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抢分卷三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生物,患者感染立克次氏体后的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烧、腹痛、肌肉痛等,且患者体内的立克次氏体抗体呈强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立克次氏体和病毒都必须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自身蛋白质
    B. 立克次氏体和人体都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
    C. 立克次氏体能直接利用培养液中的葡萄糖等能源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D. 立克次氏体只能寄生在靶细胞中生存,侵入人体后不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又是构成组织的组分,组织是构成器官的组分,器官是构成个体的组分。组织、器官、个体都是有生命活动的整体,因此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在自然界,生物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个体以及无机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一个整体—种群,不同种群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整体—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整体—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构成更大的整体—生物圈。可见,自然界从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可以看作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
    【详解】A、立克次氏体是原核生物,可在自身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A错误;
    B、立克次氏体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立克次氏体和人体都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B正确;
    C、立克次氏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培养液中的葡萄糖等能源物质,它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需从宿主细胞中获得,C错误;
    D、立克次氏体侵入人体后,也会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2.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的现象而制备的人工膜,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中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溶性分子比脂溶性分子更容易进入脂质体
    B. 脂质体与靶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为增加脂质体的靶向性需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D. 脂质体在水相中,磷脂分子尾部朝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磷脂分子中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磷酸“头”部是亲水的,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亲水性的,则水中结晶的药物被包在双分子层中;磷脂双分子之间是疏水性的,则脂溶性的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详解】A、脂质体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与脂溶性分子相比,水溶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磷脂分子的疏水端,不容易进入脂质体,A错误;
    B、脂质体与靶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将能够与特定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物质连接到脂质体表面,从而使脂质体能够特异性地与靶细胞结合,C正确;
    D、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脂质体在水相中,磷脂分子头部朝外,D错误。
    故选C。
    3. 唐诗中有“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的诗句,展现了春雨过后麦苗生长旺盛的情景,如图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惊蛰过后,冬小麦返青时会涉及①②③④过程
    B. 只有③过程才会产生自由基,①②过程都不产生
    C. ①②④过程形成的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D.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②过程形成叶绿体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中细胞的特征可知,过程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②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③表示细胞衰老,过程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
    【详解】A、惊蛰过后,冬小麦返青时,小麦苗开始生长,涉及的生理过程包括①②③过程,不包括④过程(减数分裂),A错误;
    B、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B错误;
    C、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为单倍体,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C错误;
    D、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基础,在植物细胞中,一些基因被激活并表达,从而导致叶绿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是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和释放铜离子的过程图,其中甲侧是肠腔,乙侧是组织细胞间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侧的液体属于内环境,均可与细胞发生物质交换
    B. 膜蛋白1属于载体蛋白,铜离子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 若抑制高尔基体上膜蛋白2的活性,则铜离子的释放会受影响
    D. 小肠上皮细胞释放铜离子的过程涉及生物膜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是人体的内环境。它主要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也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及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是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2、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图示甲侧是肠腔,属于体外环境,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侧铜离子浓度较细胞内浓度低,铜离子进入细胞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膜蛋白1)的协助且消耗能量,B正确;
    C、铜离子释放前需要先通过膜蛋白2进入高尔基体,抑制膜蛋白2的活性会影响铜离子的释放,C正确;
