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中,每题 2 分,共 50 分)
1.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均衡的营养能够保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图一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二曲线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I层食物中淀粉的消化过程可用图二中曲线①表示
B. 图一Ⅱ层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适量食用可预防坏血病
C.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要适量多吃图一中Ⅲ、Ⅳ层食物
D. 图一中V层食物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是图二中的乙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图一“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Ⅰ层是谷类;Ⅱ层是蔬类水果类;Ⅲ层鱼、肉、蛋类;Ⅳ层是豆奶类;Ⅴ层是油脂类。
2.图二中横坐标依次表示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其中甲是咽和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纵坐标表示食物未被消化的程度,曲线表示①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②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③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图一中Ⅰ层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符合图二中的①曲线,A正确。
B.缺乏维生素易患坏血病,图一Ⅱ层食物是果蔬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适量食用可预防坏血病,B正确。
C.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大,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故应多吃图一中Ⅲ、Ⅳ层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C正确。
D.图一中Ⅴ层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脂肪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是图二中的丙部位(小肠),D错误。
故选D。
2. 在某楼房倒塌的意外事件中,有位女孩埋在废墟中88小时后最终获救。当时让这位女孩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 )
A. 水B. 糖类C. 蛋白质D. 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水是生命之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人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离不开水,因此,一旦人体长时间缺水,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有些人被长时间深埋废墟之中,但最终获救,这些幸运者当时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须营养物质是水。
故选A。
3.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下列饮食建议与可预防的疾病对应不合理的是( )
A. 适当多吃猪肉、鸡肉——脚气病
B. 适当多吃胡萝卜、猪肝——夜盲症
C. 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坏血病
D. 适当多吃海带、紫菜——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A
【解析】
【分析】(1)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2)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维生素B1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会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等;牛肉、肾脏、谷类种皮、豆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适当多吃牛肉、肾脏、谷类种皮、豆类,可预防脚气病,A错误。
B.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鱼肝油中,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适当多吃胡萝卜、猪肝,可预防夜盲症,B正确。
C.维生素C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坏血症(牙龈和皮下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新鲜蔬菜、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预防坏血病,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以补充碘;适当多吃海带、紫菜,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D正确。
故选A。
4. 人体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会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分泌的胆汁能直接分解脂肪B. ③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 ④分泌的消化液可以初步消化淀粉D. ⑤分泌的胰液不含消化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分析题图可知:①肝脏,②是胆囊,③是小肠、④是胃、⑤是胰腺。
【详解】A.②胆囊储存胆汁。①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能分泌的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主要作用是乳化脂肪,A错误。
B.③是小肠,长度长、含有多种消化液、具有皱襞和绒毛等特点,使小肠成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④是胃,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C错误。
D.⑤是胰腺,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糖类的消化酶,D错误。
故选B。
5. 若把一个成年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图示意一段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肠内的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
B. 小肠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
C. 小肠绒毛壁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D. 与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显著增大了吸收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长5~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中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都进入小肠,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详解】A.小肠内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其中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A错误。
B.当食糜在小肠内移动时,它会与小肠壁上的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混合,使得消化酶能够更有效地与食物接触并分解食物。此外,蠕动还有助于食物与小肠绒毛的接触,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因此,小肠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B正确。
C.小肠绒毛壁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显著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D正确。
故选A。
6.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合理营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某同学设计和烹制了一顿午餐:米饭、红烧肉、清蒸鱼、豆腐汤。为使这顿午餐符合合理营养原则,应添加( )
A. 馒头B. 酱牛肉C. 鸡蛋羹D. 凉拌菠菜
【答案】D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合理营养主要是指摄取营养素的种类要齐全,摄取营养素要合适,与身体需要的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营养学家提倡城乡居民每天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要求营养成分全面,搭配合理。大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红烧肉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类,清蒸鱼和豆腐汤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类,以上食物的营养成分中缺少维生素类,故应再添加凉拌菠菜比较合理。
故选D。
7.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芽的马铃薯可以吃
B. 变质的食物经过高温加热后就可以食用
C. 发霉的食物,只要去掉发霉的部分就可以食用
