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5771495/0-17164109726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5771495/0-17164109727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集
人教部编版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禹立夏家天下,商周更替国成型,兴衰成败悟家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课程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本课解读: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学情分析
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仍是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性格上,比较活泼好动同时注意力容易转移。
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才刚开始,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还需要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历史兴趣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使用教材。
分析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材料分析,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辩证看待分封制。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板书设计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大禹立夏家天下
1.夏朝 2.世袭制
二、商周更替国成型
1.商朝 2.西周:分封制
三、兴衰成败悟家国
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图片:何尊。
教师讲解: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曾经介绍过一件西周时期珍贵的国宝:何尊。尊底有一段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自己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有关“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那中国是不是在西周时期有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新课讲授
一、大禹立夏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中国第夏朝的相关信息
创立者:大禹。
教师补充:大禹在治水后受到人们的拥护,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奴隶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探究一:为什么说夏王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呢?国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國”字的组成,里面有口代表人民,有土地,还有兵器代表军队,外面还有围墙代表疆域,这就是国。
让我们带着这些关于国家的概念,去评判夏朝何为国。
走进史书,探寻夏王朝之谜
展示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
得出夏朝可能产生了刑法和监狱。依据教材得出夏朝还有军队和历法。由此得出夏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奴隶制国家。
2.家天下:夏朝有如此庞大的宫殿,精美的器具,又该由谁来继承呢?
尧、舜、禹都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上任的,禹最初也是想传位于伯益的,但是禹的儿子夏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打败不认同者登上了王位。从此王位、财产、爵号按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相传的世袭制代替传统的禅让制。
联系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对比世袭制和禅让制的不同点。
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材料研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思考: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是什么意思?
天下为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共同生活,财产公有,而天下为家则是指世袭制之后帝王吧国家政权世代占有,当为一家私产。所谓“夏传子,家天下”
3.拓展:夏王朝是否存在曾经困扰了很多学者和专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说夏王朝是否存在?
通过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我们可以证明夏王朝的存在。
史料按可信度分为: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音史料等。
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
当场巩固习题。
二、商周更替国成型
1. 商朝、西周:
自主学习,完成商朝和西周的相关信息。
补充说明:就在夏王朝衰落的同时,在其偏远的地区的部落悄悄地强大起来,最终在商王汤的领导下,于约公元前1600年,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商汤在建立商朝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任用贤才,比如伊尹,发展农业、手工业。由于受到战乱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定都于殷,这也是为何商又被成为是殷商,而这个地方在今天而发掘出了商朝的遗迹、遗物,其中包括甲骨文,被称为殷墟。最后一位暴君“商纣王”,就是传说中被妲己迷惑的那位,他 “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在酒池肉林的生活中最终失去了人心。
在商朝晚期,也是有一支部族崛起,就是周部族,在周武王姬发时期,在吕尚即姜子牙、周公旦等人的辅助下,在公元前1046年,与商君在牧野决战,最终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 分封制:
展示夏商周的疆域图片,提问:假如你是周天子,面对偌大的王国,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分封制)
周天子是如何分封的呢?分封哪些人呢?有没有要求呢?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结合分封示意图讲解,部分史料,分析分封对象,诸侯权利与义务。
探究: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王朝的统治,巩固疆土,这项制度实现了这个目的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弊端呢?
研读材料思考回答: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合为朝觐会同(朝见天子),离为守臣扞(捍)城。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一切政事都要经由各方诸侯的首领)。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总结:积极方面:稳定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发生分裂割据。
三、兴衰成败悟家国
思考:夏、商、周的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总结:夏商周三代都是因为暴虐的君主奴役百姓,最终失去人心才轻易被推翻取代,从中我们知道要想国家长久,就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
身边的历史: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分封制留给我们的影响吗?
部分姓氏的,省份的简称等。
小结
从夏商周的更替中,我们可以明白早期国家的建立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社会的影响文明今天还可以看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终断文明的国家。相信中国文明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优质课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