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郭沫若+王蒙+王安忆等小说专练-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郭沫若+王蒙+王安忆等小说专练-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郭沫若+王蒙+王安忆等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郭沫若+王蒙+王安忆等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作品:《牧羊哀话》
《相见时难》
《小鲍庄》
《玻璃》
《泡泡糖》
《遭遇“王六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牧羊哀话
郭沫若
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每日里,无论天晴落雨,从早起来,我便去塔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侧耳听时,只听道:
太阳迎我上山来,
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
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
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
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子爵见大势己去,不可挽回,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我从前本有个小儿……”
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英儿比佩荑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那时候我那英儿已经长到十二岁上了。白日里每逢天晴,他便赶着二三十匹羊儿在山前山后去放。有时佩荑小姐也同他一路而去。他们两人不知迷了多少回路途,惹得我们受了多少回数的虚惊呢!
“我记得他们有一次到了半夜里还不见回寺。我们大家惊惶起来,忙分头去四处寻找。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儿。月光儿照着,海潮儿摇着,他们就好像睡在个大摇篮儿里面一样。他们那时候儿的光景,我是再也不会忘记的呢。
“每逢落雨不能放羊的时候,英儿便在寺中随着住持僧众们操拳学式。晚来便同小姐两人在子爵面前读书写字。无风无浪地过了四年,我那英儿已经长到一十六岁,佩荑小姐也长到一十五岁上了。谁知天不从人,我那英儿,他,就在那年……”
尹妈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也觉得有种大不幸的先兆儿来逼迫我,我只一阵阵地不寒而来。恰巧那天上的月儿,也被一朵鹊黑的乌云遮了去,愈觉得令人凄楚不堪。我又不敢往下问,只得等尹妈哭住了,才听她含泪说道:“他——他就在那年,被他的父——父亲——杀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我也心酸透鼻。
“——我那英儿,他便在那年六月十一日的晚上死的。那天午饭过后,来了一位静安寺的沙弥,面交石虎书信一封。石虎随即出门去了。我只以为是子爵有事叫他,等到半夜过后,他才踉踉跄跄跑了回来。不多一刻,又听得有人叫门。我出去打开看时,两个寺僧向我叫道:‘尹妈妈!不好了!令郎被人杀了!’我听了这最后一声,便如晴天里一个霹雳。石虎他也像听见了,从房里跳了出来,叫着:‘杀错了!杀错了!’飞也似的跑出了门去。我也一直跑到静安寺去了。我看见英儿房间桌上有一封信,我把来抄入怀中;忙朝人声嘈杂处跑去。待我找到英儿的时候,只见他满脸都是血;他的心窝早已冰冷。我立即昏倒了去,简直不省人事。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晴天白日。小姐见我苏醒了转来,忙俯身来安慰我。我越发伤起心来,小姐也哭倒在我的身旁。
“不多一刻,子爵夫妇进得房来。子爵说道:‘英儿不能不就殓了。石虎总不见个影儿。’
“我忽然才记起英儿的遗书来;请小姐从我怀中取出,递上子爵。子爵拆开看时,另外还有一封落出——便是那李夫人的告密书了。李夫人随即走了出去。子爵把英儿的遗书读完了之后,气得不得了:原来石虎与李夫人密谋,约好拿着子爵的‘反诗’去告密,告密书被英儿拾得,英儿为了救子爵和小姐,独自去阻止他们,结果……子爵闷了好半天,叫了几声英儿哭道:‘我只望你早早成人,好替国家出力,谁知你才替我父女而死。唉!我还有什么心肠,再……?’后来,李夫人自杀了!……”
灯芯将尽,惨淡不明。尹妈抽簪挑灯,息了一会,再说道:
“石虎自从那晚去后,使永无消息,不知他到底是疯了,还是死了。子爵已经落发为僧。倒亏得佩荑小姐立意留在寺中,一面侍奉晨昏,一面又把英儿生前所看管的羊群,一手领承看管。客人!这便是我那佩荑小姐亲自牧羊的缘故了。
