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01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02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03
    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共18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前警示篇1,考前警示篇2,考前警示篇3,考前警示篇4,考前警示篇5,考前预测篇1,考前预测篇2,考前预测篇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必备——高考生物考前冲剌必背核心考点 PAGEREF _Tc165294235 \h 1
    ✔技能必备——选择题解题方法与策略及技巧 PAGEREF _Tc165294236 \h 34
    ✔技能必备——非选择题解题方法与策略及技巧 PAGEREF _Tc165294237 \h 36
    ✍限时训练——技能应用(60min) PAGEREF _Tc165294238 \h 37
    PAGEREF _Tc165294239 \h 59
    ✨【考前警示篇1】 分子与细胞 易错重难点 PAGEREF _Tc165294240 \h 59
    ✨【考前警示篇2】 遗传与进化 易错重难点 PAGEREF _Tc165294241 \h 67
    ✨【考前警示篇3】 稳态与调节 易错重难点 PAGEREF _Tc165294242 \h 78
    ✨【考前警示篇4】 -生物与环境 易错重难点 PAGEREF _Tc165294243 \h 92
    ✨【考前警示篇5】 生物技术与工程 易错重难点 PAGEREF _Tc165294244 \h 101
    PAGEREF _Tc165294245 \h 112
    ☛【考前预测篇1】 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PAGEREF _Tc165294246 \h 112
    ☛【考前预测篇2】 非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PAGEREF _Tc165294247 \h 128
    ☛【考前预测篇3】 热点情境预测 PAGEREF _Tc165294248 \h 136
    PAGEREF _Tc165294249 \h 148
    ★【考前注意篇1】 高考冲刺需要有正常心态 PAGEREF _Tc165294250 \h 148
    ★【考前注意篇2】 高考冲刺如何进行备考复习 PAGEREF _Tc165294251 \h 149
    ★【考前注意篇3】 高考最后几天,该做些什么? PAGEREF _Tc165294252 \h 152
    PAGEREF _Tc165294253 \h 154
    ✔一、临考前准备 PAGEREF _Tc165294254 \h 154
    ✔二、考试中解题与答题 PAGEREF _Tc165294255 \h 154
    ✔三、多场考试间隙心态调整 PAGEREF _Tc165294256 \h 158
    PAGEREF _Tc165294257 \h 158
    ⚐一、选择题密押 PAGEREF _Tc165294258 \h 158
    ⚐二、非选择题密押 PAGEREF _Tc165294259 \h 174
    PAGEREF _Tc165294260 \h 183
    基础必备——高考生物考前冲剌必背核心考点
    结构与功能观
    病毒、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病毒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应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载体、制备疫苗等;按照遗传物质分类为DNA病毒;RNA病毒;按宿主细胞分类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完成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表格
    物质结构决定功能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原因是?
    答: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
    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答: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
    细胞中的水都具有流动性吗?
    答: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氮元素参与植物细胞中哪些物质的形成?磷元素参与动植物细胞中哪些物质的形成?
    答:氮元素参与植物细胞中蛋白质,核酸,酶,叶绿素等物质的形成;磷元素参与动植物细胞中的磷脂,核酸等物质的形成;几丁质中除了含有CHO还含有N
    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Fe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P是组成细胞膜、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必不可少的许多化合物的成分;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因此,当大量出汗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后,应多喝淡盐水。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如果Ca+的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还原糖与非还原糖: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糖包括蔗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纤维素不溶于水,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食草动物需借助肠道中的微生物才能消化纤维素。
    糖类并非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不参与氧化分解,所以不提供能量。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是葡萄糖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
    糖类的“水解”和“氧化分解”
    多糖水解的产物是其单体,如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
    脂质的重要知识提醒
    (1)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参与构成膜结构。
    (2)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因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脂肪中氧元素比例低,碳元素和氢元素比例高,因此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水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糖类与脂质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内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原因: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实例:质壁分离、变形虫运动、胞吞和胞吐、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影响因素: 温度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内容: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表现:水分子、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不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不能通过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种类、数量决定 选择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应用:用台盼蓝染色法判断细胞的死活
    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在;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一般来说,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的原因?或细胞内有用的成分却不会轻易流失到细胞外的原因是?
    答: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依赖于什么?
    答: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
    什么是糖被?功能?
    答: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分泌蛋白形成过程需要用到的细胞器,简述其过程
    答: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答:细胞膜为使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附着位点。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细胞分裂核糖体:合成相关蛋白质(间期)线粒体:供能(整个细胞周期)高尔基体:与细胞壁(板)的形成有关中心体:与纺锤体形成有关(动物、低等植物) 细胞分化分化标志分子水平:合成某种细胞特有的蛋白质,如胰岛素、血红蛋白等细胞水平:形成不同种类细胞 表达的基因管家基因:所有细胞均表达的一类基因,表达产物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如ATP水解酶基因、呼吸酶基因奢侈基因: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如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细胞衰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核膜内折 细胞凋亡:溶酶体消化分解细胞内某些物质和细胞器
    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优势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 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
    种间关系: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如大豆和根瘤菌,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③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马蛔虫与马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不同步变化,被捕食者先变化)
    ⑤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步变化,“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
    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①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25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②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P26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决定地上分层的还有温度;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是水分、无机盐等。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意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等。研究植物
    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根据物种组成是否发生变化判断。
    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阶段→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 的状态。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
    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1)生产者的作用和地位: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
    可以被生物利用;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的作用:①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②消费者对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3)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 养级。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不代表生物个体或种群。 营养级-1=消费者等级 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生态系统
    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
    答: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一般当营养级达到第五级时,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已不足以维持一个营 养级。
    6.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功能:①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 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7.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8.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与能量观
    物质运输方式
    根据特点和实例判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顺浓度梯度:一般为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
    方向
    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
    动力 浓度差:被动运输
    能量: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物质种类 脂溶性物质、气体:一般为自由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一般为主动运输
    大分子、颗粒性物质:一般为胞吞、胞吐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作用不完全相同
    (1)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对物质的运输都具有选择性。
    (2)载体蛋白需要和被转运的物质结合,且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运输时不需要和被转运物质结合。
    (3)载体蛋白既能够参与协助扩散,又能够参与主动运输,而通道蛋白只能参与协助扩散,即通道蛋白介导的只能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并不都由ATP直接提供
    (1)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分为三类(如图1):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驱动泵)、间接供能(协同转运蛋白)、光驱动(光驱动泵)。
    (2)协同运输是一种物质的逆浓度跨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顺浓度跨膜运输的过程,该过程消耗的能量来自离子电化学梯度(如图2)。
    主动运输中ATP供能的原理
    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O2浓度
    温度
    (1)温度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所有跨膜运输方式的运输速率。
    (2)温度影响酶活性,影响呼吸速率,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均受影响。
    酶、激素、抗体与神经递质的“一同”“四不同”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变化的内在联系
    (1)物质变化过程
    (2)相应元素转移过程
    (3)能量变化过程
    (4)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有关的NADH、NADPH、ATP的来源与去路分析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曲线中“关键点”移动的分析
    (1)A点的移动:A点代表呼吸速率,细胞呼吸增强,A点下移;反之,A点上移。
    (2)光补偿点的移动
    ①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②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3)光饱和点的移动
    相关条件的改变(如增大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光饱和点C应右移(C'点右上移),反之C应左移(C'点左下移)。
    密闭环境中一昼夜CO2和O2含量的变化曲线
    (1)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是C、E。
    (2)图甲中N点低于虚线,说明一昼夜CO2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大于0,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0,该植物表现为正常生长。
    (3)图乙中N点低于虚线,说明一昼夜O2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小于0,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0,该植物没有生长。
    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分析
    (1)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e点。
    (2)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SP-SM-SN。
    6.C3、C4、CAM、光呼吸相关知识延伸
    (1)C3途径:也称卡尔文循环,整个循环由RuBP(C5)与CO2的羧化开始到RuBP(C5)再生结束,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可合成蔗糖、淀粉等多种有机物。
    (2)C4途径:研究玉米的叶片结构发现,玉米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紧密排列。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有类囊体,能进行光反应,同时,CO2被整合到C4中,随后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完整的叶绿体,在维管束鞘细胞中,C4释放出的CO2参与卡尔文循环,进而生成有机物。
    PEP羧化酶被形象地称为“CO2泵”,它提高了C4植物固定CO2的能力,使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特别是在高温、强光照、干旱条件下,并且无光合“午休”现象。常见C4植物有玉米、甘蔗、高粱、苋菜等。
    (3)CAM途径的意义
    白天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并分解苹果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夜晚气孔开放,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使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C3途径是碳同化的基本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都只起固定CO2的作用,最终还是通过C3途径合成有机物。
    光呼吸的实质
    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高O2低CO2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光呼吸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
    光呼吸过程中消耗O2,生成CO2。
    (5)光呼吸过程图解
    (6)光呼吸产生的原因
    ①内因:Rubisc是一种兼性酶,具有催化羧化反应(C5+CO2→2C3)和催化加氧反应(C5+O2→C3+C2)两种功能。
    ②外因:高O2环境下,光呼吸会明显加强,而提高CO2浓度可明显抑制光呼吸。
    (7)光呼吸的生理意义
    ①不利影响:光呼吸消耗暗反应的底物C5,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产量降低。
    ②有利影响:a消除代谢物乙醇酸对细胞的不利影响;b防止强光对光合结构的破坏。
    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
    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初级消费者被次级消 费者捕食,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
    某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以两种形式:①该营养级遗体残骸的形式②以下一营养级粪便的形式。
    最高营养级能量去向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
    A.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的原因是?
    原因: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转;②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能量无法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
    B.植物的减少量大于植食性动物增加量的原因是?
    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③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X100%
    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成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 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间种套作,多层育苗,立体农业)
    ②科学地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尽量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消耗;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秸秆饲料、沼气池将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再次流向对 人类有益的部分)
    ③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合理
    放牧,除草灭虫)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①全球性:生物圈,因此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②循环性 (由于二氧化碳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农田中为什么施加氮肥?
    答: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 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特点:①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聚集在食物链的顶端。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物质浓度越高 ②全球性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化与适应
    分裂与分化,衰老、凋亡与坏死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前期,动物细胞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 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解离液:15%的盐酸和 95%的酒精 1:1 混合;染色剂:甲紫,
    (1)制片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制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5.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6.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7. 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8. 衰老的细胞都有哪些特征?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④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衰老原因之“二学说”
    ①自由基学说:各种生化反应产生的自由基会损伤生物膜、攻击 DNA、攻击蛋白质等致使
    细胞衰老。
    ②端粒学说:染色体两端的特殊 DNA 序列(端粒)会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被“截短”,
    进而损伤正常基因的 DNA 序列,使细胞活动趋向异常。
    细胞凋亡的意义: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
    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细胞自噬意义: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
    物质和能量;清除手酸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1. 解读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中的三类特殊曲线图
    (1)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
    (2)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变化曲线
    (3)核DNA相对含量柱形图
    细胞分裂过程中异常细胞产生的原因
    分裂间期 DNA 复制而加倍,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有丝分裂各时期主要特点记忆口诀:(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排列整齐赤道齐,(后期)粒裂数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启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和皮肤生发层细胞
    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互换:减数分裂I过程中,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
    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是减数分裂中特有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Ⅱ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互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次级精(卵)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并不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次级精(卵)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是相同的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一个精原细胞能产生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遗传规律
    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纯合子体细胞内每对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杂合子体细胞内至少有一对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隐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显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现象是 F1 产生 1∶1 的两种配子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假说一演绎法中的演绎的内容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
    测交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杂交育种是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 要的优良品种
    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14.一对等位基因(A/a)相关的“致死”归纳
    15.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相关的“致死”归纳
    16.性别比例失调与致死类型确认
    (1)若发生隐性纯合致死,则XAXa×XAY,杂交子代中会出现♀∶♂=2∶1的失调性别比例。
    (2)若XA花粉致死,则XAXa×XAY,杂交子代中无雌性个体。
    遗传的多样性
    同一双亲子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减数分裂 I 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
    合,都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进一步增加了受精卵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卵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别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 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 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有两种存在方式, 一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二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 3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
    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
    伴 Y 染色体遗传病表现出患者全为男性的遗传特点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出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常见的有 XY 型和 ZW 型两种
    遗传与表达
    标记噬菌体的步骤: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 T2 噬菌体
    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颗粒,沉淀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DNA 准确复制的原因: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翻译的特点:1 个 mRNA 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意义:少量的 mRNA 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中心法则模型:_

    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囊性纤维化体现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 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表观遗传定义: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基因突变定义: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 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原材料。
    基因重组: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基因重组。
    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
    遗传与进化
    三倍体因为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所以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多倍体植株的优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都有所增加。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秋水仙素诱发。
    秋水仙素诱发多倍体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植株特点: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子;
    单倍体育种步骤:花药(花粉)离体培养得单倍体植株、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染色体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变异。
    多基因遗传病特点: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有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
    遗传病调查发病率:人群中; 调查遗传方式:患者家系
    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协同进化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就是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捕食者存在的意义:①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②“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稳态与平衡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成分都是水,无机盐和蛋白质,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蛋白质含量很少。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 Na +,Cl -)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碳酸和碳酸氢根,其次还有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二根等。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收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意义: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干是具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以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神经中枢。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食物刺激狗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与分泌唾液无关,属于无关刺激。长期训练后,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此时,铃声已转化为食物的信号,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条件反射的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离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 Na +内流形成的。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 K +外流形成的。
    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如何传递兴奋?
    答: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依次发生的变化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依次发生的变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离子铜带发生变化,引发点位变化。神经递质去向是被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比在单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较
    答:由于突触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脑干中也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 动的中枢。
    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得功能。
    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
    脑的高级功能使人类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
    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内分泌系统是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
    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
    激素是由没有导管的内分泌腺分泌,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代谢,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的意义: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
    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前者主要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后者可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 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 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同时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 热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 增加产热。这种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的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该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明显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 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 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 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分为 1 型和 2 型两种,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表现。1 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2 型糖尿病很常见,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关。
    ①多尿:血糖浓度高,于是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原尿渗透压升高,使得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所以尿量增加
    ②多饮:多尿带走大量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
    ③多食:糖尿病人虽然血糖浓度高,但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不足所以会感觉饥饿而多食
    ④1 型体重减少:组织细胞不能正常利用糖供能,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所以体重减轻
    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当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渗透压就恢复正常。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相反,醛固酮分泌量减少,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2 等)及代谢产物(尿素)等,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节的主要内容。
    抗原呈递细胞(APC):B 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可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皮肤、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一些病原体可以和 B 细胞接触,为激活 B 细胞提供第一信号;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 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B 细胞的第二信号)
    抗体的作用:和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二次免疫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 T 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B 细胞和 T 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 T 细胞和 B 细胞。
    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 T 细胞的辅助。
    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辅助性 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联系:①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 T 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 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②体液免疫 产生抗体,能清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 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直接死因: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过敏反应机制:过敏原刺激 B 细胞活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该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导致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特点:①有快慢之分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获得,生来就有,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为主),如艾滋病。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 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作用机制:接种疫苗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病原体具有较长时间的抵抗力。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调节平衡与稳态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是一种主动运输。
    生长素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因为侧芽对生长素浓度 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茎的背地性:重力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于远地侧; 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 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从而造成背地生长。
    根的向地性:重力引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造成向地生长上述 3 个实例,只有顶端优势、根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形成调节网络:
    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②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
    的适应。(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赤霉素、脱落酸作用相反)
    ③不同激素在代谢上存在相互作用。(生长素、乙烯)
    ④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又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成雌花,比值低则有利于分化
    成雄花。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激素杠杆。
    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预实验的目的:①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②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处理插条的方法:浸泡法、沾蘸法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①感受信号: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②传导信号: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③发生反应:影响 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种群及其动态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P4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
    (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 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
    (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 种群密度。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率、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
    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
    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
    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资源和空间 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 生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S 形增长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 S 形。
    K 值: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有害动物防治降低环境容纳量。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方法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郁闭度\林窗;温度、水--干旱东亚飞蝗等)→影响是综合性的;
    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因素→种内竞争;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人类捕杀\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的作
    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生态系统稳态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特征:结构平衡、功能
    平衡、收支平衡。
    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叫作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
    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表现上存在差异。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一样。
    如何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 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设计生态缸: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 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碳足迹: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紫外线)、土地荒漠 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举例
    ①直接价值是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另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的 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指目前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 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 境等功能。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彼此隔离的栖息地孤岛阻断了基因交流,使种群难以维持)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③环境污染
    ④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
    物种消失
    ⑤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
    生存机会
    ③此外,还可以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
    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 遵循 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①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例如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 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是该系统或工程能否形成自组织能力的基础条件。
    ②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
    ③协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环境容纳量。例子:“灰色长城”
    ④整体: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构成有序的结构,优化结构改善功能。综合考虑 社会-经济-自然等的影响。
    湿地生态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 物群落的重建。
    科学思维
    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归纳法。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提出假说
    科学家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同位素标记法
    位素标记法中所使用的同位素中,有的具有放射性,如 14C、32P、3H、35S 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 稳定同位素 ,如 15N、18O 等。
    同位素标记法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 DNA 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你下面将委制作的细胞模型是物理模型,需委尽量准确地概括真核细胞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分析
    (1)“J”形曲线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②数学模型:Nt=N0λt。
    ③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三种类型的“S”形曲线
    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K/2的应用: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K值的应用: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S”形曲线中K值的变化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有时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后续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下降
    “J”形曲线与“S”形曲线的联系
    “J”形增长“S”形增长
    模型中λ值变动与K值确认分析
    (1)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图所示:
    (2)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4.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
    如下图:
    对比实验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脸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也叫相互对照实验。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对比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生命观念
    生物技术
    什么是发酵?
    答: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 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什么是发酵工程?
    答: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涉及菌种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什么是传统发酵技术?
    答: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腐乳制作原理?
    答:腐乳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泡菜制作原理?
    答: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乳制品的发酵好泡
    菜的腌制等。C6H12O6  2C3H6O3+能量
    泡菜咸而不酸的原因?
    答: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等原因导致泡菜未能正常发酵。
    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的原理是什么?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 +6H2O → 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 → 2C2H5OH+2CO2+能量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 28℃,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30℃ 。
    在发酵过程中,其他微生物为什么没有大量繁殖而影响酒的质量?
    答: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
    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利用醋酸菌制作果醋的原理是什么?
    答: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 O2、糖源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 O2 充足、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多数醋酸菌的最适温度为 30-35℃。
    C6H12O6+2O2 → CH3COOH(醋酸)+2H2O+2CO2+能量
    C2H5OH+O2 → CH3COOH(醋酸)+H2O+能量
    (提示: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如图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充气口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 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
    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
    生物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培养基按照用途可分为哪些类型?
    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只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
    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
    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原理:在培养基中以尿素为氮源,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生长,缺乏脲酶的细菌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繁殖。
    ①鉴定尿素分解菌
    原理:土壤中的细菌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脲酶。由于 NH3 的产生,培养基碱性增强,pH 升高,因此可通过检测 pH 的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方法: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则 pH 升高,说明该种细菌能分解尿素。
    ②鉴定大肠杆菌 P30:在伊红-亚甲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现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③鉴定纤维素分解菌 P20: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
    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会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培养基一般包括哪些成分?
    答: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无机盐 ,此外还要满
    足微生物生长对 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无菌技术指什么?
    答: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围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包括
    消毒和灭菌。
    (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煮沸消毒:100℃煮沸 5-6 min
    巴氏消毒:不耐高温的液体。优点: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并且不破坏营养成分。
    化学药物消毒:用 75%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氯气消毒水源等
    紫外线消毒: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线照射 30min,照射前适量喷洒石
    炭酸等消毒液加强效果。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最好,常用于培养基、无菌水等的灭菌。
    干热灭菌:耐高温和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常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器具。
    灼烧灭菌:火焰充分燃烧层,迅速彻底。常用于涂布器、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瓶
    口等的灭菌。
    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接触;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什么是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有哪些?
