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本试卷共 8页,20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3分)
1. 班级开展诗文辑录活动,请你根据教材古诗文,帮小语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
【答案】 ①. 悠悠我心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诗中有美景 ⑤. 蒹葭苍苍 ⑥. 白露为霜 ⑦. 气蒸云梦泽 ⑧. 波撼岳阳城 ⑨. 鸡犬相闻 ⑩. 黄发垂髫 ⑪. 窈窕淑女 ⑫. 君子好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悠、蒹葭、撼、髫、窈窕”等字词易写错。此外,《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日清晨的静谧画卷,令读者仿佛置身于霜露覆盖的芦苇荡之中;又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出洞庭湖壮丽的气象,让读者感受到湖水磅礴的气势和湖面蒸腾的神秘。“诗中有美景”,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它们用精练的词汇和深邃的意象,引领读者跨越时空,体验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
顺德容桂长跑活动始办于1988年,奔跑迎新年的传统至今已延续超过35年。时隔三年,顺德容桂马拉松重磅回归。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2024 年1月1日,“万和·2024 顺德容桂环岛马拉松”在海骏达广场拉开(1)wéi mù。A本届赛事围绕以“环跑容桂,寻味顺德”为主题,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来自世界5个国家和全国32个省份的1.3万运动健儿(2)yǒng yuè 报名参赛。
赛事线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将“河道”与“美食”有机串联,尽显四面环水的容桂“以水美城,以食兴城”的地域魅力。据了解,本次赛事组委会特别设置了60个融入醒狮、粤曲、龙舟说唱、盆景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点和120多亩波斯菊、桃花观赏点。赛道沿途(3) huā xiāng niǎ yǔ,景色宜人。B选手们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可以在8个顺德特色美食补给点品尝到鸡仔饼、咸生菜粥等非遗传统美食。此外,赛道沿路还设置了多个加油助威展演点,以 (A.美轮美奂 B.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现顺德的文化内涵与活力激情,令人(4)tàn wéi guān zhǐ。众多市民群众沿线为选手们精彩的表现呐喊 ( A.喧嚷 B.助威 ),欢呼声 (A.震耳欲聋 B.振聋发聩),体现出市民们对赛事极大的参与热情。
2. 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
4.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轮美奂 喧嚷 震耳欲聋
B. 美轮美奂 助威 振聋发聩
C. 丰富多彩 喧嚷 振聋发聩
D. 丰富多彩 助威 震耳欲聋
5. 小语跟随父母参加“捡拾爱环保、你我低碳行”官方预热公益活动,发现捡拾的塑料垃圾竟可以变成参赛选手完赛袋、志愿者马甲等赛事物品。作为宣传委员,小语计划制作一期黑板报,倡议同学们共同践行低碳生活理念。请你完成标语设计,并为板报倡议栏补充两条低碳生活方式。
(1)板报主题标语:
(2)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2. (1)帷幕 (2)踊跃 (3)花香鸟语 (4)叹为观止
3. ①. A ②. 应改为: 本届赛事以“环跑容桂,寻味顺德”为主题,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 4. D
5. (1)示例:携手低碳生活,共创绿色家园。
倡导节能低碳,共享碧水蓝天。
低碳让生活更时尚,节约让生活更美丽。
一点一滴关系节能攻坚,一举一动成就低碳家园。
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化环境净化心灵。
环保普惠你我,低碳更靠大家
(2)①节约用电;②绿色出行;③不浪费粮食等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帷幕:wéi mù;帐幕,帷幔。
踊跃:yǒng yuè;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
花香鸟语:huā xiāng niǎ yǔ,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句句式杂糅,可改为:本届赛事以“环跑容桂,寻味顺德”为主题,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一空,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赛道设置了多个加油助威展演点,故选“丰富多彩”;
二空,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助威:指帮助增加声势,提高士气。句中形容沿线市民群众为选手提高士气,用“助威”恰当;
三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形容清醒、高明的言论能唤醒麻木糊涂、是非不明的人;这里形容欢呼声大,应选“震耳欲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主题标语和提建议。
①板报标语要切合活动主题“捡拾爱环保、你我低碳行”,标语要言简意赅富有鼓动性。
示例: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②低碳生活方式可从衣食住行几方面作答,措施要具体可行。
示例: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用或少用塑料制品等。
二、阅读(47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 小语班级开展“经典名著交流”活动,为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方法提要:选择性阅读: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阅读任务
A.《周易》第二 B. 《说文解字》第一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方法提要:学以致用
7. 小语在会上分享了自己读经典获得的一些信息,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 《诗经》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C.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
D. 国学中的“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方法提要:读后感受
8. 阅读完《经典常谈》,结合自身感受,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何意义?
