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热点13 语言文字运用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这是一份热点13 语言文字运用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13语言文字运用之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原卷版docx、热点13语言文字运用之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情微观
二、命题特点
①在语言表达运用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这一特点或考向变化值得关注。尤其在23年高考卷中,全国卷有三套出了该题型。
②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人称代词的使用),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
③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
设问形式:
1.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和“-----”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效果好,为什么?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方法: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词语的含义是指基本含义及附加含义,附加含义包括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以及新产生的含义。
2.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代词的指代意义等情况,是否有值得赏析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甚至考虑是否使用了叠字叠词、色彩词等。比如2023新高考Ⅱ卷。可能表达更准确,更贴切,搭配更合理;。
3.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语段性质(文学性语段或说明性语段等)、词语使用的对象(主语)及表达意图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1.多角度赏析。这些角度主要有:
①句式效果(重点),有没有句式的改变,比如:长短句、整散句,倒装句,被动句,常式句,变式句,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存现句,单句,复句。或者句子成分是否发生改变,是否强调突出某个成分。
②修辞角度,考虑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可能让句子更生动贴切,或者更有节奏感,或者语气更强烈。表现手法,有没有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或者视听结合,对比烘托等等。
③语体、语境,看句子在语意、褒贬、句式上是否与上下文协调一致是否有语体色彩改变,比如幽默、风趣、活泼、轻松、舒缓、严谨。
④结构角度,和上下文是否有结构关联,比如:照应、铺垫、过渡、照应开头、放在结尾;陈述对象和角度顺序。陈述对象有没有发生改变,比如主体是突出人的感受,还是突出物、景的特征。角度顺序是否发生改变:高低、俯仰、先后;时间,空间,逻辑。可能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条理,从简到难,从浅到深,从一般到特殊。
⑤主题、情感。可能涉及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文章的主旨,比如:满足、喜欢、热爱、讴歌、赞美、批评、厌恶
2.析透效果。
注意角度与效果要对应一致,效果分析要结合语段,要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只说空话。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文段尤其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和情感把握准,毕竟这道题的得分关键在此。
(一)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3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热点突破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作答步骤
仔细读题,明确对比的要求。“处处、微微、早早”和“处、微、早”相比
理解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题干中的含义:“处处”表示周遍义,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微微”表示更加轻微
,微小的程度加深;“微”表示轻微。“早早”表示很早,文中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早”表示时间靠前。
3. 分析语境中词语的用法:AA式重叠。一般来说,名词的AA式重叠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动词重叠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重叠有程度加深或者恰当义,如“长长”“大大”
4. 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叠词比别是叠词强调的程度更深。
5. 根据分值整理答案: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所有、全部、都、许多、很多)(1分)
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 (1分)
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靠前、提前)(1分)
作答总结:
1.仔细读题,明确对比的要求。
2.理解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题干中的含义。
3. 分析语境中词语的用法。
4. 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5. 根据分值整理答案。
(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2023年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热点突破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作答步骤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比较原文“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从时态上比较,从音节上比较,从语意上比较。
第三步:析效果。
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某些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了很多。
原句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不呆板,改后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双音节的,过于单调。
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相比,前者更能够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
第四步:定答案。
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
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
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3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B 2.D 3.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
A.“能”,动词,“能够,可以”;
B.“能”,动词,“擅长,善于”;
C.“能”,动词,“能够,可以”;
D.“能”,动词,“能够,可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
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
B.“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
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
