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练习3.4 波的干涉(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5702194/0-17151564908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练习3.4 波的干涉(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5702194/0-17151564908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练习3.4 波的干涉(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5702194/0-17151564909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4 波的干涉精品当堂检测题
展开学习目标
02
预习导学
(一)课前阅读:
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质点振动的速度、振幅、矢量和、频率、相位、相位差
(二)基础梳理
(三)预习作业
1.(多选)两列分别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a波振幅为2 cm,沿x轴正方向传播;b波振幅为4 cm,沿x轴负方向传播.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均为v=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沿y轴负方向
B.横波a的周期为2 s
C.t=1.5 s时,质点Q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2 cm
D.两列波从相遇到分离所用的时间为2 s
答案 BD
解析 根据微平移法,且同一列波各点起振方向均相同,可知两列波的质点起振方向均沿y轴正方向,故A错误;横波a的波长为4 m,则周期T=eq \f(λ,v)=2 s,故B正确;横波b的波长为4 m,则周期也为2 s,t=1.5 s时经过eq \f(3,4)T,则质点Q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4 cm,故C错误;两列波从相遇到分离所用的时间为t1=eq \f(2λ,2v)=2 s,故D正确.
2.(多选)如图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时刻质点O正处在平衡位置
B.P、N两点始终处于平衡位置
C.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
D.从该时刻起,经过eq \f(1,4)周期,质点M到达平衡位置
答案 BD
解析 由题图可知,O、M为振动加强的点,此时点O处于波谷,点M处于波峰,点M是峰、峰相遇,只有当两波源振动相位相同时,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差才是波长的整数倍,若两波源振动相位相反,则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故A、C均错;P、N两点为减弱点,又因为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因此P、N两点的振幅为零,即两点始终处于平衡位置,B正确;从该时刻经eq \f(1,4)周期,两列波分别引起的振动都使点M位于平衡位置,故点M位于平衡位置,D正确.
03
探究提升
环节一 波的叠加
思考:1.(多选)甲、乙两列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从波源M、N两点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为2 m/s,振幅相同;某时刻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波的起振方向相反
B.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为3∶2
C.再经过3 s,平衡位置在x=7 m处的质点振动方向向下
D.再经过3 s,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5个质点位移为零
解析:选ABD 根据题意,甲波向右传播,起振方向向下,乙波向左传播,起振方向向上,故选项A正确;据题图可知甲波波长为4 m,甲波周期为:T=eq \f(λ,v)=2 s,频率f=eq \f(1,2) Hz,乙波波长为6 m,周期为:T=eq \f(λ,v)=3 s,频率为:f=eq \f(1,3) Hz,故选项B正确;再经过3 s,甲波波谷到达x=7 m处,乙波是平衡位置与波峰之间某一振动到达x=7 m处,所以该质点应该向上振动,选项C错误;此时除了波源还有x=9~10 m处、x=7~8 m处、x=6 m处、x=4~5 m处、x=2~3 m处共5个质点位移为零,故选项D正确。
2.(多选)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
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
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答案 AD
解析 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方向相反,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A正确;波峰与波峰相遇,振动方向相同,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质点仍在振动而不会停在最大位移处,B错误;无论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还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只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振幅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振幅,C错误,D正确.
环节二 波的干涉
问题探究1:(多选)水槽中,与水面接触的两根相同细杆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振动片做简谐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两波源发出的波在水面上相遇,在重叠区域发生干涉并形成了干涉图样.关于两列波重叠区域内水面上振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质点的振幅都相同
B.不同质点振动的频率都相同
C.不同质点振动的相位都相同
D.不同质点振动的周期都与振动片的周期相同
答案 BD
解析 在波的干涉实验中,质点在振动加强区的振幅是两列波振幅之和,质点在振动减弱区的振幅是两列波振幅之差,A项错误;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波不停地向外传播,故各质点的相位不都相同,C项错误;两波源振动频率相同,其他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故频率均与波源频率相同,周期均与振动片的周期相同,B、D项正确.