【答案】6. ①. D ②. B ③. C ④. A 7. B
8. 示例:①阅读国学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国学经典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1)小语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由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辞赋》第十一章节通常涉及古代辞赋家的作品和思想情感。屈原作为古代著名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品《离骚》等深刻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因此,为了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小语同学应选择阅读《辞赋》第十一,故此空应选D。
(2)小文同学对汉字构造规律和字形演变十分感兴趣,从题目给出的选项来看,《说文解字》第一章节主要探讨汉字的起源、构造规律以及字形演变的历程。这与小文同学的兴趣点高度契合,因此,他应重点阅读《说文解字》第一,以满足他对汉字构造规律和字形演变的兴趣,故此空应选B。
(3)小容同学喜欢历史,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外交游说之士的言辞。从给出的选项来看,《战国策》第八章节通常涉及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游说之士的言辞。这些言辞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符合小容同学的兴趣点。因此,他应重点阅读《战国策》第八,故此空应选C。
(4)小桂从影视作品中听说“五行八卦”一词,想要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从给出的选项来看,《周易》第二章节通常涉及古代哲学和占卜学的知识,其中就包含了“五行八卦”这一重要概念。为了了解“五行八卦”的来龙去脉,小桂应选择阅读《周易》第二,故此空应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
B.对《诗经》中“风”、“雅”、“颂”的解释存在错误。实际上,“风”确实是指各地的民歌,但“雅”并非只是祭祀乐歌,而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包括“大雅”和“小雅”两部分。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歌,用于歌颂祖先的功业,而非用于宴会的典礼。因此,B项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国学经典阅读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结合阅读《经典常谈》的体会,分析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在回答时,可以从文化传承、个人品格培养、文学素养提升、阅读习惯养成等方面展开论述。答题指导:(1)明确观点:首先表明自己对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意义的看法。(2)结合内容:引用或概述《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为观点提供支撑。(3)分析意义:从文化传承、个人品格、文学素养、阅读习惯等方面具体分析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4)简洁明了:注意回答要言简意赅,避免冗长。
示例:阅读《经典常谈》,我深感国学经典对中学生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学生塑造品格、提升素养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中学生能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国学经典中的文学价值也能提升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国学经典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应多阅读国学经典,感受其独特魅力。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③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④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⑤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⑦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突怒偃蹇(yǎn 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山势高峻。④冲(chō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⑤熊罴(pí):棕熊。⑥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⑦匝(zā)旬:满十天。
9. 参考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 请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
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12. 【甲】【乙】两篇均出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构思精妙,【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水很清澈,【乙】文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运用(1)_______(修辞),写出了山石具有奇、多的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作者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描绘中,抒发(2)__________;乙文写被人舍弃的小丘却有奇丽的景致,在感慨小丘命运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3)____________,使得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答案】9. ①. ④ ②. 以……为乐 ③. 停留 ④. 全
10. (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1. 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12. ①. 拟人 ②. 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悲凉之情。(凄凉、落寞、苦闷等与之相关的词均可) ③. 怀才不遇的愁苦;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根据查阅字典法,“可”在句中是副词,表示估计,意思是“大约”。故填④。
(2)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根据课内迁移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乐”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故这里填“以……为乐”。
(3)句意为:不可长久停留。根据文言知识积累法,“不可久居”中的“居”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停留”,今义是“住”。
(4)句意为: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根据成语关联法,“举世瞩目”的“举”是“全”的意思,这里“举”也是“全”的意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的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长短不齐。披拂:随风飘动。
(2)重点字词: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明灭:忽明忽暗,忽隐忽现。见:看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重点字词:匝旬,满十天。异地:指不同的、风景绝佳的地方。虽:即使。或:也许。未能至:没有到达。焉:在这里。
