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2024年04月25日 考试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①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大理洱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受局地环流等因素影响,从下关进入洱海南部的西南风发生偏转形成气旋式环流,如图示意大理局部区域地形及气旋式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气旋式环流多形成于( )
A. 日出后B. 正午时分C. 日落后D. 下午两点
2. 洱海南部气旋式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①谷风和湖风叠加 ②山风和陆风叠加
③周边山脉的阻挡 ④南部湖泊面积大于北部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气旋式环流是西南风进入洱海南部后受局地环流的因素影响偏转而成,大理洱海盆地周边地势高差明显,局地环流强(山谷风、湖陆风),洱海南部夜间湖泊中央气温降温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湖面形成低气压中心,湖泊两侧形成陆风和山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气旋式环流,C符合题意;日出后山风和湖风减弱,正午时分和下午两点多为谷风,不利于气旋式环流形成,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洱海周边地势高差大,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大,局地环流强。夜间,西南风经过下关进入洱海南部后遭受东侧山脉阻挡和偏东的山风和陆风叠加使得西南风转为偏东风,偏东风受西侧山脉阻挡和偏西的山风和陆风叠加影响再次偏转成西风,构成气旋式环流,故②③符合题意;当地谷风和湖风叠加,不会形成气旋式环流,①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湖泊面积南北差异不大,南部略小于北部,④不符合题。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伦湖地处内蒙古东北部,为断裂构造湖,湖岸西陡东缓。图1示意呼伦湖地形剖面图。湖泊西侧基岩为火山岩,侵蚀地貌发育。老虎嘴的陡崖处附近可见多处高出水位线4米洞穴,陡崖前方的湖水里,有一座高10米左右的柱石——成吉思汗拴马桩。图2为成吉思汗拴马桩和老虎嘴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监测显示呼伦湖东岸比西岸冰期长,其影响因素是( )
①入湖径流 ②冬季风 ③纬度 ④湖水深度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 成吉思汗拴马桩的形成过程是( )
A. 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B. 湖蚀洞—湖蚀拱桥—湖蚀柱
C. 风蚀洞—风蚀拱桥—风蚀蘑菇D. 冰斗—冰川槽谷—角峰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呼伦湖地处内蒙古东北部,东岸比西岸冰期长,因为东西岸纬度相当,影响因素首先排除③纬度,B、C错误;该地盛行西北风,湖泊西部湖水深,受离岸风影响,湖水上泛,水温较高,结冰晚,且湖区冬季大风(西风)天气较多,导致呼伦湖西北岸一带在初冰期刚结的冰被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所以湖东岸较西岸结冰早,②正确;冬季河流结冰,入湖径流少,①不对,A错误;西部湖水深,水量大不易结冰,东部湖水浅,水量小,易结冰,④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成吉思汗拴马桩其实就是一个石柱。材料可知,这里是一个湖泊,不存在海水侵蚀,A错误;内蒙古东北部是草原地区,风沙较小,风力侵蚀不严重,C错误;附近有多处洞穴,判断为湖水侵蚀形成,由此可推测拴马桩原先与老虎嘴连成一体,后湖水侵蚀,形成湖蚀洞,随着侵蚀进一步加强,洞变大,形成湖蚀拱桥,进一步侵蚀,形成湖蚀柱,C正确;这里海拔较低,没有冰川,D错误。故选B。
【点睛】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海迹湖、溶蚀湖、冰蚀湖、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等。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湖泊水位变化原因:降水、注入水量、地质作用导致湖盆下降等。
新疆阿勒泰地区西南吉木乃县的闹海地区,东西长100多千米,南北宽8~20千米。冬季盛行偏东风,地面积雪随风卷起,使人畜迷失方向,当地人称之为“闹海风”。“闹海风”的形成受亚洲高压及地形影响,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出现次数多,强度大。图为闹海地区位置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闹海风”发生时高压脊的位置及其形态可能是( )
A 位于当地以北,呈南北走向B. 位于当地以北,呈东西走向
C. 位于当地以西,是东西走向D. 位于当地以东,呈南北走向
6. 11月到次年2月“闹海风”强度大的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频繁B. 地表积雪深厚C. 沙尘天气多发D. 植被覆盖率低
7. 当地地形加剧“闹海风”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开阔B. 山地呈南北走向C. 狭管效应明显D. 地势南高北低
【答案】5. D 6. B 7. C
【解析】
【5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闹海风发生时盛行偏东风,故高压脊应位于该地东侧,并呈南北走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对“闹海风”的描述可知,地表积雪较厚,则大风卷起积雪易形成“闹海风”。11月至次年2月期间,气温低,降雪相对较多,地表易积雪,B正确。人类活动、沙尘天气、植被覆盖率低基本和“闹海风”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闹海地区冬季盛行偏东风与位于吉木乃县城以东,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加剧“闹海风”现象,故C正确。地形平坦、山脉走向、地势起伏和“闹海风”强度加剧的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吉木乃县“闹海风”现象的原因:每年12月-次年2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且常位于吉木乃县东北方向,使吉木乃县常吹偏东风;吉木乃县东部几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排列,形成狭窄空气通道,“狭管效应”使风力显著增强;吉木乃县纬度较高,冬季常有降雪或地面有积雪,在强风的吹拂下,形成“吹雪”或“雪暴”。
汾河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从运城万荣县汇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2017年11月,汾河入黄口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开始规划建设。考察发现,该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下游极易出现“水位雍高”现象,即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图示为汾河入黄口段地形地势图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说明古汾河( )
A. 河道下切强烈B. 河岸岩性致密
C 黄河顶托显著D. 流域降水丰富
9. 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是由于( )