    D、囊泡包裹着铜离子从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铜离子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该过程涉及生物膜的更新,D正确。
    故选A。
    5. 生物学实验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一定的仪器、材料和药品等,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观察研究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现象的过程。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应选择生长旺盛的多年生枝条
    B. 在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可选用藓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不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
    C.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可看到黑藻细胞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加深
    D. 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DNA在2ml/L的NaCl溶液中以白色丝状物形式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A、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容易生根,实验材料应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A错误;
    B、藓类叶片富含叶绿体,在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可选用藓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时,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并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高倍镜观察,B正确;
    C、黑藻细胞中的液泡接近无色,因此在用黑藻叶片作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时,看不到液泡颜色加深的现象,C错误;
    D、DNA溶于2ml/L的NaCl溶液,D错误。
    故选B。
    6. 半滑舌鳎是一种鱼类,其性别决定方式为型。幼鱼发育时,基因型为的鱼在或时都发育成雄鱼;基因型为的鱼在时发育成雌鱼,在时发育成表型为雄鱼的伪雄鱼。雌鱼的体型比雄鱼和伪雄鱼大得多,伪雄鱼能产生正常精子,伪雄鱼子代中基因型为的幼鱼在时仍发育为伪雄鱼,而基因型为的受精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半滑舌鳎的性别表型受幼鱼发育时的环境温度影响更大,与性染色体组成无关
    B. 判断某雄鱼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让其与雌鱼的杂交子代在完成发育,统计子代性别比例
    C. 雌鱼体型大,有利于提高产卵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为提高半滑舌鳎的产量,幼鱼发育时的环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为XY;ZW性别决定方式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
    【详解】A、半滑舌鳎的性别表型既受性染色体控制,也受幼鱼发育时环境温度的影响,A错误;
    B、表型为雄鱼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ZZ,也可能是Z*W,判断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让其与雌鱼(ZW)交配,并将它们产生的子代在22°C环境中完成发育,若子代雌雄比为1:1,则该雄鱼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若子代雌雄比为1:2,则该鱼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B正确;
    C、雌鱼的体型比雄鱼大,有利于提高产卵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幼鱼发育时的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在22°C可以增加雌鱼的数量,雌鱼数量增加可以提高半滑舌鳎的出生率,且雌鱼体型大,从而提高半滑舌鳎的产量,D正确。
    故选A。
    7. 某实验小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做了如下的实验(注:不同元素释放的放射性强度无法区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离心后,32P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35S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B. 该实验可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 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内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如果保温时间太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会偏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其实验步骤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该实验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核酸(核苷酸),故离心后35S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32P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A错误;
    B、该实验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就是DNA,B错误;
    C、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错误;
    D、如果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而释放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经过离心后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D正确。
    故选D。
    8. 15世纪时,有人将一窝欧洲兔释放到帕托桑托岛(简称帕岛)上,此时岛上没有其他兔子,迁入的兔子迅速繁殖。到了19世纪,人们惊奇地发现,帕岛兔已经和欧洲兔有了很大不同,它们只有欧洲兔的一半大小。帕岛兔和欧洲兔交配后,已经不能产生可育子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欧洲兔迁入帕岛后为适应新环境产生定向变异
    B. 帕岛兔种群中与体型大小相关的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改变
    C. 从帕岛兔体型的变化可判断它们已是新物种
    D. 两种兔种群所处环境的显著差异促进了它们之间的表型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欧洲兔迁入帕岛后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帕岛兔已经和欧洲兔有了很大不同,它们只有欧洲兔的一半大小,帕岛兔种群中与体型大小相关的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C、帕岛兔体型的变化不足以判断帕岛兔和欧洲兔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两种兔是否有生殖隔离需通过观察两种兔子能否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来判断,C错误;
    D、两种兔种群所处环境的显著差异使得它们被自然选择的方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而产生了表型分化,D正确。
    故选D。