句子结构:“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意思是不满十天,便找到了两处风景绝佳的地方;“虽古好事之士”表示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或未能至焉”是说这些人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1)根据【乙】文“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描写山石像是愤怒的、高傲的,像是从土里背负着土生长出来,争着展示奇特的形状,暗示石头仿佛具有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石的奇特和多样的形态。
(2)根据【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在小石潭所感的凄凉和寂寞。通过描写环境的幽深冷寂,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柳宗元将自己的被贬经历和内心的悲凉情绪投射到了自然景物之中。
(3)根据【乙】文中“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以及作者在得知价格后“余怜而售之”的反应,可知柳宗元对于小丘命运的同情,暗含了对自我被贬谪、才华被忽视的境遇的感慨。文章通过赞美小丘虽被遗弃但仍自有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公以及才华被埋没的共鸣与不平。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三)(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伤亡谁决定
①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②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③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震源深度相等、震级相差不大的这两次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地震的伤亡情况到底由什么决定?
④要认识上述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是地球快速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每年,地球上都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绝大部分是人类感觉不到的,也就是无感地震。通常,只有当震级大于5级时,才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这种人类能感觉到并产生了破坏作用的有感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常常引发火灾等,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如2023年,我国大陆共发生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561次,其中震级在5级以下的地震549次,占比为98%,5级以上的地震占比仅为2%。
⑤所谓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动也越厉害。震级通常用M表示,震级在2.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被称为小地震,震级在2.5~4.7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30倍。像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20余次,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是青海门源地震,震级为6.9级,致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4省(区)17.1万人受灾,损坏房屋9.5万间,兰新高铁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⑥那么,是不是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呢?事实并非如此。震级强弱只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并不意味着该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深度即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越强。如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因而地震烈度仍然较高,共造成近8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部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
⑦除了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情况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⑧一是人口密度。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如同样为5.0级地震,2022年发生在云南红河州的地震造成4100余人受灾、700余间房屋受损,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地震却未有人员伤亡报道。同样在2022年,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在6月发生的5.8级、6.0级地震造成近5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而7月发生在新疆皮山的5.1级地震、阿合奇的5.2级地震,由于发生地地广人稀,均未造成人员伤亡。2022年8月,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震中人口稀少,也未造成灾害损失。
⑨二是地貌因素。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6.1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造成4人死亡。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变化大,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震后统计,该次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联人员中81%为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所致。
⑩三是建筑物质量。抗震等级高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更小,而土坯房、砖混结构建筑物更易在地震中受损,在地震来临时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2023年12月19日发生在积石山县的地震造成1万多间房屋倒塌,20万间房屋受损,就是由于震中和受灾区域多为砖混结构的农村自建房。
⑪四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凌晨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更大。这是由于凌晨通常是人们熟睡的时间,地震发生瞬间人们来不及躲避。被列入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凌晨3点。造成60万人伤亡的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海固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20时。
⑫五是人的因素。地震一旦发生,决定伤亡情况的就是人的因素,也即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和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的24~48小时是最佳搜救时间。因此,震后的快速应急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
⑬此外,地震的提前预报预警也能有效减少和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
1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
B.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的大小与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C. 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
