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第1页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第2页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第3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践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一块三角板和一根直尺的位置如图所示,若∠1=110°,则∠2的度数为( )
    A.30°B.20°C.60°D.70°
    2.把量角器和含30°角的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零刻度线与长直角边重合,移动量角器使外圆弧与斜边相切时,发现中心恰好在刻度2处,短直角边过量角器外沿刻度120处(即OC=2cm,∠BOF=120°).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23−23π)cm2B.(83−23π)cm2
    C.(83−83π)cm2D.(163−83π)cm2
    3.如图,在Rt△ABC中,∠CAB=36°,斜边AC与量角器的直径重合(A点的刻度为0),将射线BF绕着点B转动,与量角器的外圆弧交于点D,与AC交于点E,若△ABE是等腰三角形,则点D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刻度为( )
    A.72°B.144°C.36°或72°D.72°或144°
    4.如图,将直尺、含60°的直角三角尺和量角器按如图摆放,60°角的顶点A在直尺上读数为4,量角器与直尺的接触点B在直尺上的读数为7,量角器与直角三角尺的接触点为点C,则该量角器的直径是( ).
    A.3B.33C.6D.63
    5. 小明制作简易工具来测量物体表面的倾斜程度,方法如下:将刻度重新设计的量角器固定在等腰直角三角板上,使量角器的90°刻度线与三角板的底边平行.将用细线和铅锤做成的重锤线顶端固定在量角器中心点O处,现将三角板底边紧贴被测物体表面,如图所示,此时重锤线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刻度为27°,那么被测物体表面的倾斜角α为( )
    A.63°B.36°C.27°D.18°
    6. 如图,一个零刻度落在点A的量角器(半圆O),其直径为AB,一等腰直角三角板MNB绕点B旋转,斜边BN交半圆O于点C,BM交半圆O于点D,点C在量角器上的读数为α.关于结论Ⅰ,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结论Ⅰ:AC+BD=12AB;
    结论Ⅱ:当边MN与半圆O相切于点E(点E在量角器上的读数为β)时,β−12α=45
    A.只有结论Ⅰ对B.只有结论Ⅱ对
    C.结论Ⅰ、Ⅱ都对D.结论Ⅰ、Ⅱ都不对
    7.如图,是利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尺ABC摆放并移动后得到的图形,其中∠ABC=90°,∠A1C1B1=30°,AC=8,点A对应直尺的刻度为12,将该三角尺沿直尺边缘平移,使△ABC移动到△A1B1C1,点A1对应直尺的刻度为0,则点C到A1C1的距离是( )
    A.63B.53C.43D.33
    8.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和一把宽度为2的直尺按如图方式摆放:先把60°和45°角的顶点及它们的直角边重合,再将此直角边垂直于直尺的上沿,重合的顶点落在直尺下沿上.这两个三角板的斜边分别交直尺上沿于A,B两点,则AB的长是( )
    A.2−3B.23−2C.2D.23
    9.如图,在△ABC中,∠ABC=90°,直尺的一边与BC重合,另一边分别交AB,AC于点D,E.点B,C,D、E处的读数分别为15,12,0,1,若直尺宽BD=1cm,则AD的长为( )
    A.13cmB.12cmC.1cmD.32cm
    10.用直尺和圆规作Rt△ABC斜边AB上的高线CD,以下四个作图中,作法错误的是( )
    A.B.
    C.D.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2分)
    11.如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量角器,小量角器由于长时间使用,某些刻度已经模糊不请,现将两个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放在同一直线上,使O2与C重合,如果弧AC与弧BD的公共点E在大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130°,那么在小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 .
    12.如图,量角器的零度刻度线为AB,将一矩形直尺与量角器部分重叠,使直尺一边与量角器相切于点C,直尺另一边交量角器于点A,D,量得AD=10cm,点D在量角器上的读数为120°,则该直尺的宽度为 cm.
    13.如图,某位同学用带有刻度的直尺在数轴上作图,若PQ∥MN,点Q,点M在直尺上,且分别与直尺上的刻度1和3对齐,在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是10,则点P表示的数是 .
    14.如图,将透明直尺叠放在正五边形之上,若正五边形有两个顶点在直尺的边上,且有一边与直尺的边垂直.则 ∠α= °.
    15.如图,将一把矩形直尺ABCD和一块含30°角的三角板EFG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在x轴上,点G与点A重合,点F在AD上,三角板的直角边EF交BC于点M,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恰好经过点F,M.若直尺的宽CD=2,三角板的斜边FG=63,则k= .
    16.图1是某个零件横截面的示意图,已知AB=CD,∠B=∠C,为了求出BC的长度,小艺将一根直尺按图2,图3,图4的三种方式摆放,所测得的具体数据(单位:cm)如图所示,则直尺宽为 cm,BC为 cm.
