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第1页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第2页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第3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训练,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翻译画横线的句字,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D.往来无白丁 白丁:贫穷的人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0.翻译画横线的句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对……说
    B.卿言多务,孰若孤谁
    C. 即更刮目相待 另外
    D.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别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可以为师矣
    B. 孰若孤求闻之若此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又数刀毙之
    D. 结友而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7. 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回也不改其乐
    B.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非复吴下阿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不知而不愠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梦溪笔谈》
    4.读准字音,既要关注生僻字,还要关注多音字。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字平如砥 用讫再火令药镕 至今宝藏
    5.要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需辨析一词多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有奇字素无备者
    B.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C.自李唐来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D.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6.毕昇用什么材料来做字印?为什么不用木材呢?(用现代汉语回答)
    7.请结合选文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提示:①抓住“活”的特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②至少3点;③80字左右。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节选自《十二章》)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3)往来无白丁 (4)人不堪其忧
    9.下面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康肃笑而遣之
    C.何陋之有D.唐人尚未盛为之
    10.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甲文画线的两句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来证明________。
    12.乙文中加点“贤”字与甲文中的“________”一词意义相近。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徐()(2)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9.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尔安敢轻吾射 陈康肃公善射
    B.睨之久而不去 何陋之有 但微颔之
    C.以钱覆其口以我酌油知之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D.但微颔之 但手熟尔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5.一个生动的故事中,必然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请说说你眼中的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小儿饲鹊》)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
    (4)且不为猫所食也
    (5)其上一巢,鹊育二子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后 值 狂 风 树 折 巢 毁 二 雏 坠 地。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于者何人?(2)是乃吾之过也。
    17.比较阅读【甲】【乙】文。完成下面问题。
    (1)【甲】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读了短文【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①之奏。及披衣而起,见其扬翚振采②,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③,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选自《板桥家书》,有删改)
    【注】①云门、咸池:相传皆为黄帝时乐名。②扬翚(huī)振采:展翅高飞。③囿:园地。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蕃: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
    (3)香远益清益:________(4)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固:__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15.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乙】两文分别借赞莲和养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大名鼎鼎 名不虚传 莫名其妙
    B.何陋之有 孤陋寡闻 陈规陋习 穷街陋巷
    C.香远益清 相得益彰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D.宜乎众矣秋色宜人 事不宜迟 不合时宜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理解:刘禹锡认为居室有没有美好的声名,与它是否简陋无关,在其主人有没有德。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偏爱,跟我一样的应该还有什么人吧?
    理解:周敦颐认为应该还有和自己一样喜爱莲花的人,他特别渴望找到这样的知音。
    10.根据《陋室铭》《爱莲说》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①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②,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③虚受④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⑤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取材于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不拔]不可动摇。比喻牢固。②[体道]包含仁道。③[应用]适应需要,以供使用。④[虚受]虚心接受。⑤[夷险]平顺与艰险。
    中国文化有“观物比德”的传统,常常以自然之物比喻人格。如刘禹锡以居室自然环境的清幽和①______,来比自己品性的高洁;周敦颐用不同流俗、庄重正直的莲花,来比德行高尚的“②______”;白居易赞扬竹子③______,来比他对贤人德才兼具品质的向往。
    十、科技发展,常源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白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异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
    蔡伦
    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7.对文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铁范(模子)置铁板上。B.则以纸帖(标签)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C.监(监督)作秘剑及诸器械。D.缣贵而简(竹简)重。
    8.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1)持就火炀之。(2)帝善其能。
    9.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活字印刷术”,先介绍了雕版印刷,再说明活字印刷,最后交代“活板”下落,记述完整简约,详略处理得当。
    B.甲文第二段在交代活字印刷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基础上,重点详细介绍了刻字、制版、印刷、拆板的程序,展示了活字印刷的全过程。
    C.甲文介绍的活字印刷,关键在“活”:字是活的,排版是活的,印刷是活的,字印数目是活的,选用字印是活的,遗憾的是,做字印的方法呆板。
    D.乙文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与我们现在的“纸”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造纸的原材料上有差异,他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纸。
