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热点11 古代诗歌比较分析类题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热点11 古代诗歌比较分析类题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11古诗文阅读之比较分析类题原卷版docx、热点11古诗文阅读之比较分析类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微观
命题特点
① 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查。
②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
③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二是两生并考(两首诗全是陌生的),多以主观题为主。
设问形式:
1.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语言风格/意象/情感上的不同。
2.本诗与课本中的某一首诗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设问解读:
近年高考中诗歌比较阅读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对比形式:一种是两首课外古诗的比较阅读,通常会给出对比要素,如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另一种是课内外诗的比较阅读,不单独设题,但在选择题选项或者简答题中考查学生对课内诗词的记忆与理解。
解答方法:
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进行,内容层面包括诗歌的客观对象和主旨等要素,形式层面包括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要素。
1.明确对比的要求:是对比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2.明确对比的角度:应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比。一般题干会明确指出对比角度,角度的个数不等。
3.整体感知,明确异同:根据题干所给的角度,从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出发,整体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根据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先寻找能够体现相同点的诗句,结合该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在哪里;再寻找能够体现不同点的诗句,分别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回答主观题时需注意:
阐述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2. 要对诗歌原句进行分析,切忌直接得出片面结论。
3. 如果是分析情感的异同,要写出情感词以及情感产生的缘由。
4. 如果是对比手法的异同,要分别具体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主旨是什么。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热点突破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作答步骤
仔细读题,明确对比的要求。分析画眉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
明确对比的角度: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从手法入手,找出二者作用的不同。
整体感知诗歌,明确异同:根据题干的要求,整体比较两首诗手法上的不同点。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文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值分点作答。(6分)
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3分)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3分)
作答总结:
1.仔细读题,明确对比的要求。
2.明确对比的角度。
3.整体感知诗歌,明确异同。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值分点作答。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 勤政楼 千秋节 2.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二)(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4.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3. 感伤 达观 4.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三)(2019·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6.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7.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5.C 6.A 7.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A。
7.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9.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8.C 9.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
【解析】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C。
9.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分点整理答案。
(五)(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词写于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时。②此词写于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的篇章结构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发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中“孤鸿影”出现的情境不一样,但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
11.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0.D 11.苏词: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关于两首词中的“孤雁”这一意象的分析说反了,应该是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答题时,分别根据两首词所写的内容,分析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
苏词: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通过分析“缺月”“疏桐”“寒枝”“沙洲”等意象可知,苏词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
萨词:上片前两句交代“见孤雁”的环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远的夜空装点得分外美丽,月光下是一江澄净的秋水。词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秋夜显得格外漫长。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鸟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此时词人独立船头,抒发了孤寂落寞的情怀。下片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后两句收束全篇,继续写孤雁,从眼前说到将来:秋风呜呜,夜里做梦,梦魂深感孤单;到下霜时分,孤雁栖息的芦苇荡将愈加寒冷。写出了孤雁的处境及其心态。此词较为全面地表现了词人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及对前途的忧惧之情。“明月”“长空”“水”“西风”“霜”“蒹葭”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画面,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六)(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3.“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2.D 13.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
D项,“更喜欢"错误,两首诗歌展现的竹子各有特点,第一首中是新竹,第二首是古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别,所以也不存在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的说法。
故选D。
13.本题考查鉴赏形象,品味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歌借助“竹”这一意象寄托的情志有什么不同。所以考生应该到两首诗歌中找到描写竹子的内容,把握两首诗歌中竹子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中的不同情感。
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是新竹,“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都是写新竹的内容,“箨落长竿削玉开”是说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这两句承接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作者借助新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
第二首诗中描写的是老竹。“古竹老梢惹碧云”“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都是写老竹的内容,第一句“古竹老梢惹碧云”,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以此说明自己虽然失意家居却甘守清贫;最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其二是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作者以此表达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考生根据这些来比较二者情感不同即可。
(七)(2023上·河北保定·高三保定市第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乐天①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梦微之②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③相次去,夜台④茫昧得知不?