D.“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使用了排比修辞;“一起”反复出现四次,运用反复修辞。改句没有运用修辞,原句的排比和反复修辞使描写的性语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俩老头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文段短句化的口语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
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样的效果。
(二)(2022新高考II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4.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5.第一处三句话,表现了个体“我”在照相时对自我各方面形象的急切关注,只在第一句开头标出主语“我”,后两句连贯紧承,突出急切关注的心理,语势贯通,情感充沛;②第二处三句话,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我”的热情关心,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更好地体现照相时大家互相提示、互相帮衬的热闹亲切的氛围。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前面说“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那么照相而入“馆”,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一件事。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顺理成章”,意思是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
第②空,此处是对照相馆的感受,前面谈到了它的“神秘”,“端庄含蓄”,这里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幽暗”造成的“高贵感”,这些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应用“难以言喻”,意思是指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第③空,这是写照完相之后等待取相的感受,前面有“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说明很兴奋,想要早点看到自己的照片,应用“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这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想要自己的形象比较完美;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后两句连贯紧承,能够突出这种急迫而又兴奋忐忑的心情,语势贯通,情感充沛;
而第二处“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这是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如“脸上粘了个东西”“头发乱了”“牙上有韭菜”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我”的热情关心,这样写表现出大家一起去照相的紧张而又兴奋、热闹亲切、互相帮衬的情景。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
(三)(2022上·湖南邵阳·高三邵阳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6.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6.“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7.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
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8.排比。
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
“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心里眼前,历历在目,正如这一年四季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的变化中是祖父的老迈,“我”的长大成熟,从中可见岁月无穷,但人有意,自然规律下“我”难以留住祖父,但会懂得这些数字的意义,并努力珍惜用心对待与祖父在一起的幸福美好,并留驻心底。
使用排比修辞,用“我……,祖父……”的表达句式,间隔反复中不断强化突出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父的不舍,语言简单但情感深厚,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启发读者思考,并用心对待生活,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中使用了排比,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变化,多角度多侧面联想想象:
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四)(2023上·河北张家口·高三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
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9.文中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在突出“药引”难得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0.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用法丰富,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和作用。
※11.下面句子(1)和本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大概”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
(2)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
【答案】9.①“起码”体现对“药引”的基本材料要求较高;
②“须”体现寻找“药引”地点的唯一性;
③“至少”体现寻找时间长(难寻)。 10.①第一处省略梧桐叶“以气感气”如何使得病人病愈的内容,既表现了舆论的含糊与不可信,也表现出作者对用药原理“并不了然”的事实;
②第二处表示医生说话语意未尽。此处省略表现出医生想要将责任推脱干净,又不知如何组织周全语言的窘态。 11.第一处中的“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第二处中的“大概”表明作者对舆论抱着怀疑的态度。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起码”从药引的材料方面最低的要求,体现对“药引”的基本材料要求就较高;
②“须”是必须的意思,从药引寻找的地点方面,体现寻找“药引”地点的唯一性,别处的不行;
③“至少”从药引寻找的时间方面看,体现寻找时间长(难寻)。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省略梧桐叶“以气感气”如何使得病人病愈的内容,省略了舆论中药引与病愈间的具体联系,符合舆论煞有介事却含糊其辞的特点,另一方面省略也体现自己对药引作用并不是真正理解。
②第二处省略号表达医生语意未尽,此处省略表现出医生想要将责任推脱干净,面上挂不住但又不愿惹恼作者,却又不知如何往下说,于是陷入窘迫的状态。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的能力。
(1)第一处,由“知道从古到今”“那当然是很好的”推断可知,不可能是对从古到今的事件都了解的非常清楚,应当是对从古到今的事件只要是了解个大致、大体的内容和情况,就已经很不错了。
(2)第二处,作者用“大概”和“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达来体现对舆论其实抱着怀疑的态度,有讽刺意味。
(五)(2023上·河北张家口·高三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 ① 。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杨柳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 ②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 ③ 。