环节三 判断某点振动加强或者减弱的方法
问题探究2:(多选)如图所示为两列相干波某时刻的波峰和波谷位置,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距离为0.2 m,波速为1 m/s,在图示范围内可以认为这两列波的振幅均为1 cm,C点是B、D两点连线的中点,则( )
A.图示时刻A、B两点的高度差为2 cm
B.图示时刻C点正处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
C.F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零
D.经0.1 s,A点的位移为零
答案 BD
解析 A、B两点为振动加强点,两点振幅均为2 cm,两点高度差为4 cm,故A错误;C点为B、D两点连线的中点,所以C点处在平衡位置,根据“上下坡”法,C点正向上运动,故B正确;F点为振动减弱点,它到两波源的路程之差应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故C错误;因周期T=eq \f(λ,v)=eq \f(0.2×2,1) s=0.4 s,经t=0.1 s=eq \f(T,4),A点由波峰回到平衡位置,位移为零,故D正确.
问题探究3:(多选)如图所示,空间同一平面内有A、B、C三点,AB=5 m,BC=4 m,AC=3 m。A、C两点处有完全相同的波源做简谐振动,振动频率为1 360 Hz,波速为340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位移总是最大
B.A、B间有7个振动加强的点
C.两列波的波长均为0.25 m
D.B、C间有8个振动减弱的点
解析:选CDE 波的波长λ=eq \f(v,f)=eq \f(340,1 360) m=0.25 m,B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Δx=1 m=4λ,该点为振动加强点,但位移不总是最大,故A错误,C正确;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O点,则点O到A、C的距离相等,为振动加强点,OB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0.25 m、0.5 m、0.75 m、1 m的点为加强点,OA上到C、A的距离之差为0.25 m、0.5 m、0.75 m、1 m、1.25 m、1.5 m、1.75 m、2 m、2.25 m、2.5 m、2.75 m的点为加强点,共16个加强点,故B错误;BC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1.125 m、1.375 m、1.625 m、1.875 m、2.125 m、2.375 m、2.625 m、2.875 m的点为振动减弱点,共8个减弱点,故D正确。
04
体系构建
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某点振动加强或者减弱的判断方法
05
记忆清单
一、波的叠加
★学习聚焦:位移、速度矢量和
二、波的干涉条件
★学习聚焦:重点强调两波频率相等
三、判断某点振动加强或者减弱的方法
★学习聚焦:动态图解、公式计算
0601
强化训练
1、(多选)如图所示为某时刻的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沿相同方向传播的波形图,此时a波上某质点P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具有相同的波速
B.此时b波上的质点Q正向上运动
C.一个周期内,Q质点沿x轴前进的距离是P质点的1.5倍
D.在P质点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Q质点可完成20次全振动
E.a波和b波在空间相遇处会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解析:选ABD 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波速相同,故A正确。此时a波上某质点P的运动方向向下,由波形平移法可知,波向左传播,可知此时b波上的质点Q正向上运动,故B正确。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只上下振动,不会沿x轴前进,故C错误。由题图可知,两列波波长之比λa∶λb=2∶3,波速相同,由波速公式v=λf得a、b两波频率之比为fa∶fb=3∶2,所以在P质点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Q质点可完成20次全振动,故D正确。两列波的频率不同,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故E错误。
2、如图(a),在x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______m,两列波引起的点B(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C(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填“加强”或“减弱”).
答案 2 减弱 加强
解析 由几何关系可知两波源到A点的距离分别为AS1=10 m,AS2=8 m,所以两波源到A点的路程差为2 m;同理可得,BS1-BS2=0,为波长的整数倍,由振动图象知两波源振动方向相反,故B点振动减弱;波长λ=vT=2 m,两波源到C点的路程差为Δx=CS1-CS2=1 m=eq \f(λ,2),所以C点振动加强.
