来,甲水文断面河床沙粒整体上升,说明河床泥沙粒径整体变大,说明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沉积能力减弱,AB错误,C正确;顶托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口或支流汇入处,甲处没有位于这两类位置,顶托作用对河床沙粒d50的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侵蚀、搬运作用越强,沉积作用越弱,堆积物的颗粒越粗。
    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汉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马鞍山河段内洲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风力堆积B.地壳抬升C..侧向侵蚀D.泥沙沉积
    4.推测2012—2016年江心洲左缘的变化情况是( )
    A.向东生长B.向东崩退C.向西崩退D.向西生长
    5.2012—2016年心滩可能( )
    A.头冲(刷)尾淤(积),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B.头淤(积)尾冲(刷),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C.头冲(刷)尾淤(积),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D.头淤(积)尾冲(刷),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答案】3.D 4.B 5.A
    【解析】3.洲滩位于河道内,其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小,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河流阶地,而不是洲滩,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它不是形成洲滩的原因,C错误;洲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而形成的,D正确。故选D。
    4.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缘因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崩退,AD错误;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应是向东崩退,B正确,C错误,故选B。
    5.心滩头部迎着水流,受到流水冲刷,而尾部由于心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随着淤积的泥沙增多,其可能与下游的下何家洲连为一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挟带泥沙,因河道变得开阔,或地势变得平坦等,流速减慢,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北天山地区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区。研究发现,区域内四条河流对流经地的下切率明显低于基于GPS测量和地质、地貌记录得到的构造运动速率。下图示意北天山构造及区域内四条河流流域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四条河流下切率明显低于构造运动速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断层D.海拔
    7.图中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占比最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6.B 7.D
    【解析】6.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北天山地区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对河流的补给少,河流一般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融水补给对四条河流的补给也比较小,从而使得四条河流的径流量较小,下切侵蚀作用强度明显较弱,所以四条河流下切率明显低于构造运动速率,这与降水关联较为密切,B项正确;而河流下切作用强度受气温影响小,A项错误;与断层和海拔无关,C、D两项错误。故选B。
    7.冲积扇是河流挟带泥沙冲出山口沉积形成。根据沉积规律,当河流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所以在上述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量越大,流速越快的河流越容易把小颗粒物质冲走,所以平均流量大时,在形成冲积扇的堆积物时,小颗粒泥沙遗留就会越少,反而大颗粒砾石遗留就会越多。对比四条河流的平均流量可知,河流流量最大的为玛纳斯河,且流域高差最大,冲积扇堆积物③中砾石占比最大,C错;流域高差最小、河流流量最小的为乌鲁木齐河,冲积扇堆积物④中砾石占比最小,D对;奎屯河和金钩河两条河流平均流量居中,所以冲积扇堆积物①②中砾石占比居中,A、B两项错误。故选D。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在山区流出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砾石、沙子和泥土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地貌。这种地貌通常出现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呈扇形或半圆形分布在山谷口的周围。冲积扇的堆积物主要由砾石、沙子和泥土组成,它们的粒度和成分反映了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沉积环境。
    河流阶地是河谷两岸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位置越高,形成越早。依格孜也尔河发源于昆仑山,汇入塔里木盆地,沿途发育多级河流阶地。下图示意某河段阶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阶地1的分布特征是( )
    ①面积最大,完整性好 ②临河分布,海拔较低
    ③沿河谷延伸(呈带状) ④面积北岸大于南岸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根据该地河流阶地的分布,推测该地的地壳运动过程为( )
    A.四次上升运动B.四次下沉运动
    C.三次上升运动D.三次下沉运动
    【答案】8.D 9.A
    【解析】8.结合材料分析,阶地1比阶地2、3、4面积大,形成年代新,受到的侵蚀小,比较完整,①正确;新的阶地海拔低,老的阶地海拔高,阶地1最靠近河流,②正确;阶地沿河分布,呈现条带状,③正确;南岸坡度陡,南岸阶地面积小于北岸,④正确。故选D。
    9.河流阶地多由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侵蚀和堆积共同作用形成。四级阶地的形成,表明经历了四次间歇性抬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阶地是河谷两岸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多由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侵蚀和堆积共同作用形成。一般来说,越接近河流、位置越低的阶地形成年代越晚,反之年代越早。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由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构成。由于矶头形成的“卡口”约束,河道平面形态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经历河—洲—湖—陆的演化,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从河流差异侵蚀的角度,分析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的原因。
    (2)分析汉江三角洲利于泥沙沉积的环境条件。
    (3)简述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4)推测矶头对古代沿江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
    【答案】(1)矶头由基岩构成,不易被侵蚀(侧蚀),河道较窄;滨江平原由泥沙堆积形成,在侧蚀作用下,河道展宽;一系列对峙矶头和滨江平原相间分布使得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
    (2)汉江汇入长江,受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位于长江干流开阔的河段(或干流流出矶头河段,河流展宽),泥沙易淤积;位于河流左岸(凸岸),流速较缓,泥沙易淤积。
    (3)长江武汉段江面宽阔,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汉河道;沙洲不断合并,面积扩大,不断向岸靠拢,形成单分汉河道;右汉入口处堵塞,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4)洪水期,矶头能引导水流向江河中心,保护河岸,减少水患;向江中突出,多坚硬陡峭岩石,可用以监测长江水位;附近形成回水区,营养物质沉积,利于鱼类生存,增加渔获;矶头附近水域较深,适合建码头;地势高,视野好,适合建设观景亭台楼阁和军事关隘。
    【分析】本题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矶头部位为山体,由基岩构成,不易被侵蚀(侧蚀),在矶头山体形成的“卡口”约束下,河道较窄;滨江平原地形平坦,利于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同时在侧蚀作用下,河道进一步展宽展宽;一系列对峙矶头和滨江平原相间分布使得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宽窄相间,形态呈“藕节状”。汉江汇入长江,受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位于长江干流开阔的河段(或干流流出矶头河段,河流展宽),泥沙易淤积;位于河流左岸(凸岸),流速较缓,泥沙易淤积。
    (2)汉江三角洲位于汉江汇入长江干流的部位。长江水量大,在汉江汇入长江的过程中,受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汉江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读图可知,汉江汇入长江的位置位于长江干流较为开阔的河段,长江干流已经流出矶头较窄河段进入滨江平原,河流展宽,泥沙易淤积;汉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干流左岸,且为河流凸岸,流速较缓,泥沙易淤积。
    (3)读a阶段示意图可知,武昌北滨江平原位于长江武汉段江面宽阔,河道上发育了众多沙洲,使河道形成多个分汊;由阶段b可知,由于河道分汊多,流速慢,泥沙进一步沉积,使沙洲不断合并,面积扩大,不断向右岸靠拢,形成单分汊河道;读c阶段图可知,在汉江入口处(余家湖附近)由于泥沙进一步堆积,导致河流堵塞,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4)矶头处河道较窄,洪水期,矶头处水流速度较快,冲向下游,能引导水流向江河中心,减少对两侧河岸的侵蚀,保护河岸,减少水患;矶头向江中突出,矶头部位为山体,由基岩构成,不易被侵蚀,可用以监测长江水位;矶头出口处河道变得开阔,会在矶头附近形成回水区,回水区水流速度较慢,营养物质沉积,利于鱼类生存,增加渔获;矶头附近水域较深,适合建码头,发展水运;矶头为山体,地势高,视野好,适合建设观景亭台楼阁和军事关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积扇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活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诺木洪洪积扇位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地区,海拔2767~3191米,年降水量17.8~177.5毫米,形成了多层洪积扇叠加的地貌景观(如图)。
    (1)简述诺木洪河出山口处洪积扇叠加地貌的形成过程。
    (2)在甲地自上向下采样,说出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1)诺木洪河在出山口处流速减慢,河流挟带的砾石和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Ⅰ;河流出山口处泥沙不断堆积,新洪积扇不断形成,新洪积扇覆盖在先形成的洪积扇上,形成多层洪积扇叠加的现象;由于气候变干,河流挟沙能力减弱,故洪积扇Ⅰ、Ⅱ、Ⅲ的规模逐层缩小。
    (2)变化:自上向下,沉积物粒径变大。
    原因:上层的沉积物离洪积扇Ⅲ的扇缘最近,沉积物粒径最小;下层的沉积物离洪积扇Ⅰ的扇缘最远,沉积物粒径最大。
    【分析】本题以诺木洪洪积扇区域图为情景,考查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及沉积物粒径的变化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诺木洪河流出昆仑山之后,河流摆脱侧向束缚,河道拓宽,坡度变缓,河流流速降低、搬运能力下降,河流在山区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最底层的洪积扇Ⅰ,该地气候干旱,之后在洪水期河流流量较大的时候可以发育成洪积扇,河流出山口处泥沙不断堆积,洪积扇之后不断发育新的洪积扇,新的洪积扇覆盖在原有洪积扇之上,形成多层洪积扇重叠分布的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年降水量17.8~177.5毫米”可知,该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随着气候逐渐变干,河流流量减少,河流搬运、携带泥沙的能力降低,导致洪积扇Ⅰ、Ⅱ、Ⅲ的规模逐渐缩小。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洪积扇Ⅰ、Ⅱ、Ⅲ的规模逐渐缩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上层位于洪积扇Ⅲ扇缘位置,下层距离洪积扇Ⅰ的扇缘较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所以上层的沉积物粒径较小,下层的沉积物粒径较大,沉积物粒径自上向下逐渐变大。
    押题猜想09 湖泊演化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沌湖位于我国广西一处多峰林洼地的偏远乡村,无长期性河流注入,也无渔民养殖鱼虾,但湖内的鱼虾资源颇为丰富。该湖泊在1997年夏季一场暴雨后形成,其面积达26.7万平方米,水质清澈。2007年3月,在一次暴雨之后,整个湖水突然消失;同年5月,又一场暴雨后湖泊得以恢复原貌。此类现象多次发生,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升降湖”。近年来,地方政府将沌湖开发为国家4A级“神秘湖”景区。图是沌湖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沌湖形成“升降湖”的过程。
    【答案】(1)暴雨时大量枯枝落叶、泥沙、碎石块等堵塞地下河的排泄通道,峰林洼地积水形成湖泊;随着湖泊水位不断上涨,湖底受到的压力增大;在压力作用下,堵塞体被冲垮,湖水迅速外泄干涸;当再次遭遇大暴雨时,地下排泄通道再次被堵塞又会形成湖泊。反复多次,形成升降湖。
    【分析】本题以沌湖为背景,涉及其升降的原因、鱼虾丰富的原因、打造4A景区的困难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在多峰林地形中,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洼地,雨水汇集形成湖泊。由于石灰岩地区喀斯特作用强烈,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并与湖泊底部连通。暴雨时大量枯枝落叶、泥沙、碎石块等堵塞地下河的排泄通道,峰林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水位上升;随着湖泊水位不断上涨,湖底受到的压力增大;在压力作用下,堵塞体被冲垮,湖水迅速外泄干涸;当再次遭遇大暴雨时,地下排泄通道再次被堵塞又会形成湖泊。反复多次,形成升降湖。
    押题解读
    湖泊的演化是近年来考察较多的内容,涉及到地质上的内外力作用,部分类型的湖泊还可以向外延伸到水文、植被、气候的考察。湖泊的演化通常涵盖了湖泊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最终的消亡或转变等过程,命题方向主要围绕:描述湖泊的演化过程,掌握湖泊演化的基本阶段和特征;分析湖泊演化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探讨湖泊演化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湖泊保护的重要性。备考中关注与湖泊演化相关的时事热点和实际问题,了解湖泊保护的现状。
    热融湖塘是富含冰的多年冻土或大量地下冰融化,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洼地并积水形成的湖塘。热融湖塘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周期性,不会持续向下或水平扩张。在一定条件下,热融湖塘会消失。下图示意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发育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 )
    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2.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 )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B.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少
    C.冬季湖底温度较高D.扩张速度将会持续加快
    3.热融湖塘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①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③富冰冻土层下部质地较坚硬
    ②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④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C 3.B
    【解析】1.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富冰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形成通常始于冰楔融化形成多边形池塘;其次,热融湖塘一旦形成,水体较低的反照率通过吸收长波辐射增加蓄热,导致湖水与湖岸及湖底沉积物界面的年均温度增加,使湖塘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继续扩张;然后,进一步加剧湖下多年冻土的融化和下沉,并导致湖底融区扩大、加深或贯穿。④阶段未出现湖水,③阶段冰楔融化后形成湖泊,①阶段热熔湖塘继续扩张,②阶段进一步扩大、加深,故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④③①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水较深,冬季受周围陆地影响较小,降温速度较慢,湖底温度较高,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多,C正确,B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水体面积较大,反射率较低,吸收太阳辐射较多,A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底融区较大,可供融化的多年冻土有限,扩张速度不会持续加快,D错误。故选C。
    3.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热融湖塘水量快速增加,湖岸线容易决口导致快速排水,热融湖塘消失,①正确;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湖塘被沉积物填充造成陆地化,热融湖塘消失,④正确;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蒸发量减小,湖塘水量较为稳定,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②错误;底部富冰冻土层质地较坚硬,湖塘水不易渗漏,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自热营力和人为破坏,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造成地表的凹陷。成为热熔沉陷,当凹地有积水时,成为热融湖塘。
    东恰错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终端湖泊(流域内径流的终点)。下图示意1990年和2018年东恰错湖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东恰错( )
    A.东侧湖岸最为陡峭B.湖水盐度较低
    C.以河流水补给为主D.夏季水位最低
    5.1990~2018年东恰错湖岸线的变化意味着( )
    A.东恰错补给河流水增多B.入湖径流含沙量降低
    C.东恰错冬季封冻期变长D.湖泊补给地下水增多
    【答案】4.C 5.D
    【解析】4.由图可知,东恰错北岸湖岸线变化最小,说明北侧湖岸最为陡峭,A错误。东恰错为终端湖泊,为咸水湖,盐度较高,B错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恰错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大气降水较少,且为终端湖泊,主要以河流水(冰雪融水汇集而成)补给为主,C正确。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增多,河水流量大,补给量较大,湖泊水位较高,D错误。故选C。
    5.东恰错为终端湖泊,湖水不会补给河流水,A错误。入湖径流量增大,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入湖径流含沙量可能增加,B错误。由图可知,1990~2018年东恰错面积增大,说明入湖径流量增多,冰川、积雪融化增多,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湖泊封冻期缩短,C错误。东恰错面积增大,水量增多,补给地下水增多,D正确。故选D。
    【点睛】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河流流出的湖泊一般为咸水湖;既有流入又有流出的湖泊为淡水湖。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融化后退使冰川北支前缘形成湖盆
    ②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
    ③伊利尔切克河溯源侵蚀形成湖盆
    ④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 )
    ①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
    ②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
    ③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
    ④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川湖
    ⑤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③②④⑤①
    【答案】6.A 7.B
    【解析】6.由材料及图可知,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后退,因而可判断,由于气候变暖,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大量融化而后退,因而冰川前缘形成湖盆,①正确;南支冰川体堵塞河道,形成冰坝,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②④正确;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流水溯源侵蚀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上题可知,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是冰坝阻塞冰雪融水形成的,因此湖泊溃堤与冰坝开合和冰雪融水量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浮力作用使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随着湖水排出,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浮力无法再支撑漂浮的冰坝,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综上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①③②④⑤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图左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图右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完成下面小题。
    8.右图中①线代表的湖泊最可能是( )
    A.甲湖B.乙湖C.丙湖D.无法判断
    9.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A.甲湖升高、丙湖降低B.乙湖升高、丙湖降低
    C.甲湖降低、丙湖升高D.甲湖降低、丙湖降低
    【答案】8.A 9.D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 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因此A正确,排除 BCD。故选A
    9.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增加,盐度降低﹔由于 甲湖盐度降低,随甲湖水的注入,乙湖盐度有所降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湖泊周边的冰川、雪山等在气温升高时融化,为湖泊提供水源。这种补给方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比较常见。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松措位于西藏林芝市巴河上游的高深峡谷内,属于深水型湖泊,是藏东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27km²),湖面海拔约3490m,水生动物种类较多。巴松措受南亚季风影响,流域内森林茂密,大部分支流河水清澈。末次冰盛期时巴松措流域的冰川面积达到982.3km²,约是现代冰川的4.5倍。冰碛是在冰川运动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巴松措湖区南岸冰碛保存较好,长19km,湖泊出水口处分布有冰碛丘陵。研究表明较高的水温适宜浮游植物繁殖,而巴松措湖区丰水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重量)小于枯水季。下图示意巴松措流域。
    (1)推测巴松措形成深水湖泊的过程。
    【答案】(1)末次冰盛期冰川覆盖面积广;冰川运动不断磨蚀、刨蚀,形成凹槽谷地;突发的冰川泥石流携带大量冰碛物,堆积物抬高了冰碛丘陵;湖岸陡峭,快速汇集冰川融水、支流形成深水湖泊。
    【分析】本题以巴松措流域及其相关信息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的形成过程、湖泊的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相对低洼的湖盆、较好的集水条件。巴松措是藏东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所以形成深水湖泊的过程有:在冰期时,巴松措流域的冰川面积大,冰川运动磨蚀、刨蚀出凹槽谷地,形成了相对低洼的湖盆条件;后来,突发的冰川泥石流携带大量的砂石、冰碛物等,抬高了冰碛丘陵,形成堰塞体。由于湖岸陡峭,湖盆内快速汇集冰川融水以及众多支流,形成深水湖泊。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市西北靠西山山脉,西山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形成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现今流经北京市的永定河上游为桑干河(图中左上角),但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永定河的上游为南坡河,其与注入延庆古湖的北坡河被山脉隔断,而今延庆古湖已不复存在。南坡河至下游石景山之间的河段是华北地区著名的永定河大峡谷,河谷两侧山崖壁立,山体由石灰岩构成,深度风化。下图为延庆古湖及其所在区域地形示意图。
    (1)说明延庆古湖的形成过程。
    【答案】(1)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西山山脉隆起,延庆古湖盆地在抬升过程中,岩层断裂下陷;周边河流汇入,形成湖泊。
    【分析】本题以延庆古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的形成、河流侵蚀、堆积作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北京市西北靠西山山脉,西山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形成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可知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西山山脉隆起;随着地壳的抬升,延庆古湖盆地在岩层断裂下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一过程中,地层的断裂和下沉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条件。同时,周边的河流由于地势的变化,开始逐渐汇入这一低洼地区,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押题猜想10 海岸线的进退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沉积地层从沉积方式上分为陆相沉积和海相沉积。陆相沉积指陆地环境下的沉积,沉积物以碎屑岩(砂岩、砾岩)和粘土岩居多。海相沉积指在海洋环境下,经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沉积物有来自陆上的碎屑物、海洋生物骨骼和残骸等。古海岸线主要指过去的海陆交界线,大多指第四纪时期残留的海岸线,其遗迹一般以贝壳堤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为标志。由于受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影响,古海岸线处于陆地的不同高度或海底的不同深度。图为我国渤海湾西南侧古海岸线的空间分布图,近10万以来渤海湾地区的地壳运动、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对海岸线变动影响较小。甲位于现代海岸线上,丙位于黄河口。
    (1)从沉积物粒径和分选性,比较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的差异。
    (2)据图比较I、Ⅱ、Ⅲ三个时期全球气温情况,说明判断依据。
    (3)在乙处的垂直地层剖面中,由地面向下只能发现Ⅱ时期的海相沉积地层。试说明原因。
    (4)与甲相比,丙至古海岸线的距离较远。阐述原因。
    【答案】(1)海相沉积:沉积物粒径较小,且粒径较单一,分选性好。陆相沉积:沉积物粒径较大,且粒径复杂,分选性差。
    (2)三个时期全球气温情况比较如下:Ⅱ>Ⅰ>Ⅲ。Ⅱ时期海平面最高,海洋范围最大,表明气候最为温暖;Ⅲ时期海平面最低,海洋范围最小,表明气候最为寒冷;I时期,海平面居中,温度居中。
    (3)图示古海岸线显示,乙地只有Ⅱ时期被海水淹没,I、Ⅲ时期未被海水淹没,因而只能发现Ⅱ时期海相沉积地层。
    (4)该地区陆地扩张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河流挟带泥沙量的多少是造成两地陆地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丙位于黄河口,黄河的径流量显著大于甲地河流,且含沙量更高,因而造成丙附近陆地面积增加较快,使丙至古海岸线的距离明显比甲至古海岸线的距离远。
    【分析】本大题以渤海湾地区古海岸线空间分布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沉积物特征、气温变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 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陆相沉积指陆地环境下的沉积,沉积物以碎屑岩(砂岩、砾岩)和粘土岩居多。所以陆相沉积的特点是;沉积物粒径较大,且粒径复杂,分选性差。海相沉积指在海洋环境下,经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沉积物有来自陆上的碎屑物、海洋生物骨骼和残骸等海相沉积。所以海相沉积物粒径较小,且粒径较单一,分选性好。
    (2)材料信息表明,近10万以来渤海湾地区的地壳运动、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对海岸线变动影响较小,则海平面的升降是影响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因素。海面的升降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气候变暖则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则海平面下降,由图中三处古海岸线位置可推测,Ⅱ时期海平面最高,海洋范围最大,表明气候最为温暖;Ⅲ时期海平面最低,海洋范围最小,表明气候最为寒冷;I时期,海平面居中,温度居中,所以三个时期全球气温情况比较如下:Ⅱ>Ⅰ>Ⅲ。
    (3)两种沉积相发生于两种不同的环境,图示古海岸线显示,乙地只有Ⅱ时期被海水淹没,I、Ⅲ时期未被海水淹没,因而只能发现Ⅱ时期海相沉积地层,没有陆相沉积物,表明其当时为海洋环境。
    (4)图中位置关系反映向外沉积推进的速度差异,而陆地向外推进的快慢在于径流大小和输沙量的大小,丙位于黄河口附近,黄河的径流量大于甲地河流,黄河的含沙量也更高,沙体的沉积量更大,使丙附近陆地面积增加较快,所以丙至古海岸线的距离明显比甲至古海岸线的距离远。
    押题解读
    海岸线进退问题,是一个长时空尺度下的要素综合问题,可以很好的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考察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题一般以某一区域海岸线变迁图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分析影响海岸线进退的因素,主要从路面升降、海平面升降、海浪侵蚀、海岸沉积、填海造陆、流域内植被、建设大坝拦沙、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方面来分析。近年来,全国卷和地方卷对海岸线进退问题的考察正在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对海洋的重视,海岸愈发成为考察热点。
    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B.GISC.BDSD.RS
    2.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答案】1.D 2.C
    【解析】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图可知,淤积和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迥异,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地区,2002年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点睛】黄河三角洲近岸在近40年间经历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4个阶段。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的转变于1996年开始,侵蚀程度不断加剧。2002—2014年侵蚀最为严重,大部分近岸海域侵蚀达6~8 m,南侧区域最大侵蚀超过8 m。
    杭州湾潮滩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现状。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河口以东。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进行了多期的潮滩围垦,海岸线增加,其中以1997—2015年浦东机场建设和1996年至今的临港新城建设影响最大。下图甲示意杭州湾北岸的区位,图乙示意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海堤线累积围垦宽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40年内杭州湾北岸( )
    A.海岸线发生退缩B.浅海渔量增多
    C.洪涝灾害减轻D.潮滩宽度变窄
    4.浦东机场和临港新城处于图中从北向南海岸线( )
    A.0~40kmB.50~70kmC.70~100kmD.100~140km
    5.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最接近的是( )
    A.2km²B.25km²C.55km²D.300km²
    【答案】3.D 4.A 5.D
    【解析】3.根据材料“杭州湾潮滩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现状”可知,杭州湾北岸长期遭受潮流冲刷作用,不断侵蚀沿岸滩涂,加之杭州湾北岸在近40年内进行了大量滩涂围垦活动,导致海岸线前移,潮滩宽度变窄,浅海渔量减少,大大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风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可知,1997—2015年浦东机场建设和1996年至今的临港新城建设对海岸线的长度影响最大,图甲中海堤线在南汇东部沿海与2020年的植被线和潮滩线最远,图乙中1997—2015年从北向南海岸线在0~40 km的变化幅度最大。故浦东机场和临港新城处于图中从北向南海岸线0~40 km。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图乙中阴影面积为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根据图示面积计算可判断出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最接近的是300 km²(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进行粗略估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杭州湾是浙江省钱塘江入东海形成的喇叭状河口湾,其内界为钱塘江河口线,外界为上海浦东芦潮港闸与甬江口外长跳咀连线,东面为舟山群岛,北面海域与上海毗邻,南为宁绍平原。.湾内有大小岛屿69个,岸线长约258公里。
    人工化指数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岸线使用类型变化占总岸线长度的比例,能够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下图示意深圳市东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可知,1988~2021年深圳( )
    A.西海岸经济发展速度快B.东海岸城镇建设潜力小
    C.东海岸自然岸线替代人工岸线D.西海岸人工岸线替代自然岸线
    7.近年来西海岸人工化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城镇建设岸线趋于饱和 ②政府推行均衡一体发展
    ③发展中心转向东部海岸 ④自然岸线生态保护提升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6.A 7.C
    【解析】6.据材料可知,人工化指数能够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从图可以看出,西海岸人工化指数高于东海岸,能够反映出西海岸的开发强度更高,经济发展速度快,A正确;东海岸开发较少,城镇建设潜力大,B错误;人工岸线是由填海造地、围海和构筑物等永久性工程构成的岸线,自然岸线被破坏,难以恢复和替代人工岸线,且读图可知,东海岸人工化指数整体升高,人工岸线占比可能增加,C错误;西海岸人工化指数较高且整体呈增长趋势,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明显,即人类活动利用改造自然岸线,但不一定全都形成了人工岸线,D错误。故选A。
    7.读图可知,西海岸人工化指数趋于平稳,2018~2021有降低趋势,可能是因为西海岸城镇建设岸线趋于饱和,①正确;政府推行均衡一体发展,会增加东海岸的开发,而不是降低西海岸的开发,②错误;发展中心转向东部海岸,会增加东海岸的开发强度,而不是降低西海岸的开发,③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保护自然岸线生态环境,主动减少人工干预,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崖州湾(下图)是海南省三亚市西南部位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之间的海湾,面积约61平方千米,湾顶有宁远河注入。研究发现,崖洲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砂粒及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
    (1)分析崖州湾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
    (2)若只考虑外力作用,推测崖州湾海岸线未来变化趋势,并说明依据。
    (3)为崖州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物质来源: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侵蚀而来的物质;宁远河向海输送的物质;外海搬运而来的物质;海岸风化、侵蚀的产物。动力条件: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向崖州湾汇聚的沿岸流,两股相遇流速减慢,逐渐堆积;外海的海浪、风暴潮随深度变浅减弱堆积;河流的搬运、沉积。
    (2)变化趋势: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侵蚀后退,海岸线北移;中部陆地前进,海岸线南移。依据:两处岬角形态突起,遭到海浪侵蚀较强;中部海湾凹陷,海浪侵蚀较弱;中部靠近宁远河入海口,河流带来的物质堆积;中部沿岸有岛屿削弱海浪侵蚀。
    (3)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等深线密集,海水较深,适合港口建设、航运、开发探险旅游等。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中部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风浪较小,且多砂粒、粉粒,适合围绕沙滩开发海滨浴场休闲旅游。
