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错题】备战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5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5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首先,冲刺阶段的易错题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知识梳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次,通过对错题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考点的分析与总结,它能够减少我们复习过程当中同类型的题或者是同一知识点的犯错频率。
第三,对于错题集的复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盖住答案,然后重新来做一遍,从分析的角度条件的分析以及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的排除。
第四,在这些错题当中,并非所有的错题都是每个同学易错的,那么在第一遍的错题复习当中,我们就要进行排除,筛选出符合自己特点错题及其针对性也才更强。
如果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那么就当是对于知识点的再一次复习。这样的错题对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说也才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备战语文高考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出天空青绿的色调,景色清雅。
B.颔联调动读者视听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见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颈联用字精妙,“卧”与“眠”两字使雍尊师居所清幽、安谧的境界活脱而出。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答案】1.A
2.①颈联中:“花”“青”“白”等五彩交映,画面静美和谐;尾联“暮”“寒烟等以素冷色调为主,画面清幽而寒气袭人。②后两联画面色调截然不同,颈联表达诗人寻师访友的欢快,而尾联写别后诗人的离愁与无奈。③既照应了诗题,又巧妙写出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以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A.“景色清雅”赏析错误。首联“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这是雍尊师隐居所在。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由此可见不是“景色清雅”,应该是“景象甚是壮观”。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结合画面色调分析诗句艺术效果的能力。
颈联“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表达诗人寻师访友的欢快。
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无奈只好与朋友分手,同时照应了题目“寻雍尊师隐居”。
还有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易错点警示】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答案】1.A
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岳阳楼,本诗从大处着墨,视野宏观,借景抒怀;杜诗今昔对照,虚实交错,书写壮阔景象。本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老木沧波”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杜诗写出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陈诗自然有了杜诗那雄阔慷慨的风格。只不过陈诗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杜诗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即使在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显得雄浑大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首先分析陈诗。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湖面风平浪静,夕阳缓缓西沉。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然后再看杜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3-4题。
卜算子·咏雁 蒋冕[注]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坠”字,形象描绘出太阳西沉之迅速,“斜”“荒”倍添凄凉。
B.开头两句写日暮时分昏暗但阔大的景象,与“一雁”形成了很大反差。
C.“惊起却低飞”描绘雁的动作,“有意同谁语”描绘雁的心理,形神兼备。
D.“冷”以双关写大雁所处环境和内心,“残芦”用反衬凸显大雁处境的孤单。
4.词中的大雁有怎样的内在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孤单寂寞。“一雁”“冷”表现大雁的孤独凄凉“有意同谁语”表明大雁没有知音,内心寂寞。②高洁脱俗。“啄尽枝头数点霜”以洁白如玉的霜喻指食物,暗示出大雁的高洁品质,不同流俗。③追求高远(顽强不屈)。大雁是作者经历的投射,虽因受排挤而失群,但不改初心,仍要振翅高飞,追寻自己的理想。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 “反衬”错误,芦苇凋残是凄凉之景,大雁的孤单也是凄凉之景,应是“正衬”。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意模仿苏东坡的同词牌作品。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描写诗人抬头仰望空中,看到一只孤单的大雁孤单凄凉地飞往凋残的芦苇丛,“一”这一数量词表现雁之孤单;“冷”这一形容词表现雁之凄凉。
“啄尽枝头数点霜”描写大雁的动作,大雁不吃谷物,却将枝头象征洁白品格的霜雪啄尽,食物的高洁,暗喻大雁品格的高洁。
“还向空中举”描写孤单凄凉,无人为伴的大雁,尽管面对艰苦的环境,却依然要振翅高飞的形象,大雁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大雁的高洁、追求理想,就是诗人尽管遭到忌恨和排挤,却依然志向不改,追寻理想的象征。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注)①露华:露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
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
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
6.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
【答案】5.D
6.诗歌“清澹”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②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③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④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引发思乡情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
分析时扣住“清淡”,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及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
首句“澄潭月里行”,选择“澄潭”“月”等意象,描写澄澈的潭水,倒映的明月;“愁坐露华生”,描写秋夜林叶中晶莹的露珠;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体现出“清淡”的特点。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表面是写周围环境清寂无扰,河水澄净无波,实际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清高志向。“外物”之所以能“无扰”,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宁静,水流清澈暗示人物品性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体现出“清淡”的诗风。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诗中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用悠悠天地的辽阔衬托,这一点乡思显得并不深重;借由清晨的鹤鸣表达思乡,更有超然物外的超脱,因而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清淡”的特点。
