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作家阅读专练(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余华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作家小说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余华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作家小说专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余华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余华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突出族合训练与巩国已有成果相结合;
第二,强化备题规范意识与指导答题技巧相结合;
第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课合训练。主要就是以完基的古文阅读题(高考成题与自主设计题相绝合)为材料。主要是养成学生基体阅读能力,强化语感能力,强化语境推新能力。
2、孔国已有成系。主要是指有计划地得一轮复习的系统知识分解设题。
3、强化答题规范意识。主要是指古文翻译中的“采点意识”与“潘照意识”。
4、指导答题技巧。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国有的知识推断调的意义与用法。选用资料应该是由课内延伸到渠外。
2024年高考语文余华小说专练
余华作品: 《文城》
《一个地主的死 》
《许三观卖血记》
《黄昏里的男孩》
《活着 》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城(节选)
余华
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尽管鹅毛一样的密花很快就将屋顶和街道覆盖成了白色,人们仍旧相信大雪在天亮之前就会停止,日出的光芒会让积雪慢慢融化。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此后的十八天里,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灰白的天空始终笼罩溪镇。
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当时的林祥福棉袍的下摆卷起后包住胸前棉兜里的女儿,行走时小腿深陷积雪之中,飞扬的雪花染白了他的头发,也染白了他的衣服,使他沉没在白色的静谧之中。
林祥福在见不到人影的街上前行,女儿在怀中啼哭,这是饥饿的声音。他一边艰难行走一边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如果他听到这样的哭声,就会去敲开那家的屋门。进屋后他的右手伸过去,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乞求地看着正在哺乳的女人,她们的男人从他手掌上拿走铜钱,拿走铜钱就是同意他的请求,他的脸上立刻掠过一丝欣慰的神色。他取下胸前的棉兜,将女儿递过去,看到女儿终于到达那些女人温暖的胸怀,他的体内就会出现一股暖流。
雪冻的溪镇,每一天的黎明从灰白的天空里展开,每一天的黄昏又在灰白的天空里收缩,来到的黑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光,溪镇陷入深渊般的漆黑之中。
溪镇的人们开始觉得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将会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会像他们的生命一样持续下去,于是悲观的情绪越过腰门穿过屋门袭击他们了,他们时常怀疑地说,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见到阳光。这样的情绪如同瘟疫一样蔓延,林祥福推门而入时,溪镇的男人差不多都会用可怜的声调问他:
“这雪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林祥福摇摇头,他不知道。怀抱女儿的林祥福走遍了溪镇,用手指敲开一扇又一扇屋门。溪镇的女人在面对雪冻时,比男人坚强和平静,尽管她们脸上都挂着麻木的表情,可是她们一如既往操持家务。正是她们在屋内的走动,使林祥福感受到雪冻的溪镇仍然有着人间气息。
这一天,林祥福来到了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家中。顾益民的买卖多而广,既是本地钱庄的主人,也是西山金矿的主人,还在溪镇、沈店等地开设多家绸缎商号,专与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绸缎掮客来往,与其他商号坐收其利不同,他的伙计时常带着货样走街串巷招揽顾客。
林祥福初次见到这位三十来岁的男子时,不知道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仍然是婴儿的哭声指引他来到这气派的深宅大院,林祥福走过一段又高又长的围墙时,看见里面的大树戴满积雪。朱红大门没有紧闭,留出一条门缝,让他看见里面庭院的积雪已被清扫,婴儿的哭声就是从那里隐约传来,林祥福迟疑之后走了进去。
