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第1页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第2页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本文结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雅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理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极财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还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迟胃经细致论析过的那肿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各异,但暴调相信的乡”——也被彻庭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直至10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异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粉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休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睛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域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快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
    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
    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C.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
    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人
    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B.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县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C.乡土文学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子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B.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英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4.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D.《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祝福》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滴墨
    詹文格
    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
    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
    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崭新的事物。
    墨的制作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墨本身却坚守着物质化倾向,它从肇始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遗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锭,用沉稳的色块保存着人类记忆,让历史的根脉在正确的轨道上轻歌晓畅,行云流水。
    ③隐忍的墨,被反复锤炼锻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经历了无数兵燹战火,遭遇了改朝换代的命运更选,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成长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与墨有关的传说,带着特有的气息,从一个地方飘散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朝代流传到另一个朝代……
    墨水,一条浩荡的江河,蜿蜒流淌,历久弥断。它在汉字的版图上栉风拔节,沐雨生长,构筑了无数华美的宫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终的黄庭坚,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离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书《砥柱铭》,竞以天价拍卖。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动山摇,而“骑牛远远过前村”的双井,却禅心依旧,波澜不惊。
    随物赋形的墨水,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直指要害,有时满纸柔情。墨水最幸福纵情的时刻,莫过于听命于笔尖的调遣,服从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现真实的自我,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
    我们无法面见古人,但能参见古人的笔墨。从不同风格的墨迹里,可以测他们的情怀和个性。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内在的精神表达,那么字如其心则是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沉浮的生命历程中,书家通过浓墨与淡墨、枯笔和湿笔的对比,运用不同的墨色抒发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层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体现。
    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④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笔与墨在白纸铺陈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厌倦。
    一黑到底的墨,触物有痕,它深谙“万色生于黑,而万物发于道”的艺术玄机。凝固的墨,带着隐士情结:流淌的墨,具有献身精神。
    墨是心灵的显影,每一滴墨水都带着生命的动态,在变化万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郑板桥为八大山人题写的“横涂竖抹千千福,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经历过风平浪静,也见识过金戈铁马,知晓人生离不开起伏顿挫。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墨的问世如同天意,黑白两色,太极阴阳,如此简单的颜色,却囊括了天地万物的永恒和极致,创造了高深的哲学命题。墨用一种无法掩盖的颜色,捍卫了自身个性和本色。
    风情万种的墨,它的出场备受瞩目,注定是一出大戏。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号。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当时的习俗,初三是个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叫“行楔”,意以消污秽,除不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友人来到风景如画的兰亭。可说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面对盘然的春意:名士俊彦开怀畅饮,放喉歌吟,无拘无束。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东道主,王羲之自然义不容辞、青无旁贷地担当起为诗集作序的重任。
    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谈到魏晋风度时曾指出,这是一种“集体觉醒”。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
    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线,把珍珠一样的文字串连起来,成就了精美绝伦、毕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华彩。
    由此,永和九年,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也许当初右军大人根本没有料到,这篇我手写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就是墨水的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具有千变万化、随物赋形的特点,既具有坚贞固守的特点,又兼具豪放与浪荡的特性,经
    受时间的升华沉淀,生成新的事物。
    B.墨兼具物质化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其物质化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非物质文化属性是
    由墨的制作体现的。
    C.墨与汉字结合,在笔尖的调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诸多华美的“宫殿”,留下了可以
    呈现古人不同情怀和个性的笔墨。
    D.墨虽说是一种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本文还从“墨”本身的颜色特点出发,探究其所具
    有的哲学意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列举在“墨”中所能见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笔有痕,经年累月却不朽。
    B.句子②所提及的莲花高洁的品格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作品。C.句子③运用拟人手法,“隐忍”“心事重重”将“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
    D.句子④写“墨”的“黑”为正话反说,欲言“墨”虽黑却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美感。
