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从历年高考题来看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重点是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了解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的空间分布差异,在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够辨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景观,能区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能简单分析河流地貌与影响其形成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简单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提高遇到地质灾害时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模拟实验,描述河流地貌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真题回顾〗
(2023·辽宁·高考真题)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A.不断加快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
2.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陡缓B.海拔高低C.流量大小D.基岩软硬
3.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答案】1.D 2.A 3.A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栗子坪位于青衣江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形,以下蚀作用为主,不利于侧蚀拓宽河道而形成漫滩阶地,栗子坪河漫滩阶地数量较少;阳坪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缓,地壳间歇性抬升过程中,抬升的间歇期河流侧蚀明显,容易沉积形成较宽河漫滩,再次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阶地,阶地数量较多,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河谷陡缓,A正确。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不是影响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C错误。无法判断两地基岩软硬的差异,D错误。所以选A。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分析】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
〖基础知识〗
1.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侵蚀基准面
(1)概念
①(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②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
(2)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①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源距离原侵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加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壳下沉,侵蚀基准面则相对上升。
②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终极)侵蚀基准面降低;间冰期时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
(3)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积变化
①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由于河流纵坡降的减小,将导致挟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积。
②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纵坡降将增大,从而导致挟沙能力的增强和河床的侵蚀。
3.河流袭夺
(1)概念: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3)图示
4.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2)成因
(3)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
①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②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
③阶地往往与河流沉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沉积富集形成矿床。
④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5.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6.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④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押题预测〗
小开河灌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自黄河下游引水灌溉。与其他引黄灌渠在渠首设沉沙池不同,小开河灌区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开创了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的先例。图示意小开河灌区干渠纵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 )
A.多基岩B.海拔高C.易渗漏D.坡度大
2.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的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模拟自然河道弯曲B.渠顶加盖减少降尘
C.拓展渠道平均宽度D.过水断面衬砌硬化
3.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是为了( )
①便于干渠检修清淤②便于附近支渠引水