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每条不忘记根本,经常俯首顾着下面,不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2.①却忘记了下面的根 ②越垂得低 ③因它高而能下且不忘本 13.①三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富有音乐美。②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枝条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久,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向上原是好的”为转折关系,再结合“你们是靠他养活的”,可知说的是在下面的根,可填“却忘记了下面的根”。
②此处说杨柳“越长得高”的结果,也采用“越是……”的句式;结合后文“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可知应填填“越垂得低”。
③此处阐释不嫌其高的原因,结合前文的描述,应是杨柳能长高却不忘下面哺育它的根,极力向下,投向根本,可填“因它高而能下且不忘本”。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条条……常常……时时……”可知,“条条”“常常”“时时”三个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结合原文“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可知,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强调作用,“条条”强调了枝条之多,“常常”强调了频率之繁,“时时”强调了时间之久。结合“不忘记根本”“俯首顾着下面”“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可知,丰富思想内容,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六)(2023上·山东济宁·高三济宁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 ① ,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委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 ②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4.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设问、比喻)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4.B 15.①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②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16.①原文将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一心要做人的情形交代更清楚,两者对比更鲜明。②原文用生动描写和反复手法表现白娘娘做人的渴望追求,更形象可感,表达感情更强烈。③原文更有文采,表达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项,判断错误,没有排比的修辞手法;
B项,判断正确,“普通的……算得了什么呢?”是反问,“二十五史”和“笔墨”都是借代。
C项,判断错误,没有对偶和拟人;
D项,判断错误,“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不是设问,是反问,没有比喻。
故选B。
15.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上文“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可知,下面指向的是“人世间”,从下文“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可知,人是不同于天府的神仙与天域妖魔。分析可知,空格处可以填写“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第②空,从上文来看,法海逼迫白娘娘成妖,天庭逼迫她成仙,她却要成为人。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然而,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这是“她莫大的遗憾”。分析可知,此处空格应填写“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16.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句中指出让白娘娘做妖的是法海,让她成仙的是天庭,而她却拼命要做“人”,这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更强烈的感情。句中运用了动词“拼命”表明白娘娘要做人的决心,句中“人!人!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更强烈。句子前两句句式相同,风格一致,后两句生动形象,整个句子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富有文采。而修改后的句子缺乏文采,表达的情感也不够强烈。
(七)(2023上·山东青岛·高三牛栏山一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岁那年,我随外婆搭车来城里。我们来时,戏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几乎个个伸长着脖颈,任由情绪被戏中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走,鼓掌的,抹泪的,此起彼伏,亦是五花八门,有喜的,有嗔的,有怒的。有时,比台上还出彩。
※17.本文段画波浪线部分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热闹”,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答案】①句中的“热闹”,指精神愉悦。②句中的“热闹”,指(景象)繁盛活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①句中的“热闹”,结合“几乎个个伸长着脖颈……鼓掌的,抹泪的”可知,指观众看表演看的精神愉悦,倾情投入,看戏时观众表现丰富。
②句中的“热闹”,结合“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的语境可知,“热闹”说的是蝉声和蛙声此起彼伏,指荷塘景象繁盛活跃。
(八)(2023上·山东聊城·高三山东聊城一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走。嘴里还是咕噜着,复算刚才得到的代价,咒骂那黑良心的米行。万源祥大利老福兴几家的店伙特别卖力,不惜工本叫着“乡亲”,他们知道惟有今天,“乡亲”的口袋是充实的,这是不容放过的好机会。
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手里。洋火,洋肥皂之类必需用,不能不买,只好少买一点。整听的洋油价钱太“咬手”,不买吧,还是十个铜板一小瓢向小贩零沽。衣料呢,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了一件,预备娘儿子俩一同剪的就单剪了儿子的。想买热水瓶的简直不敢问一声价。说不定要一块半吧。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回去,别的不说,几个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骂:“这样的年时,你们贪安逸,花了一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
(摘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有删改)
18.下列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B.彩霞飘过山顶,落日洒下一河碎银。
C.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D.听到这里,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19.解释下面两个加点词语的含义。
(1)花了一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
(2)已经三点半了,按照列车时刻表,他应该到达北京站了。
※20.文中画线句可以改写成:“他们拖着短短的身影三五成群地在狭窄的街道上走,小声计算着刚才得到的代价并咒骂着那恶毒的米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B 19.(1)意为“活该”“一点儿也不委屈”,表示结果的必然性,含贬义。
(2)意为“很有可能”,表示事情大概率如此,表推测与判断。 20.①原句多用短句,将“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等单独成句,描绘出农民们稀稀散散、步履沉重的情形,突出了农民此时的失落与彷徨。
②“咕噜着”“复算”等描写,突出了农民心中的愤怒与无奈。
③原句的风格更偏口语化,如“咕噜”“黑良心”等,更符合人物身份,与语境的整体风格更为协调。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的“旧毡帽朋友”运用了借代,代人。
