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合适的实验材料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向甘蔗汁中滴加斐林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后,混合液将由蓝色生成砖红色沉淀
B.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利用了“加法原理”
C.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观察指标是同位素的放射性
D.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在高倍显微镜下完成显微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甘蔗汁中富含的蔗糖是非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为还原糖,A错误;
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人为的增加了不同的条件处理,加热、加FeCl3溶液、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
C、DNA半保留复制利用的15N 是稳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C错误;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沿盖玻片的边缘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在高倍显微镜下完成显微计数,D错误。
故选B。
2. 生物体内的众多代谢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钼可作为人体内某几种酶(成分为蛋白质)的辅基而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以下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钼的生理功能可能不多,但也是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B. 钼元素在机体内含量少,这说明细胞对钼的吸收量很少
C. 钼能存在于R基团中参与构成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D. 钼元素在细胞内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钼元素是微量元素,虽然量少,但对生物体的作用不可忽视,A正确;
B、元素含量的多或少,应该从吸收和排出两方面去分析,而不能直接只看来源多或少,B错误;
C、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有的还含有S或Se(例如硒代半胱氨酸),不含钼元素,C错误;
D、元素在细胞内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而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同时钼参与构成的物质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3.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分离动物细胞的细胞器时,需要先用纤维素酶破坏细胞膜
B. 通过改变离心速率可分离不同细胞器,当离心速率较低时,能够让较小的核糖体最先沉降
C. 向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得到的沉淀物中加入丙酮酸可能会得到H2O和CO2
D.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差速离心法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证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细胞器的原理: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采用差速离心法,低速率大颗粒沉降,小颗粒在上清液,取上清液高速率离心,沉降小颗粒。
【详解】A、分离动物细胞的细胞器,要先将细胞膜破坏,细胞膜的主要成是脂质和蛋白质,可以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破坏细胞膜,A错误;
B、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采用差速离心法,当离心速率较低时,能让大颗粒沉降,较小的核糖体在上清液,B错误;
C、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得到的沉淀物主要含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以及细胞核,能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所以向其中加入丙酮酸后可能会得到H2O和CO2,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实验中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的分离是病毒自身的侵染特性,实验过程中用的离心法不是差速离心法,D错误。
故选C。
4. 下图是真核细胞中的电子传递及相关过程,图中A、B、C、D是四种蛋白复合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功能各不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电子传递及相关过程能产生大量ATP,只能发生在线粒体里,原核细胞内不可以发生
B. 四种复合体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图中膜的流动性会有差异,这主要与磷脂分子的疏水端相关
D. NADH代表还原型辅酶Ⅱ,既是能量的载体又是还原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的需氧呼吸是指需氧代谢类型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需氧呼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糖酵解,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第二阶段称作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和NADH;第三阶段为电子传递链过程,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最终与O2反应生成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图示电子传递链过程涉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氧呼吸不仅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也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由于没有线粒体,该过程可发生在原核细胞膜上,A错误;
B、图中4种蛋白质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这4种蛋白的基因各不相同,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关,B错误;
C、磷脂分子含有脂肪酸链,而脂肪酸链既有饱和的,也有不饱和的,饱和的在室温状态就已经是固态了,因此低温状态下的流动性,与脂肪酸链的种类有关,即与磷脂的疏水端有关,C正确;
D、NADH代表还原型辅酶Ⅰ,其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所以既是能量的载体又是还原性物质,D错误。
故选C。
5. 科学家发现狗尾草等植物的有机物合成过程与常见的光合作用不同,其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叶肉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天冬氨酸可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维管束鞘细胞
B. 代谢过程④⑤⑧中,属于吸能反应是⑤⑧
C. 该植物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D. ⑧过程ATP变成AMP时会脱掉2个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通,可完成物质交换,图中,叶肉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天冬氨酸可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维管束鞘细胞,A正确;
B、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NADPH脱氢生成NADP+和H+是一个放能反应,因此图中代谢过程中属于吸能反应的是④⑧,⑤是放能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NADH中,B错误;