[注]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在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之前,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元稹去世后葬于咸阳。③阿卫,元稹的小儿子。韩郎,元稹的女婿。④夜台,指坟墓,也用来指代阴间。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在夜里忽然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他非常吃惊,不顾病体,蓦然从床上坐起。
B.元诗语言简练,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凄凉的景象来抒发心情。
C.白居易做梦与元稹同游,早晨醒来泪流满巾。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现已去世多年。
D.白诗颈联说泥土侵蚀着元稹的身体,而诗人自己顶着满头白发也只暂时居住在人间。
15.这两首诗体现了元稹与白居易的“惺惺相惜,情谊深厚”,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元稹遭遇贬谪,又身患重病,他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时非常吃惊,不顾病体,蓦然从床上坐起,元稹对白居易的被贬感同身受。表达了元稹对二人遭遇的哀伤和不平之情,也表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谊。②白居易大病初愈,夜梦与去世多年的好友元稹同游,表达了白居易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也表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现已去世多年”错,应是“此时白居易多次生病,而元稹去世多年”。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元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元稹此句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此处表达了元稹对二人遭遇的哀伤和不平之情,也表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②白诗中首联“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写梦中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白居易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述说自己身体多病,而老友已长眠地下近十年,设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躯壳寄于世间。此诗写白居易大病初愈,夜梦与去世多年的好友元稹同游,言简意深,情深义重,感人至深,表达了白居易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也表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八)(2023上·山东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社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2)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语言表达及意境、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赏析。
【答案】(1)D
(2)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
②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
不同点:
①意境上:杜牧诗中描写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蒲苇,营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围,意境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中描写落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而来,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境界壮阔磅礴,意境更加深远。
②情感上:杜牧诗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表达了作者被贬官时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杜甫诗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直接强烈”错误,“来时还下杜陵无?”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这一急切的询问,把诗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园之思,一并曲折传达以出,所以应该是“曲折委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相同点:
手法上:都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中运用“萧萧”、“淅淅”的象声词入诗,使萧索凄寒之景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使诗人之愁苦况味更显浓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萧萧”、“滚滚”的象声词入诗,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一句听视,一句视觉,有疏宕之气。
情感上: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杜牧诗中“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表达了诗人落寞暗淡情怀。杜甫诗中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不同点:
意境上:杜牧诗歌“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意境上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写出了长江激流不息,“滚滚”渲染了长江磅礴的气势。境界上更加壮阔磅礴。
情感上:“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秋风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萧索,虽不着一情语,而诗人落寞暗淡的情怀,被贬官时的痛苦,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都已隐然蕴于其内。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九)(2023上·江苏南通如皋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①,时在金陵
姜夔
翰墨场中老斫轮②,真能一笔扫千军。
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③,回施江东日暮云④。
【注】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朝天续集》是诚斋的诗集。②斫轮: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③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④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
B.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
C.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
D.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
18.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统编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选入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请你结合姜夔诗中所体现的杨万里诗歌“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17.C 18.①姜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风格: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写景状物自然成文,清新晓畅。
②《小池》通过描写清泉、细流、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展现“小池”之诗情画意;