    【分析】本大题以崖州湾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为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南山角和角头鼻等深线密集,海浪侵蚀作用强烈,会将碎屑物质带入崖州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有宁远河注入,会带来大量碎屑物质;崖州湾与外海相连,外海海浪会搬运大量的碎屑物质进入崖州湾;该地海岸受到风化侵蚀,会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位置比崖州湾靠前,从两岬角来的沿岸流会在崖州湾汇聚,彼此之间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直面外海,外海来的海浪、风暴潮等随着水下坡度变浅,以及受到海岸的阻碍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宁远河注入该海域,泥沙在河水的惯性作用下,向前搬运、堆积。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头和角头鼻岬角会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不断后退,该处的海岸线向北移动;崖州湾海域向内凹陷,且该海域两股沿岸流在此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发生沉积作用;崖州湾由宁远河注入,带来大量泥沙,泥沙来源较多,发生沉积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部海岸附近由岛屿,阻碍海浪的侵蚀作用,崖州湾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会向南移动。所以两侧海岸线向北移动,中间海岸线向南移动。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西两侧的海水等深线密集,海水深度较大,适宜修建港口;该地以基岩海岸为主,主要为海浪侵蚀地貌,形态险峻,适宜开发探险旅游项目;中部地区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且多砂粒、粉粒,主要为海浪沉积地貌,适宜围绕沙滩开展海滨浴场休闲观光旅游等。即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
    押题猜想11 土壤
    1.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土壤主题学习探究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分析案例,认识不同区域土壤肥力差异。
    同学们查找了黑龙江省望奎县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土壤的相关资料,发现望奎县土壤肥力高于东川区。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相关资料卡片。
    (1)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望奎县土壤肥力高于东川区的原因。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土壤的形成因素
    同学们进行了土壤模拟实验,表为土壤模拟实验报告(部分)。
    (2)填写实验目的和预期结果分析,完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预期结果分析 。
    活动三依据土壤形成因素,解密土壤养护技术
    同学们了解到,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指秋天收获后,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农田上,春播时不用翻耕,播种机直接在农田上播种的农业耕作技术。
    (3)说明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技术对养护土壤的作用。
    【答案】(1)望奎县比东川区年均温低,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望奎县比东川区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土壤养分流失少;望奎县比东川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较少等。
    (2) 实验目的:主要探究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预期结果分析:在其他因素相同情况下,枯枝落叶多,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丰富,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3)秸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水分;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养分流失等。
    【分析】本题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的土壤主题学习探究活动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养护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有机质积累和分解(流失)等角度展开分析。对比两地气温曲线可知望奎县比东川区年均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对比两地降水量可知望奎县比东川区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土壤养分淋溶流失的量更少;从地形角度看,望奎县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比而东川区起伏不平,因此望奎县水土流失较少等。
    (2)结合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主要是对比了含枯枝落叶的土壤和不含枯枝落叶的土壤在相同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差异,因此实验目的是主要探究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中澳来源,因此预期结果分析为在其他因素相同情况下,枯枝落叶多,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丰富,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3)秸杆还田,秸秆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免耕不会使土壤变得很疏松,可以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免耕的土壤更加紧实,还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养分流失等。
    押题解读
    土壤是新教材新加内容,之前对土壤也有所考察,但新教材将其列为一节之后,对土壤的考察逐步深化。考题一般结合某一具体的区域考察土壤质地及其理化性质,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命题从多个角度切入,涉及土壤的成因、土壤剖面结构、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侵蚀与保护。高考对土壤的考察具有综合性,可能将土壤知识与气象、水文、生物等其他地理要素相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备考中关注与土壤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土壤领域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祁连山南坡年均降水量300~400mm,作物生长季与降水季同期,适宜青稞、燕麦和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耕作层厚度多为20cm。图为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农田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耕作层土壤肥力最高的海拔高度是( )
    A.2800mB.2900mC.3000mD.3100m
    2.与海拔≤3000m的分布趋势不同,海拔3100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首要因素是( )
    A.光照不足B.气候干冷C.风力强劲D.冻土深厚
    3.下列农业技术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是( )
    A.开荒深耕B.增加载畜量C.焚烧秸秆D.农田免耕
    【答案】1.C 2.B 3.D
    【解析】1.据材料,土壤有机碳主要是腐殖质等,是能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000m附近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多,故该处附近土壤肥力最高。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000m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及通气状况均优于深层,土壤表层微生物拥有更好的活动环境,促进了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含量的积累。而海拔3100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在该海拔高度及以上地区,气温和降雨量相对较低,地上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且温度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加之该海拔由于植被覆盖单一,微生物也较贫乏,土壤表层能被分解的土壤有机碳数量有限,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数量亦减少,而底层是多年来碳的积累而成,B正确。海拔3100m处光照比海拔≤3000m充足,A错误。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跟风力、冻土深厚无关,CD错误。故选B。
    3.农田免耕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D正确。开荒深耕、增加载畜量、焚烧秸秆等均会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积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管理、气候、植被覆盖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有机碳输入与输出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
    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为新疆伊犁河谷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伊犁河谷各类植被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
    A.沼泽与其他植被变化趋势相似B.不同植被间的差异具有一致性
    C.0-10cm较0-50cm更丰富D.森林植被较草原植被丰富
    5.研究表明,草原大规模开垦为耕地,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进入大气,其原因可能是耕作过程( )
    A.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
    B.增加了化肥和农药施放,加剧了土壤板结
    C.增加了大水漫灌频率,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D.提高了土壤的疏松度,加剧了风蚀和水蚀
    【答案】4.B 5.A
    【解析】4.读图可知,沼泽植被在0~1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0~50cm低,其他类型植被正好相反,故A、C错误;0~10cm与0~5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植被之间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即总体来看,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次是温性针叶林和典型草原,含量最低的是沼泽植被和荒漠植被土壤,B正确;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较落叶阔叶林和河谷次生林高,D错误。故选B。
    5.土壤有机碳的释放,主要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后进入大气。草原大规模开垦为耕地,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A正确;土壤板结、土壤盐碱化、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对土壤有机碳进入大气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下图为海南岛地形图,下表为海南岛吊罗山、七指岭、五指山的土壤样地基本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区域山麓地带性土壤类型与森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
    A.黄壤,叶片可分泌芳香油B.砖红壤,树干粗大、状如纺锤
    C.砖红壤,根系发达、多板状根D.黄壤,叶片呈纸质、秋季凋落
    7.图中区域出现黄壤的根本影响因素是( )
    A.植被B.地形C.纬度D.大气环流
    8.五指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七指岭与吊罗山,其原因主要有( )
    ①垂直带谱更完整,层间植物更丰富 ②植被郁闭度更大,凋落物更丰富
    ③地势陡峭,淋溶作用更强 ④可进入性好,受人为因素干扰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6.C 7.B 8.A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山麓地带性土壤类型应为砖红壤,山麓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发达、多板状根,C正确;树干粗大、状如纺锤属于热带草原植被的典型特征,B错误;叶片常有茸毛、可分泌芳香油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A错误;叶片多呈纸质、秋季枯黄凋落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D错误。故选C。
    7.由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海南岛中南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导致该区域形成亚热带植被;同时海南岛中南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大,森林发育条件好,故该区域发育有黄壤,根本影响因素是地形,B正确;植被、纬度、大气环流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8.与七指岭和吊罗山相比,五指山海拔更高,相对高差更大,其垂直带谱更完整、森林组成类型更复杂、植被更丰富、植被郁闭度更大,五指山土壤不仅可以积累来自该山地低海拔区域的植被凋落物,还可以通过坡面径流(注:五指山坡度最大)接收来自高海拔区域的植被凋落物,因此,其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①②正确;淋溶作用强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与题干不符,排除③;五指山区域可进入性差,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小,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④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成土过程包括土体内矿物的形成和破坏、有机质的积聚和分解、元素的交换和迁移以及土体结构的形成和破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称为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植物提供矿质养分元素。生物累积。生物在裸露岩面或风化的崩解物上着生,并进行生物累积,开始土壤发育。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植被恢复措施对侵蚀土壤水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以土壤类型为变性燥红土(pH>7.0),两块相邻陡坡地作为土样采集、测定区,在2004年以前背景情况一样,都为严重侵蚀的荒地,植被覆盖度很低( )。其中一块未经植被恢复,现已演变为侵蚀裸地(对照),一块为2004年在侵蚀荒地基础上采取植被恢复的坡地。图1为侵蚀陡坡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布,图2为侵蚀陡坡的土壤有机质分布。
    (1)描述两块陡坡地不同季节土壤水分差异。
    (2)据材料,分析侵蚀裸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中坡最低、下坡最高的原因。
    (3)植被恢复措施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请说明理由。
    【答案】(1)雨季,生态恢复地与侵蚀裸地土壤水分差异明显,生态恢复地上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侵蚀裸地;侵蚀裸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生态恢复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旱季,两块陡坡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大,都表现为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
    (2)中坡位置,侵蚀裸地缺乏植被保护,地表径流汇集,水流速度快,侵蚀强烈,有机质流失严重;下坡位置,侵蚀裸地因沉积一部分来自上、中坡的侵蚀土壤细颗粒,使之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能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叶片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土壤的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一块未经植被恢复,现已演变为侵蚀裸地(对照),一块为2004年在侵蚀荒地基础上采取植被恢复的坡地,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季,雨季时生态恢复地与侵蚀裸地土壤水分差异明显,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生态恢复地上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侵蚀裸地;侵蚀裸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生态恢复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因旱季降水少,侵蚀弱,旱季时两块陡坡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大,都表现为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中坡位置侵蚀裸地缺乏植被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地表径流汇集,水流速度快,侵蚀强烈,有机质流失严重;下坡位置地势低,有侵蚀裸地因沉积一部分来自上、中坡的侵蚀土壤细颗粒,使之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恢复措施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是因植被能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从而减弱侵蚀;叶片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土壤流失少;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黑土退化变“瘦”、变“薄”、变“硬”,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被称为吉林省“南北分界线”的大黑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为600m年降水量的分界线,是松花江和辽河的分水岭,东坡积雪量大,较西坡黑土退化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横坡垄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遏制了黑土的退化。图为大黑山剖面示意。
    (1)分析黑土变“瘦”、变“薄”、变“硬”的原因。
    (2)说明大黑山东坡比西坡黑土退化严重的原因。
    (3)任选一项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说明其防治黑土退化的作用原理。
    【答案】(1)黑土变“瘦”:重用轻养,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生物活性遭到破坏);黑土变“薄”:水土流失,耕作层变浅,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黑土变“硬”:化肥施用增多,黑土板结和盐碱化现象严重,养分失衡以及营养元素含量减少。
    (2)东坡夏季降水量大,强度大,对土壤的冲刷强烈,黑土退化严重;东坡波状台地,呈波状起伏,(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坡面侵蚀强;东坡积雪量大,春季的融雪时间长,对地表侵蚀时间长;东坡土质较黏重,在台地上形成不透水层,降水在下渗时受阻,形成径流较多,坡面侵蚀较大。
    (3)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减轻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
    垄沟秸秆覆盖: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横坡垄作: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流水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材料设置题目,涉及东北地区土壤退化的原因、土壤的养护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①黑土变“瘦”:过度翻耕、过度开垦,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生物活性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②黑土变“薄”:水土流失,耕作层变浅,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③黑土变“硬”:化肥施用增多,黑土板结、盐碱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养分失衡以及营养元素含量减少。
    (2)①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对土壤的冲刷强烈,黑土流失严重;②东坡波状台地,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坡面侵蚀加剧;③东坡积雪量大,春季的融雪时间长,融雪速度慢,对地表侵蚀时间长;④东坡土质较黏重,在台地上形成不透水层,下渗不畅,形成地表径流较多,坡面侵蚀较大。
    (3)(1)留茬耕作: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阻力,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减轻黑土流失;②植物根系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
    (2)垄沟秸秆覆盖:①减弱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保持土壤墒情;②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减弱;③秸秆还田,土壤中腐殖质增加,增加土壤有机质。
    (3)横坡垄作:①滞留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增加下渗量:②减流水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押题猜想12 生物生境
    毛腿沙鸡(下图)主要栖息在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和半荒漠沙石原野,在漫长的岁月中,毛腿沙鸡进化出了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独特行为,常成群活动,不迁徙,但游荡,雄性沙鸡腹部羽毛蓬松。毛腿沙鸡主要以各种野生植物种子、浆果、嫩叶等为食,为躲避苍鹰、狐狸等天敌,毛腿沙鸡常将巢穴筑在远离水源地的区域,幼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喂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毛腿沙鸡飞往水源地饮水的时间可能为( )
    A.清晨B.正午C.午后D.深夜
    2.毛腿沙鸡有游荡的习性,原因可能是( )
    A.躲避天敌的袭扰B.寻找食物和水源
    C.寻找温度适宜区域D.锻炼幼鸟飞行能力
    3.雄性毛腿沙鸡腹部羽毛蓬松的原因可能是( )
    A.展示力量吓退天敌B.求偶时展示强健体态
    C.吸附水分喂养幼鸟D.地面活动时保护腹部
    【答案】1.A 2.B 3.C
    【解析】1.由材料可知,毛腿沙鸡生活在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和半荒漠沙石原野,水源短缺,饮水的时间应选择在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的时候,故最可能为清晨,A正确;正午、午后气温高,不利于飞行,BC错误;深夜能见度低,不利于飞行,D错误。故选A。
    2.毛腿沙鸡主要以各种野生植物种子、浆果、嫩叶等为食,但是沙漠地区食物和水源缺乏,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毛腿沙鸡有游荡的习性,B正确;毛腿沙鸡常成群活动,游荡不利于躲避天敌的袭扰,A错误;毛腿沙鸡已经进化出来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C错误;游荡对于锻炼幼鸟飞行能力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3.由材料可知,为躲避苍鹰、狐狸等天敌,毛腿沙鸡常将巢穴筑在远离水源地的区域,幼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喂养。故雄性沙鸡腹部羽毛蓬松是为了吸附水分喂养幼鸟,C正确;雄性毛腿沙鸡腹部羽毛蓬松是常态,如果是展示力量吓退天敌、地面活动时保护腹部,那么雌性的毛腿沙鸡腹部羽毛也会蓬松,AD错误;雄性毛腿沙鸡腹部羽毛蓬松是常态,故求偶时展示强健体态不是羽毛蓬松的原因,B错误。故选C。
    【点睛】毛腿沙鸡又称沙鸡、沙半斤,是沙漠栖息型鸟类。大小如鹌鹑,体长35~40厘米,外形似鸽,喙短而弯曲;翅尖长,飞行极快;羽毛沙黄色,中间两根尾羽特别尖长;额、头顶前部及头侧纯黄色,中央尾羽特别延长,呈砂棕色;胸棕灰色,腹部淡棕色,中央具一大黑块斑;小腿上的羽毛又长又密,披及脚面,故又有毛腿沙鸡之称。
    押题解读
    生物生长环境一直作为高考的高频考点,涉及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命题角度包括描述生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解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探讨环境变化对生物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等。备考中分析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时,要关注环境因素(地形、河流、降水、光照、温度、湿度等)、人类活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等。
    垂直绿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墙壁、围栏、棚架等垂直表面上种植植物。垂直绿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绿化立面,其是指植物根扎于地面基质,可以攀附整个外墙;二是活墙,其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然后与基质、喷灌系统和支撑结构一起安装在建筑外墙上。下图示意绿化立面和活墙两种模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绿化立面相比,活墙建筑( )
    A.造价与维护成本低B.绿植生长条件差
    C.绿植蒸腾作用较强D.冷却降温效果好
    2.道路两侧的垂直绿化,其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是( )
    A.叶面平滑B.绒毛较多C.叶片大而疏D.根系深而长
    【答案】1.B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绿化立面是指植物根扎于地面基质,可以攀附整个外墙;活墙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然后与基质、喷灌系统和支撑结构一起安装在建筑外墙上,故活墙建筑造价与维护成本高,A错误;活墙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绿植生长空间有限,故绿植生长条件差,B正确;绿植蒸腾作用一样,C错误;冷却降温效果都较好,D错误;故选B。
    2.道路两侧的垂直绿化以防尘为主的,树叶表面绒毛能分泌粘液、油脂,可吸附大量飘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故其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是绒毛较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植被可以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城市植被还具有杀菌效应,城市植被对灰尘有吸附滞留、过滤的功能,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青海省夏吾曲河小流域平均海拔3590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5~10月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矮蒿草是该流域高寒草甸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优良的天然放牧场地。研究发现,该流域中矮蒿草除在河漫滩湿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正常放牧情况下矮蒿草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下图为夏吾曲河流域地形及生境描述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 )
    A.土壤水分条件差B.土壤肥力较高C.面积变化小D.生物总量少
    4.矮嵩草形态特征在山顶表现为( )
    A.叶片面积大B.叶片厚度小C.植物株体高D.植物根系长
    5.在土壤含水量适当的情况下,若放牧强度加大,该区域滩地上植被变化为( )
    A.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B.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C.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D.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答案】3.B 4.D 5.C
    【解析】3.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海拔低,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从山坡及其它高处侵蚀搬运物质来堆积,其中包括水、有机质和矿物质等,因此河漫滩湿地土壤肥力较高,同时土壤水分条件好,生物总量更多,D错误,B正确;另外,坡面上的太阳高度角更大,更接近垂直照射,受光面积大于平地,使山坡光照比河漫滩湿地更强,土壤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条件差,相较而言,受补给影响,河漫滩湿地水分较为充足,A错误;河漫滩湿地距河道近,洪水期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漫滩处堆积,面积变化大,C错误。故选B。
    4.山顶光照强,风力大,土壤水分蒸发强,矮嵩草为适应水分条件较差的环境,叶片面积减小以减少蒸发,A错误;叶片厚度增大储存水分,抵御干旱,B错误;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植株较矮以抵御强风,C错误;由于水分条件较差,植物根系长可以更好地吸取水分和养分以维持植物的生长,D正确。故选D。
    5.材料中提到,正常放牧情况下矮嵩草植物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这意味着在较强的放牧情况下,牲畜采食作用可消除不耐牧的禾本科植物的竞争影响,从而导致禾本科植物桂林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九江市彭泽县境内,桃红岭夏季日出时间最早为05:23,冬季日出时间最晚为07:01;冬季日落时间最早为17:38,秋季日落时间最晚为19:47。根据每个季节的平均日出日落时间,将一天分为4个时间段:昼间、夜间、清晨和黄昏(日出日落前后各1小时)。保护区内有蹄类物种丰富,科研人员在1520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拍摄到小麂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小麂的日活动模式在各个季节都呈双峰型,但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具有小幅度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秋季活动高峰在黄昏和夜间19:47——次日07:01
    B.夏季,在08:00——09:00和18:00—19:00活动强度较大
    C.冬季,在06:00—07:00和17:00—18:00活动强度较大
    D.各个季节的日活动节律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
    7.在冬季,小麂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主要原因是( )
    A.从食物中获取水分,水分需求多
    B.避免阳光直晒造成体内水分流失
    C.冬季食物资源短缺,增加觅食活动
    D.错开与其它动物食物竞争的高峰期
    8.小麂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通常会选择灌木密度高和草本密度低的生境,该处可以为其提供植物嫩芽、嫩叶和隐蔽身形、逃避天敌的环境,说明保护区内( )
    A.生态环境较复杂,灌木、草丛植被丰富
    B.次生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所占比例较大
    C.针阔混交林与人工针叶林所占比例较大
    D.植物地下根茎与果实丰富,淀粉、脂肪多
    【答案】6.D 7.C 8.A
    【解析】6.读图可知,小麂在春季、秋季的活动高峰都出现在07:00-08:00 和17:00-18:00,A错误;夏季,在06:00-07:00 和18:00-19:00 活动强度较大,B错误;冬季,在06:00-07:00和13:00-18:00活动强度较大,C错误。因此,小麂日活动节律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D正确。故选D。
    7.小麂为从食物中获取水分或避免阳光直晒造成体内水分流失,通常会倾向于晨昏活动,AB错误;但在冬季,它们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这与冬季食物资源短缺,增加觅食活动有关,C正确;冬季食物资源短缺,草食性动物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 ;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D错误。故选C。
    8.小麂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通常会选择灌木密度高和草本密度低的生境,该处可以为其提供植物嫩芽嫩叶和隐蔽身形、逃避天敌的环境,A正确;长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江西桃红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人工针叶林所占比例较大均不符合限制性条件,BC错误;小麂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植物地下根茎与果实丰富,淀粉、脂肪多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地域空间宽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人类活动等。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植物是指生长在海岸潮间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受周期性海水浸淹,具有特化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适应机制的一类植物。环南海区域位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红树植物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其红树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扩散历史非常复杂,物种数量仅次于邻近的大洋洲及新几内亚,远高于全球其他区域。图示意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种子季节性(北半球)长距离迁移扩散路线。
    注:深灰色部分是末次盛冰期(约600万年前)时海平面下降120米后露出的陆地。
    (1)指出红树植物种子进行远距离迁移应具备的特性。
    (2)指出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种子迁移方向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我国海南岛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答案】(1)红树植物种子较轻,能浮于海面;耐盐能力较强,能长期保持活力;对温度的耐受性强,能适应较大的温度跨度;遇到适宜环境能够快速生根。
    (2)规律:红树植物种子在北半球夏季总体向北迁移,在北半球冬季总体向南迁移。原因:环南海区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受盛行风影响形成向北运动的洋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受盛行风影响形成向南运动的洋流,在季风和洋流的共同影响下,红树植物种子具有了季节性迁移特征。
    (3)海南岛面积较大,海岸线长,适宜红树植物生长的面积广;地势中间高耸,拦截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形成了大量地表径流;受四周低平的地势以及地表径流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滨海滩涂,为红树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基础;海南岛位于红树植物种子夏季和冬季季节性迁移的路线上,接受了大量外来的红树植物物种;是红树植物在冰期的重要避难所,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
    【分析】本题以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种子季节性(北半球)长距离迁移扩散路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植物的因素、生物多样性、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红树植物的种子随洋流运动进行远距离迁移,推测红树植物种子质量较轻,能浮于海面;海水具有一定的盐度,种植生存需要耐盐能力较强,能长期保持活力;迁移范围较广,跨纬度较大,种植生存需要对温度的耐受性强,能适应较大的温度跨度;生存适性要强,遇到适宜环境能够快速生根。
    (2)读图可知,夏季,环南海海域盛行西南季风,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向北运动的洋流,红树植物种子在北半球总体向北迁移;冬季,环南海海域盛行东北季风,受东北季风影响形成向南运动的洋流,红树植物种子在北半球总体向南迁移;故在冬夏季风和洋流的共同影响下,红树植物种子具有了季节性迁移特征。
    (3)可从水热条件、生存空间、物种扩散等角度展开分析。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屿,陆地面积较大,海岸线较长,适宜红树植物生长的范围广;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间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了地表径流;受中高周低的地势以及地表径流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滨海滩涂,为红树植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位于红树植物种子夏季和冬季季节性迁移的路线上,其接受了大量外来的红树植物物种,红树植物物种丰富;海南岛地处热带,所处纬度较低,是红树植物在冰期的重要避难所,红树植物物种留存较多等,红树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望子喜光、抗旱、耐瘠,发达的根系能适应各类土壤,成林迅速,果实味道偏酸。20世纪90年代,元谋县某河谷坡地退化严重,引种罗望子后,坡地退化得以缓解。为提升罗望子的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对原罗望子林(林地A)部分果树进行嫁接(林地B)。下表为两林地的差异。下图为元谋县位置示意图。
    (1)根据罗望子习性,推测该河谷坡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与林地A相比,解释林地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
    (3)当地计划扩大嫁接林规模,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罗望子喜光、抗旱、发达的根系,可推测该地光热充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下水理藏深;罗望子耐瘠,可推测土壤贫瘠、坡度较大。
    (2)干旱、高温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林地B林木密度较低,果树地径、冠幅小,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裸地面积较大,有机质流失多。
    (3)赞同。理由:嫁接后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嫁接后的树高更低,有利于采摘和维护。 不赞同。理由:嫁接后土壤有机质下降,若大力推广可能加剧土地退化;密度降低,林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罗望子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的影响因素、植被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根据罗望子喜光、抗旱可以推测当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根据罗望子拥有发达的根系推测当地的地下水理藏比较深;根据罗望子耐瘠,可推测当地土壤贫瘠、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说明当地植被较为稀疏。