C、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结合图示,该植物发生场所为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C正确;
D、图中,ATP水解可以获得ADP+Pi,继续水解最终可得AMP+2Pi,故⑧过程ATP变成AMP时会脱掉2个磷酸基团,D正确。
故选B。
6. 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和再生依赖于肌卫星细胞。长期处于静息状态的卫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再生的潜能。当骨骼肌受到外部刺激或损伤后,静息的卫星细胞可被激活,进而参与肌肉修复。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某些肠道菌群可以调控肌卫星细胞的稳态,该研究揭示了预防骨骼肌衰老的新路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肌卫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可进行增殖并分化,能参与肌肉的修复
B. 肌卫星细胞自我更新和再生的过程中,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正常情况下,人和体内上述具有调控作用的肠道微生物是共生关系
D. 该研究反映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延缓骨骼肌细胞的衰老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干细胞保留了增殖、分化能力。
【详解】A、肌卫星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参与肌肉的修复,A正确;
B、肌卫星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再生依靠的是细胞增殖,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正常人肠道内某些肠道菌群可制造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同时人体可为这些微生物提供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两者之间彼此有利,C正确;
D、据题可知当骨骼肌受到外部刺激或损伤后,静息的肌卫星细胞方可被激活,而肠道菌群紊乱就极有可能是一种“刺激”,引起肌卫星细胞的更新和再生,从而延缓衰老,D正确。
故选B。
7. 已知水稻的抗旱对敏旱为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以抗旱多颗粒和敏旱少颗粒水稻为亲本,杂交得到F1,其自交得到的F2中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9:3:15:5,若让F1与敏旱少颗粒测交,后代中敏旱少颗粒的水稻所占比例是( )
A. 3/8B. 5/8C. 3/32D. 9/32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假设抗旱(显性)、敏旱相关基因用A、a表示,多颗粒(显性)、少颗粒相关基因用B、b表示,亲本为抗旱多颗粒和敏旱少颗粒水稻,基因型为A_B_和aabb。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9:3:15:5,该比例等于(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9:3:3:1)与(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12∶4)之和,根据水稻结实能力相等可推测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且二者比例为1∶1。则该群体的配子比例为AB∶Ab∶aB∶ab=1/2×1/4)∶(1/2×1/4)∶(1/2×1/4+1/2×1/2)∶(1/2×1/4+1/2×1/2)=1∶1∶3∶3,该群体测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1∶1∶3∶3,其中敏旱少颗粒的水稻所占的比例是3/8,A正确。
故选A。
8. 人类染色体异常会造成流产、新生儿痴呆等疾病。甲图表示7号和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交换,但细胞内基因结构和种类未发生变化;乙图为由于7和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而形成某痴呆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已知Ⅰ2、Ⅱ2的染色体发生了如图甲所示的染色体交换。若Ⅱ-2与Ⅱ-1的后代出现9号染色体部分三体(如7号染色体含有9号染色体片段),则表现为痴呆,若出现9号染色体部分单体(如9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后代早期流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个体Ⅰ-2的7号或9号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量发生了改变
B. 理论上,个体Ⅱ-2能够产生AB、AB—、A+B、A+B—这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C. 和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互换一样,该变异类型也属于基因重组
D. 为防止生出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孩子,建议婚前进行遗传咨询,妊娠期间进行染色体检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用甲图中的字母表示):第7号染色体和第9号之间发生相互易位即为携带者,其染色体组合为A+ABB-;9号染色体“部分三体”(细胞中出现某一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有三份),则表现为痴呆病患者,其染色体组合为A+ABB;9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细胞中出现某一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后代早期流产,其染色体组合为AABB-;正常个体的染色体组合为AABB。
【详解】A、一旦发生了易位,虽然细胞中基因种类和数量不改变,但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量,A正确;
B、Ⅱ—2的染色体组合为AA+BB-,所以能产生AB、AB-、A+B、A+B-这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B正确;
C、图中所示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而减数分裂Ⅰ前期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C错误;
D、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所以为防止生出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孩子,建议婚前进行遗传咨询,妊娠期间进行染色体检查等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C。
9.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这一修饰途径可能存在于所有高等生物中,它主要发生在DNA分子中的胞嘧啶上。DNA甲基化可调控基因的活性,即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非甲基化使基因正常表达。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改变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B. 骨骼肌细胞中,呼吸酶基因处于非甲基化状态
C. DNA甲基化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D. 基因高度甲基化后其表达被抑制原因可能是DNA聚合酶不能与该基因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是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详解】A、甲基化的基因其碱基序列不会发生改变,但由于会影响基因的转录,可能会使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骨骼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细胞呼吸强度大,呼吸酶基因正常表达,处于非甲基化状态,B正确;
C、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不属于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条件下对基因表达的调控,C错误;
D、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相结合,故无法转录形成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D错误。