    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有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培养等。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获得单菌落。
    什么叫做菌落?
    答:分散的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
    是哪一种菌。
    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将平板倒置,既可以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
    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什么是平板划线法
    答: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
    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菌落。
    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
    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
    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
    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且不要将
    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
    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完成平板划线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将接种后的平板和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在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放置一个一个未接种的平板的目的?
    答: 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应该如何处理?
    答: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什么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答: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
    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涂布器)操作两步。
    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有哪些?
    答: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常用,快速直观)。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是什么?
    答: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
    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在同一稀释度下应至少
    对 3 个平板重复计数取平均值。
    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还是低?为什么?
    答: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显微镜直接计数是什么?计数结果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答:显微镜直接计数是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计算
    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对照组设计:①不涂布稀释液的选择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验证培养基中是否
    有杂菌 ②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作用计数:每隔 24h 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中心环
    节),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
    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 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
    环境条件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形成。
    啤酒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①发芽(大麦种子发芽,释放淀粉酶);②焙烤(加热杀死种子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 ③碾磨(将干燥的麦芽碾磨成麦芽粉);④糖化(淀粉分解,形成糖浆);⑤蒸煮(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⑥发酵(酵母菌将糖转化为酒精和 CO2);⑦消毒 (杀死啤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延长保存期)⑧终止(过滤、调节、分装出售)
    什么叫单细胞蛋白?
    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的微生物菌体,称为单细胞蛋白。
    这项检测是否需要对照组?为什么?
    应该设置两组对照组,一组为阴性对照组,不进行涂布或用等量无菌水涂布平板,说
    明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另一组为阳性对照组,涂布大肠杆菌,说明该培养基能否培养出
    大肠杆菌。
    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图示
    ①植物组织培养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②脱分化阶段不需要光,再分化阶段需要光。
    ③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促进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促进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④植物体内细胞未表现全能性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⑤具有全能性≠体现全能性。
    A.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具有细胞核的活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B .体现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发育成完整生物体或能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才能说明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⑥针对2种目标的植物组织培养流程
    ⑦植物细胞培养不等于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植物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的技术,可获得大量细胞产物,此过程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膜的流动性。
    (2)过程图示
    (3)只考虑两两融合,植物细胞A和植物细胞B杂交获得的细胞类型有3种:AA型、BB型、AB型,符合要求的只有AB型,因此需要进行筛选。
    (4)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5)杂种植株遗传物质的变化:杂种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杂种植株的染色体数通常是两亲本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杂种植株属于异源多倍体。
    3. 植物体细胞杂交与植物有性杂交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设白菜细胞含2x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甘蓝细胞含2y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4.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1)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2)过程图示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
    (2)过程图示
    (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特点及其筛选
    准确记忆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总结胚胎移植及其生理学基础
    胚胎移植中的几个注意点
    胚胎分割
    总结胚胎工程各技术之间的关系
    基因工程
    1.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
    2.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因此,PCR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
    3.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
    4.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5.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
    6.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时,需要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
    技能必备——选择题解题方法与策略及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策略
    参照多省自主命题近三年原题,考生不难发现,高考生物变“难”了,首先相对于原来的理综卷,生物的题量由原来的“6+4模式”改为“15+5+5模式”,时间也由原来的自定义时间改为规定时间,同样现在的高考生物会出现大量情境信息题,做到了无情境不命题,这样对考生在紧张状态下,在规定时间内,读明白,想清楚,答准确要求就更高了,首先考查考生对知识是否掌握全面,知识网络构建是否合理,然后在相应情境中,将陌生信息纳入已有知识框架推导出知识网的能力。这里考生容易会出现以下错误:
    逻辑推理思维不完善
    面对信息量较大的题目,多次阅读无法找到题目中的逻辑,进而无法进一步推断出准确答案,最后只根据直觉经验,就贸然做出选择判断。
    知识体系不完善
    首先生物知识琐碎并且很多,考生认为生物就是机械性的北宋,实则错误的原因往往是考生对生物的概念、原理及规律理解不透,模糊不清,导致错解。一些遗忘的某个知识,或将某一知识的记忆与另一知识的记忆相混或记错,结果由记忆混淆而错解。
    审题不详做题潦草
    很多时候考生出考场相互沟通时,才发现自己某一题的B选项后显示为“未阅读”,时间有限审题时粗心大意,在没有仔细阅读题目和明了题意的情况下, 盲目选择而出错。还有对于某些选择题,不少同学往往选出一个后便不再深究,盲目乐观,毫无根据,结果错选。面对多项选择题中还有同学存在“吃低保心理”若深入思考便能全部答对,结果出现选不全为求“稳”而出此下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考生存在的问题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先易后难是所有科目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个难易是因人而异的,有些简单题目也可能是自己的难题,有些难题却可能是自己的容易题。所以题目的难易只能由自己确定。一般来说,小题思考1-2分钟还没有建立解答方案,则应采取“暂时性放弃”,把自己可做的题目做完再回头解答。
    选择题有其独特的解答方法,首先重点把握选择项也是已知条件,利用选择项之间的关系可能使你的答案更准确。要十分重视第一印象. 心理学表明,考生在接触试题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新事物的反应灵敏,容易迅速做出决定. 经验表明,第一感觉的正确率在80%以上. 因此,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做出的选择. 在检查的时候,同学们不要按照第一次答题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没有充分、足够的理由不要推翻第一次的选择. 切记不要“小题大做”
    选择题解题方法
    直选法:新高考后这类题考查较少,如若考查这题细节会比较多,知识点覆盖广,涉及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记忆型选择题,需要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看出出题人命题中的“坑”,谨慎出正确答案。 需要考生对教材的核心知识熟悉,能快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就可以用此方法迅速准确作答。 正推法即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也属于直选法。然后再与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照,与之相同者既为应选答案。通过计算来确定答案的选择题或考试目标属识记层次的选择题多用这种方法解答。
    排除法 :排除法是指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和给出的选项,先将有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选项逐一排除,再将比较有把握的否定选项加以排除,最后只剩下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排除法最适于解答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选择题。试题的选项中有一些绝对说法,如“完全”“都”“一定”等,需要寻找“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逆推法 :逆推法也叫代入法,一般在遗传类选择题中出现较多,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结合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或者其他考题中通过在选项中找到相互矛盾的选项,从逻辑学角度来看,矛盾中存在着“一真一假”,可根据题意代入已有知识点出发反过来推导。
    图解转换法 :针对一些题干较长的信息类题,通过在题干中找到关键词,换成更为直观的图解;将复杂的图解信息转换成更为简单明了的文字形式;将题干信息转换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这种模型建构的方式对有些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表形式,就会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的目的,运用上述转化法一般在蛋白质功能,物质运输知识框架中容易出。另一类为遗传概率计算中如果计算两种疾病中患病的概率;常规方法难以思考或计算比较繁琐,变换方式进行思考,把原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新问题进行解答。
    综合分析法:面对大多数的题一般都无法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需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
    就熟避生法:就熟避生法是指在选项中既有熟悉的知识又有陌生的信息时,可以从对熟悉的知识判断入手,从而达到破题的一种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经常涉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或学过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熟悉的知识,避开生疏的知识,找到正确的答案。
    选择题解题技巧
    找寻关键词:分析题意时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并用笔标出,然后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找对了关键词,可以说解题就有了“钥匙”。通过针对一些陌生的专有名词进行圈画,找到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对一些种类和数目,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特性等要格外注意。
    避开陷阱 :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牢记核心知识点,结合题意准确识别出陷阱之所在。将长语句排除干扰词汇去繁化简得到本质的核心语句,准确判断出答案。核心考点不会直给,会通过复杂的长短句修饰核心考点,需要考生练就火眼精金。
    克服固有思维:固有思维分为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考生最初接触知识记忆是否准确,一旦记错或者错误的常识与不规范的专有名词都会影响准确答案的选择;其次是教材上一般通常的知识点,与题干情境中的新的信息情境有悖,请考生不要脱离题干情境,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新认知对象上,常常跳不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人歧途。
    挖掘潜在因素:潜在因素是题目本身没有指明而又隐含其中的因素。审题时,考生若不能找出这一因素,那么解题过程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因此,在审题时,应认真研读考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因素,使之显性化。
    技能必备——非选择题解题方法与策略及技巧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点掌握不扎实,基础知识遗忘较多,表现为生物学概念混淆,对教材内容不能够熟练运用等基础薄弱现象
    2.审题不清,不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面对信息题,考生对情境新,知识活,分析题干和辨析知识的能力不足,考生表示无从下手,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更有甚者审题出现遗漏等问题
    3.答题语言书写不规范,描述过于口语化,长句子答题不能够使用生物学术语,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表达详略不当,主次不分;.表达不完整或语言抽象,意思模棱两可
    4.错别字泛滥: 类(内)囊体 斐(裴)林试剂 高压蒸汽灭菌法(气) 增殖(值) 糖原(元) 双缩脲(尿)试剂 丙酮(铜)酸 液(叶)泡 水蒸气(汽)蒸馏法 反射弧(孤) 三体综合征(症) 靶(耙)细胞 核苷(甘)酸 乙烯(稀) 光合(和)作用 磷酸二酯(脂)键 反馈(溃)
    5.转化知识能力弱,涉及动手画图,画曲线,画表格此类问题,例如遗传图谱书写中缺少亲本基因型,表型,配子,箭头,F1基因型、表型及比例,或方程式中用等号表示,缺乏反应条件,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中不写能量等诸如此类问题。
    6.学生识图析线看表能力不足,首先无法准确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其次看图看表说话能力不足,不能通过严谨的语言进行描述实验现象等问题。
    7.选词填空题,考生出现不按固定词汇进行随心作答现象常见,这种失分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同样也是可避免,希望考生高度注意。
    非选择题答题方法及策略:
    1.认真审题,全面、准确地获取题中的信息,领会出题者的意图
    非选择题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全面、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非常关键的。
    ①应读懂试题,阅读题干时必须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看清楚,通过对试题所提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搞清楚已知什么、问什么、求什么。
    ②理解要准确,提取信息要全面,找出关键词。
    ③如果题中有图和表,努力将题图与题表进行结合,最后,通览全题,然后作答。而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基础。
    严谨审题,切记“画蛇添足”
    审题一定要严谨,考生会发现考题中大部分题的答案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唯一性或确定性,这类题不要脑中“蹦出来”的答案就立即书写,一定要严谨推敲一下,这个“灵光”的想法与否符合题干情境,言语描述到什么层度可以结合答题卡的作答区域,进行对问题做出是否展开说明。切记严谨能运题干上的信息要用题干上的内容,能用教材上的内容要使用其原文。
    2.规范答题,要有得分意识
    在非选择题的答题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会而不对”和“对而不去”,这主要是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的,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
    ●生物学专业术语或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写解答题描述性答案时,不要想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首先,根据问题整理思路后,写出关键的能体现要点的一些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组织语言描述,这样避免答题漏要点,或者颠三倒四描述不清。
    ●题干和材料提供,考生自己组织语言
    考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使用教材术语,能用教材上的语言就不要自己组织语言,不能用教材上的语言,要从题干中获取。
    ★注意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条理性和严密性。
    ★考生一定要细心,不犯低级错误。
    “易于辨别,修正清楚”原则
    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要很漂亮,但须十分清晰,即首先不能过分潦草,而且要十分清晰,易于辨认。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学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用铅笔答题,最后也没有用签字笔重新确定,导致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
    限时训练——技能应用(60min)
    一.单选题
    1.近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销售的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保健品已导致4人死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红曲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曲种,它以大米为原料,经接种曲母培养而成。红曲主要含有红曲霉菌和酵母菌等真菌,具有糖化与发酵的双重作用。红曲霉素主要是红曲霉菌代谢产生的聚酮类色素,作为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微生物素,具有明显的细菌抑制活性,因此常应用到食品保鲜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红曲霉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B.用于发酵的菌种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
    C.用细菌计数板对红曲霉菌计数时计数结果可能会偏大
    D.利用红曲酿造黄酒时,应对发酵装置和发酵液使用湿热灭菌
    2.2024年春节前后,某省先后两次大范围降雪,路政部门在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道抛洒融雪剂,除雪化冰,保障了春运道路的畅通。但大量使用融雪剂,可能会使土壤盐碱化,破坏植被。大量使用融雪剂造成的影响还可能有( )
    ①导致生态足迹减小②改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③提高植物种群的K值
    ④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⑤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A.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⑤
    3.有机体的脂肪组织既受神经支配,同时也参与调节能量代谢。神经肽Y (NPY)及其在脂肪细胞上相应受体( Npy4r)信号通路可促进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同时,脂肪组织分泌的肥胖因子(瘦素、脂联素等)也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 b/b 瘦素基因纯合突变小鼠,瘦素合成缺失。)
    A.瘦素除有降低食欲的作用外,还可能有抑制NPY合成的作用
    B.在脂肪组织细胞上可能还有其他NPY受体
    C.由脂肪组织分泌瘦素调节能量代谢的过程,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D.在脂肪代谢方面,瘦素与胰岛素相抗衡,NPY与胰岛素是协同作用
    4.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大致过程为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经过脱氢等过程,最终生成CO2、ATP等,并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高浓度柠檬酸可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Seipin是一种引起脂肪营养不良的基因,其表达产物会导致线粒体中Ca2+不足,进而导致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活性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不消耗O2,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
    B.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丙酮酸可追踪三羧酸循环中各产物的生成
    C.线粒体中Ca2+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丙酮酸含量来影响三羧酸循环活性
    D.恢复线粒体的Ca2+水平和在食物中添加柠檬酸均能有效治疗脂肪营养不良
    5.研究人员利用K+的放射性类似物铷(16Rb+)替换K+,研究K+的吸收与转运。选取高盐环境中生长的玉米根,在NEM(可选择性抑制参与K+主动运输的转运蛋白)溶液中分别处理10s和30s,然后洗去未反应的NEM,最后浸入到16Rb+溶液中,检测16Rb+进入根细胞的净流量,实验结果如图。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K+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玉米根细胞
    B.K+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玉米根细胞
    C.根细胞膜上只存在一种K+转运蛋白
    D.处理10s运输K+离子的蛋白没被完全抑制
    6.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全面分析了油菜素内酯(BR)对陆地棉纤维伸长的调控网络,如图所示。BR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GhBRI1)结合,通过核心转录因子GhBES1调控GhKCSs介导的超长链脂肪酸(VLCFAs)的合成,进而促进棉纤维细胞伸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R是由植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信号分子
    B.BR通过调控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棉纤维伸长
    C.VLCFAs先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
    D.BR对细胞的作用效果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效果类似
    7.南京农业大学熊波课题组揭示了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新机制,原理如图所示。Srrin为染色体黏合素稳定因子;CyclinB2为细胞周期蛋白,能驱动G2期(DNA合成完成期)向M期(分裂期)转换和调控纺锤体的组装;APC°dh1为E3泛素连接酶(注: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通常是不连续的
    B.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CyclinB2在G2期前合成,Srrin可阻止CyclinB2泛素化
    D.CyclinB2泛素化使纺锤体形态异常,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
    8.核糖体由 rRNA和核糖体蛋白组成,rRNA组分占核糖体总体质量的50%以上。蛋白质合成时,核糖体上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部位被称为肽酰转移酶。用红霉素或 RNA 酶处理肽酰转移酶均可抑制其合成肽链,用蛋白酶处理效果不明显。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组成肽酰转移酶的基本单位中含有核糖核苷酸
    B.核糖体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活性部位是 rRNA 而不是蛋白质
    C.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核糖体与合成完毕的肽链转移至内质网
    D.温度、pH、红霉素可以影响核糖体催化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9.甜瓜的性别分化由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具体机制如下图(图中“+”表示箭头左侧事件发生后,右侧事件方能发生;“-”表示箭头左侧事件发生后,右侧事件无法发生)。一朵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时为两性花,仅有雄蕊时为雄花,仅有雌蕊时为雌花。野生型甜瓜基因型为AABBEE。不同部位花发育过程中乙烯含量有差异,且此差异不受上述3对基因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a、B/b、E/e所在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为甜瓜的性染色体
    B.一株野生型甜瓜的某些部位开雌花,另一些部位开两性花
    C.野生型与AAbbee杂交,F2为野生型:全雌花:全雄花=9:3:4
    D.野生型与AAbbEE杂交,F2为野生型:全雄花=3:1
    10.植物在荫蔽状态下和正常接受阳光照射下茎的生长情况不同,其中涉及到光敏色素的赤霉素的调控,GA通路相关的DELLA抑制子具有结合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的能力。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荫蔽状态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fr,赤霉素合成增多,表现为茎伸长
    B.在荫蔽状态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r,赤霉素合成减少,表现为矮化表型
    C.正常光照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fr,DELLA结合PIF,表现为矮化表型
    D.正常光照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r,在GA的作用下DELLA降解,PIF结合下游基因
    11.最新研究发现由链霉菌产生的聚酮化合物(精氨酸类物质)可以介导土壤环境中细菌、真菌的互作。链霉菌与真菌类似,但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细胞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链霉菌产生聚酮化合物必须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
    B.链霉菌和真菌在进行增殖时均存在DNA的复制
    C.与颤蓝细菌相同,链霉菌细胞中不存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
    D.在链霉菌和真菌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12.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是健康生活的保障之一。下列有关措施合理的是( )
    ①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以防厌氧细菌感染伤口
    ②当夏季户外运动出汗过多时,建议饮用一些淡盐水
    ③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需提醒其饭前注射胰岛素
    ④与HIV感染者接触时,注意不能握手、拥抱及共用餐具等
    ⑤若皮肤不小心被生锈铁钉扎伤,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可为其加盖棉被以增加排汗量来降温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⑥
    13.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等多种人体组织。科学家发现:用L-肉碱处理MSCs后,hTERT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降低,MSCs衰老程度显著降低。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通过酶活性、细胞体积等变化来判断细胞衰老程度
    B.hTERT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可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衰老
    C.根据实验结果推测L-肉碱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延缓MSCs衰老
    D.该项研究在人体组织修复中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14.某研究小组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黑网、红网、蓝网遮阴处理以改变茶树生长的光环境,以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茶树为对照组,检测不同遮阴处理下茶树叶片的植物激素水平,相对含量变化如下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遮阴处理下激素含量变化不同可能与体内不同的光敏色素有关
    B.蓝网遮阴处理对茶树叶片中检测的三种激素积累均表现为促进作用
    C.红网遮阴处理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可引起植株抗逆性增强
    D.黑网遮阴处理导致光照强度减弱,而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可能未发生改变
    15.支原体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其结构如下图。关于其代谢和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没有细胞结构,故无法使用培养基直接培养
    B.镇海中学常对教室进行消毒,展于切断其传播途径
    C.可以使用抑制其细胞壁形成的抗生素对息者进行治疗
    D.用涂布器将支原体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低温保存
    二、多选题
    16.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上有一种蛋白质复合物(TOC-TIC复合物),能从细胞质输入多种不同的核编码蛋白。近日中国科学家首次从衣藻中分离出了该复合物的完整结构,解开了叶绿体转运之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OC-TIC复合物存在于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
    B.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利用TOC-TIC复合物捕获光能
    C.前体蛋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
    D.编码该复合物的DNA中一个碱基对种类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其功能改变
    17.马尾松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干旱瘠薄的特点,是重要的荒山造林和生态建设树种之一,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对马尾松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马尾松群落的空间结构、演替情况以及马尾松的年龄结构
    B.研究马尾松群落要研究优势种,优势种就是群落中比较常见的物种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
    D.因为马尾松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所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对马尾松几乎无影响
    18.不同染色体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SR)长度差异很大,可利用电泳技术将其分开,用于基因定位。某植物的雄性育性性状由等位基因R/r控制,为确定基因R/r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用雄性不育纯合植株和育性正常纯合植株杂交,得到的F1自由交配获得F2.对亲本和F2植株的4号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SR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基因R/r位于4号染色体上
    C.雄性不育性状受R基因控制D.F2可育植株中电泳结果为图中最右侧类型的个体占1/2
    19.针灸中的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某些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如图甲、乙分别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阈电位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绝对值从最大值降低到将能产生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A.图示结果说明,用细针治疗和粗针治疗时的刺激强度存在差异
    B.用细针治疗时没有发生Na+内流,用粗针治疗时发生了Na+内流
    C.利用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力度加大可使动作电位峰值变大
    D.图乙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K+外流,K+外流依靠载体蛋白完成
    20.一粒小麦(2N=14)和斯氏山羊草(2N=14)是近缘物种,是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良好材料,下图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研究的流程图,A和B分别表示一个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有性杂交所得植株1为可育异源二倍体
    B.种子发育为植株1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图示两途径获得的植株2和3基因型相同
    三、非选择题
    21.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在刚孵化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黑色,突变体为咖啡色,已知体色受等位基因T、t控制,让某突变体雌蚕与野生型雄蚕杂交,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体色的相关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判断的依据是 。
    (2)酪氨酸羟化酶(TH)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关键酶,研究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TH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导致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与
    结合频率下降,TH合成量下降, ,体色变浅出现咖啡色体色。
    (3)相较于雌蚕,雄蚕具有食桑量低、吐丝量高且蚕丝品质好等优点。研究发现,咖啡色基因还决定了胚胎的热敏致死性,即胚胎在正常温度(25℃)下能够孵化,在高温(35℃)条件下不能孵化。据此设计一个亲本组合,实现只孵化出雄蚕用于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22.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种间关系之一。生态学家曾提出植物一食草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模型,如图甲所示。功能反应是指每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反应,用于评估猎物密度变化时捕食者作用的强度及其对猎物的控制效果。功能反应主要有三种类型,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的第8年向某草原引入食草动物。植被减少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草动物增加的生物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2)在研究的第28-33年,植被和食草动物的数量均明显增加,根据种间关系分析,原因分别是 、 。