    10.科技创造或科学发明,往往源自对工具缺陷的改进。蔡伦发明纸,源自于(1)__________的缺陷,而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则源自于雕版印刷的(2)__________的难题。他们两人的发明创造,都使技术变得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③至菡萏④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⑤,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⑥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⑦,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⑧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茎叶:长大了的荷叶。③迨:及,等到。④菡萏:荷花的别称。⑤并擎:一起高举;擎,高举。⑥可目:看着悦目;目,作动词用。⑦异馥:特异的香气。⑧互芬齿颊:意为莲花、莲藕都使人口中生香。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
    (3)及其茎叶既生()(4)及花之既谢()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李唐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C.花之隐逸者何陋之有(《陋室铭》)
    D.及其茎叶既生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
    18.【甲】【乙】两文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说明。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依于右面而不围于石,是其节也
    C.不特为竹写神/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瘦劲孤高,是其神也/乃取一葫芦置地,以钱覆其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16.这个题目将这两篇短文组合在一起,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卖蒜叟》)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yéyú):出言嘲笑、讽刺。③纵:放开。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自矜:
    (2)旁睨而揶揄之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钱覆其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老人自缚于树
    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D.睨之久而不去何陋之有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12.《卖油翁》的故事让我们联想到哪些成语、俗语或者典故。写出两个即可。
    13.【甲】文陈康肃公和【乙】文杨二相公两人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至少答出两点,2分)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②。”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③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2)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④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⑤,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释】①商:“商”(即子夏)和下文的“赐”(即子贡)皆为孔子弟子。②损:减损。③说:谈论。④化:融合。⑤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李唐来 一板已自布字(《活板》)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则商也日益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D.与善人居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B.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C.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D.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炳烛:点燃蜡烛。②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2)安()(3)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1.请你说说孙权和师旷劝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沈括《活板》)
    【乙】
    长安巧工人丁缓者,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华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①,其法后绝,至缓更②始为之。为机环③,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取被褥为名。又作九层山炉镂为奇禽怪兽诸灵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连以七轮,大皆径尺,并相连续,一人运④之,满堂皆生风寒焉。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房风:人名。②更:再,又。③机环:机轮。④运:转动。
    14.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更互用之 即更刮目相待B.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
    C.其法后绝 会当凌绝顶D.故取被褥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5.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满铁范为一板 愿为市鞍马B.以草火烧 以钱覆其口
    C.至缓更始为之 水陆草木之花D.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作九层山炉镂为奇禽怪兽诸灵皆自然运动。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其法后绝,至缓更始为之。
    18.【甲】文在排版、布字、贮存、刻字等环节都能体现出毕昇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乙】文丁缓制作“常满灯”“卧褥香炉”“九层山炉”和“又作七轮扇,连以七轮”等可知,丁缓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寇准①,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②,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初,张咏③在成都,闻准入相④,谓其僚属⑤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⑥,咏适自成都罢还⑦,准严⑧供帐,大为具⑨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⑩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宋史·寇准传》
    【注】①寇准:北宋名相。②临轩顾问: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③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④相:宰相,官职名。⑤僚属:官员。⑥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⑦罢还:罢官回来。⑧严:这里指尊敬、恭敬。⑨具酒肴;饮食。⑩同“喻”,明白,理解。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水陆草木之花
    D.及鲁肃过寻阳 及其家穿井
    17.下面对《孙权劝学》理解分析有误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B.鲁肃与吕蒙对话,从正面衬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寥寥数语,显示了二人的性情与融洽关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19.古今中外,学习对一个人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请你结合《孙权劝学》谈谈学习有哪些重要意义。
    20.两则短文都谈到了劝学一事,但劝学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甲、乙两文是怎样劝学的?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①之奏。及披衣而起,见其扬翚振采②,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③,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选自《板桥家书》,有删改)
    【注】①云门、咸池:相传皆为黄帝时乐名。②扬翚(huī)振采:展翅高飞。③囿:园地。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蕃: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
