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一课一练
展开典例分析+变式训练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
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
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典例1】如图所示,说话时放在喉咙处的手感到颤动,这让我们体会到(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能通过液体传播
【典例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__。若乒乓球从B点摆动到最高点A时,绳子突然断裂且乒乓球所受的一切外力均消失,则乒乓球将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变式训练2】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空气不再传声 D.声音强度变弱,我们听不到了
【变式训练3】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这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考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 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
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典例3】)如图所示,各项描述的实验图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典例4】小明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特点做了如下实验。图甲实验中,敲击衣架发声,耳朵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入小明耳朵的;图乙实验中,把绕线的两根手指紧压在耳朵上,敲击衣架,可以听到更大的声音,此时耳朵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在图丙实验中,仍能听到水中手机的铃声,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由以上三个实验可以总结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小明又做了图丁的实验,逐渐把瓶内空气抽出,听到的手机铃声逐渐变____________(填“大”或“小”),推理:若瓶内没有空气,将____________(填“听到”或“听不到”)手机的声音,即声音在真空中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播。
【变式训练1】两个航天员在空间站外一同工作时,需要借助通讯设备交谈。关于他们不能直接对话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航天员之间距离太远 B.空间站外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空间站外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的空间中传播
【变式训练2】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鱼网,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
A.固体能够传声 B.液体能够传声
C.气体能够传声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变式训练3】“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 __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 _________体可以传声。
考点3 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声速: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2、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
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
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典例5】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59秒,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会记为( )
A.10.88秒B.10.59秒C.10.30秒D.10.18秒
【典例6】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_____m/s。打雷时,某人先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m。
【典例7】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则人距离障碍物至少_______m才能听清自己说话的回声。现有一根长为34m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_____s,你会听到___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变式训练1】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
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
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
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
【变式训练2】人能分清原声和回声,则其时间间隔应大于0.1s。那么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人离高墙的距离至少应该( )
A.大于17 mB.小于17 mC.大于34 mD.小于34 m
【变式训练3】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___________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变式训练4】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若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图所示,经过4s后收到回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2)此处海底的深度。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1•秦淮区一模)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2.(2021•灌南县模拟)以下几个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后没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3.如图所示,两名同学用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了“土电话”,这表明( )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液体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4.随着社会对住宅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的单层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隔音降噪,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了( )
A.空气能传声
B.玻璃能传声
C.声波能被反射
D.真空不能传声
5.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6.(2021秋•沭阳县校级月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究竟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经过10s后听到回声,则高山与我们的距离为( )
A.1700mB.3400mC.170mD.340m
二、填空题。
7.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所示,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_______看到对应的现象,乙实验_______看到对应的现象.(均填“能”或“不能”)
9.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那么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或等于)_______s,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这个时间,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如果换成距离,要听到自己发出的两次声音,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_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1.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如图a,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b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______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四、计算题。
12.如图小明同学面对悬崖大叫一声:我爱物理,经过2.4s听到回声,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13.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问: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典例分析+变式训练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典例1】【答案】A
【解答】解: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当用手按住喉咙,手会感到振动。故选:A。
【典例2】【答案】振动;静止。
【解答】解: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当乒乓球从B点摆动到最高点A时,乒乓球的速度为0,若绳子突然断裂且乒乓球所受的一切外力均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乒乓球将保持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振动;静止。
【变式训练1】【答案】D
【解答】解: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D。
【变式训练2】【答案】A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即音叉的振动停止),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故选:A。
【变式训练3】【答案】振动
【解答】解:根据图中所示,扬声器发出声音时,碎纸会跳动,说明扬声器在振动,进而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振动。
考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典例3】【答案】D
【解答】解:
