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
B. 无机盐能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C. 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时,肌肉会出现抽搐现象
D.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
B、细胞内无机盐不能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B错误;
C、血钙过高时会出现肌无力,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C错误;
D、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A。
2. 下列试剂中,可用于检测淀粉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B. 苏丹Ⅲ染液
C. 碘一碘化钾溶液D. 本尼迪特试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苏丹Ⅲ染液是用来检测脂肪的,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错误;
C、碘一碘化钾溶液是用来鉴定淀粉的,淀粉遇碘液呈现蓝色,C正确;
D、本尼迪特试剂是用来检测还原糖的,可溶性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熟记生物大分子检测的试剂盒反生的颜色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3.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是鉴别细胞膜内外侧的有效证据
B. ②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其位置不是固定不动的
C. ③和④构成的双层结构是完全对称的
D.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②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题图分析可知:①糖蛋白;②蛋白质;③磷脂分子的尾部;④磷脂分子的头部。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由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于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进而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详解】A、①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分布在细胞膜外侧,①是鉴别细胞膜内外侧的有效证据,A正确;
B、②蛋白质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可以运动,其位置不是固定不动的,B正确;
C、由于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于其中,所以③和④构成的双层结构不是完全对称的,C错误;
D、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生物膜构成B. 可与核膜相连
C. 有些附着核糖体D. 断裂后形成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它也属于生物膜系统,A正确;
B、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B正确;
C、粗面内质网上附着着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
D、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溶酶体,D错误。
故选D。
5. 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
B.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染色体
C. 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A正确;
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染色质,B错误;
C、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B。
6. 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 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 )
A. 蛋白质B. DNAC. RNAD. 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详解】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其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去除后仍能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说明核糖体中的RNA能催化该反应。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如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以判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扩散
B. 甲图中随着细胞外物质浓度的降低,运输速率会变慢
C. 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物质只能从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运动
D. 乙图说明扩散过程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据图甲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乙图中物质浓度差与运输速率成正比例,属于自由扩散。
【详解】A、据图甲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
B、自由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因此甲图中随着物质浓度的降低,膜两侧浓度差减小,物质跨膜速率减慢,B正确;
C、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物质能从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扩散更快,此时也有物质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例如水分子的运输,C错误;
D、据图乙可知,乙图中物质浓度差与运输速率成正比例,属于自由扩散,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受物质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8. 在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关于[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过程;第二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丙酮酸和[H]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乳酸。
【详解】AB、由分析中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H]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水,A错误,B正确;
C、由分析中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可知,人体无氧呼吸过程中,[H]来源于葡萄糖,用于生成乳酸,C、D错误。
故选B
9. 科学家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B. BC阶段结束时核DNA含量增加一倍
C. CD阶段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CD+DE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持续的时间比分裂期长,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分析图示可知,AB、CD、EF三段均为分裂期,而BC、DE两段都为分裂间期,其中BD、DF均可表示两个连续的细胞周期。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D段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C段是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C阶段结束时核DNA含量增加一倍,B正确;
C、CD阶段为分裂期,CD阶段之前就完成了与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C错误;
D、连续分裂的细胞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可以用图中(BC+CD)或(DE+EF)表示,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各组实验,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①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多细胞个体 ②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
③小麦种子萌发生长成小麦植株 ④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产生胡萝卜植株
A. ③④B. ①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①受精卵的分化程度较低,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多细胞个体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①正确;
②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终点不是完整的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②错误;