    (2)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气候干旱、地表水较为缺乏,该环境下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据表格内容可知,林地B林木密度低于林地A,果树地径、冠幅均小于林地A,枯枝落叶较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林地B的裸地面积较大,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有机质流失多。故林地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3)据材料“为提升罗望子的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对原罗望子林(林地A)部分果树进行嫁接(林地B)”可知嫁接之后质量与产量均会提升,经济效益高;规模扩大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可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据表格可知,嫁接后的树高更低,有利于采摘和维护。 但是嫁接后土壤有机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如果大力推广可能加剧土地退化,造成生态破坏;密度降低,林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里兰卡本达拉国家公园(位置见下图)在1969年被政府批准为野生动物保护区,1991年成为斯里兰卡第一个受到湿地公约保护的地区,1993年正式成为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鸟类保护区之一。目前,有超过200种鸟类在公园内栖息,有197种候鸟在此过冬,其中以大火烈鸟最为知名。大火烈鸟属于涉禽(涉行并捕食水中生物的鸟类),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本达拉国家公园有5片规模较大的潟湖(海岸带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常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面积都在300~500公顷,潟湖浅滩附近是热闹的观鸟点。
    (1)说出本达拉国家公园成为世界重要鸟类保护区的条件。
    (2)简析本达拉国家公园的潟湖浅滩成为大火烈鸟集聚地的原因。
    【答案】(1)鸟类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面积广,鸟类栖息空间大;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适宜鸟类栖息;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时间早,生态环境质量好。
    (2)潟湖水深较浅,适宜大型涉禽栖息;潟湖面积大,栖息空间大,可容纳的大火烈鸟多;潟湖区食物来源充足,吸引大量火烈鸟聚集。
    【分析】本题以斯里兰卡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图文资料为背景,涉及保护区的形成条件、潟湖成为鸟类集聚地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存空间、适宜的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该地鸟类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地湿地面积广阔,鸟类栖息空间大,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候条件良好,适宜鸟类栖息;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时间早,人类活动影响小,生态环境质量好。
    (2)潟湖本身有着水深较浅的特征,适宜大型涉禽栖息;潟湖面积大,栖息空间大,有较大的生存活动空间,可容纳的大火烈鸟多;潟湖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大量火烈鸟聚集。
    押题猜想13 地理环境差异性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树木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下图示意我国白马雪山和博格达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随高程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博格达山相比,白马雪山的( )
    A.林线高,树线低B.林线低,树线高C.林线高,树线高D.林线低,树线低
    2.一座山的同一坡,树线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水分多少B.热量多少C.土壤类型D.坡度陡缓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下边界为林线。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白马雪山高山林线交错带大约为3900~4500米左右,博格达山高山林线交错带大约为2600~3000米左右,因此对比可知,与博格达山相比,白马雪山的林线高,树线高,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结合所学知识,一座山的同一坡,树线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局部地区坡度陡缓不同,影响树木生长条件,D正确;同一坡水分状况、热量状况以及土壤类型相差较小,ABC错误。故选D。
    【点睛】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以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押题解读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常以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植被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结合垂直带谱分布图考查某种自然带、植被分布特点;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涉及较多的有林线、雪线、某一植被的生长界限,作为特殊的过渡性区域,对生境变化敏感,具有随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既包括时间上的变化,也包括空间的上变化,而且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关知识适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近年来成为高考的热点。
    图示意我国某山地植被随海拔的分布格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山地( )
    A.森林上界大致位于2800米处B.高山草甸占比高、面积广
    C.随海拔升高阔叶林比重降低D.形成“一山有四季”景观
    2.该山地最可能为( )
    A.天山B.太行山C.武夷山D.横断山
    【答案】1.A 2.B
    【解析】1.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在海拔2600~2800米处仍然存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但是在2800~3100米处,森林消失,植被全部为高山草甸,则由此可推知该山地的森林上界大致位于2800米处,A正确;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为3100米,而在1800以上才开始逐渐出现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面积小,占比低,B错误;读图可知,随海拔升高,阔叶林比重呈现波动变化,有增有减,C错误;“一山有四季”强调山地的垂直气温变化明显,该山地山顶与山脚相差约18℃(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温差小,且山顶没有冰川积雪,故不存在“一山有四季”景观,D错误。故选A。
    2.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此山地海拔为3100米,且山麓地带水资源短缺,以旱地为主,旱地的海拔达到2000米,分布的森林类型为阔叶林和针叶林,应为太行山,B正确;天山、横断山的海拔高于7000米,武夷山山麓地带以水田为主,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西侧山麓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西两侧农业用地均以旱地为主,地带性植被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紫果云杉能够适应高寒干旱的环境,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北坡,且多呈斑块状分布。图示意祁连山自然带垂直带谱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紫果云杉最可能分布的海拔范围( )
    A.2000~3000米B.2700~3300米
    C.3000~4000米D.4000~5000米
    4.紫果云杉在山地北坡局部地区呈斑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较高B.蒸发较小C.降水较多D.光照较强
    5.若紫果云杉林带的上限上升且下限下降,可知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答案】3.B 4.B 5.A
    【解析】3.据图可知,寒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2700米~3300米。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由材料可知,紫果云杉为森林且能够适应高寒干旱的环境,说明紫果云杉耐寒且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北坡为阴坡光照弱,较为寒冷,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适合其生长,B正确。气温、降水、光照均不是紫果云杉在山地北坡局部地区呈斑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5.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处的热量条件改善,紫果云杉向高海拔处扩张,其上限上升;气候变湿,低海拔处的水分条件改善,紫果云杉向低海拔处扩张,其下限下降,紫果云杉林的分布范围扩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山地垂直自然带含义为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之间,山顶冰川分布广泛,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受青藏高原夏季风的影响,河西走廊的干热气流深入山体内部,并影响所经区域的植被分布。下图示意祁连山北坡荒漠草原带和草原带上限随经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祁连山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明显的关键因素是( )
    A.山体坡向B.山麓海拔C.山顶海拔D.雪线高度
    7.推测图示祁连山北坡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位于( )
    A.98°E以西B.99°E附近C.100°E附近D.102°E以东
    8.推测M处的地形最可能为( )
    A.山脊B.盆地C.山峰D.山谷
    【答案】6.B 7.D 8.D
    【解析】6.垂直带谱主要是受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影响,山体坡向影响水热,进而影响垂直带谱数量和分布高度,但不是主要的,A错误;文字信息显示,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之间,其南北坡的的山麓海拔不同,山体相对高度差异巨大,导致其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明显,B正确;山顶海拔相同,C错误;雪线分布在山体上部,其高度不会影响垂直带谱差异,D错误。故选B。
    7.图示祁连山北坡102°E以东地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大,东段水分条件较优越;荒漠草原和草原带上限海拔最低,说明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变化显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D正确,ABC分布的下限均较高,不符合题意错误,ABC错误。故选D。
    8.结合所学垂直带谱分析,草原带上方是寒温性针叶林(较草原,对水分要求高),M处草原带上限突然升高,说明该处水分条件较东西两侧差,但热量条件更好;材料“受青藏高原夏季风的影响,河西走廊的干热气流深入山体内部,并影响所经区域的植被分布”,说明该处为夏季进入青藏高原的干热气流的通道,气候干热,应该干热河谷,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垂直带谱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数量、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山脉绵延超过500km(北纬23°48′~26°23′,东经23°48′~26°23′),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生物本底资料(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调查仍有较大欠缺。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和季节变化动态,某小组沿高海拔的3100~3700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其中茶马古道南斋公房段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的鸟类物种数的月变化。
    (1)分析高黎贡山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高黎贡山的动物本底资料调查仍有较大欠缺的原因。
    (3)指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从迁移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4)推测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5)请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横跨纬度较大、南北距离较长,地域空间广阔;高黎贡山地势起伏大,海拔高;受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差异显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为不同动植物提供充足的食物。
    (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等缺乏,野外调查难度大。
    (3)差异:夏季多于冬季。解释:对高山区域而言,冬季气温低、地表常有积雪覆盖,鸟类通常难以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向低海拔迁移;而夏季气温回暖,积雪融化,中低海拔的动物会进入高山寻找食物或者繁殖。
    (4)夏季。原因:夏季南斋公房鸟类物种增多;而夏季南斋公房(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人为活动相对频繁,因此在夏季加强南斋公房鸟类物种监测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5)依法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人为猎杀生物;保护高黎贡山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本题以高黎贡山基本概况和鸟类物种数的月变化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知识点,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即该地生物多样性高,从自然条件来看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性大,复杂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位于亚热带高山区,海拔高落差大,且南北跨度大,所以地域空间不但大,水平热量带和垂直带普差异显著,为生物多样性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植物多样性高,适合多种类型动物获取食物,所以动植物丰富度高。
    (2)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本底资料指的是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说明这些信息分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小,甚至没有,根据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可知,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地区位于高山深谷的,地形崎岖,地处缺少交通的偏远地区,造成调查难度较大,故而缺失。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鸟类物种数量夏季多,冬季少,即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为夏季多于冬季。冬季鸟类数量少,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冬季鸟类从高海拔地区迁出,说明高海拔冬季缺少鸟类生存条件,高海拔地区冬季较低海拔更冷,所以地面积雪厚,对鸟类来说缺少食物,只能向温度较高、积雪较少的低海拔地区迁移,而到了夏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高海拔地区有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故而中低海拔的动物进入高山寻找食物和繁殖地。
    (4)根据材料“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可知,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鸟类的保护,而物种数量多、且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往往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南斋公房属于高海拔人类频繁活动区,加之夏季鸟类物种增多,所以夏季检测和管理针对性更突出,效果更明显。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较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防止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造成干扰。故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依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乱砍乱发、禁止对野生动物猎杀,从而保护野生生物数量;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保护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等。
    押题猜想14 全球气候变化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在南极洲冰盖边缘地区,冰面湖面积和数量变化较大。在巨厚且坚硬的冰盖底部,受冰盖压力、地热和火山等影响,部分冰融化成水,这些水在冰层和基岩之间低洼处形成冰下湖。冰下湖长期被冰盖所覆盖,具有高压、低温、低营养和黑暗环境特点,提供了独特的生物进化等演变信息。科学钻探是获取冰下湖实物样品的唯一手段。下图为冰湖示意图。
    (1)分别指出形成冰面湖和冰下湖的能量来源。
    (2)分析冰面湖和南极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开展冰下湖钻探工作的地理意义。
    【答案】(1)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能(地球内能、地球内部)
    (2)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地区气温升高明显,冰面湖面积扩大,数量增多;相比冰面,湖泊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导致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速冰川融化,两者相互影响。
    (3)获取开展科研工作的特殊环境;研究古生物进化特征;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研究南极冰盖的演变规律。
    【分析】本题以冰面湖、冰下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对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极科考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冰面湖位于冰川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冰下湖是由于受冰盖压力、地热和火山等影响,部分冰融化成水,这些水在冰层和基岩之间低洼处集聚,因此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在南极洲冰盖边缘地区,冰面湖面积和数量变化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明显,南极地区冰盖融化,导致冰面湖面积扩大,数量增多;同时,湖泊对气候也有一定影响,湖泊相对于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速冰川融化。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冰下湖长期被冰盖所覆盖,具有高压、低温、低营养和黑暗环境特点,提供了独特的生物进化等演变信息,开展冰下湖钻探工作可以获取开展科研工作的特殊环境,同时利用其封闭的环境研究古生物进化特征和地球气候变化;也可以通过其分析南极冰盖的演变规律。
    押题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高考地理的重要考查内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的范围广,侧重考查碳循环、温室效应原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涉及的命题角度也就较多,如格陵兰岛冰盖融化、某一区域的生态系统变化、冻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植物的生长季、物种分布的界限、生物多样性下降、极端天气、水资源问题、农业地理格局、地形地貌的变化等。
    2023年8月10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进一步证实北极地区升温超过全球平均2倍以上。下图为北极升温主要驱动因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是( )
    A.海冰融化、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全球变暖B.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海冰融化、全球变暖
    C.云层反射、海冰融化、厄尔尼诺D.太阳辐射增强、海冰融化、厄尔尼诺
    2.图示可知,与北极增温无关的因子是( )
    A.大气湿度与云量增加B.海冰厚度与覆盖面积
    C.大气环流、洋流的极向输送D.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变化
    【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为地理逻辑推理题,驱动北极升温的根本原因在丙,丙为全球变暖,CD错误;甲过程导致近地表升温,甲应为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使得近地面气温升高,而海冰融化会吸收热量,会导致近地面气温降低,A错误,B正确。近地面气温升高,海冰融化吸收热量,海冰融化会导致地表冰面减少,反射率降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乙为海冰融化。故选B。
    2.大气湿度与云量的多少,决定了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北极增温有关,A错误;海冰厚度与覆盖面积影响了地表的反射率,决定了地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北极增温有关,B错误;大气环流、洋流的极向输送,给极地地区带来热量,与北极增温有关,C错误;太阳目前处于壮年期,太阳短波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D正确。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表升温,使北极海和积雪大量融化,冰雪反射率下降;进而造成北极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增加,使北极地升温加快,导致更多海冰和积雪融化,对升温具有放大作用。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气温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6年冰川物质平衡表现为持续负平衡状态。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增强,山区产流高度依赖气候变化,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的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图示意2000-2016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物质平衡距平和累积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2008年相比,2009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 )
    A.积累有所增强B.积累有所减弱C.消融有所加剧D.消融有所减弱
    4.与2006-2008年相比,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其原因可能是该流域( )
    ①冰川消融减少②雨水汇集量增加③积雪融水减少④地下水补给稳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3.D 4.A
    【分析】3.依据材料信息“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距平值为正,表明期间冰川积累大于消融,距平值为负,则冰川消融大于积累。由图可知,与2008年相比,2009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距平值为正向增长,即积累量大于消融量,而图中2009累积距平为0,说明流域冰川积累量变化不大,只有流域冰川内消融有所减弱才会导致冰川物质平衡距平值为正向增长,D正确,ABC错。故选D。
    4.由图中信息可知,2006-2008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物质平衡距平和累积距平皆为负值,说明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总量减少。但与2006-2008年相比,2009年以后(除2015年外)冰川累积距平总体上为正值,说明冰川消融减少,因此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①正确;“200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增强”,流域内雨量增加,雨水汇集可直接补给河流,使径流补给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依赖程度降低,②正确;气候暖湿化增强,山区积雪融水有可能增加,③错;地下水补给稳定与该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径流补给调控能力有所减弱无关,④错。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地下水补给等。河流一般很少为单一补给,通常是具有某种补给类型占优势的混合补给。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
    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下图为1961——2021年青海三江源区16个观测站地表土的冻结初日和冻结终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全年气候最寒冷的观测站点可能是( )
    A.清水河B.玉树C.泽库D.治多
    6.三江源区16个观测站地表土冻结初日和冻结终日的变化说明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小B.气候正在变暖C.冻结层变厚D.太阳辐射增多
    【答案】5.A 6.B
    【解析】5.冻结初日和冻结终日间隔越长反映出全年气候越寒冷,清水河冻结初日早(9月),冻结终日晚(次年6月),由此可知全年气候最寒冷的观测站点可能是清水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结合图例可知,地表土的冻结初日滞后,地表土的冻结终日提前,说明气候正在变暖,冻土存在时间缩短,B正确;冻土层形成与昼夜温差关系较小,A错误;受全球变暖影响,冻结层变薄,C错误;冻土冻融过程与气温、热量有关,受太阳辐射影响小,无法推测出太阳辐射变化情况,D错误。故选B。
    【点睛】冻土分类:根据土颗粒组成分为:不冻胀土、稍冻胀土、中等冻胀土和极冻胀土。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分为:不冻胀土、弱冻胀土、冻胀土和强冻胀土。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多年冻土上的植被,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第二大多年冻土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的南缘。近年来,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波动变化不大,多年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80.6%的区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降水表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7.7%的区域呈显著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西部温带草原地区。有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会阻碍植被生长。图示意东北多年冻土区分布。
    (1)简述东北多年冻土区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近年来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原因。
    (3)说明从长期来看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会阻碍植被生长的理由。
    【答案】(1)地温升高,冻土厚度减薄;最大融化深度增加,冻土活动层加深;冻土破碎化加剧,多年冻土面积缩减多年冻土南界北移,多年冻土区退化成季节冻土区。
    (2)近年来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低温对植被生长的制约逐渐减弱;植被生长季延长,光合作用增强,促进了植被生长,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3)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指示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持续升高,植被生长与气温正相关性减弱;气温升高导致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增强;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一方面导致冻土季节性冻融提供的水分减少,另一方面多年冻土层变薄甚至消失,土壤水分下渗增多,土壤含水量降低,减少了土壤水分供应,阻碍植被生长。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为材料,涉及冻土退化的表现、冻土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植被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地温升高,冻土融化,冻土厚度变薄;深层冻土融化,最大融化深度增加,冻土活动层变深;由连片分布变成岛状分布,冻土破碎化加剧,多年冻土面积退缩、减少,多年冻土南界北移,多年永久性冻土区转化成季节冻土区。
    (2)由材料可知,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回升明显,低温对植被生长的制约逐渐减弱;暖季增长,植被生长季延长,生长季光合作用增强,促进植被生长,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3)长期以来,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指示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持续升高,气温过高,影响植被生长,植被生长与气温正相关性减弱;气温升高导致土壤蒸发加剧,植物蒸腾作用加强;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一方面导致冻土季节性融化提供的水分减少,土壤的含水率下降,另一方面多年冻土层变薄甚至融化消失,土壤水分下渗增多,表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减少了土壤水分供应,限制了植被生长。
    押题猜想15 自然灾害与生产生活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易贡藏布江和帕隆藏布江地处断裂带上,区域峡谷深切,山高坡陡,高海拔地区多冰川,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后,易贡藏布江一帕隆藏布江河道形态变化明显,同时对川藏公路的正常通行带来严重干扰。有专家指出,减少泥石流影响,有两种方案,一是在现有河道构筑导流坝、拦石坝等,二是修建隧道避开泥石流影响。图示意易贡藏布江和帕隆藏布江的地理位置。
    (1)分析该区域泥石流夏季多发的原因。
    (2)说出该区域泥石流发生后易贡藏布江一帕隆藏布江河道形态可能发生的变化。
    (3)与方案二相比,指出方案一的优点。
    【答案】(1)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夏季冰川融水和受海洋影响形成的降水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条件;区域峡谷深切,山高坡陡,流速快,加速泥石流的下泄。
    (2)河床抬升;河道变得更弯曲;河道宽窄发生变化。
    (3)就地取材,工程量小;施工建设技术难度小;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小。
    【分析】本大题以易贡—帕隆藏布流域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地质灾害(泥石流)、地质构造、交通线路的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物质来源、水源、地势等因素。帕隆藏布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隆起为高大的褶皱山脉,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位于西南季风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汽通道上。材料提及:“易贡藏布江和帕隆藏布江地处断裂带上,区域峡谷深切,山高坡陡,高海拔地区多冰川,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地处断裂带,多地震、崩塌等地质灾害,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多,西南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条件;区域峡谷深切,山高坡陡,地表径流流速快,加速泥石流的下泄。
    (2)泥石流发生时,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物质堆积在河床中,使河床抬升;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堆积体主要在左岸形成凸岸,主河道靠近右岸,流速加快,对右岸侵蚀加强, 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河道在侧蚀与堆积中宽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3)方案一是在现有河道构筑导流坝、拦石坝等,方案二需要修建隧道。相比之下,方案一修建大坝用的石头等材料可就地取材,工程量大;我国修大坝技术成熟,施工建设技术难度小于修建隧道;大坝工程对自然环境改造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小。
    押题解读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灾害热点新闻)为背景,图文结合,侧重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有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考查;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命题方向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等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如地震、台风等灾害对工厂生产和交通线路的影响)、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森林砍伐等对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震区附近开启了预警功能的国产电视、手机等都提前发出了预警。震后,中川乡发生局地砂涌,从地表涌出的大量泥浆将房屋包围、冲毁。下图示意此次地震震区范围及预警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成功预警,原理是基于( )
    ①纵波速度快于横波②纵波速度慢于横波③横波速度快于电波④横波速度慢于电波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中川乡在震后发生局地砂涌的条件可能包括( )
    ①地形起伏大②地下水位高③土质较疏松④降水强度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1.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主要是因为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①正确、②错误;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④正确、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据材料可知砂涌是从地表涌出的大量泥浆将房屋包围、冲毁。地形起伏大小对砂涌的形成影响小,①错误;地下水位高,利于泥浆上涌,②正确;土质较疏松,利于泥浆上涌,③正确;砂涌的形成主要与地震有关,与降水关系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是先纵波再横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属于推进波,传播速度较快,为5.5-7km/s,在地震时先到达震中。而横波为剪切波,它的传播速度较慢,为3.2-4.0km/s,所以较纵波而言到达震中的时间较长。
    2021年2月7日中午,印度北部北阿肯德邦查莫利地区一处冰川(约北纬30°,东经80°)发生断裂,断裂的冰川形成了混杂着碎冰、淤泥和石块等共同组成的山洪沿着恒河源头的道里根加河呼啸而下,冲毁了北阿肯德邦的五座桥梁、大坝、施工隧道和村庄等,该事故造成了巨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
    3.诱发此次冰川断裂的因素可能是( )
    ①生态脆弱②冰川融化③山体升温④兴修水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山洪为流经地带带来大量土质,但该地(河源地带)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矿物质含量B.土壤温度C.土壤有机质含量D.土壤盐分
    5.国际灾害防治技术已极大提高,但此事故却为何造成巨大损失( )
    A.当地人口密度较低B.该地基础设施较差
    C.该事故发生较迅速D.国家人文意识淡薄
    【答案】3.C 4.B 5.C
    【分析】3.当地气候高寒,生态脆弱,但不是直接诱发此次冰川断裂的因素,①错误;中午时段气温较高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冰川结构变得不稳定,②正确;由材料“冲毁了北阿肯德邦的五座桥梁、大坝、施工隧道和村庄等”可知,当地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不稳定,受兴修水电,水坝蓄水影响,山体稳定性变差,加上水坝蓄水量大,冬季降温较慢,水温较高,提高了山体温度,山体表面即冰川底部温度升高,热胀作用使得冰川稳定性变差,冰川断裂,③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C。
    4.山洪为流经地带带来大量土质,但该地(河源地带)所处海拔较高,气温低,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土壤温度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B正确;山洪带来大量土质,不缺少矿物质、有机质、盐分等成分,故土壤矿物质含量、有机质含量、盐分不是该地区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5.由材料“冲毁了北阿肯德邦的五座桥梁、大坝、施工隧道和村庄等”可知,山洪影响的下游区域人口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AB错误;由材料“冲毁了北阿肯德邦的五座桥梁、大坝、施工隧道和村庄等”可知,当地桥梁、大坝、施工隧道较多,结合图示高海拔山区冰川广布,夏季融冰性洪流较多,结合题干“国际灾害防治技术已极大提高”可推知,当地防灾人文意识应较强,但由于此次冰川断裂形成的山洪迅速呼啸至下游,灾害形成、发生速度快,人们难以在短期内采取减灾措施,导致巨大损失,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壤中暴流主要指供水充足期间,地表以下水流透过土层或风化层基岩等高渗透区,在相对不透水界面快速出流的现象。某研究团队对四川龙溪河流域进行观测,发现壤中暴流是山洪突发性强的主要原因。下图为该山区壤中暴流影响下的山洪成灾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符合该流域壤中暴流形成至成洪过程中,观测点的流量变化曲线是( )
    A.B.C.D.
