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8文言文阅读(二)(测试)(原卷版+解析)
展开一、课内基础阅读(共36分,时间:30分钟)
(一)(6分)(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其人舍然大喜B.呼尔而与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也D.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文章开篇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B.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时,应“舍生而取义”,这表现在“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C.“本心”即本性。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威武不能屈”的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想法进行了尖锐嘲讽和批评。
D.第二段分析了见利忘义之人“不辩礼义”就接受厚禄的三种行为表现:“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10分)(2023·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一模)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交通:( )(2)诣:( )(3)寻:( )
5.(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3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原因。
(三)(12分)(2023·河南新乡·校联考二模)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不如 如鸣佩环 称心如意
B.臣诚知不如 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C.皆以美于徐公 困于心 重于泰山
D.今齐地方千里 今南方已定 千方百计
8.(2分)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9.(4分)选文中第一段详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0.(4分)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邹忌和陈寔劝谏方式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①上。陈寔②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⑤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释】①梁:指房梁。②陈寔(shí):东汉名士,即“陈太丘”。阴:暗中。③整拂:整理、抖动衣服。④稽颡(qi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⑤譬:使人知晓。⑥遗:赠送。
(四)(本题8分)(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商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急!【乙】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因,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1.(2分)下列选项中加黑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 移风易俗 易如反掌 一字不易
B.杂然相许 相委而去 拔刀相助 实不相瞒
C.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 得过且过 苟且偷生
D.固不可彻 固守阵地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12.(2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理解:愚公用“可乎”的疑问语气与家人商量移山之事,可见移山前愚公对能否移走险峻的大山也有疑虑,需要听取家人的意见。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毛发都动不了,又能把石头、泥土怎么样呢?
理解:智叟挖苦、嘲讽愚公,和愚公的妻子一样,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是大智若愚,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13.(4分)从《愚公移山》中,我们感受到愚公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单于①愈益欲降之。乃幽武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⑥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②[武]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汉武帝时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至汉昭帝方获释归汉。③[旃]毛织品。④[羝]公羊。⑤[常惠]西汉杰出的外交家,苏武的副使。⑥[汉节]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共70分,时间60分钟)
(一)(12分)(2023·宁夏银川·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4.(4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痛恨于桓、灵 痛恨:_______________
②事无大小 无:_______________
③悉以咨之 咨:_______________
④上诘之 诘:_______________
1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2分)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二处)。
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17.(2分)面对“人才”选拨,【甲】【乙】两文分别主张什么?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11分)(2023·河南平顶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迨:等到。
18.(2分)下列对【甲】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身倾耳以请”中的“俯”是弯下的意思,体现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态度。
B.“负箧曳屣”中的“负”,通过成语“负荆请罪”来印证,可推知其意为“背”。
C.根据“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两句的句式特点,由“戴”的用法,可推知“腰白玉之环”中的“腰”用作动词,意思是“在腰间佩戴”。
D.“敝”是个谦辞,常用于称呼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等。因此,“缊袍敝衣”中的“敝”意思是“自己的”
19.(2分)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0.(3分)【甲】文第一段,作者写成年后外出求学时“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先达的情况?
21.(4分)读了【甲】【乙】两篇选文,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别概括作答。
(三)(11分)(2023·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___:
【乙】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22.(5分)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1)【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_______》。
(2)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顾( ) 当( )
(3)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___
23.(4分)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________到______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______转变为_____,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24.(2分)【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_________的特点。
(四)(8分)(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5.(2分)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致书以观/闲情逸致 执经叩问/各执己见
B.计日以还/不计其数 稍降辞色/和颜悦色
C.援疑质理/文质彬彬 负箧曳屣/负荆请罪
D.穷冬烈风/一穷二白 持汤沃灌/赴汤蹈火
26.(2分)下列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和大家吃的穿的不一样了。
B.因为在和同学的相中有足够多的快,所以就不知道吃穿和别人不一了。
C.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感受不到衣食享受不如别人。
D.因为读书过程中有足够使人快乐的同学,所以就感受不到吃穿与别人不一样。
27.(4分)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苏颋①,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②,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③,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
(选自《开元天宝遗事》)
材料二
贾逵④年五岁,明惠过人。闻邻中读书,其姊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其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⑤,或题于扉⑥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取材于王嘉《拾遗记》)
注:①[苏颋]唐朝大臣、文学家。 ②[杂处]住在一起。 ③[旋吹火光]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④[贾逵]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 ⑤[牒]书籍。 ⑥[扉]门扇。
有些古人的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宋濂求学时无书可观,无“_______”,无鲜衣美食之享,但他学习勤奋专注;苏颋读书无灯烛,但他_______;贾逵读书_______,但他明惠善学。这三个人的经历启示我们:_______。
(五)(15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问题。
【文本一】
十年春……对曰:“夫战……故逐之。”
(选文略,见课文《曹刿论战》)
【文本二】
万里赴戎机……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文略,见课文《木兰诗》)
【文本三】
秦王怫然怒……挺剑而起。
(选文略,见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任务一:掌握词语有办法
28.(2分)理解词义的变化,填写表格,掌握实词
任务二:了解义项,掌握词语
29.(6分)根据“从”的义项归纳,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从”。(只填序号)
“从”本义是“两个人在路上相随而行”。读cóng时的义项:A.[动词]跟随,跟从;B.[动词]听从,顺从;C.[形容词]和顺;D.[介词]自、由;E.[介词]向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2)战则请从( )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5)便舍船,从口入( )
(6)从此替爷征( )
任务三:朗读和翻译句子
30.(2分)小语和小文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朗读停顿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应该读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小文则认为“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是用来扶的,不能“登”,她认为应该这样停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你赞同谁的朗读停顿?请选择并按照该停顿翻译句子。
任务四:说英魂内涵
31.(3分)三个文本中的人物,都有英雄气概。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探究英雄的丰富内涵。
任务五:了解数字作用
32.(2分)三个文本都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对话加以探究,把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小文:文本一中“齐人三鼓”的“三”是三次,另外文本三中“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伏尸二人”中的数字,都是确数,那么“流血五步”中的“五步”是确数吗?