    (3)香远益清益:________(4)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固:__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15.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乙】两文分别借赞莲和养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一、8. D 9. A 10.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句意: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是“贫穷的人”。故选D。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并不是“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斯(这)、惟(只)、德馨(品德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神异不凡。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屋。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5. D 6. A 7.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辞;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做、成为/动词,做、成为;B.动词,比得上/动词,像;C.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D.表顺承,然后、就/表转折,但是、却;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吕蒙不想学习;乙文“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能够乐在其中,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此句甲文的内容不能来印证乙文的观点;
    B.甲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经常读书,认为收获很多,有益处,体现了“学习”的意义;乙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写学习(按时复习)是快乐的,也体现了学习的意义;此句甲文的内容能来印证乙文的观点;
    C.甲文“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经过学习后,变得很有才学,体现了学习的意义;乙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启发我们要谦虚,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此句甲文的内容不能来印证乙文的观点;
    D.甲文“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认为鲁肃知晓事情晚,还用旧的眼光看待自己,是吕蒙的反问;乙文“人不知而不愠”,面对他人的不了解,自己不生气;可以看成吕蒙的表现与此观点想表达的思想相反;此句甲文的内容不能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
    【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4.dǐ qì cáng 5. C
    6.毕昇做字印选的材料是胶泥,之所以不用木材,是因为其纹理有疏密,沾水就会高低不平,做不到“字平如砥”,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贮存起来可以重复使用。
    7.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字印是活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②排版是活的,密密地排满字模;③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④做法是活的,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就能刻制;⑤印刷是活的,一版印刷,另一块已经在排字了;⑥拆法是活的,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
    【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①字平如砥: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砥,dǐ,细的磨刀石。
    ②用讫再火令药镕: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讫,qì,完结。
    ③至今宝藏: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藏,cáng,珍藏。
    【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不同,素:不加装饰的/平时;B.不同,就:靠近/完成;C.相同,自:两个都是“从”的意思;D.相同,帖:动词,作标记/名词,标签;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其法:用胶泥刻字”可知,毕昇是用“胶泥(粘土)材料来做字印的。
    结合“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活板的字印不用木头制作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木头字印易变形,不平整);木头字印会和药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易拆版),而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7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
    结合“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每字为一印”即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由此可见字是可以活动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要印刷时,只要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就可以了,由“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字皆有数印”,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生僻字能立即刻制,做法是活的;
    结合“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一版印刷,另一块已经在排字了,印刷是活的;
    结合“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法是活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干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四、8.(1)出名,有名(2)这(3)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4)能忍受 9. C
    10.(1)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11.“陋室”不陋 12.德馨(或: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名:出名,有名。
    ②句意为:这是简陋的屋舍。斯:这。
    ③句意为: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④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之: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B.之:代词,代指卖油翁;C.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之:代词,代指雕版印刷;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绿:使……绿。入:映入。青:使……青。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使……受到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使……感到劳累。形:形体、躯体。
    【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据此可知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意思。
    乙文“贤”意思是:品质高尚。甲文“德馨”意思是:品德好。“馨”意思是:能散布很远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故乙文中加点的“贤”字与甲文中的一词“德馨”(或:馨)意义相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五、7.①.慢慢地②.打发
    8.(1)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9.对待自己的长处,应把它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待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解析】
    【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徐以杓酌油沥之”句意: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
    (2)“康肃笑而遣之”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遣:打发。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发矢:射箭;但:只、仅仅;微颔:微微点头;