D. 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
14. 根据说明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句中“往往”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很多地震科学家依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从胡聿贤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链接材料:
在耄耋之年,胡聿贤仍坚持奔赴地震现场第一线,他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2008年汶川地震后,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地震现场指导工作。他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走遍地震区的每一寸土地,为开拓地震工程学百折不回,耗尽毕生心血,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答案】13. C 14. (1)举例子。以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为例,说明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越强。
(2)“往往”表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这里指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大多会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并非一定会引起。删掉“往往”意思太过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15. 可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国家;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等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文章第⑥段明确指出,虽然震级可以代表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并不仅仅由震级决定,还与震源深度等因素有关。因此,C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所以C项是不正确的。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在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如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因而地震烈度仍然较高,共造成近8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部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通过具体的云南宁蒗地震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震源深度对地震破坏力的影响: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就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也越强。这种说明方法使得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句子“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的“往往”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但并非一定会发生。在这里,“往往”用来修饰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频率,即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大多会引起这些次生地质灾害,但并非每次都会引发。如果去掉“往往”,句子的意思就会变成每次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都会引发这些次生地质灾害,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不能删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
首先,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作为一名地震科学家,他深知地震预测的难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希望能为地震预测和防范做出更多的贡献。他的这种对科学的尊重和对事实的坚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其次,他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耄耋之年,他仍然坚持奔赴地震现场第一线,指导救援工作。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再者,他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他深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最后,他乐于奉献,舍己为人。在地震现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挽救无数的生命,因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胡聿贤身上展现出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担当、胸怀国家、乐于奉献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四)(14分)
学校以“凡人伟事”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美文故事展览比赛,小语的学习小组决定选择以下文章参赛,设置四个展览栏目,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一朵远行的木耳
①林场四周都是大山,到了冬天,整个林场被一场又一场大雪覆盖。
②那天幼儿园放寒假,我跟着爸爸去一百米开外的姥姥家。才走出几步,爸爸回头问:“冷不冷?”我说:“冷。”爸爸说:“好好学习吧,你一定要走出大山,可不能像我一样留在这儿,记住了吗?”从小到大,这句话他说了好多次。
③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开始种木耳菌。我们林场山地多,不适合耕种,最适合种木耳和养蜂,爸爸把浑身力气都用在种木耳菌上。他用赚来的钱租房子、修房子、买设备。我家有了专门的菌锅、菌房,摆放菌袋的木头架子,是爸爸用山里捡的零碎木头一锤子一锤子钉起来的,那个大菌锅一次可以为2000袋木耳菌灭菌,一切都是新的,位置还好,很多人在我家做木耳菌。
④2010年大年初一清早,爸爸到菌房点火,只要开始做菌,菌锅24小时不能停火。那年先做我家的菌,一共两万多袋,菌房里热气腾腾,雾气缭绕,爸爸打量着那些等着装锅的菌袋跟我说:“等这两万多袋木耳菌栽到地里,那就是两万多个钱串子!”
⑤2010年大年初二,舅妈请我们一家去吃饭。妈妈忙到下午6点半才过去吃饭,刚端起饭碗没吃几口,外面有人跑进来喊:“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
⑥妈妈放下饭碗往菌房跑,我到处跑着喊人:“我家菌房着火了!求求你们,快去帮我家救火吧!”
⑦菌房是刚翻新的彩钢瓦房,谁也不敢上去。爸爸想上去,被妈妈死死拉住。他扶墙站住,背着我们浑身颤抖,一定是哭了。
⑧林场的消防车坏了,开不出来,有人从别的林场调来消防车,可已经晚了。火从叔叔家的菌房开始着,除了我家菌房,还烧了一户人家、两户空菌房,那场大火一直烧到凌晨2点。
⑨我们都去奶奶家商量善后的事情,商定的结果是,我家的5万多元损失自己负责,邻居的损失由叔叔赔偿。回家以后,三口人一夜无眠。
⑩天刚亮,爸爸起身出去,妈妈嘱咐我:“你跟他一天,去哪儿都跟着,明白吗?”我当然明白,妈妈怕爸爸出事,我也怕。
⑪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
⑫2011年,爸爸准备东山再起,他重新找房子,重新种木耳菌。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家里在镇上租了房子,妈妈时不时过来陪读。
⑬有天晚上,妈妈匆匆回到住的地方,拿了几件衣服就走了。我正在写作业,没在意。三四天后,邻居阿姨问:“你爸爸怎么样了?转院没有?”