小语:我发现文本二里的数字比较多,先有“壮士十年归”,后有“同行十二年”,到底几年呀?这首诗里的“十二”很多,除此之外,还有“百”“千”“万”。
小文:文本三里“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用了“百”“千”。
小语、小文: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
你:________
(六)(13分)(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33.(4分)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
34.(4分)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5.(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费 中 善 谀 好 利 殷 人 弗 亲
36.(3分)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三、课外提升阅读(共42分,限时40分钟)
(一)(13分)(2023·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道(节选)
荀子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①,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②者也。狂生者,不胥③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英若反④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⑤,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⑥。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英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注释:①危削:危险削弱。②狂生:狂妄无知。③胥:同“须”,等待。④反:同“返”,返回、回到。⑤修政美俗: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⑥不世绝:世世代代没有断绝过。
37.(4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城之固( )
(2)不为少顷辍焉( )
(3)先王之所以得之( )
(4)知国之安危臧否( )
38.(2分)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是 其 人 也 大 用 之 则 天 下 为 一 诸 侯 为 臣
3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
(2)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40.(3分)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君道”与孟子“得道”相通。结合文章内容及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君道”的内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二)(12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城山记①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④,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⑤,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本篇是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②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③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④数(cù):密。偃:倒伏。⑤伎:同“技”,这里指奇异景色。
41.(4分)小宿在读完文章后,有几个字词不理解,请你帮他解惑。
(1)其一少北而东 少______________
(2)愈以为诚有 诚______________
(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怪______________
(4)神者倘不宜如是______________
42.(2分)小迁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存在困难,请你用“/”帮他断句。(限三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43.(4分)文中有两个句子小文不太明白意思,请你帮她翻译。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4.(2分)小宿邀请你和他一起分析文章,请说说你对本文的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看法。
(三)(本题11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①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①恶(wū)乎:怎样,如何。
4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_____________
(2)出语人曰 语:_____________
(3)孰能一之 一:_____________
(4)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_____________
46.(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文言句。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7.(3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8.(2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链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分)(2023·贵州黔东南·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造墨①
〔明〕宋应星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②、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③,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鞫篾④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⑤。糊固⑥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⑦数日,歇冷入中扫刮。
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⑧用之。
【注释】①选自《天工开物·丹青》,有删节。②清油:菜籽油。③香:松香,即松脂。④篾:编竹条。⑤席:草席。⑥糊固:糊紧。⑦薪:柴火。⑧研细:磨细。
49.(2分)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造墨用的材料有桐油、清油、猪油和松树。
B.用松树造墨前,需要先流掉松树中的松脂。
C.在松树干接近根部处点灯燃烧可流掉松脂。
D.烧好的松烟按颜色分为清烟、混烟和烟子。
50.(2分)第3段详细介绍了制取松烟墨料的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补写步骤。
伐松斩成尺寸→______________ →砌出通烟道路→________________→冷却刮取松烟
51.(2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B.终有滓结不解之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皆以纸及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D.隔位数节 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实词
词义的变化
(1)福
“福”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的形象、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的意义,本义就是(①________),如“神弗福也”的“福”。祭祀后要把祭品分别送人,这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名词“福”,如“五福临门”的“福”。
(2)鄙
鄙的古字是“啚”,本义是在城外所建的粮仓。由于“啚”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而“鄙”引申义为边远之地,如“边鄙之地”的“鄙”。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边远地方的人没有他们见多识,因此,“鄙”引申为形容词(②________),如“肉食者鄙”的“鄙”。
英雄
忠
(1)曹刿________
木兰代父从军
勇
(2)唐雎________
木兰英勇杀敌,凯旋
智
曹秽善抓战机,指挥若定
(3)木兰________
字词积累表
分类收集
加点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亲戚畔之
(1)畔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域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A.汝心之固(顽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3)错误的一项是______,应解释为______。
课外字词
A.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B.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C.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二)(测试)-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一、课内基础阅读(共36分,时间:30分钟)