    三、实践探究题(共10题,共88分)
    17.某校数学活动小组要测量校园内一棵古树的高度,王朵同学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此项实践活动,记录如下:
    填写人:王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时间:2023年4月20日
    18. 【问题背景】
    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张老师将班级学生分成“扶摇”、“惊鸿”、“骐骥”三个小组,运用直角三角尺测量三个不同直尺的宽度.(直尺的每两个长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
    【实践探究】
    (1)扶摇组同学用含45°的三角尺,提出按照图1的方案,直尺与直角三角尺ABC的边AC重合,另一边分别交AB,BC于点E,F.点A,C,E,F的读数分别为13,20,4.2,0,则该直尺的宽度FC的长为 cm;
    (2)惊鸿组同学用含45°的三角尺,提出按照图2的方案,直尺与直角三角尺ABC的斜边AB重合,另一边分别交AC,BC于点M,N.点A,B,M,N的读数分别为20,10,3,7,求该直尺的宽度;
    (3)骐骥组同学用含30°的三角尺,提出按照图3的方案,直尺与直角三角尺ABC斜AB平行,直分别交AC,BC于点S,P,T,Q.点S,T,P,Q的读数分别为20,10,1.8,4.6,∠B=30°,直接写出该直尺的宽度.(结果精确到0.1cm).�(参考数据:3≈1.73)
    19.数学实验
    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测量物体长度、角度的情况,小聪同学思考:是否有既能测量长度,又能测量角度的多功能直尺?
    小聪想自己做这样一把尺子:如图1,小聪准备了两条宽度为3cm的矩形纸带,并在点C处用可以转动的纽扣固定.小聪借助直角三角板的特殊度数,比较容易的找到表示 90°,60°,45°,30°角的刻度位置.那么另外的度数怎样标出呢?小聪开始思考原理:
    (1)如图2,小聪将两条纸条叠合形成的四边形ABCD画出来,并分别作边DA,BA的延长线AF,AH.小聪发现:①四边形ABCD是菱形;②∠FAH=2∠ACD.请证明这两个结论.
    (2)小聪发现,在(1)的基础上,表示 90°,60°,45°,30°角的刻度位置可以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表示出来,当∠FAH=90°时,∠ACD=45°,则有CE=AE=3cm,因此表示 90°角的位置就可以通过计算找到.请利用小聪的思路,算出表示 60°角的位置与点C的距离(精确到0.01).(参考数据:2≈1.414,3≈1.732,5≈2.236).
    (3)在以上思路启发下,小聪发现,在(1),(2)的基础上,对于任意位置的刻度的表示,只要完成三步任务:第一步,测量出直角△ACE 的直角边CE的长度m;第二步,计算出3m的值,这个值恰好是∠α 的正切值,即tanα=3m;第三步,利用计算器算出α的值,并在尺子上标出刻度即可.做出的尺子如图3所示.
    请根据以上思路,计算出图2中CE的长度分别为4,2,1时,表示的角的刻度是多少(精确到分).
    (参考数据:tan4°12'≈0.34,tan4°18'≈0.752,tan56°18'≈1.4994,tan56°24'≈1.5051,tan71°30'≈2.989,tan71°36'≈3.006).
    20.问题情境:在Rt△ABC中,∠BAC=90°,AB=6,AC=8.直角三角板EDF中∠EDF=90°,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D放在Rt△ABC斜边BC的中点处,并将三角板绕点D旋转,三角板的两边DE,DF分别与边AB,AC交于点M,N.
    (1)猜想证明:
    如图①,在三角板旋转过程中,当点M为边AB的中点时,试判断四边形AMD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问题解决:
    如图②,在三角板旋转过程中,当∠B=∠MDB时,求线段CN的长.
    21.某校数学活动小组要测量校园内一棵古树的高度,王朵同学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此项实践活动,记录如下:
    填写人:王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时间:2023年4月20日
    请结合图①、图④和相关数据写出α的度数并完成【步骤四】.
    22.有一根长方形直尺宽为4cm,长为10cm,还有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它的斜边长为16cm,如图,将直尺的宽DE与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重合,且点D与点A重合,将直尺沿射线AB方向平移,设平移的长度为xcm,且直尺和三角板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cm2,
    ​​
    (1)当直角顶点C落在直尺的长上时,x= cm;
    (2)当0<x<12时,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一个位置,使重叠部分面积为28cm2?若存在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3.某综合实践研究小组为了测量观察目标时的仰角和俯角,利用量角器和铅锤自制了一个简易测角仪,如图1所示.
    (1)如图2,在P点观察所测物体最高点C,当量角器零刻度线上A,B两点均在视线PC上时,测得视线与铅垂线所夹的锐角为α,设仰角为β,请直接用含α的代数式示β.
    (2)如图3,为了测量广场上空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该小组利用自制简易测角仪在点B,C分别测得气球A的仰角∠ABD为37°,∠ACD为45°,地面上点B,C,D在同一水平直线上,BC=20m,求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参考数据:sin37°≈0.60,cs37°≈0.80,tan37°≈0.75)
    24.如图1,水平放置一个三角板和一个量角器,三角板的边AB和量角器的直径DE在一条直线上,AB=BC=6cm,OD=3cm,开始的时候BD=1cm,现在三角板以2cm/s的速度向右移动.
    (1)当B与O重合的时候,求三角板运动的时间;
    (2)如图2,当AC与半圆相切时,求AD;
    (3)如图3,当AB和DE重合时,求证:CF2=CG·CE.
