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4届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勤劳智慧的安徽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无数的瑰宝,下列非遗生产工艺中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舒城竹编B.庐州糖画
C.徽州木雕D.油烟制墨
2.2023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地球添上更多“中国绿”。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积极回收废旧金属和废旧塑料
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增强肥效
D.增高烟囱,将废气排入高空
3.下列关硫元素和氧元素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B.氧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C.他们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
D.组成的氧化物都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阿兹夫定片是我国自主研发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阿兹夫定化学式为,下列阿兹夫定片说法正确的是( )
A.阿兹夫定属于有机物
B.阿兹夫定中含有31个原子
C.阿兹夫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4
D.阿兹夫定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O2的验满B.测定溶液pH
C.过滤泥水D.检查装置气密性
6.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强外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B.少吃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可以增强体质
C.硝酸铵()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它是一种氮肥
D.森林发生火灾时,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7.乙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乙烯可以制备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B.从微观构成看:图示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C.从符号表征看:乙醇的化学式是
D.从物质类别看:该反应体系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8.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问题,是化学独特的学科思想。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B.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C.探究燃烧的条件
D.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9.“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则能利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B.铁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则银也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C.铝与空气形成的物质对铝有保护作用,故铁与空气形成的物质对铁有保护作用
D.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则碱性溶液的pH一定大于7
10.下列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11.下图为和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和实验操作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在℃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C.若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氯化钠
D.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d点→c点
12.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对比反应放出热量比对比化学反应速率更具科学性。科学探究小组同学用三套相同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应保持金属的形状、质量和酸的体积、浓度等变量相同
B.试管中有气泡放出,溶液最终均为无色
C.长颈漏斗可缓冲瓶内压强,以防塞子松动
D.实验证明:
二、科普阅读题
1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积极探索新型清洁能源有助于促进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氢能是一种热值高、能量大、来源多样的绿色能源。现阶段使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
可燃冰外观类似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温度不高、压力足够大、有甲烷气源时,甲烷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氢气、炭黑、已炔、氰化氢等。
(1)可燃冰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可燃冰中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
B.在300atm下,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形成可燃冰
C.可燃冰作为燃料优点是燃烧热值大,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D.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
(4)请写出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规律______。
三、填空题
14.如图是实验室常见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⑥的名称是________。
(2)用上述仪器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若用上述仪器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仪器组合________________,一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测得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浓度分别为62%、91%表明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纯度更高。你认为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工业上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纳米的一种流程图。
已知不与盐酸反应,且其不溶于水。
(1)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钙是由________ (“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2)设备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备Ⅱ和设备Ⅳ均为过滤操作,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________。
(4)写出氯化铵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6.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以后,对盐酸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盐酸
(1)下列关于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减小
C.人的胃液里含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D.用木棍蘸取盐酸后,木棍变黑
【任务二】探究盐酸的性质
(2)为探究盐酸的性质,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探究实验,已知氯化氢()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盐酸。
①向盛有氧化铁粉末的试管中通入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量水,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画出气体和盐酸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______(用“○”图形表示微粒,水分子不用画出)。
【任务三】数字化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3)某校实验小组用“数字化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①该实验是将甲溶液滴入乙溶液中,乙溶液为______。
②a点时,烧瓶内溶液中所含粒子的数目关系:______(N表示粒子的数目,填“﹥”“=”或“﹤”)。
【拓展探究】
(4)小明同学将盐酸滴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为了测定该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如图3所示的实验,通过测定反应生成的的质量来确定该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碱石灰是和的固体混合物)。
①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盐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空气。通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
②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
③实验时,称取样品溶液的质量为g,反应后得到的质量为g,则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含和的代数式表示)。
五、计算题
17.某兴趣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200g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
求:
(1)理论上可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若回收的二氧化锰比理论值小,你认为可能原因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舒城竹编只是竹编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庐州糖画只是糖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徽州木雕只是木头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油烟制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积极回收废旧金属和废旧塑料,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选项正确;
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选项错误;
C、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污染环境,选项错误;
D、增高烟囱,将废气排入高空,并不能减少污染性气体的排放,选项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氧是气字头,硫是石字旁,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
B、地壳中含量前4位的元素,从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氧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故B正确;
C、氧元素的单质为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硫元素的单质为硫,由硫原子直接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C不正确;
D、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如、),都是酸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之外,由阿兹夫定的化学式可知,阿兹夫定属于有机化合物,说法正确;
B、阿兹夫定是由阿兹夫定分子构成,1个阿兹夫定分子由9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6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因此1个阿兹夫定分子中含有31个原子,说法错误;
C、阿兹夫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说法错误;
D、阿兹夫定中碳、氢、氟、氮、氧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则阿兹夫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错误;
故选:A。
5.答案:B
解析:A、的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则满,错误;
B、测定溶液pH方法为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正确;
