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0-1715536412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0-17155364129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0-17155364129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1-17155364190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1-17155364190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723150/1-17155364190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命题人:马毅坤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栏内。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某些月份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某中资企业采矿区及所在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 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地的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2. 下列月份中,含锆重砂矿物在海岸带高潮线以上大量沉积最有可能( )
A. 2月B. 5月
C. 7月D. 10月
3. 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锆资源分布不均 ②开采难度较大 ③运输距离长 ④对外依存度高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BD错误;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C正确,A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岸海水的含错重砂矿物多(含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其他季节(月份)降水量相对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流水搬运能力有限。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进口来源集中,因此推断国内锆资源储量和产量都不高,国内供应能力低,只能以进口为主,运输距离长且对外依赖程度高,③④正确;锆资源储量少,因此分布不均与开采难度大不是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①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前寒武纪处于显生宙之前,中生代、新生代都属于显生宙。
土壤的温度、水分含量、矿物质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层的厚度等对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河南省北部某地地势低平,当地居民因地制宜采用某传统方式种植农作物,即在种植农作物前先在地里开挖小沟(水渠),再用建房用的小青瓦覆盖成地下水渠通道,然后在小青瓦上面覆上表土种植农作物,采用此方法种植的越冬农作物早熟且品质较好。下图为该种植方式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开挖小沟(水渠)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土层厚度B. 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C. 减少土壤侵蚀D. 减少土壤水分的含量
5. 该地采用此方法种植的越冬农作物早熟主要得益于( )
A. 水渠向土壤输送热量B. 受冬季风影响减小
C. 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D. 土壤盐分含量减少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开挖小沟(水渠)后,再用小青瓦覆盖形成地下水渠通道,并在小青瓦上覆上表土进行农作物种植。这一操作并没有增加土层厚度,相比原来土层还薄了,A错误;“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通常是通过施肥或引入有机物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开挖小沟,B错误;“减少土壤侵蚀”通常是通过种植植被、建设防护设施等方式来实现的,而开挖小沟并不直接减少土壤侵蚀,C错误;由材料河南省北部某地地势低平,可知,该地易积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开挖小沟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含量,利于农作物生长,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河南省冬季气温较低,越冬作物早熟,说明热量条件发生改变,水的比热容较大,冬季温度比土壤温度高,因此水渠可以向土壤输送热量,增加土温,使作物早熟,A正确;开挖小沟(水渠)后,再用小青瓦覆盖形成地下水渠通道,并在小青瓦上覆上表土进行农作物种植,这种方法并不能使其受冬季风的影响减小,B错误;也不能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C错误;土壤盐分含量减少并不能使作物早熟,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是影响农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土壤的温度、水分含量、矿物质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土层厚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适宜的土壤条件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太阳能开发起步晚、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大。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下图示意印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分布④大气环流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7. 莫德赫拉通过向外输电赚取的利润有限,主要受制于( )
A. 太阳能资源禀赋B. 自身产能量C. 自身电能需求量D. 设施管理水平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可知,印度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并没有呈现沿着纬度和海陆分布变化的格局。在德干高原(西南季风背风坡)太阳能资源充足,在印度西北部西南季风影响较弱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充足,因此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形分布和大气环流,③④正确,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可知,莫德赫拉为村镇,太阳能发电起步晚,发电量有限,B正确;当地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排除A;自身为村镇,用电需求有限,排除C;太阳能发电有较好的政策支持,设施管理水平较高,排除D。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形(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天气(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较弱,大气透明度较高,太阳辐射越强)、昼长时间(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021年12月6—12日,我国长株潭城市群出现一次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为外源性输入与本地污染物积累。如图示意长株潭城市群位置及长株潭城市群PM2.5质量浓度逐日变化曲线(PM2.5平均值大于75μg/m3开始出现轻度污染,150—250μg/m3为重度污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长沙、株洲两市大气污染开始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相对位置 ②植被类型 ③大气环流 ④海拔高低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9. 根据12月8-10日长株潭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推断当时的天气形势( )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 有明显降水过程
