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化学(河北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化学(河北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生活中现象包含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57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S-32 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材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下列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丝绸围巾B.尼龙手套C.青花瓷碗D.青铜鼎
【答案】B
【详解】A、丝绸为天然纤维,属于天然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尼龙为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该选项符合题意;
C、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为铜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氢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入锌粒
C.倾倒稀硫酸D.收集氢气
【答案】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不符合题意;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B.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小
C.铜制作导线利用了它的导热性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答案】D
【详解】A、常温下,除汞外,其余金属都是固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的金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铜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回收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种途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A.2H:“2”表示两个氢元素B.:表示硫酸根离子
C.氦气:He2D.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B
【详解】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没有个数含义,故A错误;
B.硫酸根离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且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原子团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原子团符号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硫酸根的符号表示为SO4,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数字写在离子符号的右上角,且数字在前(是“1”时省略),正负号在后,因此硫酸根离子表示为,故B正确;
C.氦是稀有气体元素,由于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所以氖气的化学式就是表示氖元素的元素符号,即:He,故C错误;
D.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D错误。
故选:B。
5.据《科学》杂志报道,地塞米松是首个被证明能减少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药物。地塞米松是糖皮质类激素,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炎、抗毒、抗过敏、抗风湿,临床使用较广泛,地塞米松的化学式为C22H29FO5。下列关于地塞米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B.地塞米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2g
C.每个地塞米松分子由57个原子构成
D.地塞米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2:5
【答案】C
【详解】A、地塞米松由C、H、F、O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地塞米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2+29+19+16×5=392,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C、每个地塞米松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29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5个氧原子共57个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地塞米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6×5)=33:1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表),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B.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
C.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答案】C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 g,说明在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KNO3,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8 g KNO3,而①中只加入了10gKNO3,可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同理可知,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5g KNO3,而③中共加入了20gKNO3,可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也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实验可知,②中溶液有不溶解的硝酸钾,升温后③中溶液,硝酸钾全部溶解,所以溶液质量③>②,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 g,则1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0.45 g,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10 g+10 g-10.45 g=9.55 g,符合题意;
D、由图中实验可知,②④的溶液中都有KNO3剩余,所以②是20℃时KNO3的饱和溶液、④是10℃时KNO3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由于2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10℃时KNO3的溶解度,所以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④;由图中实验可知,②③中溶剂的质量相等,但③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多,则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②,所以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向实验室制取反应后的滤液,逐滴加入溶液。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如图(纵坐标m表示的是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滤液呈酸性B.ON段表示有气体生成
C.N、P点的pH相等,都为7D.Q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答案】D
【分析】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根据图像可看出,开始加入的10g碳酸钠溶液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随后加入的20g碳酸钠溶液是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即ON段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滤液中有盐酸剩余,溶液显酸性,故A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ON段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故B说法正确;
C、N点时,滤液中盐酸恰好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CaCl2;P点时,滤液中氯化钙恰好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因此图中N、P点溶液均显中性,pH相等都为7,故C说法正确;
D、Q点时,碳酸钠溶液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两种,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B.工业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D.夏季使用空调将温度调至最低
【答案】D
【详解】A、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水体的污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减少水体的污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D、夏季使用空调将温度调至最低,会浪费电能,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生活中现象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大雾形成B.光合作用C.干冰升华D.冰雪消融
【答案】B
【详解】A、大雾形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事实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和氧分子保持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B
【详解】A、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所以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由过氧化氢分子保持。A不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B正确;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中,而不是蔗糖分子分解。C不正确;
D、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大,不是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1.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迅速用水冲灭
C.为避免跳闸,将家里的空气开关摘除
D.当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将其拉开
【答案】A
【详解】A、若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转移到通风处,让患者吸入新鲜的空气,该选项做法合理;
B、酒精能溶于水,酒精着火时,不能用水冲灭,该选项做法不合理;
C、将家里的空气开关摘除,易发生火灾,该选项做法不合理;
D、当有人触电时,不能用手将其拉开,应用干燥的木棒等不导电的物体将人移开,该选项做法不合理。
故选A。
1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氢气、氮气、甲烷B.晶体:铁、冰、食盐
C.碱:苛性钠、纯碱、熟石灰D.绝缘体:陶瓷、石墨、油
【答案】B
【详解】A、氢气、甲烷具有可燃性,是可燃性气体,而氮气没有可燃性,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铁、食盐、冰都是晶体,故B选项符合题意;
C、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属于导体,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分析和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的pH一定大于7
B.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轻质球A、B靠近时互相排斥,所以A、B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则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详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碱性溶液的pH>7,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的pH一定大于7,正确;
B、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都是溶液且都无色透明,但不是所有溶液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错误;
C、轻质球A、B靠近时互相排斥,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错误;
D、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置,错误;
故选A。
14.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乙:配制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丙:瓶吞鸡蛋,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D.丁: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是由于球下方受到的压强增大