    25.应用与探究
    【情境呈现】
    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小明同学将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按照如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BC=∠DBE=30°,BD=AC=4.他把三角板ABC固定好后,将三角板DEB从图1所示的位置开始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每秒转动5°,设转动时间为t秒(0<1≤30).
    (1)【问题应用】请直接写出图1中线段AD的值;
    (2)如图2,在三角板DEB旋转的过程中,连接AD,当四边形ACBD是矩形时,求t值;
    (3)【问题探究】如图3,在三角板DEB旋转的过程中,取AD的中点G,连接CG,CG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CG的最大值,并直接写出此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三角板的平移”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1)操作判断
    操作一:将一副等腰直角三角板两斜边重合,按图1放置;
    操作二:将三角板ACD沿CA方向平移(两三角板始终接触)至图2位置.
    根据以上操作,填空:
    ①图1中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 ;
    ②图2中AA'与CC'的数量关系是 ;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 .
    (2)迁移探究
    小航将一副等腰直角三角板换成一副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继续探究,已知三角板AB边长为6cm,过程如下:
    将三角板ACD按(1)中的方式操作,如图3,在平移过程中,四边形ABC'D'的形状能否是菱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求出CC'的长.
    (3)拓展应用
    在(2)的探究过程中:
    ①当△BCC'为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CC'的长;
    ②直接写出BC'+BD'的最小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解:如图,
    ∵∠3=90°,∠1=110°,
    ∴∠4=∠1-∠3=20°,
    ∵a∥b,
    ∴∠5=∠4=20°,
    ∴∠2=90°-∠5=70°.
    故答案为:D.
    【分析】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4=∠1-∠3=20°,由二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5=∠4=20°,进而根据矩形的性质及角的构成,由∠2=90°-∠5算出答案.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在Rt△OCF中,∠COF=180°−∠BOF=60°,
    ∴∠OFC=90°−∠COF=30°,
    ∵OC=2cm,
    ∴OF=2OC=4cm,
    连接OE,则OE=OF=4cm,
    ∵外圆弧与斜边相切,
    ∴∠BEO=90°,
    在Rt△BOE中,∠B=30°,
    ∴∠DOE=60°,OB=2OE=8cm,
    根据勾股定理得,BE=OB2−OE2=43,
    ∴S阴影=S△BOE−S扇形DOE=12BE⋅OE−60π⋅42360=12×43×4−83π=(83−83π)cm2,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邻补角的定义可求出∠COF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FC=30°,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OF的长;连接OE,可得到OE的长,利用切线的性质可证得∠BEO=90°,同时可求出O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然后利用阴影部分的面积=△BOE的面积-扇形EOD的面积,再利用三角形和扇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如图,点O是AB中点,连接DO,
    ∴点D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AOD=180°-∠DOC=180°-2∠DBC,
    ∵△ABE是等腰三角形,
    当∠EAB为顶角时,
    ∠ABE=12(180°−∠EAB)=12(180°−36°)=72°,
    ∴∠CBD=∠CBA−∠ABE=90°−72°=18°,
    ∠DOC=2∠DBC==2×18°=36°,
    ∴点D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AOD=144°;
    当∠EAB为底角时,
    ∠ABE=∠EAB=36°,
    ∴∠CBD=∠CBA−∠ABE=90°−36°=54°,
    ∠DOC=2∠DBC==2×54°=108°,
    点D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AOD=72°.
    故答案为:D.
    【分析】 如图,点O是AB中点,连接DO,易知点D在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DOA=180°-2∠DBC,只要求出∠DBC的度数即可求解;根据三角形ABE是等腰三角形可分两种情况:①当∠EAB为顶角时,②当∠EAB为底角时,分别求出∠DBC即可.
    4.【答案】D
    【解析】【解答】
    解:如图,连接OA、OB、OC,

    ∵AC、AB都与圆相切,
    ∴OC⊥AC,OB⊥AB,OA平分∠BAC,
    ∵∠BAC=180°-60°=120°,∴∠OAC=∠OAB=60°,∴∠AOB=30°,
    ∴OA=2AB=6,
    ∴OB=OA2−AB2=62−32=33,
    ∴量角器的直径为63.
