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综合性学习,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粗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归省(xǐng)羁绊(jī)糜子(mí)人情事故(shì)
B.蓦然(mù)冗杂(rǒng)缄默(qiān)风雪载途(zài)
C.斡旋(wò)龟裂(jūn)沙砾(1è)消声匿迹(xiā)
D.连翘(qiá)两栖(qī)晦暗(huì)草长莺飞(zhǎng)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年轻人要虚心学习,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B.建军90周年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D.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3.选出下面语段画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使我终于爬到了岗山的山顶。岗山是辽宁第一高峰,海拨1373米。(B)它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东大约40公里左右处。距抚顺市175公里,距沈阳市215公里。(C)同学们在山顶有说有笑,我的耳边回荡着他们愉快的笑声和欢乐的笑容。(D)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确信,只要不断挑战自己,一定能攀上更高的山峰。
A.AB.BC.CD.D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B.贺敬之的《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核舟记》是明末魏学伊所编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中的一篇。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和《桃花源记》。
5.选出下列对《蒹葭》一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芦苇起兴,写芦苇与天光水色相映照,呈现出一种迷茫、朦胧的境界。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继而展开热烈追求,然而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怅惘。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体现了本诗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D.《蒹葭》这首叙事诗,着重叙述了一位男子追求心上人的故事。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名著阅读。
这部著作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
6.这部著作的名称是①_______,作者是②_______。
7.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xid):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受牵引而弯转。⑥欹(qi):倾斜的。
8.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2)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4)疾趋______________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潭中鱼可百许头。
11.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一个字。
【甲】①_________【乙】②_________
12.【甲】【乙】选文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题。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3.选文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请你为这幅画拟写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14.选文第①段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15.课文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选文中相照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
16.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18.选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请你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
嗅觉:__________________
触觉: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反映时间流转与气候、物候变化的关系,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杜甫的诗句描写了立春日的特殊食品——盛以春盘的生菜(不烹熟生吃的蔬菜)。民间流传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同样反映了节气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节气与饮食之所以形成一定的联系,首先在于中国人秉持“应季而食”的理念,注重尝新荐新。”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寒露种大蒜,霜降砍白菜。”农作物各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播种时间不同,成熟时间不一,不同的节气便各有自己当令的食品,即所谓“时品”。应季而食的理念让人尽量食用“时品”,节气日的饮食活动尤其注重享用新收获的农产品或其他应时鲜货,如谷雨日吃香椿、霜降日吃柿子等。清人顾禄《清嘉录》就记载了立夏日尝新的习俗:”立夏日……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
【材料二】
6月21日,是今年的夏至。
夏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呢?是到来的意思吗?其实,这里的“至”指的是“极、最”,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极致”,其中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北半球白昼时间在一年中最长。夏至当天,除海南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且昼长均大于夜长,越往北昼越长。如哈尔滨日照时间在16小时左右,南京可达14小时,即便在海口,也有13小时。
第二层含义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球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日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日晷的晷针,无法形成影子以在晷面上指示时刻——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这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事实上,整个二十四节气都与太阳高度角紧密相关。古人发现,随着太阳的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利用仪器,他们还慢慢发现了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并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接着,又利用日影长短变化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规律,确立了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逐渐勾勒出一年四季的图像。
日照时间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那么夏至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呢?其实,因为光照时间长、地表太阳辐射充足,夏至时气温确实会比较高。但夏至之后,因太阳光照将向南再次“扫描”北半球,热量还会继续积蓄,之后我们才会迎来夏季最热的两个节气----小暑和大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气温的高低,气象学给出了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摄氏度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7摄氏度时称为酷暑。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至虽热,却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19.【材料一】第二段引用杜甫的诗句和民间流传的谚语有什么作用?