    (2)惟:只;熟:数量;尔:同“耳”,罢了。
    【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知,陈尧咨将自己射箭的本领当作炫耀的资本;根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拥有钱孔沥油的高超技艺,却不随意展现,认为高超的技艺是凭借不断训练(手熟)才得以精进的;启发我们应该将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夸耀的资本;“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面对卖油翁不在意的态度表现得很愤怒,对卖油翁不尊重,是不对的;做人应该谦虚好学,取长补短,不能嫉妒诋毁。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六、13. B 14.用(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人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15.“善射”“当世无双”写出陈尧咨的才能出众,技艺高超;“公亦以此自矜”“忿然”看出他恃才傲物,骄矜暴躁的个性;对卖油翁的态度,从最初的“忿然”到后面的“笑而遣之”的变化,可以看出他的通达爽快,知错能改。
    16.本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启示: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不可自傲,要精益求精,知错能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射箭/射箭的技术/射箭;B.代词,代指陈尧咨射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该句正确语序为“有何陋之”,无实义/“颔之”,就是“对之颔”。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C.用/凭借/用;D.只是/只是/只能;故选B。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有:第一个“以”:用;覆:盖;徐:慢慢地;第二个“以”:用;杓:同“勺”。
    【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可知,陈尧咨射箭本领高超。
    由原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可知,这是面对卖油翁“但微颔之”后的责问,显然是卖油翁的一副不过如此的态度,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虽然身份尊贵,但对老者直接称“汝”,还是显得很不客气。不过,陈尧咨还是保持了起码的修养,他没有咄咄逼人地斥责,而是用了相对柔和的反问的语气。但是,这仍然透露出了陈尧咨的盛气凌人。
    由原文“无他,但手熟尔”“忿然”可知,卖油翁淡淡回答的态度激怒了陈尧咨,他已经无法克制,怒形于色地“忿然曰”。这回,陈尧咨没有重复前面的句式,面是使用了语气更为强烈的句式:“尔安敢轻吾射!”“尔”与“汝”意思都是“你”。但“尔”更多了层居高临下的意味。这一句不仅充满了傲慢,更显现出他的暴躁。
    由原文“康肃笑而遣之”可知,面对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本领,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出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
    【16题详解】本题考查道理启示。
    由原文“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面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的本领,卖油翁认为“手熟尔”,并且向陈尧咨展示了自己倒油的高超技术后陈述“惟手熟尔”,由此可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上面的道理,可以启示我们学习任何技能本领,都要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方能掌握好技术;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以启示我们,无论自己的本领多么高超,不可骄傲自大,做人要谦虚;由“康肃笑而遣之”可知,面对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本领,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启示我们要知错就改。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七、14.(1)洗 (2)亲近而不庄重 (3)多 (4)吃 (5)哺育
    15.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
    16.(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这是我的过错呀。
    17.(1)说明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每个人每样事物都应处在合适的环境中。我们不应该束缚动物们的自由,不应该破坏动物们的生存规律。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
    (2)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3)句意为:应当有很多人吧。众:多。
    (4)句意为:就不会被猫吃掉了。食:吃。
    (5)句意为:树上有一个鹊巢,喜鹊哺育两个孩子。育:哺育。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后来碰上狂风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巢穴摧毁了,两只小喜鹊掉在了地上。“后”为状语,“值”为谓语,“狂风”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树折”和“巢毁”是两个并列的结构,其后可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应为: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要词语:
    (1)同:和……一样;予:我。
    (2)是:这;乃:是;吾:人称代词,我之:助词的;过:过错。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意思是“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可见当时世人更多的是追求牡丹代表的富贵,这里作者有种鄙弃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小儿把小喜鹊带到了家里喂养,结果小喜鹊被猫抓走了。可见小儿把鸟儿放在不适合的环境中,结果受到的伤害。小儿感叹,如果把小喜鹊放于林间,它就不会被猫吃掉了。可见,每个人或事物都有适合自己的环境,如果生存于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就可能会有灭顶之灾。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庭院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鹊巢,喜鹊哺育两个孩子,整天自己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后来碰上狂风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巢穴摧毁了,两只小喜鹊掉在了地上。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都在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一只猫袭击过来,抓走小鸟就离开了,小孩急忙追赶它,没有追上,他边跺着脚边哭泣,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就不会被猫吃掉了。这是我的过错呀。”
    八、13.①.多②.洗③.更加④.本来
    14.(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
    15.【甲】文借赞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借养鸟表现作者追求独立、自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
    (3)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4)句意: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的。固:本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尝:曾经;但:只是;道:方法。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可知,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
    乙文从“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中可知,作者所持的养鸟之道是放归自然,让鸟儿享受自由,可见,作者借养鸟表达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之前)所说不应该把鸟关在笼子里养,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
    想要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几百棵树围绕着房屋,枝叶茂盛,疏密有致。(每日)天将亮时,从睡梦中刚刚醒来,还在被褥里翻来覆去时,可以听到一片鸟叫声,(就)好像听到《云门》《咸池》等乐曲的演奏声。等到起身穿好衣服,看到它们展翅高飞,一下子飞来又一下子飞去,眼睛看也看不过来,(享受到的这种乐趣)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的。
    大概人生的乐趣,就是把天地当作园地,把江河当作水池,各自顺着自己的天性,这是最大的快乐!