(一)(6分)(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其人舍然大喜B.呼尔而与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也D.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文章开篇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B.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时,应“舍生而取义”,这表现在“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C.“本心”即本性。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威武不能屈”的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想法进行了尖锐嘲讽和批评。
D.第二段分析了见利忘义之人“不辩礼义”就接受厚禄的三种行为表现:“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10分)(2023·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一模)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交通:( )(2)诣:( )(3)寻:( )
5.(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3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原因。
(三)(12分)(2023·河南新乡·校联考二模)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不如 如鸣佩环 称心如意
B.臣诚知不如 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C.皆以美于徐公 困于心 重于泰山
D.今齐地方千里 今南方已定 千方百计
8.(2分)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9.(4分)选文中第一段详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0.(4分)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邹忌和陈寔劝谏方式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①上。陈寔②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⑤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释】①梁:指房梁。②陈寔(shí):东汉名士,即“陈太丘”。阴:暗中。③整拂:整理、抖动衣服。④稽颡(qi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⑤譬:使人知晓。⑥遗:赠送。
(四)(本题8分)(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商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急!【乙】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因,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1.(2分)下列选项中加黑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 移风易俗 易如反掌 一字不易
B.杂然相许 相委而去 拔刀相助 实不相瞒
C.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 得过且过 苟且偷生
D.固不可彻 固守阵地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12.(2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理解:愚公用“可乎”的疑问语气与家人商量移山之事,可见移山前愚公对能否移走险峻的大山也有疑虑,需要听取家人的意见。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毛发都动不了,又能把石头、泥土怎么样呢?
理解:智叟挖苦、嘲讽愚公,和愚公的妻子一样,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是大智若愚,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13.(4分)从《愚公移山》中,我们感受到愚公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单于①愈益欲降之。乃幽武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⑥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②[武]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汉武帝时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至汉昭帝方获释归汉。③[旃]毛织品。④[羝]公羊。⑤[常惠]西汉杰出的外交家,苏武的副使。⑥[汉节]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共70分,时间60分钟)
(一)(12分)(2023·宁夏银川·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4.(4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痛恨于桓、灵 痛恨:_______________
②事无大小 无:_______________
③悉以咨之 咨:_______________
④上诘之 诘:_______________
1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2分)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二处)。
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17.(2分)面对“人才”选拨,【甲】【乙】两文分别主张什么?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11分)(2023·河南平顶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迨:等到。
18.(2分)下列对【甲】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身倾耳以请”中的“俯”是弯下的意思,体现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态度。
B.“负箧曳屣”中的“负”,通过成语“负荆请罪”来印证,可推知其意为“背”。
C.根据“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两句的句式特点,由“戴”的用法,可推知“腰白玉之环”中的“腰”用作动词,意思是“在腰间佩戴”。
D.“敝”是个谦辞,常用于称呼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等。因此,“缊袍敝衣”中的“敝”意思是“自己的”
19.(2分)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0.(3分)【甲】文第一段,作者写成年后外出求学时“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先达的情况?
21.(4分)读了【甲】【乙】两篇选文,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别概括作答。
(三)(11分)(2023·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___:
【乙】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22.(5分)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1)【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_______》。
(2)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顾( ) 当( )
(3)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___
23.(4分)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________到______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______转变为_____,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24.(2分)【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_________的特点。
(四)(8分)(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5.(2分)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致书以观/闲情逸致 执经叩问/各执己见
B.计日以还/不计其数 稍降辞色/和颜悦色
C.援疑质理/文质彬彬 负箧曳屣/负荆请罪
D.穷冬烈风/一穷二白 持汤沃灌/赴汤蹈火
26.(2分)下列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和大家吃的穿的不一样了。
B.因为在和同学的相中有足够多的快,所以就不知道吃穿和别人不一了。
C.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感受不到衣食享受不如别人。
D.因为读书过程中有足够使人快乐的同学,所以就感受不到吃穿与别人不一样。
27.(4分)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苏颋①,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②,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③,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
(选自《开元天宝遗事》)
材料二
贾逵④年五岁,明惠过人。闻邻中读书,其姊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其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⑤,或题于扉⑥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取材于王嘉《拾遗记》)
注:①[苏颋]唐朝大臣、文学家。 ②[杂处]住在一起。 ③[旋吹火光]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④[贾逵]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 ⑤[牒]书籍。 ⑥[扉]门扇。
