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1.1 声音是什么综合训练题
展开1、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
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条件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典例1-1】(2023•成华区模拟)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解:水面原来是平静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后,水面溅起许多水花,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且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1-2】(2023•龙子湖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答案】振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振动。
【变式1-1】(2023•云岩区校级一模)古思州城的观音阁中有一口古钟,当敲响古钟时,它发出洪亮的声音,全古思州城的人都能听见。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B.古钟还在振动
C.古钟停止了振动D.人听觉的一种延续性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当敲响古钟时,它发出洪亮的声音,全古思州城的人都能听见。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古钟还在振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变式1-2】(2023•桐柏县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制作了一个会“吹口哨”的纽扣。他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看到纽扣中心发光并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 振动 而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播到小明耳中。
【答案】振动;空气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解答】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纽扣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考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典例2-1】(2023•南关区一模)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B.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答案】A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因为太空是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太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故选:A。
【典例2-2】(2023•西安模拟)秦腔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梆子受敲击时发出声音是由于梆子 振动 而产生的,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
【答案】振动;空气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梆子受敲击时发出声音是由于梆子振动而产生的,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变式2-1】(2022秋•庄河市期末)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
【答案】C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C。
【变式2-2】(2023•范县一模)“咚咚!咚咚锵!”1月24日清晨,在冬日暖阳下的安庆小镇上,村民们穿戴喜庆的服饰,聚集在村口广场举行锣鼓表演。鼓手重重敲击面,洪亮的鼓声在群山间久久回响,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振动 产生的;村民听到的鼓声则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
【答案】振动;空气。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鼓面的振动产生鼓声;声音的传播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考点3 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典例3-1】(2023春•鼓楼区校级月考)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B.2次敲击声C.3次敲击声D.多次敲击声
【答案】A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2)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水和铁管的传播时间来比较即可。
【解答】解: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三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还有一次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20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4s;
t2=≈0.0133s;
t3==≈0.0588s。
分析上述数据,人耳能够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0.1s,故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选:A。
【典例3-2】(2022秋•栖霞市校级月考)回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现象。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响度,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s。假如在温度15℃的环境中,人耳要将原声和回声区别开来,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是 17m 。
【答案】17m。
【分析】(1)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根据s=vt计算距离。
【解答】解: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t=0.1s,则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vt=340m/s×0.1s=34m,而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为17m;
故答案为:17m。
【变式3-1】(2022秋•道县期末)一辆汽车正对山崖匀速直线行驶,汽车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当汽车行驶至离山崖660m处时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则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及汽车行驶的速度( )
A.2.1s 15m/sB.4s 15m/s
C.2s 10m/sD.4s 10 m/s
【答案】D
【分析】(1)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鸣笛时汽车距山崖距离加上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2)由公式v=变形可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3)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700m﹣66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公式v=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解答】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音=s1+s2=700m+660m=1360m,
(2)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车=t声音===4s,
(3)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s1﹣s2=700m﹣660m=40m,
汽车行驶速度:
v车===10m/s。
故选:D。
【变式3-2】(2022秋•双城区期末)声音是由于物体 振动 产生的,声音要靠 介质 传播, 真空 不能传声。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某同学在看到闪电后5秒才听到雷声,则这个人距打雷处约 1700 米。
【答案】振动;介质;真空;1700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利用公式s=vt可以求解发声的位置。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在常温下,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某同学在看到闪电后5秒才听到雷声,人距打雷处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真空;1700。
一、选择题。
1.(2023•南岗区模拟)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答案】B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接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2.(2022秋•集美区期末)“双减”之后,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开展小乐器社团——吹竖笛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B.声带
C.笛子D.笛子内的空气柱
【答案】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子能发出优美笛声,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2022秋•广饶县校级期末)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脸颊,感到发麻
C.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D. 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
【答案】C
【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正确;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脸颊,感到发麻,表明发声体正在振动,故B不正确;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如果向外抽气,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表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
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表明声波可以传播能量,故D不正确。
故选:C。
4.(2022秋•新华区校级期末)在下列小实验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听正在抽气的真空罩中的手机铃声响度的变化
B.时轻时重地拨动钢尺,听音调的变化
C.改变塑料片划过梳子的速度,听音调的变化
D.观察发声的音叉弹开小球
【答案】A
【分析】(1)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响度跟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来越差,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推知当真空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时轻时重地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改变塑料片划过梳子的速度,改变梳子齿的振动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的微小振动引起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A。
5.(2023•沂水县一模)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音量会逐渐减弱
B.在合唱时,每个人的音量是一样的
C.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D.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答案】A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响度会逐渐减弱,故A正确;
B、在合唱时,每个人的音量是不一样的,音调是一样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故D错误。
故选:A。
6.(2022秋•成都期末)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小明用鼓槌敲鼓时,听到了“咚咚咚”的鼓声,同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便听不见鼓声了。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咚咚咚”的鼓声是由于纸屑跳动产生的