C、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D、连接注射器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到液面下,错误;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A正确;
B、少吃蔬菜不利于人体补充维生素,缺乏维生素可能导致人体患病,B错误;
C、硝酸铵是一种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C正确;
D、森林发生火灾时,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隔离或移除可燃物,能起到灭火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A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乙烯和水,生成物是乙醇,三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一个乙醇分子是由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因此乙醇化学式为,C项说法正确;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该反应体系中只涉及水这一种氧化物,D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图中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但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该实验设计无明显现象,故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一致,但浓度不一致,一支试管加了催化剂二氧化锰,一支试管没加催化剂二氧化锰,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气泡的快慢不能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因为实验中除了催化剂,还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相同,故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现象为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而滤纸碎片后燃烧,只能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验证燃烧所需的其他条件,如需要氧气,因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与氧气接触,故C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除空气和氧气外,其它条件相同,根据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可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故D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9.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但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故A推理不合理;
B、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前面,铁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排在铜后面,银不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B推理不合理;
C、常温下,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覆盖在铝制品表面。阻止内部铝进一步氧化,对铝具有保护作用;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的氧化铁疏松多孔,对铁没有保护作用,故C推理不合理;
D、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则碱性溶液的pH一定大于7,故D推理合理;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冬季室内用煤炉取暖,应加装烟囱,注意通风,防止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不符合题意;
C、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滑腻感,锁头开启不灵活,在锁孔中吹入少量铅笔芯末,可以起到润滑作用,不符合题意;
D、清理铝锅表面的污垢,用钢丝球擦拭,会除去铝锅表面的氧化铝薄膜,缩短铝锅的使用寿命,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未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叙述不正确;
B、在℃时,18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80g,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说法不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增大的幅度比氯化钠增大幅度大,若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氯化钠,说法正确;
D、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溶液质量不变,溶质质量不变,不饱和到饱和状态,可以在图1表示为d点→b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2.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变量为金属的种类,则控制变量应保持金属的形状、质量和酸的体积、浓度等变量相同,说法正确;
B、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均位于氢之前,均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因此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但铁与酸反应生成的亚铁盐溶液呈浅绿色,则溶液最终不是均为无色,说法不正确;
C、金属与酸反应放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长颈漏斗可缓冲瓶内压强,以防塞子松动,说法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放出热量,则金属活动性,说法正确。
故选B。
13.答案:(1)混合物
(2)
(3)B
(4)其他条件相同,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甲烷水合物越稳定
解析:(1)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还含有其他成分,属于混合物;
(2)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3)A、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影响,相同条件下,温度越低,气体溶解度越大,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说法正确;
B、由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图可知:在300atm下,温度高于21°C,不能形成可燃冰,说法错误;
C、大量使用可燃冰作燃料,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说法错误;
D、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说法正确;
答案:BC;
(4)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图可知;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规律其他条件相同,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甲烷水合物越稳定。
14.答案:(1)集气瓶
(2)
(3)①②④⑥;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4)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容易形成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合理即可)
解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⑥为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由图可知,用上述仪器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应为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又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故氧气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应选择的仪器组合是①②④⑥,分解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
(3)用上述仪器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应选择的仪器组合是①②④⑥。一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选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填:①②④⑥;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4)同学们测得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为62%、91%,表明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容易形成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填: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容易形成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合理即可)。
15.答案:(1)离子
(2)
(3)玻璃棒
(4)做氮肥
解析:
(1)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钙由钙离子和碳酸钙离子构成;
(2)设备Ⅰ中发生反应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4)氯化铵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16.答案:(1)BC
(2)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氢氧化钠溶液;=;
(4)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1)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挥发出的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形成白雾,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氯化氢挥发出去,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C、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符合题意;
D、盐酸不具有脱水性,用木棍蘸取盐酸后,木棍不会变黑,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①向盛有氧化铁粉末的试管中通入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量水,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每个氯化氢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盐酸中含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故填:;
(3)①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乙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②a点时,pH=7,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烧瓶内溶液中所含粒子的数目关系:;
(4)①通入空气的作用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②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③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故可得关系式: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
17.答案:(1)26.1g
(2)过滤时滤纸破损,少量二氧化锰进入滤液中(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解:设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由题意可知生成的氧气质量为:94.8g-85.2g=9.6g,
x=26.1g
答:理论上可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6.1g。
(2)若回收的二氧化锰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是过滤时滤纸破损,少量二氧化锰进入滤液中。(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别羊毛衣物和棉纺织物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冬季室内用煤炉取暖
加装烟囱,注意通风
C
锁头开启不灵活
在锁孔中吹入少量铅笔芯末
D
清理铝锅表面的污垢
用钢丝球擦拭
金属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
Zn
20.5
46.3
Mg
20.5
60.1
Fe
20.5
23.6
加热时间/min
0
固体质量/g
94.8
90.4
85.2
85.2
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简答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流程题,综合应用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