D. 去超市买肉的时候要看清检疫标志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详解】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包括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如发芽的马铃薯、有毒的蘑菇;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是不可以再使用的。买肉时要看是否有检疫合格的证明。
故选D。
8. 下图表示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B. 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C.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血红蛋白: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的特性,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A正确。
B.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B正确。
C.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运动实现的,C错误。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进行交换,D正确。
故选C。
9. 学校“防溺水”和“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图的①②是某校模拟救护演练所采用的救护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
B. 采用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C. ②为某人b处动脉出血时,应按a位置止血
D. 在①和②抢救结束后,立即打120电话呼救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先判断他(她)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急救车到达前,应争分夺秒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首先要关闭气源、电源,确认伤病员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详解】A.①为人工呼吸。首先使病人仰卧于坚实平面上,通过抬下频、保持头后仰的方法,使其呼吸道畅通,并解开衣领,放松腰带。若病人口鼻内可见异物和污物,可用手指勾出,确保呼吸道畅通:液体可在翻身、头侧位时自然流出。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用口包住病人的口、平缓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A正确。
B.采用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B正确。
C.动脉出血时,血液由心脏流向伤口,此时应该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C正确。
D.在遇到有人有危险时,应马上拨打120,在急救车到达前,采取一些必要救治措施,而不是抢救后再拨打120,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急救的方法。
10. 图中①~④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中膈肌和肋间肌收缩完成吸气
B. ②④过程均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 ③过程涉及的动脉和静脉内均有瓣膜
D. 组织细胞内CO2浓度低于肺泡内CO2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如图:①肺的通气、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A.①是肺的通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A正确。
B.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B错误。
C.动脉内没有瓣膜,四肢静脉内有瓣膜——静脉瓣,C错误
D.组织细胞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CO2),因此组织细胞内CO2浓度高于肺泡内CO2浓度,D错误。
故选A。
11. “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患者由于肺泡内充满大量积液或肺泡塌陷,肺部显影呈白色状。“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肺”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C. “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值高
D. “白肺”患者应通过输入纯氧满足组织细胞的氧气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白肺”确实会影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但它还会导致肺泡内积液或肺泡塌陷,进一步影响氧气的扩散和二氧化碳的排出,A错误。
B.“白肺”患者由于肺部炎症和气体交换受阻,通常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和心率升高的症状,以试图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B错误。
C.由于“白肺”是一种炎症反应,患者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和清除炎症产物,C正确。
D.虽然补充氧气对于“白肺”患者是必要的,但通常不会使用纯氧,因为高浓度的氧气可能会导致氧中毒。医疗实践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氧气的浓度和流量,D错误。
故选C。
12. “切脉”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手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切脉”切的是动脉,其管壁厚,管腔小(与静脉相比),弹性大
B. 动脉内壁的动脉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功能
C. 正常人脉搏的次数可以反映心跳的次数
D. 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都是动脉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管是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2.动脉血管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大多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血管的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
【详解】A.“切脉”切的是动脉(桡动脉)。与静脉相比,动脉的管壁厚,管腔小,弹性大,A正确。
B.同侧心室与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这有利于保证血液按照心室到动脉的方向流动。动脉内壁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B错误。
C.脉搏即动脉搏动,动脉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正常人的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所以,正常人脉搏的次数可以反映心跳的次数,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动脉内都流动脉血,如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D正确。
故选B。
13. 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图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低倍物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
B. ③是小静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分支血管流向主干血管
C. 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 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③②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体血管类型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图乙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详解】A.选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干扰因素小,在低倍镜下更容易观察到血液流动,A正确。
B.静脉是将血液由全身各处流回心脏的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故③是小静脉,B正确。
C.②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血液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最快,其次是静脉,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血流速度最慢,故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①动脉、③静脉、②毛细血管,D错误。
故选D。
14.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就像一台设计巧妙的“泵”,推动血液在体内不停地循环流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心脏内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向为心房→心室→动脉
B. 左、右心室之间被肌肉壁隔开,可防止两侧血液混合
C.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要厚,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D.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周而复始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血液循环:
