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涤荡灵魂、滋养精神。诗歌已经容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唤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舟大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熏陶(tá)B. 馈赠(guì)C. 滋养(zī)D. 栖居(qī)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容入B. 唤发C. 艺术结晶D. 神舟大地
3.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富丽堂皇B. 气冲牛斗C. 神采奕奕D. 博大精深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B.馈赠(guì)——kuì。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A.容入——融入;
B.唤发——焕发;
D.神舟大地——神州大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B.气冲牛斗: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C.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D.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根据后面的“中华诗词文化”可知,应用:博大精深,形容中华诗词文化的广博丰富。
故选D。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 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 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 随着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识。
A.两面对一面,前后不一致,把“否”去掉;
B.缺少宾语,应在“最基本的”的后面加上“权力”;
D.缺少主语,删去“随着”;
故选C。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D. “记”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有误。《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是一篇小说;
故选A。
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怡当的一项是( )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 ;从古树的年轮中 从冰雪的消融中, ;从穿石的滴水中, ;从蜂蜜的浪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①我们读出了生命的苍劲 ②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③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④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A. ②①③④B. ②④③①C. ③②④①D. 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语段后明晰,横线句与上句有必然的联系。秋叶的飘零预示季节的变换,所以②在首位。“年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指生命的长久,与①句生命的苍劲相关联。“冰雪的消融”是因气温升高,天气回暖,与“春天的脚步”连接。水滴石穿向来用于形容坚持不懈,与④句契合。故选A。
二、名句默写(7分)
7. 古诗默写。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桃花源记》“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于桃花林的幽静美丽;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读《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
【答案】 ① 波撼岳阳城 ②. 芳草鲜美 ③. 落英缤纷 ④. 海内存知己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纵我不往 ⑦. 子宁不嗣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撼、芳、缤纷、己、涯、邻、纵、嗣”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名著阅读与诗歌鉴赏(8分)
(一)
8.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______(填人名)的名著《_____》。
(2)关于这部名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中不仅记录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辉煌,而且在人文、哲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B. 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1) ①. 朱自清 ②. 经典常谈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结合“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可知,选段出自《经典常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辨析。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不正确。《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A。
(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诶。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汕。
9. 这首诗每章开头均以“_________”和“_________”起兴,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 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 全诗充满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答案】9. ①. 蒹葭 ②. 白露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起兴。
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知,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蒹葭”“白露”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萧瑟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婉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而是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故选D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1.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
A. 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 布谷鸟唱歌。
C.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12. 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3. 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答案】11. D 12.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3.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4.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根据“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提示,可知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根据“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的提示可知,该部分的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根据“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些提示,可知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可知该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数据的比较,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可知“海拔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变化”,“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因此才会出现“山脚的花已然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
(二)
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完成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一直记着呢。今年我带上儿子一块回去!”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5. 文章围绕端午节的“艾香”回忆了儿时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几件往事,表达作者萦绕内心的一份乡野浓情。(每空限15个字以内)
16. 本文描写生动传神,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表达效果。
17. 结合语境,谈谈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有什么好处。
18. 文章结尾写“艾香馥郁而绵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 ①. 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祛病免灾 ②. 母亲清晨采艾草为我们缝制香包 ③. 母亲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