③小荷含苑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写景状物非刻意为之,如“风行水上”,随笔而发,无斧凿之痕,清新晓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分析有误,“风行水上自成文”指的是杨万里作诗毫无刻意雕琢之感,就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风格的分析能力。
对杨万里诗歌的风格,姜夔在诗中的颔联说“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意思是,四季的物象,不时地听候调遣,山川有灵,一定会远远避开,怕被您摄入笔下。用拟人的手法道出了杨万里诗歌的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这一诗歌创作上的特点。结合《小池》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这也是写景,有“泉”,有“树”,将自然景物入诗,符合姜夔所说诚斋体的特点。
姜夔诗的颈联“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写诚斋的诗非强力所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体现的是杨万里诗歌的风格是清新晓畅,如“风行水上”般流畅自然。结合《小池》诗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刚刚生出的新荷含苑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这一景象清新自然,诗情画意自在其中,毫无斧凿之痕。
(十)(2023上·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注】①梦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②诬;假象。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以鸟养鸟”的道理与《种树郭囊驼传》中的道理一样。
B.根据诗歌句式对仗的特点可以推知“尽性”“知天”语义相近。
C.其六第一句中的“谁乐”,包含了“鱼的欢乐”和“观者的欢乐”。
D.其六借用“梦鹿得鹿”的典故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
20.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答案】19.D 20.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以鸟养鸟”是说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错,这两个典故所指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物我合一、真假难辨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庄子·至乐》篇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城郊,鲁侯叫人把它擒住养于庙堂,给它享受食“太牢”(整头牛)与奏“九韶”的最高级待遇,海鸟却不敢吃一口,三日后饿死了。庄子感叹说: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以鸟养鸟”,就是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让它栖息山林,浮游江湖,食小鱼,伴群体止息,以适应生存环境(尽性)。《庄子·庚桑楚》有同样意思的话: “惟虫能虫,惟虫知天。”“虫”,泛指一切飞鸟走兽,它们各具天性秉赋(能虫),无论是飞、走、鸣、跳,都得之天授,契合自然(能天)。
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后两句化用《孟子·尽心》篇的话: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与我合一”),就是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如果能反诸身而求其实,“尽其心,知其性”,加强自身修养,那么人心就会与物理一致,达到“四十不动心”(孟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至乐境界。“若与予也皆物”,“若”,你也,承首句“鱼”,泛指一切生灵;“予”,我也,泛指人。万物皆有相同相异、相通相隔之处,人也不例外。这是超脱“鱼乐”深一层的理解。人心物理的底蕴均在“尽性”、“知天”,如果“执而我之”,像郑人“梦鹿得鹿”那样,汲汲于对外占有的私欲,得失观念过重,则既害人性,又悖物理,那就是愚蠢了。这里的“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十一)(2023上·浙江杭州桐庐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2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B.苏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诗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D.《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2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21.D 22.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十二)(2023·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崇宁元年(公元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荒”句写诗人历尽坎坷,“鬓毛斑”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法类似,同样强调了诗人年华易逝。
B.“生入”句写诗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从军西域,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
C.“满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也暗指了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更显出君山的空濛。
24.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题材相同,而诗人登楼所见所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23.D 24.①杜诗登楼所见的是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②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绾结湘娥十二鬟”描绘了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冒雨登楼抒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错误。“银山”句的意思是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愜意)。“银山”指波浪,而非君山。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知,杜诗登楼所见的是洞庭湖,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可见,这两句是写洞庭湖,境界宏阔。结合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深刻地显示出了杜甫晚年时精神痛苦的状态。
从“岳阳楼上对君山”“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可知,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看到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感叹自己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暗含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结合注释①“崇宁元年(公元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的写作背景,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在风雨中独上高楼,借“生入瞿塘滟滪关”“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抒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也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十三)(2023·陕西西安·陕西师大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今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暮年蛰居故土江南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据北方国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写在书斋墙壁上的诗,题目为“题老学庵壁”。诗中可见诗人书斋中读书消日的形象,透出他对国家的担忧。