A. 冷锋活动较多B. 准静止锋强盛
C. 地形雨较频繁D. 热力对流强盛
10. 推测主汛期时汾河下游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汾河河床高于黄河B. 黄河上游汇水量大
C. 汾河水下渗能力差D. 入黄口处地形狭窄
【答案】8. D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汾河入黄口湿地沉积物为砂砾石,颗粒大,说明流水搬运能力强,由此可推测古汾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能将砂砾石搬运到入黄口堆积,故D正确。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道下切强烈关系不大,A错误;河岸岩性致密不易被侵蚀,不易出现砂砾石沉积,B错误;黄河顶托显著,导致搬运能力减弱,可能沉积的是小颗粒物质,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汾河流域的主汛期为7、8月,此时华北地区由于冷锋天气活跃,多暴雨天气,故A正确;汾河流域的主汛期为7、8月,7、8月期间我国的锋面雨带向北推进至东北、华北,这时的暴雨多属于冷锋天气造成的,不是准静止锋、地形雨、热力对流造成的,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汾河河床高,河水下泄通畅,不易形成“水位雍高”,A错误;汾河入黄口湿地以孔隙大的砂砾石为主,下渗能力强,C错误;由入黄口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可知,该地地形平坦宽阔,D错误;汾河下游发生“水位雍高”时为主汛期,多暴雨,黄河上游汇水量大,黄河水位高,对汾河入黄口具有顶托作用,导致汾河下游极易发生“水位雍高”现象,B正确。故选B。
【点睛】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融化后退使冰川北支前缘形成湖盆
②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
③伊利尔切克河溯源侵蚀形成湖盆
④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12. 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 )
①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
②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
③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
④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川湖
⑤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③②④⑤C. ①③④②⑤D. ③②④⑤①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及图可知,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后退,因而可判断,由于气候变暖,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大量融化而后退,因而冰川前缘形成湖盆,①正确;南支冰川体堵塞河道,形成冰坝,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②④正确;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流水溯源侵蚀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上题可知,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是冰坝阻塞冰雪融水形成的,因此湖泊溃堤与冰坝开合和冰雪融水量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浮力作用使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随着湖水排出,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浮力无法再支撑漂浮的冰坝,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综上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①③②④⑤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也是古代关中通往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古代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隧洞。下图为褒斜古道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
A. 侵蚀作用B. 风化作用C. 搬运作用D. 堆积作用
14. 褒斜古道大多数路段与河道并行,其目的是( )
A. 利用水路,得其舟楫之利B. 靠近水源,不虞缺水之困
C. 水边无树,无穿密林之苦D. 沿河为谷,线路相对平坦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是因岩石内外受热不均,导致岩石崩碎,B正确。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与受热不均无关,且不属于岩石原地破碎,ACD错。故选B。
【14题详解】
河道旁边一般有较宽的河谷,线路相对平坦,修建难度和成本较低,D正确。古道位于山区,难以行船,A错误;道路主要考虑通行便利性,且出行一般会自备水源,B错误;山区河流附近也分布有森林,没有信息显示无森林分布,C错误。故选D。
【点睛】交通运输线布局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客货运输需求量、巩固国防和加强民族团结等社会因素以及资金、技术等。
中央气象台2024年2月8日6时解除冰冻黄色预警和低温蓝色预警,国家应急管理部终止针对湖北、湖南两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南方地区雨雪趋于结束,气温回升,春节假日前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图1为湖南长沙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图(大棚覆盖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湖南长沙农户冬季利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 )
A 削弱丙环节B. 削弱戊环节C. 增强乙环节D. 削弱丁环节
16. 为应对2024年春节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长沙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 )
A. 削弱甲环节B. 削弱丙环节C. 增强乙环节D. 增强丁环节
【答案】15. B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乙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丙代表地面辐射,丁代表大气逆辐射,戊代表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无法透过大棚覆盖的透明薄膜,所以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削弱戊环节,也就间接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B正确,D错误。大棚覆盖的透明薄膜不能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大气削弱作用影响,C错误。大棚覆盖的透明薄膜不能影响地面辐射,A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覆盖地膜可阻止地面辐射进入大气,减少了地面热量散失,起到增加地温的作用,所以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是削弱丙环节,B正确。地面覆盖地膜不能影响甲、乙、丁环节,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与结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持续时间长,利于肥料的腐熟和分解,提高土地肥力。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一项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措施。
