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一等奖教学课件ppt
展开杜甫(712—770), 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沉郁:情感深沉;顿挫:语言刚劲、铿锵有力、章法多变。
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之前
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
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
开元六年718七岁,始作诗文
33岁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34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
19岁,游晋。20岁,游吴越,24岁,自吴越归东都。
26-29岁游齐赵,30岁归东都。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35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40岁,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36岁,参加科举落第。李林甫操纵,野无遗贤
37-39岁,干谒求汲引,不得
41岁,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43岁,进封西岳赋,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
44岁,十月授河西尉,不就。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现实主义特点已经成为主体,沉郁顿挫的诗风也初步确立。
《兵车行》是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起点的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得官后探家时在奉先所写,可作为长安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45岁,避难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
46-47岁,身陷长安,后逃奔肃宗行在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获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8岁,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弃官携家逃难,于年底到达成都。
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猜猜登上高处会抒发何种感情?
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
乾元二年759,春,卜居西郭浣花里
得严武等相助,于浣花溪建草堂,过上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此后,他曾避乱至梓州、阆州,回到成都后,入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任节度参谋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这十年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是他的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江南又逢李龟年》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
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夔州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
朗读感知
明确字音渚清(zhǔ) 霜鬓(bìn) 潦倒(li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
律诗(1)限字数。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定韵脚。每首诗歌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3)调平仄。诗中每个字该用平声还是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4)讲对仗。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队长。对仗又分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相对,宽对则只要求词性相同、意义大体相对。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声音凄清。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家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病:疾病。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苦恨:极恨。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秋风急劲,蓝天高远,猿啼凄清。小洲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地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漂泊万里远离故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垂老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因病戒了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登高所见(首联颔联)——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情景交融,写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前句表现诗人“悲秋”之感,后句表现诗人对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感伤。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5.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对仗之妙的艺术效果)
首联两句,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颔联写山景、江景,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蕴含了哪些方面的深层意蕴?谈谈你的理解。
①国事艰难,壮志难酬。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已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②人生潦倒,消愁无途。诗人孤苦无依,满腹愁情无法消除。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但本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部编高教版(2023)三 赤壁赋一等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21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赤壁赋一等奖教学ppt课件</a>,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青黛壹,主问客答,古人事迹,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乐悲喜,月初出东方既白,挖掘本文线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口语交际:辩论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2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口语交际:辩论评优课ppt课件</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准备,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登高备课ppt课件</a>,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热身,诗歌鉴赏,安史之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