故选B。
10. 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草食动物的捕食和城市化的进程均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B. 可用不产HCN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产HCN的植株
C. 基因重组会增加基因的种类,但不会影响H和D的基因频率
D. 与市中心相比,市郊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更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详解】A、草食动物间接淘汰了不含HCN的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A正确;
B、不产HCN的两纯种植株的基因型HHdd、hhDD,二者杂交能产生基因型为HhDd可产生HCN的植株,B正确;
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会增加基因的种类,也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
D、与市中心相比,市郊种群中产HCN个体的比例大,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大,故h、d的基因频率更低,D正确。
故选C。
11.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联系,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图乙表示突触之间的联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B. 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
C. 对比A和B,A中神经元连接的特点是一个突触前神经元只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相连接
D. 与A相比,当B中a点的最初刺激已经停止时,传出神经上的神经冲动仍能持续一段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甲中,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A、图甲①来自兴奋性末梢,因此其突触小泡中含有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
B、突触2中的前神经元来自抑制性末梢,因此突触2对①处的轴突兴奋起抑制作用,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B错误;
C、图乙中的A和B相比,A中一个突触前神经元只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连接,而B中则出现两个突触前神经元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连接的情况,C正确;
D、当刺激B中的a点时,兴奋通过突触向右传递,然后又有部分信号通过右边的突触反向传递到最左侧,使传出神经上的神经冲动持续一段时间,而A的左侧受刺激,兴奋向右传递后,神经冲动迅速消失,D正确。
故选B。
12. 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在用拟南芥研究植物激素时发现,它有多种细胞分裂素的受体,主要定位于内质网膜上。细胞分裂素在拟南芥细胞内发挥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AHP是转移蛋白,ARR是调节蛋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上受体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拟南芥进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B. 磷酸化的B型ARR能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是因为它可以与基因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
C. 拟南芥的个体生命活动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 细胞分裂素既能促进细胞分裂,也能促进侧枝发育,抑制顶端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属于信息分子,起到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激素调节知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详解】A、图示内质网膜上受体,在接收信号并传递信息的时候会伴随着去磷酸化和磷酸化,A正确;
B、起始密码子不在基因上,而在mRNA上,B错误;
C、如图,原本B型ARR会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结果产生了A型ARR之后,A型ARR会抑制B型ARR发挥作用,即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细胞分裂素既能促进细胞分裂、芽的分化,也能促进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等,D正确。
故选B。
13. 科学家对某处样地进行了群落演替的调查,并将此处一枝黄花(草本植物)、无毛火炬树(落叶灌木)以及诸多乔木树种的调查结果绘制成下图。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盖度能反映植物数量的多少,盖度的大小取决于植株的数目
B. 群落演替中的优势种在不占据优势之后,不可以长时间存在
C. 优势种可能在演替过程中占据一次优势之后,再次占优势
D. 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的生态位不会重叠
【答案】C
【解析】
【分析】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比如参天大树,树冠非常大,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就大,因此盖度大,不取决于植株数目,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些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故原有的优势种不一定会消失,B错误;
C、按照演替顺序来看,理应是草本先占有优势,接着才是灌木占据优势。图中从1970年开始,展示的就是无毛火炬树占优势,这是灌木,但是在1980至1990之间,灌木优势下降了,但乔木却还没能完全占优势,在此之间,草本重新占据优势了,C正确;
D、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之间有优势取代,说明存在种间竞争,它们之间生态位有重叠,D错误。
故选C。
14.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辅相成。一些物质可随风在大气中流动,并参与到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生物地球循环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最终变为热能而散失
B.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推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是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中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D.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详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
B、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正确;
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是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必须不断的从外界补充,D错误。
故选D。
15. 谷雨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雨时节,浮萍开始生长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布谷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虽会提高其被天敌捕食的机会,但仍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稳定
C. 戴胜鸟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D. 保护布谷鸟、戴胜鸟等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3)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A错误;