20.【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材料二】中加粗词语“几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22.试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理解二十四节气中“冬至”的含义。
23.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寒露种大蒜,霜降砍白菜。”中含有两个节气。
B.中国人在节气日的饮食活动尤其注重享用新收获的农产品或其他应时鲜货。
C.夏至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夏至的“至”是到来的意思,意味着夏天到来。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7摄氏度时称为酷暑。
三、综合性学习
八年二班组织开展了“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古诗文知识,准备出一期黑板报,但是有两个栏目还没准备好,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24.请你为黑板报设计一条主题语:______________。
25.“佳句积累”栏目中有两句诗张明不清楚哪一句是李白所作,哪一句是杜甫所作,请你帮助他判断。
①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①_______
②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②_______
四、默写题
26.诗文名句默写。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2)关关雎鸠,①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②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3)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5)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写作题
27.阅读提示,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身影让人难以释怀。《社戏》中平桥村孩子们在夜色中消失的身影让人留恋,《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后生们元气淋漓的身影让人振奋,《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最终黯然离开的那个身影让人心酸……是否也有一个身影,让你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请先将题目“你的身影,让我_________”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少于600字。②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糜子(mí)——(méi),人情事故——人情世故;B.蓦然(mù)——(mò),缄默(qiān)——(jiān);C.沙砾(1è)——(lì),消声匿迹——销声匿迹;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此处形容年轻人不能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使用正确;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形容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使用不当;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此处形容这部传记小说无人理睬,使用正确;D.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此处形容“我”顿时明白了他的话,使用正确;故选B。
3.答案:D
解析:考查病句修改。A.缺少主语,去掉“使”;B.“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一个;C.“回荡着他们愉快的笑声和欢乐的笑容’搭配不当,去掉“和欢乐的笑容”;故选D。
4.答案:C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C.《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末魏学洢,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故选C。
5.答案:D
解析:D.《蒹葭》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线索,因此不是叙事诗,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故选D。
6.答案:《经典常谈》;朱自清。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文段“这部著作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可知,文段选自《经典常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于1942年出版,几十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7.答案:①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经典的意义。首先,文学经典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良田沃土,是他们汲取经验、学习知识、改变气质的最好途径。如阅读《辞赋》《诗》《文》等,我们可以陶冶情操、升华气质,还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丰厚土壤;其次,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从儒家经典作品,如《论语》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再者,阅读经典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强。如阅读《战国策》《史记》等,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充实精神内涵。并且,学生的诵读能力被转化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8.答案:(1)大约;(2)深;(3)因为;(4)快走。
解析:
9.答案:(1)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2)走了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
解析:
10.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
解析:
11.答案:①清;②伟(奇)。
解析:
12.答案:《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孤寂悲凉之情。《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
13.答案:月夜航船。
解析:本题考查拟小标题。根据第①段“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于是架起两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可知,时间是在晚上,事件是划着船要去赵庄看戏;根据第②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第③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第④段“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可知,本段是在去赵庄行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综上可概括为:月夜行船。
14.答案: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动作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根据第①段“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可知,“跳、拔、拔、点、磕、退、出、架”等动词,准确的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的动作,非常的熟练,麻利,也表现了小伙伴们要到赵庄去看戏的急切和愉快的心情。
15.答案:(1)似乎听到歌吹了;(2)果然是渔火;(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解析:本题考查前后照应。(1)根据第②段“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可知,这里听到声音了,第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则照应了本句的“歌吹”;(2)根据第②段“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可知,作者并不确定,是一种猜测,可能是渔火。根据第④段“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可知,作者原先看到的就是渔火,得到了确认,两句相照应;(3)根据第②段“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可知,作者并不确定是不是赵庄,只是一种感觉;根据第④段“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可知,作者的感觉是错误的,原先看到的并不是赵庄,本句呼应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16.答案:“轻松”“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获得的无比畅快和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根据第段“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可知 ,本段是写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月夜行船的画面,这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今天终于实现了,大家有说有笑,非常高兴,边划船边欣赏月下的美景,所以心情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欢畅,前文因看不成戏心情感到十分沮丧,现在终于可以看了,所以“轻松”“舒展”。