A、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上,可以激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发声的音叉可以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子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打尺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入玻璃钟罩,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典例4】【答案】空气;固体;气体;液体;固体;真空;小;听不到;不能。
【解答】解:(1)敲击衣架时,衣架振动发声,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故此时他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中的;
(2)把绕线的两根手指紧压在耳朵上,敲击衣架,可以听到更大的声音,此时耳朵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固体传入人耳的;
(3)由以上可知,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4)若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随着瓶内空气被不断抽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小,若空气全部抽出将听不到声音,故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空气;固体;气体;液体;固体;真空;小;听不到;不能。
【变式训练1】【答案】B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训练2】【答案】B。
【解答】解:鱼被它们所喜欢的声音诱入鱼网,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表明鱼听到了声音,从而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故选:B。
【变式训练3】【答案】气;固;液。
【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船上的,说明气体可以传声;贴地听声,声音是通过大地传播的,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水下的鱼听到人声,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的,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气;固;液。
考点3 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典例5】【答案】C。
【解答】解: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t=≈0.29s,所以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计时员比运动员听到枪声晚0.29s,
所以计时员给运动员的成绩少计时0.29s。所以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10.59s﹣0.29s=10.30s。
故选:C。
【典例6】【答案】340;1700。
【解答】解:通常情况下,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340m/s;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太快,光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故人离雷电处的距离为:
s=vt=340m/s×5s=1700m。
故答案为:340;1700。
【典例7】【答案】17;0.1;1。
【解答】解:(1)人听到回声的时间在0.1s以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由v=得,
声传播的距离:s=vt=340m/s×0.1s=34m,
人离障碍物的距离:s'=s=×34m=17m。
(2)铁管的长度:s''=34m,
由v=得,
敲击声通过空气传播时间:t空===0.1s,
敲击声通过铁管传播时间:t铁==≈0.007s,
两个时间间隔:△t=t空﹣t铁=0.1s﹣0.007s=0.093s,
0.093s<0.1s,所以人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答案为:17;0.1;1。
【变式训练1】【答案】C。
【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由速度的变形公式t=可知,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选:C。
【变式训练2】【答案】A。
【解答】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0.1s,
则拍手的声音传到高墙的时间为t=×0.1s=0.05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
由v=可得,距离高墙的最短距离为s=vt=0.05s×340m/s=17m,故A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3】【答案】
①1306;
②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
③较低。
【解答】解:
①由表中的数据知: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
②对比表中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气体中传播速度,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降低而减慢,故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故答案是:①1306;②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③较低。
【变式训练4】
【解答】解:
(1)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4s=2s;
(2)由v=得,海底的深度:
s=vt=2s×1500m/s=3000m。
答:(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2s;
(2)海底的深度为3000m。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生的琴弦,琴声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笛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因此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②③;
故选:B。
2. 【答案】D。
【解答】解: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音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可知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琴弦振动,把纸片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解答】解: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土电话”利用连接两个小纸盒的铜线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铜线振动传播到另一个同学的耳朵里,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答】解:双层真空玻璃“既不影响采光,又能隔音”,其主要是因为光可以在透明物质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选:D。
5.【答案】C。
【解答】解:
A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变大,故AD错误;
B、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声音能在水中传播,故B错误;
C、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所以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故C正确;
故选:C。
6.【答案】A。
【解答】解:声音传到高山的时间为:
t=×t′=×10s=5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由v=可得,高山与我们间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故选:A。
二、填空题。
7.【答案】空气;马的声带;水。
【解答】解:
风在吼,“风吼”的声源是空气;
马在叫,“马叫”的声源是马的声带;
黄河在咆哮,“黄河咆哮”的声源是黄河水。
故答案为:空气;马的声带;水。
8.【答案】能;不能。
【解答】解:甲图因为正在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会被被弹起。乙图是因为右边音叉的振动,使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产生共振,然后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是在月球上,因为甲图泡沫塑料球与音叉直接接触,所以依然可以看到对应的现象,而乙图因为缺少了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不能看到对应的现象。
故答案为:能;不能。
9.【答案】0.1;17。
【解答】解: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那么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这个时间,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如果换成距离,要听到自己发出的两次声音,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s=v=340m/s×0.05s=17m。
故答案为:0.1;17。
三、实验探究题。
10.【答案】(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11.【答案】(1)C;(2)不变;变小;(3)不会。
【解答】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
(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
(3)月球是真空状态,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不会弹起。
故答案为:(1)C;(2)不变;变小;(3)不会。
四、计算题。
12.【解答】
解:
声音从人传到悬崖的时间:
t=×2.4s=1.2s,
由v=得此人与悬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1.2s=408m。
答: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408m。
13.【解答】
解:从发射超声波到海底的时间:
t=×4s=2s,
由v=可得,这处海底深度:
h=vt=1500m/s×2s=3000m。
答:这处海底深度是3000m。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1.1 声音是什么练习题: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1.1 声音是什么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声音是什么》同步练习,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课时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声音是什么,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指出下列声音的声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