    8.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读来倍感优美雅致的?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5分)
    9.本文结尾说:“这就是墨水的力量。”请结合《兰亭集序》一文·从地位、内容、美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已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①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你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已。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材之常失。
    (节选自《人物志·接识》)
    材料二: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①,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注】①杼:同“抒”,抒发,陈说。②特:同“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清节之A人B以正直C为度D故其历E众材也F能识性G行之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推究、探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
    B.贵,重视,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贵”意思不同。
    C.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通,显达,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能识别同类的优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所以读书人自认为有知人的能力,却不认为别人能识别人才。
    B.不同的人才衡量他人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各有优劣之处,例如智慧之人能看出隐藏机谋的权术,却轻视法制教化。
    C.“兼才”能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陈说他人所长并称赞标榜,“偏才”则容易出现亲近同类、非难观点不一这类的过失。
    D.运用“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对人的外在和内在进行考察,那么对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贪婪粗鄙还是美好的评价就不会有所缺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4分)
    (2)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识别人才方面的技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识别人才的技巧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对雪二首①(共一)
    李商隐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②。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③街里飞。
    欲舞定随曹植马④,有情应湿谢庄衣⑤。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三年冬,诗人将要东赴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幕之时。这两首诗借咏雪抒别妻之情。②王廷寿《鲁灵光殿赋》:“玉女窥窗而下视。”玉女扉:借指闺室的窗户。省郎: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③章台:即章台街。汉代长安城有章台街,因道路两旁植柳树而闻名于世。此状雪花如柳絮飞舞。④曹植有《白马篇》,曹植马即白马。⑤《宋书·符瑞志》:“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寒气”“清光”写雪花之清寒,雪花先飘入妻子所住居室,而后又飘人“我”工作场所的大门。
    B.颔联诗人的视野从大庾岭移至长安的章台街,可见诗人登高远眺,视野甚广,目之所及都
    是雪花纷飞之景。
    C.颈联寄寓了诗人对雪花的期愿,以一“定”字和一“应”字传达内心的想法,对于诗人而言,
    雪花是祥瑞。
    D.尾联言龙山虽有“万里”之隔,但却“无多远”,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无多远”其实是诗人安慰妻子的话。
    16.请简要赏析本诗前三联是怎样写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比兴”手法并非《诗经》专属,在《将进酒)中,李白便用“ , ”两句起兴,以黄河之水引出内心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
    (2)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借用其他文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例如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两句,即通过评价《国风》和《小雅》的风格特征,从而强调了《离骚》兼有两者之长。
    (3)“飞将军”李广猿臂善射,才气无双,在大汉疆域内外,早就众口传颂,无人不知,故而被写入诸多诗词作品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牡丹株形端庄,花朵硕大,花色艳丽,冠绝群芳,被尊为“花王”。②千百年来,在国人心目中,牡丹统领群芳的“花王”地位从未动摇过。③牡丹是我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④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 A ,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却增值而 B ,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牡丹具有极高的观价值。牡丹花色变化丰富。按传统分类,有白、粉、红、紫、绿、蓝、黄、黑、紫红和复色十大色系,现代杂交产生的新品种更是缤纷多彩。牡丹花香馥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牡丹的“香” C ,留下了“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竞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等诗句。牡丹风姿绰约。有的直上,有的侧开,有的下垂,有的花朵藏在叶丛中,形成“叶里藏花"的现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守护边疆为人生第一要事,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胡拥军恪守父亲承诺.33年来,不畏艰辛,驻守在中蒙边境的别克多克牧场,放牧巡边。
    B.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经常下乡蹲点,上其他地方开会、学习,从湘西最偏远的龙山县到州首府吉首开会,小汽车都要走13个小时左右。
    C.全社会要逐步树立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向“绿”而行,成为美丽中国行动者。
    D.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笔记上就记什么,这样可能是白费力气,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记录笔记的方法,如分类记录、择要记录。
    20.“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没有科学性却打着"科普"牌子的内容多是别有用心,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三观的青少年而言,容易因为首次接触形成刻板印象, ① ,难以纠正,正如列宁所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这就要求无论是科普内容的生产者还是各种普作品的发布平台都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牢固树立 ② ,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注意力资源,套用最新奇的形式手段,而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
    科普乱象有故意为之,也有无心之失。以科普之名、行卖货之实的高谈论的伪神医,披着科学外衣恶意引导舆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假专家,以及故意以传播谣言和伪科学来吸引流量的网络博主都是科普乱象的故意为之者。面对故意为之的乱象,需要加强审核和监管,提高重点领域的科普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面对无心之失或不够严谨的科普乱象,要“牵引”更多专业人士成为各领域科普的主力军,并鼓励大家共同参与.一起来“找在”。尤其是科研人员对自身研究领域内容的“找茬”,能够帮助科普内容往更高质量发展。
    负责任的科普创作,负责任的科学传播,负责任的科普内容。 ③ 。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让公众能够品尝到放心、安全、美味的科普大餐,就是在“找茬”中诞生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谈到了“兼才”和“偏才"。一般而言,“兼才”的特征是兼具各种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而“偏才”的特征是专于一面,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兼才”与“偏才”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docx、2024届河南省TOP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二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TOP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图片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图片版无答案),共8页。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高三语文下学期调研模拟三: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高三语文下学期调研模拟三,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