【答案】C
【详解】A、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天平不平衡,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量取液态时仰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瓶吞鸡蛋,是因为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该选项分析正确;
D、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是因为上方的气压减小,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29分。)
15.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无形变有形”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打开弹簧夹,向试管Ⅰ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关闭弹簧夹(保持导管口在液面以下)。
(1)试管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一段时间后有液体流入试管Ⅱ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使试管Ⅰ中压强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反应结束后,试管Ⅱ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无沉淀生成,试管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有大量气泡产生
(2)变大
(3)HCl+NaOH=NaCl+H2O
【详解】(1)试管Ⅰ中推入稀盐酸后,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故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
(2)Ⅰ中推入稀盐酸后,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加入的稀盐酸没过导管,气体无法通过导管排出,则试管内压强增大,将试管内液体沿导管压入Ⅱ试管中。所以产生试管Ⅰ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有液体流入试管Ⅱ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试管Ⅰ中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压强变大;
(3)试管Ⅱ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无沉淀生成,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消耗完了氢氧化钠,而没有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则进入Ⅱ中的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优先反应,且盐酸将氢氧化钠全部消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16.“稻花香里说丰年”——河北省曹妃甸稻鱼综合养殖试验区的农民朋友们就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在稻田中养鱼、养虾、养蟹,形成一季稻多样性发展。如图为该地稻鱼综合养殖系统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肉、虾肉、蟹肉中富含的营养素主要是 (选填“蛋白质”“糖类”或“维生素”)。
(2)水质偏硬会对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带来影响,生活中可以用 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
(3)闷热的夏天,鱼类常跳出水面呼吸的原因是 。
(4)若发现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叶子发黄,应适当追加施用_____(选填序号)。
A.钾肥B.氮肥C.磷肥
【答案】(1)蛋白质
(2) 肥皂水 煮沸
(3)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
(4)B
【详解】(1)鱼肉、虾肉、蟹肉中富含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
(2)水质偏硬会对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带来影响,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品水加入肥皂水,出现泡沫较多的为软水,反之则为硬水;生活中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
(3)闷热的夏天,鱼类常跳出水面呼吸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
(4)若发现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叶子发黄,应补充氮元素,故应适当追加施用氮肥,故选:B。
1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其中X为 ,Y为 。对比B和C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 。
(2)乙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 ;证明木炭和氧化铜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答案】(1)水/H2O 碘 不同种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集中火焰并提高温度 a试管内出现红色物质,b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1)甲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是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则其中X为水,Y为碘,对比AB即可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对比B和C中的现象,B中碘不溶于水,C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说明不同种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在高温条件下,碳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木炭和氧化铜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试管内出现红色物质,b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工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小组设计的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的过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省略)。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H的用途之一是 。
【答案】(1)CaCO3
(2)
(3)复分解反应
(4)灭火等(合理即可)
【分析】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则E为碳酸钙;化学小组设计的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的过程如图所示,A和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则A为碱,A和硫酸反应生成C和F,F和G反应可生成A,E(碳酸钙)可生成G和A,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A为氢氧化钙,F为水,G为氧化钙,H为二氧化碳,C为硫酸钙;B和C(硫酸钙)反应可生成C(碳酸钙)和D,可以为硫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钠,则B为碳酸钠,D为硫酸钠,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详解】(1)E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反应①为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②为硫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4)H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等(合理即可)。
19.铁是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铁的冶炼产生浓厚兴趣,并展开系列实验活动。
【查阅资料】
①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是利用甲酸(,常温下为液态)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②可被磁铁吸引,几乎不溶于稀酸的溶液。
实验活动I:制备一氧化碳
【实验1】
(1)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如图1所示的发生装置中适合制备的是 (填序号);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活动Ⅱ:实验室炼铁
【实验2】
(2)小组同学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发现 ,由此推断反应生成了;小明同学分析物质组成后,猜想生成物还可能是,他猜想的依据是 ;该小组取玻璃管中的部分生成物于试管中, ,进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和两种物质。图2所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是 。
(3)为了炼得更纯净的铁粉,小组同学咨询了钢铁厂程师,得知他们常用SDTQ热分析仪来研究该反应、根据不同温度下所得固体的质量推导对应的固体成分,测量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用还原炼得铁单质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填“400”“600”或“800”)。
【答案】(1)C
(2)玻璃管中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滴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浅绿色溶液,有黑色固体不溶解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800
【详解】(1)根据资料: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是利用甲酸(HCOOH,常温下为液态)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的原理,因为反应中有液体参与反应,又需加热,所以应选装置C,故填: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和资料:甲酸(HCOOH,常温下为液态)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制取CO,可知生成物应是CO和H2O,所以制取CO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CO还原三氧化二铁生成黑色铁粉和二氧化碳,所以发现玻璃管中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可推断反应生成了Fe,故填:玻璃管中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铁元素和氧元素,所以生成物可能还含有Fe3O4,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四氧化三铁几乎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硫酸,铁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所以可向样品中滴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浅绿色溶液,有黑色固体不溶解,进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Fe3O4和Fe两种物质,故填:滴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浅绿色溶液,有黑色固体不溶解;
图2反应中有CO参与,CO为有毒气体,应进行尾气处理,所以图2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故填: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结合图像分析,温度高于800℃后才有固体Fe生成,所以反应温度不低于800℃,故填:800。
20.为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向盛有100g该硫酸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滴加的氯化钡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为 g。
(2)求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90
(2)解:设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解得x=9.8g
则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详解】(1)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当沉淀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此时恰好反应完全,则对应的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为90g;
(2)见答案。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化学(河北卷)(考试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生活中现象包含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化学(湖北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化学(湖南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金纳米粒子是工业上常用的催化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