从诗歌语言来看,“澄”“清”等词语淡雅清新,“无扰”“林叶换”等词自然质朴,“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舒缓,语言风格也体现出“清淡”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62)秋,当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时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自然环境,也交代了社会现实,“凉”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
C.颈联“高鸟”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寄寓了作者年老漂泊的感伤。
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8.尾联中“何由”二字所寄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7.D
8.作者离乱中欲往三峡,目睹国家动乱,群盗纵横,心中已是十分悲忧;“何由”二字以自问的语气,含蓄深沉表达了重返朝廷的渴望和艰难,表现了身世凄凉之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7.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错误,首联和尾联并不对仗。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的“何由见两京”是说难见两京,再联系注释和前文“始欲投三峡”可知,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62)秋,当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时杜甫滞留梓州。目睹国家动乱,群盗纵横,心中已是十分悲忧。
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问的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含蓄而深沉的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表达了作者一片赤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表达出作者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沉痛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双石(并引)
苏轼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①。”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注]①小有天:仇池山的一个山洞名,洞中有一清泉,水色碧绿,明如宝镜。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汲水埋盆”对应引文“渍以盆水,置几案间”,突出诗人以水浸石的赏玩之法。
B.颔联化用“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一句,从视觉角度盛赞二石奇峻险美。
C.“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巧妙反映石遇水形变、水为石增色的奇特关系。
D.诗人面对双石生出空旷澄澈之感,想象杜甫晚年退居仇池,流连仇池山水的情景。
10.苏轼称《双石》为“戏作小诗”,有评论认为是用心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D
10.本诗并非“戏作小诗”。理由:①“小诗”不小。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其中的忆梦境、玩美石、绘奇象、慕仇池,形象地表现了苏轼沉浸赏石、痴迷忘我、向往“仇池”的形象,选材典型,内容丰富。②主题深刻。“戏作”是苏轼自谦之语。诗人得两块奇石,联想到仇池山水和杜甫诗句,并作诗专为纪念,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心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③艺术技巧精妙。虚实结合,首联写对“双石”的赏玩,中间两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并描绘了“双石”奇景;用典抒情,首联借用韩愈《盆池》诗句“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写对“双石”的赏玩;颔联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诗句,描写“双石”奇绝;尾联暗用杜甫客居秦州时欲住仇池山养老的旧事,表达了对仇池山水的向往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想象杜甫晚年退居仇池,流连仇池山水的情景”错,诗人暗用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想住在仇池山养老的旧事,表达了对仇池山水的向往之情。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苏轼在诗前小引中写道:“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这是以自谦的口吻交代了诗歌创作的因由及目的。
本诗连续用典,善于联想。首、颔两联用明典,化用前人诗句,自然流畅。“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意思是梦境中的一切无比美好,醒来后的现实令人感到失意,把石头放进盛水的盆中,独自赏玩并乐在其中。首联写对“双石”的赏玩,然后借用韩愈《盆池》中“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的语意,写将石头放入水中涵养赏玩;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借用李白《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语意,描写双石图案奇绝,宛如太白玉峰一般的超尘拔俗,又如峨眉山一般高峻;
颈联说白石浸水不久图案会发生变化,石面仿佛秋风吹拂的烟云一般,绿石遇水更见光泽诱人,一如清晨阳光映照草木。
尾联用暗典,援引杜甫客居秦州时欲在仇池山养老的旧事。“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奇石之上竟有山川气象,空旷澄澈处不知是从何方来,诗圣杜甫当年流连难舍的正是避世隐居的仇池山。意谓诗人向往住在仇池而不得,遂把此石命名为“仇池”,以示寄托。
全诗短短四联,语典事典连用,虚实结合,艺术技巧精妙;涵盖回忆梦境、盛赞美石、感叹奇象、追慕前贤等诸多内容,选材典型,内容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仇池山水的心驰神往之情,更流露出赏玩美石的无限乐趣,主题深刻。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全情境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
林景煕①
承平麾节半海宇②,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③。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注)①林景熙,宋末元初诗人。②麾节:旌旗与符节。此指做官。③月氏: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玉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句精炼而形象地概括出了陆游壮岁从戎,暮年归隐的生平。
B.三、四句讲陆游无法上阵杀敌、收复失土,满腔热忱只能通过诗歌表达。
C.“坐看”一句,既是同情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抒发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此诗将叙事与抒情相融合,风格悲壮雄浑,同时善于引用,浑然天成。
2.前人评价本诗最后两句“写得沉痛之极,充满血泪”,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国家破亡的悲哀之情。语极沉痛,满含血泪。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满腔热忱只能通过诗歌表达”错,“诗墨淋漓不负酒”描写陆游挥笔作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美酒的助兴,诗人以此赞美陆游的文学才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意思是,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最后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放翁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使九州一统。而今其裔孙确实看到了“九州同”,但这是元朝统治下的“九州同”,不是乃祖心目中的“九州同”,宋灭亡了,当家祭之日,又如何告禀呢?作者用极其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国家破亡的悲哀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冯延巳
几日行云(注)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注)喻指身在远方的丈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将暮”三字,使用双关手法,既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
B.“泪眼”写女主人公忧伤,“倚楼”写其心中盼望,“频独语”写其精神痴狂。
C.“撩乱”一句,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化为具体之象,极写女子内心的纷乱
