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预测卷(徐州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762860/0-17162706118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预测卷(徐州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762860/0-17162706118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预测卷(徐州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762860/0-171627061188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预测卷(徐州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预测卷(徐州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i-28 S-32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一带一路”是跨时代的伟大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科技发明传递到国外。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B.冶炼金属C.蚕丝织布D.使用火药
2.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注入盛有蒸馏水的量筒中
B.硫酸用于生产化肥、农药、染料以及金属除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C.测定稀硫酸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稀硫酸滴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
D.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3.动手实验有助于提升实验探究能力,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持续加热食盐溶液直至水分蒸干
B.“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的集气瓶内要预留少量的水
C.“溶液的酸碱度”实验中,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测定酸碱度
D.“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将实验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4.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中观察到乙杯溶液变红,发生物理变化
B.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图2中bc段的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将不会变红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醋酸显酸性,可用于除水垢
B.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探机钻头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6.如图为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2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4℃时,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D.将30℃时等量的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分别降温到24℃,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7.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铝比铁更活泼,所以通常情况下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B.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所以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化合价,所以同一化学式中的同种元素可能会有不同化合价
D.活泼金属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8.甲基乙内酰脲是一种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高效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4H6N2O2 。下列有关甲基乙内酰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乙内酰脲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的
B.甲基乙内酰脲能够消毒,是由于甲基乙内酰脲中含有氧气(O2)分子
C.甲基乙内酰脲分子中碳、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2
D.甲基乙内酰脲中碳、氢两种元素的元素质量比为8:1
9.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0.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内部封装了特定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够实现在温和条件下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同时该纳米“蓄水”膜反应器的壳层具有高选择性,反应后,能保证生成的水集中到内部而乙醇溢出。
结合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B.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7
C.由题目可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该反应装置可以直接生成较为纯净的清洁能源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化学方程式外每空1分,共40分)
11.(4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物铭刻着中华文化的脉络、记录着中华文明的传承。
(1)认识文物: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青铜硬度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纯铜。
(2)文物锈蚀:汉代铁剪锈迹斑斑(如图所示),其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文物修复:去除文物上铁锈的步骤之一是将铁锈的主要成分用氢气在一定温度下还原成氧化亚铁,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2.(6分) “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1)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_______。(填字母)
A.熟石灰 B.碳酸钾 C.乙醇 D.烧碱
检验某织物为纯棉还是蚕丝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2)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水泥,生产和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制作水泥的化工原料需要石灰石,请写出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
(3)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为防止出现“先建设后治理”现象,请你写出一条防止水体污染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分)某化工厂以生产钛白粉的主要副产物(含硫酸亚铁)为原料,制取含高纯度氧化铁的氧化铁红,其工业流程如下:
(1)操作1能得到硫酸亚铁晶体,说明硫酸亚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2)实验室中完成操作2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3中,硫酸亚铁在空气中煅烧得到氧化铁和三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4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
14.(10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较为纯净氧气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若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下同)端通入;也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让气体从导管_________进入。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选用C装置收集完气体后,测得瓶中氧气纯度明显偏低,以下原因可能的是_________。
A.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B.集气瓶在移出水面前未盖玻璃片
C.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
(5)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3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①能够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曲线是_________。
A.MN段B.NP段C.PQ段
②PQ段与MN和NP相比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
15.演示制作馒头,老师向已自然发酵的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馒头疏松多孔,口感更好。
一、成分探究