    九、8. C 9.乙10.①.雅致②.君子③.坚贞、高洁、本性正直、品德端正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辨析。
    A.出名/名声/名声/说出;B.简陋/浅薄/不合理/破旧;C.都是“更”的意思;D.应该/适宜/应该/需要;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反问句。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认为在当时社会,像他一样喜欢莲花,不趋炎附势,志同道合之人几乎找不到了;。故选乙。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的居室的自然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居室的雅致,以此来比自己品性的高洁。
    《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比作德行高尚的“君子”。
    材料中白居易从“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写竹子的美好形象,将竹子坚贞、高洁、本性正直、品德端正的自然之性与道德品质做了内在的融通,来比他对贤人德才兼具品质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材料: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挺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十、7. B 8.(1)拿它靠近大烘烤(把它拿到大上烤)。(2)皇帝夸赞他的才能(皇帝夸赞他有才能)。 9. C
    10.①.“缣贵而筒重,并不便于人”(绸缎太贵而竹筒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②.效率低、不易修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B.句意为: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帖,动词,标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持,拿;就,靠近;炀,烤。
    (2)重点词:帝,皇帝;善,做动词,表示称赞的意思;能,才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根据甲文“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其意思是: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由此可知,做字印的方法也是活的;而非“做字印的方法呆板”;分析有误;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第①段“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其意思是: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们来说很不方便。由此可知,蔡伦发明纸,源自于“缣贵而简重”的缺陷;
    根据甲文第②段“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白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活字印刷”速度快、效率高;可见雕版印刷效率低;
    根据甲文第②段“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做字印的方法是活的,表现活字印刷的灵活多变,可及时修改;可见,雕版印刷的呆板、不灵活、不易修改的特点;
    由此可知,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则源自于雕版印刷的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未阳县人,即今湖南未阳市)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们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十一、15.①.多②.竖立③.等到④.凋谢 16. B
    17.(1)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2)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18.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②句意: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③句意: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及:等到。④句意:等到花朵凋谢。谢:凋谢。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介词,从/代词,自己;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C.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D.代词,它/其中;故选B。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宜,应该;众,有很多人。②重点字词:日,每天;上,比;妍,好看。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赞美和喜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故可知,甲文作者喜欢荷花,是因为觉得荷花身上有非常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格。
    乙文作者喜爱荷花的原因:莲花“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霜中败叶”“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可知,古人喜爱莲花花朵娇美,可以欣赏的时间很久,茎秆笔直,香气清幽;它春夏秋冬皆给人们带来欣赏或实用价值。果实可以食用,莲叶可以用来包裹物品。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到了花朵凋谢之后,(芙蕖)竟然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在水中亭亭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荷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它所能做的事不会停止。这都是说它适合观赏啊。嗅着香气宜人,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特别的香味,(用它来)避暑,暑气就会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会因它而产生。说到它适合人们吃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牙齿和脸颊香味芬芳。只有经过霜打的残枯的叶子,零落不堪,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收藏起来,又可以在以后用来包裹东西。
    十二、14. A 15.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②有如士人君子般豪气凌云、不被俗世所压服的品格。
    16.都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莲之韵体现在其生长环境,虽身处污泥却纤尘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体现在其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还体现在其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体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竹之韵则在于竹的形体、竹的神韵、竹的品性,寄托了作者“不为俗屈”的士君子的清高、豪气、超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B.而,连词,表转折,但是;C.为,介词,为了;D.其,代词,它;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予,我;独,唯独;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艳丽。
    (2)士:士人;为:被;屈:屈服。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首先明确:两文都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根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莲之韵体现在莲的生长环境,虽身处污泥却纤尘不染,表现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莲之韵体现在莲的体态,表现莲的通达正直,行为方正;根据“香远益清”可知,莲之韵体现在莲的香气,表现莲的德布四方,美名远扬;根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莲之韵体现在莲的风度(气质),表现莲的体态端庄,独立高洁,自尊自重,凛然不可侵犯;【乙】根据“瘦劲孤高,是其神也”可知,竹之韵体现在竹的形体、神韵,表现竹的瘦硬有力特立高耸;根据“豪迈凌云,是其生也”可知,竹之韵体现在竹的本性,表现竹的豪迈凌云;根据“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可知,竹之韵体现在竹的节操,表现竹的独立高洁、超凡脱俗;根据“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可知,竹之韵体现在竹的品性,表现竹的刚直不阿。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的体态,瘦硬有力特立高耸,枝枝凌雪傲立,节节挺拔高入云霄,有如士人君子般豪气凌云、不被俗世所压服的品格。所以我画竹,不只为竹子绘神,也为竹子注入生气。瘦硬有力,这是它的神态;豪迈凌云,这是它的本性;依靠于石头,却又不受石头的限制,这是它的节操;竹子形貌衰败,然而不失刚直的气概,这是它的品性。如果竹子通晓人意,必定认为我是能够理解它的人。如果石头有灵,也应当认可我的话。