    9. 进食后,在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作用下,小肠上段的细胞会分泌胆囊收缩素(CCK)释放肽,促进CCK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CK释放肽水解,使CCK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下列现象中与胰蛋白酶分泌的调节机制不同的是( )
    A. 甲亢患者血浆中TRH和TSH两种激素的含量降低
    B. 人在分娩时子宫收缩导致催产素释放,催产素又会加剧宫缩
    C. 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
    D. 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分泌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负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CCK释放肽分泌增加时促进胰蛋白酶分泌,而胰蛋白酶又可使CCK释放肽水解,从而使胰蛋白酶分泌量降低,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由题干可知,CCK释放肽分泌增加时促进胰蛋白酶分泌,而胰蛋白酶又可使CCK释放肽水解,从而使胰蛋白酶分泌量降低,这属于负反馈调节;甲亢患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水平,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得TRH和TSH两种激素的含量降低,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人在分娩时子宫收缩导致催产素释放,催产素使宫缩更加剧烈,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又会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减少,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
    D、血糖浓度较高,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进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10. 苍耳是一种短日照植物,临界日长(开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为,利用苍耳植株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A~C组):三组苍耳植株在处理前均生长在光照和黑暗的环境中,然后利用一个光诱导周期处理植株后,再将其放回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开花情况;实验二(D~F组):三组均用光照和黑暗处理,植株叶虽全部保留但有一片叶用一个光诱导周期(处理,观察各组开花情况。两个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均相同
    B. 实验二证明只有特定位置上的叶子才能感受光周期刺激
    C. 组和组不开花的原因是没有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D. 只有一片叶子也能完成光周期对苍耳开花的诱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是叶子的数量,实验二的自变量是叶子数量和叶子接受的光周期,因变量都是苍耳开花情况,A错误;
    B、实验二并没有对感受光周期刺激的叶片所处的位置进行探究,B错误;
    C、B组和E组不开花的原因是没有叶子感受光周期的刺激,C错误;
    D、题述实验组C和F均只有一片叶子被光周期诱导处理,结果开花了,证明了只有一片叶子也能完成光周期对苍耳开花的诱导,D正确。
    故选D
    11. 海蟾蜍是一种原产于中、南美洲地区的大型蟾蜍,其天敌有蛇、澳洲水鼠等。早年海蟾蜍作为生物防治物种被引入澳大利亚,由于海蟾蜍体型较大、繁殖力强、生性凶猛且皮肤毒性大,在引入国又少有天敌,海蟾蜍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至21世纪初,海蟾蜍已成为澳大利亚最让人头疼的入侵物种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蟾蜍体型较大,可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统计其种群数量
    B. 通过分析海蟾蜍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澳洲水鼠等天敌是影响海蟾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 海蟾蜍繁殖力强,在澳大利亚又少有天敌,其种群数量长期呈“J”形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估算法包括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海蟾蜍种群数量多,不能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统计其种群数量,A错误;
    B、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
    C、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澳洲水鼠等天敌是影响海蟾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海蟾蜍虽然繁殖力强,在澳大利亚又少有天敌,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不可能长期呈“J”形增长,D错误。
    故选B。
    12. 群落交错区也叫生态交错区,是一个群落通向另一个群落的过渡带。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有增长的趋势,这称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环境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相邻群落相比,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 由于群落交错区是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合在此生存
    C. 火灾后群落交错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发生了初生演替
    D. 边缘效应使处于群落交错区的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更复杂,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即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增加。
    【详解】AD、由题意可知,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有增长的趋势,这称为边缘效应,据此推测边缘效应可能造成了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使处于该区域的生物对外界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较高,A错误,D正确;
    B、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与邻近群落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但相邻群落的某些生物可以在群落交错区生存,B错误;
    C、火灾后群落交错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错误。
    故选D。
    13. 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转基因奶牛,以便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富含赖氨酸的酪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转基因奶牛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核移植前,取体外培养的卵母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细胞
    C. 胚胎移植时,一般选择发育至原肠胚阶段的胚胎进行移植