他走到宽敞的大堂,两根粗壮的圆柱支撑着上面的横梁,有十多人分坐在两旁的椅子里,六个炭盒分成两排,供他们烤火取暖,一个清瘦黝黑的男子坐在正面主人的位置上。他们正在议论什么,看见林祥福走进来,停止了说话,诧异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林祥福伸出放有一文铜钱的右手,说出自己的来意后,顾益民,就是那位清瘦的男子扭头对一位仆人说:
“叫奶妈过来。”
仆人进去后,奶妈出来了,一个体态丰满的女人走到林祥福面前,她淡漠地看了一眼林祥福手掌里的铜钱,接过他的女儿,转身走回里面的房间,林祥福的手仍然伸在那里,奶妈没有拿走他的铜钱。案厅里的人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前才的话题。林祥福听着他们飞快的语速,是议论持续了十五天的雪冻。
坐在这个大堂里的都是溪镇有身份的人,他们说应该拿出三牲来祭祀苍天,他们似乎信心十足,认为祭拜苍天之后大雪就会停止。同时他们又在唉声叹气,说牲口都已冻死,不知道谁家还有活的。
林祥福看见这些男人说话时都是弯身凑向炭盆,只有这位清瘦的顾益民笔直坐在椅子里,他的双手没有伸向炭盒,而是搁在椅子的扶手上,嘴里哈出的热气在他脸上消散,他一直在凝神静听。
这时候奶妈出来了,林祥福从她手中接过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奶妈离去后,那文铜钱仍然在林祥福手掌上,这使他有些苦恼。顾益民注意到了林祥福的处境,向他微微点了点头,林祥福知道应该将这一文铜钱放回口袋了。
顾益民说话了,这位神情严肃的男子说话时的语气不容置疑,他说:“祭天的燔柴和三牲我已准备好,城隍阁的道士我也去说过了,明天就可以祭拜,就看能祭拜多久。这一次祭拜不同于平常祭日、祭月、祭祖、祭土地,不是一日的祭拜就可收效的,常言道日久见人心,天也是一样的。”
此后的第三天,林祥福怀抱饥饿中的女儿,从只有白雪没有人影的街上走到城隍阁前的空地时,雪停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补叙了“顾益民的买卖多而广”,为下文的“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不容置疑”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多次写林祥福右手里的“一文铜钱”和突出顾益民“双手没有伸向炭盆”。
C.小说多次提到“雪”,它既了营造静谧、悲凄的氛围,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还从侧面衬托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D.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7.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白的天空”反复出现,有着特殊的节奏感和语言美。
B.“展开”“收缩”“陷入”三个词动感十足,有冲击力。
C.句式长短交错,语言简洁流畅,读来没有烦冗拖沓之感。
D.“深渊般的漆黑”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新奇的想象力。
8.林祥福在溪镇为女儿乞讨奶水,小说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4分)
9.有评论认为,《文城》写出了动荡时代的传奇性,请分析“传奇性”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案:
6.A 7.D
7.8.①林祥福带着女儿乞讨奶水,此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脉络清晰;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后文顾益民等祭天救灾的事情;③表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困难的情况;④借助林祥福的视角,动态地展现出溪镇的自然和社会风貌。
9.①溪镇入冬以后的第一场大雪连下了十八天,渲染出了传奇的环境;②林祥福在大雪天里不停地为女儿乞讨奶水,展现出了传奇的人物经历;③经过顾益民等人的祭拜,当林祥福怀抱女儿走到城隍阁时,雪竟然停了,写出了传奇的故事情节。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补叙”应是“插叙”。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深渊般的漆黑”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把漆黑比作“深渊”,不是比拟手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林祥福在见不到人影的街上前行,女儿在怀中啼哭,这是饥饿的声音”“怀抱女儿的林祥福走遍了溪镇,用手指敲开一扇又一扇屋门”“这一天,林祥福来到了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家中”“此后的第三天,林祥福怀抱饥饿中的女儿,……雪停了”可知,林祥福带着女儿乞讨奶水,此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脉络清晰。