【提出问题】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信息提示】①老师指出白色粉末的成分只涉及到Na2CO3和NaHCO3。
②NaHCO3溶液不与CaCl2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猜想1:该粉末是Na2CO3;
猜想2:该粉末是NaHCO3;
猜想3:该粉末是_________。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根据步骤①②,甲同学认为猜想1一定正确,乙同学认为根据步骤①②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该结论,请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步骤③现象及信息提示,可知猜想_________一定不对。
(3)步骤④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a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2.5g,白色沉淀b的质量_________(填“等于”“小于” 或“大于”)2.5g,可得出猜想3是正确的结论。
【实验与反思】
(4)小斌同学指出只要向步骤①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12溶液,出现_________现象,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二、组成测定
某处获取的天然碱样品可表示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最简整数比),为测定其组成,兴趣小组同学称取该天然碱样品16.6g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图中B处为两个单向阀;推注射器时A1关闭,A2处打开;拉注射器时,A1打开进空气,A2关闭。
【实验步骤】
Ⅰ、组装好装置,_________。
Ⅱ、反复推拉注射器后称量E、F的质量。
Ⅲ、关闭弹簧夹,加热D处试管直到反应不再进行。
Ⅳ、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
V、再次称量E、F的质量。
【问题探究】
(5)完成步骤I短线上的操作_________。
(6)E中的药品为_________;G的作用是_________。
(7)步骤Ⅳ中推注射器时缓缓的目的是_________;若不进行该操作,则所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8)(4分)根据下表数据计算可得:天然碱的化学式中a:b:c的值。(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O2和N2
鉴别
分别用燃着的木条试验,观察现象
B
CaCO3中含有CaCl2
检验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C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D
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除杂
通入氧气,点燃
反应前
反应后
E的质量为100.0g
E的质量为102.25g
F的质量为50.0g
F的质量为51.1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稻草造纸过程中有新物质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
B、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金属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蚕丝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B
【详解】A、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B、硫酸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金属除锈等,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测定稀硫酸的pH: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会稀释稀硫酸,使测得的数值偏大,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A、“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加热至较多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故A错误;
B、“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的集气瓶内要预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地,故B正确;
C、“溶液的酸碱度”实验中,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不能将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故C错误;
D、由于酸碱的溶液会污染水体或腐蚀下水道等,不能将“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图1中观察到乙杯溶液变红,因为氨水与碱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发生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但不能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因为没有设置温度的对照组,选项错误;
C、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一开始ba段变红,随后氨气充满整个粗玻璃管,所以图2中bc段的纱布也会慢慢变红,选项正确;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也会变红,只是会慢一些,选项错误。
故选:C。
5.D
【详解】A、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醋酸显酸性,可用于除水垢,此选项正确;
B、干冰易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可用于人工降雨,此选项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探机钻头,此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此选项错误。
故选D。
6.C
【详解】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判断将2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24℃时,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选项说法正确;
D、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将30℃时等量的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分别降温到24℃,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是否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更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而铁生锈生成的铁锈疏松多孔,易吸水,铁处于潮湿的环境下,会加速铁的锈蚀,故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故推理错误;
B、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从而除去油污,汽油能去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故推理错误;
C、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物质中可能显不同的价态,如在NH4NO3中含有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显+1价,而氢元素显+1价,故氮元素为-3价,硝酸根离子显-1价,而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显+5价,所以硝酸铵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所以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里,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故推理正确;
D、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推理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甲基乙内酰脲(C4H6N2O2)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A选项不正确;
B、一个甲基乙内酰脲(C4H6N2O2)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不含有氧分子,故B选项不正确;
C、甲基乙内酰脲(C4H6N2O2)碳、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故C选项不正确;
D、甲基乙内酰脲(C4H6N2O2)碳、氢两种元素的元素质量比=(12×4):(1×6)=8:1,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式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涉及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9.C
【详解】A、CO2和N2均不能支持燃烧,且不可以燃烧,分别用燃着的木条试验,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开二氧化碳和氮气,选项A不符合题意;