“小姐常对我说,自从英儿死后,大小羊儿,总是不肯十分进食。几年之内,早已死了一多半了。羊儿每死一匹,小姐总要伤心一场,还要在英儿的墓旁,替它做庄羊冢。我想我那英儿,他在九泉之下,定会不十分寂寞呢。”
听了尹妈一夕话,翻来覆去的,再也不能睡熟。只可恨天尚未明。我盼不得早到天明,好拜辞了尹妈而去。似这样断肠的地方,伤心国土,谁有那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半刻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早随落日西沉”“也被前山遮去了”表明“我”被歌声吸引,驻足了很久。
B. “半晌不曾回答我”“早成两个泪湖”暗示佩荑小姐有一段悲惨的往事。
C. 子爵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便弃官归隐,表明子爵是一个正直爱国的人。
D. 英儿和佩荑小姐被找到时,尹妈不会忘记那光景,因为她受到很大虚惊。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倾听者的身份,借他人之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情故事。
B. 小说以直摹现实为己任,借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极富艺术魅力。
C. 英儿和佩荑小姐都具有勇敢善良、有担当、重情义的美好品质,是小说着力刻画和赞美的形象。
D. 小说将尹妈叙述的事件与“我”对事件的强烈感触联结起来,并以“我”眼中的景物来烘托氛围。
8. 小说是如何体现“牧羊哀话”中的“哀”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 文学评论家钱杏邨在论到郭沫若的小说时说道:郭沫若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相见时难
王 蒙
红色的油漆门,门上残破的兽头和铜环。南砖塔胡同甲14号,如今胡同的名称和号数都改了,然而,我认识它!
因为有这株槐树,三十多年来,它的风姿如旧,如同昨日。它叫做中国槐,用中国来命名,像中国一样古老、巨大、枝叶纷披、朴素。找到了这棵树就找到了她的童年,她的妈妈,她的爸爸。吊在槐树上的青虫,满地槐花。多雨的日子里,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迹……
“阿姨,您找谁?您找我奶奶吗?”一个胖胖的小姑娘从敞着的深红色油漆的门里走了出来,她已经看了蓝佩玉一会儿了。她穿着小小的橘黄毛线衣,紫灯芯绒裤子,梳着两个抓鬏。黑眼珠滴溜滴溜的,很有精神。
阿姨和您,这久违了的故国的亲热和文明!
她随着小女孩走进了院子。她大吃一惊,原先的幽雅而又有些败落的院子如今变得这样拥挤而且热闹。院中间是一个自来水龙头,洋灰水池子。四面都盖起了新房,房子挨着房子,房子外面又加盖了、套上了简易的小房子。左一道铁丝,右一道废电线,上一道麻绳,下一道竹竿,全是为晾衣服用的。各家房前,还有装垃圾的木箱、装泔水的铁筒、扫把、簸箕、蜂窝煤和煤气罐并存。屋顶上有讲究的亮晶晶的鱼骨天线和自制的瘦骨伶仃的几根筋似的电视机天线。不知道是谁家的收音机正在播送相声,哄堂大笑。“我说您甭介啦!”“我这儿都一个马趴啦!”这声调,这语气,才真有点老北京的味道。笑声,却比从前敞亮、开放得多。
是这儿?
是这儿。不仅因为有门上的兽头和铜环,不仅因为有门前的大槐树,也不仅因为院里还有一个藤萝架,这是仅有的见证了。她一进到这个院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
“您找人吗?”最先出来的是一个白了头发的老太太。她打量着蓝佩玉,问得犹犹豫豫。她是从北面那高出来的正房里出来的,那就是原先蓝佩玉和她的父母居住的地方。几扇大玻璃明晃晃的,从前可没有这么多玻璃,那时候主要靠糊窗户纸。窗户纸也是从麒麟阁买的,叫做“东方纸”,买东西的时候先要招呼一声:“掌柜的……”
“啊,我来看一看,大婶。”蓝佩玉好像有点难于出口,“您知道,大婶,三十多年以前,我住在这里,就是这儿,就您住的这儿。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房子,那时候院里没有自来水,没有阴沟,只有阳沟……”
①“掌柜的……”她叫得多么好听啊,她这样叫过麒麟阁的老板,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她在那里买红模子纸,买毛笔,买粘笔头的松香,买“五百斤油”牌和“金不换”牌的墨,也买过窗户纸。
“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玻璃,……”她继续说。一个中年妇女出来了,又一个穿着运动衫、披着人造革面夹克的小伙子出来了,又一个拿着剥开了皮的香蕉的男孩子。她的到来已经吸引了全院,人们有点好奇,及至听她说了几句,大家都笑起来了。
“就是就是,早先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
“藤萝架是原来的,藤萝可不是原来的啦,后栽的。那年盖房,小工把灰水泼到藤萝根上,这不是,给烧死了,后来我们又栽的。”
“您这是从哪儿来?您老没来了吧?听您刚才叫‘大婶’,现在不兴了。要不您叫‘大娘’,要不您叫‘大嫂’,就是不叫大婶啦。”
“从……外国?”