    D. 培育成功后,富含赖氨酸的蛋白基因只在乳腺细胞中存在并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1、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让哺乳动物批量生产药物。科学家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由这个受精卵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在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所需要的药物,这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或乳房生物反应器。
    【详解】A、根据题意,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转基因奶牛,培育转基因奶牛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利用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理,A错误;
    B、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故核移植时,通常选用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B正确;
    C、胚胎移植时应选择囊胚或桑葚胚阶段的胚胎进行移植,C错误;
    D、根据题意,含有赖氨酸基因的重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得到早期胚胎,进而发育成转基因动物,赖氨酸基因一般存在于转基因奶牛的所有体细胞,但只在乳腺细胞中表达,D错误。
    故选B。
    14. 多倍体烟草与二倍体烟草相比具有遗传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利用两种二倍体烟草可培育出四倍体烟草,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只发生两两融合,经b过程后溶液中的原生质体按染色体组成划分有3种类型
    B. 选择生长应在添加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完成
    C. 将杂种试管苗(作为接穗)嫁接到二倍体烟草(砧木)上,砧木的遗传物质会改变
    D. 杂种烟草的单倍体细胞中有21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0个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获得多倍体的方法:(1)物理方法:利用低温处理植物,诱导染色体加倍;或利用射线照射植物也有一定概率获得多倍体。(2)化学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诱导染色体加倍,这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3)生物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异源多倍体植株。
    【详解】A、b过程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若只考虑两两融合,按染色体组成划分,经b过程后溶液中原生质体将有5种,包括2种未融合的原生质体、同种原生质体融合的2种(兰斯多菲烟草细胞+兰斯多菲烟草细胞、光烟草细胞+光烟草细胞)和不同原生质体融合的1种(兰斯多菲烟草细胞+光烟草细胞),A错误;
    B、选择生长的目的是要筛选出杂种细胞,并将杂种细胞诱导成杂种幼苗。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故应在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正确;
    C、嫁接是为了让砧木为接穗提供营养,接穗并不能改变砧木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杂种烟草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9条来自兰斯多菲烟草,有12条来自光烟草,这21条染色体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会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15. 酒精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酒精分子会破坏酵母菌生物膜的完整性,而海藻糖能与膜成分结合稳定膜结构。研究者分别制备了含有和不含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两种酵母菌,并在酒精冲击的条件下测定相关指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的计数必须在含酒精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
    B. 由图、结果可知,葡萄糖的存在有利于酵母菌合成海藻糖
    C. 实验中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会对曲线变化的幅度产生影响
    D. 菌株乙耐受酒精的能力大于菌株甲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与图2构成对照实验,因变量是菌株的种类和是否含糖,因变量是海藻糖含量,两种条件下菌株甲的海藻糖含量都比较低,且2h后就消失不见了,而菌株以在无糖的条件下海藻糖的含量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在有糖的条件下海藻糖的含量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图3与图4构成对照实验,自变量是时间和菌种种类,因变量是菌种的存活率,两种条件下,两种菌种的存活率都是菌种甲快速下降,菌种以缓慢下降,且两种菌种在有糖的条件下下降的幅度都缓慢与无糖条件。
    【详解】A、酵母菌的计数也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对比图1、2结果可知,葡萄糖的存在有利于酵母菌合成海藻糖,B正确;
    C、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会影响酵母菌数量的增长,也会对增长曲线的变化幅度产生影响,C正确;
    D、题图中在相同条件下,菌株乙细胞中的海藻糖含量高于菌株甲,存活率大于菌株甲,说明菌株乙可以通过合成更多的海藻糖来稳定酵母菌的膜结构,耐受酒精的能力大于菌株甲,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血乳酸水平升高导致的酸中毒称为乳酸性酸中毒,乳酸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酸生成于内环境,分解于细胞内液
    B. 葡萄糖通过糖异生过程分解为丙酮酸
    C. 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中可由LDH供能
    D. 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详解】A、乳酸可生成于细胞内液(无氧呼吸),分解于内环境,A错误;
    B、丙酮酸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丙酮酸,B错误;
    C、LDH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供能,C错误;
    D、丙酮酸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已知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NAD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推测三羧酸循环的发生场所为线粒体,D正确。
    故选ABC。
    17. 研究人员对某昆虫进行诱变处理后得到灰体突变体(相关基因用、表示),灰体突变体属于永久杂种(即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为探究其遗传特点,研究人员利用灰体突变体昆虫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灰体突变体发生了隐性突变,存在灰体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B. 杂交实验①②属于正反交,A、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在体色性状的代代相传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D. 杂交实验①的昆虫随机交配,中黑体昆虫占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由于灰体突变体属于永久杂种,灰体昆虫为杂合体,说明灰体对黑体为显性,灰体突变体发生了显性突变,且A基因纯合致死,因此在体色性状的代代相传中,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A错误;
