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习题
展开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些基本条件是( )
①无机盐②空气③水分④二氧化碳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下列实验为 了证明土壤中含有机物的是( )
A.B.
C.D.
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 水B. 风C. 闪电D. 阳光
如图实验,在石棉网上放上一些土壤,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此实验是为了探究土壤中含有( )
A.水分B.空气C.无机盐D.有机物
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水B.风C.闪电D.阳光
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
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人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B.无机盐C.砂粒D.腐殖质
下列实验中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的是
A.B.
C.D.
、填空题
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 。
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现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土壤,把它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往盛有铁块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甲所示的水,往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乙所示的水。请回答:
(1)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________。
(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_。
(4)本实验中铁块能否用铜块代替?
、实验题
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解答题
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4.1土壤的成分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B。
C
【解析】土壤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四种:1.无机物-如小颗粒状岩石、黏土;2.有机物-如植物动物的尸体腐烂、又称腐殖质;3.空气;4.水。
A.向盛有土壤块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产生气泡,原因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从水中溢出形成气泡,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土壤块加热,试管口内壁上出现水珠,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B不符合题意;
C、将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出现火星,有焦臭味,证明土壤中是存在有机物,C不符合题意;
D、将土壤与水混合,然后将悬浊液过滤,再将滤液放到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最后得到白色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D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土壤组成成分及实验常规操作分析。
A:加热土壤,用酒精灯外焰,A错误。
B:过滤土壤浸出液 ,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称量土壤,左物右码,C错误。
D:蒸发土壤浸出液 ,D正确。
故选D。
C
D
【详解】
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烧焦味。
故选D。
C
【解析】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所以,水、风和阳光都参与岩石的形成,只有闪电没有参与土壤形成。
故答案为C.
D
【解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故答案为D.
C
【解析】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的特性。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是由于水由液态到固态过程中水的体积增大导致玻璃瓶破裂;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是外力作用压缩导致岩石凹陷;故A错误;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高温岩石温度骤降导致岩石收缩,导致岩石破裂;故B错误;
C.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雨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岩石破碎;故C正确;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形成酸腐蚀岩石导致溶洞形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B
【解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据此分析即可。
经过灼烧后的土壤中几乎没有有机物,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应该是无机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C
【详解】
要证明土壤中的有机物。首先我们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土壤中有机物基本含有蛋白质,且有机物是可以燃烧的。往土块里倒水,如果有气泡溢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错误;将土壤装在试管里,放在酒精灯上烤,若试管内壁上出现水珠,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B错误;将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烧,若闻到烧焦类物质或是出现黑色焦炙,可以认为土壤中有有机物,C正确;将土壤浸出液放酒精灯上烧,过一段时间,若发现表面皿上有粉状物质,则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盐,D错误。
、填空题
(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解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
(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2)650毫升;750毫升(3)10%(4)能
、实验题
(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解答题
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的成分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423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土壤的成分课堂检测</a>,共9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423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练习</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土壤的成分答案解析,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温度的剧烈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a href="/kx/tb_c9423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复习练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太阳和月球答案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