    十三、9.(1)自夸(2)斜着眼看10. B 1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12.成语“熟能生巧”,典故“术业有专攻”,俗语“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
    13.①这两人都是武艺高强、技艺过人的;
    ②这两人都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人;
    ③这两人都是性情暴躁、傲慢无礼的人。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子衿:自夸。
    (2)句意: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睨:斜着眼看。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以:介词,用/认为;B.于:都是在的意思;C.而:表转折/表修饰;D.之:代词,指陈尧咨/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亦,也;精,精湛。
    【1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熟语、典故的积累。
    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得出成语“熟能生巧”,典故“术业有专攻”,由“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得出俗语“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陈尧咨“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乙文“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句可见这两人都是武艺高强、技艺过人的。
    甲文陈尧咨“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乙文“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句可知这两人都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人,而且这两人都是性情暴躁、傲慢无礼的人。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坚固得出不来,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最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十四、9. C 10. D
    11.(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人在屋中)时间长了便闻不到芝兰的香味,就已经和香气融合到一起了。
    12.不相同。示例:人的成长与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介词,从/副词,另外;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元方;C.都译为好处;D.形容词作名词,品行高尚的人/动词,擅长;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丹之所藏者赤”表述第一种情况:再好的环境会被熏陶往好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假设;“漆之所藏者黑”表述第二种情况:在差的环境熏陶下会变得越来越退步,是第二种假设;“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是以上两种假设情况得出的结论:要谨慎选择环境。
    故断句为: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1)之:的;予:我;何人:什么人。(2)久:时间长了;之:代词,这样的环境;化:融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甲】周敦颐所处的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不屈服于世俗,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乙】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择友要慎重。因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选择朋友,慎重地选择居处的环境。
    【点睛】【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十五、9.①.到,等到②.怎么,哪里③.好
    10.(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
    11.孙权是以自己读书为例现身说法来劝学,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师旷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劝学,委婉巧妙,让人信服。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及鲁肃过寻阳”的句意是: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句意是:哪里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安:哪里,怎么。
    (3)“善哉”的句意是:说得真好啊。善:好。
    【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少(年轻,年少)、好(喜欢)、如(好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
    根据【甲】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采用现身说法的方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可谓是语重心长;根据【乙】文“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可知,师旷用形象的比喻,让晋文公明白无论什么时间来学习都不晚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十六、14. D 15. B 16.又作九层山炉/镂为奇禽怪兽/诸灵皆自然运动。
    17.①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②这种技法后来绝迹(消失),到了丁缓才又重新承继(做)它。
    18.①.思维严谨、心思缜密②.手法精妙,手艺高超
    【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交替,轮流/另,另外;B.名词作状语,“用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C.断绝,失传/极,最;D.名字/名字;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动词,成为/为此;B.用/用;C.代词,指香炉的做法/助词,的;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丁缓还做过九层博山香炉,上面刻有奇禽怪兽,极尽各种灵巧奇异之能事,并且都能自己转动。“又作九层山炉”主语为丁缓,“诸灵皆自然运动”为完整句子,故断句:又作九层山炉/镂为奇禽怪兽/诸灵皆自然运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字平如砥: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2)法:技法。绝:消失。更:再,又。为:做。
    【1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甲】文“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毕昇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且在过程中不断尝试,体现出毕昇思维严谨、心思缜密的特点;
    由【乙】文“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华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更始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又作七轮扇,连以七轮,大皆径尺,并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皆生风寒焉”等内容可知,丁缓设计巧,技艺精,体现出丁缓是个手法精妙,手艺高超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乙】长安有位能工巧匠叫丁缓的,做了个常满灯,灯上雕刻了七条龙、五条凤,又加上芙蓉莲藕等奇异的纹饰。他还做过卧褥香炉,又叫被中香炉。这种香炉的做法本来出自房风,后来技术失传,直到丁缓开始才又能制作。香炉上安了一种机轮,可以四周转动,但炉身却总是平直不倒,可以放在被褥中,所以取了这个名字。丁缓还做过九层博山香炉,上面刻有奇禽怪兽,极尽各种灵巧奇异之能事,并且都能自己转动。他还做过七轮扇,有七个轮子相连,轮子大得直径都超过一丈,相互衔接,一个人转动七轮扇,扇出来的风使满屋子的人都冷得打抖。
    十七、16. D 17. B
    18.(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寇准刚考中进士,怎么可以欺骗君王呢?
