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同城化是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以“同城”的标准,推动生产生活功能的合理配置以及公共服务同质共享,实现空间一体、制度同一的城市发展共同体。数据显示,2023年珠三角九市间的日均出行规模为685万人次,跨城工作在该地已经成为常态。图示意2023年珠三角地区城际间日出行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 以城际间的日出行规模衡量,珠三角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最高的是( )
A. 广州B. 深圳C. 珠海D. 东莞
2. 东莞与广州、深圳距离相当,但城际间日出行量差异很大,原因是( )
A. 广州对东莞行政管辖能力弱B. 广州与东莞地域文化差异大
C. 广州比深圳城市服务等级低D. 广州对东莞辐射带动作用小
3. 最适合成为珠三角首批推进同城化建设的城市组合是( )
A. 广州—深圳B. 佛山—广州C. 珠海—中山D. 东莞—惠州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1题详解】
由图可知,依据珠三角九城市城际间日出行规模,可判断广州日出行规模最大,所以珠三角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最高的城市是广州。故选A。
【2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东莞与广州、深圳距离相当,但东莞与广州间的日出行量远小于东莞与深圳间日出行量,原因是东莞受广州辐射带动作用更小,D正确。广州与东莞距离较近,地域文化差异小,B错误。广州是省会,广州的城市服务等级更高,广东对东莞行政管辖能力强 ,A、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由同城化的含义可知,利于推进同城化建设的城市组合应为联系更紧密、城际间日出行规模更大的城市组合。从图中可看出佛山﹣广州日出行规模最大,所以最适合成为珠三角首进同城化建设的城市组合。故选B。
【点睛】城市群是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最终可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越紧实,容重越大。四川某地为改变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树种组成单一等问题,实施了间伐技术(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间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现了显著变化。图示意该地柳杉林间伐强度与土壤容重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4. 与间伐前相比,间伐后柳杉林下植被和土壤发生的变化是( )
A. 喜阴植被增多B. 土壤孔隙减少C. 植被种群增加D. 土壤肥力下降
5. 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推断,与间伐强度对柳杉林土壤容重的影响基本一致的是( )
A. 引水灌溉B. 秸秆还田C. 土地翻耕D. 植树造林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间伐后柳杉林间光照增加,喜阳植被增多,故A错;间伐后,土壤容重下降,说明土壤孔隙增多,故B错;间伐是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有利于改变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树种组成单一等问题,所以间伐会使人工柳杉林内植被种群增多;间伐会使林下灌草植被增多,土壤肥力增加,C正确,D错。故选C。
【5题详解】
由图可知,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该地柳杉林土壤容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结合设问中的限定角度,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引水灌溉的强度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小,A错;随秸秆还田的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孔隙度在增加,土壤容重减小,B错;随土地翻耕强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在增加,所以土壤容重在减小,C错;而随着植树造林强度的增加,首先随树木增多,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下降;结合柳杉林的间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当植树造林的强度过强,森林过密时,植被较单一时,土壤容重反而增加,因此植树造林强度与该地人工柳杉林间伐强度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基本一致,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它是一个反映土壤紧实程度的物理量,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农业农村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乡村功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示范园区。图是湖北省某县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该示范园区创建主要依托于( )
A. 特色农业B. 资源禀赋C. 基础设施D. 生态环境
7. 该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的特点是( )
A. 农牧结合循环发展B. 土地资源高效流转
C. 休闲观光康养体验D. 三大产业合理布局
8. 为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该县应( )
A. 建设现代柑橘示范基地,强化县城产业基础功能
B. 完善集镇仓储物流服务,提升集镇加工交易功能
C. 打造柑橘精深加工标杆,加强农村集聚服务能力
D. 提高城镇产业融合水平,优化农村三大产业布局
【答案】6. A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示范园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柑橘生产创建起来的,主要依托于特色农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示范区乡村、集镇、县城产业发展各有侧重,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D正确;该地并未促进牧业发展,A错误;该处未明显进行土地流转、康养产业,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图可知,为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该县应建设现代柑橘示范基地,强化乡村产业基础功能,故A错;应打造柑橘精深加工标杆,需加强县城集聚服务能力,故C错;提高城镇产业融合水平,优化三大产业功能布局,故D错;集镇主要从事农工文旅融合,进行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商贸流通,所以应完善集镇仓储物流服务,提升集镇加工交易功能。故选B。