    (3)某种捕食者捕食无脊椎动物,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者的饥饿程度降低,用于处理、消化食物的时间增大,该功能反应类型符合图乙中的 (填“Ⅰ”“Ⅱ”或“Ⅲ”)型曲线。大蓟马是豆科植物的主要害虫,捕食性蝽和六斑月瓢虫是大蓟马的两种天敌。研究人员在某地分别调查了大蓟马——捕食性蝽、大蓟马——六斑月瓢虫的功能反应类型,结果分别符合Ⅱ型曲线和Ⅲ型曲线。若利用捕食性蝽、六斑月瓢虫对大蓟马进行生物防治,结合功能反应类型,提出一条相应的防治策略:

    23.谷子是狗尾草经近万年的驯化改良而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狗尾草种子小,成熟后易脱落,便于传播,也可减少被鸟类取食,但不利于收获。
    注:启动子位于基因结构前端,含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可启动转录。
    (1)科研人员分离了狗尾草的落粒基因(SH)。
    ①SH基因控制合成SH蛋白的过程称为基因的 。该过程以SH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 为原料转录出mRNA,进而在核糖体上 出SH蛋白。
    ②图1所示的狗尾草SH基因片段转录形成的mRNA序列为5'- -3'。
    ③据图1分析,SH蛋白可通过 进入细胞核,与CAD基因启动子结合抑制其转录。
    (2)对比谷子与狗尾草的基因组序列发现,谷子的DNA中插入了一段855bp的DNA片段(图2所示),使SH基因突变为sh基因,导致SH蛋白结构异常。据图2解释谷子种子成熟时不易从离层脱落的原因 。
    24.硝酸根离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氮源,植物可能因土壤中的硝酸根离子分布不均匀而缺乏氮源。拟南芥Y基因的表达产物Y蛋白是硝酸根离子的主要转运蛋白,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Y蛋白介导的硝酸根离子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依据是
    。与Y蛋白不同,在转运H+过程中H+-ATPase被 ,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
    (2)土壤氧气含量会影响氮元素的吸收,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直接参与的物质变化是 ,同时产生的大量ATP会影响H+-ATPase转运H+的过程。根细胞中氮元素参与构成的相关物质,通过组成相关结构,也会影响细胞呼吸。如氮元素→磷脂分子→线粒体膜; (再列举一例)。
    (3)科研小组探究了氮源分布不均匀时拟南芥基因Y的表达情况,实验设置如图2所示,除培养基有无硝酸根离子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由图3所示检测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氮源分布不均匀会 。这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的意义是

    25.“棉粮争地”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上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国古代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和种植棉桑的土地比例长期保持在100:20到100:30之间。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崔爱花等科学家对在棉田中间作其它粮食作物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棉田生产水平,缓解“棉粮争地”矛盾,下图展示了其部分研究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叶片净光合速率是以 来表示的,在单作状态下,玉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大于/小于)甘薯,同一时刻的胞间CO2浓度 (大于/小于)甘薯。查阅相关文献表明,玉米的呼吸速率略小于甘薯。综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测玉米固定CO2的酶催化效率 (高于/低于)甘薯。
    (2)有人认为,间作会改变田间微环境,从而改变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速率,进而导致棉花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在9:00~12:00间明显大于单作玉米。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
    (3)净光合速率在中午降低的现象叫做“午休”,直接导致甘薯午休的因素最可能是 (光照强度/CO2浓度)。12:00-13:00,甘薯的胞间CO2浓度上升,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分析】红曲霉素主要是红曲霉菌代谢产生的聚酮类色素,作为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微生物素,具有明显的细菌抑制活性。红曲霉菌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A、次生代谢产物是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红曲霉素主要是红曲霉菌代谢产生的聚酮类色素,作为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微生物素,红曲霉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A正确;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用于发酵的优良菌种,B正确;
    C、红曲霉菌是真核细胞,不能用细菌计数板计数,C错误;
    D、为防止杂菌污染,利用红曲酿造黄酒时,应对发酵装置和发酵液使用湿热灭菌,D正确。
    故选C。
    2.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①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若这个人口单位的生活方式没有变化,其生态足迹在植被破坏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减小,还有可能出现增大,①错误;
    ②③④依据题干信息,大量使用融雪剂,可能会使土壤盐碱化,破坏植被,导致不耐盐的植被数量出现减少,大多数植物种群的K值下降,植物生物多样性锐减,动物以植物为食物,所以就会导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下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变化,②④正确,③错误;
    ⑤由于植被的破坏,也可能会导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发生变化,⑤正确。
    综上,②④⑤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D
    【分析】瘦素是多肽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并分泌,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体的食欲,并参与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使体重减轻,说明瘦素可以减少人的进食,导致人变瘦。
    【详解】A、据表格可知,b/b 瘦素基因纯合突变小鼠,瘦素合成缺失,食欲大增, 说明瘦素有降低食欲的作用,神经肽Y (NPY)可促进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说明瘦素可能有抑制NPY合成的作用,A正确;
    B、“b/b 小鼠”组有相应受体(Npy4r),“b/b 小鼠+Npy4r 全身敲除”组无相应受体(Npy4r),两组的实验现象相同,说明在脂肪组织细胞上可能还有其他 NPY 受体,B正确;
    C、当瘦素增加,下丘脑通过神经提高能量消耗和减少摄食,使脂肪细胞减少,因此瘦素分分泌减少,对下丘脑的刺激减弱,因此瘦素分泌的调 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瘦素与胰岛素是协同作用,NPY 与胰岛素是相抗衡,胰岛素通过 降低血糖浓度,也可减少脂肪细胞的生成,D错误。
    故选D。
    4.B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O2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据题意可知,三羧酸循环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不消耗O2,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A正确;
    B、利用14C标记的丙酮酸可追踪三羧酸循环中含C产物的生成,不能追踪不含C产物的生成,B错误;
    C、据题意可知,线粒体中Ca2+可能通过影响丙酮酸含量来影响三羧酸循环活性,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正确;
    D、据题意可知,高浓度柠檬酸可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三羧酸循环活性下降会导致脂肪营养不良,所以柠檬酸水平与脂肪生成呈正相关,恢复线粒体的Ca2+水平可以恢复三羧酸循环活性,提高柠檬酸水平,而在食物中添加柠檬酸能直接提高柠檬酸水平,二者均能有效治疗脂肪营养不良,D正确。
    故选B。
    5.C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B、分析题意,NEM可选择性抑制参与K+主动运输的转运蛋白,结合图示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用NEM处理后K+进入根细胞的净流量降低,说明K+主动运输过程受影响,但并未降为0,说明K+还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玉米根细胞,AB正确;
    C、根细胞膜上至少存在K+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两种转运蛋白,C错误;
    D、据图可知,处理10s运输K+离子的速率不为0,说明运输K+离子的蛋白没被完全抑制,D正确。
    故选C。
    6.B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 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 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详解】A、油菜素内酯(BR)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依据题意和题图可知,BR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GhBRI1)结合,通过核心转录因子GhBES1调控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棉纤维伸长,B正确;
    C、题干信息:VLCFAs是超长链脂肪酸,其不属于蛋白质,故不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BR对细胞的作用效果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类似,D错误。
    故选B。
    7.D
    【分析】1、卵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卵子排到输卵管中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当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发生受精作用,然后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排出的卵是未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成熟的卵子在受精作用时才形成。
    【详解】A、卵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卵子排到输卵管中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但是只能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然后在受精作用过程中才能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A正确;
    B、哺乳动物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中心体的复制,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根据题意,CyclinB2为细胞周期蛋白,能驱动G2期(DNA合成完成期)向M期(分裂期)转换和调控纺锤体的组装,因此CyclinB2在G2期前合成,根据图示可知,Srrin缺失的卵母细胞CyclinB2发生泛素化,而正常卵母细胞没有出现CyclinB2泛素化,因此Srrin可阻止CyclinB2泛素化,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CyclinB2泛素化使纺锤体形态异常,将会移向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但是不会影响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1、肽酰转移酶能催化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键的形成,该酶是rRNA的组成部分,可在核酸酶作用下水解失去相应功能。
    2、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
    【详解】A、肽酰转移酶是rRNA的组成部分,成分是RNA,故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根据题意,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利用肽酰转移酶,而肽酰转移酶用RNA 酶处理肽酰转移酶可抑制其合成肽链,用蛋白酶处理效果不明显,故肽酰转移酶是rRNA 而不是蛋白质,B正确;
    C、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当合成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至粗面继续其合成内质网,C错误;
    D、根据题意,红霉素可以影响核糖体催化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而肽酰转移酶也会受温度、pH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9.C
    【分析】分析题图:乙烯会抑制B基因的表达;B基因表达后会抑制E基因的表达;E基因表达后则雌蕊发育;雌蕊发育后则A 基因得以表达;A基因表达会抑制雄蕊的发育,由上述条件推理:野生型甜瓜基因型 AABBEE 某些部位乙烯含量较低时,B 基因会表达、进而抑制E基因表达、雌蕊不发育、A 基因不表达、雄蕊发育;某些部位乙烯含量较高时,B基因不会表达、E基因表达则雌蕊发育、A 基因表达、雄蕊不发育。因此雌蕊和雄蕊不会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即不能开两性花。
    【详解】A、题干仅指出甜瓜的性别分化是由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并未涉及后代性别及比例与其遗传的相关性,因此不能判断这三对同源染色体为性染色体,A错误;
    B、分析题图:乙烯会抑制B基因的表达;B基因表达后会抑制E基因的表达;E基因表达后则雌蕊发育;雌蕊发育后则A 基因得以表达;A基因表达会抑制雄蕊的发育,由上述条件推理:野生型甜瓜基因型 AABBEE 某些部位乙烯含量较低时,B 基因会表达、进而抑制E基因表达、雌蕊不发育、A 基因不表达、雄蕊发育;某些部位乙烯含量较高时,B基因不会表达、E基因表达、雌蕊发育、A 基因表达、雄蕊不发育。因此雌蕊和雄蕊不会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即不能开两性花;B错误;
    C、AABBEE和AAbbee 杂交,F1基因型为 AABbEe,F2 基因型为AAB_E_(野生型):AAB_ ee:AAbbE_:AAbbee=9:3:3:1,根据B项分析可知,AAbbee+AAB_ee 无E基因、雌蕊不发育(A基因不表达)表型为全雄花,AAbbE_全为雌花,即F2为野生型:全雌花:全雄花=9:3:4,C正确;
    D、AABBEE和AAbbEE杂交,F1基因型为AABbEE,F2基因型为AAB_EE:AAbbEE=3:1,根据B项分析可知,F2野生型:全雌花=3:1,D错误。
    故选C。
    10.C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光照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不同的光照条件→光敏色素被激活,(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表达)→转录形成RNA→蛋白质→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B、在荫蔽状态下,远红光会使光敏色素失活从而增强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器官伸长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即在荫蔽状态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r,赤霉素合成增多,表现为茎伸长,AB错误;
    CD、正常光照下,光敏色素主要表现为Pfr,DELLA(赤霉素信号通路中的核心抑制因子)结合PIF(光敏色素互作因子),表现为矮化表型,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B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具有拟核,拟核中没有染色体的存在,但是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详解】A、根据题意,链霉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细胞壁,因此属于原核生物,故链霉菌没有高尔基体,A错误;
    B、链霉菌属于原核生物,真菌属于真核生物,链霉菌和真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在进行增殖时均存在DNA的复制,B正确;
    C、链霉菌和颤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虽然没有染色体的存在,但是细胞中都存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如DNA复制时存在D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C错误;
    D、链霉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的存在,D错误。
    故选B。
    12.B
    【分析】1、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2、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使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3、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详解】①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以防厌氧细菌感染伤口,有利于伤口愈合,①正确;
    ②当夏季户外运动出汗过多时,建议饮用一些淡盐水,以便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②正确;
    ③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需提醒其饭前注射胰岛素,进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③正确;
    ④与HIV感染者接触时,握手、拥抱均不会导致HIV传染,而共用餐具可能会导致HIV传染,④错误;
    ⑤若皮肤不小心被生锈铁钉扎伤,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因为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进而实现对侵入机体的病毒进行阻止,⑤正确;
    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应该设法增加其散热量,而加盖棉被不利于增加散热,⑥错误。
    故选B。
    13.B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根据题意,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等多种人体组织,在人体组织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发现:用L-肉碱处理MSCs后,hTERT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降低,MSCs衰老程度显著降低,因此推测L-肉碱可通过调控hTERT基因表达水平来延缓MSCs衰老。
    【详解】A、由于细胞衰老后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因此可以通过酶活性、细胞体积等变化来判断细胞衰老程度,A正确;
    B、根据题意,hTERT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降低,MSCs衰老程度显著降低,因此hTERT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可能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B错误;
    C、根据题意,用L-肉碱处理MSCs后,hTERT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降低,MSCs衰老程度显著降低,故推测L-肉碱可通过调控hTERT基因表达水平来延缓MSCs衰老,C正确;
    D、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该项研究可以延缓MSCs衰老,因此该项研究在人体组织修复中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D正确。
    故选B。
    14.C
    【分析】分析图表,自变量为光环境不同,因变量检测了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由结果可知,黑网遮阴处理对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影响不大;红网处理可降低脱落酸含量,增加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含量;蓝网处理可增加脱落酸、赤霉素以及生长素的含量。
    【详解】A、根据题意,光作为信号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过程需要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因此,不同遮阴处理下激素含量变化不同可能与体内不同的光敏色素有关,A正确;
    B、由题表可知,蓝网处理组与对象组相比,脱落酸、赤霉素以及生长素含量均增加,则说明蓝网遮阴处理对三种激素积累均表现为促进作用,B正确;
    C、脱落酸可通过促进气孔关闭提高植物抗旱等抗逆性,红网遮阴处理导致脱落酸含量下降,说明红网遮阴处理可能引起植株抗逆性减弱,C错误;
    D、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指各种光合色素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百分比,黑网遮阴处理不影响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可以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
    B、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镇海中学常对教室进行消毒,展于切断其传播途径,B正确;
    C、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能治疗支原体引起的疾病,C错误;
    D、用接种针将支原体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低温保存,D错误。
    故选B。
    16.CD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DNA,故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但其中的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依然受到细胞核中相关基因的控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原因是因为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TOC-TIC复合物是叶绿体的跨膜蛋白,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结构,细胞中无TOC-TIC复合物,A错误;
    B、由图可知,该复合物存在于叶绿体的双层膜上,而捕获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由图可知,控制前体蛋白合成的基因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正确;
    D、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一个碱基对种类改变但其对应的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不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不变,D正确。
    故选CD。
    17.ABD
    【分析】生态位宽度指的是种群在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是反映种群利用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
    【详解】A、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马尾松群落的空间结构、演替情况等,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属于马尾松种群水平的研究,A错误;
    B、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大,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他们就不占据优势,B错误;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C正确;
    D、尽管马尾松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但季节变化,会影响阳光、温度、水分等,所以依然会对马尾松产生影响,不是几乎无影响,D错误。
    故选ABD。
    18.A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C、雄性不育纯合植株和育性正常纯合植株杂交,对比亲本和F2中可育与不可育植株4号染色体SSR的电泳结果,所有不育植株的电泳带均相同,可知基因R、r位于4号染色体上,SSR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且部分可育植株为杂合子,因此雄性不育基因为隐性基因,受r的控制,AB正确,C错误;
    D、电泳结果为图中最右侧类型的个体有两条带,是杂合子的基因型Rr,由电泳结果可知亲本的雄性育性基因均为纯合RR×rr,F1基因型为Rr,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RR:Rr:rr=1:2:1,因此F2可育植株中电泳结果与基因型Rr相同的个体占2/3,D错误。
    故选AB。
    19.BCD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由题图可知,用细针治疗时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而用粗针治疗时产生了动作电位,说明细针刺激和粗针刺激的强度存在差异,A正确;
    B、用细针和粗针治疗时膜内外电位差都发生了变化,说明都发生了Na+内流,B错误;
    C、用粗针治疗时产生了动作电位,但力度加大不能使动作电位峰值变大,C错误;
    D、图乙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K+外流,K+外流依靠通道蛋白完成,D错误。
    故选BCD。
    20.BC
    【分析】分析题图:得到植株3运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植株2运用了多倍体育种技术,得到植株1运用的是杂交的方法。
    【详解】A、植株1是一粒小麦与斯氏山羊草杂交得到,一粒小麦提供A这个染色体组,斯氏山羊草提供B这个染色体组,二者一结合得到染色体组成为AB的异源二倍体,由于其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紊乱,其不可育,A错误;
    B、种子发育为植株1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分裂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有机体或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B正确;
    C、植物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之后的结构)融合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得到植株2运用了多倍体育种技术,其染色体组成为AABB,得到植株3运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其染色体组成为AABB,二者染色体组成相同,但是前者属于无性繁殖,后者属于有性繁殖,两途径获得的植株2和3基因型不相同有差别,D错误。
    故选BC。
    21.(1) Z 子二代中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2) 启动子 细胞内黑色素合成减少
    (3)
    让F1在高温(35℃)条件下孵化,雌蚕全为热敏致死型,不能孵化,能够孵化的即为雄蚕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1)分析题意,某突变体雌蚕与野生型雄蚕杂交,子一代全为黑色,子二代中只有雌性出现咖啡色,即形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体色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分析题意,酪氨酸羟化酶(TH)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关键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TH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TH合成量下降,则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过程受阻,黑色素减少,进而导致体色变浅出现咖啡色体色。
    (3)咖啡色基因还决定了胚胎的热敏致死性,即胚胎在正常温度(25℃)下能够孵化,在高温(35℃)条件下不能孵化,要想据此设计一个亲本组合,实现只孵化出雄蚕用于生产,可选择黑色雌性与咖啡色雄性杂交,子一代中咖啡色雌性都致死,从而可选择保存黑色雄性,让F1在高温(35℃)条件下孵化,雌蚕全为热敏致死型,不能孵化,能够孵化的即为雄蚕,遗传图解如下:

    22.(1) 大于 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小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的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
    (2) 食草动物数量处于恢复期,对植被的摄食少 植被数量增多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3) Ⅱ 在大蓟马密度低时,主要选用捕食性蝽控制大蓟马;在大蓟马密度高时,主要选用六斑月瓢虫控制大蓟马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1)在研究的第8年向某草原引入食草动物。植被减少的生物量大于食草动物增加的生物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小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的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
    (2)在研究的第28-33年,食草动物的数量处于恢复期,对植被的摄食少,使植被的数量增多,植被数量增多为食草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使食草动物数量增多。
    (3)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者的饥饿程度降低,用于处理、消化食物的时间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捕食数趋于稳定,功能反应类型符合Ⅱ型曲线。Ⅱ型曲线反映猎物密度低时,捕食强度大;Ⅲ型曲线反映猎物密度高时,捕食强度大。已知大蓟马—捕食性蝽、大蓟马—六斑月瓢虫的功能反应类型分别符合Ⅱ型曲线和Ⅲ型曲线,因此防治策略为在大蓟马密度低时,主要选用捕食性蝽控制大蓟马;在大蓟马密度高时,主要选用六斑月瓢虫控制大蓟马。
    23.(1) 表达 核糖核苷酸 翻译 AAUCACUCA 核孔
    (2)突变的sh基因表达的蛋白不能与CAD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使CAD基因表达,形成的CAD蛋白可促进细胞质内苯丙氨酸转化为木质素,木质素运输到细胞膜外,导致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强度增加,种子成熟时不易从离层脱落
    【分析】据图可知,图1中SH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与CAD基因结合,从而抑制CAD基因的转录过程。根据图2可知,CA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促进苯丙氨酸转化为木质素,从而导致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强度增加,不易脱落。
    【详解】(1)①SH基因控制合成SH蛋白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以SH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出mRNA,翻译是mRNA在核糖体上合成出SH蛋白。
    ②mRNA中碱基与基因的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互补,且方向相反,因此根据SH基因片段的模板链可知,转录形成的mRNA序列为5'-AAUCACUCA-3'。
    ③SH蛋白是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与CAD基因启动子结合抑制其转录。
    (2)根据题意可知,谷子的DNA中插入了一段855bp的DNA片段,使SH基因突变为sh基因,sh基因表达的蛋白不能与CAD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使CAD基因表达,形成的CAD蛋白可促进细胞质内苯丙氨酸转化为木质素,木质素运输到细胞膜外,导致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强度增加,种子成熟时不易从离层脱落。
    24.(1) 逆浓度梯度运输NO3-需要消耗利用ATP建立的H+电化学势能 磷酸化
    (2) NADH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 氮元素→核苷酸(RNA)→核糖体、氮元素→氨基酸(蛋白质/酶)→核糖体(线粒体膜)
    (3) 促进有硝酸根离子区域的根中基因Y的表达 通过增加有硝酸根区域的根的吸收能力,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氮的需求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方式:
    1、自由扩散;
    (1)定义:物质通过简单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2)特点是: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 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3)举例:氧气、二氧化碳、水、甘油、乙醇、苯、脂肪酸、尿素、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气体小分子等;
    2、协助扩散:也称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atied diffusin),运输特点是: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④不需要提供能量。 举例:红细胞摄取葡萄糖;
    3、主动运输
    (1)概念是: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2)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小肠运输葡萄糖时也有顺浓度梯度的特例); ②需要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③都有载体蛋白,依赖于膜运输蛋白;④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3)举例:小肠吸收K+、Na+、Ca2+等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带电荷离子等。
    【详解】(1)由图可知Y蛋白介导的硝酸根离子运输时是逆浓度梯度运输NO3-且需要消耗利用ATP建立的H+电化学势能,因此Y蛋白介导的硝酸根离子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与Y蛋白不同,在转运H+过程中H+-ATPase被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
    (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直接参与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与还原氢结合生成水,因此发生的物质变化是NADH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氮元素参与构成的相关物质,通过组成相关结构,也会影响细胞呼吸。如氮元素→核苷酸(RNA)→核糖体、氮元素→氨基酸(蛋白质/酶)→核糖体(线粒体膜)等。
    (3)由图3可以看出,A组添加硝酸根离子的左根基因Y在根中表达量远高于未添加硝酸根离子的右根,而两侧都添加硝酸根离子的B组的左根和右根基因Y在根中表达量相当,说明氮源分布不均匀会促进有硝酸根离子区域的根中基因Y的表达;对拟南芥来说,可通过增加有硝酸根区域的根的吸收能力,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氮的需求。
    25.(1)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叶片吸收CO2的量(每秒钟每平方厘米叶片吸收CO2的量) 大于 小于 高于
    (2)不对,棉花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单作,但胞间CO2浓度却小于单作
    (3) 光照强度 12:00-13:00,甘薯的净光合速率不断下降,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速率变慢,导致CO2积累在细胞间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呼吸作用一般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与呼吸的差值可用净光合速率来表示,具体指标可以是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等,图中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
    【详解】(1)净光合速率是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本实验中是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叶片吸收CO2的量(每秒钟每平方厘米叶片吸收CO2的量)来表示的;在单作状态下,玉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5umL/(cm2.s)左右(12点),甘薯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8umL/(cm2.s)左右(11点),因此玉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于甘薯;同一时刻的胞间CO2浓度玉米为160umL/(cm2.s)左右,甘薯为270umL/(cm2.s)左右,因此玉米的小于甘薯;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加上呼吸,玉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远大于甘薯,呼吸速率略小于甘薯,因此玉米的总光合速率大于甘薯,故暗反应速率大于甘薯,而玉米的胞间CO2浓度小于甘薯,因此推测玉米固定CO2的酶催化效率低于甘薯。
    (2)棉花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单作,但胞间CO2浓度却小于单作,因此间作没有改变田间微环境,也没有改变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速率,这种说法不对。
    (3)光照强度过强,导致温度过高,蒸腾作用旺盛,水分来不及供应,因此植物选择关闭部分气孔,而气孔不仅是水分子的通道,也是CO2的通道,因此CO2供应不足,光合速率下降,出现“午休”现象;12:00-13:00,甘薯的净光合速率不断下降,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速率变慢,导致CO2积累在细胞间,因此该时间段内甘薯的胞间CO2浓度上升。
    【考前警示篇1】 分子与细胞 易错重难点
    一.细胞结构易错知识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六个“不一定”
    (1)真核细胞不一定只有一个细胞核,特例:草履虫有两个、人的骨骼肌细胞有几百个细胞核。
    (2)无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特例: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虽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