B.“咚咚咚”的鼓声是通过人体传到耳朵的
C.听不见鼓声是因为鼓面停止振动不再发声
D.传播距离越远,鼓声传播速度越快
【答案】C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传播的距离无关。
【解答】解:A、“咚咚咚”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纸屑只是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故A错误;
B、“咚咚咚”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故B错误;
C、听不见鼓声是因为鼓面停止振动不再发声,故C正确;
D、传播距离越远,鼓声传播速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7.(2022秋•大连期末)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子演奏出动听的声音是笛子振动产生的
B.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无关
C.不能听到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课堂上,同学看到老师讲课的同时听到老师讲课得声音,说明光速和声速一样大的
【答案】C
【分析】(1)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速度和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介质为空气时光速远大于声速。
【解答】解:A、笛子演奏出动听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错误;
C、不能听到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介质为空气时光速远大于声速,故D错误。
故选:C。
8.(2022秋•黄冈期末)蝙蝠夜间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昆虫等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的方位和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即回声定位。下列应用没有利用回声定位的是( )
A.盲人用超声波导盲仪探路
B.交警用超声测速仪监测车速
C.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
D.科考船用声呐系统探测海底地形
【答案】C
【分析】超声波的应用一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声呐装置,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二是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能够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也常用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解答】解:A、盲人用超声波导盲仪探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进行回声定位,故A不符合题意;
B、交警用超声测速仪监测车速利用超声波测量距离和位置,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不是回声定位,故C符合题意;
D、科考船用声呐系统探测海底地形利用回声定位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9.(2023•贵池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学校元旦晚会表演节目中吹气球比赛,看谁先将气球吹爆炸,膨胀气球的内部气压远远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当其破裂后,便造成空气急剧膨胀,在将近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气球原先内部的气体与周围空气分子发生强烈碰撞,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这时的冲击波频率很高,在人耳听力极限之外)。在冲击波传播的过程中,能量很快衰减,其波长渐渐增加,直至最终演变为“声波”,进入人耳听力范围内,于是我们听见了气球“啪”的一声。简单地说就是:气球爆炸,导致空气 振动 ,产生声音。
【答案】振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气球爆炸,导致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
10.(2023•河南一模)“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起源于我省南阳市的丹江口水库,该水库鱼类资源丰富,其中三宝之一的翘嘴鲌鱼每到傍晚就会到水面捕捉小鱼并发出很大的响声,当地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炸水”,这种“炸水”声是由物体的 振动(即水的振动) 产生的,并通过 空气 传入渔民的耳朵。
【答案】振动(即水的振动);空气。
【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靠介质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解答】解:这种“炸水”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即水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渔民的耳朵。
故答案为:振动(即水的振动);空气。
11.(2022秋•黄山期末)学校运动会百米赛上,如果在终点计时的裁判员,在听到起点处的发令枪声开始计时,他计时的成绩比学生真实成绩少 0.3 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记录的速度是 快 (选填“快”或“慢”)了。所以裁判员应该以 看到发令枪冒的烟 开始计时(选填“看到发令枪冒的烟”或“听到发令枪声”)。
【答案】0.3;快;看到发令枪冒的烟。
【分析】光速远大于声速,因此发令枪声音到达裁判员耳朵的时间大于看到冒烟的时间,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根据v=可求出声音传播到裁判员的时间,据此分析。
【解答】解:声速比光速小,因此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比看到烟所用的时间长,由v=可知声音传播到裁判员的时间为:t==≈0.3s,
因此他的计时的成绩比学生真实成绩少0.3s;速度会变快;所以裁判员应该以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故答案为:0.3;快;看到发令枪冒的烟。
12.(2022秋•双牌县期末)有一根很长的空心钢管,一位同学在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位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管口,听到了两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由 钢管 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是由 空气 传来的。
【答案】钢管;空气。
【分析】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解:有一根很长的空心钢管,一位同学在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由于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另一位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管口,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由钢管传来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钢管;空气。
13.(2022秋•西安月考)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 快 。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长 。
【答案】快;长。
【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运用公式t=分析时间的长度。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2)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因为冬天温度低,声音的传播速度慢,由t=可得,在s一定时,v越慢,则时间t越大,所以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长。
故答案为:快;长。
14.(2022秋•盘山县期末)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 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 振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声音传播的快慢用 声速 描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反射回来 。
【答案】振动;振动;振动;声速;反射回来。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在空气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被反射回来,传到我们的耳朵即形成回声。
【解答】解: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回声。
故答案为:振动;振动;振动;声速;反射回来。
15.(2023•兴化市三模)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1s。则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 34 m,行驶的速度为 34 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答案】34;34。
【分析】(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3s到达了汽车处,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同理得到汽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
【解答】解: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3s,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s'=s1﹣s2=102m﹣68m=34m;
这34m共耗用时间:t'=Δt﹣t1+t2=1.1s﹣0.3s+0.2s=1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34m/s。
故答案为:34;34。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秋•环江县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
(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 B ;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碎石机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
(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 乙 (选填“甲”、“乙”或“丙”)。
【答案】(1)振动;能;(2)B;(3)碎石机;(4)乙。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2)根据声音传播条件分析;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4)逐项分析三个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作答。
【解答】解:(1)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用到了转换法;
若把甲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虽然月球上是真空,但敲击音叉时,音叉仍然会振动,会把旁边的塑料球弹开;
(2)真空不能传声,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应该越来越小,但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碎石机;
(4)甲丙都用到了转换法,乙用的是理想实验法,故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乙。
故答案为:(1)振动;能;(2)B;(3)碎石机;(4)乙。
温度(℃)
10
15
20
30
50
速度(m/s)
338
340
344
349
360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1 声音是什么巩固练习</a>,文件包含11声音是什么专题训练六大题型原卷版docx、11声音是什么专题训练六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宇宙探秘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6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宇宙探秘课时练习</a>,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星空世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686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探索更小的微粒巩固练习</a>,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