D.“依依”一句,写女子梦中虽见丈夫,醒来却仍不遇,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哀怨。
4.前人论此诗,认为“幽怨三问,层层加码”。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几日行云何处去?”写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惦念;②“香车系在谁家树?”写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忧伤和忧虑;③“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极写女主人公伤心欲狂的痴情;④三次问,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来越绝望的心情。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女子梦中虽见丈夫”错误。此句写女主人公虽想到梦里寻觅,但梦境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故梦中并未见到丈夫。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
“几日行云何处去?”意思是“这几天,他像流云飘哪里?”“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这一问,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
“香车系在谁家树?”意思是“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写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忧伤和忧虑。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意思是“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伤心欲狂的痴情。
这三问,层层加码。一问比一问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来越绝望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马笼头,代指马。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就描绘了夜行山道的情景:驱马疾驰,柳露拂衣,连衣衫都沾湿变重。
B.栖沙白鹭目眯影动,活泼鱼虾入人梦中,虽然是词人想象之辞,但又人情入理。
C.夜深人静,星疏月明,在溪边浣纱的女子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越显美丽轻盈。
D.浣纱人“笑”“背”的神情与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
6.词论家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作为此中高手的辛弃疾,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全词以写景为主,选取清幽淡远的意象,无一句直抒胸臆,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②词人选取柳、露、宿鹭及月光星辰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蓬勃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活泼鱼虾入人梦中”错误,词中“鱼虾”入的应是“宿鹭”梦中。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风格和写作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开篇二句描写夜行山道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都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途中柳密露浓,景色很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畅快,虽觉衣衫湿重,游兴仍然很高。
接下二句描写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个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却又近情近理。词人观物既极细致,体物又极深微,所以写来如此生动而多趣。全词以写景为主,选取清幽淡远的意象,无一句直抒胸臆,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
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遂比直写其静态之美更觉真实而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之动,而且可感其神之动,因而别生奇趣。词人选取柳、露、宿鹭及月光星辰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蓬勃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专业术语缺乏
近几年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出现了很多比较专业的术语,如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语言质朴无华等。诗歌鉴赏题其实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定的鉴赏理论,结合个人的感悟去解决具体的诗歌鉴赏问题。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有一套系统性的鉴赏理论。考生要根据高考的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术语,提高答题的专业性。这样,考生撰写的答案和高考试题答案的吻合度才会比较高。
牢记专业术语,区分相似概念
1.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鉴赏术语。
(1)表现手法术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托物起兴等。
(2)情感术语: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冷孤寂、悲愤惯雯、凄苦烦闷、伤感不平、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3)效果术语:异曲同工、画龙点睛、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2.注意区分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
(1)借喻和比拟借喻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补出喻词和本体),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借喻与借代借喻的本质是“喻”,隐含着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借代的本质是“代”,不直接把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没有可比的对象。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没有可比的对象,无法这样补进。
(3)渲染与烘托渲染指对所写对象进行多方面的突出描写以营造意境。烘托指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描写对象,使要描写的对象鲜明突出。
(4)衬托与对比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它可以使被陪衬的对象更加突出、形象,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对比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来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①借景抒情中的“景”本身并无特定的内涵或象征意义,只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情感;托物言志中的“物”则有特定的内涵或象征意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②借景抒情中的“情”是由景物本身产生的,有一定的偶发性、短暂性;托物言志中的“志”是作者长期的情感状态、性格特征、人生追求等,有固定性、永恒性。③借景抒情中的“景”在描写时只要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就可以,不一定要描写得非常细致;托物言志中的“物”的描写则要细致,要能体现“物”的特性等。
(6)情景关系在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情与景的关系时,要分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哀景抒哀情等的区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3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3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2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2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