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重难点14 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14 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4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原卷版docx、重难点14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一览
命题趋势
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设误类型是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扩大范围等
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4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设问形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解题方法
通读全文,弄清文本内容
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2023新高考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重难点突破: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二步,通读全文,弄清文本内容,明确选项内容,锁定区域。
A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一,对应语句是:“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B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C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D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曚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第三步,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选项A中的“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均来于此。韩非所谓“善赏罚”实际是强调“法”的重要性。有令行禁止之法而下犹有骄侮之意就应该罚,臣下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应该赏,是对前述“善赏罚”的补充。因此A项正确。
原文韩非树立法制,与孔子言论不同的地方很多。我探究他们言论的含义,考校他们的区别,发现在遏制奸邪、鼓励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而孔子也未必完全合理。因此像韩非这样的人,同样是当代圣人。B项的概述与原文一致,是正确的。
原文中,世人说到高一定指称苍天,说到低必然会指称深渊。那些好事之徒、穿凿附会之辈,必定从经书中寻章摘句为自己提供依据,援引圣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他们想借此让愚昧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C项的概述与原文明显不同。主要错误点在于“自辅”“自贤”。“自辅”是指帮助自己、辅佐自己,即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C项表述为“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是错误的。其余“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因此C项表述错误,为答案项。
“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中“小道”“诸子”互文见义,故D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符合原文意思。“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与现在常说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见识短浅。“大道而不悟”在选项中表述为“见识短浅,不明大道”,也与原文意思相符。因此D项正确。
第四步,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ABD项正确,C项错误
第五步,确定答案。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通读全文,弄清文本内容,明确选项内容,锁定区域.。
第三步,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第四步,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第五步,确定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2023全国甲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1.BDG 2.D 3.B 4.(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
“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故BDG处需要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C.正确。
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
(2)“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二)(2023全国乙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5.BFG 6.A 7.D 8.(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三)(2023新高考全国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3.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9.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0.B 11.D 12.(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13.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四)(2021上·全国·高三绵阳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以平城地寒,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秋九月庚午,至洛阳。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等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曰:“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李冲曰:“陛下将定鼎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行游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临之。”