⑭我吓坏了,大声问:“我爸爸怎么了?”
⑮“他在这儿住院你不知道吗?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
⑯我放下书本拼命往小镇医院跑,出了这么大的事,我竟然一无所知。等我满头大汗地冲进病房,只见我亲爱的爸爸身上缠满纱布,仅仅露出两只眼睛。
⑰我颤声问:“爸爸,你没事吧?”
⑱爸爸无法说话,但他使劲点点头,眼泪接连不断。
⑲每天中午放学,我都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烧伤严重,本该在无菌环境下治疗,但转院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只能就近住院。舅舅从外地买回药膏,有一定效果。爸爸住院一个多月后,基本痊愈,可身上和手上留下很多疤痕。
⑳出院以后,爸爸继续种木耳菌。我读大一那年,爸爸来学校看我。我特意带他看了九思湖、图书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戴着手套。
㉑去海南工作挺挣扎的,我实现了爸爸的夙愿,真的走出了大山,却跟他们天南地北,相距4000千米。海南也有木耳,很薄,一炒就软了,不像我家那边的木耳,肉厚,有弹性。
㉒只身在外,我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山里人印记——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那也是爸爸身上的印记。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
(选自《我教过的苦孩子》,有删改)
16. 【展览栏目一:理文脉】为了帮助读者梳理文章脉络,小组决定采用结构图的形式来展示父亲种植木耳菌的起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以下结构图。
17. 【展览栏目二:品文句】文章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句子,请你尝试赏析以下两个句子。
(1)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描写手法角度)
(2)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修辞手法角度)
18. 【展览栏目三:析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19. 【展览栏目四:悟文题】小语觉得这篇文章的标题很巧妙,请你帮他说说妙在哪里?
【答案】16. ①菌房着火; ②爸爸东山再起,重新找房子种木耳菌;③粉尘爆炸,爸爸烧伤住院
17. (1)此句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写出了父亲因菌房着火而伤心欲绝,但却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表现了父亲的坚忍。
(2)运用了比喻与反问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写出了爸爸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传承了山里人可贵的精神品质。表达了“我”对父辈及其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
18. ①从爸爸多次教育“我”要走出大山可知,他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②从家里开始种木耳菌后,爸爸全力以赴,相信木耳菌就是钱串子可知,爸爸勤劳能干,肯吃苦,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③从菌房着火,爸爸强行在“我”面前压制情绪,爸爸烧伤住院,身上缠满纱布,还强忍着说自己没事可知,他性格坚忍。④从菌房着火后,爸爸重新找房子种木耳菌,粉尘爆炸,爸爸烧伤严重,出院后继续种木耳菌可知,他不服输,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19. ①全文叙述了父亲种植木耳菌的起起落落,“木耳”为全文的叙事线索。②“远行的木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喻为父亲培植的一朵木耳,“远行”走出了大山。③表现了“我”如肉厚且有弹性的木耳般,传承了父亲身上的“肯吃苦、不服输”精神,表达了对父辈及其优秀品质的高度赞扬。④标题新颖,富含韵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结合第⑤段“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第⑥段“我家菌房着火了!求求你们,快去帮我家救火吧”可知,菌房着火;
结合第⑫段“2011年,爸爸准备东山再起,他重新找房子,重新种木耳菌”可知,爸爸东山再起,重新找房子种木耳菌;
结合第⑮段“他在这儿住院你不知道吗?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可知,粉尘爆炸,爸爸烧伤住院。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1)结合“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可知,“满脸是泪”是神态描写,联系第⑤段“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第⑨段“我家的5万多元损失自己负责,邻居的损失由叔叔赔偿。回家以后,三口人一夜无眠”可知,爸爸菌房着火损失惨重,备受打击,非常伤心;“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背过脸”是不想让“我”看到,爸爸自己很伤心,却不想让“我”知道,表现出爸爸性格的坚忍。