    故答案为:D
    【分析】
    连接OA,OB,OC,根据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可求出可求出OB。
    5.【答案】C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
    ∵MN//AB,OD⊥MN,
    ∴OD⊥AB,
    ∴∠PQO=90°,
    ∵OC⊥AD,
    ∴∠ACP=90°,
    ∵∠APC=∠OPQ,
    ∴∠BAC=∠COD=27°,
    ∴被测物体表面的倾斜角α为27°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垂直的性质求出∠PQO=90°,再结合∠APC=∠OPQ,求出∠BAC=∠COD=27°即可.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如图1,连接OC,OD,
    ∵∠MBN=45°,
    ∴∠COD=2∠MBN=90°,
    ∴∠AOC+∠BOD=180°-90°=90°,
    ∴AC⌢+BD⌢=CD⌢;
    ∴AC+BD=12AB;
    ∴结论Ⅰ正确;
    如图2,连接OC,OF,
    ∵MN与半圆O相切于点E ,
    ∴OE⊥MN,
    又∵BM⊥MN,
    ∴OE∥MN,
    ∴∠ABM=∠AOE=β,
    ∴∠ABM-∠ABN=∠NBM=45°,
    ∵∠AOC=α,
    ∴∠ABN=12α,
    ∴β-12α=45°。
    所以结论Ⅱ正确;
    图1 图2
    所以结论Ⅰ正确;结论Ⅱ也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如图1,连接OC,OD,首先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COD=90°,进而得出∠AOC+∠BOD=90°,进一步可推导出AC+BD=12AB;
    (2)如图2,连接OC,OF,首先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出OE⊥MN,进而得出OE∥MN,从而得出∠ABM=∠AOE=β,然后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ABN=12∠AON=12α,再根据∠ABM-∠ABN=∠NBM=45°,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A
    【解析】【解答】连接CC1,过点C作CD⊥A1C1,交A1C1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
    可得∠CDC1=90°,AA1=12,
    ∵ △A1B1C1由 △ABC 平移而得,
    ∴CC1∥AA1,CC1=AA1=12,∠A1B1C1=∠ABC=90°,
    ∴∠CC1D=∠C1A1B1,
    ∵∠A1C1B1=30°,
    ∴∠C1A1B1=90°−30°=60°,
    ∴∠CC1D=60°,
    ∴∠C1CD=90°−60°=30°,
    ∴C1D=12C1C=6,
    ∴CD=122−62=63,
    故答案为:A.
    【分析】连接CC1,过点C作CD⊥A1C1,交A1C1的延长线于点D,可得∠CDC1=90°,AA1=12,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CC1∥AA1,CC1=AA1=12,∠A1B1C1=∠ABC=90°,进而求出∠CC1D=60°,∠C1CD=30°,最后结合已知条件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8.【答案】B
    【解析】【解答】解:在Rt△ACD中,∠ACD=45°,
    ∴∠CAD=45°=∠ACD,
    ∴AD=CD=2cm,
    在Rt△BCD中,∠BCD=60°,
    ∴∠CBD=30°,
    ∴BC=2CD=4cm,
    ∴BD=BC2−CD2=42−22=23(cm),
    ∴AB=BD﹣AD=(23−2)(cm).
    故答案为:B.
    【分析】先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CD=2cm,然后利用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最后由AB=BD﹣AD即可解答.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得△ADE~△ABC,BC=15-12=3cm,DE=1cm,
    ∴ADAB=DEBC,
    ∴ADAD+BD=DEBC,即ADAD+1=13,
    解得:AD=12,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BC,DE的值,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即可求解.
    10.【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根据垂径定理作图的方法可知,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线,不符合题意;
    B、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方法可知,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线,不符合题意;
    C、根据相交两圆的公共弦的性质可知,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线,不符合题意;
    D、无法证明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线,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图即可求解.
    11.【答案】65°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AO1E=130°,∠AO1E=∠O1EO2+∠O1O2E,
    ∵O1O2=O1E,
    ∴∠O1EO2=∠O1O2E,
    ∴∠O1O2E=12∠AO1E=65°,
    ∴在小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65°.
    故答案为:65°.
    【分析】根据学具的性质得∠AO1E=130°,根据三角形外角相等得∠AO1E=∠O1EO2+∠O1O2E,进而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O1O2E的度数.
    12.【答案】533
    【解析】【解答】解:连接OC交AD于E,连接OD、如图:
    ∵ 直尺一边与量角器相切于点C,
    ∴OC⊥AD,
    又∵AD=10,∠DOB=60°,
    ∴∠DAO=30°,AE=5,
    ∴OE=33AE=533,OA=2OE=1033,
    ∴CE=OC−OE=533,
    故答案为:533.
    【分析】连接OC交AD于E,连接OD,根据垂径定理求出AE的长,根据圆周角可得∠DAO=30°,然后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A和OE的长,最后根据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即可求出CE的长,即可求解.
    13.【答案】103
    【解析】【解答】解:∵PQ∥MN,点Q,点M在直尺上,且分别与直尺上的刻度1和3对齐,在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是10,
    ∴OPON=OQOM=13,
    ∴OP10=13,
    解得OP=103,
    故点P表示的数是103,
    故答案为:103.
    【分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出比例式,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14.【答案】54°
    【解析】【解答】解:如图,标注字母,
    由题意得: AB//EC,∠D=∠DCB=540°5=108°,∠ABC=90°,
    ∴∠ECB=180°−90°=90°,∠DCE=108°−90°=18°,
    ∴∠DEC=180°−∠D−∠DCE=54°,
    ∵AB//EC,
    ∴∠α=∠DEC=54°.
    故答案为: 54°.
    【分析】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平行线的性质,先根据五边形内角和计算出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结合直尺两边平行及垂直的条件分析计算即可。
    15.【答案】243
    【解析】【解答】解:过点M作MN⊥AD,垂足为N,
    则四边形CDNM为矩形,故MN=CD=2,又∵在Rt△FNM中,∠MFN=30°,MN=2,则FM=4,FN=MNtan∠MFN=2tan30°=23,又∵FG=63,∴AN=FG−FN=63−23=43,设点A的坐标为a,0,则点B的坐标为a+2,0,故点F、M的坐标分别为:a,63,a+2,43,又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恰好经过点F,M.∴ka=63ka+2=43,解得a=4k=243,则k=243.
