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1~13每小题2分,14~18题,每题4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密度一定会增多
    B. 性别比例也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C.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年龄结构能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但预测结果不一定会出现,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多,A错误;
    B、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不能决定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密度可以准确反应调查种群密度的那个区域内的种群数量,但是无法准确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正确。
    故选D。
    2. 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B. 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得结果比真实结果偏小
    C. 使用样方法调查不同种群的密度时,样方多少、大小、取样方法可能不同
    D. 应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用标记重捕法,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属于动物,其种群密度调查也采取样方法,A错误;
    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容易被捕食,则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估计值可能会偏大,B错误;
    C、使用样方法调查不同种群的密度时,样方多少,大小,取样方法可能不同,C正确;
    D、调查凶猛的动物如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D错误。
    故选C。
    3. 1859年,一位来到澳大利亚定居的英国人在其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超过6亿只,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野兔种群增长迅猛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B. 外来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中,短时间内都会像野兔一样增长迅猛
    C. 引入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数量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不引入黏液病毒控制,野兔会呈“S”形曲线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J”形曲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 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S”形曲线:是指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由于资源和空间等的限制,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详解】A、澳大利亚农场为野兔提供了丰富的牧草等食物,为野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存条件,并且缺少天敌,所以野兔种群增长迅猛,A正确;
    B、外来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中,可能迅猛增长,也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减少甚至消亡,B错误;
    C、黏液瘤病毒能寄生在野兔的体内,使野兔的数量减少,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不引入黏液病毒控制,野兔会呈“S”形曲线增长,在一定时间内会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B
    4. 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
    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难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随后使捕食者减少,反之,捕食者减少增加,A正确;
    B、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则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正确;
    D、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对种群的影响与密度无关,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
    5.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 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
    C. 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能抵抗低温
    D. 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颗粒大,适合弱光生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
    【详解】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A正确;
    B、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B正确;
    C、草原中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高温干旱,C错误;
    D、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
    C、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正确;
    D、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D正确。
    故选B。
    7. 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变化
    B. 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
    C. 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 群落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题中“调查发现,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说明演替的趋势是荒漠化,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荒漠化的方向,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速度。
    【详解】A、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A正确;
    B、开垦前,群落由复杂向简单演替,开垦后,群落仍然由复杂向简单演替,方向不变,B正确;
    C、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
    D、群落演替可以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也可以从复杂的群落发展为简单的群落,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不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
    C.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可循环利用、自给自足,不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D. 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了一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结构还包括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B正确;
    C、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也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C错误;
    D、同一时间处于食物链同一级别的生物构成一个营养级,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了种群,D错误。
    故选B。
    9.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鹰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鹰在此生态系统中,是最高营养级,是三级消费者
    C.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能流向生产者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详解】A、当鹰迁入并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当鹰迁入并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是四级消费者,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细菌是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C错误;
    D、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但黄雀的能量流向鹰,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包含4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若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 图中甲是次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植物种子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详解】A、由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乙的捕食增多,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C错误;
    D、图中甲是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的物质循环以及植物种子的传播,D错误。
    故选B。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深水种菱,浅水种稻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的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B正确;
    C、“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是指群落中不同地段的植被的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中的农田去虫害,可以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D正确。
    故选C。
    12.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植物均以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适应干旱环境
    B. 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 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相对较少
    D. 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表格分析:甲表示荒漠,乙表示森林,丙表示苔原,丁表示草原。
    【详解】A、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骆驼刺,说明甲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A正确;
    B、乙表示森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正确;
    C、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相对较少,C正确;
    D、丙表示苔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生物群落依旧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移除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B. “无废弃物农业”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
    C.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协调原理
    D. 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自生原理是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湿地生态工程中,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来降低水体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体现了自生原理,A正确;
    B、“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
    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整体原理而非协调原理,C错误;
    D、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C。
    14. “先涝后早,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从而危害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通过化学信号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人工合成的4VA能聚集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C. 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负反馈调节
    D. “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方便、比较安全。
    【详解】A、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D、“涝和旱”极端天气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A。
    15.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来探究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如表所示。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4个酵母菌,其中4个被染成蓝色(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B.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否则计数结果可能偏大
    C. 表中第2天酵母菌的数量约为136万个/mL
    D. 本实验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但需要重复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采集样本,然后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进行计数,A正确;
    B、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实验数据可能会偏大或偏小,B正确;
    C、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4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由于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34-4)÷4÷25×400×104=120万个/mL,C错误;
    D、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但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原因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D正确。
    故选C。
    16.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B.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终保持稳定
    C. 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
    D. 取样深度不同,土壤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 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 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详解】A、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食物来源增加,则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A错误;
    B、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增加,则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最终保持稳定,B正确;
    C、捕食性线虫属于最高营养级,则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C正确;
    D、不同深度的物种不同,体现了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17. 如图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植物自身呼吸的碳损耗)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 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B点左右
    C.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合理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可以在增大畜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加草原生产的净生产量,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A点为有食草动物采食刺激时净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点,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A点左右,B错误;
    C、草原的载畜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环境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B。
    18. 近年来,人为开发和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位于黄河下游的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的垂直结构
    B. 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
    C.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
    D. 人类活动一定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的水平结构,A错误;
    B、 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湖泊面积水域面积减小,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不能获知物种丰富度,C错误;
    D、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可能不改变,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4分。
    19. 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______。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______最相似。
    (2)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______时间段相对应。
    (3)若干年后,发现一个湿地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______(答两点)。
    【答案】(1) ①.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 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 ③. Ⅲ
    (2) ①. 等于 ②. t2~t4
    (3) ①. 0.16 ②. 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形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形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小问1详解】
    “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物种竞争等理想条件。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若不更换培养液,则营养和空间均有限,曲线先呈S形,最后由于pH变化及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与曲线Ⅲ符合。
    【小问2详解】
    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下降明显,与图乙中②种群的t2~t4时间段相对应。
    【小问3详解】
    ①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3=4株,即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中平均有4株山毛榉,则种群密度为4÷25=0.16(株/m²)。
    ②由种群密度计算结果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样方选取数目太少、面积太小,导致在所取样方中山毛榉数量少。对此可以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目,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0. 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芦苇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竞争激烈。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请分析回答: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
    (2)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__________。
    (3)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__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鸟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3: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倍。
    (5)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降低
    (2)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①. 不能 ②. 食物网只涉及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4)1.5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问1详解】
    互花米草属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互花米草作为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被入侵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小问2详解】
    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没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问3详解】
    群落是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仅图中所示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食物网只涉及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1/2来源于互花米草,1/2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如改为3/4来源于互花米草,1/4来源于植食性昆虫,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3/4÷20%+1/4÷20%÷20%=10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15÷10=1.5倍。
    【小问5详解】
    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1. 震旦鸦雀数量非常稀少,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震旦鸦雀以湿地芦苇丛为栖息地,对环境水质有极高要求,因此,它也被称为“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回答下列问题:
    (1)震旦鸦雀主要以蜻蜓、蚜虫、介壳虫等为食,震旦鸦雀与介壳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雄鸟通过发出优美的叫声并向雌鸟翘起尾巴来求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______。
    (2)为更好地了解震旦鸦雀,还须认识其所在的群落,而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群落中常见物种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______。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______(答出三点),保护震旦鸦雀的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
    【答案】(1) ①. 捕食 ②. 物理信息和行为 ③.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2) ①. 物种组成 ②.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③.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 ①.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 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震旦鸦雀以介壳虫为食,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雄鸟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翘尾巴属于行为信息,该实例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小问2详解】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等条件的充分利用。
    【小问3详解】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22. 人们向遭受污染的某湿地中引入一些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等)、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1表示该湿地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2表示该湿地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在食物链“绿藻→鲢鱼→乌鳢”中,与鲢鱼相比,乌鳢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能量在I、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体中某些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增加,一段时间后图1中_______体内的该有毒物质浓度将最高。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经典治理蓝细菌方案的效果,科学家又提出第二种方案:“投放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图3表示在放养一定数量链鱼后的相关实验结果(用高氮、低氮模拟水体污染程度)。

