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
展开1、 能够辨析“木”与“树”、“木叶”与“落叶”“黄叶”、“木叶”与“落木”三组形象的差异
2、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 提升审美趣味,引导学生学会品鉴诗歌,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木”字的艺术特征,领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面对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们都曾有过“两个害怕”,一是害怕周树人,二是害怕写作文。对于这“两怕”,老师稍微改动了一下,觉得这样更符合大家目前的学习。“一是害怕写作文”这没变,“二是害怕古诗文”,尤其是害怕古代诗歌鉴赏。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这位大家在古代诗歌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否帮助你更好地读诗、品诗。)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林庚先生。)
二、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年),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是由闻一多先生设计封面的。由诗人到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说“木叶”》就选自《唐诗综论》。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节选自《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
(林庚先生90岁还出版了新诗集,95岁还在牵头组建北大诗歌中心,担任主任。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潜心研究的学者,更是风格儒雅的老师。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精神,对于课堂教学的万分热忱,深深地打动着人们,今天的我们,唯有缅怀,唯有致敬。)
三、文本研读
(一)现象梳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说“木叶”》。大家预习了文章,请问,作者是从一个什么现象着笔的呢?……木叶是什么呢?从字面来解释,“木叶”就是“树叶”,然而诗人们却不怎么过问“树叶”这个形象,或者说,至少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接下来,作者还写到了一位天才般的诗人,说他创造出来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个人就是杜甫,他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这句诗出自《登高》,大家还可以背诵吗?)
PPT:“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钟爱“木叶”,并将它发展成“落木”,这一发展关键在“木”字上。那么,“木”字就值得人们仔细分析。)
(二)重点探究
结合4-6段出现的一系列的形象来理解“木”的艺术特征:暗示透着黄色且干燥的落叶
1、比较“木”与“树”
2、比较“木叶”与“落叶”“黄叶”
3、比较“落木”与“木叶”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比“木叶”更加空阔,飘零之意更浓。
PPT:请你结合课文第六段中的这句话“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来说说如果将《登高》中“落木”这个词语换成“落叶”或“木叶”可以吗?并说明理由。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可以,“木”字可以暗示微黄而且干燥的落叶,“落叶”或“木叶”因为还有一个“叶”字,就具有了“树叶”的繁茂之感,绵密之意,缺少飘零之意,与诗句中“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所展现的空阔之境不协调;漂泊异乡、疾病缠身、孤独悲苦的诗人,正需要借助无比空阔的背景画面才能展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漂泊之意,悲苦之情。)
视频欣赏: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由树叶到黄叶、木叶,最后到落木的意境变化,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小视频。)
4、分析“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①示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亿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触类旁通:
梅花、松柏、大雁、流水、杜鹃鸟、梧桐、红豆、柳树……
四、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赵长卿为宋朝宗室,本词作于“靖康之难”后,宗室南迁,定居临安。
题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征鸿”的具体含义。
答案:
①“征鸿”即大雁。大雁秋季南迁、春季北归的习性,常常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感。
②诗句中的“鸿雁”是指北归的大雁,词人南渡之后远离故土,看到北归的大雁,产生思乡之情。
③“鸿雁”寄托了诗人的飘零之苦和思想之仇。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了解到诗歌语言有暗示性的特点。其实这暗示性也就是联想,就是想象。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诗歌。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今天的这个时代,更加喧嚣,也更加浮躁。今天的我们更加需要诗歌来安放我们的灵魂。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去读诗,品诗,爱诗。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段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PPT:风雅颂是诗,古乐府也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也是诗;
诗,可以安静地倾听;也可以轻声地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下课!)
板书设计
使用的场合
引发的联想
木
秋风叶落
稀疏 空阔
树
枝叶繁茂
密密层层 浓阴
暗示的颜色
人的触觉感受
木
透着黄色
干燥的
树
褐绿色
湿润的
颜色
人的触觉感受
引发的联想
木叶
微黄
干燥的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含有飘零之意)
落叶
碧绿
湿润的
没有飘零之意
黄叶
深黄
湿润的
缺少飘零之意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艺术特色,板书,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