有些古人的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宋濂求学时无书可观,无“_______”,无鲜衣美食之享,但他学习勤奋专注;苏颋读书无灯烛,但他_______;贾逵读书_______,但他明惠善学。这三个人的经历启示我们:_______。
(五)(15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问题。
【文本一】
十年春……对曰:“夫战……故逐之。”
(选文略,见课文《曹刿论战》)
【文本二】
万里赴戎机……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文略,见课文《木兰诗》)
【文本三】
秦王怫然怒……挺剑而起。
(选文略,见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任务一:掌握词语有办法
28.(2分)理解词义的变化,填写表格,掌握实词
任务二:了解义项,掌握词语
29.(6分)根据“从”的义项归纳,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从”。(只填序号)
“从”本义是“两个人在路上相随而行”。读cóng时的义项:A.[动词]跟随,跟从;B.[动词]听从,顺从;C.[形容词]和顺;D.[介词]自、由;E.[介词]向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2)战则请从( )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5)便舍船,从口入( )
(6)从此替爷征( )
任务三:朗读和翻译句子
30.(2分)小语和小文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朗读停顿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应该读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小文则认为“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是用来扶的,不能“登”,她认为应该这样停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你赞同谁的朗读停顿?请选择并按照该停顿翻译句子。
任务四:说英魂内涵
31.(3分)三个文本中的人物,都有英雄气概。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探究英雄的丰富内涵。
任务五:了解数字作用
32.(2分)三个文本都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对话加以探究,把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小文:文本一中“齐人三鼓”的“三”是三次,另外文本三中“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伏尸二人”中的数字,都是确数,那么“流血五步”中的“五步”是确数吗?
小语:我发现文本二里的数字比较多,先有“壮士十年归”,后有“同行十二年”,到底几年呀?这首诗里的“十二”很多,除此之外,还有“百”“千”“万”。
小文:文本三里“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用了“百”“千”。
小语、小文: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
你:________
(六)(13分)(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33.(4分)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
34.(4分)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5.(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费 中 善 谀 好 利 殷 人 弗 亲
36.(3分)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三、课外提升阅读(共42分,限时40分钟)
(一)(13分)(2023·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道(节选)
荀子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①,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②者也。狂生者,不胥③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英若反④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⑤,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⑥。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英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注释:①危削:危险削弱。②狂生:狂妄无知。③胥:同“须”,等待。④反:同“返”,返回、回到。⑤修政美俗: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⑥不世绝:世世代代没有断绝过。
37.(4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城之固( )
(2)不为少顷辍焉( )
(3)先王之所以得之( )
(4)知国之安危臧否( )
38.(2分)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是 其 人 也 大 用 之 则 天 下 为 一 诸 侯 为 臣
3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
(2)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40.(3分)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君道”与孟子“得道”相通。结合文章内容及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君道”的内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二)(12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城山记①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④,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⑤,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本篇是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②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③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④数(cù):密。偃:倒伏。⑤伎:同“技”,这里指奇异景色。
41.(4分)小宿在读完文章后,有几个字词不理解,请你帮他解惑。
(1)其一少北而东 少______________
(2)愈以为诚有 诚______________
(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怪______________
(4)神者倘不宜如是______________
42.(2分)小迁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存在困难,请你用“/”帮他断句。(限三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43.(4分)文中有两个句子小文不太明白意思,请你帮她翻译。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4.(2分)小宿邀请你和他一起分析文章,请说说你对本文的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看法。
(三)(本题11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①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①恶(wū)乎:怎样,如何。
4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_____________
(2)出语人曰 语:_____________
(3)孰能一之 一:_____________
(4)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_____________
46.(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文言句。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7.(3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8.(2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链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分)(2023·贵州黔东南·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造墨①
〔明〕宋应星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②、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③,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鞫篾④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⑤。糊固⑥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⑦数日,歇冷入中扫刮。
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⑧用之。
【注释】①选自《天工开物·丹青》,有删节。②清油:菜籽油。③香:松香,即松脂。④篾:编竹条。⑤席:草席。⑥糊固:糊紧。⑦薪:柴火。⑧研细:磨细。
49.(2分)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造墨用的材料有桐油、清油、猪油和松树。
B.用松树造墨前,需要先流掉松树中的松脂。
C.在松树干接近根部处点灯燃烧可流掉松脂。
D.烧好的松烟按颜色分为清烟、混烟和烟子。
50.(2分)第3段详细介绍了制取松烟墨料的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补写步骤。