    故答案为:24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比函数的基本性质、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过点M作MN⊥AD,垂足为N,根据题意可得:MN=CD=2,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得:FM=4,FN=23,进而得到:AN=FG−FN=43,设点A的坐标为a,0,则点B的坐标为a+2,0,故点F、M的坐标分别为:a,63,a+2,43,然后带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16.【答案】2;24815
    【解析】【解答】解:如图3所示,过点A作AE⊥BC于E,过点D作DF⊥BC于F,
    ∵DM=10,DF=8,
    ∴MF=DM2−DF2=6,
    ∵EF=AD=8,
    ∴EM=EF-MF=2,
    ∴直尺宽2cm,
    如图1所示,过点A作AE⊥BC于E,过点D作DF⊥BC于F,在AB上截取AG=8cm,过点G作GH⊥AB交BC于H,
    则∠AEB=∠DFC=90°,DF=8cm,
    ∵AB=CD,∠B=∠C,
    ∴△ABE≌△DCF(AAS),
    ∴AE=DF=8,BE=CF,
    ∵∠BGH=90°,
    ∴∠BGH=∠AEB,
    ∵∠HBG=∠ABE,
    ∴△BHG∽△BAE,
    ∴BG:GH=BE:AE ,
    设BG=xcm,则AB=(x+8)cm,
    ∵GH=2cm,
    ∴2BE=8x ,
    ∴BE=4x,
    在Rt△ABE中,BE2+AE2=AB2,
    ∴(4x)2+82=(x+8)2,
    解得:x=0(舍去)或x=1615,
    ∴BE=6415cm,
    ∴BC=2BE+EF=2×6415+8=24815cm,
    故答案为:2;24815. 【分析】如图3所示,过点A作AE⊥BC于E,过点D作DF⊥BC于F,利用勾股定理求出MF=6,由AD=EF=8,即可得出直尺EM宽度;如图1所示,在AB上截取AG=8cm,过点G作GH⊥AB交BC于H,先证明△BHG∽△BAE,BG:GH=BE:AE ,设BG=xcm,则AB=(x+8)cm,GH=2cm,可求得BE=4x cm,在Rt△ABE中,BE2+AE2=AB2,即得(4x)2+82=(x+8)2,解之求得x值 ,从而求得BE的长,进而通过BC=2BE+EF求解即可.
    17.【答案】解:∵∠ACE=50°,
    ∴α=90°−∠ACE=40°.
    ∵AE⊥CD,BD⊥AB,BD⊥CD,
    ∴四边形ABDE是矩形.
    ∵AB=1.54m,BD=10m,
    ∴DE=AB=1.54m,
    AE=BD=10m.
    在Rt△ACE中,CE=AE⋅tanα=10×tan40°=8.39(m),
    ∴CD=CE+DE=8.39+1.54≈9.9(m),
    答:古树高度CD约为9.9m.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得到:α=40°,进而可证明四边形ABDE是矩形,则DE=AB=1.54m,AE=BD=10m.进而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解.
    18.【答案】(1)2.8
    (2)解:过C作CD⊥AB于D,交MN于E,
    由题意可知,MN=7−3=4(cm),AB=20−10=10(cm),
    ∵MN//AB,
    ∴△CMN∽△CAB,
    ∴CECD=MNAB,
    ∵∠MCN=90°,CM=CN,CE⊥MN,
    ∴CE=12MN=2(cm),
    ∴2CD=410,
    ∴CD=5,
    ∴DE=5−2=3(cm);
    (3)6.7(cm)
    【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得:EF=4.2,AC=20-13=7,
    ∵∠ACB=90°,∠B=45°,
    ∴BF=EF=4.2,
    ∵EF//AC,
    ∴△BFE∽△BCA,
    ∴BFBC=EFAC,
    ∴4.2BC=4.27,
    解得:BC=7,
    ∴FC=BC-BF=7-4.2=2.8,
    故答案为:2.8;
    (3)过点C作CD⊥AB于点D,交PQ于点E,交ST于点F,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可得:ST=20-1.8=18.2,PQ=4.6-1.8=2.8,
    ∵PQ//ST,
    ∴△CPQ∽△CST,
    ∴CECF=PQST,
    ∵∠ACB=90°,∠B=30°,CD⊥AB,
    ∴CP=12PQ=1.4,PE=12CP=0.7,CE=3PE=0.7×3≈1.211,
    ∴0.7×3CF=2.818.2,
    ∴CF=9.1×32≈7.8715,
    ∴FE=7.8715-1.211=6.6605≈6.7,
    故答案为:6.7.