②结合“坐在这个大堂里的都是溪镇有身份的人,他们说应该拿出三牲来祭祀苍天,他们似乎信心十足,认为祭拜苍天之后大雪就会停止。同时他们又在唉声叹气,说牲口都已冻死,不知道谁家还有活的”可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后文顾益民等祭天救灾的事情。
③结合“当时的林祥福棉袍的下摆卷起后包住胸前棉兜里的女儿,行走时小腿深陷积雪之中,飞扬的雪花染白了他的头发,也染白了他的衣服,使他沉没在白色的静谧之中”“进屋后他的右手伸过去,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可知,表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困难的情况。
④结合“溪镇的女人在面对雪冻时,比男人坚强和平静,尽管她们脸上都挂着麻木的表情,可是她们一如既往操持家务。正是她们在屋内的走动,使林祥福感受到雪冻的溪镇仍然有着人间气息”可知,借助林祥福的视角,动态地展现出溪镇的自然和社会风貌。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尽管鹅毛一样的密花很快就将屋顶和街道覆盖成了白色,人们仍旧相信大雪在天亮之前就会停止,日出的光芒会让积雪慢慢融化。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此后的十八天里,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灰白的天空始终笼罩溪镇”可知,溪镇入冬以后的第一场大雪连下了十八天,渲染出了传奇的环境。
②结合“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当时的林祥福棉袍的下摆卷起后包住胸前棉兜里的女儿,行走时小腿深陷积雪之中,飞扬的雪花染白了他的头发,也染白了他的衣服,使他沉没在白色的静谧之中”可知,林祥福在大雪天里不停地为女儿乞讨奶水,展现出了传奇的人物经历。
③结合“此后的第三天,林祥福怀抱饥饿中的女儿,从只有白雪没有人影的街上走到城隍阁前的空地时,雪停了”可知,经过顾益民等人的祭拜,当林祥福怀抱女儿走到城隍阁时,雪竟然停了,写出了传奇的故事情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地主的死(节选)
余华
青草一直爬进了水里,从岸边出发时显得杂乱无章,可是一进入水中它就舒展开来,每一根都张开着,在这冬天碧清的湖水里摇晃,犹如微风吹拂中的情景。王香火看到阳光在湖面上转化成了浪的形状,它的掀动仿佛是呼吸正在进行。
已经走过了最后的一座桥,那些木板即将溃烂,过久的风吹雨淋使它们被踩着时发出某种水泡冒出的声响,这是衰落的声响,它们丧失了清脆的响声,将它们扔入水中,它们的命运会和石子一样沉没,即便能够浮起来,也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兵一个一个从地上站起来,拍打身上的尘土,指挥官吆喝了一声,这些日本兵慌乱排成了两队,将枪端在了手上。翻译官问王香火:“到松篁还有多远?”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心想。现在,他已经实实在在地站在孤山的泥土上,这四面环水的孤山将是结束的开始,唯有这座长长的木桥,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不久之后,这座木桥也将消失。他说:“快到了。”翻译官和日本兵指挥官说了一阵,然后对王香火说:
“太君说很好,你带我们到松篁后重重有赏。”
王香火微低着头,从两队日本兵身旁走过去,那些因为年轻而显得精神抖擞的脸沾满了尘土,连日的奔波并没有使他们无精打采,他们无知的神态使王香火内心涌上一股怜悯。他走到了前面,走上了一条可以离开水的小路。
王香火此刻的走去已经没有目标,只要路还在延伸,他就继续往前走,四周是那样的寂静,听不到任何来到的声音,只有日本兵整齐的脚步和他们偶尔的低语。
翻译官说:“这他娘的是什么地方?”
王香火没有搭理。日本兵习惯地跟上了他,翻译官左右看看,满腹狐疑地说:“怎么越走越不对劲。”
过了一会,他们又走到了湖边,王香火又见到岸边的青草爬入湖水后的情景,湖面出现了一片阴沉,仿佛黑夜来临之时,而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
他听到身后一个日本兵吹起了口哨,起先是随随便便吹了几声,而后一支略有激昂的小调突然来到,向着阴沉的湖面扩散。王香火不禁回头张望了一下,看了看那个吹口哨的日本兵,那张满是尘土的脸表情凝重。年轻的日本兵边走边看着湖水,他并不知道自己吹出了家乡的小调。逐渐有别的日本兵应声哼唱起来。这支行走了多日的队伍,第一次让王香火没有听到那“沙沙”的脚步声,汇合而成的低沉激昂的歌声,恍若手掌一样从后面推着王香火。现在,王香火远远看到了那座被拆毁的木桥,它置身于一片阴沉之中,断断续续,像是横在溪流中的一排乱石。看着宽阔湖面上断裂的木桥,王香火凄凉地笑了笑。
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时候,那片遮住阳光的云彩刚好移过来,明亮的湖面顿时阴暗下来,对岸的孤山看上去像只脚盆浮在水上。当地的人开始在拆桥了,十多条小船横在那些木桩前,他们举着斧子往桥墩和桥梁上砍去,那些年长日久的木头在他们砍去时,折断的声音都是沉闷的。
这情景让孙喜觉得十分有趣,他看着这群乱糟糟的人,在湖上像砍柴一样砍着木桥。孙喜听到离他最近一条船上的人在说:“要是他们把船丢给日本人,我们全得去见祖宗。”
孙喜笑了笑,朝他们喊:“喂,我家少爷过去了吗?”
“你家少爷是谁?”