“外国?哪个国?”小伙子的眼睛亮了起来。
“……美国。”②她好像有点羞。
“真不近啊!大老远的,您还找了来。屋里坐,喝碗茶吧——我们也算您的前后街坊喽。再说,下回您再来,保不齐这个院就拆了呢!”
老人家是真诚的。对,不是大婶,只能说是大嫂了。转眼之间,蓝佩玉不也要变成这样老态龙钟吗?“谢谢,好的。”她进了屋,老太太一家住的是原先四间中的两间,又把其中一间隔了开来,变成两小一大,一明两暗,三扇铺板。就在这里,她看见了,在她五岁生日,爸爸给她买的一串香袋,上面是一个虎头,前额上绣着一个王字,然后是金丝线缠的纸粽子,然后是一个蓝缎子缝制的小元宝,再往下是鲜红的春桃,长长的穗,香料用的是中药,③当然,不是巴黎香水。
爸爸……她伸出了小手。
小玉……爸爸张开了胳臂。
我找到了。没有了。“请用点茶。”“谢谢您啦。”“您看这个叶子怎么样?现在好茶可难买了。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有好的就不要赖的……”
茉莉花茶,老北京,在旗?她没好意思问。香袋是没有的。④拥挤的小屋里摆设得相当殷实。高高低低的木器家具,好像还散发着清漆味儿。沙发轻便而又实用,折叠椅和躺椅都是鲜亮的。酒柜里摆着泸州特曲和中国红葡萄酒,落地式台灯的灯罩上有好莱坞影星的剧照。墙角的三角几上有一缸金鱼。
是的,老太太说,她的儿子在饮食服务公司,她的儿媳妇在中医医院,蓝佩玉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称。这是她们的家,不是蓝佩玉的家。蓝佩玉已经远走了,她不再是这个狭小的却也是生气勃勃的房间的主人了。我再也回不来了。
她有点黯然神伤。下了台阶了,走过老架新藤,走过晾衣服的竹竿,走过自来水龙头……
1982年4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看到这株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的中国槐,蓝佩玉确认了寻访目的地,也不禁陷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从“深红色”大门里走出的素未谋面的小姑娘,让蓝佩玉感觉很熟悉,也使下文进院子的情节更自然。
C、居民们七嘴八舌地介绍小院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中国三十多年的社会发展,引发了蓝佩玉的伤感。
D、香袋的每处细节都历历在目,可见在国外的岁月,蓝佩玉仍时常想起小屋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接续前文回忆,打断正常的叙事过程,呈现思绪的流动状态,产生独特效果。
B、句子②中的“有点羞”,对应小伙子“眼睛亮”,写出蓝佩玉华侨身份带来的微妙处境。
C、句子③表达的情绪复杂,既有对多年国外漂泊经历的感慨,也有对老北京生活的眷恋。
D、句子④描写的小屋,与院子形成对比,虽然都“拥挤”,但小屋“摆设得相当殷实”。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出了蓝佩玉看到小院后从吃惊到激动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又多处穿插使用第一人称“我”,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 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 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 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错误。对鲍彦山家里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故选B。
8. 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案】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②轰隆隆的像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③上午的天气和晌午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9. 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6分)
【答案】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发掘答题的角度或指向。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的父母、鲍秉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长及其他村民,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德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围绕“仁义之美”的具体表现来组织语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王安忆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B.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8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泡泡糖
冯骥才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黄金屋。 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人站岗,还花钱请来警察在这边的街上来回溜达。
②黄金屋老板治店有方,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得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跟着他又改了这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
③某天下晌时候,店里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 两人进门就挑镶钻的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脑袋直冒汗,可她还是不如意。她嘴里嚼着泡泡糖,一不如意就从红红的嘴唇中间吹出一个大泡泡。
④黄金屋向例不怕客人崈。金煌煌的钻戒放在铺着黑丝绒的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正要端走一盘看不中的钻戒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八个钻戒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老美的福特车!