    【分析】(1)先证出△BFE∽△BCA,可得BFBC=EFAC,再将数据代入求出BC的长,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FC的长即可;
    (2)过C作CD⊥AB于D,交MN于E,先证出△CMN∽△CAB,可得CECD=MNAB,再将数据代入求出CD的长,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DE的长即可;
    (3)过点C作CD⊥AB于点D,交PQ于点E,交ST于点F,先证出△CPQ∽△CST,可得CECF=PQST,再将数据代入求出CF的长,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FE的长即可.
    19.【答案】(1)由题意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两张纸条一样宽,所以两组对边间的距离不变,
    ∴根据面积不变的原理可以得到CB=C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FAH=∠BAD,
    ∴∠BAD=2∠ACD,
    ∴∠FAH=2∠ACD;
    (2)由(1)可知∠FAH=2∠ACD,
    ∴ 当∠FAH=60°时,∠ACD=30°,
    ∴ tan∠ACD=tan30°=33=3CE,
    ∴ CE=33≈5.20,即 表示 60°角的位置与点C的距离为5.20;
    (3)∵ tanα2=3m,
    ∴ 当 m=4时,tanα2=34=0.75,α≈73°48';
    当m=2 时,tanα=32=1.5,α≈112°36';
    当m=1 时,tanα=31=3,α≈143°12'.
    【解析】【分析】(1)利用等面积法可得CB=CD,再根据菱形的判定即可求得四边形ABCD为菱形,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BAD=2∠ACD,即可求得;
    (2)由(1)可知∠FAH=60°时,∠ACD=30°,根据tan∠ACD=AECE,即可求得CE;
    (3)由(1)(2)可得 tanα2=3m,将m的值分别代入,根据参考数据即可求得α.
    20.【答案】(1)解:如图①,四边形AMDN是矩形,理由如下:
    ∵点D是BC的中点,点M是AB的中点,
    ∴MD是△BAC的中位线,
    ∴MD∥AC,
    ∴∠A+∠AMD=180°,
    ∵∠BAC=90°,
    ∴∠AMD=90°,
    ∴∠A=∠AMD=∠MDN=90°,
    ∴四边形AMDN是矩形;
    (2)解:如图②,过点N作NG⊥CD于G,
    ∵AB=6,AC=8,∠BAC=90°,
    ∴BC=AB2+AC2=10,
    ∵点D是BC的中点,
    ∴BD=CD=5,
    ∵∠MDN=∠A=90°,
    ∴∠B+∠C=90°,∠BDM+∠1=90°,
    ∵∠B=∠MDB,
    ∴∠1=∠C,
    ∴DN=CN,
    ∵NG⊥CD,
    ∴DG=CG=52
    ∴csC=CGCN=ACBC,
    ∴52CN=810,
    ∴CN=258.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结合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进行证明即可;
    (2)过点N作NG⊥CD于G,作勾股定理求BC的长,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1=∠C,根据等角对等边得DN=CN,利用三线合一,结合三角函数求解即可。
    21.【答案】解:测角仪显示的度数为50°,∴α=90°−50°=40°,
    ∵AB⊥BD,ED⊥BD,CE⊥AE,
    ∴∠ABD=∠EDB=∠AED=90°,
    ∴四边形ABDE是矩形,AE=BD=10m,ED=AB=1.54m
    在Rt△CAE中,CE=AEtanα=8.39m,
    ∴CD=CE+ED=8.39+1.54=9.93≈9.9m.
    【解析】【分析】先根据题意即可得到∠ABD=∠EDB=∠AED=90°,进而得到四边形ABDE是矩形,AE=BD=10m,ED=AB=1.54m,再结合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求出CE,进而结合题意求解。
    22.【答案】(1)4或8
    (2)解:①当0<x≤4时,S=4x+8;
    ②当4<x≤8时,S=-x2+12x-8;
    ③当8<x<12时,S=-4x+56
    (3)解:存在,当x=6cm时,阴影部分面积为28cm2。
    【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得:DE=4,AB=16,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45°,
    ①当直角顶点C落在直尺的点E边上时,CE为等腰直角△ABC的高,如图所示:
    ∴AE=12AB=8cm,
    ∴x=AE-DE=4cm;
    ②当直角顶点C落在直尺的点D边上时,CD为等腰直角△ABC的高,如图所示:
    ∴x=AD=12AB=8cm,
    综上,x的值为4cm或8cm,
    故答案为:4或8;
    (2)设直尺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交于点M、N两点,
    ①当0根据题意可得:DN=AD=x,ME=AE=x+4,
    ∴S=(DN+EM)×DE2=x+x+4×42=4x+8;
    ②当4∴DN=AD=x,BEEM=16-x-4=12-x,CG=8,DG=8-x,GE=x+4-8=x-4,
    ∴S=S梯形NDGC+S梯形CGEM=DN+CG×DG2+CG+EM×GE2=x+8×8−x2+8+12−x×x−42=−x2+12x−8;
    ③当8∴DN=BD=16-x,EM=BE=16-x-4=12-x,
    ∴S=DN+EM×DE2=16−x+12−x×42=−4x+56,
    综上,S=4x+8(0故答案为:S=4x+8(0(3)当x=4时,S=24,
    ∴当S=28时,x必然大于4,即−x2+12x−8=28,
    解得:x1=x2=6,
    ∴当x=6cm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8cm2,
    故答案为: 存在,当x=6cm时,阴影部分面积为28cm2。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高的性质求解即可;
    (2)设直尺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交于M、N两点,分情况讨论:①当0<x≤4时;②当4<x≤8时;
    ③当8<x<12时,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梯形的各条边,再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列出式子化简即可;
    (3)根据重叠部分面积为28cm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3.【答案】(1)解: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OD⊥PD,
    在Rt△POD中,∠D=90°,则∠P+∠POD=90°,即α+β=90°,
    ∴β=90°−α;
    (2)解:如图所示:
    ∴AD⊥BD,
    在Rt△ACD中,∠ACD=45°,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得到CD=AD,
    在Rt△ABD中,∠ABD=37°,
    由tan∠ABD=tan37°=ADBD=ADCD+20=ADAD+20,
    即0.75=ADAD+20,
    解得AD=60m,
    ∴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60m.