B、CaCO3中含有CaCl2,加入适量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钙,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得到二氧化锰,蒸发滤液可到氯化钾,可以进行分离,选项C符合题意;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不变,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B、由该反应的工作原理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乙醇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从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为:1:3,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C、由反应原理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乙醇和水的反应,是两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两种产物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D、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是较为清洁的能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择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化学方程式外每空1分,共40分)
11.(1)大于;(2)O2和H2O;(3) Fe2O3+H22FeO+H2O
【详解】(1)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青铜硬度大于纯铜;
(2)铁生锈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3)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能与氢气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H22FeO+H2O。
12.(1)B 灼烧,能够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能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织物
(2)CaCO3 CaO+CO2↑ 分解反应
(3)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或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详解】(1)A、熟石灰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C、乙醇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故选B。
灼烧,能够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能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织物;
(2)煅烧石灰石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3)防止水体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或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13.(1)增大;(2)引流;(3);(4)化合反应
【详解】(1)冷却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说明硫酸亚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操作2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硫酸亚铁在空气中煅烧得到氧化铁和三氧化硫,即硫酸亚铁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三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操作4涉及的化学反应为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14.(1)集气瓶
(2)BC/CB a b
(3)ABC
(4)A E/F
(5)B 氧气的体积分数受密度的影响 21%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选C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从长管端进入,即氧气应从导管口a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氧气不易溶于水,用装置F收集氧气,也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让氧气从短管进入,水从长管排出,即氧气应从导管口b端通入。
(3)A.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制得氧气中混有空气,测得瓶中氧气纯度明显偏低;
B.集气瓶在移出水面前未盖玻璃片,氧气逸出,测得瓶中氧气纯度明显偏低;
C.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制得氧气中混有空气,测得瓶中氧气纯度明显偏低;
故选ABC。
(4)在实验室中常采用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混合加热的方法来制取,该反应是固体加热型,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A,氨气(NH3)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E或F;
(5)①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即NP段,故选B;
②PQ段塑料瓶内氧气受密度影响,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减少,说明氧气的体积分数受密度的影响;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时几乎不再变化,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
15.【提出猜想】Na2CO3和NaHCO3
(1)NaHCO3溶液也呈碱性,与酸反应也产生气体(2) 2 (3)大于(4)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5)检査装置气密性(6)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F装置(7)使二氧化碳、水被充分吸收偏小(8)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1.1g-50g=1.1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y,根据化学方程式
解得x=4.2g
y=0.45g
故天然碱中含有水的质量=102.25g-100.0g-0.45g=1.8g;
天然碱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16.6g-4.2g-1.8g=10.6g;
根据天然碱的组成可知
所以a:b:c=2:1:2。
【详解】[提出猜想]
猜想1:该粉末是Na2CO3;猜想2:该粉末是NHCO3;则猜想3:该粉末可能同时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问题与讨论]
(1)根据步骤①加适量水和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则说明粉末溶于水显碱性;根据步骤②加入盐酸后,有气体生成,说明该粉末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但不能说明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因为NaHCO3溶液也呈碱性,与酸反应也产生气体;
(2)步骤③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由于碳酸氢钠和氯化钙溶液不发生反应,不生成沉淀,故可知猜想2一定不对;
(3)由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碳酸钠和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相等,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a(碳酸钙)的质量是2.5g,则生成的碳酸钠与足量的氯化钙反应得到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也是2.5g,若白色沉淀b的质量大于2.5g,说明步骤④中加热后的固体中的碳酸钠由两部分组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的碳酸钠和原白色粉末中含有的碳酸钠,所以猜想3正确,故答案为“大于”。
[实验与反思]
向步骤①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碳酸钠,若反应后的溶液仍为红色,则证明有碳酸氢钠;
[问题探究]
(5)组装好装置后,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6)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E中的药品是浓硫酸;G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杂质气体,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F装置,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先推拉注射器,目的是将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排空,避免装置内本身的二氧化碳导致的E、F质量偏大,导致最终结果偏大。后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目的是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全部排入E、F中,使二氧化碳、水被充分吸收。如不进行该操作部分二氧化碳未被吸收,导致结果偏小。
(8)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1.1g-50g=1.1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y,根据化学方程式
解得x=4.2g
y=0.45g
故天然碱中含有水的质量=102.25g-100.0g-0.45g=1.8g;
天然碱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16.6g-4.2g-1.8g=10.6g;
根据天然碱的组成可知
所以a:b:c=2:1: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徐州卷)-化学(参考答案),共2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徐州卷)-化学(全解全析),共8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徐州卷)-化学(考试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