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第十五课宋元时期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播主题一承袭与完善__宋元时期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第十五课宋元时期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播主题二开放与繁荣__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六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主题二经略边疆__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一发展与制约__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二承古萌新__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 试卷 0 次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六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主题一盛世与危机__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与对外交往的趋势
展开史料一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明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史料二 盖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历史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处处理政事保密性强、快捷、效率高。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对外政策
史料一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史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船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私也。”
“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郑若曾《筹海图编》、
张燮《东西洋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又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2)阅读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贡船者”与“海商者”所从事贸易的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提示] 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政策: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但限制极为严格。
历史解释——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学者观点——清朝鼎盛下蕴含的社会危机
史料一 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 。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史料二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明清时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一这一论断的理解。
[提示] 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崛起;盛世中清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高度集权、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人地矛盾突出、吏治腐败,贫富悬殊,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社会危机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提示] 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
历史解释——清朝前中期面临的统治危机
(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争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社会矛盾也趋于尖锐,人口成为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
(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渐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3)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中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外部压力增大。
(4)统治者闭关自守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历史形势的变化,却制定了闭关自守政策,满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六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训练题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六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共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九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九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共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八课明清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八课明清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