A.“纨绔”为“细绢做成的裤子”,在这里代指穿着细绢裤子的人;“膏粱”为“肥肉与细粮”,这里代指吃肥肉与细粮的人。两者代指富家子弟。
B.“一河碎银”运用了比喻,将落日洒在河上的余晖闪闪发光的样子比喻成“碎银”。
C.“石头”代指纪念碑,用原材料指代成品事物。
D.“花白胡子”运用了借代,代指那个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1)“花了一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表达的是不应该花一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所以“永世不得翻身”,可见“应该”就含有“活该”“一点儿也不委屈”的意思,表示结果“永世不得翻身”的必然性,含贬义。
(2)“按照列车时刻表,他应该到达北京站了”,表达的意思是按照列车时刻表推测与判断,他此时很有可能到达北京站了,所以“应该”的意思是“很有可能”,表示事情大概率如此,表推测与判断。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为短句,单独成句,“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等描绘出农民们稀稀散散、步履沉重的情形,因为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突出了农民此时的失落与彷徨。
“嘴里还是咕噜着,复算刚才得到的代价,咒骂那黑良心的米行”中“咕噜着”“复算”等描写,突出了农民心中的愤怒与无奈。
原句的风格更偏口语化,如农民“咕噜”,表现农民心中的愤怒与无奈;米行“糙米五块,谷三块”,他们这样做是“黑良心”,这些语言更符合人物身份,与语境的整体风格更为协调。
(九)(2023上·广东·高三茂名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22.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23.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答案】21.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 “紧” “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
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22.示例一: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示例二: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3.(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
(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但作者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
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孙少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比喻为“跳上新生活的马车”,通过这一比喻,化虚为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用了“跳”“坐”“绷紧”“吆喝”“呐喊”等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非常形象的塑造了一位马车驾驭者的形象,从而表现出孙少安对在未来生活中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
最后,在句式特点上,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让这一描写更加具有画面感。
22.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孙少安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在读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引发了思考,已经可以推测出此时孙少安的内心世界。而从前文“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可知,此处引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再联系前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而“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中省略号用在了一段景色描写之后,此处在对孙少安所住村庄周围环境作了生动的描写,此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也沉浸在美好的环境描写之中,产生代入感。这里的省略号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
在(1)中,在前文“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与后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中,“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孙少安想到过去自己的贫穷,而如今自己却有了一大笔钱来盖学校,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他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突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2)中,“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表明孩子们的教育要比盖庙重要,此处“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突出了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重要性。而这种突出,则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非常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十)(2023上·海南儋州·高三海南省洋浦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一般的泡在里面。也许是课业不重,联大学生人人都爱“泡茶馆”。
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掌柜的是个高瘦的男人,有一对十三岁的双胞胎。他们的样貌、身高相似,①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这两个孩子担任。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这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老板借一点。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②我们于是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这家茶馆正在凤翥街和龙翔街交接处,门面一边对着凤翥街,一边对着龙翔街,坐在茶馆,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小小的很干净并且茶桌不多的茶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5.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表序号的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6.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这个词,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24.①在内容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单独成句,更突出茶馆的环境特点,强调这里简约精巧的特点给我们的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我们常去这家茶馆的原因,突出对其喜爱的情感;改句只是一般句式,重点落在谓语“常去”上,没有更多突出和强调的内容和情感。②表达效果上,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和全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改句为长句,和原文风格不同。 25.(示例一)①处,第一个逗号隔开“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和后面两个分句,前后句之间的内容形成总分关系;第二个逗号把“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两个并列的句子隔开,罗列两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话意清楚。