B、尽管布谷鸟的鸣叫声虽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但也能吸引异性,同时被捕食的往往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B正确;
C、戴胜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C正确;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
16. 传统发酵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发酵工程在食品、医药和农牧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关两者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
【详解】A、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而传统发酵技术通常为家庭、作坊式生产,A正确;
B、传统发酵技术所利用的菌株是原料中的自带菌株,多是混合菌种发酵,而发酵工程是利用人工培育的菌株进行发酵,菌株多为人工分离、选择和培育所得,一般为单一菌种,B错误;
C、传统发酵技术所用的是天然存在的菌种,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为主;发酵工程为液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C正确;
D、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食品更安全,发酵时间短,D正确。
故选B。
17. 蓝莓营养丰富,不仅富含常规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极为丰富的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因此又被称为"皇后”和“浆果之王”。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榨汁前需将新鲜的蓝莓除去枝梗,再进行冲洗
B. 过程③在糖源充足、氧气不足时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
C. 在过程④时,为避免杂菌污染,榨出的蓝莓汁需经灭菌后才能密闭发酵
D. 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若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若缺少糖源、氧气充足,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榨汁前需将新鲜的蓝莓进行冲洗,然后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蓝莓破损,防止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错误;
B、过程③是果醋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B错误;
C、过程④果酒制作的菌种的来源于蓝莓皮上野生的酵母菌,若对蓝莓汁进行灭菌会导致酵母菌被杀死,无法进行该发酵过程,C错误;
D、在没有糖源的情况下,醋酸菌可以把酒精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变为醋酸,故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D正确。
故选D。
18. 微生物的培养基类型较多,一般可根据其用途、物理性质以及培养基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离时,应使用固体培养基,以便通过分析菌落特征和数量
B. 获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多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摇床培养,以利于细胞增殖和代谢的进行
C. 从液体培养基中取样对细菌计数时,还需须用到的有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
D. 固体培养基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法,微生物培养时往往倒置平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微生物计数通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菌落数间接计数。微生物实验完成后需先灭菌后再对相关工具进行洗涤,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详解】A、常见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离,应使用固体培养基,以便通过分析菌落特征和对菌落数量的统计以达到目的,A正确;
B、摇床的使用,可以让营养物质和细胞接触更充分,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代谢的进行,B正确;
C、血细胞计数板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霉菌孢子等的计数,细菌计数板常用于相对较小的细菌等的计数,C错误;
D、固体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倒置培养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减少污染的可能,并减慢培养基中水分的挥发,D正确。
故选C。
19. 由于北半球“高烧”不退,加上没有降雨,直接引发了气候的连锁效应,导致了大规模的干旱出现。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1个月缩水近70%。干死的河蚌随处可见,20年来渔民头一次湖上骑车。为探究黄薇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某研究小组以黄薇一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 5 组水分处理[CK(对照)、T1(轻度干旱)、T2(中度干旱)、T3(中度干旱)、T4(重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保持在 65% ~ 75% 、45% ~ 60% 、30% ~ 45% 、15% ~30% 、5% ~ 15% ) ,采用盆栽试验连续处理 20 d。
(1)黄薇根系既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也能吸收无机盐。在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填“分生区”、“伸长区”或“成熟区”)。在干旱的环境中,黄薇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以增强其抗旱性。
(2)测得黄薇可溶性糖的含量如下图一所示,结果表明黄薇可以通过____________ ,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
(3)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活性氧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维持相对稳定。干旱胁迫下,黄薇产生过多的活性 (氧自由基)会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性和识别性,影响细胞膜的___和 _______的功能。与此同时,黄薇通过产生抗氧化酶(如SOD、POD等)来清除O2-,抵御细胞膜透性损伤。下图是不同水分处理下黄薇中两种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据图分析可知: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 ①. 成熟区 ②. 增大
(2)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来升高细胞液的渗透压,便于从土壤中获取水分
(3) ①.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②.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③. 随着干旱程度加深,黄薇的SOD、POD活性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黄薇在轻中度干旱胁迫下,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O2-,保护细胞膜,对中轻度干旱有较好的适应性,而重度干旱下,抗氧化酶活性很低,细胞膜会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分析】1、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2、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不同,细胞的代谢和抗逆性不同,当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相对增高时,细胞的代谢减慢,抗性增强;反之代谢快,抗性差。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如高温、干旱、寒冷等)。