伐松斩成尺寸→______________ →砌出通烟道路→________________→冷却刮取松烟
51.(2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B.终有滓结不解之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皆以纸及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D.隔位数节 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
实词
词义的变化
(1)福
“福”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的形象、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的意义,本义就是(①________),如“神弗福也”的“福”。祭祀后要把祭品分别送人,这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名词“福”,如“五福临门”的“福”。
(2)鄙
鄙的古字是“啚”,本义是在城外所建的粮仓。由于“啚”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而“鄙”引申义为边远之地,如“边鄙之地”的“鄙”。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边远地方的人没有他们见多识,因此,“鄙”引申为形容词(②________),如“肉食者鄙”的“鄙”。
英雄
忠
(1)曹刿________
木兰代父从军
勇
(2)唐雎________
木兰英勇杀敌,凯旋
智
曹秽善抓战机,指挥若定
(3)木兰________
字词积累表
分类收集
加点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亲戚畔之
(1)畔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域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A.汝心之固(顽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3)错误的一项是______,应解释为______。
课外字词
A.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B.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C.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
1.C 2.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3.C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舍:舍弃/同“释”,解除,消除;
B.与:给/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C.已:都是停止;
D.患:祸患/担心;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乡:同“向”,先前、从前。得:同“德”,感激。为:前两个是为了,后一个是接受。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人人有羞耻之心,而非“威武不能屈”的本心。
故选C。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4. 交通:交错相通 诣:拜访,到,往 寻:随即,不久,随后 5.(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6.示例1:听到渔人的讲述,对桃花源美好的景象与淳朴的民风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
示例2:听到渔人的讲述,对桃花源旳理想国的图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②句意为:拜访太守。诣:拜访。
③句意为:不久他就得病死了。寻:随即、不久、随后。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替、换”,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掌握了这些要点以后,翻译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抓关键词连整句”的方法去翻译整个句子。注意重点词句:
(1)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闲快乐的样子。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第③段“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第④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里的生活与外面世界完全不同,风景优美、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而太守在听到渔人对桃花源的描述之后,肯定会对桃花源非常好奇,想要去一探究竟,因此才会派人随渔人前往。本题答案不唯一,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听到渔人的讲述,对桃花源里的美丽风景,人人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及淳朴好客的民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7.B 8.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9.第一段主要写了邹忌三问谁美和三思原因,这是后文用日常生活小事劝谏齐威王的基础。邹忌遇到的妻、妾、客和齐威王受蒙蔽的三种环境类似。详写本段既塑造了邹忌冷静清醒、善于思考的形象,又为下文劝谏齐威王做了铺垫。 10.相同点:都用的是委婉含蓄的劝谏方式。
不同点:邹忌从自身日常生活小事说起,先说自己面临的情况,采用类比说理,让人易于接受,让齐威王自己发现问题;而陈寔借教育子孙来教育梁上君子,然后再帮他解决实际困难,让人心悦诚服,促人改过自新,并起到更深远的教化作用。
【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如:比得上/好像/适合;
B.诚:都是“确实”的意思;
C.于:比/在/比;
D.方:方原,面积/方位/方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宫妇:宫中的姬妾;左右:身边的近臣;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9.本题考查文章首段作用。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
相同点:两个人对劝谏方式都相对委婉,并非直接劝谏。
不同点:邹忌运用的是“讽”谏的方式,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语言含蓄委婉,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而陈寔发现梁上有盗贼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揭发盗贼,而是把子孙叫过来,正色地训诫他们。告诉他们:人要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才形成了坏的恶习。明在训子,暗在训盗贼。盗贼听到这番话后,自感惭愧,所以从梁上跳下,跪拜认罪。
参考译文:
邹忌高八尺多,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链接材料】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11.B 12.C 13.示例:在工具简陋、人员极少、路途遥远、遭人讥讽等困难面前,愚公不畏艰难,信念坚定;同样苏武忍受了苦寒孤寂,吃雪食草的艰难岁月,不辱使命,心向大汉,也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
【解析】11.考查一词多义。
A.交换\改变\容易\改换;
B.互相\互相\互相\互相;
C.将近\将要\苟且\苟且;
D.顽固\坚决\顽固\固执;
故选B。
12.考查语句翻译与理解。
A.“愚公对能否移走险峻的大山也有疑虑,需要听取家人的意见”有误,愚公与家人商量移山的事,只是为了获得大家的支持,并不是自己也有疑虑;
B.“山上的一根毛发”有误,“山之一毛”的意思是山里的一棵草。“智叟挖苦、嘲讽愚公,和愚公的妻子一样”有误,愚公的妻子说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是对移山提出自己的疑问,表示对愚公的关切,并不是挖苦嘲讽;
故选C。
13.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第二段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愚公移山工具简陋,人员极少。根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移山中途遥远。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可知,遭到了他人的嘲讽。尽管有这么多的困难,愚公却始终没有放弃移山的想法,意志坚定,最终感动天帝,移山成功。
根据材料中的“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可知,苏武被囚,忍受了苦寒孤寂,吃雪食草的艰难岁月。根据“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知,他在被囚的岁月里,始终不忘自己大汉使节的身份,心向大汉。根据“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他最终回到大汉。这些都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链接材料】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于是,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4. 痛心遗憾 无论 询问 责问 15.①不是我不尽心去做,而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16.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17.【甲】文主张开张圣听,【乙】文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在用人时就像用器具一样,要使用他们的长处”。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痛恨,痛心遗憾。
句意:事情无论大小。无,无论。
