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盘问”使返乡年轻一代年前有恐归中的纠结,年后有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
    B.城镇化的过程,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文化有可能会逐渐消逝。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C.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心灵拢聚,表现为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D.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而城镇化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一段两副对联可以看出,面对亲朋长辈们的盘问,年轻人采用了虚与委蛇的回答,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畏惧提问内容所带来的压力。
    B.“文化的十字路口”指的是:一方面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的消逝;一方面是保留乡村文化,乡村还能成为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C.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加强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能够一定程度减小这种落差。
    D.城镇化过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是保留乡村“文化根基”的有效措施。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地建造大型电子商务园,将两村合并,整合土地,标准化统一布局。
    B.某地重引导村民保护古村村貌,村民修整翻新老屋,房屋与周围古屋融为一体。
    C.某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拆迁,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某地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材料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4分)
    5.阅读整篇材料,分条概括“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休息
    王愿坚
    一个星期以前,将军带病来到了医院。他很想找点工作做做,可这里啥事也没有……想了好久,才想到写稿子的事。一年前,政治部约请他写一篇关于红军时期斗争生活的回忆录,可一直没有时间动笔。
    “可是,写哪一段好呢?”
    他想到了任局长。这位老战友,因为患着下肢麻痹,已经在这里休养好几个月……
    “依我说,写我们那次休息倒挺有意思。就是你踢了我两脚的那一次。”
    “踢你?”将军觉得茫然了。
    “嘿,看你,打了人还不认账。1935年,在锁蛟岭,记得不?”他伸手摩挲着大腿,故意苦着脸说,“那两脚真够呛。呶,就是这里!”好像那地方至今还在痛似的。
    1935年锁蛟岭,这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名,把将军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
    这天,秘密交通员送来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往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
    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战士们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第四天,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一失脚,掉下山沟去了。他不得不组织了一次阻击战,又伤了两个同志,才堵住敌人,派人下到山沟里,把这个战士找到,但他已经牺牲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但有战斗的英雄,也有累死的烈士呢!”想着,将军不由得激动起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材料,而且有充分的信心能具体地写下来。
    但是,当时为什么决定休息的?什么时候打过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着,他不由得说出了声,“我干吗打你嘛?”“嘿,不就是为了睡那二指嘛!”
    噢,对了,这都是睡那二指的过。
    那天下午,他们抬着战友的尸体,在树林里一阵疾走,暂时甩开了敌人,他们挖开碎石,把战友埋葬了。
    当一切安排好,他喊了一声:“快走哇!”但是走出几步以后,却发现队伍没有跟上来。刚才子弹在头上咝咝地飞着,他们还可以拼死战斗,这会儿一停下来,疲困却更强烈地袭击了整个队伍,人们有的已经睡熟了。
    这里面就有副支队长任丕祥。他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可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呢。
    “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 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口里还在喃喃着:“稍微……二指……”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
    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将军却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复杂的心情。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天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想着,他不由得瞥了任局长一眼。这会儿,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文件,不时地在文件上批写着什么。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清晰地记起来了:
    他抽出一根枪探条,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
    他伸出两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划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感觉有一簇黑点点在晃动,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他焦急地来到任丕祥身边,使劲晃着他的肩膀。他哼了声,翻了个身,咂咂嘴巴又睡着了。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说完,他带着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紧张的回忆里拉回来。任局长正伸手抓着电话听筒:“喂,噢,王部长,我是任丕祥……”
    将军望着任局长那兴奋的神情。这一瞬间,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的愿望强烈地激动着他。他做了个要走的表示,便离开了庭院。
    在走出大门的时候,他还听见任局长在大声地吵着:“……啥都不缺,就是缺点事干,给点工作!工作……”
    回到宿舍,将军扭亮了台灯,拿出了纸,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两个字:休息。随即头也不抬地写下去:“我们常说:永不休息。这话并不确切。人是需要休息的。但这事对于战士来说,却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一九五八年十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局长是将军红军时期的老战友,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所以将军写回忆录就想到找他帮忙。
    B.任局长建议写踢了他两脚的那件事,又做着苦脸,表明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对将军有些不满但还是能够理解。
    C.将军记不起什么时候踢过人,主要是时间太久远让他的记忆有些模糊,并且当时情况紧急,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此。
    D.在任局长的帮助下,将军回忆起事件的详细过程,其中“睡二指”的情节让将军做出写“休息”这个材料的决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将军想找点事做写起,现在清闲的休养生活与过去紧张的战斗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将军无事可做的失落。
    B.“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命令的严肃、有力,为后文紧张的急行军做了铺垫。
    C.本文详细描写任丕祥的睡态,以点带面,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将军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D.本文以将军视角记述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艰难过程,中间穿插了将军的心理活动,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
    8.王愿坚的小说虽写的是残酷艰苦的战争,但也充满了人情味。请简要分析本文蕴含的“人情味”。(4分)
    9.本文在写将军的回忆时,几次插入了对现实中任局长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及宇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向者相公初用A及B外廷之议谓及C不胜D其任E及F今材器乃如此G信乎H相公知人之明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文中指年纪,年数,与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B.秦州,古地名,陇右重镇,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写于秦州。
    C.前,文中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相同。
    D.规模,文中指制度,与短语“规模宏大”中的“规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奉命出使时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王旦认为李及做法只是履行了主将的职责,不是自己任用李及的本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注】①李德裕: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多年为相。②沮溺:长沮和桀溺,是春秋时期的两个隐士;喻指避世隐居之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首联写杏花绽放,呼唤农耕开始的布谷鸟鸣叫,视听结合,奠定了诗歌清新明朗的基调。
    B.李诗颔联写一场丰沛的春雨后,溪水涨满,平静流动,暗示了充足的雨水会带来一个好收成。
    C.李诗颈联上句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意境相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陆诗前两句写春耕时节雨水充足,人人欣喜期待一个丰收的秋天,和李诗写春雨的用意相似。
    16.同样是写春耕,两首诗的作者寄托的情怀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2)唐人写时事,常托于汉代。杜甫《兵车行》中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句子,高适《燕歌行》中也有“______,______”的诗句。
    (3)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目睹)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探索(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
    “______。”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飞翔)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追赶)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了十六个“一”,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9.将文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替换为相应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濡染(目睹)B.探索(摸索)C.飞舞(飞翔)D.追随(追赶)
    20.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引文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是( )(3分)
    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B.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家有敝帚,享之千金D.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短视频的最主要特征在于耗时短,但观看者在刷短视频的时候, ① 。这是因为,刷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由它引发的快感使观看者总想着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看的内容,于是不知不觉花费的时间就长了。事后回想过去几个小时收获了什么,又回想不起来。这时,观看者可能会后悔熬夜伤身,后悔耗费时间蹉跎斗志,甚至会增添空虚感,但如果再有碎片化时间,又会刷起短视频。
    之所以 ② ,主要是因为观看者太想快速获取信息和刺激了,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缓慢等待、耐心品味的过程中。在短视频的海洋中,观看者慢慢迷失了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浮躁,更难以在一件事情上坐住“冷板凳”。不少观看者已习惯于马上获得刺激,而难以 ③ ,甚至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去刷一刷短视频,寻找一点短暂的快乐。如今,保持专注已成为人们稀缺的品质之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时代,不躺平,向前冲;但怎样冲?上述漫画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深挖该漫画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忆春耕
    [唐]李德裕①
    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
    原田春雨后,溪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无因共沮溺②,相与事岩耕。
    春耕
    [宋]陆游
    今年液水满西畴,父老人人卜有秋。
    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

    相关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