【小问1详解】
根尖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同时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当结合水/自由水比值低时,细胞代谢旺盛,但抗逆性差,如癌细胞、萌发的种子、分生组织细胞等;当结合水/自由水比值高时,细胞代谢强度弱,但抗逆性增强,如干种子、越冬植物、细菌芽孢等。因此在干旱的环境中,黄薇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增大,以增强其抗旱性。
【小问2详解】
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结合图形信息可知,黄薇可以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来升高细胞液的渗透压,以便于从土壤中获取水分。
【小问3详解】
细胞膜具有三大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作用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它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化学物质传递(如激素、递质),通道传递(如胞间连丝),接触传递(如精卵结合、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三种类型。在干旱胁迫下,黄薇产生过多的活性O2-(氧自由基)会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性和识别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已知黄薇通过产生抗氧化酶(如SOD、POD等)来清除O2-,抵御细胞膜透性损伤。结合图形信息可知,随着干旱程度加深,黄薇的SOD、POD活性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黄薇在轻中度干旱胁迫下,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O2-,保护细胞膜,对中轻度干旱有较好的适应性,而重度干旱下,抗氧化酶活性很低,细胞膜会遭到严重破坏。
20. 科学家在美国东海岸的浅水湖泊和盐沼地中发现了一种绿叶海天牛(学名E.chlrtica,一种无壳的软体动物),它们的幼体呈棕色,但经过吞食一些藻类(比如V.litrea)以后,通体变绿。之后,绿叶海天牛可以不再进食,只需“晒晒太阳”就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时间最长可维持9个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其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_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_______。
(2)科学家推测,取食藻类后,绿叶海天牛变绿的原因是保留了藻类细胞中完整的的叶绿体,而不是单一的光合色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想探究该结构或物质进入绿叶海天牛细胞后,是否像在藻类细胞中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给绿叶海天牛提供_______,然后不断缩短光照时间,并立即杀死固定绿叶海天牛,同时提取其各种成分进行分析,当检测到整个体系中除开始提供的物质以外只有__________________,即可判断暗反应的第一种产物是什么,继而研究后续产物和其余过程。
(3)进一步研究发现,绿叶海天牛确实是吸收了藻类的叶绿体。但叶绿体只是一种半自主的细胞器,它的正常工作必须依赖位于___________基因持续编码的蛋白质(例如由PsbO基因编码的光系统II稳定蛋白)来维持,而作为动物的绿叶海天牛本身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结合上述信息推测,绿叶海天牛在取食藻类时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将绿叶海天牛和它啃食的藻类之一V.litrea进行了一些测序工作,首先利用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的某物质,通过逆转录酶等获取若干单链DNA,然后对相应的单链DNA的序列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该实验中,获取单链DNA的模板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 蓝紫光
(2) ①. 单一的光合色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完整的叶绿体才可以相对独立的进行光合作用 ②. 14CO2 ③. 一种物质具有放射性时
(3) ①. 细胞核(或藻类细胞核) ②. 不仅吸收了藻类的叶绿体,还吸收了藻类的细胞核基因
(4) ①. mRNA(或RNA) ②. 藻类的相关基因,确实被绿叶海天牛吸收并整合到细胞核基因中
【解析】
【分析】1、光合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其中叶绿素占色素总量的3/4,包括叶绿素a (蓝绿色)和叶绿素b (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占色素总量的1/4,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2、色素分离时滤纸条上自上而下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小问2详解】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单独的色素无法进行完整的光合作用,因此得出完整的叶绿体才可以相对独立的进行光合作用。要想知道暗反应的第一种产物,即卡尔文循环的第一种产物是什么,提供14CO2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先后杀死并固定细胞,分析产物中的放射性情况。如果除了14CO2以外只有一种物质有放射性,那么这种物质就是暗反应利用二氧化碳后产生的第一种产物。
【小问3详解】
叶绿体执行正常功能依赖于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所以绿叶海天牛不仅吸收了了藻类的叶绿体,还吸收了藻类的细胞核基因。
【小问4详解】
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图中的绿叶海天牛和其食物藻类细胞的单链DNA序列几乎相同,说明在藻类细胞里表达的基因,在绿叶海天牛细胞里同样进行了表达,它们都产生了几乎完全相同的RNA。并且RNA是从细胞质基质中获取的。因此得出结论,藻类的基因确实被绿叶海天牛吸收并整合到了细胞核基因中。
21. 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湖北省高温范围将继续扩大,多县市达到历史极值。根据湖北省高温中暑指数预报,预计20—23日除西部高海拔地区不易发生中暑外,省内其他大部地区高温中暑气象风险均达一级,极易发生高温中暑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指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大于40°C 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 为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近日,张女士在浙江小黄山漂流景区游玩时,突然脸色苍白、四肢僵硬。当时气温41℃,大家都以为张女士中暑了,经过检查,发现张女士竟是急性失温。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大脑、心肺等主要生命器官)温度降低,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下表是3种不同程度失温症。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若长时间处于炎热环境或湿冷大风等恶劣环境中,由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危及人体健康。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时有益的。比如,当人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感冒发烧时,人往往食欲不振,原因是________。
(3)有两类人群最易患热射病,一类是高温、高湿环境工作、锻炼的人群;还有一类是体质较差的老人、小孩和产妇。如遇到身边的人出现了“热射病”症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治疗热射病最重要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4)2021年0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发生令人震惊和痛心的山地越野马拉松选手失温伤亡事件。人体轻度失温时,浑身不停地颤抖,写出与此相关的反射弧: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但中度失温时(体温33~35℃),颤抖变得无法控制,甚至出现尿失禁的状况,原因是________。重度失温时(体温30~33℃),有时会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