    (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不一定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还有核糖体。
    (4)生物膜中的脂质不一定只有磷脂,还有胆固醇、糖脂。
    (5)植物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大液泡,植物根细胞无叶绿体,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
    (6)细胞中基质的成分不一定相同,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核基质成分各不相同。
    2.细胞结构与细胞代谢中的五个“一定”与四个“不一定”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但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但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一定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3)一切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4)有中心体的生物不一定为动物,但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5)高尔基体经囊泡分泌的物质不一定为分泌蛋白,但分泌蛋白一定经高尔基体加工。
    例1.(2023·湖南卷)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
    B.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线粒体内膜含有丰富的酶,是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
    D.内质网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答案 C
    解析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故细胞骨架被破坏会影响到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A正确;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其成分主要有DNA、RNA和蛋白质等,B正确;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D正确。
    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的三个易错点
    (1)无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只不过实验现象不容易被观察到。
    (2)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取决于细胞液浓度的变化:失水→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变大→细胞吸水能力变强。
    例2.(2022·浙江卷6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结果推知,甲图细胞是有活性的
    B.与甲图细胞相比,乙图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C.丙图细胞的体积将持续增大,最终涨破
    D.若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材料,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答案 A
    解析 与甲图相比,乙图所示细胞失水,故乙图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B错误;由于有细胞壁的限制,丙图细胞体积不会持续增大,且不会涨破,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无中央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3)当给出某细胞的质壁分离状态图时,此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或正处与水分子进出平衡状态。
    三.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三类易错重难点
    1.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作用不完全相同
    (1)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对物质的运输都具有选择性。
    (2)载体蛋白需要和被转运的物质结合,且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运输时不需要和被转运物质结合。
    (3)载体蛋白既能够参与协助扩散,又能够参与主动运输,而通道蛋白只能参与协助扩散,即通道蛋白介导的只能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2.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并不都由ATP直接提供
    (1)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分为三类(如图1):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驱动泵)、间接供能(协同转运蛋白)、光驱动(光驱动泵)。
    (2)协同运输是一种物质的逆浓度跨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顺浓度跨膜运输的过程,该过程消耗的能量来自离子电化学梯度(如图2)。
    例3(2023·湖北卷)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肌收缩力下降
    B.细胞内液的K+浓度升高
    C.动作电位期间Na+的内流量减少
    D.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答案 C
    解析 由于该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导致K+内流、Na+外流减少,故细胞内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动作电位期间Na+的内流量减少,B错误,C正确;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活动减弱,Ca2+外流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心肌收缩力加强,A、D错误。
    四.酶促反应中易错重难点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曲线
    ①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失活,即酶的空间结构不被破坏,条件适宜时酶活性可恢复,如图2。
    ②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紫外线、酒精等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条件适宜时酶活性不能恢复,如图1、图2。③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环境条件适宜时受酶数量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大,如图3。
    ④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如图4。
    ⑤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类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中心(底物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若提高反应体系中的底物浓度,则可削弱抑制剂的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位点通常远离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特定位置结合之后使活性中心的结构发生改变,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从而降低酶促反应速率,该抑制无法通过提高底物浓度的方式抵消,如图5
    例4(2023·临沂二模)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下图2中甲、乙、丙为同一酶促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低温的作用机理相似,均会使酶空间结构改变而丧失催化功能
    C.通过增加底物浓度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会降低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
    D.随底物浓度的增大,丙组的反应速率低于乙组,可能与丙组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有关
    答案 BC
    解析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使酶与底物结合机会减少,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非竞争性抑制剂可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与高温的作用机理相似,均会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丧失催化功能,但和低温使酶活性下降的机理不同,B错误;增加底物浓度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使底物和酶结合的机会增加,会提高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C错误;随底物浓度的增大,丙组的反应速率低于乙组,丙组的最大反应速率低于甲组、乙组,可能与丙组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有关,D正确。
    五.光合作用中易错重难点
    1.连续光照和间隔光照下有机物合成量的分析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在叶绿体中有少量的积累,在光反应停止时,暗反应仍可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有机物还能继续合成。
    (2)持续光照条件下,NADPH、ATP过度积累,利用不充分;光照和黑暗间隔条件下,NADPH、ATP基本不积累,能够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持续光照处理时有机物的积累量要多。
    2.分析C3、C5等物质含量变化的一般思路
    (1)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
    (2)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例5.(2022·山东卷)强光条件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若超过光合作用的利用量,过剩的光能可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出现光抑制现象。为探索油菜素内酯(BR)对光抑制的影响机制,将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进行分组和处理,如表所示,其中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各组幼苗均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用强光照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分组
    处理

    清水

    BR

    BR+L

    (1)光可以被苹果幼苗叶片中的色素吸收,分离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主要吸收的光的颜色是 。
    (2)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达到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但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
    (答出2种即可);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

    (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抑制 (填“增强”或“减弱”);乙组与丙组相比,说明BR可能通过 发挥作用。
    答案 (1)蓝紫色 (2)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CO2供应不足 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加,水光解产生氧气的速率增加 (3)减弱 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
    解析 (1)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故色素分离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该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内部因素有酶的活性、色素的含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达到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CO2供应不足等;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加,水光解产生氧气的速率增加。(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合作用强度较大,说明加入BR后光抑制减弱。乙组用BR处理,丙组用BR和试剂L处理,由于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与乙组相比,丙组光合作用强度较低,说明BR可能通过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发挥作用。
    六.光合与呼吸作用
    1.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测定的常用方法——液滴移动法(气体体积变化法)
    (1)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物理误差的校正: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两装置相比,不同点是用“死亡的绿色植物”代替“绿色植物”,其余条件均相同。
    2.植物的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1)呼吸速率(黑暗条件):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
    (2)净光合速率(光照条件):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吸收量或O2释放量。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曲线解读:
    ①A点:只呼吸不光合,植物释放CO2,吸收O2。
    ②AB段: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释放CO2,吸收O2。
    ③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表观上不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
    ④B点之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吸收CO2,释放O2。
    2.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分析
    (1)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及分析

    例6下图是某同学为了测定三倍体西瓜苗净光合作用强度而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A、B装置烧杯中溶液分别为 、 (填“NaOH”或“NaHCO3”)。
    (2)实验进行30 min后,记录到A装置中的红色液滴向 移动4.5 cm,B装置中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0.5 cm。若红色液滴每移动1 cm,西瓜苗内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 g,那么该西瓜苗的净光合速率是 g/h。
    答案 (1)NaHCO3 NaHCO3 (2)右 8
    解析 (1)两个装置中的幼苗不同,这是实验自变量,其他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因此测定净光合速率时,A、B装置烧杯中溶液均为NaHCO3,其用途是给光合作用提供CO2。(2)实验进行30 min后,A装置进行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释放O2,所以红色液滴向右移动。B装置中红色液滴右移是环境因素(如气压等)对实验产生影响的结果,主要起对照作用,A装置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三倍体西瓜苗的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值是(4.5-0.5) g/30 min=4 g/30 min,即8 g/h。
    【考前警示篇2】 遗传与进化 易错重难点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易错重难点
    1.细胞周期的重要知识提醒
    (1)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浆细胞等。
    (2)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若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则有细胞周期。
    (3)秋水仙素(或低温)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4)抗癌药物一般会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即作用于细胞分裂间期。
    (5)在受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和记忆细胞迅速增殖,细胞周期变短。
    2.判断二倍体生物的分裂方式
    (1)前期图的判断
    (2)中期图的判断
    (3)后期图的判断
    例1.(2023·浙江卷1月)某基因型为AaXDY的二倍体雄性动物(2n=8),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时期细胞中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B.乙时期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C.甲、乙两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均为8条
    D.该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均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染色体数为4,可表示减数分裂Ⅱ的前、中期;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间期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末期。甲时期(减数分裂Ⅱ)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A错误;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末期,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B错误;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无染色单体,C错误;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产生了AXD、aXD、AY、aY共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正确。
    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异类型易错
    1.细胞分裂过程中异常细胞产生的三大原因
    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
    (1)一定源自基因突变⇒
    (2)一定源自互换⇒
    (3)无任何提示,则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2.图析减数分裂过程中三种可遗传变异
    (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定律)。
    ②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应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
    3.XO、XYY、XXY与21三体综合征异常个体成因分析
    (1)XO成因
    (2)XYY成因
    (3)XXY成因
    (4)21三体综合征成因
    4.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原因
    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不考虑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例2.(2023·湖北卷)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如下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表示杂交信号),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基因位置发生变化,着丝粒的两端都含有探针识别区段,并形成杂交信号,B正确。
    易混淆的知识点
    启动子≠起始密码,终止子≠终止密码
    (1)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位于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对转录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区。启动子可与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而使转录开始,但启动子本身并不被转录;终止子是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
    (2)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均位于mRNA分子上,对翻译过程起调控作用的三个相邻碱基。起始密码是mRNA分子中编码多肽链第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是AUG,翻译为甲硫氨酸。终止密码是mRNA分子中作为翻译多肽链终止信号的密码子,可终止蛋白质合成。
    转录、翻译过程中的易错归纳
    (1)转录的产物不只有mRNA,还有tRNA、rRNA,但只有mRNA携带遗传信息,三种RNA都参与翻译过程,只是作用不同。
    (2)翻译过程中mRNA不移动,而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3)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A—T,而是A—U。
    (4)解答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计算问题时,应看清DNA上的碱基是“对”数还是“个”数,mRNA上是“密码子”的个数还是“碱基”的个数,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是“个数”还是“种类数”。
    (5)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如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核DNA复制一次,每个复制起点只起始一次;而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基因可多次转录,因此转录起点可多次起始。
    例3 (2023·山东卷) 将一个双链DNA分子的一端固定于载玻片上,置于含有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体系中进行复制。甲、乙和丙分别为复制过程中3个时间点的图像,①和②表示新合成的单链,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该DNA复制过程中可观察到单链延伸暂停现象,但延伸进行时2条链延伸速率相等。已知复制过程中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
    B.甲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
    C.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
    D.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3'端指向解旋方向
    答案 D
    解析 由题可知,延伸进行时两条链延伸速率相等,据图分析,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图乙时①比②长,说明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A正确;①和②两条链中的碱基互补,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但②中多出的部分可能不含有A、T,因此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B正确;①和②两条链中的碱基互补,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新合成的单链①与②等长,因此图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C正确;①和②两条单链由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而来,其中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那么另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②的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5'端指向解旋方向,D错误。
    表观遗传与性状之间的易错重难点
    1.表观遗传的原因: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等修饰。
    2.表观遗传的特点
    (1)可遗传: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这种表型的改变可以遗传给后代。
    (2)不变性: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3)可逆性:DNA的甲基化修饰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即被修饰的DNA可以发生去甲基化。
    (4)表观遗传一般是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3.表观遗传调节机制
    例4.(2023·安徽模拟)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虫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蜂群中蜜蜂幼虫能否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B.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C.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存储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如图所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G)配对
    答案 C
    解析 敲除DNMT3基因后,不能翻译出DNMT3蛋白,DNA某些区域没有被甲基化,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因此,蜂群中蜜蜂幼虫能否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A正确;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B正确;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C错误;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
    变异与进化易错重难点
    (1)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真核生物DNA的非基因区发生碱基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3)自然条件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4)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如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不发 (5)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其细胞中也并非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且并非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如由同源四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若该个体含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形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
    (6)二倍体并非一定可育,如异源二倍体。生基因重组,受精过程中也不发生基因重组。
    例5.(2023·湖南卷)某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SHOX基因突变所致,某家系中一男性患者与一正常女性婚配后,生育了一个患该病的男孩。究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
    A.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和Y染色体片段交换
    B.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
    C.母亲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SHOX基因发生了突变
    D.该男孩在胚胎发育早期,有丝分裂时SHOX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 B
    解析 假设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为A,非致病基因为a。若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染色体上含显性致病基因的片段和Y染色体片段互换,则导致Y染色体上有显性致病基因,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A的患病男孩,A不符合题意;若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会形成基因型为XAXA或YY的精子,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Y的不患病男孩,B符合题意;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母亲的卵细胞形成时SHOX基因可能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A,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的患病男孩,C不符合题意;若SHOX基因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发生在男孩胚胎发育早期,也可能导致该男孩出现XAY的基因型,D不符合题意。
    例6(2023·山东卷)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如图所示。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交换的部分大小可不相等,位置随机。某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Ee,其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子细胞。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关于该卵原细胞所形成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卵细胞基因组成最多有5种可能
    B.若卵细胞为Ee,则第二极体可能为EE或ee
    C.若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则第二极体最多有4种可能
    D.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则第一极体最多有3种可能
    答案 C
    解析 正常情况下,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或e;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EE或ee,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E、ee、O(表示没有相应的基因);若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卵细胞的基因组成还可能是Ee,因此卵细胞基因组成最多有6种可能,A错误。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若卵细胞为Ee,则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极体基因型为O,第一极体产生的第二极体可能为E、e或Ee和O,B错误。若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说明未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极体为E,另外两个极体为e或ee、O,C正确。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则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为ee或Ee,第一极体为EE或Ee,最多有2种可能,D错误。
    自交与自由交配的易错重难点
    1.自交与自由交配
    (1)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如在基因型为AA、Aa的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2)自由交配(又称随机交配):指同种生物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自由交配,个体之间交配机会均等,包括自交和杂交,如在基因型为AA、Aa的群体中,自由交配包括AA×AA、Aa×Aa、AA(♀)×Aa(♂)、AA(♂)×Aa(♀)。
    2.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概率的变化
    杂合子连续自交时,在无选择因素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如下图)。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是1-(1/2)n。
    3.自由交配的概率计算
    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无选择因素时,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逐代保持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群体中AA∶Aa=1∶2(A=2/3,a=1/3),自由交配时子代类型为AA=A2,Aa=2×A×a,aa=a2。
    例7(2022·河南郑州·二模)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都是2n,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n种
    B.植株A自交子代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 n,比例为(1∶2∶1)n
    C.植株A自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D.n越大,植株A自交子代中表现型与植株A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越大
    【答案】D
    【解析】一对杂合子(如Aa)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比例为1AA∶2Aa∶1aa,表型为显性∶隐性=3∶1,与亲本相同表现型的个体占3/4。杂合子(Aa)为1/2,纯合子(1/4AA、1/4aa)为1/2。植株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都是2n,雌雄配子结合产生下一代,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n种,A正确;一对杂合的植株自交产生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因此植株A自交子代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 n,比例为(1:2:1)n,B正确;植株A自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n,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C正确;植株A自交子代中表型与植株A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n,n越大,该比例越小,D错误。故选D。
    基因频率相关计算
    (1)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若已知AA、Aa、aa的基因型频率,求A(a)的基因频率,则A%=AA%+(1/2)×Aa%,a%=aa%+(1/2)×Aa%;或A%=(AA×2+Aa×1)/(所有个体×2)×100%,a%=(aa×2+Aa×1)/(所有个体×2)×100%。
    (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①若A%=p,a%=q,则AA%=p2,aa%=q2,Aa%=2pq。所以a%=aa%,A%=AA%。
    ②逆推计算:已知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求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若aa%=X%,则a%=X%,A%=1-X%,即AA%=(1-X%)2,Aa%=2X%·(1-X%)。
    ③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以红绿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假设红绿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2.自交与自由交配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8(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频率=80%×(1/2)=40%,a基因频率=60%,F1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F1中Aa占48%÷(48%+36%)=4/7,A错误;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A的基因频率会逐代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F1中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F2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F2中aa占(25/49)÷(1-4/49)=5/9,C错误;F2中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考前警示篇3】 稳态与调节 易错重难点
    三组易混概念辨析
    (1)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的物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2)血液≠血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
    例1.(2023·湖北卷)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 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的现象。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答案 D
    解析 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错误;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无机盐,内环境将难以恢复稳态,B错误;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平滑肌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3)血浆≠血清:血浆含纤维蛋白原,血清中不含有。
    解答免疫问题应规避的易错点
    ①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②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③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而浆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分化。