“安昌门外的王家少爷。”
“噢——,过去啦。”
孙喜心想我可以回去禀报了,就转身朝右边的大路走去。那人喊住他:“喂,你往哪里走?”“我回家呀。”孙喜回答,“去洪家桥,再去竹林。”
“拆掉啦。”那人笑了起来,“那边的桥拆掉啦。”
“拆掉了?”
“不就是你家少爷让我们拆的吗?”
孙喜怒气冲冲喊起来:“那我他娘的怎么办?”
另一个笑着说:“问你家少爷去吧。”
“你们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看着那些小船在湖面上消失,转过身来对翻译官说。“这地方是孤山,所有的桥都拆掉了,你们一个也出不去。”
翻译官惊慌失措地喊叫起来,王香火看到他挥拳准备朝自己打来,可他更急迫的是向日本兵指挥官叽哩呱啦报告。
那些年轻的日本兵出现了惊愕的神色,对自己身陷绝境显得难以置信。指挥官走到王香火面前,举起拳头咆哮起来。王香火没有后退就摔倒在地。王香火用胳膊肘撑起身体,站了起来。翻译官给了王香火一耳光,王香火的脑袋摇摆了几下,翻译官说:“你他娘的不想活啦。”
王香火看着微微波动的湖水,对翻译官说:“是我让他们拆的。”
于是那队年轻的日本兵咆哮起来,他们一个个端上了刺刀,他们满身的泥土让王香火突然有些悲哀,他看到的仿佛只是一群孩子而已。指挥官向他们挥了挥手,又说了一些什么,两个日本兵走上去,将王香火拖到一棵枯树前,然后用枪托猛击王香火的肩膀,让他靠在树上,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他看到两个日本兵排成一行,将刺刀端平走了上来。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指挥官的一声吆喝下,日本兵迅速站起来端着枪排成两队,威严中尽显慌乱和悲哀。
B.王香火佩服这些年轻的日本兵连日奔波却依然精神抖擞,于是对他们产生了人道主义情感。
C.吹口哨的日本兵吹出的家乡小调,引起了部分日本兵的共鸣,整支队伍弥漫着一股厌战情绪。
D.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香火推断所有的桥都拆掉了,才敢说出“你们到不了松篁了”这样的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王香火“到不了松篁了”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四面环水的孤山的环境描写,为小说结尾处日本兵惊慌失措陷入绝境埋下了伏笔。
B.小说在表现战争带给人伤痛的同时,也穿插描写了日本兵唱着低沉激昂的家乡歌曲,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温情与怜悯。
C.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目的是找他家少爷,对当地人拆木桥抵抗日本兵并不关心,这种置身事外的冷漠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相近。
D.无论是叙写当地人砍桥,还是刻画日本兵咆哮,抑或是描写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作者都用强烈而浓厚的叙述笔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
8.小说多次提到“阳光”,请分析文中“阳光”的作用。(4分)
9.小说中王香火和孙喜两个人物几乎同时的活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D 7.D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阳光照射的四面环水的孤岛上。②推动情节的发展:“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是王香火再次来到岸边的时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③含有一定的寓意:结尾王香火即将被杀时,“阳光突然来到了”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9.①叙述视角的转换,引导读者多角度理解王香火的行为。②平行叙述,并行推进。交待王香火遇难的前因后果。③让王香火和长工孙喜进行对比,凸显了王香火的家国大义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威严中尽显慌乱和悲哀”错误,根据原文“指挥官吆喝了一声,这些日本兵慌乱排成了两队,将枪端在了手上”可知,日本兵慌乱排队的情节既不“威严”,更无法推断出“悲哀”。
B.“王香火佩服这些年轻的日本兵连日奔波却依然精神抖擞,于是对他们产生了人道主义情感”错误,根据原文“那些因为年轻而显得精神抖擞的脸沾满了尘土,连日的奔波并没有使他们无精打采”可知,精神抖擞是因为年轻不怕累,是从王香火的视角的客观呈现,没有佩服的意思;由原文“他们无知的神态使王香火内心涌上一股怜悯”可知,王香火是因为他们年轻无知而产生人道主义情感。
C.“吹口哨的日本兵吹出的家乡小调,引起了部分日本兵的共鸣,整支队伍弥漫着一股厌战情绪”错误。根据原文“身后一个日本兵吹起了口哨,起先是随随便便吹了几声,而后一支略有激昂的小调突然来到,向着阴沉的湖面扩散……他并不知道自己吹出了家乡的小调。逐渐有别的日本兵应声哼唱起来……”可知,日本兵只是无意中吹起小调,别人跟着应和,没提到反战情绪,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作者都用强烈而浓厚的叙述笔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错误。相反,作者的叙述偏冷静客观,比如写王香火的死,“他看到两个日本兵排成一行,将刺刀端平走了上来。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没有过多渲染情绪。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写阳光,“王香火看到阳光在湖面上转化成了浪的形状,它的掀动仿佛是呼吸正在进行……这四面环水的孤山将是结束的开始”,“阳光”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阳光照射的四面环水的孤岛上。
