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人口、聚落与城市辐射(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
展开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理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复习时要注重学科内的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起知识网络。要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建立起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
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在最后阶段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把握复习的主动权。同时,要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利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阐述和评价实际问题。
专题07 人口、聚落与城市辐射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2023·辽宁卷)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1.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2.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 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 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4.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6.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8.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9.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D.人口职业构成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11.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2023·浙江6月选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1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B.乙——安徽C.丙——浙江D.丁——吉林
(2023·浙江1月选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15.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
(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17.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2023·福建卷)一天中,区域的居民活动类型(工作、学习和休闲)越丰富,活动地点总数越多,区域之间人口流动越频繁,其活力越高。我国N市基于大数据测算城市活力,下图示意该城市工作日两种高活力类型。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8.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 )
A.文化创意B.娱乐购物C.办公教育D.高端住房
19.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20.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B.人口增长缓慢C.人口容量大D.人口密度小
(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B.BC.CD.D
22.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D.美化环境
(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2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2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2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2023·浙江6月选考)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B.环境保护C.开发成本D.防灾安全
2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9.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2023·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1.(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经济方案,推动本土制造、本土市场和本土供应链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该国宜发挥劳动力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工业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图左为印度略图,图右为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
(1)从气候角度,简述该国常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因。
(2)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从产业结构角度,简析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4)说明该国宜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理由。
回顾知识体系(可用简单思维导图)
回顾核心考点
考点1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1.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的分析
(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特征描述
2.人口数量变化
(1)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
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
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
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资源;
②经济;
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
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4)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
②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5月开始实施“全面三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3.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人口迁移类问题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①看生产力发展水平
a.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b.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②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③看年龄分布特点
a.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影响较大。
b.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c.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影响较大。
④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a.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
b.轻工业发达地区,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力较大。
c.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的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
【总结】
(3)从三个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三个角度
a.从辩证角度,分析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b.从区域角度,分析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c.从三大要素角度,分析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②四个方面
a.从人口数量方面分析,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b.从性别比方面分析,轻工业区男性占比降低,重工业区男性占比增加。
c.从职业构成方面分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从交通运输方面分析,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迁出地交通压力减小。
【总结】
(4)利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4.人口容量的分析
(1)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①影响因素
②特征
(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①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均为人口警戒值。
②环境人口容量能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人口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促使人们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政策提供依据。
③人口合理容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人口战略、政策、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考点2 城乡空间结构和地域文化
1.城市区位和空间形态
(1)城市区位
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
(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
(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
(2)城镇空间形态
2.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3.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
(1)主要城镇功能区及其特点
(2)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因素
(3)城镇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4.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是农业活动区域,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景观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如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农业生产景观,福建永定土楼——乡村聚落景观。
在丘陵地区民居往往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利于防洪;农田分布在低地,便于灌溉。福建土楼的构造适合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镇一般由聚落发展而来,许多城镇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镇景观。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景观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成形,独特的城镇景观又加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城镇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某种用途,或是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或是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考点3 城镇化及其影响
1.城镇化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的判读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注意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同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如下图:
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4.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立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类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民居住条件。
③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建造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5.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
措施不同。
1)城市内涝: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地面的下渗能力,如铺设透水砖,增加下凹式绿地等。
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
考点4 城市辐射功能
城市辐射功能
图示法理解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4.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易混易错归纳
1.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和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原因都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 )
2.我国正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并未进入逆城镇化阶段。( )
3.城市的规模越大,往往其辐射功能越强。( )
(2024·湖南·二模)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虽然2023年三季度结婚登记的对数略有上升,但是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完成下面小题。
1.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的原因有( )
①生育观念改变 ②生育基础削弱 ③生育成本提高 ④功利性生育增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就目前来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部分家庭在疫情期间积压的生育计划逐渐释放
②2023年结婚对数有所增长
③龙有吉祥寓意,龙年存在生育小高峰
④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有关生育率持续下滑带来的影响,错误的是( )
A.政府债务压力增大B.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C.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D.医药、养老、医疗等行业发展快
(2024·湖南·二模)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显示,淮北市( )
