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展开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middt;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middt;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此外,该文本在学生认识元曲、感受元曲、探索元朝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其是学生在教科书中学习的第一首元曲,教学价值丰富。
学情分析
1、从知识体系来看,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语文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2、从学习方式来看,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自主学习为主,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
3、从学习要求来看,小学以识记背诵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以理解为主。
4,从审美能力来看,小学以感性为主,中学则提升要求,兼顾理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掌握元曲的相关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阅读与审美水平,学习本文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提高感受与写作能力。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探索世界的年龄,并且已经具备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定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对文言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其次,在情感上,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住校生活,对羁旅他乡的游子之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审美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意象”的基本特征
2、在朗读和品味中再现诗歌“意象”所构建的画面
3、拓展延伸 进一步增强对“意象”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在对比阅读中提出“意象”的概念
2、在画面描绘中体会“意象”的作用
3、在拓展延伸中增强对“意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想象秋天的画面 拓宽画面的内容 进而从感性上体会“意象”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意 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
枯 老 昏 孤独愁苦
人家 以乐衬哀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愁
夕阳 孤独渺小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意象”的基本特征
2、在朗读和品味中再现诗歌“意象”所构建的画面
3、拓展延伸进一步增强对“意象”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1、在对比阅读中提出“意象”的概念
2、在画面描绘中体会“意象”的作用
3、在拓展延伸中增强对“意象”的认识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支曲子,请大家细细听这首曲子的词,并体会一下这首曲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播放视频。
看完刚才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悲伤、惆怅)
悲伤分很多种,有失去亲友、骨肉分离、求而不得、背井离乡的不同的悲伤,这首曲子又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品读欣赏
教师:1)教师配乐朗诵,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元曲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
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2)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请两生有感情的朗读。
4)全班齐读(配乐)
三、早在唐代,诗人温庭筠曾写下一首《商山早行》,其中有这么两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有人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能受到了这两句诗的影响,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两首诗都使用了许多名词看上去很简单组合在一起却又不简单非常奇妙很有特色(注意:这里的“名词”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来,即使妙不可言也没关系)
四、分析课文了解意象
实际上这些名词就涉及到我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将要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它叫做“意象”(板书)。
1、简单介绍什么是意象
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描写对象(以具体景物为主,也可以是某个物件)
2、寻找课文中的意象,描绘意象所构建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名词?每一个都是意象吗?
明确:12个名词
“断肠人”是谁?(诗人自己)
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断肠人?猜一猜,他有什么伤心事?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困窘潦倒一生。五十入仕,但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在一次羁旅途中,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满上心头,他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而天涯则是环境,是大背景。
除此之外的10个名词都是意象
3)思考:这些意象形成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4)请学生依次描绘意象所构建的四幅画面(假设你就是在秋天的旷野中孤独行走的马致远)描绘步骤:1.找全景物;2.加修饰语;3.展开联想、想象;4.语言流畅生动(展示示范ppt)
教师起头:“这是一个寂静的秋末黄昏”(PPT展示四幅画面,独立思考后同学交流)
预设:(这里不作过多解释,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意象的作用)
画面一:路边的树木黯然的垂着头,似乎是想挣脱缠在身上的那干枯的枝条,一只只乌鸦在黄昏的空中盘旋,发出长长的凄厉的叫声。(PPT配画面)
提问:不仅仅有视觉的感受,甚至还有声音的传达,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了。而且,我觉得这位同学把意象中“枯”“老”“昏”三个字的感觉描绘的非常到位,这三个字的修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孤独、愁苦)能不能轻易换个字,比方说把“老”改成“大”怎么样?(“大”显示出的是生机和旺盛,不符合秋天的季节特征,也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画面二:我蹒跚的走过小桥,黄叶飘零,流水潺潺,炊烟袅袅,渐闻声响,远处的人家唤起我多少曾经的记忆?(PPT配画面)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原本是充满温情的意象,在这里的描绘有没有与前面画面的凄凉萧瑟相冲突?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比反衬。眼前的充满温情的意象,反而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思绪。
画面三:只感觉自己仿佛在这条古道上走了千年万年,西风吹得寒彻心扉,陪伴我的只有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PPT配画面)
明确:意象的选择仍然体现季节的特征与人物的心境“西风”能不能换成“清风”?“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营造出更加凄凉的氛围,秋风萧瑟,古道苍凉,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画面四:暗红色的夕阳慢慢西沉,大地一片静默。
提问:这九种景物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事物,作者通过什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明确: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主人公孤独的身影在广漠的背景中更显孤单和渺小。
本来是鸟禽归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我们的主人公却身处何方?
请用原句齐声回答------“断肠人在天涯”(PPT展示文字)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五、回看题目体会意象的作用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这要归功于什么的巧妙组合?
明确:意象。通过秋天意象的组合表现游子漂泊天涯的心境是这首小令最大的特色。
六、如果你也是异乡人,也在秋天的季节,你还能找到哪些类似课文中的意象?
如:
梧桐落叶 孤帆远去 鸿雁南飞 秋雨缠绵 晓风残月
七 、简单评价后进行小结:
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当时当地情感外化的体现,它们一起构成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意境。
每一个意象都可能代表一种心境,一个印记,一段故事。
意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古曲当中,它在现代诗歌、散文、歌词创作当中也是比比皆是。
下面,我们再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曲子吧!
八、欣赏歌曲《东风破》,注意歌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学生用笔写下来)
这些意象给你怎样的体会?
台词设计:先表扬学生找得又快又准,之后提到“古道”,真巧,这首歌与课文里面都出现了“古道”,这表明什么?原来他们表达的情感相似,所以不约而同都使用了这个意象,意象的使用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说不定哪一天你们的作文里面也会出现类似的意象呢!
九、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最后,再让我们带着情感将这首《天净沙秋思》齐背一遍。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1课时初步认识比热容pptx、加热水和煤油mp4、比较水沙石的比热容mp4、比较金属的比热熔冰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sw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