C. 空气对流运动旺盛D. 近地面风速较小
【答案】8. C 9.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长沙和株洲在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它们受到来自不同方向或来源的污染影响,①正确;不同的风向和风速会导致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和程度上影响到不同区域,长沙和株洲受到的大气环流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污染开始时间也会有所不同,③正确;植被类型和海拔高低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但与大气污染开始时间的差异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所以选C。
【9题详解】
读图可知,12月8-10日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程度略有下降。12月份该地区不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A错误;有明显降水过程,空气质量会明显好转,故B错误;空气对流运动旺盛,空气质量会明显好转,故C错误;近地面风速较小,空气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空气质量差,故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者天然源进入大气(输入),参与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之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从大气中去除(输出)。如果输出的速率小于输入的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集聚,造成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升高。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危害。
放牧作为高寒草甸的主要利用方式,家畜采食和践踏会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青藏高原,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的入渗能力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在祁连山某河谷划分了5个放牧强度不同的样区。如图示意某次降水结束后不同样区土壤入渗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放牧强度4.35和2.75的两个样区土壤入渗率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降水强度B. 植被根系C. 地形坡度D. 冻土厚度
11. 从土壤入渗率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侵蚀土壤效果的放牧强度是( )
A. 2.75~3.64B. 3.64~4.35C. 4.35~4.76D. 4.76~5.20
【答案】10. B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为同一次降水,降水强度没有差异,A错误;放牧强度不同,导致植被覆盖率不同,植被根系对雨水下渗的作用不同,入渗率不同,B正确;未发现地形坡度的相关信息,C错误;未发现冻土厚度的相关信息,D错误。所以选B。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以高寒草甸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同一次降水,放羊强度在3.64和4.35时土壤的入渗率较高,高于其它放羊强度,最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地表径流侵蚀土壤,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入渗率亦称入渗通量、入渗速度。是指入渗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表面单位面积入渗的水量。当水分供给无限制时,入渗率等于土壤的入渗能力。入渗过程中,最初的入渗率相对很大,随着时间延长,入渗率逐渐降低,当入渗达到某一时段后,入渗率则接近一个常数(即稳定入渗率)。
新疆耕地中盐碱化面积占比过半。L农场地处天山北麓,2017年起在盐碱耕地内挖塘汇水,利用农田灌溉退水养殖原产于浙闽海域的石斑鱼,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随着L农场养殖模式的推广,新疆石斑鱼养殖规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本地市场中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新闽耕地相比,新疆耕地的灌溉退水大多更适宜养殖石斑鱼主要是由于( )
A. 水温低B. 盐度高C. 污染少D. 饵料多
13. L农场开挖鱼塘后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主要是因为( )
A. 空气湿度升高B. 灌溉用水量减少C. 地下水埋藏变深D. 地下水矿化度降低
14. 新疆石斑鱼取代了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主要得益于( )
A. 适养水域广B. 养殖成本低C. 产品质最高D. 运输费用低
【答案】12. B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原产于浙闽海域的石斑鱼”可知,石斑鱼喜暖,水温低不适宜养殖,A错误;新疆耕地灌溉退水盐度高,利于石斑鱼生长,B正确;污染少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饵料应该比浙闽耕地少,排除D。故选B。
【13题详解】
开挖鱼塘后,鱼塘中的水与地下水发生交换,鱼塘中的水矿化度较高,与地下水交换后,导致地下水矿化度升高,D错误;开挖鱼塘后,耕地灌溉退水流入鱼塘,减少了耕地水体的下渗,导致地下水埋藏变深,C正确;空气湿度升高和灌溉用水量减少与盐碱化问题改善关系不大,排除A、B。故选C。
【14题详解】
新疆石斑鱼取代了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主要得益于和浙闽的鲜活石斑鱼相比,新疆本土的石斑鱼运输成本低,上市价格会比较低,市场竞争力大,D正确。新疆养殖石斑鱼需要先改善养殖区的环境,养殖成本更高,排除B。新疆适养水域应该比浙闽的少,A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判断新疆产品质最高,排除C。故选D。
【点睛】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现象。盐碱化的产生原因:气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作用强烈,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地貌: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从而增加盐碱化的风险。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土壤湿度不足,水分淋漓不足,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土壤中盐分沉积和沉淀。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方式:过度灌溉或灌溉方式不合理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使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活动层(季节性冻土层)沿多年冻土层滑脱,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次降水后滑坡事件中滑坡体的主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 )