⑤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⑥太太一听说钻戒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浑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 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 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哪!”
⑦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钻戒一准在这女人身上。 劝她逼她都没用,只能搜她身。他叫伙计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搜就搜,我不怕搜,可咱得把话先说清楚,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她这话是说给老板的。
⑧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把这两个元宝拿走!”黄金屋的东西没假,每个元宝至少五两,两个十两。
⑨于是,两位警察一男一女上来,搜得十分仔细;大衣、帽子、手笼、鞋子全都搜个底儿掉;全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儿全都查过,任嘛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钻戒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愤,连损带骂,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⑩那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说不定还在你店里。真要拿走还不知谁拿走的呢!”说完把柜上俩金元宝顺手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黄金屋老板还在后边一个劲儿地鞠躬致歉。
⑪可是老板不信一个大钻戒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没就没,他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钻戒的影儿。老板的目光渐渐移到那几个伙计身上,可这一来就像把石子扔进大海,更是渺茫,只能去胡猜瞎想了。
⑫两个月后一天早上,按黄金屋的规矩,没开门之前,店内先要打扫一遍。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像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儿泡泡糖的气味儿,他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先猫下腰看,再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子上宽下窄,上截柜子向外探出了两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明白——
⑬原来那天,钻戒就是那个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钻戒放在身上,而是用嘴里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钻戒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再过去一些日子,泡泡糖干了,脱落在地。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早已晚了。可谁会想到那钻戒会给一块破糖变戏法似的“变”走,自古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⑭再想想——那一男一女不单偷走了钻戒,还拿去两个大金元宝,这不是自己另外搭给人家的吗,多冤哪!他抬起手“啪啪”给自己两个耳光。这一来,天津卫的太阳真的打西边——不,打北边出来了呢。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中老板的做法,既能够防止潜在的小偷逃跑,又可以避免万一顾客闹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群众围观。
B.太太进门就挑镶钻的戒指,而且东西愈挑愈好,对柜上东西看不上眼,可见阔气十足的她对钻戒要求甚高。
C.老板称如果搜不着东西就把两个金元宝给太太,这一行为更体现出老板十分笃定钻戒就在女人身上。
D.第⑩段中太太的“冷笑”,既有对老板兴师动众却搜查不到的嘲讽,也有为巧妙偷法沾沾自喜的得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⑬段直接表现小偷的“巧”,同时还通过练达老到的黄金屋老板被骗得团团转这一情节,间接衬托小偷的“巧”。
B.小说第⑫段用“猫下腰看”“眼睛往上略略一抬”“用手一摸”“心里立刻明白”等细节描写,亦是在表现老板的练达老到。
C.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丢钻戒”“找钻戒”“得真相”三个情节层层推进,因果衔接,故事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天津特色,生动活泼,兼有幽默的色彩,同时人物语言极具个人特点,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8.结合文中的情节,分析黄金屋老板的人物形象。(4分)
9.小说标题“泡泡糖”,还有另一标题“巧盗”,请结合文本分析,哪个标题更合适?(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②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
C.“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理。
D.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竟”字,写出了“我”对他不知道区名、街名或路名的惊讶。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王六郎”的人物形象。(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练27 王安忆小说阅读(二)-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练27王安忆小说阅读二原卷版doc、专练27王安忆小说阅读二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38 莫泊桑小说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练38莫泊桑小说阅读原卷版doc、专练38莫泊桑小说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32 王蒙小说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练32王蒙小说阅读原卷版doc、专练32王蒙小说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