3.如图所示为声波干涉演示仪的原理图,两个U形管A和B套在一起,A管两侧各有一小孔,声波从左侧小孔传入管内,被分成两列频率________的波,当声波分别通过A、B传播到右侧小孔时,若两列波传播的路程相差半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等于________;若传播的路程相差一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零 原来声波振幅的两倍
4.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负方向和正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0.9 m处和x=-0.6 m处,两列波的波速大小相等,波源的振幅均为2 cm,两列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平衡位置在x=-0.2 m和x=0.1 m处的P、Q两质点刚要开始振动。质点M的平衡位置在x=0.3 m处,已知甲波的周期为0.8 s,求:
(1)乙波传播到M质点所需要的时间;
(2)在0~2.5 s时间内,M质点沿y轴正方向位移最大的时刻。
解析:(1)由题图可知,甲波的波长为λ甲=0.8 m,由于甲波的周期为T甲=0.8 s
由v=eq \f(λ甲,T甲)可得v=1.0 m/s
两波波速大小相等,由题图可知xPM=0.5 m
由t=eq \f(xPM,v),可解得t=0.5 s。
(2)由题图乙知乙波的波长λ乙=0.4 m,由T乙=eq \f(λ乙,v)
可得T乙=0.4 s
甲波使M质点处于波峰时,应有t甲=mT甲
解得t甲=eq \f(4m,5) s(m=0,1,2,…)
乙波使M质点处于波峰时,应有t乙=(n+2)T乙
解得t乙=eq \f(2,5)(n+2)s(n=0,1,2,…)
欲使两列波相遇后M质点位于波峰位置,
则必有t甲=t乙,即2m-n=2
因m、n只能取整数,故有
m=1、n=0时,t=0.8 s
m=2、n=2时,t=1.6 s
m=3、n=4时,t=2.4 s
所以t=0时刻后的2.5 s时间内,M质点沿y轴正方向位移最大的时刻分别为0.8 s、1.6 s和2.4 s。
答案:(1)0.5 s (2)见解析
5.有两列简谐横波a、b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列波在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已知a波的周期Ta=1 s.求:
(1)两列波的传播速度;
(2)从t=0时刻开始,最短经过多长时间x=1.0 m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
答案 (1)2.5 m/s (2)5.4 s
解析 (1)由图可知a、b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
λa=2.5 m,λb=4.0 m
两列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为v=eq \f(λa,Ta)=2.5 m/s
(2)a波的波峰传播到x=1.0 m的质点经历的时间:
ta=eq \f(Δxa,v)=eq \f(1+mλa,v)
b波的波峰传播到x=1.0 m的质点经历的时间:
tb=eq \f(Δxb,v)=eq \f(1.5+nλb,v)
又:ta=tb=t
联立解得:5m-8n=1(式中m、n均为正整数)
分析知,当m=5、n=3时,x=1.0 m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时经过时间最短.
将m=5代入t=eq \f(1+mλa,v)
解得:t=5.4 s.
