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欣赏 二泉映月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二胡音色近乎跟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诉说感。
阿炳和“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4岁丧母,25岁父亲去世,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创作和演出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病逝于1950年。
《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中国。
二泉是江苏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开凿于唐(公元766),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被评为“天下第二泉”。
这首乐曲的引子被称为“叹息音调”。音乐材料上只有五个音,虽短小,但在感情或风格上为整首音乐乐曲奠定了基调,他采用下行旋律线、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以及由弱到强的力度,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
鱼咬尾: 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创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思考: 1、这一主题的旋律是在二胡的哪个音区演奏的? 2、这一主题的情绪如何?表现了作曲家什么样的心情?
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表现了作曲家郁闷之情。情绪忧伤、沉重,彷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
思考: 1、这段主题旋律相较于漫步主题旋律,在音区上有什么区别? 2、这段主题情绪如何?表达了作曲家什么样的心情?
抗争主题与漫步主题对比鲜明,音区整体提高,利用不断上升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曲家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仍可使人听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变奏曲式的概念是: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的曲式。图示为:A1+A2+A3+A4+A5+A6+ A是主题原型,A1、A2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以此类推。
1.你对本曲的整体感受是怎么样的?
2.听完欣赏曲后,你联想到了什么?
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用委婉而深沉的语言倾诉着自己在风雨如磬的岁月中的痛苦与不平。
1.乐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2.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A.活泼、明朗 B.凄凉、悲惨
A.舒缓 B.紧凑、跳跃 C.自由
A.稍慢 B.轻快
介绍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故事
欣赏歌唱家演唱的二泉映月的片段,认真体会的歌词表达的画面
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片段》对比音色的不同
今天我们欣赏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体会了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悠远。阿炳在那种在充满坎坷和磨难中倔强不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动容。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来宝贵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希望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是不是最能表达和触动人的情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丰富多采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搜集更多关于阿炳的故事,倾听他创作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阿炳,更深入的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欣赏 二泉映月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欣赏 二泉映月课文课件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听 小放驴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iny/tb_c12513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选听 小放驴多媒体教学ppt课件</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创作背景,作品介绍,小放驴,乐器介绍,吹打乐,歌曲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欣赏 二泉映月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iny/tb_c12513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欣赏 二泉映月背景图课件ppt</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初听乐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