第二次写阳光,“过了一会,他们又走到了湖边,王香火又见到岸边的青草爬入湖水后的情景,湖面出现了一片阴沉,仿佛黑夜来临之时,而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这是王香火再次来到岸边的时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第三、四次写阳光“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时候,那片遮住阳光的云彩刚好移过来”,结尾王香火即将被杀时,“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两处都含有一定的寓意:乌云终究挡不住阳光,胜利一定会到来,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这情景让孙喜觉得十分有趣,他看着这群乱糟糟的人,在湖上像砍柴一样砍着木桥。孙喜听到离他最近一条船上的人在说:‘要是他们把船丢给日本人,我们全得去见祖宗。’”“孙喜心想我可以回去禀报了,就转身朝右边的大路走去。那人喊住他:‘喂,你往哪里走?’‘我回家呀。’孙喜回答,‘去洪家桥,再去竹林。’‘拆掉啦。’那人笑了起来……‘不就是你家少爷让我们拆的吗?’”,通过孙喜的视角,可以引导读者渐次明白之前的一些叙述及王香火的心理行动变化。
分别从二人的视角平行叙述,并行推进,“不就是你家少爷让我们拆的吗?”“是我让他们拆的”一是交代王香火领着日军到绝地,一是交代王香火让人们拆桥,从而让读者明了王香火遇难的前因后果。
王香火“这地方是孤山,所有的桥都拆掉了,你们一个也出不去”,向死而进;长工孙喜“那我他娘的怎么办”,知难而骂。一个是为民族为国家,一个只想着自己,二者对比,凸显了王香火的家国大义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许三观出门去了轮船码头,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天中午的时候,许三观来到了林浦,他沿着那条穿过城镇的小河走过去,他看到林浦的房屋从河两岸伸出来,一直伸到河水里。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从河边的窗户看进去,他看到林浦的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
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水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手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
坐在河边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许三观,他们打开窗户,把身体探出来,看着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上,一碗一碗地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哆嗦,他们就说:
“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没见过像你这么口渴的人,你为什么要喝河里的冷水,现在是冬天,你会把自己的身体喝坏的。你上来吧,到我们家里来喝,我们有烧开的热水,我们还有茶叶,我们给你沏上一壶茶水……”
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
“不麻烦你们了,你们都是好心人,我不麻烦你们,我要喝的水太多,我就喝这河里的水……”
他们说:“我们家里有的是水,不怕你喝,你要是喝一壶不够,我们就让你喝两壶、三壶……”许三观拿着碗站了起来,他看到近旁的几户人家都在窗口邀请他,就对他们说:
“我就不喝你们的茶水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已经喝了四碗水了,这水太冷,我有点喝不下去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吃了盐就会又想喝水了。”
他们听了这话觉得很奇怪,他们问:
“你为什么要吃盐?你要是喝不下去了,你就不会口渴。”
许三观说:“我没有口渴,我喝水不是口渴……”
他们中间一些人笑了起来,有人说:
“你不口渴,为什么还要喝这么多的水?你喝的还是河里的冷水,你喝这么多河水,到了晚上会肚子疼……”
许三观站在那里,抬着头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我就告诉你们,我喝水是为了卖血……”
“卖血?”他们说,“卖血为什么要喝水?”
“多喝水,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身上的血多了,就可以卖掉它两碗。”
许三观说着举起手里的碗拍了拍,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他们又问:
“你为什么要卖血?”
许三观回答:“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
有人打断他:“一乐是谁?”
“我儿子,”许三观说,“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了眼泪,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许三观向他们伸出了手,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盐?”