    B、杂交实验①②属于正反交,正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由于灰体突变体属于永久杂种,说明灰体突变体发生了显性突变,且A基因纯合致死,因此在体色性状的代代相传中,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 C正确;
    D、杂交实验(1)的F1灰体昆虫(Aa)与黑体昆虫(aa)各占1/2,产生配子情况为1/4A、3/4a,F1昆虫随机交配,F2中黑体昆虫占3/5[(F1随机交配,存在1/16AA致死,故计算F2中黑体昆虫所占比例时,应注意不要将基因型为AA的昆虫计入总个体数中),D错误。
    故选ABD。
    18. 外源补充生长素类调节剂和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花生荚果膨大,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和来探究诱导花生荚果膨大的最适浓度组合,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正式实验前,应先进行预实验,以减小实验误差
    B. 实验结果表明,和混合溶液处理效果优于其各自单独处理时的效果
    C. 该实验中诱导花生荚果膨大最适浓度组合是与
    D. 该实验结果不能表明对花生荚果的膨大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答案】AB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究6-BA浓度和2,4-D浓度,因变量是花生荚果直径。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两种溶液的浓度都为0时,花生荚果直径最少;当6-BA浓度为0.5mg/L、2,4-D浓度为0.8 mg/L时,花生荚果直径最多。
    2、 6-BA是一种细胞分裂素,2,4-D是常见的生物素类似物。
    【详解】A、为确定2,4−D 和 6−BA 诱导花生荚果膨大的最适浓度组合,应先进行预实验,这样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以及检测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进行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A错误;
    B、该实验没有设置单独使用2,4−D 和单独使用6−BA 诱导花生荚果膨大的实验组,故不能得出B项结论,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中诱导花生荚果膨大的最适浓度组合是 0.5mg⋅L−16−BA 与0.8mg⋅L−12,4−D,C正确;
    D、题图实验结果不能表明2,4-D对花生荚果的膨大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D正确。
    故选AB。
    1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专注农林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逐步建立了适用于海南农业生产的食用菌生态循环模式。如图所示为海南橡胶林下食用菌循环农业的主要结构。下列关于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农业的基石是橡胶树、蘑菇等生产者
    B. 菌渣有机肥料能直接为橡胶树的生长提供能量
    C.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D. 该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减小人类的生态足迹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详解】A、蘑菇属于分解者,A错误;
    B、橡胶树不能直接利用有机肥,B错误;
    C、橡胶树林下种植食用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及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光照等资源,C正确;
    D、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所以该生态循环农业减小了人类的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CD。
    20. 研究人员用酶和酶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某DNA分子和质粒,得到的DNA片段如图所示。图中DNA片段只注明了黏性末端处的碱基种类,其他碱基的种类未注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和质粒上均含有酶的一个切割位点和酶的一个切割位点
    B. 根据图示信息不能确定图中形成的不同黏性末端与这两种限制酶的对应关系
    C. 用T4D NA连接酶或E.cli DNA连接酶均可以将片段乙和片段丁连接起来
    D. 片段乙、片段丁、片段戊可依次连接形成一个环状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形:图中所示的是酶M和酶N两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的结果。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详解】A、该DNA分子经酶M和酶N两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了三个DNA片段且两个切口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说明该DNA分子含有酶M的一个切割位点和酶N的一个切割位点;质粒为环状DNA,其经酶M和酶N两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了两个DNA片段,观察两个切口形成的黏性末端,可推出质粒含有酶M的一个切割位点和酶N的一个切割位点,A正确;
    B、根据图中黏性末端可知,酶M和酶N识别的序列可能是或,但无法确定其对应关系,B正确;
    C、图中经酶切后形成的片段均是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既可以“缝合”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也可以“缝合”双链DNA片段的平末端,而E.cliDNA连接酶只能将具有互补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片段乙和片段丁黏性末端互补,C正确;
    D、根据图中黏性末端可知,片段乙、片段丁、片段戊三个片段不能连接成环状DNA分子,D错误。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面积非常广。小麦开花不仅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也有一定要求。如图表示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对开花期春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忽略图中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照强度为500μml·m-2·s-1、27℃条件下,春小麦叶肉细胞中O2的转移途径是___。在25℃条件下,若光照强度突然由500μml·m-2·s-1变为1000μml·m-2·s-1,则短时间内春小麦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会减少,其原因是___。
    (2)光饱和点为光合速率最大时的最小光照强度。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春小麦达到光饱和点时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___(填“能”或“不能”)提高春小麦的光合速率。为了进一步探究春小麦的光饱和点,还需设置___(填条件)的若干实验组进行实验。
    (3)与25℃条件下相比,27℃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答出一点)。欲确定25℃是否为促进春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还需如何进行实验: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1) ①. 从叶绿体向线粒体和细胞外转移 ②. 光照增强,春小麦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加,C3的还原速率增大,而短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不变