A. 植被覆盖率增加B. 风力侵蚀加剧C. 土层含水量增加D. 山体坡度变大
16. 在本次滑坡事件中,图示活动层中水分运移的过程是( )
①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 ②水流竖直下渗方向为主
③活动层土壤含水饱和 ④水流转为顺坡方向为主
A. ②①③④B. ②④③①C. ③④①②D. ③②①④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冻土层融化,土层含水量增加,土壤滑脱概率增加,C正确;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减少滑坡灾害发生的频率,A错误;全球变暖,土壤水分增加,风力侵蚀减弱,B错误;山体坡度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在本次滑坡事件中,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冻土层消融,活动层水流竖直下渗方向为主,但是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使其无法下渗,导致活动层土壤含水饱和,最终水流转为顺坡方向为主,从而导致滑坡发生,所以图示活动层中水分运移的过程是②①③④,故选A。
【点睛】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它具有夏季单向融化、冬季双向冻结的特征。多年冻土层是永冻土层,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
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是在静稳大气环境下,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对人体有危害。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图示意某次冷锋锋线过境前后该市城郊M气象站测得的臭氧体积分数、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7 M气象站可能位于该市( )
A. 东郊B. 西郊C. 南郊D. 北郊
18. 此次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出现在( )
A. 22日13—14时B. 22日16—17时C. 22日21—22时D. 23日0—1时
19. 图3中13—16时臭氧体积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升对流增强B. 风向变化幅度减小C. 太阳辐射增强D.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根据图可知,22日13时臭氧体积分数最高,此时风向为偏南风,由于城区是氮氧化物的来源,可知M气象站位于城区的北部,故选D。
【18题详解】
冷锋过境前后,风向、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图可知,在22日16-17时之前,气温较高,风向为南风,风速较小;22日16-17时之后,气温下降,风向变为北风,风速增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22日16-17时是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故选B。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13-16时气温升高,对流运动增强,有利于臭氧等污染物的扩散,因此臭氧体积分数降低,A正确;风向变化幅度减小,不利于臭氧扩散,B错误;此时是下午,太阳辐射减弱,C错误;该时段是白天,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没有明显减少,且臭氧存在于空气中,难以自行降解,其体积分数降低主要与扩散有关,而不是氮氧化物光化学反应生成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时,气压在锋前急剧下降,锋后上升,同时气温也会下降。在冷锋过境期间,风向会顺时针转变,并可能出现降水甚至雷暴。冷锋过境前,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水进退产生深刻影响。海水在向陆地推进或退却的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会随水深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水体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左图示意海侵或海退时形成的沉积序列,右图示意按顺序发展的不同时期海平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根据甲、乙沉积序列推断( )
A. 甲表示海侵,陆地面积缩小B. 乙表示海退,陆地面积缩小
C. 甲表示海退,陆地面积扩大D. 乙表示海侵,陆地面积扩大
21. 甲沉积序列时期( )
A. 老沉积层的面积大于新沉积层B. 地球上有更多的碳元素被固定
C. 海平面发展顺序为4→3→2→1D. 多年冻土融化使温室气体释放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水入侵陆地,陆地面积缩小,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扩大,排除B、D。根据材料,水体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根据图示甲沉积序列,下层颗粒物大,海水较浅。上层颗粒物较小,海水较深,沉积过程中,海水深度由浅变深,故甲表示海侵,陆地面积缩小,A正确,C错。故选A。
【21题详解】
根据以上小题分析,甲为海侵形成的沉积序列,海洋面积扩大,沉积层逐渐扩大,新沉积层面积大于老沉积层,排除A。根据材料,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水进退产生深刻影响,海侵期间,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多年冻土融化使温室气体释放,更多的碳元素被释放,D正确,排除B。海侵期间,海平面逐渐向陆地延伸,发展顺序为1-2-3-4,排除C。故选D。
【点睛】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碳排放增多--空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 生肖虎B. 生肖虎与兔之间C. 生肖兔D. 生肖兔与龙之间
23. 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 5个B. 6个C. 7个D. 8个
【答案】22. D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 、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 生肖兔在正东,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3题详解】
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太阳东南升、正午在正南、西南落,杆影日出指向西北、正午指向正北、日落指向东北,因此一日内被杆影转过的角度小于180°,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少于6个,最多为5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秋时分,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4. 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B. 热量C. 水分D. 土壤
25. 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季较长B. 有机物积累多C. 土壤肥力高D. 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24. B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二、综合题:(共3小题,计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1962年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爆发的可能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湖泊蓝藻水华频发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从长江可以看出,该湖位于我国,夏秋季水温较高,生物生长较快,利于蓝藻生长繁殖;从图中可以看出,湖西部沿岸河流域市较多,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为季风气候,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小问2详解】