    【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可得到∠D=90°,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到α与β的数量关系.
    (2)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CD=AD,在Rt△ABD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
    24.【答案】(1)解:BO=BD+OD=3+1=4(cm),
    t=4÷2=2(s);
    (2)解:连接O与切点H,则OH⊥AC,
    又∵∠A=45°,
    ∴AO=2OH=32cm,
    ∴AD=AO-OD=(32-3)cm;
    (3)证明:连接EF,
    ∵OD=OF,
    ∴∠ODF=∠OFD,
    ∵DE为直径,
    ∴∠ODF+∠DEF=90°,∠DEC=∠DEF+∠CEF=90°,
    ∴∠CEF=∠ODF=∠OFD=∠CFG,
    又∵∠FCG=∠ECF,
    ∴△CFG∽△CEF,
    ∴CFCG=CECF,
    ∴CF2=CG·CE.
    【解析】【分析】(1)当B与O重合的时,可得三角板移动的路程为BO=BD+OD=4,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
    (2)连接O与切点H,则OH⊥AC ,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O=2OH=32cm,根据AD=AO-OD 即可求解;
    (3)连接EF,证明△CFG∽△CEF,可得CFCG=CECF,据此即得结论.
    25.【答案】(1)解:AD=4;
    (2)解:如图:
    当四边形ACBD是矩形时,
    ∴∠CBD=90°,
    ∵∠ABC=∠DBE=30°,
    ∴旋转角∠ABD=90°−∠ABC=60°,
    ∴t=60°÷5°=12(秒),
    ∴t的值为12;
    (3)解:取AB中点O,连接OG、OC,如图:
    ∵G是AD中点,
    ∴中位线OG=12BD=12×4=2,
    在Rt△ABC中,∠ACB=90°,∠ABC=30°,
    ∴AC=12AB,
    ∴AB=2AC=2×4=8,
    ∵OC是Rt△ABC斜边上中线,
    ∴OC=12AB=4,
    当O、C、G不在同一直线上时,CG当O在线段CG上时,CG=OC+OG,
    ∴CG≤OC+OG,
    ∴O、C、G三点共线时,CG最大值=OC+OG=4+2=6,
    此时,如图,
    OC=OA=OB,∠OBC=∠OCB=30°,
    ∴∠AOG=∠BOC=120°,
    ∵OG∥BD,
    ∴∠ABD=∠AOG=120°,
    ∴旋转角为120°,
    ∴t=120°÷5°=24(秒),
    综上,存在CG最大值为6,此时t为24秒.
    【解析】【解答】解:(1)解:∵∠ACB=90°,∠ABC=30°,∴AC=12AB,
    ∵BD=AC=4,
    ∴AD=BD=4;
    【分析】(1)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12AB,结合BD=AC=4即可得到AD长;
    (2)根据矩形的性质得∠CBD=90°,可得旋转角∠ABD的度数,用角度数÷速度即可得到运算时间;
    (3)取线段AB中点O,连接OG、OC,可得中位线OG,且OG=12BD为定值,O为斜边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性质得OC=12AB也是定值,于是CG≤OC+OG,当O,C,G三点共线,且O在中间时,得CG最大值;旋转角∠ABD=∠AOG=∠BOC,求得旋转角即可得到此时的时间t.