句意: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句意:太宗责问他。诘,责问。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非:不是。但:而是。于:在。奇才:杰出的人才。
②亲:亲近。所以:……的原因。兴隆:兴盛。倾颓:衰败。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是以”,所以,表示因果的连词,中间停顿,在“以”后断句;
“以遗”的以表目的,用来,中间停顿,在“拔”后断句。
故画线句子断句为: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可知,【甲】文主张开张圣听;
结合原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知,【乙】文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意思是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和方法,做到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参考译文: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 ,(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封德彝羞惭告退。
18.D 19.住在客舍里,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0.写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呵斥之厉,与作者的“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求学的艰辛。 21.①学习态度:勤奋刻苦、虚心求教、以学习为乐、能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等(答出任意两项,意思对即可);②学习方法:笔录(抄书)、记诵(精诵)等。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D.选项,“敝”意思是“破旧的”,因而“缊袍敝衣”中的“敝”意思是“自己的”表述有误。
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寓:寄居;逆旅:旅店;日:每天;再:两次;食:供养,给……吃;鲜肥滋味:新鲜肥美的东西;享:享受。
2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
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因而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这一对比可见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刻画了作者求知的心诚。
21.本题考查概括阅读启示的能力。
学习态度: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求学要勤奋刻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求学要虚心求教;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和“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可知,要以学习为乐,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
学习方法:从“余幼时即嗜学”可得,要爱好学习;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得笔录或抄书法;从“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可知,要多记多诵;从“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要利用空闲时间多看多记多思考;从“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可知要精诵;
参考译文:
【甲】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录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做了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得到的收获也就多了!”
22. 世说新语 顾:回头看 当:将要,就要 你想要见他吗? 23. 怒曰 (下车)引之 轻之不与交言 (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可用自己的语言) 24. 聪明机智 才华横溢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文知识积累。
(1)根据题干中“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推出,该著作为《世说新语》。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元方入门不顾”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后正值王当行”句意:后来刚好碰上王逸少将要外出,当:将要,就要。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欲”“见”“不”。
2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题干提示“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的友人转变从无礼转变到惭愧。结合文章内容,友人听闻陈太丘没有再等候他,便“友人便怒曰”,表现出无礼的态度。听完元方的话之后,友人表现出惭愧的样态,“友人惭,下车引之”。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从“轻之不与交言”,转变为“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2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的转变是在听完元方的回怼之后产生的,元方从“不讲信用”和“没有礼貌”两个方面回怼陈太丘的有人,突显元方的机智。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自负有才气,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一改之前的态度,对支道林礼遇有加,这侧面写出了支道林有才华。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王逸少到会稽任职,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那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要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同乘车到王逸少那里,王逸少都着意矜持,不同支道林交谈,不久支道林便告辞了。那次之后适逢王逸少要出门,车已经在门口了,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先别走,我有些问题想跟您稍微探讨一下。”于是谈论到了《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谈起来就说了几千句话,词语用的新奇,像是繁华一样绚烂。王逸少于是脱下外衣不出门了,流连于与支道林的探讨之中。
25.B 26.C 27. 硕师名人与游 苦学好学 无师无书 即使条件艰苦,也能学有所成
【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得到/兴致,拿着/坚持;
B.都是“计算”的意思,都是“脸色”的意思;
C.询问/实质,都是“背着”的意思;
D.尽,深/穷困;都是“热水”的意思。
故选B。
2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以(因为),中(心中),足乐(足以高兴、快乐),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指衣食享受),不若(不如)”等重点字词要理解正确。
故选C。
2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宋濂求学时读书条件十分艰苦,他从借书之难(“无从致书以观”)、求师之难(“无硕师名人与游”)、生活条件之难(“无鲜肥滋味之享”)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结合材料一“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可知,苏颋读书无灯烛,但他好学苦学,终于有所成就;
结合材料二“其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可知,贾逵读书,没有老师教导,也没有书籍可读,但他明惠善学,自己勤学善记。这三个人的经历启示我们:即使条件艰苦,只要勤学好学,善于学习,也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从不会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主人每天供养两顿饭给我吃,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材料一:苏颋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疼爱,常和仆人们住在一起。但是他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后来官做到丞相。
材料二: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听到邻家读书,贾逵的姐姐一早一晚就抱着贾逵隔着篱笆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他们家贫困,不曾有教书先生之类的人进门。……(后来)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当作牒来写字,有时又把字写在门扇、屏风上,边念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28. 赐福,保佑 浅陋,目光短浅 29. B A E A D D 30.示例一:我赞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翻译:(曹刿)向下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