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许三观看着盐和热茶,对他们说:
“这么多盐,我吃不了,其实有了茶水,没有盐我也能喝下去。”
他们说:“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下次卖血时还用得上。茶水你现在就喝了,你趁热喝下去。”
许三观对他们点点头,把盐放到口袋里,坐回到刚才的石阶上,他这次舀了半碗河水,接着拿起一只茶壶,把里面的热茶水倒在碗里,倒满就一口喝了下去,他抹了抹嘴巴说:“这茶水真是香。”
许三观接下去又喝了三碗,他们说:“你真能喝啊。”
他站起来说:“其实我是逼着自己喝下去的。”
说完,许三观向两边房屋窗口的人,还有站在石阶上的人鞠了躬,他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也没什么能报答你们的,我只有给你们鞠躬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第一段列举地名时没有使用省略号,全部列举出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和“林浦的居民蒸腾的热气”形成对比,衬托出许三观的孤独、艰辛和绝望。
C.小说节选部分并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采用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将读者带入其中。
D.本文的人物除了许三观都没有交代名字,一是符合情节真实的需要,同时也突出了林浦热情、善良、朴实的民风,丰富了主题。
8.小说三处划线句子都写到许三观的“笑”,表现的人物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自序中说,“作者不是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倾听者……让书中人物自己说话。”请谈谈本文塑造人物时,作者如何让人物“自己说话”的。(6分)
答案:
7、B
【解析】“绝望”错,他对自己卖血去上海给孩子治病的意志十分坚定,尽管很渴望羡慕温暖和食物,但也绝非“绝望”之情。
8、①写出许三观向居民炫耀自己卖血心得的开心和骄傲。②写出许三观想到自己“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的欣慰,以及对居民关心的感激之情。③写出许三观受到居民夸赞时的尴尬和自己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
9、①动作描写。如许三观明知水很凉却“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许三观卖血救子的坚持和倔强。②语言描写。如“你们都是好心人”表达许三观对居民的感激之情,塑造了许三观懂得感恩的淳朴形象,林浦居民提醒许三观“到了晚上会肚子疼”写出对许三观的关心,塑造了林浦居民的善良形象。③侧面描写,通过林浦居民的眼写出许三观的“怪”,又通过许三观的眼写出林浦居民的热情和善良。④环境衬托。“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熔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写出许三观对一路卖血去上海充满信心,塑造了许三观乐观形象,“他看到林浦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写出许三观对食物和温暖的渴望、羡慕,塑造了许三观孤独、饥饿、可怜的形象。
【解析】
8、第一次笑是“多喝水,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身上的血多了,就可以卖掉它两碗”,是他为自己想出的卖血的“招数”,能多得些钱给孩子治病而感到开心的笑;第二次笑“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了眼泪,他流着眼泪对他们微笑”,是他想到卖血能让孩子治病的欣慰之情,以及对这些居民如此关心自己的感动;“他们说:‘你真能喝啊’”让许三观感到“不好意思”,体现他受到夸奖的尴尬;“他站起来说:‘其实我是逼着自己喝下去的’”,表达出他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的。
9、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如文中的语言“你为什么要喝河里的冷水,现在是冬天,你会把自己的身体喝坏的。你上来吧,到我们家里来喝,我们有烧开的热水,我们还有茶叶,我们给你沏上一壶茶水”,写出居民们善良好心,“你们都是好心人”写出许三观的感激;动作描写如“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手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写出许三观为了多卖血给孩子治病的坚决。也有侧面描写,如“坐在河边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许三观,他们打开窗户,把身体探出来,看着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上,一碗一碗地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哆嗦”“他们听了这话觉得很奇怪”,通过林浦人们的感受来塑造许三观“怪”的形象;许三观多次说林浦居民是好心人,也塑造林浦居民的热心善良;此外还有环境衬托,如“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从河边的窗户看进去,他看到林浦的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闪闪发亮”暗示着许三观觉得卖血救子的路一定是行得通的光明前途,此外也烘托出他对居室内温暖的食物的渴望与羡慕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去看那个男孩,男孩正仰着脸看他,他看到男孩的脸上都是泥土,男孩的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似乎是被他刚才的话吸引了。男孩的表情让孙福兴奋起来了,他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打断他的一只手,哪只手偷的,就打断那只手……”
孙福低头对男孩叫了起来:“是哪只手?”