(示例二)②处,两个逗号将“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三个动作分隔开来,突出了每一个动作的状态。充分展示了我们能够去看电影时的喜悦心情,极富表现力。 26.①“一般锦缎”中的“一般”指“普通”,用以介绍大多数锦缎的图案特点,为下文凸显云锦图案的与众不同张本。②“像泡泡菜一般”中的“一般”是“一样”的意思,和“像”组合构成比喻,用来解释“泡茶馆”就像“泡菜”长时间浸泡在液体中一样,用一种很别政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茶馆里消磨时光的状态。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在内容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后置,单独成句,更突出茶馆“小”“干净”“茶桌不多”的环境特点,强调这里简约精巧的特点给我们的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释了“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的原因,突出对其喜爱的情感;改句“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小小的很干净并且茶桌不多的茶馆”只是一般句式,主干句是“我们常去茶馆”,重点落在谓语“常去”上,没有更多突出和强调的内容和情感。
②表达效果上,原句为短句,四个句子“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全文也是这种表达风格,如“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这两个孩子担任”,因此原句的表达和全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改句为长句,和原文风格不同。
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处,“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共有两个逗号,分出三个句子。第一个逗号隔开“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和后面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总说,后面两个是分说,前后句之间的内容形成总分关系;第二个逗号把“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两个并列的句子隔开,分别介绍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照应了“性格迥异”。逗号的使用使层次清晰,表意分明。
②处,“我们于是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共有两个逗号,分出三个句子。“我们”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都是“我们”的动作,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突出了每一个动作的状态,充分展示了我们能够去看电影时的喜悦心情,极富表现力。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原句是“一般锦缎都是单元组图案横向或纵向循环以成匹”,其中“一般锦缎”中的“一般”指“普通”,指的是“大多数”,用以介绍大多数锦缎的图案特点,为下文凸显云锦图案的与众不同张本。
②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原句是“像泡泡菜一般的泡在里面”,“像泡泡菜一般”中的“一般”是“一样”的意思,和“像”组合构成比喻,“像……一般”,是把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揭示出来,用来解释“泡茶馆”就像“泡菜”长时间浸泡在液体中一样,用一种很别政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茶馆里消磨时光的状态。
(十一)(2023上·内蒙古赤峰·高三赤峰二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27.下列使用以上两个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加点成语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解读《促织》,只要抓住“人虫之变”的情节并深入挖掘,课文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B.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台儿沟的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土地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C.孙犁通过塑造水生嫂形象,表现了“中国妇女”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题中应有之义。
D.归有光那种在命运面前的无可奈何,在《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8.文中两个划横线的“薄薄的凄凉”,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请分析其妙处。
※2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成:“翠翠觉得缺少了什么,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忍受不住生活太平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7.C 28.这两处“薄薄的凄凉”体现了语言诗意化的表达。
(1)化无形为有形。“凄凉”是翠翠的情绪,本是无形的,而以“薄薄”修饰,把无形的情绪有形化;
(2)情景的交融统一。第一处的“薄薄的凄凉”,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视觉、听觉、嗅觉交融,祖父忙碌无暇陪伴让翠翠感觉到小小的孤独,而“薄薄的凄凉”“桃红色的薄云”“飘乡人的杂音”“空气中隐隐约约的气味”等气味和声响也都是淡淡薄薄的,与翠翠隐约、朦胧的孤独是统一的。
(3)情景的矛盾反差。第二处“薄薄的凄凉”与照样温柔美丽的黄昏形成反差,美丽与平静一成不变,日益成熟的翠翠面对这熟悉的自然却感到了寂寞和惆怅,在矛盾与反差中折射了翠翠内心隐约的期待和憧憬,然而事实却始终如一,有凄凉意。 29.(1)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三个“好像”强化了这是翠翠的内心感觉,是不确定的隐约的感觉。
(2)原句是三个独立的句子,句子内部的分句,短句居多,使得句子层次更丰富,更能体现翠翠复杂朦胧的心绪,行文的节奏是缓慢的,与整个语段更匹配,语言风格一致。
(3)原句语法上更统一,“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先陈述具体的情况,再陈述结果,与前两句结构一致。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用在此处形容课文主旨容易解开,正确。
B.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发展迅速,变化很快。用在此处形容台儿沟的变化快,正确。
C.题中应有之义:主题中应该包含的义理。义理,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孙犁在《荷花淀》中解读的是“中国妇女”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她们的道德、行为或做事的道理,错误。
D.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用在此处形容归有光面对命运感到没有办法,正确。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由“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可知,翠翠此时是有着一点孤独的;由“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中的“照样”可知,翠翠想那个人来改变宁静而不得的些许无奈。将无形的情感有形化,用“薄薄”来形容“凄凉”,仿佛让这种情绪跃然纸上,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翠翠内心的沉寂和无奈。这种表现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不仅准确地传递了翠翠的情绪,更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情绪的沉重和深刻。