    ④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并非只来自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⑤B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该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细胞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⑥有关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⑦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⑧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病原体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最后由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如细胞外毒素。
    ⑩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如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引发的也是细胞免疫。
    (4)归纳概括信号分子的相关知识
    例2(2023·新课标卷)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
    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识记不清
    神经系统的组成
    2.内脏运动神经的作用特点
    (1)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部分器官的作用
    例4.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腺体和血管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猎物在被狩猎者追捕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神经-体液调节控制
    C.人在恐惧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迅速反应
    D.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
    答案D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A正确;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受到相应神经递质的调节,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受体来发挥作用,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人在恐惧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C正确;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D错误。故选D。
    抓住细胞膜对Na+和K+通透性的改变分析两种电位的变化
    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比较
    3.结合突触结构分析药物等对兴奋传递的影响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4.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是单向还是双向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例4.(2023·浙江卷6月)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由图可知,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且PSP1和PSP2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到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使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
    例5.(不定项)(2023·山东卷)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答案 AB
    解析 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导致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膜内外电位差阻止了K+的继续外流,A正确。静息电位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Cl-内流,导致膜内负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则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当膜内为负电位时,膜内外电位差促进Na+的内流;当膜内变为正电位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再变为外正内负,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对动物激素的性质、生理功能等识记不清;对相关实验方法、原理等理解不到位。
    1.常见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2.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思路、方法和注意事项
    (1)实验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推知某激素的生理功能。
    (2)实验方法:
    (3)实验注意事项:
    ①使用饲喂法的激素应该是一些小分子的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同时,该激素不能是蛋白质类激素,因为蛋白质类激素会被实验动物消化吸收,不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②如果是蛋白质类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可以使用注射法。
    ③使用切除法和移植法,最好选取较大的动物如小狗作为实验材料,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④在实验中选取的实验动物生长状况要健康且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⑤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对照实验中,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等。
    例6(2023·山东卷)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体内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GC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
    答案 C
    解析 艾滋病是由HIV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GC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A错误;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故GC分泌增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错误;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C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D错误。
    例7(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 D
    解析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升高,D正确。
    例8.(2022·天津·模拟)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 G 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E 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 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 Mesc 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3 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
    答案:①. 分级调节 ②. 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③.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④.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⑤. 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⑥. 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解析:题图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NE或传出神经分泌NE作用于MeSc,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据此答题。
    (1)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这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这可能原因有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3)观察黑色小鼠的体毛即观察是否变白以及是否脱发,由图可知,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和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为了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由此可见,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脱发和白化现象,切除肾上腺有助于抑制脱毛的现象,但对白化减少影响不大。
    生长素易错重难点
    (一)向光性的原因
    “二看法”判断植物的向光性
    向性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性曲线解读
    (1)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程度曲线分析
    ① 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② a ~ c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③ c点促进作用最强;
    ④ c ~ e段(不包括e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
    ⑤ e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⑥ e ~ f段(不包括e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⑦ b、d两点表示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2)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
    图中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根、芽、茎。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例9(2023·山东卷)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答案 D
    解析 据题图表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生长且弯曲,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A不符合题意;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生长缓慢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该幼苗不生长,推测①②之间含有生长素,具有感光部位,且受到单侧光照射后,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幼苗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B、C不符合题意;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无法判断②③之间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题意。
    其他植物激素相互作用中易错重难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协调进行的。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反、反馈和连锁。
    2.很多情况下,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一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各种激素之间的相对含量。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不同的配比会影响根和芽的分化。
    3.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案例: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1)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2)在果实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浓度较高。
    (3)在果实细胞伸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激素是生长素和赤霉素。
    (4)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
    (5)随着环境变化,植物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植物体往往通过相关激素的合成和降解来调节其生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改变。
    例10.(2023·湖北卷)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
    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A.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答案 B
    解析 M的最适宜稀释浓度应保证既让甲的落叶率低,又让乙的落叶率高,综合分析曲线3对应的浓度最好,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A正确;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喷施M应该避免影响甲果实产量,且应该防止乙果实大量成熟,故喷施M的时间应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C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脱落率,与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
    【考前警示篇4】 -生物与环境 易错重难点
    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易错重难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模型中λ值变动与K值确认分析
    (1)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图所示:
    (2)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3.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
    如下图:
    4.(1)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增长数量/增长时间;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例1.(2023·山东卷)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答案 AC
    解析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会降低,若因种群密度过小,在繁殖季节找不到配偶等原因,没能繁殖后代,种群数量会降至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介于b~c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则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降低出生率,导致增长速率减慢,使b点右移,D错误。
    群落演替易错重难点
    1.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而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情况。
    2.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
    (2)生态位
    3.群落的种间关系
    4.辨析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
    (1)对比法分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A)
    a.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
    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种间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
    a.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减少,甚至降为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
    b.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竞争关系。
    (2)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
    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例2(2022·江苏卷)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答案 BC
    解析 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除了光照,在水生群落中温度和含氧量也决定群落的分层现象,A错误;湖泊生物群落向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主要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三个阶段,D错误。
    生态系统结构易错重难点
    1.辨析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归属
    2.依据“箭头”判断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基本思路
    (1)根据双向箭头确定C、D两者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
    ①D有三个指出箭头,应为生产者,则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A和B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由D(生产者)和A(消费者)均指向B,可判断B为分解者。
    例3.(2023·辽宁二模)下图是某草原上部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图中有两条捕食食物链,起点都是绿色植物
    C.图中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D.细菌可以占据生态系统多个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图中只有一条捕食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错误;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细菌大多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任何营养级,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占第一营养级,不会占多个营养级,D错误。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易错重难点
    1.分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1)能量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能量去向
    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可存在如下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
    2.能量流动模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
    (1)消费者摄入的能量(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特殊情况需要考虑)。
    3.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①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②求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a、在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为100%,那么第二营养级所能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最少为1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20% =4%,最少为10%×10%=1%;第n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n-1,最少为(10%)n-1。
    b、在多条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能量比不定,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
    c、在多条食物链中,若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且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能量比例不确定,求所需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①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同化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②如果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按一定比例获得能量,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巧用拼图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问题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储存在植物体内的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如图所示:
    ①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与A2、B2、C2。加起来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与A1、B1、C1加起来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能量都来自W1。
    ②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
    例4.(2023·山东卷)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
    者固

    来自陆
    地的植
    物残体
    初级消
    费者
    摄入
    初级消
    费者
    同化
    初级消
    费者呼
    吸消耗
    能量/(105 J
    ·m-2·a-1)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1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1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1,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答案 C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32×105 J·m-2·a-1,A错误;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题表没有显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多少来自生产者,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1,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 J·m-2·a-1,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 J·m-2·a-1,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因此粪便量=摄入量-同化量=(84-13.5)×105 J·m-2·a-1=70.5×105 J·m-2·a-1,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由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D错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环境易错重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例5(2023·湖北卷)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
    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现在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等,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上,培育新品系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考前警示篇5】 生物技术与工程 易错重难点
    传统发酵与微生物培养易错重难点
    1.(1)果酒、果醋、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均呈下降趋势,但原因不同。
    (2)传统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严格灭菌,目标菌种的快速建立以及发酵形成的环境条件会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
    (3)传统发酵一般为混合菌种发酵,品质不一,现代工业发酵一般为单一菌种发酵,品质较高。
    2.果酒和果醋制作的比较
    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
    4.亚硝酸盐是硝酸盐还原菌促进硝酸盐还原形成的,而不是硝化细菌氧化氨形成的。
    5.泡菜腌制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6.传统发酵技术中控制杂菌的三大措施
    (1)通过发酵条件控制杂菌
    ①无氧发酵时的无氧环境可以抑制好氧菌。②酒精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可抑制杂菌繁殖。
    (2)利用高渗透压控制杂菌,如制作腐乳时加盐。
    (3)利用酒精控制杂菌,如果酒的制作。
    7.分离微生物的原理与措施
    (1)原理: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分离获得纯培养物应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将单个的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再给细胞提供合适的营养和条件,使其生长成为可见的群体。
    (2)常用措施:
    ①接种过程中尽量使细胞分散开来,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通过选择培养基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选择培养基四种常见制备方法或实例
    设计鉴别培养基的思路
    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与某种微生物的代谢物发生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就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实例如下。
    例1.(2023·山东卷)以下是以泡菜坛为容器制作泡菜时的4个处理:①沸盐水冷却后再倒入坛中;②盐水需要浸没全部菜料;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④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主要是为了防止菜料表面的醋酸杆菌被杀死
    B.②的主要目的是用盐水杀死菜料表面的杂菌
    C.③是为了使气体只能从泡菜坛排出而不能进入
    D.④可检测到完整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答案 C
    解析 ①中用沸盐水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避免高温杀死蔬菜表面的乳酸菌,A错误;②的主要目的是营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③是为了排气减压、隔绝空气、防止杂菌污染等,C正确;④可检测到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例2美味需要调味来创造,对菜品要求较高的川菜一般都会特别注明必须使用鹃城生产的豆瓣酱。传统豆瓣酱的制作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霉豆瓣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毛霉、乳酸菌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B.霉豆瓣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酸
    C.制作辣椒胚时加入白酒的目的是利用酒精作为碳源,同时增加风味
    D.混合装坛后要“翻、晒、露”的目的是让微生物充分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 D
    详解 A、霉豆瓣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毛霉、曲霉等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起作用,乳酸菌必须进行无氧发酵,A错误;
    B、霉豆瓣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B错误;
    C、制作辣椒胚时加入白酒的目的是利用白酒杀菌,同时增加风味,C错误;
    D、混合装坛后要“翻、哂、露”的目的是让微生物和空气充分接触,充分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3种霉菌生长的影响,通过测量菌落直径大小表示霉菌生长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面活性剂对枝孢霉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单位:mg/mL)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用的培养皿、培养基可分别采用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实验中配置培养基时需加入蛋白胨、琼脂等,并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C.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控制自变量采用的是“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D.含有CAPB、cetrimnium chlride表面活性剂的产品发生枝孢霉污染的可能性最小
    答案:AD
    详解:A、培养皿、培养基可分别采用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正确;
    B、上述实验要测量菌落的直径,需要形成菌落,因此培养基中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霉菌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细菌则需要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错误;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是相互对照,属于对比实验,控制自变量采用的是“加法原理”,C错误;
    D、表中5种表面活性剂CAPB、cetrimnium chlride表面活性剂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小,含有CAPB、cetrimnium chlride表面活性剂的产品发生枝孢霉污染的可能性最小,D正确
    例4.(2023·山东卷)平板接种常用在微生物培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含氮源的平板不能用于微生物培养
    B.平板涂布时涂布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
    C.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可以直接丢弃
    D.利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平板能分离出合成脲酶的微生物
    答案 D
    解析 不含氮源的平板可用于固氮菌的培养,A错误;平板涂布时涂布器使用前必须浸在酒精中,然后在火焰上灼烧灭菌,这种操作属于灭菌,不属于消毒,B错误;使用后的培养基即使未长出菌落也要在丢弃前进行灭菌处理,而不能直接丢弃,以免污染环境,C错误。
    例5.(2023·广东卷)研究者拟从堆肥中取样并筛选能高效降解羽毛、蹄角等废弃物中角蛋白的嗜热菌。根据堆肥温度变化曲线(如图)和选择培养基筛选原理来判断,下列最可能筛选到目标菌的条件组合是( )。
    A.a点时取样、尿素氮源培养基
    B.b点时取样、角蛋白氮源培养基
    C.b点时取样、蛋白胨氮源培养基
    D.c点时取样、角蛋白氮源培养基
    答案 D
    解析 研究目的是筛选能高效降解羽毛、蹄角等废弃物中角蛋白的嗜热菌,因此目标菌既要耐高温,又要能够高效降解角蛋白,所以应在c点取样,并且用角蛋白氮源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D正确。
    细胞工程易错重难点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易错重难点
    (1)植物组织培养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2)脱分化阶段不需要光,再分化阶段需要光。
    (3)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促进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促进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4)植物体内细胞未表现全能性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具有全能性≠体现全能性。
    ①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具有细胞核的活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②体现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发育成完整生物体或能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才能说明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针对2种目标的植物组织培养流程
    植物细胞培养不等于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植物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的技术,可获得大量细胞产物,此过程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融合易错重难点
    (1)只考虑两两融合,植物细胞A和植物细胞B杂交获得的细胞类型有3种:AA型、BB型、AB型,符合要求的只有AB型,因此需要进行筛选。
    (2)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3)杂种植株遗传物质的变化:杂种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杂种植株的染色体数通常是两亲本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杂种植株属于异源多倍体。
    动物细胞培养易错重难点
    (1)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与提供细胞核的亲本性状可能不同的三个原因:①克隆动物遗传物质来自两个亲本;②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③外界环境可能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
    (2)克隆动物的产生是无性繁殖,而试管动物则是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因此属于有性繁殖。
    (3)动物细胞核移植可以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把供体细胞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这是现在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将供体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直接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该过程需要用电刺激的方法促进融合。
    (4)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形成早期胚胎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5)体细胞核移植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特点及其筛选
    比较不同生物技术“产生”动物生殖方式
    例6.(2023·广东卷)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科研人员分别诱导人参根与胡萝卜根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细胞融合,以提高人参皂苷的产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融合前应去除细胞壁
    B.高Ca2+—高pH溶液可促进细胞融合
    C.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细胞
    D.杂交细胞可能具有生长快速的优势
    答案 C
    解析 融合的细胞中有人参根—人参根融合细胞、人参根—胡萝卜根融合细胞、胡萝卜根—胡萝卜根融合细胞,只有人参根—胡萝卜根融合细胞才是杂交细胞,C错误。
    例7.(2023·山东卷)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可获得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该技术可获得某些无法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的产物
    B.植物细胞体积小,故不能通过该技术进行其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C.次生代谢物是植物所必需的,但含量少,应选择产量高的细胞进行培养
    D.该技术主要利用促进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提高单个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
    答案 A
    解析 利用该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可获得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故可通过该技术进行植物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B错误;次生代谢物一般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C错误;该技术主要利用促进细胞分裂的培养条件来增加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次生代谢物的含量,D错误。
    例8.(2023·北京卷)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是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究者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快速检测PTH,有关制备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需要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需要制备用PTH免疫的小鼠
    C.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筛选杂交瘤细胞