③种子是新植物的幼体,小麦种子萌发生长成小麦植株属于正常的个体发育,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③错误;
④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产生胡萝卜植株,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④正确。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南宋李清照描写海棠的词句“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与“红瘦”
B. 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彩色棉
C.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脚扑朔”与“眼迷离”
D. 兔的长毛和短毛
【答案】D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南宋李清照描写海棠的词句“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来形容海棠花的绿叶, “红瘦”来形容海棠花的红花,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彩色棉,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脚扑朔”与“眼迷离”是指雄兔的脚喜欢扑腾,雌兔的眼老是眯缝着,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兔的长毛和短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故选D。
12. 玉米的甜和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能单独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甜×非甜→非甜 ②甜×非甜→100甜+98非甜
③甜×甜→甜 ④非甜×非甜→312非甜+106甜
A. ①和②B. ①和④C. ②和③D. ③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一种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二、根据性状分离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三、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3:1,则占3份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
【详解】①甜×非甜→非甜,可以判断非甜为显性性状,基因型是aa和AA,子代为Aa(非甜),①正确;
②甜×非甜→100甜+98非甜,子代表现为1∶1,无法判断显隐性,②错误;
③甜×甜→甜,可能甜为显性性状,AA和AA(Aa)杂交,也可能是隐性性状,aa和aa杂交,子代全为aa,③错误;
④非甜×非甜→312非甜+106甜,子代表现为3∶1,亲代基因型是Aa和Aa,非甜为显性,④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能够配对B. 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一定是四分体
C. 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个四分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所以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详解】同源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够配对,A错误;四分体一定含有4条染色单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不一定是四分体,B错误;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一对同源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四分体,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四分体,D错误。故选C。
14.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下列与该病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女性有两种基因型B. 母亲患病,其儿子可能正常
C. 和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D.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祖母或外祖母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假设由D基因控制)控制,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为XDXD、XDXd、XDY,正常个体基因型为XdXd、XdY。
【详解】A、正常女性有1种基因型,为XdXd,A错误;
B、母亲患病,基因型可能为XDXD、XDXd,当基因型为XDXd时,其儿子可能为XdY,表现为正常,B正确;
C、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方式不同,C错误;
D、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患病基因只能来自外祖母或外祖父,不可能来自祖母,D错误。
故选B。
15. 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
B. 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的子代噬菌体
C. 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
D. 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培养大肠杆菌,用、分别标记大肠杆菌→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A、甲组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在一起,不会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
B、甲组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
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故选C。
16. 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 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 240个B. 180个C. 114个D. 9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0个碱基对,即每条链含有1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设为1链)的A+T占40%,即A1+T1=40个,则C1+G1=60个;互补链(设为2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即G2=22,T2=18,可知C1=22,则G1=60-22=38=C2,故该DNA片段中C=22+38=60。已知DNA复制了2次,则DNA的个数为22=4,4个DNA中共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60=240,原DNA片段中有60个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40-60=18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17. 细菌在含 15NH4Cl 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 DNA 的含氮碱基均含有 15N,然后再移入含 14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抽取其子代的 DNA 经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一次分裂的子代 DNA 应为⑤
B. 第二次分裂的子代 DNA 应为①
C. 第三次分裂的子代 DNA 应为③
D. 亲代的 DNA 应为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亲代DNA条带应为⑤,第一次分裂的子代条带应为②,第二次分裂的子代条带应为①,第三次分裂的子代条带应为③,子代不会出现④中的条带。
【详解】A、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分裂得到2条子代DNA,全为15N/14N,离心会得到一条中带,应为图②,A错误;
B、第二次分裂会得到4条子代 DNA, 应为2条15N/14N,2条14N/14N,离心会得到一条中带和一条轻带,且条带一样宽,应为①,B正确;
C、第三次分裂得到8条DNA,其中2条2条15N/14N,6条14N/14N,离心会得到一条中带和一条轻带,且轻带要比中带宽,应为③,C正确;
D、亲代DNA为15N/15N,离心会得到一条重带,条带应为⑤,D正确。
故选A。
18. 控制某哺乳动物毛色的基因有 A、a1、a2、a3 等,它们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置的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
A. 普遍性B. 稀有性C. 可逆性D. 多方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
【详解】控制某哺乳动物毛色的基因有 A、a1、a2、a3 等,它们是由染色体上某一位置的基因突变成的等位基因,可推知基因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突变,因此这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者多方向性。
故选D。