③增加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④实现土石挖填平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D 3.B
【解析】1.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渠首处坡度大,灌区的水流速度快,泥沙不容易淤积,可以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D正确。小开河灌区的泥沙淤积跟基岩无关,A错误。读图可知,当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海拔低,B错误。在渠首不设沉沙池,跟易渗漏无关,C错误。故选D。
2.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的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过水断面衬砌硬化,使水流顺畅,不利于泥沙沉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D正确。模拟自然河道弯曲,容易使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A错误。渠顶加盖减少降尘,与泥沙沉积无关,B错误。拓展渠道平均宽度,使水流减缓,利于泥沙沉积,C错误。故选D。
3.读图可知,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目的是:②抬高渠底,便于附近支渠自流引水,降低引水成本;③增加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渠底变得相对平坦,使泥沙不容易在渠底淤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②③正确。抬高渠底跟干渠检修、实现土石挖填平衡无关,①④错误。故选B。
【分析】沉砂池:沉淀水中大于规定粒径的有害泥沙,使水的含沙量符合水质要求并与下游渠道挟沙能力相适应的水池。其断面远大于引水渠道断面,水流至其内流速骤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遂沉于池中。进出口常设闸门。
黄土沟壑区由塬面、塬坡和沟谷组合而成。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及沿A-D连线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塬坡、沟谷发育,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
C.流水沉积和重力崩塌D.冰川侵蚀和重力崩塌
5.相比沟谷,塬坡( )
A.侵蚀强度更大B.土壤肥力较高
C.地势起伏更大D.搬运能力更强
6.随着塬坡、沟谷发育,该地( )
A.沟间地扩大B.塬面扩大C.沟谷线延长D.流域扩大
【答案】4.B 5.B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黄土沟壑区为黄土高原区,形成沟壑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通过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可知,塬坡发育的过程是由于流水侵蚀所造成的塬面缩小的过程,“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在黄土沟壑区中有一定的坡度部分,同时下部是坡度较大的沟谷部分,因此在塬坡上会有流水侵蚀的过程,同时下部坡度较大也伴随着重力坍塌,B正确;塬坡发育地表变的凹凸不平,与流水侵蚀相关,与流水沉积无关,C错误;黄土塬坡、沟谷发育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影响小,A错误,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黄土高原区没有冰川活动,故D错误;故选B。
5.由上题分析和剖面图可知,此处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而且从塬面到塬坡,再到沟谷坡度和落差变大,C错误,同时流水速度和侵蚀能力从塬面到塬坡,再到沟谷侵蚀能力越来越强,A错误,沟谷地区流水对土壤侵蚀力度最强,养分流失最多,流水搬运能力也最大,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6.从图可知,沟间地指塬面加塬坡,而随着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塬坡、沟谷发育,沟谷和塬坡会逐渐向沟沿线和塬边线侵蚀发育,导致塬面缩小甚至消失,沟谷线延长,沟间地缩小,AB错误,C正确;流域面积由分水岭决定,小流域内的流水侵蚀不能影响分水岭,所以不会改变流域面积,D错误。故选C。
【分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由于流水侵蚀形成,导致黄土高于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土壤退化严重。
居延海是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内陆湖。研究人员在居延海中部干涸的湖底开挖探槽,获得1.58米的柱状湖泊沉积岩芯,以此分析2600年以来区域气候环境的演变。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高低指示湖泊的咸淡变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增高反映湖泊沉积物中的细颗粒铁磁性矿物成分相对增加,湖泊细颗粒铁磁性矿物来自入湖河流和风力搬运。下图示意采样点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如图所示湖泊沉积岩芯深度154~142cm处的碳酸盐含量信息推测,当时( )
A.湖水盐度较高B.湖心沉积物较细
C.湖泊面积较小D.流域气候较干燥
8.据如图所示湖泊沉积岩芯深度98~74cm处的信息推测,当时与湖水性质变化关联性最大的人类活动,是该流域的( )
A.引水灌溉B.屯垦戍边C.植树造林D.逐水草居
9.据如图所示湖泊沉积岩芯深度6~0cm处的信息推测,该流域最近历史时期气候趋于( )
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
【答案】7.B 8.B 9.D
【解析】7.由图可知,在湖泊沉积岩芯深度154~142cm处的碳酸盐含量较低,可以推测当时湖水的盐度较低,气候较为湿润,A、D错误;盐度较低说明该湖泊当时入湖水量大于蒸发量导致盐度较低,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当时湖泊面积较大,颗粒较大物质在湖边沉积,离湖边较远的湖心的水较为稳定,沉积的颗粒物较细,B正确。故选B。
8.由图可知,在湖泊沉积岩芯深度98~74cm处的磁化率出现一个极其显著的峰值,说明来自入湖河流或风力搬运的物质增多。引水灌溉、植树造林和逐水草居均不会使入湖泥沙或沙粒显著增多,A、C、D错误。碳酸盐含量较低,说明入湖水量增多,同时农业开垦导致入湖细颗粒铁磁性矿物质增多,导致磁化率出现峰值,B正确。故选B。