    (2) ①. 能 ②. 光照强度大于2000μml·m-2·g-1
    (3) ①. 高温抑制了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 ②. 在25℃~26℃范围内和低于25℃一定范围内分别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一步实验,检测不同温度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实验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大,植物净光合速率越大;在图中所给的三个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净光合速率越低。
    【小问1详解】
    在光照强度为500μml·m-2·g-1、27℃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也大于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所以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一部分移向线粒体,另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在25℃条件下,若光照强度突然由500μml·m-2·s-1变为1000μml·m-2·s-1,即光照增强,则春小麦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加,C3的还原速率增大,而短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不变,故短时间内春小麦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会减少。
    【小问2详解】
    在光饱和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而在自然条件下CO2浓度通常未达到饱和,所以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能提高春小麦的光合速率。图中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增大,但不确定光照强度大于2000μml·m-2·g-1时净光合速率是否继续增大,所以为进一步探究春小麦的光饱和点,需要设置光照强度大于2000μml·m-2·s-1的若干实验组进行实验。
    【小问3详解】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酸的催化,温度过高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另外,温度过高会影响植物气孔的开放,使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从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由图可知,25℃条件下的春小麦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两个温度条件,但是促进春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不一定是25℃,也可能大于或小于25℃。欲确定25℃是否为促进春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需要在25℃~26℃范围内和低于25℃一定范围内分别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一步实验,检测不同温度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22. 已知果蝇的有眼与无眼、正常翅与裂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存在胚胎致死现象。现有一对有眼裂翅雌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图所示。为观察眼形基因的变化,研究者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A、a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等位基因B、b的本质区别是______,由杂交结果可以判定,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
    (2)不考虑变异,观察亲本雄果蝇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I的前期,其细胞内控制眼形基因的荧光标记情况及所在的染色体行为是______,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3)果蝇的胚胎致死现象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DNA发生甲基化后会干扰RNA聚合酶的识别,推测DNA甲基化后,遗传信息______(填“有”或“没有”)改变,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可能是______。
    (4)分析F1的表型可知,推测基因型为______的胚胎致死,请从亲本和F1中选择合适的果蝇设计杂交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
    【答案】(1) ①.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②. X ③. 亲本均为裂翅,F1中正常翅只在雄果蝇中出现
    (2) ①. 具有2个红色荧光点的染色体和具有2个绿色荧光点的染色体进行联会 ②. AaXBY,AaXBXb
    (3) ①. 没有 ②. 发生甲基化的DNA(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正常结合,导致转录过程受到抑制,进而无法完成表达过程,影响相关性状
    (4) ①. aaXbY ②. 实验思路:选择F1中的无眼裂翅雄果蝇aaXBY与亲本中的有眼裂翅雌果蝇AaXBXb杂交。预期结果:子代中有眼裂翅雌果蝇∶有眼裂翅雄果蝇∶有眼正常翅雄果蝇∶无眼裂翅雌果蝇∶无眼裂翅雄果蝇=2∶1∶1∶2∶1
    【解析】
    【分析】根据杂交结果分析,亲本均为裂翅,F1中正常翅只在雄果蝇中出现,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根据题意,这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则有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均为有眼,而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则有眼为显性。结合杂交结果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小问1详解】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区别是由不同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的,因此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根据杂交结果分析,亲本均为裂翅,F1中正常翅只在雄果蝇中出现,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控制有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均为有眼,而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则有眼为显性。
    结合杂交结果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果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的联会现象。由于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不考虑变异,因此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可以观察到具有2个红色荧光点(A基因)的染色体和具有2个绿色荧光点(a基因)的染色体进行联会。
    【小问3详解】
    DNA发生甲基化后其碱基序列没有改变,因此遗传信息没有发生变化。DNA发生甲基化后会干扰RNA聚合酶的识别,据此可推测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是发生甲基化的DNA不能与RNA聚合酶正常结合,导致发生甲基化的DNA(基因)转录过程受到抑制,进而无法完成表达过程,影响相关性状。
    【小问4详解】