    7.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治该区域山洪灾害的有效措施为( )
    ①借助RS监测气象云图动态变化
    ②借助BDS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
    ③借助GIS采集短历时的雨量信息
    ④借助GIS预警山洪灾害风险等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6.A 7.D
    【解析】6.由材料可知,符合该流域壤中暴流形成至成洪过程中,观测点的流量变化曲线是A图;壤中暴流主要指供水充足期间,地表以下水流透过土层或风化层基岩等高渗透区,在相对不透水界面快速出流的现象。根据壤中暴流的定义可以推出从壤中暴流到形成洪水,是一个流量快速累积的过程,斜率较大,排除CD选项,降水量在先,壤中暴流形成在后,故排除B。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7.RS遥感系统能够对当地气象条件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强降水的范围,有助于防治山洪灾害,①正确;BDS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虽然能够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但是其无法监测降水量和易发生山洪的位置,对防治山洪灾害作用较小,②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无法直接采集短历时的雨量信息,③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分析降水、地质条件从而对山洪灾害进行评估,并且做成预警,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3S”是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统称。GNS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空间定位和导航的系统;R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用于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的空间分布信息系统,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预测等功能。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尘卷风是春夏季午后常见的对流旋涡,直径只有几米到十几米,可见高度多为几十米到一二百米,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多发生在沙漠、戈壁、干河滩等地区。图1为尘卷风形成示意图。
    肖塘位于沙漠边缘(如图2),一年四季均可观测到尘卷风。图3为肖塘地区1992年~2017年尘卷风月发生日数与月平均地气温差、风速、相对湿度和气压变化统计图。
    (1)说明尘卷风难以预测和防范的原因。
    (2)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肖塘地区尘卷风日数较多的原因。
    【答案】(1)发生、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尺度小,发生后移动路径难以确定。
    (2)空间:位于荒漠和绿洲的过渡地带,戈壁广布;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升温快;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多细沙。
    时间:春末夏初,地气温差大,气压较低,气流上升强烈,多微风天气,易产生涡旋;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利于扬沙起尘。
    【分析】本题以尘卷风为材料,涉及尘卷风难以预测和防范的原因以及尘卷风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尘卷风是春夏季午后常见的对流旋涡,直径只有几米到十几米,可见高度多为几十米到一二百米,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可知,尘卷风的发生发展速度较快,持续的时间较短;尘卷风的尺度较小,发生发展的路径难以确定,变量较大。
    (2)根据材料信息“肖塘位于沙漠边缘(如图2),一年四季均可观测到尘卷风。”可知,从空间尺度来讲,该地位于沙漠边缘,位于荒漠和绿洲的过渡地带,戈壁面积广布;该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气候干燥,地表升温较快,对流运动显著;该地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易起沙。
    从时间尺度来说:春末夏初,土地升温较快,大气升温较慢,地气温差较大,近地面气压较低,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多微风,易形成涡旋;该地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对较低,易于扬沙起尘,形成尘卷风。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东普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大拐弯地区,为雅鲁藏布江左岸一级支流,色东普沟处于高寒地区,有断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2018年10月17日凌晨,色东普沟发生大规模冰崩碎屑流,碎屑物质在沟口堆积形成堰塞坝,上游水位急速上升,淹没了派镇通往加拉村的公路。滑坡碎屑流发生之前,滑坡区出现强降雨天气。下图为色东普沟某断面剖面图。
    (1)描述此次色东普沟滑坡碎屑流堵江事件的形成过程。
    (2)说明色东普沟岩层破碎经常发生滑坡碎屑流的原因。
    (3)分析色东普沟岩发生滑坡碎屑流的不利影响。
    【答案】(1)冰崩、岩崩产生大量的冰碛物和崩积物;在冰川融水和强降雨的共同作用下,松散堆积体沿基岩面滑移形成滑坡,结构松散的滑坡体又迅速解体,转化为碎屑流;受河流右岸阻挡,碎屑流阻断雅鲁藏布江形成堰塞湖。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化物多;地形起伏大,冰雪融水量大、降水集中。
    (3)滑坡碎屑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坝,导致上游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河村镇、农田、道路等;堰塞湖蓄水量大,溃堤后形成洪灾,威胁下游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本题以色东普沟某断面剖面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滑坡碎屑流堵江形成过程、发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文可知,冰崩、岩崩产生大量的冰碛物和崩积物,“色东普沟发生大规模冰崩碎屑流”;由材料“滑坡碎屑流发生之前,滑坡区出现强降雨天气”可知,在冰崩过程中产生的冰川融水和强降雨的共同作用下,松散堆积体沿基岩面滑移形成滑坡,在沟内雨水和冰川融水共同作用下,结构松散的滑坡体迅速解体,转化为碎屑流,其运动方式由滑移迅速转化为流动,读图,受雅鲁藏布江右岸阻挡,碎屑流堆积于沟口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阻断雅鲁藏布江形成堰塞湖。
    (2)由材料“色东普沟处于有断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破碎,松散堆积物较多;由材料“高寒地区”结合图形可知,该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层表层风化物多;由材料“林芝市大拐弯地区”及图形可知,该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位于林芝市大拐弯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山岳冰川发育。故降雨或融冰雪融水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碎屑流。
    (3)由材料“上游水位急速上升,淹没了派镇通往加拉村的公路”可知,色东普沟岩发生滑坡碎屑流阻塞河道,堰塞湖形成后,上游水位急速上升,淹没的交通、农田、村镇,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堰塞湖泄流时,高位山洪泥石流会危害下游沿江桥梁、村落和工程设施,危害下游居民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天气现象。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是受倒春寒危害较大的区域,但近些年对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如图示意黄土高原1961—2005年间4月份倒春寒量(单位:℃)平均分布状况。
    (1)简述黄土高原4月份倒春寒强度主要分布特征。
    (2)分析黄土高原易发生倒春寒的主要原因。
    (3)分析近些年来该区域对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的原因。
    【答案】(1)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北部较大,南部较小;东北部山区最大;山区重于平原盆(谷)地。
    (2)黄土高原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位于冷空气南下的主要路径上;地势较高,多晴夜,地表辐射强,热量损失较多;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相遇,易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
    (3)全球气候变暖,倒春寒危害程度弱化;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熟悉倒春寒灾害的规律和特点;科技水平的提升,应对倒春寒灾害的能力加强。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1961—2005年间4月份倒春寒量平均分布状况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倒春寒强度分布、成因和危害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倒春寒强度总体上北部大于南部;东北部太行山西侧最大;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山区大,平原盆谷更小。
    (2)由材料“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天气现象”可知,倒春寒是春季升温后又出现的较长时间低温天气。由已学可知,春季,当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增强时南移,黄土高原离冷空气源地近,从高压中心吹出的冷空气由西北向东南运动经过黄土高原造成降温;春季黄土高原多晴天,地势高,夜晚地表辐射强,热量损失多,降温快;黄土高原处在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带,春季中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易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
    (3)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倒春寒天气减少,也可能是对倒春寒天气有了足够的防御。由此分析,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洲高压势力减弱,南下的冷空气势力减弱,倒春寒危害程度弱化;由材料“黄土高原地区是受倒春寒危害较大的区域”可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熟悉倒春寒发生的时空规律、特点、影响,提前做好的防御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可能通过改良耐寒品种、覆膜等应对倒春寒。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潮滩植被向海方向依次为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枝藨草群落和光滩,分界较为明显。该地风暴潮灾害多发,潮滩植被对风暴潮期间的海水水位、流速和流向均有明显的影响,但不会减少风暴潮期间带来的总水量。为研究植被宽度和种类对风暴潮削减的影响,分别选取甲、乙、丙、丁、戊5个观测点(均位于植被群落分界线上或附近),记录风暴潮期间水位变化过程。下图示意崇明东滩湿地位置,表为观测点受风暴潮削减影响的数据。
    (1)说出研究区东部植被向海方向宽度和植被种类对风暴潮削减作用的影响。
    (2)指出风暴潮过程中,甲、戊两地最大风暴水位削减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1)植被宽度越大,对风暴潮削减作用越明显。植被种类对风暴潮削减作用,一般是由大到小依次为: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枝藨草群落。
    (2)最大风暴潮水位:甲地削减量大、戊地不降反升。原因:与戊地相比,甲地向海方向植被宽度更宽、种类更丰富、地面高程更高,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暴潮水流速,削减甲地风暴潮水量;而潮滩植被不会减少风暴潮带来的总水量,甲地削减了的部分风暴潮水会改变流向、重新分配到戊地,使戊地最大风暴潮水位升高。
    【分析】本题以崇明岛东滩湿地的植被演替、东滩大堤位置变化示意图、大堤建成后沿海滩涂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的作用及功能、灾害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研究区东部即为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所在区。据图表可知,植被向海方向宽度越大,对风暴潮削减作用越明显。甲、乙、丙、丁大致位于三种植被群落的分界线上或附近,结合材料“潮滩植被向海方向依次为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枝藨草群落和光滩”和表格中“向海方向植被宽度和最大风暴水位削减量”,可分别计算出三种植被单位距离的削减量。海三棱藨草群落宽度约0.35km,水位减少了0.02m,对风暴洪水的削减率约为0.06m/km;互花米草群落宽度约为2km,水位减少了0.38m,对风暴洪水的削减率约为0.19m/km;芦苇群落宽度约为0.7km,水位减少0.18m,对风暴洪水的削减率约为0.26m/km。即不同植被种类对风暴潮削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
    (2)根据材料,“该地植被对风暴潮期间的海水的水位、流速和流向均有明显的影响。但不会减少风暴潮期间带来的总水量”,再结合图表信息,甲地最大风暴水位削减量大,戊地最大风暴水位不降反升。与戊地相比,甲地向海方向植被宽度更宽、种类更丰富、地面高程更高,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暴潮期间的海水流速,削减风暴潮作用更大,因此甲地最大风暴潮水位削减量大;风暴潮潮滩植被不会减少风暴潮期间带来的总水量,但是会导致水量的重新分配,受甲地对最大风暴水位削减作用的影响,风暴潮带来的水量会改变流向、重新分配,使得戊地最大风暴水位增大。
    押题猜想16 人口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虽然2023年三季度结婚登记的对数略有上升,但是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完成下面小题。
    1.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的原因有( )
    ①生育观念改变②生育基础削弱③生育成本提高④功利性生育增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就目前来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部分家庭在疫情期间积压的生育计划逐渐释放
    ②2023年结婚对数有所增长
    ③龙有吉祥寓意,龙年存在生育小高峰
    ④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有关生育率持续下滑带来的影响,错误的是( )
    A.政府债务压力增大B.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C.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D.医药、养老、医疗等行业发展快
    【答案】1.A 2.A 3.B
    【解析】1.由所学可知,现阶段低生育意愿的原因已经从死亡率驱动转向功利性生育消退和成本约束驱动,④错;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高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①②③对。故选A。
    2.由材料“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可知,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以前就已经实施,2024年生育政策没大的变动,可见2024年的小幅反弹与④无关,④错;部分家庭在疫情期间积压的生育计划逐渐释放,由材料可知,“2023年三季度结婚登记的对数略有上升”,中国人受“龙”文化思想的影响,龙有吉祥寓意,龙年存在生育小高峰,这些是导致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的主要原因,①②③对。故选A。
    3.由材料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因生育率持续下滑,我国将由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压力都将增大,A不符合题意;因生育率持续下滑,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结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经济潜在增速下滑,人均收入水平降低,老年人在经济发展中属于“消费型”人口,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将逐渐下降,消费率将逐渐上升,B符合题意;因生育率下滑、晚婚、不婚率和离婚率提高、人口流动等因素,家庭规模小型化将成为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C不符合题意;因生育率下滑,导致老龄化加剧,对医药、养老、医疗等需求上升,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还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押题解读
    人口地理的考察多以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人口迁移热点新闻)为背景,考查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婴儿潮、人口惯性、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关系、劳动力回流,婴儿潮、人口惯性属于地理学常识,经常出现在考题中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关系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就业岗位的多少、经济发育程度的高低、产业结构的变化、落户政策的变化等地理信息,在人口地理的考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劳动力回流问题是这些年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围观地理问题,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内涵,也是命题的重点。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差异。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全省及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长寿化B.少子化C.城镇化D.晚婚化
    2.关于各省老龄化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发达B.西部地区老龄化省间差异最大
    C.吉林省比浙江省城乡差异更大D.只新疆一省未进入乡村老龄化
    【答案】1.C 2.B
    【解析】1.由于我国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异,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导致农村老龄化比城镇老龄化严重,这种差异是城镇化的结果,C正确;长寿化、少子化,晚婚化城镇和乡村都是一样的,ABD错误,故选C。
    2.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落后,迁出的青壮年人口多,A错误;西部省区的老龄化差异最大,重庆约为17%,西藏约为6%,B正确;吉林的乡村老龄人口占比约为18%,全省老年人口占比约为16%;浙江的乡村老龄人口比例约为21%,全省老龄人口占比约为13%,浙江的城乡老龄化差异更大,C错误;西藏也没有进入乡村老龄化,D错误,故选B。
    【点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老年人口抚养比数据与2012年的12.7%相比,也增长了9.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趋势。
    根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湖北17个市州中有5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254.11万人,位居第一。全省共有家庭户1993.10万户,每户家庭户平均人口比2010年减少0.51 人。下表为湖北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2010年相比,武汉市常住人口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武汉( )
    A.农业发达,是全国粮棉油重要产区B.内河航运发达,对外联系交流方便
    C.城市地域范围扩大,服务机构增多D.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吸引力强
    4.2020年湖北省人口的地区分布说明( )
    A.人口规模小的市州流入人口多B.省内人口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市州
    C.湖北人口空间分布越来越均衡D.大部分市州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5.2020年湖北省人口数据表明,湖北家庭户平均人口减少,规模变小,其原因是( )
    ①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③年轻人结婚意愿降低④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3.D 4.B 5.D
    【解析】3.武汉的农业有一定的基础,但现代城市的人口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农业,A错误;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有便利的水运条件,这有助于其经济发展,但并非吸引人口流入的直接和主要原因,B错误;城市地域的扩大和服务机构的增多确实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但这更多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D正确。故选D。
    4.根据材料“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254.11万人,位居第一”可知,人口规模大的市州流入人口更多,A错误;根据材料中“与2010年相比,湖北17个市州中有5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可知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得不均衡。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内河航运发达,对于加强对外联系和交流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交通便利性对于人口流动和地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人口向交通便捷,对外联系便利的城市集中,符合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得不均衡的特点,B正确;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机构的增多确实会吸引人口流入,但这更多是人口流入的结果而非直接原因,C错误;虽然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湖北省所有的城市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如襄阳市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湖北省人口地区分布归因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经济发达程度,D错误。故选B。
    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湖北省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许多家庭选择购买更大、更舒适的住房,这使得家庭户的分散化成为可能。同时,年轻人婚后更倾向于独立居住,不再与父母同住,这也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②正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湖北省内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打工或求学,他们在城市形成新的家庭户,而老家则留下老人和孩子,这导致了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增加了,许多人选择在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工作和生活,这也影响了家庭户的规模,④正确;虽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确实会影响家庭户的人口数量,但近年来,湖北省人口出生率并未显著下降,①错误;年轻人结婚意愿的降低可能会影响家庭户的形成,但其对家庭户规模变小的影响不如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③错误。②④组合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吸引人口回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武汉市毛嘴镇曾经是人口净流出区,每年有近1.5万人外出从事服装加工行业。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提出吸引本地劳动力和资本回流发展乡村经济的思路,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下图为毛嘴镇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毛嘴镇吸引本地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B.婚姻家庭C.环境质量D.空间距离
    7.本地劳动力和资本回流对毛嘴镇乡村经济振兴的意义包括( )
    ①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②缓解武汉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状况
    ③促使其向大城市转变④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6.A 7.D
    【解析】6.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了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有大量与服装加工相关的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回流到毛嘴镇,A正确;婚姻家庭、环境因素及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劳动力回流毛嘴镇,但本地劳动力回流是为了工作赚取收入,婚姻家庭、环境因素及空间距离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7.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促进了乡村产业机构的转型,还能够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①④正确;缓解武汉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状况不属于对毛嘴镇的影响,②错误;毛嘴镇只是一个乡镇,区位优势不明显,无法向大城市转变,③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现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为我国广东、江西、西藏、黑龙江四省区2020年人口流动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造成我国人户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B.区域经济的差异C.乡村振兴的实施D.人口跨区域流动
    9.图中甲代表的省区是( )
    A.广东B.西藏C.江西D.黑龙江
    【答案】8.B 9.B
    【解析】8.交通条件的改善确实为人户分离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它更多是一个促进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存在差异,这使得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而离开户籍地,前往其他地区。这种区域经济差异是人户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B正确;乡村振兴的实施虽然有助于吸引人口回流,但它主要针对农村地区,而人户分离现象不仅限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之间。因此,乡村振兴与人户分离现象的直接关联不大,C错误;人口跨区域流动是人户分离的直接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人口流动是受到多种因素驱动的,其中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D错误。故选B。
    9.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流入的数量较大,故丙代表广东,A错误;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各种政策和项目的落地,为西藏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使得西藏流入率大于流出率,但流入率小于广东,故甲代表西藏,B正确;对于江西省来说,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有所加速,但与一些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其经济吸引力和就业机会仍然有限。这导致一部分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省内居民选择前往其他经济更为发达的省份;黑龙江省,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员,近年来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一些传统行业的衰退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这使得一部分居民选择离开黑龙江省前往其他省份寻找工作。故江西和黑龙江两省的流出率大于流入率,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出生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等人口变动特征的出现和深化,世界正在经历部分相似的人口转变过程和一些共性的人口问题。然而,由于各国人口变迁的历史起点、影响人口变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强弱、政府人口政策等各不相同,国家间会长期呈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特征和自身独特的演变进程。下图示意美国1950—2010年老年人口统计。
    (1)据图分析1950—2010年美国老年人口变化特征。
    (2)据图推测美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主要影响。
    【答案】(1)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1990--2000年占比有所下降。
    (2)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和生育率下降。
    主要影响:导致劳动力不足;增加公共财政压力,加重社会负担;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无人看护。
    【分析】本题以美国1950—2010年老年人口统计图为材料,涉及美国老年人口变化特征、美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主要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观察1950-2010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及占比图可知,美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持续上升;老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老年人口占比1950—1990年上升较快;1990-2000年占比有所下降;2000—2010年略有上升。
    (2)读图可知,目前美国65岁老年人占比大于12%,可推测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影响:老年人的增加,由于劳动能力较弱,因此需要较多的公共财政支出,增加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同时老年人比例增多,显示青壮年人数比例下降,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不稳定,且独生子女或无子女的老年人数逐渐增加,空巢老人增加,社会伦理道德逐渐丧失等。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人口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生育率降低、人口外流导致城市人口收缩问题比较突出。
    据统计,2010~2020年东北地区有将近60%地级市的市辖区出现人口收缩,县城和县级市人口收缩的个数占比更高,87个县常住人口减少了将近700万,占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的63.2%在中小城市人口下降的同时,也有沈阳等特大城市人口仍保持增长。
    (1)依据图所示,描述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
    (2)简要分析沈阳市成为非收缩型城市的原因。
    (3)针对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收缩状况,不同人士提出了两种观点,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合理性。
    观点一:适当收缩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特大城市;
    观点二: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减少人口外流。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重度收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中度收缩较多,中部部分地区无收缩现象。
    (2)省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较为便利;医疗、教育水平较高。
    (3)观点一:集中优势发展特大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更好促进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资源整合。
    或观点二: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各区域特色鲜明;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人口收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区域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南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较为严重,北部地区属于中度收缩地区,中部部分地区无明显收缩。
    (2)结合所学知识,沈阳地区作为辽宁的省会地区,政治中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人口向其迁移;沈阳市医疗卫生水平,受教育水平较高;加上该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人口迁入,无收缩现象。
    (3)本题为开放题,任选一观点回答即可。如果选择观点一,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进行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更好促进区域发展;同时,适当收缩中小城市,将人口集中,可以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 如果选择观点二,各个地区优势并不相通,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各区域特色鲜明,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区,保存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可以促进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可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押题猜想17 乡村振兴
    1.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石山丛错、道路崎岖,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马山县通过推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展攀岩、夏令营、骑行、山地马拉松、壮族民歌、研学旅行等活动,立足马山生态、文化和山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体育+”“文旅+”模式。全县每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的60%以上,特色小镇在助力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下图为马山县部分交通网络图(左)和攀岩景观图(右)。
    (1)简述马山县发展“体育+”“文旅+”产业的优势条件。
    (2)分析马山县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
    (3)马山县通过“体育+”“文旅+”发展带来巨大红利,本地居民从中直接获益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4)简述马山县的发展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答案】(1)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可全年进行户外系列活动开展;石山面积大,石山丛错,为攀岩等活动提供充足开发资源和空间;交通便捷;拥有壮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可开发多种文化体育旅游主题产品;政策大力支持;吸引力强,人们参与度高,市场广阔;马山县地价、劳动力价格较低,开发成本较低。
    (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夏季气温高带来高温天气;冬季降水少,地表水下渗多,引起旱灾;山区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
    (3)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通过就业的方式参与服务、旅游开发等项目获益;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获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直接获益。
    (4)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将产业与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多样化产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
    【分析】本大题以马山县的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自然灾害、区域发展和因地制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马山县地处广西中部,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可全年进行体育和文旅等户外系列活动开展;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山地面积广大,石山面积大,石山丛错,为攀岩等活动提供充足开发资源和空间;根据图片可知,该地区有高铁和多个高速公路出口,其交通便捷,适合发展体育和文旅产业;该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故该地区拥有壮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可依托民族文化开发多种文化体育旅游主题产品;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有政策大力支持;该地区提供了多种户外文旅休闲活动,其吸引力强,人们参与度高,市场广阔;马山县由于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地价、劳动力价格较低,开发成本较低。
    (2)由于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当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会带来高温天气;当地冬季受冬季风控制,冬季降水少,并且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多,容易造成旱灾;当地山地面积广大,地势较为崎岖,并且夏季降水集中,山区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当地发展“体育+”“文旅+”等第三产业需要对交通、住宿和餐饮休闲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故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给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发展“体育+”“文旅+”等第三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故当地居民通过就业的方式参与服务、旅游开发等项目获益;当地发展第三产业吸引了较多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获益;由于当地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会占用一部分本地居民的农田或宅基地,故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直接获益。
    (4)由于该地区山地广布,是当地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当地利用多山的地形发展攀岩、夏令营等体育活动,充分挖掘了当地优势资源,体现了当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由于当地是壮族聚居地,故当地将产业与当地壮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多样化产品;当地政府对“体育+”“文旅+”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发展文旅等服务业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增强接待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应该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以增强竞争力。
    押题解读