【详解】A.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使得血液只能通过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间有动脉瓣,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因此,心脏内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向为心房→心室→动脉,A正确。
B.左、右心室之间被肌肉壁隔开,这样可以防止两侧血液混合,提高血液运输能力。这种结构特性确保了血液在心脏内的有序流动,同时也提高了心脏的工作效率,B正确。
C.心室壁比心房壁更厚,这是因为心室在血液循环中需要将血液从心房泵送到全身各处的动脉中。因此,心室壁需要更强的肌肉收缩力来推动血液流动。这种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现了生物体的巧妙设计,C正确。
D.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但并非“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确保了人体各部位得到持续的氧气和营养供应,D错误。
故选D。
15. 昆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含氧量低,适合体能训练。中国女足定期到昆明参加集训,训练后队员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
A. 血浆B. 白细胞C. 红细胞D. 血小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训练后不会有明显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作用,训练后不会有明显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一般较高,从而能增强血液对氧的运输,使机体能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因此中国女足,在昆明进行了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红细胞,C符合题意。
D.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训练后不会有明显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列关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B. 动脉→心房→心室→静脉
C. 静脉→心室→心房→动脉
D. 动脉→心室→心房→静脉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的血液循环:
(2)心脏是一个四腔室的结构,包括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心房接收血液,而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此外,心脏内还有瓣膜,它们的作用是确保血液在心脏中单向流动。
【详解】静脉是流回心脏的血管;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在心脏内,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能够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因此心脏中血液流动方向为:静脉→心房→心室→动脉,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是哺乳动物心脏解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I]动脉瓣可防止静脉血逆流回[b]左心室
②[II]房室瓣可防止动脉血逆流回[a]右心房
③[b]左心室壁最厚与将血液泵入[3]主动脉并运送至全身相适应
④扎紧[2]下腔静脉,向[1]上腔静脉注水,水从[4]肺动脉流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1上腔静脉、2下腔静脉、3主动脉、4肺动脉、a右心房、b左心室、Ⅰ动脉瓣、Ⅱ房室瓣。
【详解】①图中Ⅰ位于主动脉和左心室之间,为动脉瓣,可防止动脉血逆流回b左心室,说法错误;
②Ⅱ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为房室瓣,可防止静脉血逆流回a右心房,说法错误;
③心脏有四个腔,其中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距离最远,需要的动力最大,因此左心室壁最厚,故b左心室壁最厚与将血液泵入3主动脉并运送至全身相适应,说法正确;
④心脏注水过程中,扎紧下腔静脉,从上腔静脉灌水入心脏,水在心脏内流动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流出,故扎紧2下腔静脉,向1上腔静脉注水,水从4肺动脉流出,说法正确;
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下述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A. 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
B. 心血管病只和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
C. 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D. 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据此解答。
【详解】A.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故A正确。
B.心血管病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都会对人体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故B错误。
C.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故C正确。
D.心血管类疾病也叫生活方式病,喝酒、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D正确。
故选B。
19. 如图为人体内部分血液流动示意图,X代表器官或结构,A、B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
B. 若A、B中都流静脉血,则X可以代表右心房、右心室
C. 若X肾小球,则A中流动脉血,B中流静脉血
D. 若X为皮肤,则B中血液的尿素和氧气含量都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A.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A正确。
B.若A、B中都流静脉血,X代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一部分,则X为右心房、右心室,B正确。
C.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只起过滤作用,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氧气含量不变,两端连接小动脉,若X为肾小球,则AB是小动脉,都流动脉血,C错误。
D.血液经过皮肤后,通过皮肤的排泄后,尿素含量减少,通过皮肤中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氧气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20. 正常情况下,肾小囊腔中的液体与肾小球中的液体相比,缺少的成分是( )
A. 尿素、大分子蛋白质B. 血细胞、葡萄糖
C. 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D.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等。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结合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肾小囊腔中的液体(原尿)与肾小球中的液体(血液)相比,缺少的成分是: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 四种物质在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原尿和尿液中的含量如表所示(单位:克/100毫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进入肾小囊
B. 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
C.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尿素和无机盐没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D. 与流入肾脏的动脉血相比,流出肾脏的静脉血中尿素等废物含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大分子蛋白质在血浆中是8,而在原尿中是0。说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葡萄糖在原尿中是0.1,而在尿液中是0。这说明: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尿素没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吸收,C错误。
D.肾动脉中的尿素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后,以尿的形式排出,因此与流入肾脏的动脉血相比,流出肾脏的静脉血中尿素等废物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22. 如图表示健康人肾单位某些结构内葡萄糖浓度变化情况,据图判断Ⅰ和Ⅱ分别是( )
A. 肾小球、肾小囊
B. 肾小囊、肾小管
C. 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D. 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答案】B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详解】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观图可知,Ⅰ中葡萄糖中含量为0.1克/100毫升,Ⅱ中葡萄糖含量为0,所以Ⅰ为肾小囊,Ⅱ为肾小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人体每天都要产生一定量的代谢废物,但经过相应器官、系统可及时排除体外,以此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二氧化碳
B. 尿液比原尿少是因为原尿中的废物被重吸收