(2)结合“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可知,“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联系第㉒段“只身在外,我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山里人印记——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那也是爸爸身上的印记”,第㉑段“不像我家那边的木耳,肉厚,有弹性”可知,“我”和爸爸这些山里人身上的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的品质就像我家那边的木耳,肉厚,有弹性一样,而且这些品质都是爸爸传递给“我”的,是爸爸的言行影响了“我”,表达了“我”对父辈及其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②段“爸爸说:‘好好学习吧,你一定要走出大山,可不能像我一样留在这儿,记住了吗’”从小到大,这句话他说了好多次”可知,爸爸多次教育“我”要走出大山,表现了他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
结合第③段“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开始种木耳菌……爸爸把浑身力气都用在种木耳菌上。他用赚来的钱租房子、修房子、买设备”“爸爸打量着那些等着装锅的菌袋跟我说:‘等这两万多袋木耳菌栽到地里,那就是两万多个钱串子’”可知,从家里开始种木耳菌后,爸爸全力以赴,相信木耳菌就是钱串子,表现了爸爸勤劳能干,肯吃苦,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结合第⑤段“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第⑪段“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第⑮段“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第⑯段“只见我亲爱的爸爸身上缠满纱布,仅仅露出两只眼睛”第⑱段“爸爸无法说话,但他使劲点点头,眼泪接连不断”可知,菌房着火,爸爸强行在“我”面前压制情绪,爸爸烧伤住院,身上缠满纱布,还强忍着说自己没事,表现了他性格坚忍。
结合第⑫段“2011年,爸爸准备东山再起,他重新找房子,重新种木耳菌”第⑮段“‘他在这儿住院你不知道吗’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第⑲段“爸爸烧伤严重……爸爸住院一个多月后,基本痊愈,可身上和手上留下很多疤痕”第⑳段“出院以后,爸爸继续种木耳菌”可知,菌房着火后,爸爸重新找房子种木耳菌,粉尘爆炸,爸爸烧伤严重,出院后继续种木耳菌,体现了他不服输,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结合“一朵远行的木耳”可知,“远行的木耳”,木耳怎么会远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喻为父亲培植的一朵木耳;再联系第㉑段“去海南工作挺挣扎的,我实现了爸爸的夙愿,真的走出了大山,却跟他们天南地北,相距4000千米”可知,“我”远行走出了大山,标题新颖,富含韵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结合第③段“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开始种木耳菌”,第⑤段“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第⑨段“我家的5万多元损失自己负责,邻居的损失由叔叔赔偿。回家以后,三口人一夜无眠”,第⑫段“2011年,爸爸准备东山再起,他重新找房子,重新种木耳菌”,第⑮段“‘他在这儿住院你不知道吗’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第⑳段“出院以后,爸爸继续种木耳菌”可知,本文围绕种木耳,写了爸爸种木耳,菌房着火损失惨重;后来爸爸东山再起,重新种木耳,粉尘爆炸爸爸受了伤;出院以后,爸爸继续种木耳。“木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叙事线索清晰。
结合第㉒段“只身在外,我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山里人印记——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那也是爸爸身上的印记”可知,“远行”指“我”只身在外工作,“远行的木耳”暗喻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的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父辈及其优秀品质的高度赞扬。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是鲁迅童年记忆中的那抹美好;那炕上的米酒,延安人民的热情是贺敬之记忆中的那抹美好;安塞腰鼓铿锵的节奏,陕北后生昂扬向上的热情是刘成章记忆中的那抹美好……
你记忆中的那抹美好又是什么样的?请以“记忆中的那抹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要有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记忆中的那抹美好
黄昏时分,天边流云如丝,仿佛被夕阳染上了金色的边。落日如一位慷慨的画家,将余晖尽情泼洒在香樟树的枝梢,小院也被点缀得金光熠熠。此刻的静谧与绚烂,如同我内心深处珍藏的那段记忆,熠熠生辉。
小院的角落,爷爷正轻柔地为奶奶梳理着银白的发丝。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如同山涧流水在奶奶脸上刻下的沟壑,见证了奶奶曾经的辛劳与付出。而爷爷,则如同那不变的青山,默默守护在奶奶身旁。
爷爷的手,如同经历风霜的树皮,粗糙却又温暖。他娴熟地拨弄着奶奶的头发,每一滴水珠都如同晶莹的珍珠,从奶奶的发梢滑落。爷爷用毛巾轻轻拭去,仿佛拭去的不仅仅是水滴,更是岁月的尘埃。吹风机呼啸着,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带来了一份别样的温馨。