19.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为我国粮食的持续稳定增产作出了杰出贡献。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的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 杂交育种B. 诱变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多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详解】根据题意,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的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说明该育种采用的方法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 小鼠Avy基因控制黄色体毛,该基因上游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修饰会导致其表达受不同程度抑制,使小鼠毛色发生可遗传的改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vy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B. 甲基化促进Avy基因的转录
C. 甲基化导致Avy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 甲基化修饰不可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据题意可知,Avy基因上游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修饰,但它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A正确;
B、Avy基因上游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修饰会导致其表达受不同程度抑制,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据此推测,应该是甲基化抑制Avy基因的转录,B错误;
C、甲基化导致Avy基因不能完成转录,对已表达的蛋白质的结构没有影响,C错误;
D、据题意可知,甲基化修饰使小鼠毛色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即可以遗传,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下图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向研钵中放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图中水在光下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产生的[8]_________可以与[5]NADP+结合生成[2]_________。
(2)叶绿体中 ADP 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_向_________方向移动。
(3)若突然升高环境中 CO2 浓度,则[6]_________的含量短时间内将会_________。
【答案】(1) ①. 防止色素被破坏 ②. 类囊体薄膜 ③. H+和电子 ④. NADPH##还原型辅酶II
(2)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类囊体薄膜
(3) ①. C5##五碳化合物 ②. 降低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1表示氧气,2表示NADPH,3表示ATP,4表示ADP和Pi,5表示NADP+,6表示五碳化合物,7表示三碳化合物,8表示H+和电子。
【小问1详解】
提取色素实验中,进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防止色素被破坏;水的光解属于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8表示H+和电子,5表示NADP+,2表示NADPH。
【小问2详解】
ADP是在暗反应产生,在光反应被利用,故ADP的移动方向为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小问3详解】
图中6表示五碳化合物,若若突然升高环境中CO2浓度,二氧化碳固定加快,消耗的五碳化合物增加,而三碳化合物还原生成五碳化合物的速度基本不变,因此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降低。
22. 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此过程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和能量等。
(2)图中方框内的碱基应为____________,对应的 aa5 应为________(赖氨酸的密码子为 AAA,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 UUU)。
(3)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
(4)图中③表示合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运输到细胞质中,穿过__________层膜,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答案】(1) ①. 翻译 ②. 核糖体 ③. 酶
(2) ①. UUU ②. 赖氨酸
(3)从左到右 (4) ①. 细胞核 ②. 核孔 ③. 0 ④. 需要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翻译过程,其中①是氨基酸,②为tRNA,③为mRNA,④为核糖体。
【小问1详解】
图示是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翻译过程需要的条件有: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酶、能量和tRNA,因此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酶和能量等。
【小问2详解】
密码子存在于mRNA分子上,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图中方框内的碱基为UUU,对应的密码子为AAA,相应氨基酸是赖氨酸。
【小问3详解】
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小问4详解】
③表示mRNA,其是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mRNA合成后通过核孔到细胞质中,因此穿过0层膜,需要能量。
23. 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不患甲种遗传病的居民中有 66%的人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 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 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遗传方式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请据图回答问题:
(1)__________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__性遗传病。
(2)Ⅱ-2 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3)Ⅱ-2 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4 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若Ⅲ-2 与该岛一个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1) ①. 乙 ②. 常 ③. 隐
(2)自由组合定律 (3) ①. AaXBXb ②. aaXbXb
(4)11%##11/100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Ⅱ-1、Ⅱ-2没有患甲病,而Ⅲ-1号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说明乙病属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Ⅱ-1、Ⅱ-2没有患甲病,而Ⅲ-1号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说明乙病属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由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Ⅱ-2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
Ⅱ-2的父亲有血友病,女儿患甲病,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是两病兼患的女孩,基因型为aaXbXb。
【小问4详解】
关于甲病,Ⅲ-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该个体与岛上一正常女子结婚,而该女子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66%,则他们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2/3×66%×1/4=11%。选项
呼吸类型
[H]的来源
[H]的用途
A
有氧呼吸
只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水
B
有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水
C
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乳酸
D
无氧呼吸
只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酒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选考)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高一期中pdf、参考答案docx、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生物学科选考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考)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生物学科学考试卷pdf、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生物参考答案docx、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生物学考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