【点睛】农文旅融合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
波弗特环流是北冰洋主要的表层环流系统,环流形成的流涡有利于加强淡水辐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波弗特环流明显增强,并影响着北极地区淡水的分布和输出。图为波弗特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波弗特环流的流向和该海域海水的性质分别是( )
A. 顺时针高密度高盐度B. 逆时针低密度低盐度
C. 逆时针低密度高盐度D. 顺时针高密度低盐度
10. 导致波弗特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压增强B. 高压减弱C. 海冰减少D. 海冰增加
11. 受波弗特环流增强的影响,北大西洋海域( )
①流入的淡水增加②流入的淡水减少③海水的盐度升高④海水的盐度降低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9. D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波弗特环流围绕高气压中心形成,所以为风海流,受高压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发生偏转形成顺时针,BC错误;由于北冰洋海域位于高纬度,海水水温低,所以密度高,盐度低,D正确,A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气压中心势力减弱,并不是影响波弗特环流增强的因素,AB错误;而北冰洋地区海冰受全球变暖影响减少,对海水运动阻力变小,所以会导致波弗特环流增强,C正确,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波弗特环流形成的流涡有利于加强淡水辐聚。所以,受波弗特环流增强的影响,使流入北大西洋海域的淡水减少,海水的盐度升高,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盖减少(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
伦敦分为市中心城区(内伦敦)和市中心以外的城区(外伦敦)。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金融业和创意产业相继复兴,内、外伦敦人口密度趋向合理。图为1801-2011年伦敦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人口密度趋向合理的表现是( )
A. 内伦敦人口大幅减少B. 内伦敦人口缓慢增加
C. 外伦敦人口迅速增加D. 外伦敦人口持续减少
13. 金融业和创意产业的复兴对伦敦人口密度合理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引导了人口迁移B. 调整了年龄结构
C 提高了人口容量D. 优化了城乡比例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人口密度趋向合理,图中显示此时期内、外伦敦人口都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金融业和创意产业相继复兴,会吸引人口向市区内回流,进而伦敦市区的人口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使伦敦人口密度的布局趋于合理,A正确;金融业和创意产业对年龄结构、人口容量、城乡比例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促使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太阳历广场是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特征而建造的具有测量、演示功能的大型地面广场,广场内设置有9根石柱,通过石柱影长和方位确定日期和时刻。图1为北京某处(40°N,116°E)太阳历广场平面图,区域内中间的石柱相当于“立竿见影”中的竿,南北两根石柱指示正南和正北方向,剩余6根石柱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方位,石柱P影子的顶端形成的轨迹线条①—⑤,代表冬至、立春(立冬)、春分(秋分)、立夏(立秋)和夏至,若干条放射线是时刻线。图2为新疆某地中学生在校内简易太阳历广场景观图上所做的标注。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1中①②③④四条轨迹线条分别对应的节气正确的是( )
A. ①—冬至B. ②—立夏C. ③—夏至D. ④—立秋
15. 图2对太阳历广场进行的标注有几处错误,错误之处有( )
A. 2处B. 3处C. 4处D. 5处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太阳历广场通过石柱影长和方位确定日期和时刻。图中的轨迹线条①到⑤是图中石柱 P 的影子顶端形成的轨迹。将石柱P的影子顶端形成的轨迹位置与冬至、立春(立冬) 、春分(秋分) 、立夏(立秋) 和夏至对照,可得出轨迹线条对应的节气。正午日影最短,且日出东偏北最多,日落西偏北最多(影子西偏南最多和东偏南最多)的①对应夏至,情况相反的④对应冬至;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⑤对应春分(秋分);立夏、立秋直射点都在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影子日出西南,日落东南,②对应立夏(立秋);立春、立冬直射点都在南半球,相反,③对应立春(立冬)。故选 B。
【15题详解】
图 2 为新疆某地的太阳历广场景观图,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所以图2中正南和正北方向标注错误;将两图结合可知,南北两根石柱表示正南和正北方向,剩余六根石柱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方位。结合所学可知,夏至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至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标注错误之处在于冬至日出和夏至日落,因此有四处错误,故选C。
【点睛】非极昼极夜区域,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日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日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直射点在赤道的日期,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图)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世纪70年代,为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巴西政府制定了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乙醇燃料发展计划,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巴西不仅掌握了生产乙醇燃料的成熟技术,而且成为了生产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S集团是该国销量最高的汽车企业,该集团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完善的供应链系统。S集团计划向巴西投资开发100%使用乙醇燃料的电动发动机技术,并将此技术应用到本地的汽车生产中。