6.图所示,在xOy平面内有两个沿z轴方向(垂直xOy平面)做简谐运动的点波源S1(1 m,0)和S2(5 m,0),振动方程分别为zs1=Asin eq \b\lc\(\rc\)(\a\vs4\al\c1(πt+\f(π,2)))、zs2=Asin eq \b\lc\(\rc\)(\a\vs4\al\c1(πt-\f(π,2)))。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 m/s,两列波在点B(5 m,3 m)和点C(3 m,2 m)相遇时,分别引起B、C处质点的振动总是相互( )
A.加强、加强 B.减弱、减弱
C.加强、减弱 D.减弱、加强
解析:选B 由于C点到两波源的距离相等,两列波从波源传到C点的路程差为ΔsC=0,为波长的整数倍,由两波源的振动方程可知两波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C为振动减弱点,则A、D错误;两列波从波源传到B点的路程差为ΔsB=eq \r(32+42) m-3 m=2 m,由振动方程可知两列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eq \f(2π,π)=2 s,波长为λ=vT=1×2 m=2 m,两列波从波源传到B点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所以B点为振动减弱点,所以B正确,C错误。
7.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速气体的过程中都会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削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所示,产生的波长为λ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在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r1和r2的路程,再在b处相遇,即可达到削弱噪声的目的。若Δr=r2-r1,则Δr等于( )
A.波长λ的整数倍 B.波长λ的奇数倍
C.半波长的奇数倍 D.半波长的偶数倍
解析:选C 要想达到削弱噪声的目的,应使两相干波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C正确。
8.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内,有三个质点a、b、c分别位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已知ab=6 m,ac=8 m。在t1=0时刻a、b同时开始振动,振动图像均如图乙所示,所形成的机械波在水平面内传播,在t2=4 s时c点开始振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机械波的波长为8 m
B.该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8 m/s
C.两列波相遇后,c点的振动频率增大
D.两列波相遇后,c点振动加强
解析:选D 由于两列波的波速相同,且ac
A.两波源的振动频率一定相同B.虚线一定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处
C.两列波的波长都是3 mD.两列波的波长都是1 m
【答案】A
【解析】波发生干涉的条件之一是频率相同,故A正确;虚线是振动减弱的区域,则一定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波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3个波长,所以两列波的波长都是2 m,故CD错误。故选A。
10.如图甲所示,手机小孔位置内置降噪麦克风,通过其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位相反的声波,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图乙表示的是理想情况下的降噪过程,实线对应环境噪声,虚线对应降噪系统产生的等幅反相声波。则( )
A.降噪过程外界噪音的能量消失了
B.降噪原理是使声波发生干涉
C.图乙所示,此时介质中的质点P处于平衡位置、速度最大
D.图乙所示,介质中的质点P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了一个波长的距离
【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降噪声波与环境声波波长相等,波速相等,频率相等,则两波叠加时候会产生干涉,由于两列声波等大反向,所以振动减弱,能起到降噪的作用,但并不是噪音声波的能量消失。故A错误,B正确;图乙所示,此时介质中的质点P处于平衡位置,但因为两列声波等大反向,所以合振幅为零,故质点P静止不动,速度为零,故C错误;因为质点P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会随波迁移。故D错误。
故选B。
11.(多选)如图所示是水平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简谐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2 cm,波速均为4 m/s,波长均为8 cm,E点是B、D和A、C连线的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E处质点是振动减弱的点
B.B、D两处两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8 cm
C.A、C两处两质点经过0.01 s竖直高度差为0
D.经0.02 s,B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8 cm
答案 BC
解析 由图可知,B、D两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它们的连线上各个点振动也加强,形成振动加强区域,所以E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A错误;由图可知,B、D两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振幅都是4 cm,此时D点处于波峰,B点处于波谷,则B、D处两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8 cm,B正确;A、C两处为波峰与波谷叠加,振动减弱,因两列波振幅相同,故A、C始终在平衡位置,高度差始终为零,C正确;由T=eq \f(λ,v)=eq \f(0.08,4) s=0.02 s知时间t=0.02 s为一个周期,则B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s=4A=4×4 cm=16 cm,D错误。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1.通过水波或声波观察波的干涉现象,认识到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2.能用波的叠加解释干涉花样的形成。
3.知道干涉的条件。
一、波的叠加
1.波的叠加原理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介质中同时存在几列波时,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传播规律而 干扰。在波的重叠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各波引起的振动,各质点振动的位移、速度等于各列波在该点引起的位移、速度的 ,当两列波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位移或者速度的矢量和在选定正方向后可简化为 。
2.两列波叠加时,峰峰或者谷谷叠加处,振幅为 ;峰谷叠加处,振幅为 。