    在高考地理中,乡村振兴是一个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通常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对相关政策、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理解能力。主要选取当前农业科技、生态农业、农业政策、新农村建设规划、特色农业等来考查相关领域的知识点,从乡村人口迁移流动、产业振兴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设置相关的情境材料,命制相关的试题。关注乡村地区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状况,探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乡村振兴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的完善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等,评价这些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状况,研究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产销茶叶历史悠久,其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保健功能较好。“紫阳富硒茶”已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紫阳县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村民获得了乡村振兴的红利。茶园推出“认领”模式,游客认领属于自己的茶园,不仅可以得到茶园提供的新鲜茶叶,还可以享受茶园旅游、茶友会等服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紫阳富硒茶”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主要得益于其( )
    A.良好的产品口碑B.传统的生产方式
    C.丰富的种植经验D.独特的自然环境
    2.茶园推出“认领”模式主要是基于( )
    A.市场需求B.政策支持C.历史悠久D.交通便利
    3.茶园“认领”模式有利于( )
    ①减少中间环节②减少劳动力投入③提高茶叶知名度④促进茶叶深加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A 3.B
    【解析】1.“紫阳富硒茶”的独特性是其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原因,其独特性在于茶叶中富含保健功能较好的硒元素,这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D正确;口碑是在其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得到的效应,但不会仅仅因为口碑而入选,A错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会使得茶品质较好,但与自然环境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不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主要考查的要素,BC错误。故选D。
    2.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主要基于市场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茶园“认领”模式中,消费者可以直接和茶农建立联系,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和过程,从而提高消费者对茶产品质量的信心,A正确;政策、历史不是认领模式的基础,BC错误;由材料可知交通促进了该模式的进行,但也是基于市场前提,因此交通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3.消费者“认领”茶园后,并不需要本人到茶园劳作。而是认购茶园生产的茶叶,并享受相应的服务。所产茶叶通过物流直接运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通过消费者宣传,提高了茶叶知名度,①③正确;茶园“认领”模式并不一定能减少劳动力投入,主要是产销模式发生变化,该模式对促进茶叶深加工作用较小,排除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域生产、加工或制造的,其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过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地理标志特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习近平主席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村晚’活力四射”。近年来,“村晚”越来越火,正成为乡村最灿烂的舞台。在许多乡村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家小院,几曲山歌,几句乡音,几段舞蹈,一个个“草根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一张张幸福笑脸传递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气象。下图示意山东省某村“村晚”演出现场。完成下面小题。
    4.“村晚”活力四射反映出其节目突出体现了当地( )
    A.政策治理和产业定位B.乡土特色和民情风貌
    C.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D.历史渊源和艺术成就
    5.为推动“村晚”助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应着力( )
    A.规范节目内容审核标准B.加大农村百姓宣传力度
    C.健全演出市场管理制度D.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答案】4.B 5.D
    【解析】4.“村晚”是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突出体现了当地乡土特色和民情风貌,“村晚”活力四射反映出其节目突出体现了当地乡土特色和民情风貌,B正确。“村晚”是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与历史渊源和艺术成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政策治理和产业定位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5.为推动“村晚”助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应着力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吸引外地游客,增加村民收入,D符合题意。健全演出市场管理制度的主体是政府,但与推动“村晚”助力乡村振兴没有直接关系,C排除。加大农村百姓宣传力度的主体是政府,但与推动“村晚”助力乡村振兴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规范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的主体是政府,但与推动“村晚”助力乡村振兴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还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一项创新的农村养老项目在我国部分地区成功落地。该项目采用“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将养老服务资源与农村社区有机融合,为当地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和服务保障,吸引了进城老年人回村养老及城市老年人进村养老。养老院、医疗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实现了养老事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完成下面小题。
    6.据材料推测,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B.土地资源C.经济发展D.老龄化严重
    7.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有利于推动乡村养老产业发展的措施有( )
    ①引入专业机构和优秀人才②招募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设施④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6.A 7.C
    【解析】6.根据材料“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一项创新的农村养老项目在我国部分地区成功落地”,说明我国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应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A正确;乡村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但不是乡村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城乡的经济差距,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更完善、医疗条件更好,更适合老年人养老;老龄化严重说明养老产业发展势在必得,但城市养老产业发展应更快,BCD错误。故选A。
    7. 引入专业机构和优秀人才,能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①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专门的养老服务培训,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能力,②错误;城市老年人进村养老,更需要交通通信便利,应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设施,③正确;基础教育水平对养老产业影响不大,排除④,故选C。
    【点睛】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陕西省洋县C村位于秦岭南麓,是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早期由于多种原因,该村陷入“绿色贫困”困局。21世纪以来,该村立足优势,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提升产业融合度,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下图示意C村有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村陷入“绿色贫困”困局时,农业效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单一B.基础设施落后C.农户年龄偏大D.机械化水平低
    9.该村的乡村振兴模式利于( )
    ①推动逆城镇化进程②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③提升农田地块质量④推动农机制造业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8.A 9.C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该村是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环境保护标准严格,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禁止开矿、砍伐等活动,产业开发和农业发展都受到限制,使得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陷入“绿色贫困”困局,A正确;农户年龄偏大、基础设施落后和机械化水平低虽然也与当地贫困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C、D 错误。故选A。
    9.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该村村民收入不断增多,且有机产业的发展,利于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②正确;该村整合大小农田,有机农业生产使用有机肥,有助于提升农田地块质量,③正确;乡村振兴主要是改善乡村经济发展,可吸引人口回流,但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仍是由农村流向城市,故乡村振兴在短期内并不能促进城镇化进入逆城镇化阶段,①错误;该村工业化水平低,没有农机制造产业基础,无法推动农机制造业发展,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组合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一般选择在气候适宜,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较为充足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交通条件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明显变化。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是对现有居民点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及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可以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某村庄地处雪峰山,是集古树林、梯田、古寨于一体的瑶族传统村落,2009年该村所在的雪峰山大花瑶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土地资源,引起村落居民点的空间重构。截止2021年,该村形成了包括古树林、禁山碑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花瑶挑花传习所、文体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村落景观文化、社会交往核心区。下图示意该村各村民小组位置(a)及2009—2021年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b、c)。
    (1)指出该村落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形态,并说明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民居建筑功能的转变。
    (2)长冲组民居建筑相对保持稳定,试简述其原因。
    (3)说明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答案】(1)类型:条带状。功能变化:从传统单一居住向“居住+经营/旅游”复合式转变
    (2)位于旅游发展外围区(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交通不便,受外部因素影响弱。
    (3)(民居建筑增加经营性功能)村民收入多元化,就业途径增多,收入增加;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传承和发扬花瑶文化,强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分析】本题以瑶族的传统村落为背景,涉及乡村空间结构、民居持久保存的原因、传统村落对乡村振兴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由图(a)可知,该村落民居建筑沿河分布居多,呈条带状分布;由材料可知,功能变化由原来的单纯的居住到现在的功能多元化,有居住、旅游、经营等多种功能。
    (2)由图(a)可知,长冲组民居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有山相隔,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开发程度低,民居建筑相对保持稳定。
    (3)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使得村民由原来的传统农业收入变成收入多元化(农业+旅游+经营),就业途径增多,居民收入增加;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留住了一批乡村人口;传承和发扬花瑶文化,传统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柱。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产业强镇是指农业产业已经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以及美好发展前景的现代乡镇。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自2018年起至2025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共同计划在全国建设1600个农业产业强镇。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经过考核可以申请认定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下图为2023年首批认定的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区分布图。
    (1)描述我国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特征。
    (2)分别分析宁夏、北京和海南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少的原因。
    (3)说明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地较多;西部地区仅四川省农业产业强镇较多;西藏、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地分布相对较少。
    (2)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发展。北京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不具有先天优势。海南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台风、洪滞和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土地资源利用率也相对不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3)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振兴;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E可借此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带动当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分析】本题以农业产业强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2023年首批认定的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区分布图”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从省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地较多;西部地区仅四川省农业产业强镇较多;西藏、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地分布相对较少。
    (2)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发展;北是我国的首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不具有先天优势;海南位于海岛,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纬度较低,台风、洪滞和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资源利用率也相对不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3)农业产业强镇是指农业产业已经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以及美好发展前景的现代乡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引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振兴;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业规模生产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可以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乡村振兴会带动当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押题猜想18 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轨道交通通常包含高铁、地铁、城际铁路、轻轨(与路面交通混行的有轨交通)。2024年苏州地铁6、7、8号线将实现通车,为苏州各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下图为苏州地铁现有线路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苏州九条地铁线路贯通后,日均客流量最大的线路是( )
    A.1号线B.2号线C.3号线D.4号线
    2.轨道交通是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轨道交通的特点是( )
    A.轻轨比地铁的修建成本低且适用性广
    B.地铁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C.城际铁路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物流运输
    D.高速铁路极大促进城市群内部的联通
    3.苏州地铁11号线2023年正式运营,与上海地铁11号线对接,其主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苏沪两地同城发展B.苏州成为上海的“卧城”
    C.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D.缓解区域交通拥堵状况
    【答案】1.D 2.A 3.B
    【解析】1.读图可知,地铁4号线经过了苏州相城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四个区,经过的区数最多,且线路长度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轻轨是与路面交通混行的有轨交通,轻轨与地铁相比具有投资少、施工方便的特点,适用性广,A正确;城市规模扩大,可以修建地铁,而不是地铁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城市规模扩大,B错误;城际铁路一般在城市群或城市地带中建设,路线总里程比较短,只提供旅客运输服务,主要功能不是促进物流运输,C错误;高速铁路极大促进城市群之间的联通,高铁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对于城市内部的联通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3.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对苏州和上海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交通便利,更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市间的联系、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促进沪苏同城发展,ACD属于地铁联通的主要意义;苏州成为上海的“卧城”,与上海房价较高有关,不属于地铁联通的意义。故选B。
    【点睛】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将促进苏州市区域的协调发展。苏州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考虑到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将为周边城市和苏州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押题解读
    城市交通,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的构成和特点、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等)、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效率、交通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共享单车、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出行等。考题经常结合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具体交通状况,考查一些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云巴、地下综合管廊等。
    地铁串联了厦门岛和岛外的城区组团,是厦门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地铁站点平均出行距离反映了某地铁站进站乘客出行距离的运近。下图示意厦门部分地铁站点平均出行距离。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地铁站点平均出行距离推测,目前配套设施最不完善的岛外区域是( )
    A.翔安B.集美C.马銮湾D.海沧
    2.甲区域地铁站点平均出行距离较短,与之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A.周边常住人口结构 B.站点规模C.周边土地利用方式D.站点位置
    3.为优化功能区布局,站点周边区域应( )
    A.减少生活服务功能 B.提升城镇水平C.均匀布局生产功能D.集聚主导功能
    【答案】1.A 2.B 3.D
    【解析】1.由图可知,翔安地铁站点较少,且各站点平均出行距离较远,说明该区域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需求需要居民远距离出行到岛内解决,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甲区域地处厦门岛中心地区,应为老城区,中心地区配套设施完善,居民多数需求可以就近解决,且老城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较大,其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所以与周边常住人口结构和站点位置关联较大,A、D项不符合题意;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开发较为成熟,居民不用远距离出行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C不符合题意;站点本身的规模与居民出行距离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故选B。
    3.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在进行功能区布局时应遵循“混合基本功能,集聚主导功能”的原则。在站点影响区域混合布局各类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如购物、餐饮、科教、文化、卫生等)的功能区,可以提升住区便利性,提高居住品质。结合站点自身优势,应在全局视角下确定站点主导功能,有序引导站点影响区域多种功能的横向合作与纵向合作,将站点打造为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功能中心。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
    【点睛】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应将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满足多元化的使用者需求,混合基本功能可以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应将主导功能(如商业、文化、娱乐等)集聚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功能区,集聚主导功能可以提高区域的活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和投资者,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呈环状穿行于贵阳与贵安新区境内,全长约113千米,为国铁双线电气化铁路。其中,东北环线于2010年开工,2015年通车。西南环线于2013年起分标段开工。2022年3月,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全线通车。图示意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贵阳市域环城快铁未形成较为规则的圆形,推测其主要考虑了( )
    ①地形②水系③城镇分布④地铁走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贵阳市域环城快铁东北环线建成通车早于西南环线,主要是因为东北环线( )
    A.运营里程较短B.建设投入较低C.沿线地形平坦D.兼顾长途客流
    6.为增强对旅客的吸引力,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在开通后最需要( )
    A.提高运行速度B.完善接驳交通C.加密发车频次D.优化行车路线
    【答案】4.A 5.D 6.B
    【解析】4.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山地广布,受地形以及城镇分布的影响,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呈不规则形状,①③正确;与水系、地铁走向关系较小,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由图可知,贵阳市域环城快铁东北环线有前往上海、广州、成都等方向的过境列车,实现了市域范围内的短途客流和长途客流的对接,运输需求量大,因此建成早,D正确;铁路通常里程较长,对于铁路建设而言,建设时间通常与需求有关,而与运营里程关系不大,A错误;据图可知,与西南环线相比,东北环线线路较短,建设投入较低,但这并不是其修建较早的主要原因,且东北环线也穿过山地,地形不算平坦,B、C错误。故选D。
    6.贵阳市域环城快铁开通之初,相关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如公共交通接驳(提示:指搭车换乘时的无缝连接)水平较低,常导致人员出行不便,因此最需要完善接驳交通,提高铁路运输的便捷度,B正确;贵阳市域环城快铁的运行速度已经快于地面公交等交通方式,提高运行速度对增强旅客吸引力有限,A错误;加密发车频次对增强旅客吸引力影响不大,还可能造成运营亏损,C错误;行车路线在铁路建成后难以改变,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其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一般平原地区交通建设成本低,交通线路密集,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交通线路稀疏;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为缓解车流过境的弊端,大城市往往有环城高速公路。下图示意大城市机场与环城高速公路相对位置关系的四种不同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7.中心城区抵达机场最为便捷的模式是( )
    A.边缘连通式B.穿心直连式C.边缘放射式D.内置外联式
    8.边缘连通式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机场与中心城区较割裂B.机场交通方式单一
    C.机场交通与长途交通混行D.抵离机场的方向受限
    9.为密切中心城区和机场之间的联系,建议完善大城市中心城区与机场之间的( )
    A.高速铁路B.普通站距地铁C.长途大巴D.大站距轻轨
    【答案】7.B 8.C 9.D
    【分析】7.与边缘连通式、边缘放射式、内置外联式相比,穿心直连式的高速公路直接连接中心城区和机场,方便从中心城区直接进入快速交通线路,中心城区抵达机场最为便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边缘连通式没有专门的机场高速公路,与环城高速公路完全共用线路及出入口,可能导致到达机场的车流与过境车流叠加,造成局部拥堵,因此主要问题是机场交通与长途交通混行,C正确;并没有改变机场交通方式,也没有使得机场与中心城区割裂,没有限制抵离机场的方向,ABD错误。故选C。
    9.为密切中心城区和机场之间的联系,建议完善大城市中心城区与机场之间的大站距轻轨,这样可以方便乘客去机场,D正确;高速铁路和长途大巴是城际之间的交通运输方式,AC错误;普通站距地铁停靠的站点会比较多,去机场所花费的时间会较长,B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故选D。
    【点睛】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土地:面积宽广,价格低廉;地形:平坦开阔(不在盆地和谷地中),无高大建筑物,坡度适当,排水方便;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经济:当地经济发达。
    2023年5月,国内首条商用运营城市空轨“光谷光子号”在武汉试乘发车。“光谷光子号”;挂式单轨列车,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最高时速60千米,全长10.5千米,途径九峰国家森公园、豹子溪公园等,共设站6座,车内吧台座位正对车窗,方便旅客欣赏沿线美景。下图为城市空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轨的优势是( )
    A.工程量小B.速度较快C.环境适应性强D.灵活性强
    11.空轨列车作为特色轨道交通,最有可能推广的功能区是( )
    A.仓储区B.文教区C.商业区D.工业区
    【答案】10.C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市空轨具有不占用地面路权的优点,因此与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轨的优势在于受地面干扰较小,环境适应性强,C正确;如图示城市空轨需要建立地面支撑柱,空中走廊,工程量大,A错误;城市空轨最高时速为60千米,运速较慢,B错误;城市空轨需沿轨道进行运行,灵活性差,D错误。故选C。
    11.商业区人口流动性大,对交通需求很大,地面交通在人流高峰时可能出现拥挤现象,需要新的交通方式缓解交通问题,所以最可能在商业区推广,C正确;其他选项中的功能区对交通的需求量不如商业区,不是空轨最可能的推广区,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径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造价最低);技术因素(易于施工)。
    押题猜想19 农业与粮食安全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5月,正是东北春播时节,免耕播种机轰鸣作响,油黑的土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秸秆碎屑,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机无限。截至5月中旬,吉林省已完成玉米播种面积的99.24%;水稻秧苗长势良好,1200多万亩水田插秧将全面启动。
    材料二: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说道,“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图1)是吉林省梨树县(图2)依托科研院校打造出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多覆盖,少动土,保护黑土地。
    材料三:下表为吉林省2017-2019年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
    (数据来源:202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1)指出东北地区春播时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2)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地区的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原因。
    (3)简述梨树模式对保护黑土的重要作用。
    (4)描述吉林省农业结构的变化,并提出吉林省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答案】(1)干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少;
    低温,冻害;原因:冬末春初,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经过,易形成低温冻害。
    (2)纬度高,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寒冷漫长,害虫不易越冬,病虫害少。
    (3)玉米秸秆覆盖在表层,有效截留雨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土作用。
    (4)
    变化:谷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较小,油料经济类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下降,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和产量上升。
    措施:确保耕地数量,保证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育良种,提高粮食产量;兴修水利;提高机械化水平;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的农业为背景材料,涉及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品质的原因、黑土的养护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东北地区春播时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和低温、冻害。春季干旱原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变大,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少,土壤缺水。低温、冻害;原因:冬末春初,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经过,强冷空气南下经过此地,影响春播,易形成低温冻害。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机质和养分积累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夏季昼长较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气温低,寒冷漫长,杀死越冬虫卵,病虫害少。
    (3)从保水、保土、保肥的角度分析。玉米秸秆覆盖在表层,有效截留雨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湿度,土壤墒情较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蚀和风蚀,起到保土作用。
    (4)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变化:谷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较小,油料经济类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
    措施: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保证种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育良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大力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策支持,提高惠农力度,增加粮食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押题解读
    农业与粮食安全作为高考命题的重点,以文字材料(区域农业发展热点新闻)、统计图表、区域图等为背景,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判定、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农业区位条件评价;耕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我国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命题角度多从农产品发展的主要原因、价格的高低、市场范围,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占补平衡,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着手。
    江西高安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地,但农民对早稻的种植积极性较低,2021年当地培育并推广生长周期短的优质晚稻当早稻种植(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填补了高安早稻优质米的空白;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流转,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21年前,高安农民早稻种植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周期较长B.早稻品种较差C.自然灾害频繁D.种植成本较高
    2.2021年后,高安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B.土地流转使得耕地总面积增加
    C.早晚稻连续种植增加作物熟制D.外出务工者回乡使劳动力增加
    【答案】1.B 2.A
    【解析】1.据材料“2021年当地培育并推广生长周期短的优质晚稻当早稻种植(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填补了高安早稻优质米的空白”可知,因早稻品种较差,所产大米质量不高,故2021年前,高安农民早稻种植积极性较低,B正确;据材料可知,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说明早稻生长周期较短,A错误;江西高安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地,粮食产量较高,自然灾害应该比较少,C错误;种植成本早稻、晚稻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B。
    2.据材料2021年该地“大力推广水田流转,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广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A正确;土地流转不能扩大耕地总面积,B错误;早晚稻连续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作物产量,作物熟制受热量条件影响,不能增加熟制,C错误;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需要增加劳动力,且外出务工者回乡务农也不符合实际,D错误。故选A。
    【点睛】农作物的熟制,与当地的积温高低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积温反映的是一地的热量条件,积温高的地区一般农作物熟制较高。我国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通常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而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通常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2022年2月以来,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冲突,给全球小麦的供给安全造成威胁。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口粮,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下图示意2020—2022年1—6月我国国内小麦价格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20—2022年每年5月中下旬小麦价格会出现轻微下降,主要是由于我国进入( )
    A.小麦播种季节B.新小麦收获季节C.小麦进口高峰期D.其他粮食收获季节
    4.针对世界粮食市场新局面,我国应( )
    A.调整种植结构,保证市场供应B.减少投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
    C.调整口粮结构,增加玉米消费D.增加化肥施用,提高小麦单产