    分析题中杂交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中没有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推测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可能胚胎致死,其基因型为aaXbY。从亲本和F1中选择合适的果蝇设计杂交实验来证明基因型为aaXbY的胚胎致死,可选择F1中的无眼裂翅雄果蝇aaXBY与亲本中的有眼裂翅雌果蝇AaXBXb杂交,若子代中有眼裂翅雌果蝇∶有眼裂翅雄果蝇∶有眼正常翅雄果蝇∶无眼裂翅雌果蝇∶无眼裂翅雄果蝇=2∶1∶1∶2∶1,则推测成立。
    23. 当身体受到感染、损伤或其他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激活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清除病原体和修复组织损伤至关重要,但过量的促炎因子可能会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人体会通过“炎症反射”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人体还可通过一系列内分泌调节来降低组织损伤,其过程如图2所示。
    (1)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促炎因子,过量的促炎因子可能会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过程抑制吞噬细胞产生促炎因子,该过程属于______(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
    (2)图1所示的“炎症反射”中,当兴奋传至神经①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上的______通道打开,膜电位变化为______;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______。
    (3)从免疫学角度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______病。有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是促炎因子过量,使正常组织损伤引起的,结合图1分析,下列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理,推断合理的有______。
    a.受体A的数量太少 b.促炎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
    c.物质B的释放量减少 d.被病毒感染后激活了
    (4)由图2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可抑制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该激素的分泌受______的分级调控,若位于下丘脑和I细胞上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异常,则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______。综上分析,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调节网络来实现的。
    【答案】(1)负反馈 (2) ①. Na+ ②.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③.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吞噬细胞
    (3) ①. 自身免疫 ②. abcd
    (4) 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②.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③.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密切协调,共同配合来实现的,图甲中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物质来自血液和神经细胞,所以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机体受到感染后通过一系列调节过程促使吞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促炎因子作用于②,进而通过①释放B(神经递质),B与吞噬细胞膜表面的A(受体)结合后抑制NF-kB通路,从而抑制吞噬细胞产生促炎因子,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2详解】
    Na+大量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吞噬细胞。
    【小问3详解】
    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根据题意可知,类风湿关节炎是促炎因子过量,使正常组织损伤引起的,再结合图1分析,其发病机理可能是促炎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被病毒感染后激活了NF-kB进而促进促炎因子的表达、受体A和物质B的量减少使对NF-kB通路的抑制减弱,abcd正确。
    故选abcd。
    【小问4详解】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控。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异常,则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量。综上分析,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
    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成片的红树林下,鱼虾在浅水中游弋,葱茏的树冠之上,黑脸琵鹭和世界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等珍稀鸟类飞舞嬉戏。
    (1)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勺嘴鹬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勺嘴鹬同化的能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原因是______。
    (2)碳元素在红树林生物群落内主要以______的形式流动。能量进入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______。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分析,红树林的“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所有消费者同化量低于生产者同化量,其原因是______。
    (3)经过退塘还湿和生态修复,湿地面积增大,生物种类更加丰富,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固碳供氧、______(答出两点)等。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①. 有机物 ②. 光合作用 ③. 群落的分层多且复杂 ④.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 ①.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②. 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归纳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别是: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次级消费者,④分解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①单向流动。原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逐级递减。原因:a.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b.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一部分未利用。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勺嘴鹬喜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属于消费者,勺嘴鹬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小问2详解】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能量进入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结构极复杂,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来看,“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群落的分层多且复杂。