材料中“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量较大,侵蚀和搬运能力强,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排放大量富含养分的污水,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
【小问3详解】
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冬季为枯水期,湖水补充河水,修建湖闸后,甲湖流出水量减少,在冬春季水位较高;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不利影响:藻类减少,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同时鱼类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爆发的可能性。
2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岸带大雾是指发生在近海、岸滨和岛屿上空的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下降至小于 1000m的海、陆雾,其发生与特定环流背景、气温、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水汽平流输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局地性和突发性强,海陆雾的预报警难度较大。渤海湾海岸带大雾夏季出现频率比冬季低,且夏季全部陆雾未入海(海岸带附近只在陆地形成雾,没有向海洋扩展)。12月某日渤海湾塘沽观测点自2时开始出现大雾,且不断加强,8时后逐渐消散。图1为渤海湾位置图,图2为12月某日塘沽观测点风速、气温、湿度变化图。
(1)说明塘沽观测点 12月某日2-8时海岸带大雾持续加强的原因。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渤海湾夏季陆雾未入海的原因。
(3)说明海岸带大雾对渤海及附近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日2-8 时,空气湿度较大且快速增加,为大雾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气温较低且逐渐下降,有利于水汽冷凝;风速小且较为稳定,不利于雾的消散。
(2)夏季夏季风(东南季风)势力较强,阻碍陆雾向海洋扩展;夏季在海岸带附近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时段,近地面吹海风,阻碍陆雾向海洋扩展;夏季在海岸带附近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低的时段,近地面吹陆风,陆风入海后由于海洋面较温暖,不利于水汽冷凝成雾。
(3)大雾导致能见度下降,交通运输不便,易引发交通事故;大雾时段逆温现象严重,阻止污染物扩散,加剧空气污染;大雾影响渔业等生产活动,对水电通讯设备有一定损害。
【解析】
【分析】本题以渤海湾海岸带大雾为背景,涉及雾成因、热力环流、以及大雾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小问1详解】
由图二可知,该日2-8 时,空气湿度在不断增加,且变化较快,可以为大雾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其次,气温曲线逐渐下降,说明气温在下降,并且从数值可以看出,温度较低,这样的条件有利于水汽冷凝;由平均风速曲线可知,此时段风速小且较为稳定,不利于雾的消散,因此2-8时海岸带大雾持续加强。
【小问2详解】
夏季,渤海湾盛行东南季风,且东南季风势力较强,方向与陆雾向海洋的扩散方向相反,因此夏季风会阻碍陆雾向海洋扩展;夏季在海岸带附近,白天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高,近地面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吹海风,因此海风会阻碍陆雾向海洋扩展;夏季在海岸带附近,夜晚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低,近地面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陆风入海后由于海洋面较温暖,无法遇冷,不利于水汽冷凝成雾。
【小问3详解】
大雾浓度大,可见度低,会导致能见度下降,使交通运输不便,因此大雾天气易引发交通事故;大雾时段,逆温现象严重,大气层比较稳定,大气对流弱,因此阻止污染物扩散,加剧空气污染;大雾天气下能见度低,会影响渔业等生产活动,并且对水电通讯设备有一定损害。
【点睛】雾的成因主要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气温以及凝结核的存在有关。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并且气温下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就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雾。具体来说,雾的形成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冷却、加湿和有凝结核。冷却使得空气温度下降,加湿则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凝结核则提供水汽凝结的附着点。在这些条件下,水汽就会凝结成雾滴,进而形成雾。
28. 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
(1)材料中“我国某内陆咸水湖”可能______。说出推断理由。______
(2)据图中水位与SDI的关系,分析影响SDI的因素。
(3)依据2010—2017年的数据资料,推测湖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1) ①. 青海湖 ②. 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岸线长,且湖面海拔约在3195米附近。
(2)2010年之前,水位与SDI总体呈负相关。2010年之后,水位与SDI总体呈正相关。因此SDI与湖泊水位密切相关,而影响湖泊水位的因素有气温、入湖径流量、人类活动等。
(3)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湖岸线长度变长;气候趋于暖湿;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湖泊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湖泊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湖为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而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岸线长,符合该湖泊特征;读图可知,该湖泊水位在3185米附近,也符合青海湖的水位特征。故该湖可能是青海湖。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2010年之前,水位与SDI总体呈负相关。2010年之后,水位与SDI总体呈正相关。因此SDI与湖泊水位密切相关,故影响水位的因素即为影响SDI的因素,而影响湖泊水位的因素有气温(影响蒸发和冰川融水量)、入湖径流量(影响湖泊的补给水量)、人类活动(如生产生活消耗水资源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等)等。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2010-2017年SDI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气候趋于暖湿,湖岸线长度变长。
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西安市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等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等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等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等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