男孩浑身一抖,很快地将右手放到了背后。孙福一把抓起男孩的右手,给四周的人看,他对他们说:“就是这只手,要不他为什么躲得这么快……”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咔”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说着,孙福伸手把男孩提了起来,他看到男孩因为疼痛而紧闭着眼睛,就向他喊叫:“睁开来,把眼睛睁开来。”
男孩睁开了眼睛,可是疼痛还在继续,他的嘴就歪了过去。孙福踢了踢他的腿,对他说:“走!”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他看到有几个人跟了过来,就对男孩说:“你喊叫,你就叫‘我是小偷’。”
男孩看看孙福,没有喊叫,孙福一把抓起了他的左手,捏住他左手的中指,男孩立刻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说:“声音轻啦,响一点。”
男孩看看孙福,然后将头向前伸去,使足了劲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看到男孩的血管在脖子上挺了出来,他点点头说:“就这样,你就这样喊叫。”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这天晚上,孙福像往常一样,去隔壁的小店打了一斤黄酒,又给自己弄了两样小菜,然后在八仙桌前坐下来。这时,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孙福就坐在窗前的黄昏里,慢慢地喝着黄酒。
在很多年以前,在这一间屋子里,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那时候这间屋子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儿子,在这间屋子里没完没了地说着话。
后来,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里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儿子了。到了晚上,在炎热的黑暗里,他们相对而坐,呜咽着低泣。
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
就这样,孙福独自一人,过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张已经泛黄了的黑白照片,贴在墙上,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
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福对男孩的报复,可能会改变男孩的人生道路,使得男孩彻底看清人性的恶,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
B.孙福真正恨的不是男孩,而是小偷的行径,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使得他生活破裂,丧失希望。
C.“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天真以及在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对前途无比的迷茫。
D.男孩因偷了苹果而遭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孙福借“我是为他好”的名义进行惩罚报复,这是在向弱者释放自己内心的无端的“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题目“黄昏”和“男孩”,一明一暗,一强一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给文章增添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男孩,体现出男孩的无助与迷茫,也暗示了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C.文章语言生动传神,重在环境描写,旨在渲染凄冷、压抑、悲伤的氛围。
D.三个“不知道”的连用写出路人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出人性的自私冷漠。
8.文章最后一段对孙福一家照片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叙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答案:
6.D 7.C
8.①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暗示了孙福残忍对待男孩的原因;
②曾经和洽温馨的生活与当下凄苦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更能凸显出孙福的冷酷阴暗的人格;
③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的无力与羸弱。
9.①从人物塑造上,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
②从叙事场景上,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
③从语言表达上,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错误,孙福对男孩的报复,可能会改变男孩的人生道路,男孩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孙福”,选项说“注定会成为”太绝对。
B.“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错误,文章说“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的儿子是溺水而死,并不是“小偷偷走了”。
C.“男孩的天真”错误,“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无助和迷茫,并非“天真”。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重在环境描写”错误,文章只有简单的环境描写,如“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本文的环境描写不是重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照片中的场景是和睦温馨、幸福美好的,文章最后一段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一切却因儿子不幸遇难、妻子与人私奔改变了,孙福因此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怜悯心,借此暗示了孙福对待男孩特别残忍的真正原因。
孙福曾经的生活是幸福美满、温馨有爱的,有妻儿的陪伴;现在的生活是凄凉孤苦、无依无靠的,妻儿先后离他而去。前后生活状态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加揭露出孙福的冷酷阴暗、恃强凌弱的人格特点。
“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曾经的照片是如此的美好,孙福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如今一切物是人非,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述手法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小商贩,他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怜悯心,直接拒绝了男孩的求助。他凶狠残暴、恃强凌弱,看到男孩偷自己的水果后,追上去挥手就打,并卡住男孩的脖子,让男孩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与阴暗。
从叙事场景上来看,文章写“孙福看到……,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咔’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文章通过多次反复出现的血淋淋的、让人不忍直视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任何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如男孩被抓到后还被逼着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并且一直吐到“连唾沫都没有了”,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在围观,却几乎无人帮忙,凸显出人性的冷漠、残酷,加深了小说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人们对男孩的围观,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这是社会的疾病,多年过去,仍未治愈,作者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显示了小说的深刻性,凸显了批判性,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 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熟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 呱呱,呱呱!