9.由图可知在湖泊沉积岩芯深度6~0cm处碳酸盐含量升高,磁化率下降,可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湖泊面积缩小,二是入湖沉积物减少。湖泊缩小的原因是气候暖干,降水少,蒸发旺盛,入湖水量减小。加之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使入湖水量急剧减少甚至断流,河流定向输入湖泊的沉积物减少,磁化率升高。A、B、C错误,D正确。故选D。
【分析】时间和空间要素是影响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因素。空间因素影响地理事象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时间要素对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累积效应,当累积的量超过一定阈值,可能会使地理事象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新的地理事象。居延海湖泊沉积岩芯 2600 年来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因素的变化,反映了以气候为主导的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强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居延海流域气候~湖泊水位、面积~盐度为主线的演化过程。
河床纵剖面指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处连线的垂直剖面。下图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某河流的部分河段河床纵剖面,近几十年来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图示湖泊的形成原因是( )
A.冰川沉积B.流水侵蚀C.滑坡频发D.地壳下陷
11.与过去相比,现今该河段( )
A.侧向侵蚀减弱B.纵剖面变陡峭C.冲淤基本平衡D.河床淤积抬升
【答案】10.C 11.D
【解析】10.该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起伏大、地质不稳;上游沟谷蓄积了大量坡积物,在径流及强降水作用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大规模物质短时间内进入河道形成堰塞坝(图示堆积体),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D错误,C正确。该地河床海拔较低,受冰川作用不明显,A错误。该地的河床抬升淤积,侵蚀作用弱,B错误。故选C。
11.该河段当前河床海拔高于推测的原始河床,淤积量大于侵蚀量,该河段河床淤积抬升,纵剖面坡度变缓,流速整体变慢,侧向侵蚀加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小组对黄河某河段(如下图)进行了航拍考察,发现河段流经区域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落差大,嵌入型曲流发育,并形成了离堆山(指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丘)。通过查阅该地区的资料,发现该河段近年来径流量不断减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岸崩滑减少。
(1)指出该河段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该河段形成了孤立的离堆山,简述其形成的基本过程。
(3)推测离堆山周边废弃河曲的主要用地类型,并说明原因。
(4)有专家认为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请分析原因。
【答案】(1)外力作用类型: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判断依据:图示河段地势落差大,下切侵蚀作用强。
(2)初期该地地形平坦,河流侧蚀强烈,河道弯曲;后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嵌入型曲流;之后河流凹岸不断受河水侵蚀后退;最后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河道废弃,形成离堆山。
(3)用地类型:以农业用地(耕地)为主。原因:废弃河曲地形平坦,利于农业耕作;废弃河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废弃河曲距河流近,便于引水灌溉。
(4)该河段落差大,以下蚀为主,侧蚀较弱;曲流间多山脉,凹岸后退慢;径流量减少,河水侵蚀能力减弱;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岸崩塌减少。
【分析】本题以嵌入型曲流的相关材料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涉及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分析,该河段流经区域地势落差大,山地高原为主,易发生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峡谷。故该河段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是流水下切侵蚀。
(2)结合材料分析,该河段嵌入型曲流发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说明地质历史上,该河段地势平坦,河流侧蚀明显,曲流不断发育;该河段目前形成峡谷,说明该地形成曲流以后,下切侵蚀明显,表明该地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演化成曲峡地貌;在河流下切同时也侧向侵蚀,河曲不断弯曲并被截弯取直,废弃的河曲凸岸保留着基岩残丘,形成离堆山。
(3)废弃河曲区域经过河流长期冲积,地形平坦,利于农业耕作;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废弃河曲距离河流近,便于引水灌溉,由此推测废弃河曲目前主要用地类型是农业用地中的耕地。
(4)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即侧蚀作用难以继续。结合材料分析,该河段位于山地高原,落差大,以下蚀为主,侧蚀较弱;曲流间多山脉,两岸岩性坚硬,凹岸后退慢;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侧蚀能力减弱;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减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减少。因侧蚀作用难以继续,故专家认为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南凹陷(图甲)位于中蒙边界海拉尔一塔木察格断陷盆地的最南端。凹陷西侧缓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图乙),东侧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发育在出山口湖岸附近的河流扇进入水体,则形成扇三角洲,古风场对扇三角洲前缘进行改造形成浪控三角洲。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滩坝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3种沉积组合样式。滩砂多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坝砂分为砾质坝和砂质坝。