二、主观题(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珊瑚藻相关图文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为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
【小问2详解】
读左图,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即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属祁连山支脉,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夏季日月山东侧降水多。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作为黄河水系古布哈河—倒淌河的一个“过境湖”,后期由于日月山的隆起而发生巨变。下图示意青海湖周边地形图。
(1)分析夏季日月山东侧降水多的原因
(2)简述日月山隆起对该地区水系特征影响
(3)分析倒淌河经常季节性干涸的自然原因
【答案】(1)山脉东侧属于季风区,夏季风带来较多的水汽;地处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降水多。
(2)倒淌河流向改变;黄河水系支流减少;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减小;布哈河、倒淌河由外流河变成内流河;青海湖由外流胡变成内流湖。
(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流程短,流域面积小,汇水量少;气候干旱,蒸发强,且植被覆盖率差,涵养水源能力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日月山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气候成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提示: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属祁连山支脉,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脉东侧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东南风)带来较多水汽;读图,日月山为西北—东南走向,东侧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较多。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分析,原来青海湖为黄河水系古布哈河—倒淌河的一个“过境湖”,其通过倒淌河汇入黄河,是外流湖,布哈河、倒淌河是外流河。日月山隆起,导致当地地形发生变化,倒淌河流向发生倒转,由汇入黄河改成流入青海湖,从外流河变为内流河,而布哈河也由外流河变成了内流河;据前面分析可知,青海湖无河流流出,由外流湖变为内流湖;青海湖本属于黄河流域,倒淌河流入黄河,属于黄河水系,日月山隆起以后,黄河水系支流减少,流域面积缩小;高大的山脉隆起形成分水岭,日月山成为倒淌河流域与湟水流域的分水岭。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处非季风区,所以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读图可知,该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远离海洋,受附近地形影响,流程短,流域面积小,汇水量少;根据材料该,夏季日月山东侧降水多,而倒淌河流域地处日月山西侧,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植被覆盖率差;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流域位于天山北麓,湖盆南、北、西三面环山,西北方向是著名的阿拉山口,山口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落差较大的狭长谷地。艾比湖流域内气候干燥,多大风,以偏西风为主。艾比湖流域东南部沙漠地带生长着一种深根系的小乔木——梭梭,长势良好。上个世纪50年代艾比湖湖面面积曾达1200平方千米,如今萎缩至500平方千米左右。下图为艾比湖流域图。
(1)说明艾比湖西风强劲的原因。
(2)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梭梭长势良好的原因。
【答案】(1)受西风和冬季风影响强;西北部有阿拉山口,为重要的风道;山口谷地狭长,且向东南倾斜,空气顺地势下滑,加快风速;地表坦荡,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小;狭管效应显著。
(2)艾此湖东南部山区冰川融水较多;艾比湖东南部山区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艾比湖东南部山区冬季降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多积雪融水;通过径流汇集到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艾比湖流域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大气的水平运动、影响植被的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文“艾比湖流域内气候干燥,多大风,以偏西风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区域离冬季风源头近,受冬季风影响强,且受西风影响强;结合材料信息“西北方向是著名的阿拉山口,山口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落差较大的狭长谷地”提示可知,西北部有阿拉山口,为重要的风道,且该区域地形为西北-东南向倾斜的峡谷地形,与冬季风方向一致,使空气顺地势下滑,起到加速的作用(狭管效应显著);该区域为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地表坦荡,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对冬季风削弱作用弱,风力强劲。
【小问2详解】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艾比湖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干旱缺水,梭梭长势良好主要是此地有满足其生长的水源。结合材料信息艾比湖流域位于天山北麓,湖盆南、北、西三面环山"提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附近山区冰川融水较多;艾比湖东南部山区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艾比湖东南部山区冬季降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较多;均通过径流汇集到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为艾比湖东南部沙漠地带梭梭良好生长提供水源。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7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