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65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七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七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4%,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广东卷)下表为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下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东晋与西晋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高门士族的占比提升,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官员产生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出身的官员占比提高说明了当时九品中正制盛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士族擅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强弱问题,只涉及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排除D项。
命题点2 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流的特点
(2023·高考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解析:选B。材料提及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在挑选使节方面理念趋同,北朝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政权,选派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说明北朝政权对汉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政权实力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南北政权关系问题,事实上南北政权之间也时常有战争发生,排除C项;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不代表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排除D项。
命题点3 魏晋时期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
(2022·高考海南卷)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原汉族人民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命题点4 少数民族的内迁
(2024·梅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
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故选C项。
命题点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4·广州模拟)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解析:选A。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选A项。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十一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共3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十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共3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