(1)从气候和资源的角度,说明巴西政府制定乙醇燃料发展计划的依据。
(2)分析S集团选择在巴西投资研发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技术的原因。
(3)说明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巴西资源安全产生的影响。
【答案】(1)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适宜甘蔗等原料作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甘蔗种植面积广;石油资源短缺,对国外石油资源依赖大。
(2)巴西乙醇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产业基础好;(乙醇)新能源汽车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大)。
(3)有利影响:减少了对石油资源进口的依赖,提高了巴西的能源安全;不利影响:乙醇消耗量大增,对甘蔗的需求增加,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量改种甘蔗,导致粮食减产,威胁粮食安全;开垦荒地,破坏森林、草地,威胁生物资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乙醇燃料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选择、能源安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巴西政府制定乙醇燃料发展计划的依据主要从乙醇原料、技术、应用市场角度分析。巴西地处热带,太阳辐射量大,水热条件好,适宜甘蔗等原料作物生长,用于生产乙醇的原料多;巴西土地资源丰富,甘蔗种植面积广,甘蔗产量大,原料多;巴西石油资源短缺,对国外石油资源依赖大,乙醇作为替代能源,需求量大。
【小问2详解】
S集团选择在巴西投资研发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技术的原因主要从市场、技术、产业基础等角度分析。巴西乙醇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产业基础好,便于开展相关合作;(乙醇)新能源汽车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乙醇燃料发动机市场需求较大,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大)。
【小问3详解】
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巴西资源安全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物资源等角度分析。有利影响表现为:发展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技术,减少石油燃料的使用,减少了对石油资源进口的依赖,提高了巴西的能源安全;不利影响表现为:乙醇燃料电动发动机数量使用增多,乙醇消耗量大增,对甘蔗的需求增加,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量改种甘蔗,甘蔗占据粮食用地,导致粮食减产,威胁粮食安全;开垦荒地,破坏森林、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威胁生物资源安全。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65万年前,阴山大断裂活动频繁,山前地带沉降形成较大的盆地,后经黄河汇入,形成古大湖,淹没了盆地大部分。随新构造运动,盆地内河湖系统发生转化,之后黄河不断改道,最终形成平坦的后套平原。图1为后套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黄河古河道(乌加河)浅层沉积物剖面图。
(1)指出后套盆地转化为平原的物质来源。
(2)推测盆地内黄河改道的总体方向,说明理由。
(3)与古河床沉积物相比;说出边滩沉积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北部山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黄河带来的泥沙。
(2)方向:由北向南改道。理由:黄河古河道位于当前黄河主河道以北;古黄河及阴山山区河流泥沙淤积导致北部地势抬高,使河流向地势较低的南部改道。
(3)特征:边滩沉积物颗粒更为细小,由细砂、粉砂和粘土组成。原因:与黄河古河床相比,边滩处水量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古道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河流堆积地貌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后套盆地转化为平原的物质来源主要受流水堆积形成。结合地图可知后套平原北部山脉发育较多河流且南部有黄河流经,沉积物质可能来自于北部山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黄河带来的泥沙。
【小问2详解】
盆地内黄河改道的总体方向大致是由北向南改道。理由主要从地势、古道位置分析,黄河古河道位于当前黄河主河道以北,说明黄河改道的整体方向是由北向南,北部为山脉,山前地势平缓、泥沙易淤积,古黄河及阴山山区的河流泥沙淤积导致北部地势抬高,使河流向地势较低的南部改道。
【小问3详解】
沉积物的特征主要从颗粒物大小(粒径)角度分析。结合图例可知,边滩沉积物由细砂、粉砂和粘土组成,河床沉积物由砾石、细砂、粉砂组成,与古河床沉积物相比边滩颗粒更为细小。沉积物特征与流水搬运能力有关,与黄河古河床相比,边滩处水量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弱,沉积物较细。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式茶馆是在传统茶馆的基础上,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采用“创意茶饮+社交空间+创新零售”新模式的茶馆,其选址或在购物中心首层、街头店面,或与精品零售、时尚餐厅为邻。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与旅游中心,人口密集,其中20-34岁人口占比约30%。成都也是茶馆的发源地之一,截止目前,成都拥有3万多家茶馆。2022年10月,新式茶馆T在成都市区开店。图示意成都市茶馆分布及T茶馆所在位置。
(1)说出成都市茶馆的空间分布特征。
(2)若将传统茶馆升级为新式茶馆,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3)分析新式茶馆T选择在成都布局的市场因素。
【答案】(1)茶馆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城市三环以内,市区外围少;西部比东部密集。