    D.筛选能分泌多种抗体的单个杂交瘤细胞
    答案 D
    解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要对骨髓瘤细胞等进行培养,A正确;该操作的目的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快速检测PTH,故应用PTH刺激小鼠,使其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B正确;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筛选杂交瘤细胞,C正确;由于一种B淋巴细胞经分化形成浆细胞后通常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筛选出的单个杂交瘤细胞无法分泌多种抗体,D不正确。
    例9.(2023·湖北卷)某病毒对动物养殖业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学者拟以该病毒外壳蛋白A为抗原来制备单克隆抗体,以期快速检测该病毒,其主要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前,已免疫脾细胞(含浆细胞) (填“需要”或“不需要”)通过原代培养扩大细胞数量;添加脂溶性物质PEG可促进细胞融合,该过程中PEG对细胞膜的作用是 。
    (2)在杂交瘤细胞筛选过程中,常使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如HAT培养基),该培养基对 和 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3)单克隆抗体筛选中,将抗体与该病毒外壳蛋白进行杂交,其目的是 。
    (4)构建重组质粒需要使用DNA连接酶。下列属于DNA连接酶底物的是 。
    答案 (1)不需要 使细胞接触处的磷脂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2)未融合的亲本细胞 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3)通过抗体检测呈阳性来获得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④
    解析 (1)已免疫的脾细胞(含浆细胞)分裂能力差,不需要通过原代培养扩大细胞数量。脂溶性物质PEG可使细胞接触处的磷脂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2)在杂交瘤细胞筛选过程中,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3)单克隆抗体筛选中,将抗体与该病毒外壳蛋白进行杂交,运用了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抗体检测呈阳性的细胞,即为所需的杂交瘤细胞。(4)DNA连接酶能连接DNA片段,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位于5'端,—OH位于3'端,①②③脱氧核苷酸链的两端基团有误;DNA连接酶能催化合成磷酸二酯键,即将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5'端的磷酸基团与另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的—OH相连,④符合题意。
    例10(2023·广东卷)科学家采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得紫羚羊胚胎,并将其移植到长角羚羊体内,使后者成功妊娠并产仔,该工作有助于恢复濒危紫羚羊的种群数量。此过程不涉及的操作是( )。
    A.超数排卵 B.精子获能处理
    C.细胞核移植D.胚胎培养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再通过胚胎移植,使长角羚羊成功妊娠并产仔,因此需要进行超数排卵、精子获能处理,并对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培养,A、B、D不符合题意;由于该过程为有性生殖,因此不涉及细胞核移植,C符合题意。
    基因工程易错重难点
    1.同尾酶易错重难点
    同尾酶是指识别的序列不相同,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的限制酶。由同尾酶产生的DNA片段,是能够通过其黏性末端之间的互补作用彼此连接起来的。当把两种同尾酶切割的DNA片段连接后,原来的酶切位点将不存在,不能被原来的限制酶所识别。例如:BamHⅠ和BglⅡ,SalⅠ和XhⅠ就是我们常见的同尾酶。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若考虑两两相连,则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会出现三种情况: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连接、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质粒与质粒连接。需筛选出重组质粒。
    3.常规PCR的原理流程及反应体系
    4.PCR中的引物
    (1)引物及其作用
    (2)设计引物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3)引物的特殊应用
    例11(2023·新课标卷)某同学拟用限制酶(酶1、酶2、酶3和酶4)、DNA连接酶为工具,将目的基因(两端含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和质粒进行切割、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
    下列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方案合理且效率最高的是( )。
    A.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3切割,用E.cli DNA连接酶连接
    B.质粒用酶3切割、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用T4 DNA连接酶连接
    C.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用T4 DNA连接酶连接
    D.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2和酶4切割,用E.cli DNA连接酶连接
    答案 C
    解析 酶3切割后得到的是平末端,应该用T4 DNA连接酶连接,A错误;质粒用酶3切割后得到的是平末端,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后得到的是黏性末端,二者不能连接,B错误;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后得到的是黏性末端,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后,还能保证目的基因在质粒上的连接方向,此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案最合理且高效,C正确;若用酶2和酶4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破坏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连接形成的基因表达载体缺少标记基因,无法进行后续的筛选,且酶2和酶4切割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目的基因和质粒可能会发生自身环化,D错误。
    (2023·湖北卷)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作为标记基因构建的质粒如图所示。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用不同限制酶酶切后的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并转化到受体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用HindⅢ酶切,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可能不同
    B.若用PvuⅠ酶切,在含Tet(四环素)培养基中的菌落,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
    C.若用SphⅠ酶切,可通过DNA凝胶电泳技术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与否
    D.若用SphⅠ酶切,携带目的基因的受体菌在含Amp(氨苄青霉素)和Tet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
    答案 D
    解析 若用HindⅢ酶切,目的基因可能正向插入,也可能反向插入,转录的产物可能不同,A正确;若用PvuⅠ酶切,重组质粒和质粒中都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因此在含Tet(四环素)培养基中的菌落,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B正确;DNA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分离不同大小的DNA片段,重组质粒的大小与质粒不同,因此该技术能够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与否,C正确;SphⅠ的酶切位点位于四环素抗性基因中,若用SphⅠ酶切,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被破坏,由于重组质粒中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故携带目的基因的受体菌在含Amp(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在含Tet的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D错误。
    例13(2023·辽宁协作)图甲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图乙表示质粒(已知PstⅠ、EcRⅠ和HindⅢ三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都不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利用PCR技术以图甲中的DNA片段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引物有 (从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选择)。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是高温变性(90 ℃ 以上)→低温复性(50 ℃ 左右)→适温延伸(72 ℃左右),三个步骤循环多次。为使DNA聚合酶能够重复利用,选用的酶应在 ℃ 以上处理后仍然具备催化活性。
    (2)要保证目的基因能与图乙中的质粒连接,要将(1)中选出的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
    和 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在此基础上,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和质粒都用这两种限制酶处理,待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完成后,加入含大肠杆菌的转化液中。要从中分离出含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请简述操作思路:

    (3)从DNA分子结构分析,上述操作用到的工具酶包括 和 ,其共同点是都可以作用于DNA分子的 键。
    (4)若要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则一般先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处于一种 生理状态。
    答案 (1)B、C 90 (2)PstⅠ EcRⅠ 将转化液接种在加入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 (3)限制酶 DNA连接酶 磷酸二酯 (4)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
    解析 (1)结合题干“已知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可知,利用PCR技术以图甲中的DNA片段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引物有B和C。PCR技术用到的酶为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在PCR技术的三个环节中变性环节温度最高,故选用的酶应在90 ℃ 以上处理后仍然具备催化活性。(2)图乙中有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其中PstⅠ和EcRⅠ切割青霉素抗性基因,Hind Ⅲ切割四环素抗性基因,为了保证重组质粒至少含有一个标记基因,所以在(1)中选出的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PstⅠ和EcRⅠ这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重组质粒中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保持完整,故需要将菌落放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筛选。实验思路:将转化液接种在加入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3)从DNA分子结构分析,上述操作用到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和DNA连接酶(质粒和目的基因拼接后缺口的连接),二者作用的对象均为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4)略。
    【考前预测篇1】 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一.单选题
    1.微管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是参与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纤维。微管可以发生解聚和重新组装,纺锤丝由微管组成。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可以阻止微管的解聚和形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管维持并改变着细胞的形状,也是细胞器移动的轨道
    B.微管和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均可被蛋白酶水解
    C.细胞骨架也与细胞运动、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D.紫杉醇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也会抑制正常体细胞的分裂
    2.下图是Ca2+在载体蛋白协助下,跨细胞质膜运输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过程是主动运输,细胞在ATP供能的情况下维持细胞内外Ca2+浓度差
    B.跨膜运输时,Ca2+需与特定的载体蛋白紧密结合,表明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C.该通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能降低ATP水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载体蛋白的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每次转运都会发生同样的结构改变
    3.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做了如下实验;将豚鼠胰腺组织切片置于含3H-亮氨酸的培养液1中培养3min后,迅速转移至含1H-亮氨酸的培养液Ⅱ中继续培养。在实验的4个时间点分别取样并制成装片,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得到放射性颗粒出现位置的百分比如下表。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中用15N-亮氨酸代替3H-亮氨酸,放射性自显影的结果相同
    B.此实验研究的分泌蛋白可能是消化酶,也可能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C.含3H的标记物依次出现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附近的囊泡、腺泡细胞外
    D.细胞膜附近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其中的蛋白质分泌到腺泡细胞外需要消耗ATP
    4.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利用完全培养液,对某种植物离体的叶肉细胞进行悬浮培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定,绘制成如下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在 35℃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B.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温度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C.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相关酶比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更高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突然增强光照时,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 C₃的含量将增多
    5.由于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血友病存在甲和乙两种类型。控制甲型血友病的基因为a,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乙型血友病的基因为b,位于常染色体上。下图1是某家系血友病的遗传图谱,图2 表示该家系部分成员与血友病有关基因的电泳结果(电泳是基因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A、B、a、b基因均只电泳出一个条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条带①表示B基因,条带②表示A基因,该家族中3号患乙型血友病
    B.若对5号进行电泳,则会出现条带①②③
    C.5号与基因型和3号相同的女性婚配,他们生育一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是1/3
    D.4号个体可以产生4种类型的精子
    6.tRNA可分为空载tRNA(不携带氨基酸的tRNA)和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当氨基酸供应不足时,空载tRNA的数量会增多,对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抑制,从而减缓机体对氨基酸的利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RNA可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也可能位于细胞器中
    B.空载tRNA对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C.DNA的转录过程中没有A-U配对,翻译过程中没有T-A配对
    D.当环境中缺乏氨基酸时,细胞中空载tRNA/负载tRNA的值会降低
    7.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腹段灰质的侧角,副交感神经起源较为广泛。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通过脑和脊髓发出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C.由排尿反射可知自主神经系统也可受到意识支配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8.研究者为验证“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这一假说,设计并完成了相关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a是交感神经,该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减弱
    B.培养心脏A和心脏B的营养液成分相同,渗透压和pH相同且适宜
    C.心脏B上应保留支配心脏活动的所有神经以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
    D.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9.体温调节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人体可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热射病是一种因持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而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患者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并常伴有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下列有关人体的体温调节及热射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B.寒冷时骨骼肌战栗和增添衣物均属于体温调节中的行为性调节
    C.热射病的发生说明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热射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症状可能与高热时酶促反应紊乱有关
    10.B细胞的T细胞依赖性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如图是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B细胞可作为APC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
    B.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
    C.B细胞的激活除了两种信号外还需要Th细胞分泌出的细胞因子
    D.通过Th细胞表面TCR和CD28与B细胞表面的相应分子分别结合,共同诱导产生Th细胞活化信号,使Th细胞增殖、分化
    11.HIV感染是引起艾滋病的原因。利用进入抑制剂阻止HIV进入靶细胞是阻止 HIV感染的重要途径。研究者按照如图所示的途径构建了一种可视化的、无感染性的进入抑制剂检测模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nv蛋白是介导HIV侵染靶细胞的重要蛋白
    B.进入抑制剂通过破坏env蛋白结构阻止HIV侵染
    C.通过测定融合细胞中env表达量判定进入抑制剂的效果
    D.进行上述系统操作的实验员有感染HIV的风险
    12.植物激素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
    B.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赤霉素和脱落酸协调控制种子萌发
    D.黄瓜茎端的赤霉素和脱落酸协调有利于形成雌花
    13.乙烯在西红柿成熟的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西红柿体内乙烯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如图所示。已知淹水会诱导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激活该酶的活性,水杨酸会通过抑制ACC向乙烯的转化来抑制乙烯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是由发育的种子和果实合成、合成后的乙烯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
    B.催化乙烯合成的ACC合成酶和氧化酶基因只存在于成熟的果实细胞中
    C.淹水和适宜浓度的水杨酸都可以抑制西红柿的成熟
    D.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诱导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自身产生乙烯
    14.光质是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重要的光环境因素之一,油菜素内酯(BR)是能广泛提高抗性的植物激素。为了解远红光和外源BR对黄瓜植株下胚轴伸长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BRZ是BR的抑制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胁迫时,植株体内BR和脱落酸的合成增多
    B.外源BR可能与赤霉素协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生长
    C.远红光处理对下胚轴伸长生长的影响与BR有关
    D.光敏色素被激活后将远红光信号直接传递给靶基因
    15.东北豹每个个体都有特别的花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在2012年实现了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对中国境内东北豹分布区域全域范围的覆盖,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对境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如果取样时间短,可利用标记重捕法推算出东北豹种群数量
    C.可通过东北豹种群的性别比例判断出该种群数量后续变化情况
    D.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说明该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16.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莲藕和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
    B.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荷叶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C.莲藕直接吸收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是水体不容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
    17.西北牡丹在白色花瓣基部呈现色斑,极具观赏价值。研究发现,紫色色斑内会积累花色素苷。PrF3H基因控制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合成。如图,分别提取花瓣紫色和白色部位的DNA,经不同处理后PCR扩增PrF3H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PrF3H基因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
    B.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紫色部位
    C.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D.启动子甲基化可调控基因表达说明性状并非由基因控制
    18.农用地膜是陆地生态系统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微塑料长期残留累积于土壤中,会干扰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质量与作物健康。研究发现,微塑料能促进氮降解菌、固氮菌等微生物的代谢,抑制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细菌)的代谢。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氮在生物群落中能以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可从被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固氮的微生物
    C.固氮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土壤中的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氮降解菌都属于分解者
    19.种间体细胞核移植(iSCNT)将供体动物体细胞与来自不同种、科、目或纲的家畜(驯养动物)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并激活,以获得较多的重构胚,进而获得动物个体,是体细胞核移植(SCNT)中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由于多种野生动物数量稀少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因此采集精子或卵子开展常规辅助生殖较为困难,甚至无法完成,而从活体或死后不久的野生动物体内采集体细胞利用iSCNT技术获得动物个体,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濒危动物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SCNT技术必须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然后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
    B.若从野生动物体内采集到的体细胞数目较少,可先用添加动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C.iSCNT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操作过程中可用Ca2+激活重构胚
    D.同一野生动物经iSCNT技术获得的多个重构胚中,遗传物质可能不完全相同
    20.柚苷酶常用于柚子汁脱苦处理,其同时具有α-L-鼠李糖苷酶活性位点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可将苦味物质柚皮苷逐步分解为无苦味的柚皮素和葡萄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每分钟所消耗的柚皮苷量表示柚苷酶活性
    B.仅用β-D-葡萄糖苷酶处理柚皮苷也可以得到柚皮素
    C.柚苷酶同时具有两种酶活性位点,说明其不具有专一性
    D.温度、pH、柚苷酶用量和处理时间均会影响脱苦效果
    二.多选题
    21.印记基因是指仅一方亲本来源的同源基因表达,而来自另一亲本的则不表达的基因。小鼠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来源及表型如表所示,对为显性。已知,基因中的印记控制区碱基序列(ICR)甲基化后不能与CTCF蛋白结合,此时CTCF蛋白便与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使基因表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TCF蛋白直接参与了基因的翻译过程
    B.形成卵细胞时基因中ICR会发生去甲基化现象
    C.小鼠甲、乙交配得到F1,F1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小鼠占3/4
    D.基因印记导致的遗传现象属于表观遗传,和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为验证某模型小鼠患有PA,科研人员将模型小鼠的血浆分为对照组和测定组,分别置于4℃冰浴和37℃温浴中,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血管紧张素I(AngI)浓度,测定组AngI浓度与对照组AngI浓度的差值表示肾素活性,将结果与正常小鼠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醛固酮增多会引起血容量增大
    B.在实验中,若添加适量的ACE抑制剂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C.分泌过多的醛固酮会引发低血钾,从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上升
    D.本实验中,若肾素活性低于正常小鼠的测定值,则PA模型小鼠构建成功
    23.医院利用滤膜法检测内镜消毒质量是否合格的步骤为:取消毒后的内镜,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全量收集后用下图所示滤膜法进行处理,其中甲、乙、丙、丁代表操作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甲、乙、丙均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步骤丙为将滤膜紧贴到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接种
    C.步骤丁时平板上菌落计数结果往往比实际菌落数要低
    D.步骤乙使用的滤膜孔径越大检测的结果会越准确
    24.IL-17C通过与膜表面受体IL-17RE结合,促进TH17细胞活化。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TH17细胞的过度活化有关。某研究小组制备特异性识别人IL-17C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功能鉴定。实验时取4只周龄相同的小鼠,每隔20天共进行4次对小鼠皮下注射等量人IL-17C蛋白,并进一步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有关
    B.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C.多次对小鼠皮下注射人IL-17C蛋白能刺激小鼠产生更多特定种类的B细胞
    D.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25.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上有一种蛋白质复合物(TOC-TIC复合物),能从细胞质输入多种不同的核编码蛋白。近日中国科学家首次从衣藻中分离出了该复合物的完整结构,解开了叶绿体转运之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OC-TIC复合物存在于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
    B.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利用TOC-TIC复合物捕获光能
    C.前体蛋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
    D.编码该复合物的DNA中一个碱基对种类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其功能改变
    26.花椒带来的“麻”的感觉是一种触觉,等同于50赫兹的震颤。花椒含有的羟基甲位山椒醇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而RA1纤维负责感受中等震动频率。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食用花椒后“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B.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C.三叉神经膜外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导致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将信号传到大脑
    D.若将a点接至与b点对应的膜内,则给予刺激点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
    27.退化草原的植被数量和种类减少是鼠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探究草原生态环境变化对老鼠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某草原退化区中三种鼠连续三年的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百铗生物量为在调查地放100个鼠铗,测量经过一个昼夜所捕捉到的生物量
    A.应对该退化草原大量引入新的外来植被
    B.小毛足鼠在第二年4月种内竞争最剧烈
    C.三趾跳鼠在该草原的三种鼠中属于优势种群
    D.防治鼠害只有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途径
    28.某昆虫的遗传会出现子代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现象。现实验室中有甲、乙两品系该昆虫,均会出现上述现象。乙品系昆虫的展翅(D)与正常翅(d)是一对相对性状,星状眼(M)与正常眼(m)是一对相对性状,这两对基因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乙品系属于永久杂种(即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也叫平衡致死品系。对甲、乙两品系昆虫进行的杂交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甲品系截毛、刚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乙品系昆虫存在纯合致死现象
    C.乙品系昆虫Ⅱ号染色体的相关片段可能发生倒位抑制了互换
    D.在乙品系的代代相传中,M基因频率逐代降低
    29.逆转座子是一类可以通过“复制一粘贴”方式在基因组上发生跳跃的DNA元件,R2是低等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逆转座子。它们专一性地“寄生”在宿主基因组的28S核糖体DNA中,借助宿主基因的启动子,合成自身的mRNA和蛋白质并组装形成R2复合物(“复制”过程)。R2复合物可再次识别宿主28S核糖体DNA上的专一性位点,通过核酸酶结构域切开DNA双链,再通过逆转录酶结构域逆转录合成cDNA,将R2基因序列重新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粘贴”过程),完成“增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R2的“复制一粘贴”过程不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
    B.28S核糖体的化学成分为RNA和蛋白质
    C.R2的“复制一粘贴”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D.宿主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会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30.某地渔民为降低鱼饲料的成本,用猪粪喂鱼,获得了鱼、猪双丰收,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鱼塘的鱼开始大量死亡,发现原因是猪粪污染了水质。通过考察学习,该地渔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改善原有的农业体系,建立了猪—沼—鱼/有机蔬菜—农业观光一体化的农业体系,农场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猪粪喂鱼导致水体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图中存在猪→人、鱼→人、有机蔬菜→人3条食物链
    C.有机蔬菜吸收沼渣中的有机物后,可利用其中的能量合成ATP
    D.该地农业体系的改善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是细胞骨架最显著的作用,对动物细胞尤其重要;细胞骨架也与细胞的活动有关,细胞活动包括整个细胞位置的移动以及细胞某些部分的有限的运动;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
    【详解】A、由题意可知,微管参与组成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是细胞骨架最显著的作用,因此微管维持并改变着细胞的形状,也是细胞器移动的轨道,A正确;
    B、微管的基本支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能被蛋白酶水解,B错误;
    C、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另外对于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也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紫杉醇通过阻止微管的解聚和重新组装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其对正常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D正确。
    2.C
    【分析】1、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2、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如图所示,Ca2+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同时消耗ATP,所以为主动运输,可维持细胞内外Ca2+浓度差,A正确;
    B、分析图可知,在跨膜运输时,Ca2+需与特定的载体蛋白紧密结合,能表明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B正确;
    C、从图可知,有ATP水解成ADP的过程,说明该载体蛋白(不是通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酶是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的,C错误;
    D、在图示的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的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且每次转运都会发生同样的结构改变,D正确。
    3.A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胰腺腺泡细胞能合成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3H标记的亮氨酸是蛋白质的合成原料,根据放射性出现的位置和时间可以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释放,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A、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
    B、胰腺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分泌腺分泌消化酶,它们均是分泌蛋白,因此此实验研究的分泌蛋白可能是消化酶,也可能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B正确;