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
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
5.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 )
A.交通发展B.产业结构转型C.政策规划D.人口迁移
(2024·四川成都·二模)表为近两年我国西部两省区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6.表中数据表明( )
A.甲省区城镇化率更高B.乙省区人口变化幅度更大
C.甲省区劳动力不足D.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乙省区常住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区( )
A.乡村收入水平低 B.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C.产业向城镇转移 D.城镇辐射功能减弱
(2024·江西九江·二模)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图),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B.交通C.地形D.宗族
9.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包括( )
①阻挡冬季寒风 ②方便田地的灌溉 ③降低暴雨频率 ④提高陡坡利用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能力提升】
(2024·河北保定·一模)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差异。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全省及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长寿化B.少子化C.城镇化D.晚婚化
2.关于各省老龄化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发达B.西部地区老龄化省间差异最大
C.吉林省比浙江省城乡差异更大D.只新疆一省未进入乡村老龄化
(2024·河北·二模)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分散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日本东京都市圈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198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1.64%,至2020年已达80.4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各圈层呈明显梯度分布态势。图示意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各圈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变化率。完成下面小题。
3.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整体变化趋势是( )
A.持续上升B.上升-下降-上升C.持续下降D.下降-上升-下降
4.201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为( )
A.核心区B.过渡区C.外围区D.边缘区
5.198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的变化,反映出近10年来( )
A.高技能行业向外扩散B.一般技能行业向心集聚
C.高技能行业向心集聚D.一般技能行业均衡分布
(2024·河北·一模)近年来,世界各国乡村人口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东亚和南亚、北非和南非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尤为普遍。日本农政学家将人口收缩背景下的乡村空心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人的空心化、土地的空心化、乡村的空心化(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村庄机能临界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7.最先导致人的空心化的是( )
A.工业化加速B.生育观念改变
C.特大城市出现D.城市发展政策优惠
8.缓解乡村空心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加快乡村城镇化速度 ②促进乡村教育、文化的发展
③重化工业转移到乡村 ④增加普通服务业等就业岗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甘肃·模拟预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境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源得以开采利用。近10余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下表显示该地不同时期常住人口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增长率高B.农业土地开垦C.生态环境改善D.矿产资源开发
10.该地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为( )
A.单核集中B.均匀分布C.多点集聚D.带状分布
11.旅游业发展对该地人口特征的影响包括( )
①常住人口快速增加 ②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③男女性别比达到平衡 ④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4·湖北·二模)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位于美国西海岸,是美国人口第一大州。下表是2000年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县人口、面积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加州人口及城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加州各县城市化水平相同B.旧金山的城市辐射功能最强
C.加州各县的人口密度差异大D.从美国东北老工业区迁入加州的人口少
13.洛杉矶是加州第一大城市,制约洛杉矶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B.科技水平C.消费水平D.开放程度
(2024·陕西汉中·二模)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县城和小城镇作为服务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向户籍所在县城或所在县的乡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为专业村镇形成提供扩大市场、改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培养带头人等方面的条件。案例县域选取了河南省巩义市(县级市,城镇化高水平丘陵县)、漯河市临颍县(城镇化中等水平平原县)、洛阳市嵩县(城镇化较低水平山地县)。下图为2005-2020年不同尺度的城镇人口规模演变速率图,下表为河南省以及三个案例县域内小城镇的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05—2010年,与全国平均、河南省平均相比,案例县域内小城镇演变速率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
A.小城镇规模较小B.国家和区域政策C.农业技术的提升D.就地城镇化减弱
15.城镇化发展初期,影响小城镇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A.产业发展水平B.对外交通通达度C.经济发展基础D.区域的地形特征
16.与异地城镇化相比,就地城镇化能够( )
A.改善小城镇的环境B.减少劳务输出数量
C.加剧乡村的老龄化D.扩大城乡间的差距
17.(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处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内部空间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与重构,中心城区原有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办公楼宇,多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迁至核心区以外地区。下图示意杭州市2000-2012年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变化情况。杭州市中心城区由内到外可分为核心区、内圈层、外圈层。
(1)指出与核心区相比,2000-2012年外圈层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的变化特征。
(2)说明杭州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变迁给相关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3)结合市场因素,分析杭州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面积逐年增加的原因。
18.(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人口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生育率降低、人口外流导致城市人口收缩问题比较突出。
据统计,2010~2020年东北地区有将近60%地级市的市辖区出现人口收缩,县城和县级市人口收缩的个数占比更高,87个县常住人口减少了将近700万,占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的63.2%在中小城市人口下降的同时,也有沈阳等特大城市人口仍保持增长。
(1)依据图所示,描述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
(2)简要分析沈阳市成为非收缩型城市的原因。
(3)针对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收缩状况,不同人士提出了两种观点,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合理性。
观点一:适当收缩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特大城市;
观点二: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减少人口外流。
19.(2024·福建厦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通过亚当桥来到了斯里兰卡(图)。这里森林广布。早期雅利安人聚居在降水较少的西北沿海地区,刀耕火种,依赖降雨种植粮食。随着人口增长,雅利安人的居住地逐渐扩展到岛屿北部平原。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修筑众多蓄水池,并逐步形成庞大的堤坝—水渠—蓄水池—水库灌溉系统,斯里兰卡进入繁荣的农业文明时期。20世纪70年代,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启动。该工程预计2024年完工,建成后可向北部供水,使蓄水池一年四季均能蓄满。
(1)解释早期登岛的雅利安人仅居住在斯里兰卡岛西北沿海平原的现象。
(2)说明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在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建设大灌溉系统的原因
(3)说明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并分析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斯里兰卡岛北部粮食产量的变化。
年份
方式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152.1
18.9
乙
1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气温
一般来说,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
人文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实例
经济发展
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政治因素
战争
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政策
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如“第二次世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文化因素
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生人口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人口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功能区
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态
在城镇中广泛分布
占地面积小,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
特征
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中央商务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位置
高级居住区
普通居住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多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因素
影响
举例
政策
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城镇政策和城镇规划干预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
文化
地域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为广场和教堂,北京市中心为故宫建筑群
环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应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镇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省区
2022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2023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甲
1350.64
1141.78
1368.05
1097.43
乙
2280.32
933.02
2287.45
903.98
年份
1949
1990
2000
2010
2020
人口(万人)
1.60
31.23
33.20
49.86
46.82
县名
县人口/人
面积/km2
县首府
首府人口/人
首府为中心连同一些其他小城市的人口/人
洛杉矶
9519338
10548
洛杉矶
3694820
12365627
圣迭戈
2813833
10890
圣迭戈
1223400
2813833
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776733
121
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776733
4123740
沙斯塔
163256
9805
雷丁
80865
163256
时间
2010年
2020年
项目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河南省
9402.4
3622.0
38.5%
9936.6
5507.9
55.4%
巩义市
80.8
36.6
45.3%
78.5
51.1
65.1%
漯河市临颍县
71.1
24.5
34.5%
59.4
29.8
50.1%
洛阳市嵩县
50.7
10.2
20.1%
54.3
22.4
41.3%
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文件包含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卷版docx、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文件包含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4地壳运动规律地质地貌的演变原卷版docx、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4地壳运动规律地质地貌的演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水的运动(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3 水的运动(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文件包含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3水的运动原卷版docx、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3水的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