【答案】(1)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 ①. 非特异性 ②. 发烧的时候,体温会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会降低,所以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3)快速降温 (4) ①.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所支配的骨骼肌 ②. 单向 ③.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 ④. 上升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它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遗传下来的。
【小问1详解】
正常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小问2详解】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式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因此,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发烧的时候,体温会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会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所以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小问3详解】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37.5℃之间。热射病是指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大于40°C 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 为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因此治疗热射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快速降温。
【小问4详解】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人体轻度失温时,浑身不停地颤抖,因此其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所支配的骨骼肌。
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完成相应的反射活动。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人的排尿反射和机体低级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验血时不发生缩手反射,人有意识的控制排尿,都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当中度失温(体温33~35℃)时,人体会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反应力下降。因此中度失温(体温33~35℃),颤抖变得无法控制,甚至出现尿失禁的状况,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
人在感觉寒冷时,大脑的体温控制中枢会控制流向体表的血液,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能量供应。此时血管收缩,体表血液量减少,导致手脚冰凉、麻木。但到了最后时刻,当大脑体温控制中枢也无法再控制体温时,血管扩张,体内深处温热的血液会涌向体表,但此时体表已经很冷,在温热血液刺激下,会产生热的错觉,所以有人在弥留之际会撩衣服散热或者脱衣服等。因此重度失温(体温30~33℃)时,若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会上升。
22.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为CO2和NH3,供给植物吸收和利用。下列是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细菌的有关问题,请分析回答。
(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________。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和图2是培养某土壤细菌的结果图,其对应的接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两种方法接种后培养基上都可以得到由单个细胞繁殖所形成的_________。
(3)下面是两种培养基配方:
表1:A培养基配方
表2:B培养基配方
如果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选择 ______(填“A” 或 “B”)配方的培养基,原因是__________。
(4)三位同学对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取0.2 mL稀释液涂布,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1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66;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2、246和256,取平均值238;
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4、212和259,取平均值165;
在三位同学的统计中,乙同学的统计结果是相对准确可信的。按照该同学的结果,每毫升原液中的菌体数是________。
【答案】(1) ①. 脲酶 ②. 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CO2来合成有机物
(2)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平板划线法 ③. 菌落
(3) ①. B ②. 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4)1.19×109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小问1详解】
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是一种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图1菌落均匀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图2是平板划线法接种,两种接种方法都可以得到由单个细胞繁殖所形成的单菌落;
【小问3详解】
如果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选择上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即B培养基;
【小问4详解】
按照乙同学的结果,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体积×稀释倍数=238÷0.2×106=1.19×109个。选项
比较项目
传统发酵技术
发酵工程
A
规模
通常为家庭、作坊式生产
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
B
菌种
选育的单一优良菌种
天然的混合菌种
C
发酵形式
固体、半固体为主
液体、半固体为主
D
产量品质
发酵时间更长,产量较小
品质更高,更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体温(℃)
症状
轻度失温
37~35
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
中度失温
35~33
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反应力下降。
重度失温
33~30
人的意识变得模糊,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有时会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纤维素粉
NaNO3
Na2HPO4·7H2O
KH2PO4
MgSO4·7H2O
KCl
酵母浸膏
H2O
5 g
1 g
1.2 g
0.9 g
0.5 g
0.5 g
0.5 g
1 000 mL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H2O
1.4 g
2.1 g
0.2 g
10.0 g
1.0 g
15.0 g
1 000 mL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2024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