    C、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释放,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含3H的标记物依次出现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附近的囊泡、腺泡细胞外,C正确;
    D、细胞膜附近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其中的蛋白质分泌到腺泡细胞外属于胞吐,需要消耗ATP,D正确。
    4.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光下氧气的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氧气的吸收代表的是呼吸速率。植物的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真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净光合速率为0。
    【详解】A、35℃时,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那么真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两倍,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温度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B正确;
    C、根据图像分析,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大约在25℃,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低于50℃,因此叶肉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更高,C错误;
    D、突然增强光照时,C3的还原速率加快,而CO2的固定不变,因此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将减少,D错误。
    5.A
    【分析】甲型血友病为a基因纯合患病,患病基因型有XaXa,XaY;乙型血友病为b基因纯合患病,患病基因型为bb,只要存在a纯合或b纯合就患病。
    【详解】A、结合图1和图2,先分析成员2,图二显示其出现三条带(说明其含有A、B、a、b基因中的3个),又因为成员2为正常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AY),说明其基因型为BbXAY,条带④为a基因;再分析成员4,图二显示其出现两条带(说明其含有A、B、a、b基因中的2个),同时成员4为正常男性(XAY),所以基因型为BBXAY,推测条带③为b基因;再分析成员3,因为其母亲成员1基因型BbXAXa,其父亲成员2因型为BbXAY,所以女患者成员3一定含有XA,成员3的致病基因为bb纯合,又因图二显示其出现三条带,所以成员3基因型只能为bbXAXa,推测条带①为B基因,条带②为A基因,3号患乙型血友病,A正确;
    B、成员1基因型BbXAXa,成员2因型为BbXAY,他们正常儿子5号的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因此若对5号进行电泳,可能含有条带①②③或①②,B错误;
    C、5号基因型为1/3BBXAY或2/3BbXAY,与基因型和3号相同的女性bbXAXa婚配,他们生育患甲型血友病孩子(XaY)的概率为1/4,他们生育患乙型血友病孩子(bb)的概率为2/3×1/2=1/3,则他们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4)×(1-1/3)=1/2,所以他们生育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为1-1/2=1/2,C错误;
    D、分析成员4,图二显示其出现两条带(说明其含有A、B、a、b基因中的2个),同时成员4为正常男性(XAY),所以基因型为BBXAY,其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D错误。
    6.A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tRNA可在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翻译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故tRNA可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也可能位于细胞器中,A正确;
    B、当氨基酸供应不足时,空载tRNA的数量会增多,对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抑制,从而减缓机体对氨基酸的利用,因此空载tRNA对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DNA的转录过程中有A-U配对,翻译过程中没有T—A配对,C错误;
    D、当环境中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的数量会增多,细胞中空载tRNA/负载tRNA的值会升高,D错误。
    7.C
    【分析】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抵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A、由题干可知,交感神经由脊髓发出,副交感神经可通过脑和脊髓发出,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但也有例外,如对唾液腺的分泌活动的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均可促进唾液分泌,B错误;
    C、由排尿反射可知自主神经系统也可受到意识支配,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D错误。
    8.C
    【分析】当人体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由表可知,神经a兴奋,心脏A的跳动加快,说明a是交感神经,其占优势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减弱,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培养心脏A和心脏B的营养液成分相同,渗透压和pH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心脏A需完成相应的反射获得相关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而心脏B可直接利用心脏A产生的神经递质,所以心脏B无需保留相关神经,C错误;
    D、由表可知,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所以心脏A的营养液中取的液体注入心脏B(具有活性)的营养液中,心脏B的跳动加快,D正确。
    9.B
    【分析】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原因是在寒冷条件下,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大,人体散热量增加,为了维持人体体温恒定,机体通过减少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从而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详解】A、人的体温调节有产热和散热双重调节机制,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故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A正确;
    B、寒冷时骨骼肌战栗是神经调节,增添衣物属于体温调节中的行为性调节,B错误;
    C、热射病的出现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机体的调节范围,机体会呈现相应疾病,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酶活性丧失,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引起意识障碍,D正确。
    10.B
    【分析】分析题图:B细胞活化过程为:Th细胞受活化信号①(接受抗原的MHCⅡ)和活化信号②(CD80/86)共同刺激后活化,产生CD40L,然后B细胞活化受活化受活化信号①(抗原)和活化信号②(CD40L)共同刺激活化。
    【详解】A、据图可知,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B细胞可作为APC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A正确;
    B、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B错误;
    C、据图分析,B细胞的激活除了两种信号外还需要Th细胞分泌出的细胞因子,C正确;
    D、通过Th细胞表面TCR和CD28与B细胞表面的相应分子分别结合,共同诱导产生Th细胞活化信号,从而使Th细胞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B。
    11.A
    【分析】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辅助性T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详解】A、env蛋白是介导HIV侵染靶细胞的重要蛋白,通过观察加入抑制剂后含有env基因的细胞与HIV靶细胞的融合情况,可以得出抑制剂的效果,A正确;
    B、进入抑制剂通过抑制HIV与靶细胞的识别和融合过程,阻止HIV侵染,B错误;
    C、进入抑制剂抑制的是两个细胞的融合情况,不影响env基因表达,不能通过测定融合细胞中env表达量判定进入抑制剂的效果,C错误;
    D、进行上述系统操作并没有接触到完整的病毒,没有感染HIV的风险,D错误。
    12.D
    【分析】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A正确;
    B、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正确;
    C、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C正确;
    D、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D错误。
    13.D
    【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
    【详解】A、乙烯产生于植物所有器官,主要是自由扩散方式运输,A错误;
    B、ACC合成酶和氧化酶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但是选择性表达,B错误;
    C、淹水会诱导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激活该酶的活性,加快乙烯的合成,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水杨酸会通过抑制ACC向乙烯的转化来抑制乙烯的合成,抑制西红柿的成熟,C错误;
    D、乙烯利是植物激素调节剂,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诱导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自身产生乙烯,D正确。
    14.D
    【分析】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光敏色素外,植物体还存在感受蓝光的受体。
    【详解】A、油菜素内酯(BR)是能广泛提高抗性的植物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保持休眠,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干旱胁迫时,植株体内BR和脱落酸的合成增多,A正确;
    B、由柱状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否添加远红光,外源BR组下胚轴长度均增加,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因此外源BR可能与赤霉素协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生长,B正确;
    C、由图可知,在施加远红光的条件下,添加BR组、BRZ组、BRZ+BR组下胚轴长度不一致,这说明远红光处理对下胚轴伸长生长的影响与BR有关,C正确;
    D、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被激活后其结构发生变化,该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到细胞核,从而影响靶基因的表达,光敏色素不能将远红光信号直接传递给靶基因,D错误。
    15.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种群密度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若取样时间短,使用标记重捕法无法推算出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因为东北豹的活动范围大,B错误;
    C、东北豹种群中的雌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继而会影响该种群的后续变化情况,C正确;
    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说明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持平,各年龄层次个体数量稳定的种群,但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
    16.D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
    【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莲藕和所有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藕塘里的鱼能捕食莲藕的病虫,莲藕和鱼混养可以减少病虫害,鱼能让塘内泥土松散,鱼可以净化水质,鱼的排泄物还是莲藕生长不可多得的有机肥,因此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A错误;
    B、荷叶挺出水面,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释放到空气中,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水中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产生以及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的部分,B错误;
    C、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都是有机物,不能被莲藕直接吸收,C错误;
    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既净化了水体,还达到了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D正确。
    17.B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详解】A、紫色部位和白色部位PrF3H的碱基序列相同,只是甲基化程度不同,A错误;
    B、根据电泳结构白色部位加入McrBC后没有出现电泳条带,而McrBC只能切割DNA的甲基化区域,说明白色区域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B正确;
    C、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而色色素表达少,因此可以推测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不利于花色素苷合成,C错误;
    D、启动子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说明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D错误。
    18.D
    【分析】1、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能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
    2、生物固氮是大气中的游离态氮分子在微生物体内还原为结合态的氨分子的过程。具有这种能力的生物称固氮生物。生物固氮对于植物和土壤的氮肥供应有重要作用。
    【详解】A、氮元素是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组成元素,因此氮在生物群落中能以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正确;
    B、微塑料能促进氮降解菌、固氮菌等微生物的代谢,因此可从被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固氮的微生物,B正确;
    C、固氮菌可以进行固氮,硝化细菌可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因此固氮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C正确;
    D、硝化细菌可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19.D
    【分析】①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的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其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②重构胚是指人工重新构建的胚胎,具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可以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刺激、Ca2+载体、乙醇和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详解】A、在进行核移植时,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A错误;
    B、若从野生动物体内采集到的体细胞数目较少,可先用添加动物血清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以增加体细胞的数目,B错误;
    C、种间体细胞核移植(iSCNT)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操作过程中可用Ca2+载体激活重构胚,C错误;
    D、在种间体细胞核移植(iSCNT)过程中,去核的卵母细胞来自不同种、科、目或纲的家畜(驯养动物),获得的重构胚胎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可能不同,因此同一野生动物经iSCNT技术获得的多个重构胚中,遗传物质可能不完全相同,D正确。
    20.D
    【分析】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酶活性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
    【详解】A、可用每分钟所消耗的柚皮苷量表示α-L-鼠李糖苷酶活性,A错误;
    B、仅用β-D-葡萄糖苷酶处理柚皮苷不能得到柚皮素,B错误;
    C、柚苷酶虽同时具有两种酶活性位点,也具有专一性,C错误;
    D、温度、pH、柚苷酶用量和处理时间均会影响柚苷酶活性,进而影响脱苦效果,D正确。
    多项选择题
    21.ABC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CTCF蛋白便与A+基因的启动子结合,直接参与了A+基因的转录过程,A错误;
    B、雌性小鼠甲(A+A-)的表型与A+基因纯合子表型相同,说明卵细胞时A+基因表达,A+基因中ICR会发生甲基化现象,B错误;
    C、若让小鼠甲(A+A-)、乙交配得到F1,其中A+基因来自卵细胞的受精卵产生的小鼠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余为隐性性状,可见,故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小鼠占1/2,C错误;
    D、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A+和A−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BC。
    22.ABD
    【分析】题图分析,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其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对钾离子的分泌。
    【详解】A、由于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的Na+重吸收,使血浆中Na+含量增加,渗透压上升,导致血容量增加,A正确;
    B、图中显示,ACE能催化AngI向AngⅡ的转化,因此,若添加适量的ACE抑制剂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B正确;
    C、醛固酮的作用表现为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钠离子、分泌钾离子的过程,因此,分泌过多的醛固酮会引发低血钾,从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C错误;
    D、本实验中,低温抑制酶活性,若肾素活性低于正常小鼠的测定值,则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PA模型小鼠构建成功,D正确。
    23.AC
    【分析】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群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EMB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大肠杆菌菌落,依据过滤水样体积计算每升或每100毫升水样中的大肠杆菌菌群数。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主要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
    【详解】A、利用滤膜法检测内镜消毒质量是否合格,实验中每一步骤都要注意无菌操作,步骤甲、乙、丙均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正确;
    B、步骤丙中所用培养基为添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所有细菌均可生长,不是选择培养基,滤膜紧贴培养基可完成接种,B错误;
    C、平板上的菌落计数结果往往比实际菌落数要低,C正确;
    D、滤膜法中过滤洗脱液时,洗脱液可通过滤膜微孔,微生物被拦截在滤膜上,若滤膜孔径太大则无法拦截微生物,造成结果不准确,D错误。
    故选AC。
    24.AD
    【分析】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详解】A、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因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有关,A错误;
    B、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B正确;
    C、对小鼠皮下注射等量人ⅡL-17C蛋白,IL-17C蛋白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能使小鼠产生更多特定种类的B细胞,C正确;
    D、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25. CD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DNA,故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但其中的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依然受到细胞核中相关基因的控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原因是因为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TOC-TIC复合物是叶绿体的跨膜蛋白,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结构,细胞中无TOC-TIC复合物,A错误;
    B、由图可知,该复合物存在于叶绿体的双层膜上,而捕获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由图可知,控制前体蛋白合成的基因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正确;
    D、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一个碱基对种类改变但其对应的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不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不变,D正确。
    26.ABC
    【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因此人们食用花椒后“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A正确;
    B、非条件发射是生下来就有的,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三叉神经膜外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导致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将信号传到大脑,C正确;
    D、若将a点接至与b点对应的膜内,则给予刺激点刺激后,a点的电位会从负变成正,再变成负,a与b之间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偏转,D错误。
    27.BC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4种:①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②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甲品系中,出现了子代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真实遗传现象,并且子代与性别相关,说明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不可能出现真实遗传这样的现象,只能位于XY同源区段,即控制甲品系截毛、刚毛的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乙品系属于永久杂种(即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说明乙品系昆虫存在纯合致死现象,B正确;
    C、乙品系昆虫要完成杂种传代,说明种群中不存在纯合子,推测亲本基因型为DdMm×DdMm,且D和m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纯合致死,后代均为DdMm个体,另外为了避免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因为染色体互换而发生重组,导致后代出现DDMM,不符合真实遗传,应该避免染色体互换,可以通过倒位实现,原因是倒位后的染色体区段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联会配对,故乙品系昆虫Ⅱ号染色体的相关片段可能发生倒位抑制了互换,C正确;
    D、根据C选项可知,在乙品系的代代相传中,M基因(显性基因)频率均为1/2,D错误。
    28.ABD
    【分析】1、化学防治: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3、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
    【详解】A、不能对该退化草原大量引入新的外来植被,因为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A错误;
    B、小毛足鼠在第三年7月数量相对最多,种内竞争最剧烈,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三趾跳鼠在该草原的三种鼠中属于优势种群,C正确;
    D、防治鼠害可通过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途径,D错误。
    29.AC
    【分析】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基因转录的启动子序列上,则会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详解】A、在“复制一粘贴”过程中有核酸酶的作用,又生成新的DNA片段,因此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A错误;
    B、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体RNA组成,B正确;
    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逆转座子R2的复制涉及合成自身的mRNA和蛋白质并组装形成R2复合物,其“复制”过程需要在细胞质中完成,C错误;
    D、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若宿主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则会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D正确。
    30.BC
    【分析】1、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详解】A、猪粪喂鱼导致水体污染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急剧下降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A错误;
    B、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B错误;
    C、沼渣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被有机蔬菜吸收利用,有机蔬菜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C错误;
    D、该地农业体系改善后,利用猪和人的粪、尿生产沼气,沼渣作为肥料或饲料被利用,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考前预测篇2】 非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1.常规种肥和常规追肥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变量施肥和变量追肥是“精准农业”的耕作方法,前者指耕种前的施肥,施肥量比常规种肥的量少,如减氮处理:后者指在耕作过程中进行田块内部精准施肥。科研人员以玉米为材料,研究变量施氮肥和变量追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可用于合成 (答出2个),进而提高光合速率,增加玉米产量。
    (2)氮元素进入玉米根细胞的主要方式为 。据表分析,在减氮处理中, 的施肥方法对于提高叶绿素含量的性价比最高。
    (3)对比常规追肥,变量追肥的籽粒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以及籽粒氮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均较高,说明变量追肥能促进 。其中 处理方法促进效果最佳。
    (4)与常规种肥和常规追肥相比,变量施肥和变量追肥的优势有 (答出2点)。
    2.糖尿病的治疗是现代医学仍未很好解决的难题。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实验试图找到治疗或减轻糖尿病患者症状的方法。研究人员用一种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简称U)装载胰岛素,制备成口服胰岛素。图1所示分别为内源胰岛素、口服胰岛素以及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循环途径,图中箭头代表血液流经方向。图2是血糖浓度、神经递质和某些激素对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部分调节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能够通过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2)健康人体内,胰岛分泌的胰岛素有约80%为肝所利用,而皮下注射胰岛素有时会引发“低血糖”或是“肥胖”,推测原因可能是皮下有大量脂肪细胞,相比内源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会使脂肪细胞对 的摄取增加。
    (3)U(一种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能够逃避细胞内的一种膜状细胞器,来避免所装载物被分解。U能够逃避的细胞器是 。
    (4)图2中,胰高血糖素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 结合,激活 ,催化合成第二信使cAMP,经信号转导加快过程⑤,胰岛素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作为模板合成新的胰岛素。
    (5)图2中,血糖升高使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M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兴奋,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进而引起Ca2+以 的方式大量内流,促进 ,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3.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 。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逐渐 (填“增加”或“减小”)。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 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 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要研究热带雨林中某种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2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4)与热带雨林相比,农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__ _
    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
    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
    3. 某种昆虫(XY型)的翅膀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与白色无斑点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翅膀的颜色黄色和白色中 为隐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 。
    (2)F2出现7∶3∶1∶1的原因是基因组成为 (填序号)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死亡。
    ①AB②Ab③aB④ab
    (3)F2中黄色有斑点的个体基因型共有 种,F2黄色无斑点雌雄个体相互自由交配,后代中白色无斑点的概率为 。
    (4)将F1中雌雄个体分别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
    (5)该昆虫的翅形有长翅、小翅、残翅三种表型,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E/e控制,已知D/d基因在常染色体上,E/e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为研究翅形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残翅和小翅两种纯合品系作为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F1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结果见下表(不考虑XY的同源区):
    ①根据杂交结果判断,E/e位于 染色体上。
    ②正交实验F2中小翅的基因型是 。反交实验F2中残翅雌性的比例为 。
    5.从葡萄中提取的VImybA2基因,是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调节基因,该基因通过调节花色素苷的合成来决定葡萄果实的颜色。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VlmybA2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番茄中。通过观察发现,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根、茎、叶、果实呈现紫色,花瓣为黄紫嵌合花色,颜色均不同于野生型番茄植株,图1表示的是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回答下列问题:
    科研人员采用 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叶片细胞,并利用
    技术将番茄叶片细胞培育成新植株。
    使用X-Gluc处理新植株的幼嫩叶片细胞,染色结果为 色的植株初步确定为转基因番茄。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时,利用VlmybA2基因序列内部特异性较
    (填“高”或“低”)的区域设计 个引物。
    (3)为了探究VImybA2基因对番茄不同器官花青素合成的影响,科研人员以野生型番茄植株为对照,选取转VlmybA2基因番茄的不同器官进行花青素含量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上述结果说明 。据此,请你提出VlmybA2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写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ATP、NADPH
    (2)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减氮20%+变量追肥
    (3)有机物和氮元素在籽粒的分配和积累,利于种子增产 减氮10%+变量追肥
    (4)减少肥料成本投入;提高籽粒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以及籽粒氮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利于种子增产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1)氮元素可用于合成ATP、NADPH等含氮物质,这两种物质参与光合作用中C3的还原。
    (2)植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为NH4+和NO3-,对应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在减氮处理的4个组中,减氮20%+变量追肥组中叶绿素含量相对值最高,对于提高叶绿素含量的性价比最高。
    (3)对比常规追肥,变量追肥的籽粒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以及籽粒氮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均较高,说明变量追肥能促进氮元素和有机物在籽粒中的分配和积累,利于提高作物种子的收成。采用减氮10%+变量追肥的施肥方法,籽粒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和籽粒氮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均为最高,促进效果最佳。
    (4)与常规追肥相比,变量追肥可以减少肥料成本投入,变量追肥可提高籽粒干物质量,或提高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以及籽粒氮积累量,或提高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利于种子增产。
    2.(1)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核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
    (2)葡萄糖
    (3)溶酶体
    (4) GCGR 腺苷酸环化酶 核孔
    (5) 副交感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协助扩散 储存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够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核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2)皮下有大量脂肪细胞,相比内源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会使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从而引发“低血糖”或是“肥胖”。
    (3)U能够逃避细胞内的一种膜状细胞器,来避免所装载物被分解,溶酶体是细胞中的消化车间,据此可推测,U能够逃避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4)分析图2可知,胰高血糖素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GCGR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合成第二信使cAMP,经信号转导加快过程⑤,胰岛素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为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作为模板合成新的胰岛素。
    (5)高血糖刺激下丘脑,引起延髓糖中枢的反射性兴奋,并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故图2中,血糖升高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M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兴奋,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进而引起Ca2+以协助扩散(借助通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的方式大量内流,促进储存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3.(1) 逐级积累(逐级增加) 多年生植物 水分 减小
    (2) 系统的物种组成(生物种类) 物质循环