C. 排出尿液有利于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D. 代谢废物主要是经泌尿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详解】A.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故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二氧化碳,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而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被重吸收),所以,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B错误。
C.人体排出尿液,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C正确。
D.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①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③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代谢废物主要是经泌尿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排泄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24. 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许多代谢废物。下列生理活动属于排泄的是( )
①呼气 ②排便 ③排尿 ④排汗 ⑤脱发
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③④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人体的排泄途径主要有呼气、排汗、排尿,排便属于排遗过程。
故选C。
25. 人体的肾脏就像精密的过滤器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据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组成肾单位B. ①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血管
C. ②内的液体是原尿D. ③能重吸收全部的无机盐
【答案】D
【解析】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①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③肾小管组成肾单位,A正确。
B.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它的两端都是动脉,一端为入球小动脉,另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一端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另一端为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所以,①肾小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血管,B正确。
C.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②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③肾小管能重吸收部分(不是全部)的无机盐,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 某小组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做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了等量的五小块新鲜馒头,四块切碎后分别放入1~4号试管,第五块直接放入5号试管。
②实验处理方式和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把馒头块切碎和充分搅拌模拟的是____。
(2)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变量是____。
(3)若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问题是____?水浴温度选择37℃的原因是____。
(4)分析1号和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4号部分变蓝的原因是____。
(5)俗话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食物被嚼碎,容易和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所以,吃东西要养成____的习惯。
【答案】(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
(2)温度 (3) ①. 唾液能消化淀粉吗 ②.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37℃酶的活性最强
(4)水浴时间短,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不彻底,剩余部分淀粉未消化
(5)细嚼慢咽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实验中馒头切碎、充分搅拌分别模拟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牙齿的咀嚼使食物颗粒变小,增大与消化液与食物的接触面积,舌的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二者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小问2详解】
观察实验可知,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只有温度不同,变量是温度。
【小问3详解】
1号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不同的量是唾液和清水,所以变量是唾液,探究的问题是唾液能消化淀粉吗?水浴温度选择37℃,是因为37℃接近人体温度(模拟的人人体口腔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发挥作用的最适宜的温度)。
【小问4详解】
1号和4号试管是实验变量是水浴时间的长短,因此分析1号和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4号部分变蓝的原因是水浴时间短,唾液对的淀粉分解不彻底,剩余部分淀粉未消化,因此遇碘部分变蓝。
【小问5详解】
分析实验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增大了唾液与馒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唾液对馒头的消化,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所以,吃东西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27. 下列为小明生活中的一系列场景,请运用所学作答。
(1)小明的早餐有面包、鸡蛋、牛奶,它们在小肠内被消化,参与的消化液有____种。
(2)小明阅读时,脑细胞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是小肠吸收的葡萄糖。请完善葡萄糖分子由小肠到达大脑组织细胞的运输途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网→下腔静脉→____→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____→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脑部毛细血管网→大脑皮层组织细胞。
(3)小明吸入肺内的氧气,要透过____层上皮细胞才能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随呼气离开人体时,膈顶部____(上升/下降)。
(4)小明的爷爷尿常规报告单显示,尿蛋白为“+2”(正常参考值为0),那么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为____和肾小囊内壁。健康成年人一昼夜产生原尿180升,而实际排尿约1.5升,与这一数量变化直接关联的生理作用是____。
【答案】(1)3 (2) ①. 右心房 ②. 肺静脉
(3) ①. 2 ②. 上升
(4) ①. 肾小球 ②. 肾小管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八大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小问1详解】
小明的早餐有面包、鸡蛋、牛奶,富含淀粉、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因此,它们在小肠内被消化时,参与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胆汁三种。
【小问2详解】
血液循环主要的两条途径体循环、肺循环如图:
葡萄糖分子的运输途径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网→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脑部毛细血管网→大脑皮层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氧气进入肺,再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功能,血红蛋白会与氧结合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因此肺内氧气要透过2层上皮细胞才能进入血液。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如图:
呼气时,膈肌顶部上升。
【小问4详解】
血液流经肾脏时,在肾单位中,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蛋白质、血细胞等大分子物质留在血液中,其余的水、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新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所以尿液比起原尿量少了很多。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发生病变。
28. 图一中A、B、C为人体相关系统,①—⑤为相关的生理活动或物质;图二为肾脏内三种液体的主要成分比较表。请结合图一和图二的相关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图二:(单位:g/100mL)
(1)鸡肉(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最终在A系统的____内被分解为氨基酸,通过生理活动①____进入循环系统。
(2)②是外界气体中的氧气,②进入B系统中的肺时,膈肌处于____(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进入肺泡内的氧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____作用实现的,血液变成了____血。