17.答案:比喻,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的速度快以及“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要求:从修辞的角度。根据第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可知,这是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跑”是拟人化的动作,以静写动,说明船行的特别快,但作者还以为船慢,生动形象的写出“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18.答案:示例:视觉角度: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嗅觉角度: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触觉角度: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听觉角度: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作答此题注意要求,要与相应的感官一致。
19.答案:具体地说明了节气与饮食的密切关系,进而说明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增加了生动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引用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和民间流传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使用了引资料的谠说明方法。根据第②段“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同样反映了节气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可知,通过引资料,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节气与饮食的联系,进而说明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使文章更权威、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20.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夏至当天,除海南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且昼长均大于夜长,越往北昼越长。
解析:
21.答案:“几乎”表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夏至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几乎”意思是十分接近,差不多。是表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但不排除极个别特例。结合材料二第④段“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可知,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但是不是完全直射,“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科学性。
22.答案: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本文详细介绍了夏至,冬至应与其相反,据此推断即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其实,这里的‘至’指的是‘极、最’,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可知,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第一层含义是北半球白昼时间在一年中最长”可知,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日晷的晷针,无法形成影子以在晷面上指示时刻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这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知,冬至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筛选和辨析。A.“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寒露种大蒜,霜降砍白菜。”中含有立夏、处暑、寒露、霜降等四个节气,选项描述有误;C.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其实,这里的‘至’指的是‘极、最’,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可知,夏至的“至”是极、最的意思,选项描述有误;D.根据材料二第⑦段“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气温的高低,气象学给出了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摄氏度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7摄氏度时称为酷暑”可知,达到35摄氏度时也属于高温,选项描述有误;故选B。
24.答案:示例一:汲取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示例二:漫步古诗苑,品味古诗情。示例三:欣赏古诗情韵,传承华夏文明。
解析:
25.答案:①李白;②杜甫。
解析:
26.答案:(1)亲山亲水有亲人
(2)①在河之洲;②君子好逑
(3)微君之躬
(4)悠悠我心
(5)欲济无舟楫
(6)天涯若比邻
解析:
27.答案:例文:
你的身影,让我敬佩
几年前的一个清晨,一缕缕阳光洒在我身上,晨光中,我看到一个个的行人为生活奔波,每个职位上的人都尽职尽责,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我正欣赏着路边的春景,看着人们的笑容,心里无比惬意。正在我徜徉肆意之时,一辆汽车迎面飞驰而过,留下的只有一股泥土味和一个空塑料瓶。我那原本惬意的心情全被这辆汽车带走了。我生气地看着这辆汽车远去,我无语、无奈、生气的情绪瞬间上涌上心头。我看着路中间还在滚动的塑料瓶,我捏着鼻子,摇着头继续往前走。
此时,你从对面马路走来。说实在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我的同学。你一副邋遢的样子不说,上课的姿势也不雅,一头鸟巢般的乱发和浑身散发出来的汗臭味,让大家纷纷对你“退避三舍”了。而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浓重的“地方口音”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笑料。同学们都在背后或当面叫你“鸟巢哥”,可你永远都乐呵呵地笑着。
我一看见你,心里嘀咕着:“刚看见乱扔垃圾行为已经够烦心了,怎么又遇见了你。”我继续往前走着,只见你快速地走到路中间,弯下腰捡起了那个空塑料瓶,向前方的垃圾桶走去。我愕然了,难道这是我的同学吗?他是不是做样子给我看,让我到学校宣传他的好人好事。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到,你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在外经常帮助邻里老人。你对人很有礼貌,见到路上有垃圾,都会弯腰捡起。我为自己当初幼稚的想法脸红,更为自己“视而不见”的行为羞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们在负重前行。“一个人的一个小小善举,对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也会带着更多的人弯腰拾起地上的垃圾。
你弯腰时的身影真美,你让我敬佩!
解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导语从教材中的课文切入、勾连了小说、散文和文言文篇目,最后落脚到“身影”上,体现了命题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学作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命题思路,也高度契合中考作文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的命题思路。写作的着眼点落在“你的身影”上,第一题:“你的身影,让我”即以人物为起点和中心,围绕“你”进行构思与选材。横线上可填写词语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以动词为主,如震撼、怀念、难忘、触动、激动、振奋、深思、愧疚等。不管填什么词,重点都要描绘出“你的身影”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突显出“你的身影”的特殊性。人物的选择比较多元,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虚拟人物等。“身影”是一个具象化的形象,从扣题的角度来看,需要在文中用一些文字和篇幅来描写“身影”。更重要的是,“身影”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多地指向人物的精神、思想、品格等。因此,在行文中应表现出所选对象该方面的特点。第二,文体选择和选材:结合“你的身影,让我”分析,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可以写父母的身影,可以写老师的身影,可以是某个同学的身影,还可以是某个印象深刻的人的身影。“身影”为何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有什么激励人心的故事发生,可以是成长路上不能忘记的一种亲情,或者是美好童年的一个烙印,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写作的重点。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人、事、物、景,要撷取最动人镜头,放大特写,详细描写被“身影”触动的过程,在这个身影里,精雕细刻,生动再现隐匿于生活深处的闪光点,并辅以抒情、议论抒写自己的感受。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1) _________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2) _________
(3) _________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文件包含七年级语文答案docx、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