B.首联写简陋的老学庵使用竹子和节草建造而成,就连架竹的苫茆也只几椽而已,表现出诗人生计的萧然与老学庵的简陋。
C.颔联写自己在老学庵的读书生活,描写了一幅乡居的读书画面,“消永日”和“送流年”中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D.尾联写诗人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帮他煎茶打扫的情景,旨在表现诗人借此对田园生活闲适淡泊、乘化随缘的悠然心境。
26.有人说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在内容情感上有相似之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5.D 26.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后,南方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竟然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渐安于现状,中原沦丧的国土就无法收回了。这两句诗都表现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却无法如愿的愤懑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旨在表现诗人借此对田园生活闲适淡泊、乘化随缘的悠然心境”分析有误。诗中明写对童子的煎茶扫地的随缘态度,暗写北伐恢复大计无法推行的悲慨愤懑。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写作背景为“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的是统治者偏安江南,不图进取,百姓也安于现状,没有忧愁。
《永遇乐》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写的是沦陷区的百姓安于异族的统治,不知反抗,还对统治之君祭拜。
这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有担忧之意,担心收复失地再拖延下去就可能收不回了。
(十四)(2023·陕西商洛·陕西省丹凤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寿章参政
陈耆卿
声名早已压人寰,手握枢机鬓未斑。
嘉会①宛如鱼在水,远猷直放马归山。
风生帷幄深沉处,春在边陲广莫②间。
闻说吴儿眠正熟,月明夜户不曾关。
【注】①嘉会:昌盛的际会。②广莫:辽阔空旷。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祝寿诗。根据诗意,祝寿的对象是曾担任过参政的章姓官员。
B.首联盛赞章参政威名赫赫,非只一日。他虽然执掌国政,但是年纪未老。
C.颔联以如鱼得水喻章参政深受君主器重,在他的谋划下,边境没有硝烟。
D.颈联承上,写章参政庙堂决策议论风生;到了春天,边疆一片辽阔空旷。
28.本诗尾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7.D 28.①侧面烘托。本诗尾联通过对吴地百姓夜不闭户、安心睡眠的情景描写,侧面烘托了章参政治理有方的能臣形象。“遥想”三句通过“小乔初嫁了”一事,侧面烘托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该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②想象(虚写)。本诗尾联与“遥想”三句均为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为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到了春天,边疆一片辽阔空旷”错。联系“远猷直放马归山”“风生帷幄深沉处”等句来看,“春在边陲广莫间”意为辽阔空旷的边疆安宁太平,没有战争。“春”字富有象征意味,象征着和平、安宁、祥和,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侧面烘托。本诗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小孩夜中安睡和百姓夜不闭户这两个生活细节,烘托出在章参政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相处融洽,更能表现出章参政的重大政绩,侧面烘托了章参政治理有方的能臣形象。“遥想”三句以小乔衬周瑜,以美人衬英雄,通过“小乔初嫁了”一事,侧面烘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该手法的运用,更为鲜明突出地体现出周瑜的英姿潇洒与年轻有为。
②想象(虚写)。本诗尾联想象吴地小孩睡得正香,夜晚月明,而百姓睡觉不用关门。写百姓的这些生活细节,正是为了衬托章参政的治理水平之高与政绩之显著。“遥想”三句为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为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刻画了周瑜的英姿潇洒与年轻有为的形象。
(十五)(2022上·广东梅州·高三兴宁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29.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B.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从侧面来写“思家”。
D.第二首诗第二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30.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29.C 30.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
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错,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灯”寄托了诗人羁旅之愁和思家之情。“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冬至的深夜时分,诗人抱膝枯坐,想象家人围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以“对写法”来表现“思家”,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使这种思家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②《宿渔家》中的“灯”为诗人而燃,“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此诗中“灯”,表达了诗人借宿渔家的惬意之情。
(十六)(2023上·广东汕头·高三金山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32.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1.C 32.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诗句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这两句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呈现了蜀地山中雨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天气像晚来的秋天。诗句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2
全国
甲卷
《画眉鸟》
《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比较
全国
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手法比较
浙江卷
《楼前》《过勤政楼》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
情感、
写法比较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语言风格比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热点08 文言文比较分析人物、事件类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08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比较分析人物事件类题型突破原卷版docx、热点08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比较分析人物事件类题型突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热点07 文言文关联教材比较辨析类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07古诗文阅读之文言关联教材比较辨析类题型突破原卷版docx、热点07古诗文阅读之文言关联教材比较辨析类题型突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热点04 文学类文本理论与文本互证类题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04现代文阅读II之理论与文本互证类题原卷版docx、热点04现代文阅读II之理论与文本互证类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