(1)指出与图甲区域地貌形成有关的内外力作用。
(2)描述浪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3)比较西部缓坡带、中央隆起带的沉积物特点,并说明理由。
(4)指出图示平面上滩砂分布的特点。
(5)分析有滩无坝组合发育在东部陡坡带的原因。
【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上游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由于出山口处地势变缓,且与入湖口距离较近,河流直接入湖;湖水水位高,湖面宽广,湖水的顶托作用强,其携带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扇三角洲;该地盛行东北风,湖水在古风场控制下形成沿岸流,对扇三角洲前缘进行改造,形成浪控三角洲。
(3)特点:西部缓坡带比中央隆起带的沉积物粒度更大、粒度分布范围更广,沉积厚度更厚。
理由:西部缓坡带滩坝共生,地形较为平坦宽阔,水流流速缓,距离物源区较近,物源供给充足,因此沉积物粒度相对较大且粒度分布范围较广,沉积厚度大。(或中央隆起带为坝砂,多为浅水沉积,距离物源区较远,加上中央隆起带顶部范围小,因此沉积物粒度较小且粒度分布范围较窄,沉积厚度小。)
(4)沿湖岸线平行分布;呈东北-西南或南北向展布(延伸);呈片状分布(呈条带状分布)。
(5)塔南凹陷东部地处断裂带,地势陡而深,砾石杂乱排列并快速堆积,为深水沉积环境;处于背风体系,波浪作用较弱。
【分析】本题以塔南凹陷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涉及地貌的形成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存在断层,凹陷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当凹陷处储水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断陷湖;图示有滩坝沉积物,可知物源处有流水侵蚀作用,滩坝沉积物处有流水的沉积作用。
(2)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分析。由文字信息“出山口”及图示西部的山区可知,山地落差大,结合“湖岸附近的河流扇进入水体”可知,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河流在流出山口时因海拔骤降、地势变平缓而导致水流速度骤降,大量泥沙开始沉积,慢慢地变成了扇三角洲;由于“古风场对扇三角洲前缘进行改造形成浪控三角洲”,结合图示风向可推测,该地盛行东北风,湖水在古风场控制下形成沿岸流,对扇三角洲前缘进行改造,最终形成浪控三角洲。
(3)由材料中塔南凹陷西部缓坡带和东部陡坡带可知沉积时期的古地貌表现为“东陡西缓”的特征。据图可知西部缓坡带为滩坝共生,古水体相对较浅,由于距离物源区较近,物源供给充足,沉积物粒度相对较大,粒度分布范围较广,从粗粒到细粒都有分布,沉积厚度大。中央隆起带处为坝砂,结合图示中央隆起带的水深变化线可知该处水浅,多为浅水沉积,由于距离物源区较远,沉积物粒度较小,中央隆起带顶部范围小,因此粒度分布范围较窄,主要为细砂岩的坝砂沉积,但沉积厚度较小。
(4)从图示可看出,滩砂多沿湖岸线分布,走向与湖岸线平行;南北延伸,沉积范围较广,延伸距离远;呈片状分布。
(5)从古地貌特征、水动力条件及水体能量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滩砂多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坝砂分为砾质坝和砂质坝”和图示可知,有滩无坝发育于开阔的、单一陡坡的滨浅湖地带。塔南凹陷东部受断裂控制,形成陡而深的洼槽,为深水沉积环境,砾石杂乱排列并快速堆积,且处于背风体系,波浪作用较弱。
地貌
形成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曲流(河曲)
①地形:地势平坦,地表软硬适度,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地形开阔,河床较浅,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②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不易裁弯取直。
③植被:草原地表,有植物根系的固结,蛇曲易保持
曲峡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成因
形成过程
构造运动
①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平坦的河漫滩。
②地壳上升期间,河水下蚀加强,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滩成为高出河水的阶地。
③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地壳每上升一次,就会形成一级阶地;多次地壳抬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至少有几次上升运动)
气候变化
①气候干冷期间,河流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②气候湿热期间,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减少,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
③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河水的堆积与侵蚀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阶地
地貌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1)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2)变化:
①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风-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9风-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风-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9风-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雾-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8雾-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雾-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8雾-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