    26.【答案】(1)正方形;AA'=CC';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C'D'的形状可以是菱形,
    如图3,连接AD',BC',
    ∵AB=6cm,∠ACB=30°,∠ABC=90°,
    ∴AC=12cm,∠BAC=60°,BC=6cm,
    ∵将三角板ACD沿CA方向平移,
    ∴CD=C'D'=AB,CD∥C'D'∥A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当BC'=AB=6cm时,四边形ABC'D'是菱形,
    ∵BC'=AB=6cm,∠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6cm,
    ∴CC'=6cm;
    (3)①当BC'=CC'时,△BCC'为等腰三角形,如图,
    ∵BC'=CC',
    ∴∠BCC'=∠CBC'=30°,
    ∴∠AC'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6cm,
    ∴CC'=6cm;
    当BC=CC'=63cm时,△BCC'为等腰三角形;
    当BC=BC'时,△BCC'为等腰三角形,
    如图,过点B作BH⊥AC于H,
    ∵∠ACB=30°,BH⊥AC,
    ∴BH=33cm,CH=3BH=9cm,
    ∵BC=BC',BH⊥AC,
    ∴CC'=2CH=18cm,
    综上所述:CC'的长为6cm,63cm或18cm;
    ②如图5,连接DD',A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BC'+BD'=AD'+BD',
    ∵将三角板ACD沿CA方向平移,
    ∴DD'∥AC,
    ∴∠DAC=∠D'DA=30,
    作点A关于直线DD'的对称点N,连接BN,连接AN交直线DD'于P,即BC'+BD'的最小值为BN的长,
    过点N作NE⊥直线AB于E,
    ∵点A,点N关于DD'对称,
    ∴AP=PN,AN⊥DP,
    ∵∠D'DA=30°,
    ∴AD=2AP,∠PAD=60°,
    ∴AP=PN=33,∠EAN=30°,
    ∴EN=12AN=33,AE=3EN=9,
    ∴BE=15,
    ∴BN=EN2+BE2=225+27=67,
    ∴BC'+BD'的最小值为67.
    【解析】【解答】解:(1)①∵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ADC的斜边重合,
    ∴AB=BC=AD=DC,∠D=90°,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②∵ 三角板ACD沿CA方向平移(两三角板始终接触)至图2位置,
    ∴A′C′=AC,
    ∴A′A=CC′;
    连接AD′,BC′,
    ∵三角板ACD沿CA方向平移(两三角板始终接触)至图2位置,
    ∴CD=C′D′,CD∥C′D′,
    ∵正方形ABCD,
    ∴AB=CD,AB∥CD,
    ∴AB=C′D′,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A′A=CC′,平行四边形.
    【分析】(1)①利用已知可证得AB=BC=AD=DC,∠D=90°,由此可得到四边形ABCD的形状;②利用平移的性质可证得A′C′=AC,即可得到AA′和CC′的数量关系;连接AD′,BC′,利用平移的性质可知CD=C′D′,CD∥C′D′,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AB=CD,AB∥CD,由此可推出AB=C′D′,AB∥C′D′,利用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结论.
    (2)连接AD′,BC′,可得到AC,BC的长及∠BAC的度数,再利用平移的性质可证得CD=C′D′,CD∥C′D′∥AB,可可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利用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得到四边形ABC′D′是菱形,同时可知△ABC′是等边三角形,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CC′的长.
    (3)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分情况讨论:当BC=CC′时,可证得△ABC′′是等边三角形,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AC′的长,即可求出CC′的长;当BC=CC′时;当BC=BC′时,过点B作BH⊥AC于点H,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H,BH的长,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C′的长;②连接DD′,AD′,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得AD′=BC′,可推出BC′+BD′=AD′+BD′,利用平移的性质可证得DD′∥AC,同时可证得∠DAC=∠D′DA=30°,作点A关于直线DD′的对称点N,连接NB,连接AN交直线DD′于点P,可知BC′+BD′的最小值就是BN的长,过点N作NE⊥AB于点E,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证得AP=PN,AN⊥DP,可推出AD=2AP,∠PAD=60°,即可求出AP,EN,A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N的长即可.活动任务:测量古树高度
    活动过程
    【步骤一】设计测量方案
    小组成员讨论后,画出如图(1)的测量草图,确定需测的几何量.
    【步骤二】准备测量工具
    自制测角仪,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重物,制成一个简单的测角仪,利用它可以测量仰角或俯角,如图②所示.准备皮尺.
    【步骤三】实地测量并记录数据
    如图③,王朵同学站在离古树一定距离的地方,将这个仪器用手托起,拿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的直径刚好到达古树的最高点.
    如图④,利用测角仪,测量后计算得出仰角α.α= ▲ .
    测出眼睛到地面的距离AB.AB=1.54m.
    测出所站地方到古树底部的距离BD.BD=10m.
    【步骤四】计算古树高度CD.(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sin40°=0.643,cs40°=0.766,tan40°=0.839)
    请结合图①、图④和相关数据写出α的度数并完成【步骤四】.
    活动任务:测量古树高度
    活动过程
    【步骤一】设计测量方案
    小组成员讨论后,画出如图①的测量草图,确定需测的几何量.
    【步骤二】准备测量工具
    自制测角仪,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重物,制成一个简单的测角仪,利用它可以测量仰角或俯角,如图②所示准备皮尺.
    【步骤三】实地测量并记录数据如图③,王朵同学站在离古树一定距离的地方,将这个仪器用手托起,拿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的直径刚好到达古树的最高点.
    如图④,利用测角仪,测量后计算得出仰角α.
    测出眼睛到地面的距离AB.
    测出所站地方到古树底部的距离BD.
    α= .
    AB=1.54m.
    BD=10m.
    【步骤四】计算古树高度CD.(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sin40°=0.643,cs40°=0.766,tan40°=0.839)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八 几何最值问题练习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八 几何最值问题练习附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践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三 格点图中的作图与计算问题练习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三 格点图中的作图与计算问题练习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六 函数应用型问题练习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六 函数应用型问题练习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践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中考数学热点探究十五 学具操作问题练习附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