答案:1.波的叠加原理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介质中同时存在几列波时,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传播规律而不互相干扰。在波的重叠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各波引起的振动,各质点振动的位移、速度等于各列波在该点引起的位移、速度的矢量和,当两列波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位移或者速度的矢量和在选定正方向后可简化为代数和。
2.两列波叠加时,峰峰或者谷谷叠加处,振幅为两振幅之和;峰谷叠加处,振幅为两振幅之差。
【概念衔接】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质点振动的速度、振幅、矢量和【拓展补充】振动加强:振幅为两振幅之和
【即学即练】(多选)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遇之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之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E.相遇之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位移始终最大
解析:选BCD 两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引起的振动情况都保持不变,而质点的振动情况由两列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故A错误,B、C正确;几个人在同一房间内说话,发出的声波在空间中相互叠加后,每列波的振幅和频率并不改变,所以声波传到人的耳朵后,仍能分辨出不同的人所说的话,故选项D正确;两列波相遇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振幅最大,振动的位移仍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故E错误。
【微点拨】注意振幅和位移的区别
二、波的干涉
1.干涉条件:两波频率 ,振动方向 ,相差 。
2. 图样特征:各质点的 不随时间而改变。
3.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公式法:
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 .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Δr=nλ(n=0,1,2,…),则振动 ;
若Δr=(2n+1)eq \f(λ,2)(n=0,1,2,…),则振动 .
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
若Δr=(2n+1)eq \f(λ,2)(n=0,1,2,…),则振动 ;
若Δr=nλ(n=0,1,2,…),则振动 .
(2)图象法:
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 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 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形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 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 .
答案:1.干涉条件:两波频率相等,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
2. 图样特征:各质点的振幅不随时间而改变。
3.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公式法:
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之差Δr.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Δr=nλ(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2n+1)eq \f(λ,2)(n=0,1,2,…),则振动减弱.
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
若Δr=(2n+1)eq \f(λ,2)(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nλ(n=0,1,2,…),则振动减弱.
(2)图象法:
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形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介于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之间.
【概念衔接】波的叠加
【拓展补充】干涉是叠加的特例
【即学即练】1.如图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c和f分别为ae和bd的中点,则:
(1)在a、b、c、d、e、f六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____.
(2)若两振源S1和S2振幅相同,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
(3)画出此时刻a、c、e连线上,以a为起点的一列完整波形,标出e点.
解析 (1)a、e两点分别是波谷与波谷、波峰与波峰相交的点,故此两点为振动加强点;c点处在a、e连线上,且从运动的角度分析a点的振动形式恰沿该线传播,故c点是振动加强点,同理b、d是振动减弱点,f也是振动减弱点.
(2)因为S1、S2振幅相同,振动最强区的振幅为2A,最弱区的振幅为零,位移为零的点是b、c、d、f.
(3)题图中对应时刻a处在两波谷的交点上,即此时刻a在波谷,同理e在波峰,所以所对应的波形如图所示.
答案 (1)a、c、e b、d、f (2)b、c、d、f (3)图见解析
2. 如图所示,在某一均匀介质中,A、B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波源,其简谐运动表达式均为x=0.1sin (20πt)m,介质中P点与A、B两波源间的距离分别为4 m和5 m,两波源形成的简谐横波分别沿AP、BP方向传播,波速都是10 m/s.
①求简谐横波的波长;
②P点的振动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
答案 ①1 m ②加强
解析 ①设简谐横波的波速为v,波长为λ,周期为T,由题意知T=eq \f(2π,ω)=0.1 s
由波速公式v=eq \f(λ,T)
代入数据得λ=1 m
【微点拨】没有波形时,一般考虑公式法。
高中物理3 光的干涉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a href="/wl/tb_c16320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3 光的干涉优秀复习练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4 单摆优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a href="/wl/tb_c16318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4 单摆优秀课后练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房顶上固定一根长2,2π s B.0,0 m lb=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机械振动1 简谐运动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a href="/wl/tb_c16318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章 机械振动1 简谐运动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