(3)C系统中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根据图二数据可推断E液体是____;F液体中葡萄糖含量为0,原因是肾小管具有____作用。
【答案】(1) ①. 小肠 ②. 吸收
(2) ①. 收缩 ②. 气体扩散 ③. 动脉
(3) ①. 原尿 ②. 重吸收
【解析】
【分析】通过分析题意得出图一中A为消化系统、B为呼吸系统、C为泌尿系统,①为吸收过程、②为氧气、③为二氧化碳、④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⑤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图二中D为血浆、E为原尿、F为尿液。
【小问1详解】
①部分淀粉最先在口腔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全部被分解为葡萄糖,部分蛋白质首先在胃里被分解为多肽,在小肠全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首先乳化为脂肪颗粒,最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鸡肉(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最终在消化系统的小肠内分解为氨基酸。
②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被分解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和谁、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由图可知生理过程①为氨基酸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小问2详解】
①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张,肺扩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入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出肺。②氧气进入B系统中的肺时,即吸气过程,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②气体扩散原理是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所以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③动脉血是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所以氧气进入血液后,血液变成动脉血。
【小问3详解】
血浆(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无机盐)在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大分子蛋白质被留在血液里,部分水、葡萄糖、尿素、无机盐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后在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吸收回到血液,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①据数据分析图二中D为血浆、E为原尿、F为尿液。
②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为0,原因是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
29.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人体的通道,需时刻保持通畅。
(1)图1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式图。正常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避免食物进入喉和[②]____,阻塞呼吸道。
(2)呼吸道阻塞会使气体无法进出肺,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____,进而使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的____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若呼吸道被异物阻塞,危急情况下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如图2)。据图分析,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挤压会导致被救者____(填下列字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异物被排出。施救时,应注意对不同人群挤压的部位不同,并且尽量不造成二次伤害。
a.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b.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c.膈顶上升→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4)为预防异物进入呼吸道,生活中应注意____(写出一例即可)。
【答案】(1)气管 (2) ①. 气体交换 ②. 能量
(3)a (4)物品细小部件不能随意放置,避免幼儿吞入
【解析】
【分析】1.图1中①是喉,②是气管,③是肺。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如果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
2.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①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②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时,被施救者相当于呼气的过程将异物咳出体外。
【小问1详解】
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避免食物进入喉和气管,阻塞呼吸道。
【小问2详解】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呼吸道阻塞会使气体无法进出肺,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乏氧气。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需要氧气的参与,机体缺乏氧气会影响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挤压时,被施救者的膈顶上升,使胸腔容积缩小,使肺内的气压增大,肺内气体就会推动异物向外移动(相当于向外呼气的过程)。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4详解】
为预防异物进入呼吸道,生活中应注意:吃饭时不大声说笑;物品细小部件不能随意放置,避免幼儿吞入等。
30. 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有利于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图甲中a~e代表消化腺,图乙中①~⑨代表心脏的四个腔和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合理膳食要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由图甲中结构____分泌的(填字母)。
(2)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应多吃一些肉类和奶制品,这些食品可提供丰富的____,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3)低强度、缓节奏的有氧运动,可使身体的肌肉细胞在运动过程中不致缺氧,氧吸入肺后到达骨骼肌细胞,依次通过的路径是:肺部毛细血管网→③→____→____→____→各级动脉→骨骼肌处的毛细血管网→骨骼肌细胞(用图乙中数字和→表示)。
【答案】(1)a、c、e
(2)蛋白质 (3) ①. ④ ②. ⑤ ③. ①
【解析】
【分析】图甲中,a是口腔,b是胃,c是胰腺,d是肝脏,e小肠。
图乙中,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⑦是右心房,⑧是右心室,⑨是下腔静脉。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小问1详解】
淀粉首先被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再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进入小肠的消化液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但是胆汁内不含消化酶,只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肠液、胰液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进行最终消化,所以,在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唾液、胰液、肠液,分别是由a唾液腺、c胰腺、e肠腺分泌的。
小问2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多吃一些肉类和奶制品,这些食品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小问3详解】
如图为血液循环图,
故血液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经肺静脉到达心脏,依次经过为:肺部毛细血管→④左心房→⑤左心室→①主动脉→各级动脉→骨骼肌处的毛细血管→骨骼肌细胞。物质名称
血浆
原尿
尿液
尿素
0.03
0.03
1.8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1.1
大分子蛋白质
8
0
0
试管
加入的液体
搅拌程度
水浴温度
水浴时长
碘液
实验现象
1
2mL唾液
充分搅拌
37℃
10分钟
2滴
不变蓝
2
2mL唾液
充分搅拌
100℃
10分钟
2滴
变蓝
3
2mL清水
充分搅拌
37℃
10分钟
2滴
变蓝
4
2mL唾液
充分搅拌
37℃
3分钟
2滴
部分变蓝
5
2mL唾液
不搅拌
37℃
10分钟
2滴
部分变蓝
液体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D
90
7-8
0.1
0.03
0.9
E
97
微量
0.1
0.03
0.9
F
95
0
0
2
1.1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1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1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
182,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182,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