二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 你把腰哭疼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B.文本一中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8.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6分)
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6分)
答案:
7.A
8.①从语言看:剧本改编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同时也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而小说主要通过叙事性语言来讲述故事。
②从情节来看: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9.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
②让“我”充当人生悲剧和不幸经历的讲述者,从而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
③让“我”充当故事经历者,让作者借助“我”来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使情感的抒发没有任何阻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A.“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有误。文本一小说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文本二没有体现。文本一中丰富的比喻体现在“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雪景的描写上,从凤霞死时“那天雪下得特别大,”“雪花飘着落下来”,到回家路上的雪景“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再写回凤霞家以后外面的雪景“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第二天回家的雪景“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最后下葬时“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通过典型的雪景,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是小说表现人物及主题非常重要的要素。而文本二当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凸显戏剧的矛盾冲突来表达主题,二者的表达追求并不一样。
故选A。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①剧本改编基本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矛盾冲突,舞台上的台词是剧本改编最重要的内容,材料二的改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凤霞的死,以及她的死给家庭带来的伤痛,是通过福贵和二喜的对话体现出来的。有一些必须呈现的内容,可以通过舞台说明来体现,比如加入的苦根的声音,周围的环境等。而小说中,主要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等。如材料一中,对话非常少,只有福贵和二喜的寥寥几句对话,其他内容都是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来完成的。
②小说的时间跨度可以从凤喜的死,持续到她入葬,空间上也从经历了医院—回家路上—凤喜家—富贵家—墓地的多次转变,而剧本改编的内容由于舞台范围的限制,故事集中在福贵和二喜拉着凤喜回家的路上这一时空范围内,和小说相比,就没有呈现回到凤喜家和福贵家的内容,时间跨度相对小说而言也小得多。
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称及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没有任何阻挡”是余华序言中所说的使用第一人称“我”实现的。
②“我”是悲剧的亲历者,故事情节利用“我”来讲述,就是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件,情节上不仅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叙述上也没有任何隔阂,情节叙述可以流畅而没有阻挡。
③第一人称“我”作为亲历者,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这篇文章就大量使用心理描写,抒发福贵对于失去凤喜的痛苦,这是第三人称无法实现的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新鲜复杂的世界,我只是一个在年龄上迈入成年而在心理上却还是充满童真的少年。
B.“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说明“我”对于此次的远行并未预设目的地,这是一场没有方向的远行。
C.在经历一系列不合情理的“糟心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
D.当“我”奋不顾身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因为他明白面对暴力群体,弱小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B.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充分体现重复的特点,不仅中心事件如“寻找旅店”和“遇到汽车”贯穿始终,而且还有细节上的重复。
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引人深思。
D.语言的陌生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写刚长出的胡须“迎风飘飘”,超乎寻常的夸张表达,让人感受到少年即将远行的快乐。
8.先锋派小说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特点,解释文中多次出现的“旅店”的多重含义。(4分)
9.“突发事件”往往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火烧草料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等,这篇小说里的“抢苹果”也是一个“突发事件”,结合全文,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案:
6.C 7.A
8.示例:①象征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种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
②象征了“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9.①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引发读者深思。②使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司机的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和“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的线索是寻找旅店。小说也并非倒叙,结尾部分理解为补叙更合理。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文学作品形象意义的能力。
“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有一番感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象征着漂泊灵魂的栖息地。此时的“旅店”就被赋予了另一层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中,汽车已经修好了,可是走到半路“汽车抛锚了”,汽车的抛锚,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铺垫。而此后“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展现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这也引发事件继续往后发展。此后,“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说明司机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都能引发情节进一步发展,引发读者深思。
故事中,以司机、抢劫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象征着恶俗的世态。汽车抛锚之后遇到五个人,他们听说车上装的是苹果,“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在“我”阻拦他们的时候“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并且“我”告诉司机有人在抢劫,“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后面又有人来抢劫“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最后“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这样的荒诞情节形象地刻画了成人世界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物,展现了恶俗的世态。而对于“我”,根据原文“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等,充分展现了“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人物形象。这两方面的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
在荒诞性的描写中,呈现出强烈的冲突,“我”与司机的冲突,“我”与抢劫者的冲突。年轻的“我”坚持正义,阻拦抢劫,结果是被打,而且无法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甚至连汽车都拆卸了。“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从而获得成长。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王愿坚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作家小说专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王愿坚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王愿坚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海明威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作家小说专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海明威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海明威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作家小说专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