韩显宗上书:“窃闻舆驾令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愿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张之苦,成洛都营缮之役。”又:“洛阳宫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已讥其奢。今兹营缮,宜加裁损。顷来北都富室,竞以第舍相尚;宜因迁徙,为之制度。”建武二年夏,魏主欲变北俗,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三年春,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初,魏主迁都,变易旧俗,并州刺史新兴公丕皆所不乐。帝以其宗室耆旧,亦不之逼,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
B.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
C.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
D.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
15.不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卿,中国古代官职名,一般指太常寺卿,属于掌管军事的长官,原名为奉常。
B.稽颡,又称“叩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C.斧钺,泛指兵器,亦指杀戮。在上古指作战用的兵器,也是军权和统治权的象征。
D.定鼎,传说禹铸九鼎保存在王朝建都的地方。可指古代帝王定都,亦可指建立王朝。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一心想要率兵大举伐齐,群臣起初不敢直言。但在到达洛阳后,群臣力谏,阻止南伐,于是孝文帝迫于压力停止。
B.韩显宗主张节俭。他认为修缮洛阳宫殿时,应缩小规模;趁迁都建立相关制度,一改北都富室竞相比逐宅舍高下之风。
C.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有禁止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下在朝为官者,不准说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要降职贬官。
D.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有更改姓氏。鲜卑人多用复姓,孝文帝命令将鲜卑复姓改成汉姓,他也把拓跋氏改姓为元氏。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临之。
(2)帝以其宗室耆旧,亦不之逼,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而已。
【答案】14.B 15.A 16.A 17.(1)希望陛下暂回平城,等待群臣将都城营造完成然后准备好典章文物及仪仗车驾,迎候陛下的到来。
(2)孝文帝因为他是皇室中年高而有声望的人,也不逼迫他,只是用大道理诱导他,让他不产生异心罢了。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三齐”做“巡”的宾语,所以在其后断;“当农隙之时”是“当……的时候”,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
“往冬”是往年冬季,做后面句子的状语,所以在其前断,排除D。
句意:我听说皇帝令年夏天不是去巡视三齐,就是去中山。往年冬季皇上停留邺城,当农闲之季,尚且要家家供奉,不堪劳苦耗费。何况现今养蚕种麦正忙,百姓将如何承受皇命?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属于掌管军事的长官”错,太常卿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一心想要”“迫于压力”理解有误,结合“魏主(孝文帝)以平城地寒,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分析,孝文帝其实是用南伐胁迫大臣答应迁都之举。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愿”,希望;“俟”,等待,等到;“经营”,营造,营建;“毕”,完成,完毕,完结。
(2)“耆旧”,年高望重者;“不之逼”,宾语前置,指“不逼之”;“大理”,大道理,哲理;“异”,异心。
参考译文:
永明十一年,魏孝文帝因为平城寒冷,想要迁都洛阳。但担心群臣不愿意,于是声言要大举伐齐,想以此胁迫众人。孝文帝在明堂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到“革”卦,孝文帝说:“革卦就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民心。没有什么比这更吉利的了!”群臣没有谁敢说话。秋季九月庚午日,孝文帝到达洛阳。丁丑日,孝文帝身穿军服,手拿鞭子,骑着马出发。群臣在马前叩拜。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我们只好冒死向陛下请求!”孝文帝非常愤怒地说:“我现在正规划治理天下,希望实现统一,可你们这些书生却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杀人用的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说完,又纵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齐来好言劝谏,流泪阻止。孝文帝于是说:“我世世代代居住在北方边地,一直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我们不再向南征伐,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京都迁到这里,你们认为这样做怎么样?”当时,鲜卑人虽然不肯向南迁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于是确定了北魏的迁都大计。李冲进言:“陛下将定都洛邑,那么新都的宗庙宫室,并非立刻可以建成。希望陛下暂回平堿,等待群臣将都城营造完成,然后准备好典章文物及仪仗车驾,迎候陛下的到来。”韩显宗上书陈事说:“我听说皇帝令年夏天不是去巡视三齐,就是去中山。往年冬季皇上停留邺城,当农闲之季,尚且要家家供奉,不堪劳苦耗费。何况现今养蚕种麦正忙,百姓将如何承受皇命?我希望陛下早点儿回到北边京城,以减省各州供奉张罗的劳苦,以完成洛阳都城营建的工程。”又说:“洛阳宫殿的旧基,都是魏明帝建造的,在那时人们就批评他太奢侈了。如今我们的营建,应该缩减规模。近来北都平城的富室大户,竞相比逐宅舍房宇的高下;应该借这次迁都搬移的机会,在这方面定出一个制度。”建武二年夏季,魏主孝文帝想要改变北方习俗,说:“现在打算禁止鲜卑语,一律改用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中任职的人,说话不允许仍用旧语音。如果有人故意说鲜卑话应加以降职贬黜,各位应该深以为戒。”建武三年春季,魏主下诏,认为“北方鲜卑人称土地为拓,称君王为跋。北魏的先主是黄帝的后裔,以土为德,所以定为拓跋氏。土是黄色的,是万物的开始,应该改姓元氏。各位从代京迁来的功臣旧族,姓氏有重叠的,都加以改变”。当初,魏主迁都,改变旧的风俗,并州刺史、新兴公元丕一点也不高兴。孝文帝因为他是皇室中年高而有声望的人,也不逼迫他,只是用大道理诱导他,让他不产生异心罢了。