16. 这句话是对晨曦中母亲采集艾草时的环境描写,“青草苍翠”“鱼跃蛙鸣”“闪闪发光”“亮晶晶”等词生动的表现了清晨的河堤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衬托了母亲采集艾草时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17.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表现了初夏艾叶淡雅脱俗的身姿和拂面的暗香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难忘的一份乡野浓情;引出下文回忆母亲为我们采艾草做香包的往事;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18. “艾香”既指家乡端午节插的艾草的香气,也是母亲为我们制艾草香包、煮艾草水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母爱,更寄托了一种浓浓的乡情。作者借“艾香”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根据第②段“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概括为:端午插艾,保佑家人平安;
根据第④段“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概括为:采艾、佩香包,感受母爱和温情;
根据第⑤段“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盘中、吸者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可概括为:用艾草泡水洗澡,浑身清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可知,这句话是对晨曦中母亲采集艾草时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采集艾草时幸福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同时这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苍翠欲滴,河水清清”是静态描写,表现了草青水清的样子;“鱼跃蛙鸣”“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是动态描写,表现了端午清晨的勃勃生机,也表现了“我”的喜悦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作答。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内容上,突出了采艾的带来的美好感受;表达效果上,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第①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艾香馥郁而绵长”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根据第④段“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知,还体现了对浓浓母爱的赞美;
根据第⑥段“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可知,还体现了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往来翕忽________
(2)悄怆幽邃________
20.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B.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C.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21. 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2. 文章第一段写“心乐之”,第四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结合选文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作者这“乐”与“忧”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9. ①. 轻快迅疾的样子 ②. 安静悲凉 20. D
21. (1)日光向下穿透水面,(鱼儿)的影子照映在石头上。(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2. 乐,是因为作者听到了悦耳的水声。忧,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使作者联想到被贬后的境况。触发了凄苦,孤寂的心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可:副词,大约/副词,可以;
B.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连词,因为;
C.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动词,逗乐;
D. 其:均为代词,它,它的;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下澈:向下穿透。
(2)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与友人来到小石潭,想要寄情山水,派遣内心的痛苦,寻找快乐,“闻水声,如鸣珮环”,因为听到了悦耳的水声而按捺不住心中的快乐。
但这快乐是暂时的,因为小石潭毕竟幽深冷寂,唯作者和友人外无其他人,这一环境又触发了作者被贬的抑郁忧伤之情,因而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六、作文(40分)
23. 人生是一次远足。那路上的风景斑斓,那邂逅的人影儿,那成长的旅程中留下的无数脚印,它们随着时光流转,深深烙进你的心底,成为那道印痕。在你记忆的扉页上,生活曾留下怎样的印痕呢?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成长的足迹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有些事虽然很小,时间也很很有短,但它在我成长的记录本上却是关键的一笔,有着浓重的色彩。小学毕业前参加的英语村活动,就是短短的13天,但是在这13天里,我体会到了很多艰辛与快乐。至今,当时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宛如一个个镜头,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掠过,无一不让我刻骨铭心。
初次离开家的我,犹如放归自然的小鸟,满脑子的兴奋与自由,完全不理会爸爸妈妈的再三叮咛,陷入了一片快乐的遐想中。……
可接下来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那么不尽人意,无数的困难,不久便如约而至。面对不喜欢的饭菜,我有口难咽;面对挑剔的生活老师,我小心谨慎;面对不懂中国话的外教,我与世隔绝;面对好朋友的“背叛”,我心如刀绞;面对刻板的寝室规则,我束手束脚。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这里的一切一切都压抑得我喘不过气来。没有了同学的抬举,没有了老师的偏爱,没有了父母的关心,我这才深深地体会到,原来家是多么的温暖,自己是多么的弱。
于是我面对着天花板发呆。我是个自尊心极强,且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又不擅长积极的表现自我。在小学的六年中,所以能得到老师的厚爱和同学们的好评,是自己用一点一滴长时间的努力积累换来的。而现在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13天,我行吗?我能适应这个集体吗?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吗?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吗?我既不能肯定又不甘如此默默无闻,几次三番陷入矛盾之中。
偶然间,外教的一句话让我毛塞顿开,大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就不能适应社会。
是啊,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自己呢?!
于是,课堂上,逐渐有了我精彩的发言;课间休息,也能听到我用不大流利的英语与手势和外教进行交流的声音;寝室里,会看到我搞卫生时卖力的动作;渐渐地,我与更多的同学有了说笑和玩耍。虽然这一切不足以让老师来认可我,但我从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品味了快乐的真谛,感受了成长的艰辛,也得到了真正的友谊。我疲惫,但我很充实。在充实中,我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学会了大胆展示自己。
13天的英语村生活渐渐进入了尾声,我却由惧怕、坚定变为了不舍。在最后的评选中,我意外地被“村民们”评为优秀学员。这张普普通通的奖状,是我成长的记录,是我用信心、勇敢、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对于我来说,它的份量好重、好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中心词“足迹”就是脚印或脚印的痕迹。“成长”生长而成熟;长成。结合材料“人生是一次远足。那路上的风景斑斓,那邂逅的人影儿,那成长的旅程中留下的无数脚印,它们随着时光流转,深深烙进你的心底,成为那道印痕。在你记忆的扉页上,生活曾留下怎样的印痕呢”可知,本题要求我们从个人经历出发,展现生活中的深刻印记。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事件,如一次挫败后的振作、一次成功背后的艰辛、一次与亲人朋友的深刻交流等。这些事件都是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它们既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情感的载体。成长的足迹,我们可以将写作主题确定为“生活中的那些深刻印记”,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这些足迹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如何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这样的主题既符合题目要求,又能展现我们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买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足迹”的具体内涵:可以是一次挫折后的成长,可以是一段友情的得失,也可以是一次旅行的所见所感。在构思行文时,我们可以采用倒叙或顺叙的方式,先描述事件的结果或影响,再逐步展开事件的经过和细节,最后总结事件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同时,为了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深度,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或感悟,对“足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我们可以思考“足迹”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的,或者“足迹”对我们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总之,在选择素材和构思行文时,要紧密围绕“足迹”这一主题,以真实、细腻、有深度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我们生活中的深刻印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禹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禹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禹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