    ①高氮实验条件下,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改变情况是______________,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放养一定数量的链鱼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对经典治理方案促进作用更明显。
    【答案】(1) ①. 捕食和竞争 ②. 鲢鱼摄入的绿藻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而乌鳢摄入的鲢鱼易于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少
    (2) ①. 3.6% ②. 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入分解者
    (3) ①. 乌鳢等肉食性鱼类 ②. 乌鳢捕食滤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加
    (4) ①. 优势物种由枝角类变成桡足类 ②. (高氮条件下)链鱼对枝角类的捕食较多(或“捕食压力增加”) ③. 低氮(水体污染程度较低)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去路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链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均会采食蓝细菌、绿藻,形成了竞争关系,而链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会捕食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形成了捕食关系,所以滤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和竞争。鲢鱼摄入的绿藻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而乌鳢摄入的鲢鱼易于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少,因此,与鲢鱼相比,乌鳢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
    【小问2详解】
    I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产品输出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其中A表示的能量去向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公式计算出I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4.8+2.5+26.5+43.2=77,能量在I、II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77÷(2100+42)×100%≈3.6%。由于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入分解者,所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小问3详解】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体中某些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增加,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则一段时间后图1中乌鳢等肉食性鱼类体内的该有毒物质浓度将最高。乌鳢捕食滤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加,所以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
    【小问4详解】
    ①由图可知,高氮组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桡足类的数量在增加,枝角类的数量在减少,说明优势种由枝角类变成桡足类,可能是因为高氮条件下链鱼对枝角类的捕食较多。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在低氮的条件下,蓝细菌数量降得更低,所以放养一定数量的链鱼在低氮条件下对经典治理方案促进作用更明显。甲



    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
    代表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32

    762
    824
    819
    821
    820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相关试卷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泰雅高二生物答案pdf、泰雅高二生物正文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