(五)(2024上·河南周口·高三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赣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冠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现,纳履则踵决。子赣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子赣逡巡,面有愧色,不辞而去。原宪曳杖拖履,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累之?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圉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佚乐,今妻子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其罪我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非自知A我者也B以人之言而遗我C粟D其罪E我又将以人F之言G此H吾所以不受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车不容巷”与《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中的“容”意思相同。
B.“孰能累之”与《(老子〉四章》“起于累土”中的“累”意思不同。
C.“婴可以辞而无弃乎”与《苏武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中的“辞”意思相同。
D.“犹不苟取”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的“苟”意思不同。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宪居住环境恶劣,穿着打扮简朴,即便是房屋漏雨他也能端坐屋里弹琴,可看出他安于贫困的精神。
B.子赣轻裘肥马、华服轩车见原宪,并嘲笑原宪,但原宪用没有钱财叫贫穷、学习东西不会实践叫患病,自己只是贫穷而不是有病的观点回击了子赣。
C.把越石甫待为上宾的晏子不同于当时的世俗之人,世俗之人认为自己对人有功劳就是对别人有恩德,会表现出傲慢,但晏子对待越石甫很谦卑。
D.列子的妻子说有大道的人,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而现在他们却面带饥色,从中可看出她认为列子不是有道之士。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宪曳杖拖屦,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
(2)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22.文中越石甫、列子各自表现出怎样的高贵人格?请简要概括。
【答案】18.BDG 19.C 20.D 21.(1)原宪拿着手杖拖着鞋子,边走边唱《商颂》返回屋里,声音高昂充斥天地间,就像钟磬发出的一般(金石相击一样的声音)。
(2)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披着皮袄、背着喂牲口的草在路上休息的人,认为是个君子,就派人问他。 22.①越石甫:不委曲求全,自尊自重。②列子:安贫乐道,坚守道义,目光长远。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相国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而是因为他人的言辞而送给我粮食,以后他若降罪于我也将会是因为别人的言辞。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知我”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者也”是句末语气词,B处断开;
“遗我粟”是动宾结构,D处断开;
“罪我”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其罪我又将以人之言”是状语后置句,且“此”是下句主语,G处断开。
故选BDG。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容纳”。句意:他那豪华宽大的马车无法进去。/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B.正确。拖累;通“蔂”,筐。句意:连身体都不爱惜,还有什么能拖累他呢!/是从一筐土开始的。
C.错误。用言辞责备;供词。句意:您可以责备我而不抛弃我吗?/单于派遣卫律叫苏武受审。
D.正确。随便;如果。句意:仍然能够不随便接受馈赠。/如果不是我应该拥有的。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中可看出她认为列子不是有道之士”错,原文“君过而遗先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她不是认为列子不是有道之士,而是不理解列子为何不接受馈赠。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屦”,鞋子;“行歌”,边走边唱;“反”,通“返”,返回。
(2)“之”,动词,到;“涂”,通“途”,路上;“以为”,认为。
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越石甫:晏子带着越石甫回家后,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于是越石甫请求与之绝交,并且说“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表明他不委曲求全,自尊自重。
②列子:列子很穷,“容貌有饥色”,但他不接受国君馈赠的粮食,表明他安贫乐道;列子认为不是国君自己了解他的,而是通过别人了解他的,以后也会因为谗言而降罪于自己,后来子阳果然被人杀死;作者也评价他“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表明他坚守道义,目光长远。
参考译文:
原宪住在鲁国,只有一间小屋(立方一丈的房子),屋顶是用没晒干的蒿草盖的,门是用蓬草编的,拿破坛子做窗户,把桑条折成几股当门轴,房顶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弹琴唱歌。子贡听到这个情形,驾着肥壮的大马,穿着轻暖的皮袍,紫红色的内衣,雪白的袍面,巷子狭窄,他那豪华宽大的马车无法进去,他就这样来拜访原宪。原宪戴着树叶做的帽子,拄着藜杆做的手杖来开门。要把帽子扶正,帽带就拉断了;抬手整整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提一提鞋子,脚后跟就把鞋帮挤破了。子贡说:“嘿!先生怎么病成这个样子?”原宪昂着头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穷,学了一套大道理而不能身体力行叫做病。我是穷,不是病。至于行为迎合世俗,交友结党营私,求学问是为了装门面给人看,教弟子是为了收学费满足私欲,当仁义的祸害而获得车马的华饰,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子贡徘徊不进,面有愧色,也没告辞就走了。原宪拿着手杖拖着鞋子,边走边唱《商颂》返回屋里,声音高昂充斥天地间,就像钟磬发出的一般(金石相击一样的声音)。天子不能使他做臣子,诸侯不能将他当做朋友。所以说磨炼心志的人不挂牵自己的身体,连身体都不爱惜,还有什么能拖累他呢!