    19.示例一: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可以提高品位,使我们广博、文明、儒雅。《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吕蒙接受孙权的劝说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可以使人进步,所谓“开卷有益”。
    示例二:读书学习会对一个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吕蒙接受孙权的劝说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示例三: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甚至达到让人不可置信的效果。《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发现吕蒙通过读书进步就是个极好的例子。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就是这个道理。
    20.孙权劝说吕蒙“不可不学”,这是直截了当的劝说方式;张咏是告诉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让寇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不学无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委婉的劝说方式,间接劝学。《孙权劝学》主要以语言描写为主,直接对话方式劝说;《寇准传》主要以叙述的为主,张咏并未直接告诉寇准学习的重要性,间接劝学。
    【解析】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实词的意思。
    A.于是,就/才;B.推辞/辞别;C.助词,不翻译/助词,的;D.等到/等到;故选D。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未直接表明孙权劝学的结果,而是通过对话反映出来的吕蒙学识的进步来侧面展现孙权劝学之后,吕蒙就学的显著成效,因此并非正面衬托;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古今异义词,此处意思为历史;耳:罢了;
    (2)方:刚刚;进取:古今异义词,此处意思是考中进士;邪:表疑问语气;注意此句要翻译出反问语气。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应用。
    【甲】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意思是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可知,吕蒙的语言表达和见识都与之前有明显提升,可见学习能够增长一个人的见识和才干;“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意思是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可知,鲁肃再次见到孙权,十分赞赏和惊奇,可见,学习能够是一个人进步达到令人惊奇的地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意思是: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可见通过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据此作答。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指出“学”的必要性,劝说方式直截了当;根据【乙】文“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可知,张咏并未直接告诉寇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让他自己发现,劝说方式委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片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
    当初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说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适逢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咏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没有明白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大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
    十八、13.①.多②.洗③.更加④.本来
    14.(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
    15.【甲】文借赞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借养鸟表现作者追求独立、自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3)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4)句意: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的。固:本来。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尝:曾经;但:只是;道:方法。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可知,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
    乙文从“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中可知,作者所持的养鸟之道是放归自然,让鸟儿享受自由,可见,作者借养鸟表达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之前)所说不应该把鸟关在笼子里养,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
    想要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几百棵树围绕着房屋,枝叶茂盛,疏密有致。(每日)天将亮时,从睡梦中刚刚醒来,还在被褥里翻来覆去时,可以听到一片鸟叫声,(就)好像听到《云门》《咸池》等乐曲的演奏声。等到起身穿好衣服,看到它们展翅高飞,一下子飞来又一下子飞去,眼睛看也看不过来,(享受到的这种乐趣)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的。
    大概人生的乐趣,就是把天地当作园地,把江河当作水池,各自顺着自己的天性,这是最大的快乐!

    相关试卷

    专题08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 文言文阅读测试卷(课内外对比阅读):

    这是一份中考 文言文阅读测试卷(课内外对比阅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原卷板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