示例二:我赞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翻译:(曹刿)向下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 31. 不顾乡人的反对,主动请见。 以死抗争,维护国家尊严。 从军多年,没被发现是女子。 32.文本一中的数字,体现了长勺之战的进攻过程,表现了曹刿的指挥才能。文本二中的数字均为虚指,是“很多”“很远”的意思,突出了木兰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不慕名利的形象,体现出了叙事性民歌情节传奇、夸张的特点。文本三中的数字均出自秦王与唐雎的对话,秦王用“百”“千”强调天子怒的威力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是用来吓唬唐雎的。而唐雎的回答,先用了三个确数,表明“士之怒”自古有之,以此表明自己的以死抗争的决心;“流血五步”我认为是虚指,和“流血千里”形成对比,突出“士之怒”死伤虽少,但影响巨大,是对秦王的有力反击。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根据“‘福’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的形象、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的意义”可知,“福”作动词,本义为:赐福,保佑。
(2)“肉食者鄙”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理解为:浅陋,目光短浅。
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从:听从;故选B。
(2)句意: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从:跟随;故选A。
(3)句意: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从:向;故选E。
(4)句意: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从:跟随;故选A。
(5)句意:渔人便下了船,由洞口走了进去。从:自、由;故选D。
(6)句意:由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从:自、由;故选D。
30.本题考查断句及翻译。
重点词: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轼,车前横木;故翻译为:(曹刿)向下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
可在“下”“登”后个断一处,“下”与“视其辙”两个动作连贯;“登”与“轼而望之”两个动作连贯;
亦或是在“下视”后断一处,体现其“视”的重点在“辙”,在“登轼”后断一处,体现“望”的重点在于“之(齐国的军队)”。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空:
根据《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在即将发生战争时,曹刿不顾乡人的反对,主动请见,为国家建言献策,体现其“忠心耿耿”。
第二空:
根据《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唐雎要效仿前人,以死抗争,维护国家尊严,体现其“勇”。
第三空:
根据《木兰诗》原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知,木兰从军多年,没被发现是女子,可见其“智”。
3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数字的作用。
《曹刿论战》原文体现数字的语句“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准确把握作战的时机——“三鼓”后,在齐军使其衰微时发动进攻,体现了长勺之战的进攻过程,表现了曹刿的指挥才能。
《木兰诗》中体现数字的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十”为虚指,体现战争惨烈,战争时间之长;“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十二”“百千”为虚指,体现可汗赏赐之多,侧面体现木兰功勋卓著;而她却选择“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体现其不慕名利的形象;体现出了叙事性民歌情节传奇、夸张的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中体现数字的语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在唐雎拒绝“换地”的请求后,秦王用“百万”“千里”来体现自己盛怒下的威力之大,目的是想震慑(吓唬)唐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用了三个确数,表明何为真正的“士之怒”,联系“挺剑而起”可知,体现了唐雎以死抗争的决心;“流血五步”为虚指,与“流血千里”形成对比,意在表现“士之怒”死伤虽少,但影响巨大,是对秦王的有力反击。
参考译文:
【文本一】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文本二】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文本三】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33. 同“叛”,背叛 限制,使……定居 B 巩固 C 34.(1)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5.费 中 善 谀/ 好 利 /般 人 弗 亲 36.甲文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而乙文中的商纣王忠奸不分,专横暴政,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因此亡国。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表格提示来具体分析。
(1)“亲戚畔之”句意为:(连)族内族外的人(都会)背叛他。根据句意可知通假字“畔”是“背叛”的意思。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意为: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根据表格提示可知,“域”是活用为动词,“限制”或“使……定居”的意思。域:限制,使……定居。
(3)A句,“汝心之固”句意为:你的思想这样顽固。固:顽固;B句,句意为: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固:巩固。根据“固”的一词多义现象可知,B句的“固”为“巩固”而不是“必,一定”的意思,应解释为巩固。
故选B。
(4)C.“乃详狂为奴”句意为: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详:同“佯”,假装。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有:
(1)得道:施行仁政;失道:不施行仁政;者:……的人,这里指君主;寡:少;助:帮助。
(2)故:所以;君子:行仁政的人;必:一定。
35.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本句句意为:费中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根据主谓结构断句原则可断“费中善谀”;根据动宾结构断句原则可断“好利”,据此,断句为: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由[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仁和”以及“得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由[乙]文从“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剖比干,观其心”可知商纣王施行暴政,因而“寡助”;从“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可知商纣王忠奸不分;从“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可知商纣王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因而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纣任用费中掌管国家政事。费中善于奉承,贪图财利,殷人不亲近他。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的坏话,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能的人,百姓爱戴它,纣王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诫,他都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少师谋划,最终离开了他。比干说:“做臣下的,不能不以死规劝。”于是力进忠言于纣。纣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纣)便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观看。箕子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殷朝的大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和乐器逃奔到周国。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甲子那天,纣兵大败。
37. 坚固 片刻,一会儿 ……的原因 赞扬和批评 38.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39.(1)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危险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
(2)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就会安宁,喜欢士人就会荣耀,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40.荀子在文中强调君王要“爱民”“利民”“好士”,则社稷安定繁荣。孟子的“得道”是“以民为贵”“施行仁政”,则天下顺之。故“君道”的内涵是国君要重视人才,爱护百姓,在治理国家上下功夫,才能稳固政权。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城防坚固。固:坚固;
②句意:并不因此而停止片刻。少顷:片刻,一会儿;
③句意:这种人清楚地明了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④句意:了解国家的安危、赞扬和批评。臧否:赞扬和批评。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故断句: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至:到;削:削弱;得:得到;