(2)升级方向:扩大经营范围;措施:增加服务种类提供更多样化的茶饮品种,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茶馆;注重创新茶饮方式,将传统的冲泡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展泡茶、调制茶品等体验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茶馆的空间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多功能性,创造更加温馨便利和适合社交的茶馆环境;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茶馆的服务效率。
升级方向:提升顾客的服务体验;措施:加强对员工服务能力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升级方向:拓展服务销售渠道;措施:进行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店内消费和外卖自提相结合。
(3)成都茶馆数量多,当地人有饮茶习惯;成都人口密集,年轻人口多;成都游客众多,旅游消费人群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新式茶馆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服务业发展方向及措施、服务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描述和表达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左图可知,茶馆空间分布不均;市中心及其附近茶馆较密集,尤其是三环以内数量多,市区外围较少;市区西部茶馆数量多于东部,西部比东部密集。
【小问2详解】
“新式茶馆是在传统茶馆的基础上,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采用“创意茶饮+社交空间+创新零售”新模式的茶馆,其选址或在购物中心首层、街头店面,或与精品零售、时尚餐厅为邻”,材料中表达的意思是:新式茶馆要扬长避短,吸引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这就需要扩大经营范围、提升顾客的服务体验、拓展服务销售渠道。
升级方向1:扩大经营范围,具体措施有:增加服务种类,提供更多样化的茶饮品种,重点满足年轻人的喜好,吸引年轻人走进茶馆;新的冲泡方式也很重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可能更吸引顾客,打造创意茶舍;增加泡茶、调茶等体验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类型,茶馆设计注重舒适感和多功能性,让茶馆成为更加温馨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营造更加适合社交的茶馆环境;护额和科技手段创新,提高茶馆的服务效率,满足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升级方向2:提升顾客服务体验,具体措施:员工除了会泡茶等基本功外,还要统一培训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这是服务业发展的法宝。
升级方向3:拓展服务销售渠道,具体措施:茶作为传统饮品,历来受中国人欢迎,但是新式饮品如咖啡、奶茶等后来者的销售方式更多样化,销售宣传方面值得借鉴。本着方便顾客、提高销售量的目的,可以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店内消费和外卖自提相结合,也就是所谓“创新零售”。
【小问3详解】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与旅游中心,人口密集,其中20-34岁人口占比约30%。成都也是茶馆的发源地之一,截止目前,成都拥有3万多家茶馆”,结合该材料可知,成都已经拥有茶馆很多茶馆,数量多,说明当地人自古有饮茶习惯;成都人口密集,年轻人口数量自然多,市场广阔;成都是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接纳游客众多,消费人群多。
【点睛】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气河是长而窄的水汽输送带。2020年2月6日大气河携带暖湿气流进入南极区域,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协同对南极部分海域的海冰进行了影响(图1),图2为南极地区地形示意图。
(1)受此次大气河影响,南极半岛东西两侧降水状况有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
(2)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此次大气河对南极海域海冰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并用文字进行标注。
问题②:说明此次大气河对南极海域海冰产生影响的热力和动力作用。
【答案】(1)受地形阻挡,南极半岛西侧暖湿气流被迫抬升,降水多;半岛东侧为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
(2)问题①:
问题②:大气河的暖湿气流为海冰融化带来热量;多云的天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降雪过程中释放了潜热;大气河带来的风加剧了海冰破碎,使海冰向海岸飘移。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河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南极半岛东西两侧降水状况呈现出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原因主要从地形角度分析,受地形阻挡,南极半岛西侧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结,降水多;半岛东侧为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
【小问2详解】
大气河对南极海域海冰的热力作用主要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大气河携带暖湿气流进入南极区域,大气河的暖湿气流为海冰融化带来热量,暖湿气流遇冷凝结,形成较厚的云层,多云的天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减少热量散失,水汽凝结释放热量,降雪过程中释放了潜热,促使海冰融化;大气河对南极海域海冰产生影响的动力因素主要从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大气河带来的风加剧了海冰破碎,并受风向影响,使海冰向海岸飘移。
结合上述分析绘制出示意图,示意图如下:
2024届新疆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卷,文件包含2024届新疆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卷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二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新余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新余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选择题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