    【答案】3.B 4.A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2020—2022年每年5月中下旬小麦价格会出现轻微下降,说明这个时候我国小麦供给增加,而且我国小麦种植主要以冬小麦为主,每年4、5月收割期,新小麦上市,供给加大,价格略微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从材料可知,2022年2月以来,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冲突,给全球小麦的供给安全造成威胁,即小麦出口受限,对于需要小麦进口的国家来说进口减少,只能提升本国小麦产量,一是增加小麦种植比较重和面积,二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单产,从而保障小麦的市场供应,故A正确;除了加大技术投入,还得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从而提升小麦产量,减少投入就无法提升产量,且生产效率低,有可能增加生产成本,故B错误;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口粮,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民喜食面粉的饮食习惯,调整口粮结构,增加玉米消费,不符合饮食习惯特点,故C错误;增加化肥施用,短期可以提升小麦产量,但是不利于土壤保护,最终导致耕地退化,小麦单产下降,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冬小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冬小麦是在9、10月份播种,一般在次年4 --5月收割,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是春节过后播种,一般在8--9月收割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2月3日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退化耕地治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下面小题。
    5.“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B.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C.劳动力成本上升D.耕地分布平衡
    6.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B.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C.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答案】5.C 6.B
    【解析】5.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推广实施的需要,因此实施小田变大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正确;为了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政府都积极对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大户给予资金补贴,因此耕地流转费用有所降低,A错误;该举措主要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饮食消费结构升级关系不大,B错误;该举措主要由于我国耕地破碎,机械化耕作不方便,主要在耕地集中分布地区实施,D错误;故选C。
    6.土地整治可以减少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因此能够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B正确;小田变大田,能够减少农业经营主体数量,A错误;该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流出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和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CD错误;故选B。
    【点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农田保护的投入成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小田”变“大田'探索注入动力的时代因素。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3942000公顷,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14683200公顷,10年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741200公顷。2021年我国粮食自给率为80.9%,黑龙江省粮食自给率达618%且粮食生产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二下表示意2012年和2022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状况(单位:公顷)。
    (1)简述10年间黑龙江省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采取的主要措施。
    (2)从气候角度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3)从育种角度说明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的措施。
    【答案】(1)治理水域,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生长季降水较多,节约灌溉费用。
    (3)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提高粮食单产量;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培育高品质农作物,减少对外依赖。
    【分析】本题以黑龙江的土地利用状况及粮食种植情况为材料,涉及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从2012年到2022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草地的面积缩减最明显,说明治理水域,围垦湿地,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防止耕地非粮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杀死越冬虫卵,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期间季降水较多,可节约灌溉费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因地制宜,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保证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外依赖。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80%以上,棉花产量约占全国90%。目前,新疆棉花在耕地、播种及采收环节均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简述新疆棉花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原因。
    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可实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棉花秸秆直接还田,并快速分离棉花与棉籽。棉籽可进一步加工为棉籽油、棉籽蛋白等产品,有效填补油料、饲料供应缺口。
    (2)简述以上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近年来,以气候资源条件为基础,南疆部分棉区开展两年三熟种植制度的生产实践和研究。图为南疆常规棉花“一年一熟"与棉花-小麦-棉花"两年三熟"种植模式对比示意图。
    (3)说明推行两年三熟种植模式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保障措施。
    【答案】(1)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大;人口数量较少、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生产可提高生产效率等。
    (2)秸秆还田,利于保护耕地资源;棉籽加工,降低油料(大豆等)作物对外依赖程度;减少饲料种植占用耕地等。
    (3)棉花生长期缩短,需培育优良早熟品种;增加种植冬小麦,需提供配套灌溉设施,保障小麦生长用水需求;农作物种植量加大,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保障灌溉用水需求;土地休耕时间缩短,需采取措施加强土壤养护;三季农作物种植间隔时间短,需机械化作业保障土地及时平整等。
    【分析】本题以新疆棉花为材料,涉及新疆棉花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安全以及农业技术保障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80%以上”可知,新疆是我国种植棉花最大的区域;新疆人口数量较少,人工采摘棉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不足;机械化作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根据材料信息“棉花秸秆直接还田”可知,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信息“棉籽可进一步加工为棉籽油、棉籽蛋白等产品,有效填补油料、饲料供应缺口。”可知,棉籽加工能够填补油料和饲料等作物的供应缺口,减少作物进口,降低油料和饲料作物的对外依赖程度;能够减少饲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等。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与一年一熟相比,棉花第一年生长季节缩短了十天,需要培育优良的早熟棉花品种;10月15日至次年6月10日种植冬小麦,冬小麦需水量较大,该地冬小麦生长季降水较少,需要增加配套的灌溉设备,保障冬小麦生长用水需求;农作物种植增多,需水量增加,该地水资源短缺,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根灌、滴灌、喷灌等,保障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与一年一熟相比,土地休耕的时间缩短,要加强土壤的养护,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与一年一熟相比,土地休耕的时间缩短,要抓紧时间对土地进行修整,保障下一季的种植。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繁是利用低纬度冬春季节气候优势进行育种的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冬春季节,大陆科研人员前往海南岛进行南繁育种工作。三亚市拥有海南岛最大的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共有近千家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在保障南繁育种、制种的前提下,政府还鼓励在保护区土地上,利用非育种期(5月—9月)进行粮食、绿肥的生产。近年来,保护区及周边农业生产企业通过不断引进推广“新奇特优”品种,形成“首种(首次种植)优势”,展现了科研与生产的完美结合。图为三亚位置示意图。
    (1)简述大量农业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齐聚三亚的原因。
    (2)说明政府鼓励在保护区土地上利用非育种期进行粮食、绿肥生产的目的。
    (3)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农业生产企业不断引进“新奇特优”品种的原因。
    【答案】(1)南繁育种历史悠久,科研基础好。政府划定了育种保护区,保证了育种、制种的用地需求。三亚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加速育种、制种过程。种业公司能够获得丰富的科研资源,科研成果可以得到迅速推广。
    (2)非育种期进行粮食生产,可以减少耕地季节性撂荒问题,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育种期进行绿肥生产,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3)“新奇特优”品种不断得到更新,可以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新奇特优”品种独特,市场售价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新奇特优”品种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购买力更强,新品种推出后,市场潜力大。
    【分析】本大题以南繁和三亚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的土壤的养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可从影响育种周期和品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展开分析。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南繁育种,历史悠久,科研基础好。根据材料“三亚市拥有海南岛最大的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说明政府划定了育种保护区,保证了育种、制种的用地需求。读图可知,三亚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加速育种、制种过程。另外,农业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齐聚,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科研单位为种业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种业公司可以获得丰富的科研资源,并且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推广。
    (2)政府鼓励在保护区土地上利用非育种期进行粮食、绿肥生产的目的可以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育种保护区土地上,非育种期进行粮食生产,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耕地季节性撂荒问题,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绿肥生产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3)结合所学知识,“新奇特优”品种的引进和不断更新,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品种独特,在市场上售价较高,产品的附加值更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品质高,市场竞争力更强,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购买力更强,当新品种推出后,市场潜力大,故农业生产企业不断引进“新奇特优”品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压舱石”。粮食作物指谷类、薯类及豆类作物的总称。耕地非粮化率是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下图为河南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分布图。下表为2013年河南省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现金收益表。
    材料二:耕地非粮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但长期来看,以机械、化肥、农药、地膜等要素代替耕地的增产效应并非持久之策,如果任由耕地非粮化现象发展,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1)简述河南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的分布特点。
    (2)指出三门峡市耕地非粮化率高的原因。
    (3)说明近年来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对耕地的不利影响。
    (4)从政策的角度,提出河南省遏制耕地非粮化的建议。
    【答案】(1)分布不均匀;南高北低;山区高平原低;三门峡和开封最高。
    (2)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收益低。
    (3)机械化造成土壤压实,导致土壤通气性下降;化肥、农药投入多,土壤污染加剧;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4)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政策,提高农民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增加粮食种植收益;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
    【分析】本大题以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分布特征、影响和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河南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的分布不均匀;从纬度位置看,南高北低;从地形类型看:山区高平原低;从行政区划看,三门峡和开封最高。
    (2)读图可知,三门峡多山地,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耕地狭小、破碎,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低;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收益低。
    (3)据材料可知,耕地非粮化以机械、化肥、农药、地膜等要素代替耕地的增产效应,因此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对耕地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机械化造成土壤压实,土壤孔隙减小,导致土壤通气性下降;化肥、农药投入多,土壤污染加剧,土壤质量下降与退化;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水肥吸收,阻碍根系生长,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4)政策角度可以从提高农民积极性和收益、加强管理等方面来展开。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政策,提高农民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增加粮食种植收益;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
    押题猜想20 小产业大发展、新兴产业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低空经济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各种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深圳市大力推进低空产业布局,成为全球低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2024年2月27日,自深圳出发的全球首个跨海电动“空中的士”(一种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降落珠海,它最大载人数为5人,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20分钟。
    材料二:产业结构协同度反映两个城市间产业结构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性越大,互补性越强,产业结构协同度越高。图1为粤港澳大湾区略图,图2为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产业结构比重及深圳与相关城市产业结构协同度。
    (1)评价“空中的士”成为交通出行新选择的优劣势。
    (2)说出深圳市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理由。
    (3)与深圳市城市产业结构协同度较高的城市是 和 ,从产业互补角度,简述其与深圳市产业结构协同度高的原因 。
    【答案】(1)优势:速度快;受地面交通影响小;绿色环保;
    劣势:价格高;运量小;受航线影响,线路选择少。
    (2)经济水平高;技术水平高;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能改善环境质量;能提高城市竞争力;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提供就业机会。
    (3) 香港 肇庆 香港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深圳,可辐射带动深圳服务业发展,互补性强;肇庆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可承接深圳低端制造业的转移,互补性强。
    【分析】本题以低空经济产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区域产业发展,工业区域因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评价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空中的士是一种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可以在空中运行,速度较快,受地面交通影响较小,而且属于电动出行方式,绿色无污染,环保性较好。但是空中的士最大载人数为五人,运量较小,同时价格较高;空中航线数量较少,线路选择较少。
    (2)结合所学知识,深圳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科技发展水平要高,产业基础较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空中的士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同时,绿色污染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发展低空经济可以加大科技投入,从而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本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与深圳市城市产业结构协同度较高的城市是香港和肇庆。主要原因在于香港经济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远高于深圳,可辐射带动深圳服务业发展,互补性强;但是肇庆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经济欠发达,可承接深圳低端制造业的转移,互补性强。
    押题解读
    高考对小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考查,小产业多以地方特色产业为背景,结合乡村振兴考查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产业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产业对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多以新能源产业、新兴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创新为背景,分析产业区位条件、重点环节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原因分析。
    阿扎姆加尔位于印度北方邦,当地池塘塘底富含云母的黏土适合烧制黑陶器,当地黑陶器烧制已有上百年历史。每年夏季,池塘水位较深,此时厌氧环境下的黏土最易分离出烧制黑陶器的关键成分。当地黑陶器工坊在夏季集中大批量采购黏土,存放在仓库以备全年使用。烧制黑陶器的过程中主要雇佣当地原住民用细针在干燥的黏土上雕刻图案。2015年,阿扎姆加尔黑陶加入北方邦政府“一区一品”计划,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阿扎姆加尔黑陶器烧制属于( )
    A.劳动力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C.技术导向型D.市场导向型
    2.黑陶器工坊在夏季集中大批量采购黏土,主要为了( )
    ①降低生产成本②延长保鲜时间③提升技术水平④保障原料供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加入“一区一品”计划后,黑陶器工坊明显增加的是( )
    A.原料来源B.劳动力数量C.销售渠道D.陶器产量
    【答案】1.B 2.D 3.C
    【解析】1.当地黑陶器烧制主要依托池塘塘底独特的黏土作为原材料,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B正确;不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产业,ACD错误。所以选B。
    2.夏季厌氧环境下的黏土最易分离出烧制黑陶器的关键成分,能降低原料成本,①正确;保鲜时间、烧制技术与采购时间无关,②③错误;集中采购全年原材料并囤积,利于避免原材料波动对生产的影响,④正确。所以选D。
    3.加入“一区一品”计划后,黑陶器知名度提高,市场范围扩大,工坊的销售渠道变得更加多样,C正确;对于原料来源、劳动力数量、陶器产量影响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地理位置。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较多,各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区位吸引力不同。工业区位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成本因素,还要对工业在一定区位集聚的效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以及政策、行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川自贡被誉为“中国灯城”,其灯会经历了民俗活动—夜游经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之路。近年来,自贡灯会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主题,培育灯展品牌,并出口以彩灯为“主角”的文化产品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出现了灯展产品不断被模仿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近年来,自贡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是( )
    A.灯具产销B.服务贸易C.文旅创意D.灯具研发
    5.自贡灯会运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主题,主要目的是( )
    A.创新体验场景B.提升产业竞争力C.推广新兴技术D.扩大服务范围
    6.为助力自贡灯会产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最需( )
    A.保护知识产权B.推广展览销售C.完善金融保险D.优化专业物流
    【答案】4.C 5.B 6.A
    【解析】4.根据材料,自贡灯会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主题,培育灯展品牌,说明自贡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是文旅创意,C正确。自贡被誉为“中国灯城”,灯具产销、服务贸易、灯具研发属于已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产业,不属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ABD错误。故选C。
    5.根据材料,自贡灯会运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主题,通过推广新兴技术、创新体验场景,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将自贡灯会产品产业做大做强,因此主要目的是提升产业竞争力,B正确,AC错误;与扩大服务范围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6.彩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创新,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根据材料,自贡灯会产品不断被模仿,为助力自贡灯会产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最需保护知识产权,A正确。 推广展览销售、完善金融保险、优化专业物流都可助力自贡灯会产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但不是最需措施,BCD错。故选A。
    【点睛】2008年,“自贡灯会”商标成功注册,并先后评为自贡市和四川省著名商标。随后,自贡市灯贸股份有限公司、海天彩灯、龙腾彩灯等部分彩灯企业也纷纷创立自主品牌,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形成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灯会品牌。
    平湖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南临杭州湾,东、北与上海相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平湖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箱包特色产业集群。以平湖为中心100 km半径内集聚了2000多家箱包及原辅材料企业。近年来,平湖箱包企业参与制定《儿童箱包通用技术规范》、《国家环保标志产品-箱包》、《箱包出口质量安全手册》等多项国家标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大量箱包及原辅材料企业集聚在平湖主要是为了降低( )
    A.能源成本B.人工成本C.信息成本D.地租成本
    8.平湖箱包企业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主要是由于该地企业( )
    A.积极研发新产品B.生产规模持续缩小
    C.安排下岗职工多D.到市场空白区建厂
    【答案】7.C 8.A
    【解析】7.箱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箱包及原辅材料企业集聚在平湖主要是为了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降低成本的优势。相关产业集聚平湖使信息沟通路径缩短,更多地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并非降低了能源成本,C正确,A错误;企业集聚本身不能降低人工成本,更有可能因竞争导致人工成本上涨,B错误;当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时,地租成本并不会降低,有可能因集聚带来竞争致使地租成本上涨,D错误。故选C。
    8.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加大研发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让产品品质遥遥领先,自然会推动平湖箱包企业成为多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者,A正确;而仅仅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缩小、安排下岗职工多、到市场空白区建厂,都不会在产业发展前沿拥有话语权、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BCD错误。故选A。
    【点睛】工业集聚优点:①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④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工业集聚缺点:①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污染②用地用水紧张,出现争夺公共设施的现象。
    特色小镇是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拓展特色产业链条,促进小镇的全面发展。涟源市桥头河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距离湖南娄底市区 25km,位于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内,多条道路穿境而过,多山地丘陵。该镇被评为国家蔬菜特色小镇,汇集了数百家蔬菜生产的企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不属于桥头河蔬菜特色小镇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
    A.便利的交通条件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C.丰富的市场D.复杂的地形
    10.下列属于桥头河蔬菜特色小镇拓展特色产业链条的是( )
    A.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保护B.注重生态保护,开发生态旅游
    C.完善人才集聚政策,吸纳农业人才D.拓展销售渠道,打造蔬菜品牌
    11.桥头河大量蔬菜种植选择在山地缓坡,对比平原地区,不属于其优势的是( )
    A.降水充足,土壤肥沃B.山清水秀,污染少
    C.气温较低,生长周期延长D.洪涝影响小
    【答案】9.B 10.B 11.A
    【解析】9.材料中显示有多条到处穿境而过,交通便利,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娄底经济不发达,技术水平较差,B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显示该地“位于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内”,市场广阔,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完善特色产业链,主要指的是产业的延伸与拓展,注重生态保护,开发生态旅游、,拓展了产业发展方式,属于桥头河蔬菜特色小镇拓展特色产业链条,B正确;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保护、完善人才集聚政策,吸纳农业人才、拓展销售渠道,打造蔬菜品牌均不属于“完善特色产业链条”的措施,ACD错误,故选B 。
    11.山地坡度达,地表径流速度快,土壤容易被流水侵蚀,土壤较贫瘠,A描述错误,符合题意;山地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山清水秀,污染少,B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山地气温相对较低,故生长周期延长,有利于作物品质的提高,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山地流速较快,洪涝影响小,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特色小镇”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一个特定区域。具体而言,“特色小镇”是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之功能于一体的且以不大于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为宜,一般不超过3至5平方公里和3至5万人一个新型聚落单位。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的西大门后圩村,距离南京市中心约30km,拥有“两省交界、三县接壤、五镇相连”的独特区位。宁合高速从村庄北部穿过,与绕城高速相联系。2018年,后圩村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入选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名单。随着该村乡村旅游市场持续扩张,后圩村以螃蟹养殖为切入点,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当地村委会与旅游企业共同成立运营公司,负责美丽乡村开发运营、对外招商和管理维护。
    材料二 下图为后圩村2008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图。
    (1)分析后圩村发展水产养殖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简述后圩村2008-2020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从后圩村和旅游企业合作角度,分别简述企业为村、村为企业带来的好处
    (4)说明后圩村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答案】(1)地处苏皖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邻近市场,交通便利;政策支持,产业融合程度高。
    (2)交通运输用地、养殖坑塘和林地的面积增加,农村宅基地、耕地的面积减少,其他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原因:大部分耕地变为养殖坑塘主要是由于后圩村乡村旅游业以及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林地的面积增加是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减少可能是由于部分村民将宅基地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或出租给旅游企业。
    (3)企业为村带来的好处:①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后圩村开发和运营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②通过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后好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加游客数量;③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
    村为企业带来的好处:①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②降低企业的土地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客源,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
    (4)①以螃蟹养殖为切入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②通过建设加工厂,对养殖的水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第二产业发展;③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④通过村委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分析】本题以江苏后圩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及后圩村2008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图为材料,设置了四个小题,涉及了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处及发展的途径,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后圩村“拥有‘两省交界、三县接壤、五镇相连’的独特区位”,该地地处苏皖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南京市中心约30km”,市场距离近,“宁合高速从村庄北部穿过,与绕城高速相联系”,交通便利;“入选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名单”,拥有优惠政策的支持,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高。
    (2)对比后圩村2008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图可知,后圩村在2008年至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交通运输用地、养殖坑塘和林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而农村宅基地和耕地的面积则有所减少,其他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的持续扩张和以螃蟹养殖为切入点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林地的面积增加是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而大部分耕地变为养殖坑塘则是为了满足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此外,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减少可能是由于部分村民将宅基地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或出租给旅游企业。
    (3)从后圩村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角度来看,企业为村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旅游企业可以为后圩村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开发和运营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②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通过企业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后圩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从而增加当地的游客数量;③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企业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与后圩村合作也有很多好处。首先,后圩村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通过与村委会的合作,企业可以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后圩村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增加了企业的营业收入。
    (4)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后圩村可以以螃蟹养殖为切入点,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养殖和管理,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后圩村可以建设加工厂,对养殖的水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加工处理,可以制作成各种美食、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后圩村可以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等。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村委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后圩村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形成以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同时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押题猜想21 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康养产业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医疗、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康养产业未来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康养旅游地呈现出以长三角地区、豫晋冀边区和云贵高原地区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局面。警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距离杭州、温州、宁波的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磐安县森林覆盖率约为80.6%,县内有全国唯一药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一一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药材之乡。近年来,磐安县着力打造服务于都市精英白领的康养产业。下图为磐安县康养产业空间分布图。
