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实物展现、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开始根的学习,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最后的拓展部分贴合生活实际,将课本中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的第1课时,是在前面学习土壤相关知识后,从植物的根与土壤的联系过渡到后面植物根茎叶的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本课学习活动分成四大板块:
聚焦板块,通过生活中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来引出课题《植物的根与植物吸收》。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介绍植物根系的分类和功能。活动1:观察大豆和小麦的植物根系,初步理解植物根系的分类标准和影响植物根系分布的因素。活动2:通过实验来探索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将实验细分为几个板块,来引导学生找实验变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得到植物主要吸水部位为根尖。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让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根尖结构和植物根尖纵切永久装片,并以小组讨论和自学的形式,总结根尖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得出根尖细胞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再通过显微镜的动态细胞变化得出根尖吸水失水原理,动态实验的呈现,极大的给予了学生视觉效果的震撼,加深了印象。
拓展板块,分析讲解了生活中种植植物所需注意的事项,贴合生活实际。
【学情分析】
本次课介绍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将已经学习过的土壤的相关知识和植物联系起来。学生对植物的结构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相关部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引出根系的分类,再通过对植物的根的作用的分析与讨论,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得出植物吸水的具体部位是根尖。再通过实物观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重点)。最后从“植物的根在所有情况下是否都能吸水”来引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的提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学习,能说出什么是根系
知道根系的作用
掌握根尖基本结构的细胞特点与功能特点
掌握根尖吸水的部位和吸水原理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区别直根系和须根系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和细胞失水实验的微观呈现,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降解根尖四个分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和相应功能,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习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对生活植物常见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再次体会科学的生活化,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难点:植物细胞吸收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电脑
实验器材准备:小麦的幼根、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植物根尖纵切的永久装片
【教学过程】
【作业】
作业本A本4.3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聚焦
师:老师这几天培养了一个植物,在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加水,那么消失的200ml的水去哪里了呢?
生:被植物吸收了,或者蒸发了
师:被植物的什么部位吸收了呢?
生:植物的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根(板书)
探索
师:从刚才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可以知道,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呢?
生:对植物起到固定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
师:展示图片(大豆和小麦植物的根系),这是大豆和小麦根系的图片,仔细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根的数量不同,大豆有明显发达的根
师:有明显发达的根系称为主根,其余为侧根,有主侧根之分的根系称为直根系,无主侧根之分的根系称为须根系(板书)
师:须根系的根是由不定根组成的,那么什么是不定根呢?不定根是指从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师:我们来巩固一下这个知识点,展示图片(多种植物的根),大家来判断一下分别属于什么根系?
生:第一种是直根系,第二三种是须根系。
师:通过我们刚刚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直根系的植物大部分是双子叶植物,须根系的植物大部分是单子叶植物。这就可以说明不同种类植物的根是不同的,除了植物的种类这个因素,还有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根系在土壤的分布情况?
生: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
师:不管根如何分类,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吸收,那么根的各个部分都能吸收水分吗?如果不是,那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呢?
生:根尖,因为根尖最容易生长,是用来在土壤中吸收水分的
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一猜想呢?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分为A、B两组。将A组的两株小麦植株所有根的前端剪去3-5mm(即根尖),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B组不做处理。将2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师:(如果前面学生未能答出吸水部位在根尖,则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剪掉根尖呢?)为什么要在切口处涂上石蜡?
生:防止根的剖面吸水,影响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要用土壤浸出液而不是土壤呢?
生:能使植物在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
师:展示实验完整的视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A组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
三、研讨
师:通过我们刚刚的实验,可以发现根尖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那为什么根尖可以吸收水分呢?根尖是植物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根尖上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体现出这些功能呢?我们将根尖进一步放大观察。
实物展示小麦的根尖(小组观察)
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麦的根尖,你能看到什么?
生:有很多绒毛
师:这些绒毛其实是植物根尖的根毛,它们的数量能数清楚吗?
生:有点太多了
师:那根毛的着生部位在哪里呢?
生:距离根尖的尖端还有一点点的距离
师:再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根尖的其他部位,你认为根尖可以分为几个区域?你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生:4个区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的形态不一样
师:那就说明不同的区域功能是不同的,它们的形态也会有差异。接下来我们分小组讨论,按照ppt的格式来深入探讨根尖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总结):说明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师:能否根据刚才的分析找出根尖结构图中4个分区的细胞最大的特点
生回答
师(总结):从根尖的尖端起,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以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的器官,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而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那么植物的根毛细胞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到水分呢?
生:不一定
师:展示细胞失水和吸水复原的视频
师:分析总结
师:当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水分的运输途径具体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植物根部的纵切和横切图。
师:通过刚刚我们的学习可以知道,植物根部什么结构什么是用来输送水分的呢?
生:木质部
师:对,展示图片(水分进入植物的途径图),这副图片展现了水分进入植物根部的途径,我们一起来说水分进入植物根部的途径是:水→根毛细胞→皮层细胞→木质部导管→植物体的各个结构(板书)
四、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浇水不能太多,施肥不能过量。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隐藏着科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在聚焦环节,以植物水培过程中水分变化引入主题,切合课题,也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植物的根的分类和作用有基本的概念,为后面植物吸水的实验奠定基础。
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种实验材料的作用,同时在动手实验中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加以运用。
研讨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呈现更多信息。在不断积累的信息中,加深对植物根尖结构和相应的特点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种实验材料的作用,同时在动手实验中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加以运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浙教版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