    流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所有消费者同化量低于生产者同化量。
    【小问3详解】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湿地还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功能。
    25. 石油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而且石油中的有毒物质能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为解决石油污染问题,某科研小组从被石油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分离出了能高效分解石油的细菌,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1)图1中过程③的操作主要目的是______;过程③中进行振荡培养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并使______。
    (2)图1中过程④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后,若出现图2所示结果,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将1mL样品稀释100倍,在4个平板上分别接种0.1mL稀释液,培养一段时间后,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80、82、78和88,据此可得出每毫升样品中的活菌数为______个。
    (3)过程④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了多种菌落特征,说明能够分解石油的微生物不止一种。为了判断培养基上生长的多个菌落是否为同一种类,可以观察菌落的______(写出两点特征)等。过程⑤是将不同菌株分别接种到含有等量石油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取样测定石油含量,这一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4)某研究人员发现,某真菌的W基因可编码一种能高效降解石油的酶,已知图3中W基因转录方向是从左向右,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为使大肠杆菌产生该酶,在质粒中插入W基因,W基因上游启动子应选择______的启动子,以图中质粒为载体,进行转基因操作。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
    ①W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______。利用PCR技术对W基因进行扩增时子链延伸的方向是______。
    ②与质粒中启动子结合的酶是______。
    ③应使用限制酶______切割图中质粒,使用限制酶______切割图中含W基因的DNA片段,以获得能正确表达W基因的重组质粒。
    【答案】(1) ①. 增加分解石油的细菌的浓度 ②. 菌体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
    (2) ①. 涂布不均匀 ②. 8.2×104
    (3) ①. 颜色、形状、大小 ②. 比较不同菌株分解石油的能力,从而筛选出分解石油能力较强的菌株
    (4) ①. 大肠杆菌 ②. 乙链 ③. 5'→3' ④. RNA聚合酶 ⑤. MfeI、HindIII ⑥. EcRI、HindIII
    【解析】
    【分析】限制酶的选择依据
    (1)应选择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如图甲中可选择PstI、EcRI。
    (2)不能选择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如图甲中不能选择SmaI。
    (3)通常选择与切割目基因相同的限制酶,以确保出现相同的黏性末端,如图乙中的PstI、EcRI。
    (4)在只有一种标记基因和一个启动子、终止子时,选择的限制酶不能破坏标记基因和启动子、终止子,也不能破坏复制原点,如图乙中Sma I会破坏标记基因。
    【小问1详解】
    图1中过程③的操作主要是为了增加分解石油的细菌的浓度。振荡培养可以增加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并使菌株与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接触。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中菌落的分布情况可知,出现图2所示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用涂布平板法接种时涂布不均匀。将1mL样品稀释100倍,在4个平板上分别接种0.1mL稀释液,培养一段时间后,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80、82、78和88,则每毫升样品中的活菌数为(80+82+78+88)÷4÷0.1×100=8.2×104(个)。
    【小问3详解】
    一定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这些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将不同菌株分别接种到含有等量石油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根据不同培养基中石油的剩余量来比较不同菌株分解石油的能力,从而筛选出分解石油能力较强的菌株。
    【小问4详解】
    由题中信息知,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为使大肠杆菌产生能高效降解石油的酶,可在质粒中插入W基因,W基因上游启动子应选择大肠杆菌的启动子。
    ①已知W基因的转录方向是从左向右,mRNA的合成方向为5'→3',mRNA与模板链互补,故W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乙链。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原理是DNA半保留复制,子链延伸方向为5'→3'。
    ②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能够启动基因的转录,故与质粒中启动子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
    ③W基因右侧只含有HindIII的酶切位点,故目的基因右侧只能用HindIII切割。由表中信息可知,其余几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都与HindIII不同,因此切割质粒时所用限制酶一定有HindIII。再结合题中信息“已知图3中W基因转录方向是从左向右”以及质粒中启动子到终止子的方向是顺时针,为了使目的基因与质粒正确连接,切割质粒时所用的另一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只能位于HindIII识别序列的上游,质粒中位于HindIII识别序列上游的有Mfe I、BamH I的识别序列,若用BamH I切割质粒,则会破坏启动子,故只能用Mfe I和HindIII对质粒进行切割。再结合题表可知,用Mfe I和EcRI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故应该用EcRI和HindIII切割图中含W基因的DNA片段。杂交实验
    亲代

    ♀灰体黑体♂
    灰体184(♀93,♂91);黑体186(♀92,♂94)

    ♀黑体灰体♂
    灰体162(♀82,♂80);黑体178(♀88,♂90)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二) 生物试题 PDF版: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二) 生物试题 PDF版,共8页。

    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生物模拟试题(一):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生物模拟试题(一)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