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披着皮袄、背着喂牲口的草在路上休息的人,认为是个君子,就派人问他,道:“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啊?”那人回答说:“齐国人买下我作为奴隶,我叫越石甫。”晏子叹口气说:“唉!”急忙解开左边驾车的骏马赎下越石甫,并带他一起坐车回去。到家后,没跟越石甫打招呼就进去了。越石甫发脾气请求绝交,晏子派人答复他说:“我和您以前没有交情,现在我将您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我为您做的还不够吗?”越石甫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挫折,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扬眉吐气,因此我要求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原先我只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才了解了您的志向。我听说审视实情的人不掂量对方的话语,观察行为的人不琢磨对方的言辞,您可以责备我而不抛弃我吗?”越石甫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听从?”晏子于是把他作为上等宾客。一般人为人做了一点好事就自鸣得意,自鸣得意就目中无人。晏子给别人做了好事,把别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反而对那个人低首下心,他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太多啊,这就是保全功德的方法。
列子生活困顿,脸上有饥色。郑国相国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子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住在您的国家却生活困顿,您莫非不喜好有才智的人吗?”子阳便派官吏送给列子粮食。列子出门参见使者,两度拜谢后拒绝了馈赠。使者离开后,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捶胸埋怨道:“听说有大道的人,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现在您的妻子儿女都面带饥色,相国派人看望您并送粮食给您,您不接受,难道这就是我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而是因为他人的言辞而送给我粮食,以后他若降罪于我也将会是因为别人的言辞。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此后,百姓果然变乱,杀死了子阳。列子从细小之处预见结果,免除了陷于不义的境地,真是目光长远啊。况且列子全家有饥饿贫寒的忧患,仍然能够不随便接受馈赠,在好处面前能想到道义,在利益面前能思虑到危害,更何况在富贵的时候呢?像列子这样洞悉人生之理,可以称得上能坚守节义了。
(六)(2024上·辽宁·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尧舜以德,则人爱君如父母;秦以力,则人视君如仇雠。是故御天下者,德可凭而力不可恃也。伏惟皇帝陛下日崇圣德,以永服天下之心。若夫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薄于刑典,厚于恻隐,常戒百官,勿为苛酷,示之天下之慈也,唯圣人能之。耻珠玉之玩,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唯圣人能之。鸡鸣而起,孜孜听政,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此皇王之勤也,唯圣人勉之。贵贱亲疏,赏罚惟一,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也,唯圣人行之。
(节选自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23.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2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严厉,与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意思不同,
B.易,改变,与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御,治理,与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御”意思不同。
D.耻,以……为耻,与韩愈《师说》“则耻师焉”中的“耻”意思相同。
※2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治理民众,不放纵民众的欲望,而追求对民众有利,让刑罚严厉是第一要务;民众努力建功立业,国家的公务就不会受到侵扰。
B.明君和昏君都有权力和施政举措,但他们成就的功业却很不同,这是明君更善于操弄权力和政治所致,明君因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
C.同样是治理国家,尧舜和秦采用了不同方法,结果百姓待尧舜如父母,却视秦朝为仇人,范仲淹希望当朝皇帝以史为鉴,赢得天下民心。
D.在刑法上宽待民众,告诫百官不要苛刻,向天下人显示慈悲;不兴建土木工程,向天下人显示节俭,圣人能够践行这些举措。
2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2)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
27.韩非子和范仲淹对治国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23.BEI 24.C 25.B 26.(1)所以当他对民众施用刑罚时,并不是因为厌恶民众,而是以爱护为根本。
(2)每当有空闲时,就召集大臣们讲论文武之事,探访慰问处于困难中的人(民生疾苦)。 27.同:都强调君主要爱民、赏罚得当。异:①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严格法度;②范仲淹主张以德治国,宽以待民。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所以民众质朴的话,用名分规范人们的言行,就能让国家达到大治;世人知道用刑罚加以维持才能使人顺从。
“法与时转则治”与“法与世宜则有功”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E处断开;
“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与“世知维之以刑则从”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I处断开。
故BEI三处需要断句。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严厉。/承受。句意:刑罚严厉,民众就比较安静守法。/刘邦禁不起多喝酒。
B.正确。句意: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C.错误。都是“治理、统治”。句意:因此,统治天下的人。/挥舞着长长的鞭子,让整个天下都听凭自己任驱使。
D.正确。句意:以追求珠玉等奢侈品为耻。/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明君更善于操弄权力和政治所致”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可知,应是他们确立的原则不同。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施用;“所以”,因为;“本”;根本。
(2)“余暇”,空闲时间;“讲议”,讲论;“艰难”,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处于困难中的人。
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访问艰难”“赏罚惟一”可概括出,相同点:都强调君主要爱民、赏罚得当。
异:结合“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可概括出,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严格法度;