②故:所以;安:安宁;好:喜欢;荣:荣耀。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可知,荀子在文中强调君王要“爱民”“利民”“好士”,则社稷安定繁荣。结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认为“以民为贵”“施行仁政”,则天下顺之,是得道。由此可以看出,“君道”的内涵是国君要重视人才,爱护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亲近、不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危险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危险削弱以至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或许有所积储,因而得到这种人的君主世世代代没间断过。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而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虽然天下的君主没有谁爱好古代的政治原则,但是这种人偏偏爱好它;虽然天下的民众没有谁想要古代的政治原则,但是这种人偏偏遵行它。爱好古代政治原则的会贫穷,遵行古代政治原则的会困厄,但是这种人还是要遵行它,并不因此而停止片刻。唯独这种人清楚地明了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赞扬和批评(政治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事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就会安宁,喜欢士人就会荣耀,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41. 同“稍”,稍微 的确,确实 对……感到奇怪 这样 4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43.(1)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2)(造物者)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44.(第1段)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第2段)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赞叹;抒发作者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之情。
【解析】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少:同“稍”,稍微。
(2)句意:更以为老天爷确实是有的。诚:的确,确实。
(3)句意: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怪:对……感到奇怪。
(4)句意:神灵的老天爷似乎不会这样做的。是:这样。
4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子大意是: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故断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更:即使;售:显示;伎:奇异景色;是:这;固:固然,简直;劳:费力气;
(2)以:用来;夫:那些;者:……的人。
4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
本文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的议论。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
本文写景生动形象,抒情自然,说理直接,将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主要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
本文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愤懑不平之气。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老天爷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老天爷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老天爷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老天爷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老天爷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5. 靠近,走近 告诉 统一天下 这样 46.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 47.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如果国君实行仁政,百姓就会一起归附他,国家也就会兴盛强大的道理。 48.实行仁政。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就:靠近,走近。
(2)句意为:出来后,告诉人说。语:告诉。
(3)句意为:谁能统一天下呢?一:统一天下。
(4)句意为:像这样的话。如是:这样。
4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则,那么。皆,都。领,即脖子。望,期待。
47.本题考查句段赏析。
结合划线句可知,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据此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如果国君实行仁政,百姓就会流水一样去归附他,他的国家会不可阻挡的兴盛强大。
4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结合文本“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和链接材料“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分析可知,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了实行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链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49.D 50. 用竹篾搭拱篷 篷内烧松数日 51.D
【解析】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根据结尾段中“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可知,是根据放火通烟位置的不同,得到的料不同(清烟、混烟、烟子),其使用也有区别(作优质墨的原料;做普通墨料;给印书的店家,仍要磨细后才能用),是按等级分的;
故选D。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可知,答案提取的段落在第三段;
第三段“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鞫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中提及“伐松斩成尺寸”,可提炼第二步:用竹篾搭拱篷;
“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提及“砌出通烟道路”“冷却刮取松烟”,可提炼第四步“篷内烧松数日”。
5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占、占有/动词,居住;
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用/副词,已经;
D.都表虚数,均译为:几;
故选D。
参考译文:
墨是由烟(炭黑)和胶二者结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猪油等烧成的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一;用松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九。
其余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烟制成的,先使松树中的松脂流掉,然后砍伐。松脂哪怕有一点点没流干净,用这种松烟做成的墨就总会有渣滓,不好书写。流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树干接近根部的地方凿一个小孔,然后点灯缓缓燃烧,这样整棵树上的松脂就会朝着这个温暖的小孔倾流出来。
烧松木取烟,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并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个圆拱篷,就像小船上的遮雨篷那样,逐节连接成长达十多丈,它的内外和接口都要用纸和草席糊紧密封。每隔几节,留出一个出烟小孔,竹篷和地接触的地方要盖上泥土,篷内砌砖要预先设计一个通烟火路。让松木在里面一连烧上好几天,冷歇后人们便可进去刮取了。
烧松烟时,放火通烟的操作顺序是从篷头弥散到篷尾。从那靠尾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清烟,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从中节取的烟叫做混烟,用做普通墨料。从近头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烟子,只能卖给印书的店家,仍要磨细后才能用。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四)(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0 文言文阅读(四)(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10页。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三)(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三)(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12页。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二)(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二)(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阅读(共36分,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