    (1)分析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大的原因。
    (2)分析磐安县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势条件。
    (3)请为磐安县打造成华东地区著名康养基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对于健康服务有巨大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质量要求提高;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发展健康服务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康养产业的覆盖面广、服务链长;我国政府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有较多政策优惠。
    (2)森林面积广,生态环境好;是中国药材之乡,康养药材较多;交通线路多,交通便捷;距离杭州、温州、宁波等发达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3)突出特色,开发精品,提升康养产业的品质;加强区域协作,合理控制康养产业规模;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接待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康养市场。
    【分析】本题以“磐安县康养产业”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区位条件及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推知,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老龄化进程加快: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新冠疫情影响:新冠疫情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加大;康养产业覆盖面广、服务链长:康养产业涵盖了健康、养生、养老、医疗、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政府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依据图文材料分析,磐安县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势条件为:森林覆盖率高:磐安县森林覆盖率约为80.6%,生态环境优良,有利于发展康养产业;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磐安县拥有全国唯一的药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药材之乡,为康养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地理位置优越: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距离杭州、温州、宁波等发达地区较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3)依据所学知识,为磐安县打造成华东地区著名康养基地的建议有:突出特色,开发精品:结合本地独特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协作: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合理控制产业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和控制康养产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提升从业者素质:加强对康养产业从业者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康养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磐安县的康养产业,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监管力度: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康养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等。
    押题解读
    服务业作为教材新加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常以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区域图等为背景,侧重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判定、变化、产生的影响及服务业区位条件评价。命题角度涉及服务业发展的成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扶持等因素)、评估服务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促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积极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消极影响。)、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如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
    某都市商圈有 M、N两个品牌连锁咖啡门店,M连锁咖啡店采用传统零售模式;而N连锁咖啡店采用新零售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流为支撑、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以需求大数据指导供给的零售模式。下图示意M、N两个品牌的连锁咖啡门店区位模式及服务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M、N两店,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咖啡品质低于NB.M的门店数量多于N
    C.N的运营成木高于MD.N的配套设施多于M
    2.关于M、N两连锁店未来的发展,正确的是( )
    A.M应增加门店数量,扩大规模B.M应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品牌
    C.N应缩小门店规模,节约成本D.N应完善交通条件,扩大范围
    【答案】1.D 2.B
    【解析】1.M、N两个品牌连锁咖啡门店均属于连锁店,无法说明N的咖啡品质一定高于M,且M服务范围大,对品质的要求更高,A错误;该城市M、N门店数量相同,B错;“N连锁咖啡店采用新零售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流为支撑、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以需求大数据指导供给的零售模式”,故运营成本高,N的配套设施多于M,D正确,C错。故选D。
    2.M的门店服务范围大,如果增加门店数量,会导致门店的收益下降,A错误;M连锁咖啡店采用传统零售模式,应提升服务的水平,增加个性化服务,打造品牌效益,B正确;N需要做好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发展,不应该缩小门店规模,C错误;完善交通条件不属于咖啡店的能力范围,属于城市基础设施,D错误。故选B。
    【点睛】“新零售”模式打破了线上和线下之前的各自封闭状态,线上线下得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且相互依赖,线上更多履行交易与支付的职能,线下通常作为筛选与体验的平台,高效物流则将线上线下相连接并与其共同作用形成商业闭环
    文创产品是一种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新型创意产品。目前,天津正持续加大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文旅服务行业注入丰富文化内涵。图为四幅天津文创产品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能够体现“凝固历史艺术,领略万国风华”主题的文创产品是( )
    A.年画娃娃钥匙扣B.五大道建筑便签
    C.天津之眼明信片D.博物馆藏品雪糕
    4.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是( )
    A.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与转变B.从业者日益娴熟精湛的手艺
    C.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逐渐多样D.交通与信息通信的日趋便捷
    【答案】3.B 4.A
    【解析】3.由材料可知,文创产品是一种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新型创意产品,由题干信息可知,体现“凝固历史艺术,领略万国风华”主题,五大道建筑便签既有历史文化,又符合现代生活所需,B正确;年画娃娃钥匙扣、天津之眼明信片与博物馆藏品雪糕不能体现天津历史文化,ACD错误;故选B。
    4.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创产业的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与转变是使得文创产业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A正确;从业者日益娴熟精湛的手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逐渐多样、交通与信息通信的日趋便捷会促进文创产业发展,但不是前提条件,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服务业区位的因素有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设施、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
    区位熵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特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来说,区位熵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在某地区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和明显的竞争力。下表为2014—2020年长三角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长三角各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14—2018年江苏集聚程度整体降低B.2014—2020年浙江产业优势逐渐减小
    C.2014—2020年安徽集聚水平提升较慢D.2018—2020年上海产业地位不断下滑
    6.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浙江可( )
    ①加快金融业高端化发展②推动零售业差异化竞争③促进餐饮业数字化转型④提升物流业专业化程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5.A 6.C
    【解析】5.由表格数据可知,2014—2018年江苏区位熵值逐渐减小,且小于1,说明集聚程度整体降低,A正确;2014—2020年浙江区位熵值逐渐增大,且接近1,说明产业优势逐渐增强,B错误;2014—2020年安徽区位熵值在2017年后增长较快,说明集聚水平提升较快,C错误;2018—2020年上海区位熵值大于1,产业地位在长三角保持领先地位,D错误;故选A。
    6.加快金融业高端化发展,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生产部门提供更好服务,①正确;零售业、餐饮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②③错误;提升物流业专业化程度,可以为生产部分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有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④正确,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了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的保障服务,其与制造业直接相关,是配套服务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6高铁急送是一项满足部分客户个性化需求,采用即收、即运、即送方式,以高铁列车为主要运力,衔接同城取送货骑手,提供跨城“门到门”当日达的服务。其流程如下图所示,目前已覆盖我国141个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适合开展该业务的高铁站应考虑( )
    A.占地面积B.来往客流C.经停车次D.空间位置
    8.与普通航空物流相比,高铁急送的突出优势是( )
    ①费用低②准点率高③运输量大④物流环节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7.C 8.D
    【解析】7.高铁急送服务以高铁列车为主要运力,因此,高铁站经停的列车数量多,意味着有更多的运输机会和更频繁的运输服务,这对于高铁急送业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C正确;虽然高铁站的占地面积会影响其运营和服务能力,但与高铁急送服务的直接关联性较小。因此,占地面积不是开展高铁急送业务的主要考虑因素,A错误;根据流程图可知货物是由同城骑手上门取货并送达高铁车站,故来往客流对该业务影响较小,B错误;对于高铁急送服务来说,更重要的是列车的运行频次和覆盖范围,以及是否能够高效连接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即使高铁站不在城市中心,只要其列车服务网络发达,仍然可以开展高效的高铁急送业务,D错误。故选C。
    8.传统的航空物流存在货物的集散,中转次数多,同时航空运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准点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②④正确。高铁急送的运输费用除高铁的运输费用外还包括专职骑手的费用,因此费用较高,①错误;高铁急送是以载客动车组列车为主要干线运力,高铁仍是以载客为主,货运部分运量并不大,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刨去经济代价,以时效快递来说,我们当然知道航空的优势在于班次选择较多,到达区域较广,但中段距离要么非主要航路无及时服务,要么截单时间过早,而且航空受天气条件、空中管制等影响,晚点概率高,在稳定性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市场痛点都是高铁的优势所在。
    数据服务企业为了给用户最好的体验,需要配置上千台服务器确保系统稳定。我国的数据服务企业往往把数据中心建在远离发达地区的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区,但是我国大多数数据需求客户又需要服务中心提供低延时服务。2022年年底,我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如图)在海南建成,其应用水深超过30m,重量达1300t,罐体直径达3.6m,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首个海底数据中心建在海南的原因是( )
    A.海域面积广B.距主要市场近C.海底地质稳定D.海水水质优
    10.数据服务企业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
    A.服务范围广B.创新能力强C.发展速度快D.安全程度高
    【答案】9.B 10.C
    【解析】9.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足够的海域面积和地质稳定的海底用于建设海底数据中心,AC错误;海南省经济发展快,对数据处理需求量大,加上海南临近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数据储存和处理需求量大,首个海底数据中心建在海南可以靠近主要市场距,B正确;海水水质对数据中心建设影响小,D错误。故选B。
    10.数据服务企业发展速度与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能力有关,发展速度快不是数据服务企业的特点,C符合题意;大数据行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行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排除AB;由于数据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数据服务企业一般具备严格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通常会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如加密、访问控制、审计和监管,以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性,排除D。故选C。
    【点睛】海底数据中心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系统。该系统将服务器安放在海底的压力容器中,通过海水的流动进行自然冷却,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等优势,且易于与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融合,将海洋电力转化为算力,助力数据中心碳中和,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进行考察。文化街不仅是老城中心,更是天津传统文化艺术的发祥地。这里既有各色建筑竞相争辉,又有津韵十足的特色民俗集中展现。尝一尝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看一看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再听一听“曲艺之乡”的相声、快板儿……漫步古文化街,愈发能感受到来自天津的传统文化魅力。下图为四幅津门老字号标志性产品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津门美食”销量逐年增长且吸引大量游客采买的原因是( )
    ①产品种类丰富,独具特色;
    ②抖音、微博等平台的宣传;
    ③政府政策支持;
    ④新冠疫情以后,人们对于旅游附属产品的需求增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天津特色美食产业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产品价值,增加附加值B.结合地域文化研发更多美食,凸显天津特色
    C.效仿其他地方,产品改革推出新产品D.扩大产品规模,打造以天津饮食文化为主导的产业
    【答案】11.C 12.B
    【解析】11.“津门美食”销量逐年增长说明其美食产品市场不断拓展,这与其美食产品品质优良,种类丰富且独具特色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有直接关系,①正确;产品市场不断拓展,说明市场销售渠道有所创新,近年来随着抖音、微博等平台的宣传,人们对津门美食产品了解不断加深,其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从而使更多人购买,②正确;题干信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政府政策支持的信息,况且政府政策支持是相对稳定因素,不是销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新冠疫情以后,我国旅游市场逐渐恢复正常,甚至较疫情之前更加繁荣,旅游市场的恢复导致人们对于旅游附属产品的需求增多,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C。
    12.天津特色美食最大的特点是食品的独特性与鲜明的天津特色,所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结合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坚持天津特色,研发更多美食,B正确;提高产品价值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效仿其他地方会使产品失去天津特色,市场竞争力下降,C错误;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并不相同,且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天津饮食文化市场影响力有限,不应以其作为主导产业,D错误。故选B。
    【点睛】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冲击,闽东旅游业乃至全国旅游业几乎整体陷入了“寒冬季节”,旅游景区,旅行社,交通,酒店,娱乐设施等旅游业上下游产业链均遭受不同程度重创,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旅游市场迎来报复性反弹。
    13.乌节路是新加坡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最著名购物街区。行人与车流的交织,使其长期以来处于混乱、拥挤的状态。图为乌节路改造设计方案。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开拓新加坡市场的时尚饮品企业,多首选乌节路开设门店。说明理由。
    (2)举例说明“梯田式开放步行街”设计中体现的人地协调思想。
    【答案】(1)交通便利,知名度高,客流量大。
    (2)新加坡地狭人稠,立体式开发可充分利用土地;气候高温多雨,顶篷设计遮阳挡雨;水池、风扇设计利于降温通风,提高舒适度;光伏能源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条件,清洁能源利于减排等。
    【分析】本题以新加坡乌节路改造为材料,涉及商业网点的区位选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乌节路是新加坡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最著名购物街区,交通便利,知名度高,人流量大,市场广阔,客流量大。
    (2)新加坡地狭人稠,立体式开发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该地为热带雨林,全年气候高温多雨,顶篷设计晴天遮阳雨天挡雨;水池比热容大、风扇设计利于降温通风,提高环境舒适度;纬度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总量较大,光伏能源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条件,清洁能源利于减排等。
    押题猜想22 生态环境问题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被正式列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保护区网络。
    材料二 崇明岛东滩曾多次建设围垦堤,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广袤的滩涂也一度布满捕鱼用的定置网,加之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使冬季过境的栖息候鸟在种类和数量上锐减。
    材料三 通过围垦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合理布局,围垦区外互花米草的治理,芦苇、海三棱藨草在新的光滩上不断生长演替。目前,保护区内冬季过境的栖息候鸟总数达两三百万只,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崇明东滩在 (单选:A.初冬B.晚春)可以看到南下的候鸟暂时停留觅食,此时上海 (单选: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东滩湿地水体的盐度开始 (单选:A.升高B.下降)。爱鸟人士要寻找位于保护区内的鸟类科普基地,应位于 (单选:A.核心区B.缓冲区C.试验区)。
    (2)下列关于崇明东滩湿地被誉为“候鸟国际加油站”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
    B.沿海滩涂面积广大,栖息地空间广阔
    C.位于长江入海口,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作为食物来源
    D.位于季风区,顺风飞行,可以少消耗体力
    (3)简述在上海崇明东滩围垦堤内建设人工湿地对鸟类保护的积极作用。
    (4)结合崇明东滩湿地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上海周边沿海滩涂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可行性举措。
    (5)列举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可以参加保护崇明东滩湿地环境的具体行动(至少写出三个)。
    【答案】(1) A B A C
    (2)ABC
    (3)人工湿地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鸟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以拓展湿地空间,为鸟类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场所;在食物相对匮乏时,可提供鸟类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4)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测监管,禁止对沿海滩涂地区肆意围垦,过渡捕捞;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减少人类干扰;合理布局人工湿地,实施综合治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5)参加湿地对外来物种如互花米草等的清理活动;制作和候鸟知识相关的电子(纸质/展板)海报,在东滩湿地公园、网站、学校、社区的宣传栏张贴(发表)、发放;网上发布崇明东滩观鸟攻略;在校园、单位、社区积极组织、参加鸟类知识、湿地自然保护区知识宣传活动;参加每年“爱鸟周”宣传活动;运用所学物理、化学知识,实验观测湿地的水质、生物状况,对异常状况,及时汇报保护区管理人员。
    【分析】本题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候鸟是一种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崇明位于北半球,候鸟在初冬南下越冬,故A正确;初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此时上海昼短夜长,故B正确;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口,受海水影响大,水体矿化度高,冬季长江开始进入枯水期,入海径流减少,淡化海水的能力下降,湿地水体盐度上升,故A正确;自然保护区的三个功能分区中,只有试验区,可以允许参观、实验和有限的旅游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基本不允许人类介入,故C正确。
    (2)材料一和图4显示,崇明东滩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经过的国际候鸟多,故A正确;材料二显示,崇明岛东滩是“广袤的滩涂”,故B正确;材料一显示,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作为食物来源,成为“加油站”,故C正确;湿地虽然位于季风区,顺风飞行的确可以节省体力,但这是贯穿于候鸟迁徙全过程的。候鸟停留东滩湿地,主要是因为东滩食物丰富,可以觅食,以补充体力,故D不正确。故选ABC。
    (3)人工湿地,既发挥经济效益,如收获粮食、水产品等,又可以在食物相对匮乏时,提供鸟类更多的食物,促进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同时又可以收获湿地的环境功能,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鸟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可以拓展湿地空间,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利于鸟类的生存和繁殖。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可知湿地被破坏的因素和治理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上海周边沿海滩涂生态环境的保护借鉴的。从避免破坏的角度,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测监管,禁止对沿海滩涂地区肆意围垦,破坏鸟类栖息环境;禁止过渡捕捞,为鸟类留下充足的食物来源;避免外来物种入侵,营造鸟类示意的生存环境;从成功治理的经验来看,应积极建设鸟类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区域,减少人类干扰;合理布局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实施综合治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5)本题是以一名志愿者个人的视角,说明可以参加环保活动可行的具体行动即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使冬季过境的栖息候鸟在种类和数量上锐减,可以参加湿地对外来物种如互花米草等的清理活动;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制作和候鸟知识相关的电子(纸质/展板)海报,在东滩湿地公园、网站、学校、社区的宣传栏张贴(发表)、发放;在校园、单位、社区积极组织、参加鸟类知识、湿地自然保护区知识宣传活动;参加每年“爱鸟周”宣传活动;适当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网上发布崇明东滩观鸟攻略;还可以运用所学物理、化学知识,实验观测湿地的水质、生物状况,对异常状况,及时汇报保护区管理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治理污染。
    押题解读
    本考点以区域图、具体案例、热点新闻为背景,通过图文资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命题角度多从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破坏、湿地萎缩、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策略和保护措施(政策制定、技术应用、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建议)。
    20世纪60年代初,查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霍林河陆续修建水库。1976年,修建草原运河。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及草原运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于修建水库,查干湖湿地生态功能发生变化的是( )
    A.径流调节作用增强B.局部气候调节能力减弱
    C.水土保持能力增强D.水产品等提供能力减弱
    2.草原运河对查干湖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有( )
    ①增加湖区的水量,改善湖泊水质②降低湖水盐度,由内流湖转换为外流湖
    ③增加湿地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④抬高地下水位,减缓湖区土地退化进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B 2.C
    【解析】1.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霍林河上游陆续修建水库,拦蓄河水,使下游经常断流,导致查干湖一度面临干涸的威胁,径流调作用减弱,A错误;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小,局部气候调节能力减弱,B正确;查干湖趋于干涸导致湖区周边地区蒸发量减少,气候干燥,裸露湖床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植被状况变差,水土保持能力变差,C错误;提供水产品属于经济功能,不属于生态功能,D错误。故选B。
    2.草原运河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查干湖,增加了湖区的水量,降低了湖水的盐度,改善了湖泊水质,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明显地改变了区域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增加了湿地面积,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抬高了地下水位,减缓了湖区土地退化进程,但查干湖湖水输出的方式依然主要为蒸发,依然是内流湖,故②错误,①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查干湖地处吉林省西北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金三角地区霍林河末端。20世纪70年代末,霍林河上游修建水库,查干湖趋于干涸,政府开挖“引松渠”,将松花江水引入查干湖,才使环境得以恢复。查干湖鱼类、芦苇等资源丰富,其冬捕在辽金时期就已盛行,每年12月中旬到春节前夕的冬捕场面,吸引很多游客。
    植被覆盖度为地面植被垂直投影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例,主要受气温、降水、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且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图示意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15年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异常B.全球变暖C.过度放牧D.生物入侵
    4.不同的人类活动会使植被覆盖度产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草原、草甸地区超载放牧,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
    ②高海拔地区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可提高植被覆盖度
    ③城市面积的扩张,导致局部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
    ④环青海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植被覆盖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A 4.C
    【解析】3.据图2015年植被覆盖度突然大幅度下降,推测可能为自然原因为偶发的气候异常,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持续存在的,且变化极其微弱;过度放牧和生物入侵会导致植被覆盖度持续降低,知期内不会提高, BCD错误。故选A。
    4.草原、草甸地区,超载放牧会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①正确;城市面积的扩张,会导致局部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③正确:在环青海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会提高植被覆盖度,④正确;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差,不能满足植被长,故进行生态工程建设不会提高植被覆盖度,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光、热、水、肥、地形等)和人为因素。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往往在坡度较小的地方,人类活动频繁,砍伐森林和植被,得到场所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植被覆盖度会减少。
    2023年10月27日,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湖水域面积1.7km2,曾污染严重。借助生态浮床(植物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等生态修复技术,筼筜湖从“鱼虾绝迹”蝶变为“白鹭伴舞”。左图是筼筜湖示意图,右图是筼筜湖生态浮床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筼筜湖曾污染严重的原因是( )
    ①接纳周边汇水,水质较差②水体较封闭,交换不充分
    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④水域面积小,自净能力弱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海马齿是筼筜湖生态浮床所选择的植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浮力大B.抗风浪C.耐盐碱D.生长慢
    7.关于生态浮床的服务功能,正确的是( )
    A.净化水质—支撑服务B.美化环境—文化服务
    C.消波护岸—供给服务D.生物栖息—调节服务
    【答案】5.D 6.C 7.B
    【分析】5.贫笃湖承载周边汇水,成为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受纳体,水质较差,①正确;湖区狭长,水体交换不充分,②正确;该地降水丰富,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对贫筲湖水量影响小,③错误;水域面积小,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弱,④正确。故选D。
    6.生态浮床的植物是种植于浮床床体上,不需要浮力大,A错误;据图,海马齿株体矮小,抗风浪作用小,B错误;赁笃湖与西海域有水道连接,湖水盐度较高,选择的植物需耐盐碱,C正确;生态浮床选择的植物需生长速度快,才能快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盐分和重金属,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D错误。故选C。
    7.净化水质属于调节服务,A错误;生态浮床美化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属于文化服务,B正确;消波护岸主要是调节服务,C错误;生态浮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属于支撑服务,D错误。故选B。
    【点睛】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山脉绵延超过500km(北纬23°48′~26°23′,东经23°48′~26°23′),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生物本底资料(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调查仍有较大欠缺。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和季节变化动态,某小组沿高海拔的3100~3700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其中茶马古道南斋公房段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的鸟类物种数的月变化。
    (1)分析高黎贡山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高黎贡山的动物本底资料调查仍有较大欠缺的原因。
    (3)指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从迁移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4)推测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5)请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横跨纬度较大、南北距离较长,地域空间广阔;高黎贡山地势起伏大,海拔高;受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差异显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为不同动植物提供充足的食物。
    (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等缺乏,野外调查难度大。
    (3)差异:夏季多于冬季。解释:对高山区域而言,冬季气温低、地表常有积雪覆盖,鸟类通常难以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向低海拔迁移;而夏季气温回暖,积雪融化,中低海拔的动物会进入高山寻找食物或者繁殖。
    (4)夏季。原因:夏季南斋公房鸟类物种增多;而夏季南斋公房(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人为活动相对频繁,因此在夏季加强南斋公房鸟类物种监测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5)依法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人为猎杀生物;保护高黎贡山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本题以高黎贡山基本概况和鸟类物种数的月变化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知识点,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即该地生物多样性高,从自然条件来看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性大,复杂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位于亚热带高山区,海拔高落差大,且南北跨度大,所以地域空间不但大,水平热量带和垂直带普差异显著,为生物多样性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植物多样性高,适合多种类型动物获取食物,所以动植物丰富度高。
    (2)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本底资料指的是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说明这些信息分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小,甚至没有,根据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可知,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地区位于高山深谷的,地形崎岖,地处缺少交通的偏远地区,造成调查难度较大,故而缺失。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鸟类物种数量夏季多,冬季少,即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为夏季多于冬季。冬季鸟类数量少,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冬季鸟类从高海拔地区迁出,说明高海拔冬季缺少鸟类生存条件,高海拔地区冬季较低海拔更冷,所以地面积雪厚,对鸟类来说缺少食物,只能向温度较高、积雪较少的低海拔地区迁移,而到了夏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高海拔地区有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故而中低海拔的动物进入高山寻找食物和繁殖地。
    (4)根据材料“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可知,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鸟类的保护,而物种数量多、且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往往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南斋公房属于高海拔人类频繁活动区,加之夏季鸟类物种增多,所以夏季检测和管理针对性更突出,效果更明显。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较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防止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造成干扰。故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依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乱砍乱发、禁止对野生动物猎杀,从而保护野生生物数量;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保护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等。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草海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左右,湖水较浅,水质良好,透明度高,湖底多为淤泥底质,水生植物繁盛,覆盖率达60%以上,湖中盛产鱼虾。草海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周围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每年冬季有成千上万只珍禽异鸟迁徙到这里越冬。1992年草海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900多万人次。下图为草海位置和草海试验区范围图。