结合“”可概括出,范仲淹主张以德治国,宽以待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治理民众,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不放纵民众的欲望,其用心务必对民众有利。所以当他对民众施用刑罚时,并不是因为厌恶民众,而是以爱护为根本。刑罚严厉,民众就比较安静守法;奖赏泛滥,奸邪就不断滋生。所以治理民众,刑罚严厉,是首要的事,滥施奖赏,则是造成混乱的根本。所以英明的国君治理国家,明定奖赏,民众就会努力建功立业;刑法严明,民众就会尊重法令。民众努力建功立业,国家的政务就不会受到干扰;民众尊重法令,奸邪之事就无从产生。所以善于治理民众的君主,在奸邪没有产生之前就加以禁止;善于用兵打仗的统帅,总是开战之前就使百姓的思想适于战争。禁令能先治本的才能治理得好,用兵能得民心的才能最终取胜。圣人治理民众,先治本所以能强大,用兵先得心所以能取胜。治理国家大事务必要先统一民心;专行公务,私欲就不会放纵;奖赏告奸,奸邪就不会产生;明定法度,政务就不会烦琐。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强盛,不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衰弱。国家之所以强大,靠的是政治;君主享有尊贵,凭的是权势。所以明君有权力和政治措施,昏君也有权力和政治措施,建立的功业却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确立的原则有区别。所以明君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统一政治而使国家太平。所以,法令是称王天下的根本。
所以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宝。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所以民众质朴的话,用名分规范人们的言行,就能让国家达到大治;世人知道用刑罚加以维持才能使人顺从。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民众开化水平普遍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定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治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开化水平同步变更。
材料二:
我听说用德行来使民众服从,天下人会欣然接受;用武力来制服民众,天下人会心怀不满。尧和舜以德行来治理天下,人们爱戴君主就像爱戴父母一般;秦朝以武力来统治,人们把君主视为仇敌。因此,统治天下的人,应该依靠德行而不应该依仗武力。我恭敬地认为陛下您每日推重圣德,因此永久地赢得了天下人的忠心。崇尚珍爱生命的志向,推崇怜悯之心。在刑法上宽待民众,用同情心和怜悯心厚待民众,对于民众和所有的生灵都心怀仁慈,经常告诫百官,不要苛刻对待人民,向天下显示慈悲,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以追求珠玉等奢侈品为耻,不兴建土木工程,向天下显示节俭,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每天鸡鸣就起床,专心致志地处理政事。每当有空闲时,就召集大臣们讲论文武之事,探访慰问处于困难中的人(民生疾苦)。这是圣皇贤王的勤奋,只有圣人才能努力实行。在尊卑贵贱和亲疏关系上,奖罚唯一,有功的人即使憎恶他也必定奖赏,有罪的人即使喜欢他也必定惩罚,舍弃一己私利,顺从百姓的期望,向天下显示公正只有圣人才能实践。
(七)(2024上·江西上饶·高三铅山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2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诱人A之方B惟名与利C名近虚D而于教E为重F利近实G而于德H为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32.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28.BCF 29.D 30.B 31.(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32.(1)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2)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
“夫”发语词,引起议论,“诱人之方”为整个语段的议论的话题,与“夫”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即B处断开;
“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是对偶性的列举,“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前后都应断开,即应在CF三处断开。
故选BCF。
2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访”,询问。/拜访。句意:向陆贽询问。/直接到成名家里来找他。
B.正确。
C.正确。“貌”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表面上。句意: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所以”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谏诤。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
(2)“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
3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德宗想要授予进献瓜果的人以官职,陆贽加以规劝,认为不应该授予。理由是:朝廷财赋不足,却兴起赏赐职官之风,导致“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由此可看出,陆贽的主要观点是:应该慎重授予官职,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激励人们。而文本二“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见这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惜名器以待有功”,是官职任用这一方面。
由“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可见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德宗在路途中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货与赋税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使人心不能归附。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文本二:
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年份
卷别
设误选项
设误角度
提问方式
2023
新高考I卷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扩大范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II卷
D.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以偏概全
全国甲卷
C.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曲解文意
全国乙卷
D.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曲解文意
2022
新高考Ⅰ卷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
全国
甲卷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
解释有误
2021
新高考Ⅰ卷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
全国
乙卷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18 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8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原卷版docx、重难点18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16 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6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原卷版docx、重难点16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5 信息类文本信息的迁移与运用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5现代文阅读I文本信息的迁移与运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5现代文阅读I文本信息的迁移与运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