爷爷手中的吹风机如同魔法师的魔杖,为奶奶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发丝在风口翩翩起舞,如同春天的柳絮,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奶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岁月无法抹去的美丽。
此刻的小院,仿佛变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夕阳、香樟树、爷爷奶奶的身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美好。我倚在门边,静静地欣赏着这幅美丽的画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五六十载风风雨雨,他们携手走过。那些无数个日出日落,他们共同见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如同两棵相依为命的树,根紧紧相连,枝繁叶茂。他们的爱情如同那夕阳下的金色余晖,虽然平淡但却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抹美好,它如同一首温馨的诗篇,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想起这个场景,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是属于爷爷奶奶的美好,也是属于我内心深处永恒的珍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题目“记忆中的那抹美好”,要求写出作者心中印象深刻的一段美好回忆。关键词“记忆中”提示了写作内容应是回忆,而非当下的经历;“那抹美好”强调了要描述的是一段美好的经历或情感,可以是人、事、物或某个瞬间。
2.立意。文章立意可围绕亲情、友情、家乡情等主题,选取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瞬间,展现人性的善良、家庭的温馨、生活的美好等。例如,本文以爷爷为奶奶梳头的温馨场景,展现了老夫妻间的深厚感情和岁月静好的生活画面,体现出亲情的美好。
3.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场景。描述场景时,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增强了画面感。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如“我”的视角,来观察并描述这一幕,既显得客观,又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结合环境描写,营造氛围,强化主题。在叙述中穿插对人物性格、情感的分析,使人物形象立体。结尾部分总结这一抹美好的意义,深化主题,提升情感价值。诗中有真情
(1)“青青子衿,________ ”可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诗经·郑风·子衿》
(2)“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谱写出一首积极向上的别离之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_____
(4)“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营造了一种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朦胧景致。
《诗经·秦风·蒹葭》
(5)“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壮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诗中有理想
(6)身处动荡不安社会,陶渊明虚构出一个“阡陌交通,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当时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桃花源记》陶渊明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周南·关雎》
小语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1) _________(填选项)
小文同学对汉字构造规律和字形演变十分感兴趣,那么他应重点阅读的内容是(2)__________(填选项)
小容同学喜欢历史,尤其欣赏战国时期,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的言辞,那么他应重点阅读(3)__________(填选项)
小桂从影视作品中听说“五行八卦”一词,他想了解这词的来龙去脉,他应选择阅读(4)__________(填选项)
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潭中鱼可百许头
查阅字典法:
①允许 ②可以 ③值得,应该 ④副词。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
(1)__填序号)
心乐之
课内迁移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__
不可久居
文言知识积累法:古今异义(“居”的今义:住;古义: )
(3)__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成语关联法:举世瞩目
(4)__
07,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7,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18小题,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四月芳菲,花开正盛, 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