    (1)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是 ,导致该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A.位于沿海,气温受海洋调节作用B.位于低纬高原)。
    (2)草海周围林木属于 (单选: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草海湖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 (单选:A.冰雪融水B.降水)
    (3)下列关于草海成为成千上万只珍禽异鸟到此越冬场所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不定项选择)
    A.冬季温暖B.水质好,食物充足
    C.冬季湿地水面小,湖滩出露多D.游客多,投喂食品多
    (4)简述设立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5)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人提出在保护区范围内扩大实验区、缩小缓冲区和核心区的方案,该方案受到了该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的反对。请你推测研学小组的反对理由。
    【答案】(1) 四周高、中间低 B
    (2) A B
    (3)AB
    (4)草海自然保护区保留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本底”;草海保护区保护了高原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作为湿地,草海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草海保护区具有良好的科研价值,提供科研基地;草海保护区可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5)该方案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破坏野生生态环境,可能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减少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恶化,违背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分析】本题以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气温及影响因素、植被、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文字信息“草海湿地周围青山环抱”,故地势特征是四周高、中间低;根据草海大致呈圆形、“洼地积水”的常识,也可以判断“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特征;
    图示“草海”在中国图的位置,可知该地地处内陆,不受海洋影响,故A错。该地纬度较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距离冬季风源地远,故冬无严寒;位于高原,海拔较高,故夏无酷暑,B正确。故选B。
    (2)草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形成的,我国位于大陆东部,缺乏大陆西部的气候类型,B错误。故选A。
    草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湖主要依靠降水补给,B正确。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海拔相对较低,没有极高海拔区的冰川分布,A错误。故选B。
    (3)由材料可知,草海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左右,冬季温暖,为鸟类越冬提供温度或热量条件,故A正确。湖水较浅,水质良好,透明度高,湖底多为淤泥底质,湖中水生植物丰富,盛产鱼虾,水生植物繁盛覆盖率达60%以上,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故B正确。因为湿地四周山林茂密,夏季降水时涵养水源多,在冬季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湿地,故湿地面积减小有限,湖滩出露也少,故C错;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游客投喂等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故D错。故选AB。
    (4)设立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保留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减少人为干扰;草海保护区保护了高原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草海保护区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草海保护区具有良好的科研价值,提供科研基地,具有科研教育意义;草海保护区可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5)自然保护区中,实验区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比其他两个区小,因此缩小缓冲区和核心区的方案,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野生生态环境,导致生态恶化,不利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符合人地协调发展。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使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内物种的正常迁移和物质交换造成极大的威胁。研究表明,建立生态网络为物种迁移以及物质交换提供通道,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生态廊道构建。
    (1)指出土默特左旗生态廊道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说明土默特左旗生态廊道构建的生态意义。
    【答案】(1)分布特点北:部生态廊道较为集中,东部与南部生态廊道较为匮乏;总体连通水平较低。原因:北部区域生态源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密集,东部与南部缺少源地或源地面积较小。
    (2)构建生物迁移与扩散的最佳路径;促进生物的迁徙和移动;扩大生物的栖息活动范围;提高连通性,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分析】本题以生态廊道构建为材料,涉及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生态廊道意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由图中生态廊道分布可知,北部生态廊道较多,形成网状,较为集中,东部与南部生态廊道单一,较为匮乏,总体生态廊道数量较少,连通水平较低。
    从图中生态源地分布可知,北部区域生态源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密集,东部与南部缺少源地或源地面积较小,生态廊道需求南北不均,故呈现北多南少局面,生态源地分布集中,缺失区域多,总体连通水平较低。
    (2)生态廊道的建设能够构建生物迁移与扩散的最佳路径,对生物生存和扩散意义重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促进生物的迁徙和移动;扩大生物的栖息活动范围,改善生物生存条件;提高连通性,保持不同区域物种的交流和繁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沙尘暴发生频次不同。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
    (1)简述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示乙地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而甲地明显较多,试分别分析原因。
    (3)说明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图示东南部和西北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
    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侧,)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不易起沙。
    (3)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性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点、成因和对我国生态安全的不利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不均,东南部和西北部年总日数较少,最高值区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易起风,故沙尘暴多发;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大气湿度较大,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故沙尘暴少。
    (3)沙尘暴多发,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散失,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沙尘覆盖植物,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押题猜想23 资源问题与资源安全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锂作为新能源电池的重要材料,被列为中国24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盐湖卤水型锂矿是全球最为重要的锂资源类型,含锂源岩是盐湖卤水型锂矿床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我国昆仑山断裂带的热泉水中富含锂元素,其北部柴达木盆地的盐湖是我国卤水型锂矿集中分布区。
    我国锂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并长期高度依赖进口,资源安全难以保障。2009年起,国家对新能源产业重视度逐渐提高,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带动了新能源产业及锂资源消费的快速发展。图1为柴达木盆地盐湖附近略图,图2为2009-2021年中国锂资源一级指标评估趋势图,安全评分越高表示越安全。
    (1)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盐湖锂矿形成的条件。
    (2)简述2009-2021年中国锂资源市场风险的评估趋势。
    (3)为增强我国锂资源的供应安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地壳运动引发昆仑山地区含锂岩层断裂、出露;导致地下岩浆活动,形成富锂热泉;形成凹陷洼地,提供锂富集空间;使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利于湖水蒸发,锂矿富集。
    (2)2009-2021年市场风险安全等级呈现上升-下降-波动上升的趋势;2009-2011年,安全等级不断提高,2011年安全等级最高;2012-2014年、2018年市场风险安全评分较低,2018-2021年安全等级缓慢上升。
    (3)改善资源禀赋状况,降低供应端风险;开发高效锂提炼技术,提高锂资源利用率;拓展海外获取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关注国家风险和运输通道风险防控,加强地缘政治安全;发展科技,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
    【分析】本题以柴达木盆地、锂矿资源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高温热泉的形成、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矿产资源的开发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我国昆仑山断裂带的热泉水中富含锂元素,其北部柴达木盆地的盐湖是我国卤水型锂矿集中分布区”可知,受地壳运动影响,昆仑山地区含锂岩层断裂、出露;地下岩浆活动,地下水被加热,水温升高,形成富锂热泉;柴达木盆地多凹陷洼地,提供锂富集空间;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印度洋水汽,导致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蒸发旺盛,锂矿富集。
    (2)读图2可知,2009—2011年中国锂资源市场风险安全等级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市场风险安全等级最高;2011—2018年成波动下降趋势,2012—2014年、2018年市场风险安全评分较低;2018年—2021年市场风险安全等级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即2009-2021年市场风险安全等级呈现上升-下降-波动上升的趋势。
    (3)可从国内勘探开发、国外进口、资源储备、资源回收、提高综合利用率等角度展开分析。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改善资源禀赋状况,降低供应端风险;增加技术研发,开发高效锂提炼技术,提高锂资源利用率;鼓励投资国外锂矿开采,拓展海外获取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关注国家风险和运输通道风险防控,建立战略储备基地,提高锂矿资源储备;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地缘政治安全;发展科技,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押题解读
    资源问题和资源安全在地理高考中作为重要的命题内容,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文字资料(相关的热点新闻)、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命题角度多从分析资源问题(如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的成因、评价资源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解决资源问题的策略和建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管理等)等方面来命题。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某些月份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某中资企业采矿区及所在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地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推测含锆重砂矿物在海岸带高潮线以上大量沉积的月份为( )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
    3.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运输方式单一②开采难度较大③国内供应能力低④对外依赖程度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A 3.C
    【解析】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甲(中生代沉积岩)、乙(中生代变质岩),丙和丁均属于太古宙侵入岩,属于火成岩,根据材料,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丙相比,丁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丁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岸海水的含错重砂矿物多(含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都不高,国内供应能力低,只能以进口为主,对外依赖程度高,③④正确;国内储量小,与开采难度、运输方式关系较小,①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火成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火成岩不属于变质岩和沉积岩。
    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镍消费国,2019年原生镍消费约占世界的53%,但是镍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目前在我国镍资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镍矿砂及精矿产品逐步取代下游不锈钢产品,成为进口的主体,不锈钢产品构成出口的主体。图示意2001~2020年中国、世界镍资源储量。完成下面小题。
    4.目前我国镍资源供给面临的主要危机是( )
    ①探明储量增速缓慢②自给能力不足
    ③储量占比波动显著④对外依存度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我国在全球镍资源产品价值链中( )
    A.所处地位逐渐下降B.进口产品向下游移动
    C.所处地位逐渐上升D.出口产品向上游移动
    【答案】4.D 5.C
    【解析】4.2019年原生镍消费约占世界的53%,而中国储量占比不超过5%,我国镍资源自给率相对较低,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因此自给能力不足,导致对外依存度高,镍资源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危险和不确定性,②④正确,由于中国储量占比非常低,因而探明储量增速放缓、储量占比明显波动,虽然会给镍资源供给带来一些挑战,但并不是我国镍资源供给面临的主要危机,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目前在我国镍资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镍矿砂及精矿产品逐步取代下游不锈钢产品,成为进口的主体,不锈钢产品构成出口的主体。说明我国在全球镍资源产品价值链中进口产品向上游移动,出口产品向下游移动,所处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消费需求,其中资源禀赋是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总体状况。
    锂电池原料主要是锂矿中提取的碳酸锂。目前,能够被开发利用的锂资源主要有盐湖碳酸锂和矿山锂矿石两种,其中从盐湖提取碳酸锂的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我国锂资源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开采规模小,进口依赖度达70%以上,主要为从南美洲进口的盐湖碳酸锂和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锂矿石。图示意世界锂矿资源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现阶段我国锂资源进口占比大,主要是因为我国( )
    ①锂矿资源储量较少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③矿石加工技术落后④锂矿开采、运输成本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与从澳大利亚进口锂资源相比,从南美洲进口碳酸锂有利于( )
    A.节省锂矿运输费用B.提升锂矿加工技术
    C.减轻大气污染程度D.优化资源供应结构
    【答案】6.C 7.C
    【解析】6.我国对碳酸锂高度依赖进口主要受国内供求矛盾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锂电池需求增加,导致我国对继续制造锂电池的原材料的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锂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区域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距离东部市场远,需陆路运输,开采和运输成本高,②④正确;图中显示我国锂矿资源储量达320万吨,储量丰富,①错误;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锂矿石在国内加工,锂矿石加工技术较先进,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矿山锂矿,需要运送至国内再加工,加工环节对环境影响较大,从南美进口的碳酸锂成品,加工对环境影响更小,C正确;从南美洲进口碳酸锂运输距离更远,不能节省运输费用,A错误;直接进口碳酸锂,不能提高锂矿加工技术,B错误;两者都是从国外进口锂矿资源,不会优化资源供给结构,D错误。故选C。
    【点睛】中国锂资源丰富,主要分为盐湖卤水锂矿和矿石锂矿两种类型,盐湖卤水锂矿主要集中在青海和西藏,而矿石锂矿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2024年1月自然资源部的数据,中国探获的锂资源近百万吨,其中在四川雅江探获的锂资源是亚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全国已查明的矿石锂矿区有42处,分布在9个省区,其中四川省的资源储量占比最高,达到52.8%,江西、湖南和贵州的资源储量占比也相对较高。
    8.阅 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 列 问题。
    材料一: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广泛用于不锈钢、动力电池等关键材料和航天、军工等高新技术领域。红土镍矿资源属于硫化镍矿岩体风化—淋滤—沉积形成的地表风化壳性矿床,其中橄榄石(岩浆侵入岩)是镍矿的主要载体,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极易发生化学风化淋积而成矿。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是全球重要的红土镍矿产地,具有储量丰、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镍矿价格低等特点。该国2014年起禁止镍矿原石出口。
    材料二:中国企业依托在红土镍矿—镍铁—不锈钢生产工艺上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受到印尼政府及合资企业的欢迎。从2014年起,我国多家企业直接对印尼镍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投资,促进了印尼红土镍矿的大规模开发和镍产业升级与环保的同步发展。
    材料三:图为苏拉威西岛镍冶炼企业分布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
    (1)从岩性条件、构造环境和气候背景等角度分析红土镍矿的形成条件。
    (2)分析苏拉威西岛吸引中国镍冶炼企业投资建厂的优势条件。
    (3)说明中国企业在印尼镍产业的直接投资中形成镍矿—镍铁—不锈钢产业链对保障我国镍资源安全供应的意义。
    【答案】(1)岩性条件:苏拉威西岛镍矿主产区内广泛分布的橄榄岩为镍矿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环境:苏拉维西岛处于板块交界处,强烈的地壳运动将地壳深处的橄榄岩带至地表,而且使岩石破碎,加速了橄榄岩的风化侵蚀和分解。气候背景:镍矿主产区位于赤道附近,拥有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橄榄岩风化—淋滤—沉积而富集成矿。
    (2)镍矿原料丰富;镍矿价格低;临海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水资源充足,水能丰富。
    (3)投资镍矿开采使我国巨大的镍金属需求和印尼镍矿的大规模开发形成良好的供需对接;投资镍铁加工在提高印尼镍产业附加值的同时,也保证了我国不锈钢生产的的原料供应;依托我国技术优势,强化了我国与印尼在镍产业方面的相互依存性,保障了国内镍资源的持续安全供应;推进印尼镍产业升级,推动其产品结构、工艺水平的提升。
    【分析】本大题以印尼矿产资源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从岩性上来看,橄榄石(岩浆侵入岩)是镍矿的主要载体,而苏拉威西岛镍矿主产区内广泛分布的橄榄岩为镍矿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该地区红土镍矿储量较大。构造环境:苏拉维西岛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且强烈,多火山和地震发生,能够将地壳深处的橄榄岩带至地表,并且强烈的地壳运动能够使橄榄岩变得破碎,加速了橄榄岩的风化侵蚀和分解。气候背景:该地区镍矿主产区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区域内生物量大,生物风化强,且降水丰富,地表流水作用强,利于橄榄岩风化—淋滤—沉积而富集成矿。
    (2)根据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是全球重要的红土镍矿产地,具有储量丰、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镍矿价格低等特点,故其吸引我国镍冶炼企业投资建厂的原因是由于当地镍矿储量丰富,且开采成本较低,镍矿的价格相对较低;该地四面环海,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产品运输较为便利;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河流众多,为镍矿的冶炼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该岛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能够为镍矿的冶炼提供廉价水电。
    (3)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工业发达,对于镍矿等金属矿产需求量大,而印尼镍矿储量大,但由于该国工业相对落后,对镍矿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投资镍矿开采能够使我国巨大的镍金属需求和印尼镍矿的大规模开发形成良好的供需对接;印尼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国进行镍矿—镍铁—不锈钢产业链对接,能够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在投资镍铁加工在提高印尼镍产业附加值的同时,也保证了我国不锈钢生产的的原料供应;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相对发达,对镍矿等金属矿产需求量大,依托我国技术优势,强化了我国与印尼在镍产业方面的相互依存性,使印尼的镍矿资源得到高效开发的同时,也使我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镍矿产品供应,有利于保障国内镍资源的持续安全供应;我国在与印尼进行产业链合作的过程中,将我国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带到该国,有助于推进印尼镍产业升级,推动其产品结构、工艺水平的提升。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在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境内北部莱州湾海域实施,预计2024年6月完工。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生态修复、资源养护、渔业生产、渔业碳汇、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渔业、景观再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如图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
    (1)与西北、内蒙古地区相比,指出在莱州湾海域进行风电场建设的优势条件。
    (2)分析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经济建设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的积极影响。
    【答案】(1)海上风力资源丰富;占用土地资源较少;距离东部市场较近;海上风电建设可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2)有利于发展海洋牧场文化科普教育产业;有利于丰富休闲渔业(垂钓),打造生态景观,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建立现代仓储物流网络,构建物联网电商营销体系。
    (3)海上风电提供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海洋牧场扩展渔业空间范围,提高渔业产量,保障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利用海洋空间,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洋安全。
    【分析】本大题以莱州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为材料,涉及风电场选址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详解】(1)与西北、内蒙古地区相比,在莱州湾海域进行风电场建设占用土地资源较少,节约土地资源;海上摩擦力小,风力资源更丰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能源需求量大,海上发电距离东部市场较近,便于电力的输送;海上风电建设可充分利用海上空间,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2)由材料“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可知,现代化海洋牧场可以发展海洋牧场文化科普教育产业;由材料“休闲渔业、景观再造”可知,可以丰富休闲渔业(垂钓),打造生态景观,发展旅游业;由材料“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可知,可以增加渔获量,建立现代仓储物流网络,构建物联网电商营销体系。
    (3)“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的积极影响可以从风电(能源)和牧场(渔业)两方面阐述;风电是清洁能源,海上风电一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海洋牧场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场所,扩展渔业空间范围,从而提高渔业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保障渔业产品供应安全;开发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是在内陆湖或滨海潟湖深水还原条件下,由低等植物和矿物质形成的一种腐泥物质,油页岩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水藻等低等浮游生物。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被世界多国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替代能源,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世界油页岩可采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全国油页岩资源量9700亿吨,可回收油页岩油165亿吨。中国油页岩商业开发已有60年历史,2014年,中国油页岩油产量达到100万吨。目前我国油页岩油开发提取过程中,消耗水资源较多,产生有机污染气体、酸性气体、温室气体、重金属等废弃物和废热,开发成本高,开发企业相对集中,下图示意我国2000—2014年油页岩油产量变化趋势。
    (1)简述油页岩的形成过程。
    (2)说明油页岩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3)分析油页岩油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请为我国油页岩产业进一步开发提供合理化建议。
    【答案】(1)油页岩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在湖泊底部厌氧环境下,低等生物死亡后形成有机淤泥:在高温高压下,有机淤泥被压缩成页岩;页岩中的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被不断埋藏,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逐渐形成了油页岩。
    (2)油页岩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油页岩是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压力。其次,油页岩的开采和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油页岩的开发可以增加我国能源储备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3)油页岩油提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消耗大量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其次,产生多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最后,开发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
    (4)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国油页岩产业,建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油页岩的开采和提炼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市场需求,提高油页岩油的应用范围和市场需求量。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2000~2014年油页岩油产量变化趋势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油页岩的形成过程、油页岩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油页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低等生物的死亡和沉积、有机淤泥的压缩以及高温高压下的有机质转化等阶段。湖泊底部氧气含量少,在厌氧环境下,低等生物死亡后形成有机淤泥,这是油页岩形成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淤泥在高温高压下被压缩成页岩,其中的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油页岩。
    (2)根据材料可知,油页岩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我国随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能源资源需求量大,油页岩的开发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压力,增加能源来源的多样性。其次,油页岩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油页岩勘探、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最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口量大,通过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3)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目前我国在油页岩油的提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提取过程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成为一个限制因素。其提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污染物,如有机污染气次,体、酸性气体、温室气体、重金属等,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最后,油页岩油的开发成本较高,包括设备投资、能源消耗、人力成本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4)根据材料中目前我国在油页岩提取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合理化建议。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油页岩的开采和提炼效率,降低成本。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油页岩产业的竞争力。最后,扩大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范围,提高油页岩油的市场认可度和需求量。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油页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时段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风力(级)
    风向
    1月21~25日
    5
    -4
    3~4
    北风转西北风
    1月26~31日
    11
    2
    2
    北风转东南风再转北风
    2月1~5日
    1.8
    -2
    2~3
    北风
    2月6~10日
    6.6
    -1.2
    2
    北风转西南风
    河面高度
    河床底部高度
    河面宽度
    4月19日
    0
    -2.4
    2.1
    5月21日
    1
    -3.8
    2
    6月3日
    2.2
    -4.8
    2.2
    8月15日
    -0.3
    -3.5
    2.1
    水文站
    平均值(亿m³)
    最大值(亿m³)
    最小值(亿m³)
    C
    14.42
    19.58
    7.94
    M
    30.09
    41.49
    16.02
    L
    68.76
    99.09
    38.97
    时间
    湖泊降水量(108m3)
    蒸发水量(108m3)
    融水径流(108m3)
    降水径流(108m3)
    出湖径流(108m3)
    4月9日—5月10日
    0.01
    0.02
    0.15
    0.28
    0.40
    5月11日—6月24日
    0.02
    0.03
    1.31
    2.06
    3.18
    6月25日—9月10日
    0.05
    0.06
    6.66
    4.42
    11.05
    9月11日—10月25日
    0.01
    0.02
    1.87
    1.07
    3.11
    10月26日—11月24日
    0
    0.01
    0.06
    0.51
    0.59
    节水措施
    方案内容
    基准方案
    骨干渠道混凝土衬砌比为6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6
    渠系节水方案
    干渠、分干渠、支渠混凝土衬砌比为7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0
    田间节水方案
    土地平整、畦田改造,喷灌、滴灌覆盖比例增加10%,地膜覆盖、免耕面积增长20%
    流域面积(km2)
    流域高差(m)
    平均流量(m3/s)
    奎屯河
    1945
    3784
    19.98
    金钩河
    1030
    4025
    9.48
    玛纳斯河
    4637
    4401
    39.26
    乌鲁木齐河
    924
    2570
    7.36
    实验照片
    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
    预期结果分析
    1.取两份相同的土壤样本(180克),
    其中一份放入30克剪碎的枯枝落叶;
    2.两份土壤样本各浇入100毫升水,
    表层搅拌均匀,盖上保鲜膜;
    3.将两份土壤样本同时放入38℃恒温箱,连续观察记录20天的变化。
    最高峰海拔(m)
    样地海拔(m)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g/kg)
    坡度(°)
    土壤类型
    吊罗山
    1499
    96—234
    61.8
    5—21
    山地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七指岭
    1107
    145—161
    62.8
    8—20
    山地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五指山
    1867
    636—711
    96.58
    17—35
    山地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林地类型
    树龄(年)
    密度(株·hm-2)
    树高(m)
    地径(cm)
    冠幅(m×m)
    土壤有机质含量(%)
    林地A
    15
    255
    7.72
    31.4
    6.4×7.1
    0.92
    林地B
    15
    210
    3.50
    25.6
    2.9×3.2
    0.33
    观测点
    向海方向植被宽度/km
    最大风暴水位削减量/m

    3.05
    0.96

    2.35
    0.78

    0.35
    0.4

    0
    0.38

    0.4
    −0.41
    2020年人口
    >1000万
    >500万
    >100万
    <100万
    市州数
    1
    4
    15
    2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谷物类粮食作物
    5152.9
    4043.97
    5209.85
    3533.81
    5194.1
    3769.45
    油料类经济作物
    408.67
    128.48
    280.79
    87.53
    257.38
    81.78
    蔬菜瓜果类
    104.95
    428.96
    151.39
    560.62
    165.27
    573.09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镇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022
    17131271
    21634791
    1172842
    1176401
    554550
    1724034
    2012
    15845890
    21828784
    2046608
    1171862
    584267
    2175823
    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西红柿
    黄瓜
    单位:元/亩
    现金收益
    427
    633
    907
    7577
    7624
    省(市)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浙江
    0.96
    0.95
    0.95
    0.99
    0.98
    0.99
    1.00
    上海
    1.52
    1.54
    1.51
    1.53
    1.51
    1.52
    1.51
    江苏
    0.94
    0.92
    0.93
    0.88
    0.87
    0.87
    0.88
    安徽
    0.67
    0.73
    0.72
    0.75
    0.84
    0.83
    0.82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原卷版),共9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N,7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降水量1376,11万人,位居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题试卷01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试卷(北京)(解析版):

    这是一份押题试卷01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试卷(北京)(解析版),共19页。

    押题试卷01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试卷(江苏)(解析版):

    这是一份押题试卷01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试卷(江苏)(解析版),共16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地理(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