情景交融,如诗如画。那“薄薄的凄凉”如一缕轻烟,将翠翠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视觉、听觉、嗅觉紧密结合。祖父的忙碌身影让她感受到了小小的孤独,而周围那“桃红色的薄云”、“飘乡人的杂音”、“空气中隐隐约约的气味”,都如同淡淡的薄雾,与翠翠隐约、朦胧的孤独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情景的矛盾反差,让人不禁感叹。“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可见,黄昏是宁静美好的,可那薄薄的凄凉,如同秋日的寒风,悄悄袭来,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她的内心隐约期待着什么,希望那个人能来改变这一切,让她的生活不再那么单调,那么凄凉。然而,事实却始终如一,黄昏还是那个黄昏,凄凉也依旧那么凄凉。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落。在这矛盾与反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翠翠内心的期待和憧憬。然而,现实却让她失望了。这种矛盾和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凄凉和失落。
化虚为实、情景相互融合衬托,是诗歌中常有的表现手法,作者在这里用两处“薄薄的凄凉”体现了其文章语言的诗意化。
2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使用了三个“好像”来强化翠翠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不确定的、隐约的感觉。这三个“好像”隐隐约约地泛起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它们既像是她对过去的回忆,又像是她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不确定中,让人感受到了翠翠内心的柔软与细腻。通过这种手法,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翠翠内心的波动。同时,这种用词也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形象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翠翠的内心世界和她所经历的情感波折。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感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个独立句子,每一个句子中都用了“好像”描绘了翠翠复杂朦胧的心绪,采用了“但不成”“忍受不住”这一类的短句,丰富了句子层次,进一步体现出翠翠复杂朦胧的内心世界——什么事都想得到却又想得不那么透。三个“好像”缓缓地展现出翠翠的内心活动,与整个语段节奏缓慢的行文更为匹配,在语言风格更为一致,将翠翠内心的复杂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画波浪线句子的后两个分句,都采用了“好像……,……”的相同句式结构,先陈述具体的情况,再陈述结果,两句在句意结构上也是一致的。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给读者带来节奏上的舒缓美。
(十二)(2023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 ① 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 ② 。
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 ③ 、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
3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同的一项是( )
A.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C.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3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30.C 31.①大张旗鼓 ②名不虚传 ③刚柔并济 32.①原句不仅运用排比,还包含了拟人和反复,修辞手法多样,语言表达灵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而改后只剩下排比,比较单调。
②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不愧为“花的海洋”;修改后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疑问代词。
A.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用作定语;
B.用于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用作定语;
C.与题干中的“什么”均为疑问代词,用作主语;
D.表示疑问,用作定语。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依据“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可知此处强调龟峰山的杜鹃大范围盛开。因此可填写“大张旗鼓”。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做事声势和规模很大。
②依据“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可知此处强调杜鹃花被称为“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是与实际相符合的,是真实的,因此可填写“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含褒义。
③依据“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可知此处强调龟峰山既具备杜鹃花柔和的品质,又有山、松刚强的品质,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和谐之美,因此可填写“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不仅句式整齐,运用排比;还运用“挤”“叠”“重”“遮”拟人化词语和“一……一……”进行反复,修辞手法多样,语言表达灵动,一唱三叹,展现杜鹃花漫山遍野,竞相绽放,铺天盖地,大气磅礴,韵味悠长;而改后“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只剩下排比,比较单调。
②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写出杜鹃花紧紧挨着,集中在同一时间内开放,重重叠叠,一山遮盖着一山,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不愧为“花的海洋”;修改后“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没有这种效果。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新高考I卷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3新高考II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 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3全国乙卷
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2年全国乙卷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2年新高考Ⅱ卷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2年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0年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难点18 语言文字运用(词语和病句),文件包含重难点18语言文字运用词语和病句-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docx、重难点18语言文字运用词语和病句-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18语言文字运用(词语和病句)-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握成语辨析的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2021年高考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语言文字运用第4讲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含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