    (3)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 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ABC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级积累;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降水量。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将逐渐减小。
    (2)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种组成(生物种类)和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要研究热带雨林中某种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与热带雨林相比,农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ABC正确,D错误。
    4.(1) 白色 AaBb
    (2)②
    (3) 4 1/4
    (4)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无斑点=1:1:1或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无斑点=1:1:1:1
    (5) X DDXeY、DdXeY 1/8
    【分析】纯合的黄色有斑点与白色无斑点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黄色有斑点,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性状,白色、无斑点为隐性性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AABB)果蝇与白色无斑点(aabb)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AaBb)。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的比例为7:3:1:1,这是9:3:3:1比例的变形,说明A/a、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存在基因组成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死亡,即基因型为AABb(黄色有斑点)、AaBb(黄色有斑点)、AAbb(黄色无斑点)、Aabb(黄色无斑点)个体各有一个死亡,故F2表现型的比例为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黄色无斑点:白色无斑点=7:3:1:1。
    【详解】(1)纯合的黄色有斑点与白色无斑点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黄色有斑点,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性状,白色、无斑点为隐性性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AABB)果蝇与白色无斑点(aabb)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AaBb)。
    (2)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的比例为7:3:1:1,这是9:3:3:1比例的变形,说明A/a、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存在基因组成为②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死亡。即基因型为AABb(黄色有斑点)、AaBb(黄色有斑点)、AAbb(黄色无斑点)、Aabb(黄色无斑点)个体各有一个死亡,故F2表现型的比例为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黄色无斑点:白色无斑点=7:3:1:1。
    (3)F2中黄色有斑点的个体基因型为A_B_,致死配子不影响黄色有斑点的基因型种类,共有2×2=4种基因型。F2黄色无斑点的基因型Aabb,F2黄色无斑点雌雄个体相互自由交配,后代中白色无斑点(aabb)的概率为1/4。
    (4)将F1中雌雄个体分别进行测交,若雌配子Ab致死,则雌性个体(AaBb)进行测交,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Ab(致死):aB:ab=1:1:1:1,则测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为AaBb:aaBb:aabb=1:1:1,测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为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无斑点=1:1:1;若雄配子Ab致死,则雌性个体(AaBb)进行测交,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测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测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为黄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有斑点:白色无斑点=1:1:1:1。
    (5)①F2中长翅♀∶长翅♂∶小翅♂∶残翅♀∶残翅♂=6∶3∶3∶2∶2,F2中雌性和雄性的表现型有差异,已知D/d基因在常染色体上,E/e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则说明E/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正交实验中利用纯合残翅雌果蝇和纯合小翅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雌性、雄性都是为长翅,F1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中长翅♀∶长翅♂∶小翅♂∶残翅♀∶残翅♂=6∶3∶3∶2∶2,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长翅为双显性,F1个体的基因型为DdXEXe、DdXEY,F2中小翅均为雄性,说明其基因型是DDXeY、DdXeY。反交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DDXeXe、ddXEY,F1为DdXEXe,DdXeY,F2中残翅雌性(ddXeXe、ddXEX_)的比例为1/4×1/4+1/4×1/4=1/8。
    5.(1) 农杆菌转化法 植物组织培养
    (2)蓝色 高 2
    (3) VlmybA2基因对番茄的花青素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改良植物果实、花瓣等器官颜色
    【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详解】(1)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叶片细胞的方法通常是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它能够将自身的一部分DNA转移到植物细胞中,并与植物细胞的DNA整合。将番茄叶片细胞培育成新植株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可以通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提供适宜的营养和激素,使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再生成一个完整植株。
    (2)使用X-Gluc处理新植株的幼嫩叶片细胞时,如果VImybA2基因和GUS基因连接成功转入并表达,GUS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将无色的X-Gluc转化为蓝色物质,因此,染色结果为蓝色的植株可以初步确定为转基因番茄。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时,应该选择VImybA2基因序列内部特异性较高的区域来设计引物,这样可以确保引物与目的基因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准确地扩增出目的基因。通常需要设计两个引物,一个作为上游引物,另一个作为下游引物,以确保PCR扩增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两个引物分别位于目的基因序列的两端,通过PCR反应可以扩增出完整的目的基因片段。
    (3)据柱状图可知,与野生型番茄相比,转基因番茄(导入VImybA2基因)的根、叶、花、果实中花青素的含量显著升高,即在转VlmybA2基因的番茄植株中,不同器官的花青素含量相较于野生型番茄植株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VlmybA2基因确实对番茄的花青素合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VlmybA2基因能够调节花青素合成,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导入到其他植物中,可以实现对植物果实、花瓣等器官颜色的改良。例如,将VlmybA2基因转入到其他水果或观赏植物中,有望创造出颜色更加丰富多样的新品种,增加植物的观赏价值和营养价值。
    【考前预测篇3】 热点情境预测
    1.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导致的高脂血症可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PCSK9是一种在肝脏表达的分泌蛋白,在调节脂质代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具体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 )
    A.LDL和PCSK9均能与LDL受体结合,该受体没有特异性
    B.LDL和受体结合后被送到溶酶体中一起降解
    C.PCSK9与受体结合比LDL与受体结合更加紧密
    D.促进PCSK9的合成和分泌可以有效减轻高血脂症的症状
    2.秀丽隐杆线虫幼年时期共分裂出1090个细胞,而成虫总共只有959个细胞。罗伯特研究“消失”的131个细胞,发现这些细胞关键基因ced-3、ced-4、ced-9,并揭示了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如下图。相应的基因也存在于人体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被流感病毒侵染的细胞,其 ced-3 启动子均会发生甲基化
    B.秀丽隐杆线虫的凋亡和细胞分化的基本原理相同
    C.细胞凋亡仅需细胞内部因素调控
    D.给幼虫正在自噬的细胞注射ced-9反义RNA后,可缓解细胞自噬
    2024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封面研究论文。论文解析了叶绿体RNA聚合酶PEP复合物(细菌型质体编码的RNA聚合酶)和PEP转录延伸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如图所示。
    该结构的五个模块均由1-7个不等的蛋白质亚基所构成。其中“催化模块”与蓝细菌RNA聚合酶高度相同,“RNA模块”可以结合在RNA合成通道外围,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结合RNA,参与并协助RNA转录后加工。“调控模块”可能参与调控PEP的转录活性。
    阅读以上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3.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催化模块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B.如图所示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下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
    C.蓝细菌的叶绿体中也可能存在图示结构
    D.叶绿体中含有核糖体,可以合成自身的全部蛋白质
    4.下列关于叶绿体的遗传与进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论文为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提供了证据
    B.叶绿体R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是结合DNA,形成RNA
    C.RNA模块是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与RNA结合
    D.若调控模块受损,叶绿体DNA转录的速度将会受影响
    5.中国科学家发展了一种可工作于活细胞环境的框架核酸状态智能机(如图),可以在活细胞中实现人为添加的时序信号调控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分级运输、基因组定位与基因编辑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仁蛋白不能分布到细胞膜上,参与细胞的识别作用
    B.有限状态机与向导RNA结合后,进入细胞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cas9(核酸编辑酶:一种蛋白质)/向导RNA复合物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向导RNA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位置并切断磷酸二酯键
    6.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解,某种箭毒会影响突触后膜受体发挥作用,这些物质因而能影响肌肉收缩,有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列关于毒扁豆碱和某种箭毒作用效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毒扁豆碱和某种箭毒都会导致支配的肌肉僵直
    B.毒扁豆碱和某种箭毒都会导致支配的肌肉松弛
    C.毒扁豆碱会导致支配的肌肉僵直,某种箭毒会导致支配的肌肉松驰
    D.毒扁豆碱会导致支配的肌肉松驰,某种箭毒会导致支配的肌肉僵直大脑
    7.癌细胞表面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持异性结合后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而促进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我国科学家揭示了OTUB1(酶)-PD-L1信号途径在调节癌细胞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其调控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TUB1缺失导致癌细胞对免疫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增强
    B.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膜表面的PD—L1减少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C.提高OTUB1的活性会减少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会
    D.T细胞特异性识别癌细胞表面的PD—L1进而监视、清除癌细胞
    8.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mRNA新冠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两位科学家注意到,体外环境合成的mRNA会被树突状细胞识别为抗原,进而树突状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信号因子;而经过碱基修饰的体外合成的mRNA输送至树突状细胞,炎症反应会大大降低,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讲,只有RNA病毒的RNA可用来制备mRNA疫苗
    B.mRNA进入人体后,会直接诱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C.碱基修饰可使组成mRNA的核苷中的核糖变为脱氧核糖
    D.碱基修饰会使mRNA自身具有的抗原性减弱
    9.HLA是每个人细胞表面都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研究表明,受HPV(人乳头瘤病毒)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子宫颈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自身的细胞
    B.供者与受者的HLA相似性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
    C.HLA下降会促进免疫细胞对HPV侵染细胞的攻击
    D.HPV侵染的细胞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有效识别
    10.某植物成花诱导的基因调控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条途径都可以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开花
    B.光质途径可能通过改变光敏色素成分间接影响核基因表达
    C.春化作用通过抑制FLC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开花
    D.春化作用可以避免植物在冬天来临之前开花
    11.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中下旬到翌年2月份,成群越冬候鸟如鸿雁、白琵鹭等在此栖息、觅食。有生态学家对鄱阳湖的鸿雁、白琵鹭的数量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图(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白琵鹭的种群在t1至t2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生态位宽度大的鸿雁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更易被淘汰
    D.春季候鸟回归北方导致鄱阳湖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12.南京农业大学熊波课题组揭示了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新机制,原理如图所示。Srrin为染色体黏合素稳定因子;CyclinB2为细胞周期蛋白,能驱动G2期(DNA合成完成期)向M期(分裂期)转换和调控纺锤体的组装;APC°dh1为E3泛素连接酶(注: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通常是不连续的
    B.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CyclinB2在G2期前合成,Srrin可阻止CyclinB2泛素化
    D.CyclinB2泛素化使纺锤体形态异常,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
    13.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以前人们对废弃塑料的处理方式往往是焚烧、土地填埋、往海洋倾倒。塑料埋在地里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也不会腐烂,塑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焚烧塑料只会影响局部环境,不会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B.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不会对土壤和海洋造成任何污染
    C.若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则可能会缓解环境压力
    D.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14.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全面分析了油菜素内酯(BR)对陆地棉纤维伸长的调控网络,如图所示。BR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GhBRI1)结合,通过核心转录因子GhBES1调控GhKCSs介导的超长链脂肪酸(VLCFAs)的合成,进而促进棉纤维细胞伸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R是由植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信号分子
    B.BR通过调控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棉纤维伸长
    C.VLCFAs先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
    D.BR对细胞的作用效果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效果类似
    15.ChatGPT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基础上,ChatGPT可与人类聊天交流,回答各领域专业知识,完成撰写论文等任务。下列关于人脑与ChatGPT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hatGPT在处理复杂、不确定任务上远不如人脑
    B.ChatGPT不能产生情感、情绪和主观意识
    C.人脑能够基于经验和多种环境刺激不断学习和适应
    D.二者均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递来构建认知功能
    16.最近,感染支原体、流感病毒等的肺炎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童由于免疫力低,症状比较严重,如高烧不退、咳嗽、流鼻涕等,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烧不退的肺炎患者,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初次感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咳嗽为过敏反应
    C.肺炎患者只要发生体液免疫并产生大量抗体就可自愈
    D.肺炎患者康复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了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的功能
    1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域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对沙化土地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状况,恢复了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会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选种耐干旱抗风沙的灌木遵循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当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D.该生态工程的建设要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18.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碳汇是指森林和海洋等同化CO₂的能力。我国科学家提出在海水养殖区建造“BCP—MCP”地球生态工程, 以提高海洋碳汇。BCP是指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碳,MCP是指利用微生物产生难分解的有机物所固定的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CP—MCP”的建立有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
    B.与MCP相比,BCP 固定的碳不再参与物质循环
    C.该生态工程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和协调等原理
    19.下图是新冠病毒抗原(N蛋白)检测试剂盒的原理。试剂盒有两条指示线:反应线(T线)和质控线(C线),胶体金垫中有含有胶体金颗粒的抗体1和抗体4,质控线和反应线的位置分别固定抗体2和抗体3,胶体金颗粒大量聚集后会呈现红色,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N蛋白作为检测标志物的原因是该蛋白在不同新冠病毒株系中高度保守且表达量高
    B.抗体1和抗体4均可以和新冠病毒结合,抗体4是可以与抗体3特异性结合的质控抗体
    C.抗原检测试剂盒所需要的多种抗体需要较高的纯度,通常使用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制备
    D.橙汁未经样本洗脱液处理直接滴加会改变试剂盒的pH,导致抗原抗体非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假阳性”
    20.2023年8月24日,日本在国内外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下列关于核污水排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21.天宫二号的“太空菜园”可为航天员提供新鲜的蔬菜,还可提供调节情绪的鲜绿环境。下列有关“太空菜园”中生菜、小番茄的分析,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栽培的“土壤”基质应含有水、矿质元素和植物激素
    B.发生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种子可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
    C.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可发生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D.其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激素和环境共同作用完成的
    22.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遨游太空五个月的799粒水稻太空种子搭乘神州十六号飞船返回地球并被移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意味着太空种子育种实验在该校正式成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种子在萌发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高于休眠时
    B.在太空中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C.航天员体内若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
    D.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3.光抑制是指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其所需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现象。光系统Ⅱ(PSⅡ)是光反应中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的一个重要场所,D1是由叶绿体基因组中的psb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光能过剩时活性氧(ROS)的大量积累可直接破坏D1蛋白且抑制其合成,被破坏的D1降解后,空出相应的位置,若新合成的D1占据相应位置则PSⅡ得以修复(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时常用的有机溶剂是无水乙醇,需要将研磨后的匀浆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用滤纸比用单层尼龙布效果差的理由是 。若光合色素滤液用5%的HCl处理,则叶绿素的Mg2+可被H+置换,滤液呈黄褐色,与研磨
    时未加 提取的滤液颜色相似。
    PSⅡ位于 (填具体结构部位),其吸收的光能可用于
    (答两点)。
    (3)产生的NADPH的作用是 ,强光条件下NADP+不足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分析】人体血液中高水平的LDL会诱发高胆固醇血脂症。PCSK9蛋白是能与LDL受体结合的蛋白质,当PCSK9蛋白增多时,会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
    【详解】A、受体能与一种或一类物质特异性结合,LDL和PCSK9均能与LDL受体结合,能体现受体具有特异性,A错误;
    B、由图可知,LDL和受体结合后,被运进细胞内部,LDL与受体会分离,LDL被送到溶酶体中降解,但LDL受体会重新回到细胞膜上,B错误;
    C、PCSK9与受体结合后被送到溶酶体中一起降解,LDL与受体结合后,由于结合得没那么紧密,LDL与受体会分离,LDL被送到溶酶体中降解,但LDL受体会重新回到细胞膜上,C正确;
    D、促进PCSK9的合成和分泌,PCSK9与受体结合后被送到溶酶体中一起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使血液中LDL的水平过高,加剧高血脂症的症状,D错误。
    2.B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存在细胞凋亡,因此ced-3基因会表达,启动子不会发生甲基化,A错误;
    B、秀丽隐杆线虫的凋亡和细胞分化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细胞凋亡除需细胞内部因素调控,还有其余因素的影响,C错误;
    D、注射ced-9反义RNA后,反义RNA会与ced-9的mRNA互补配对,抑制ced-9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死亡,D错误。
    3.A 4.C
    【分析】由题意可知,“催化模块”与蓝细菌RNA聚合酶高度相同,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RNA模块主要功能是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结合RNA,参与并协助RNA转录后加工。“调控模块”可能参与调控PEP的转录活性,若调控模块受损,叶绿体DNA转录的速度将会受影响。
    3.A、由题意可知,“催化模块”与蓝细菌RNA聚合酶高度相同,即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B、如图所示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下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B错误;
    C、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无叶绿体,C错误;
    D、叶绿体(属于半自主细胞器)中含有核糖体,可以合成自身的部分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4.A、“催化模块”与蓝细菌RNA聚合酶高度相同,为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提供了证据,A正确;
    B、叶绿体R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是结合DNA,转录形成RNA,B正确;
    C、RNA模块主要功能是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结合RNA,参与并协助RNA转录后加工,C错误;
    D、“调控模块”可能参与调控PEP的转录活性,若调控模块受损,叶绿体DNA转录的速度将会受影响,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B、据图可知,有限状态机与向导RNA结合后,与分布在细胞膜上的核仁蛋白接触,进而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的过程是胞吞,胞吞需要消耗能量,AB错误;
    C、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as9(核酸编辑酶:一种蛋白质)/向导RNA复合物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
    D、向导RNA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位置,但不能切割磷酸二酯键,D错误。
    6.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且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会重吸收会突触小泡,分析题意,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解,则神经递质可持续起作用,导致支配的肌肉僵直;某种箭毒会影响突触后膜受体发挥作用,则神经递质无法发挥作用,会导致支配的肌肉松驰,ABD错误,C正确。
    7.A
    【分析】由图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OTUB1可以阻止PD-L1降解,让癌细胞拥有更多的PD-L1,增加其免疫逃逸机会。
    【详解】A、OTUB1缺失会导致PD-L1更多地被蛋白酶降解,从而减少与PD-1的结合,那么更多的被T细胞监视,杀伤,减少免疫逃逸的可能,A正确;
    B、据题干信息,癌细胞表面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特异性结合后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说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拥有更多的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B错误;
    C、提高OTUB1的活性会使PD-L1更少地被蛋白酶降解,促进PD-L1与PD-1的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会增加,C错误;
    D、据题干信息,癌细胞表面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特异性结合后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T细胞识别癌细胞表面的PD-L1后,自身活性和功能会下降,D错误。
    8.D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mRNA疫苗通过疫苗中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表达出病原体的某种抗原蛋白,从而使机体产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详解】A、理论上讲,任何生物的RNA都可以用来制备mRNA疫苗,A错误;
    B、mRNA疫苗需要在人体细胞中表达出病原体的某种抗原蛋白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
    C、由题意可知,碱基修饰的目的使体外合成的mRNA输送至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信号因子减少,炎症反应降低,题中未提到碱基修饰使组成mRNA的核苷中的核糖变为脱氧核糖,C错误;
    D、经过碱基修饰的体外合成的mRNA输送至树突状细胞,炎症反应会大大降低,说明碱基修饰会使mRNA自身具有的抗原性减弱,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减弱,D正确。
    9.C
    【分析】HLA,组织相容性抗原,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它们是表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细胞。
    【详解】A、HLA代表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即识别自身的细胞,A正确;
    B、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的HLA是否相近或相似,B正确;
    C、依据题干信息,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子宫颈癌,可推知HLA下降会降低免疫细胞对HPV侵染细胞的攻击,致使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引发癌症,C错误;
    D、HPV侵染的细胞(靶细胞)表面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所以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有效识别,D正确。
    10.B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由图可知,春化途径、光周期途径、光质途径都可以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开花,A正确;
    B、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间接影响核基因的表达,不是通过改变光敏色素成分间接影响核基因表达,B错误;
    C、分析图可知,FLC基因抑制开花,FLC属于开花抑制因子基因,春化作用抑制FLC蛋白合成,从而减弱FLC蛋白的抑制作用,以解除开花抑制,促进开花,C正确;
    D、春化通常是指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后,从吸收养分阶段转变为开花结果阶段的现象,生长在温带地区的耐寒植物,在冬季低温环境中长期停留,能够适应严寒后,在春化阶段能更好地满足低温的要求,即植物春化作用可避免冬季来临之前开花导致无法结果,D正确。
    11.B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当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增长,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故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在t1~t2之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年龄结构先为增长型,后为衰退型,A错误;
    B、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占用的资源种类多,生存环境改变后一般不易被淘汰,故生态位宽度大的鸿雁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更不易被淘汰,C错误;
    D、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而“春季候鸟回归北方导致鄱阳湖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不属于演替,D错误。
    12.D
    【分析】1、卵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卵子排到输卵管中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当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发生受精作用,然后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排出的卵是未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成熟的卵子在受精作用时才形成。
    【详解】A、卵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卵子排到输卵管中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但是只能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然后在受精作用过程中才能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A正确;
    B、哺乳动物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中心体的复制,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根据题意,CyclinB2为细胞周期蛋白,能驱动G2期(DNA合成完成期)向M期(分裂期)转换和调控纺锤体的组装,因此CyclinB2在G2期前合成,根据图示可知,Srrin缺失的卵母细胞CyclinB2发生泛素化,而正常卵母细胞没有出现CyclinB2泛素化,因此Srrin可阻止CyclinB2泛素化,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CyclinB2泛素化使纺锤体形态异常,将会移向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但是不会影响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
    13.C
    【分析】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侵蚀土壤,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及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并且污染地下水。丢弃在陆地或海洋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塑料易燃,燃烧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随着被污染的空气一起吸进人们的肺里,造成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详解】A、焚烧塑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可导致大气污染,具有全球性,A错误;
    B、废旧塑料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故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会对土壤和海洋造成严重污染,B错误;
    C、若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可减少塑料白色污染,从而会缓解环境压力,C正确;
    D、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和水体中大量生物死亡,使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
    14.B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 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 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详解】A、油菜素内酯(BR)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依据题意和题图可知,BR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GhBRI1)结合,通过核心转录因子GhBES1调控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棉纤维伸长,B正确;
    C、题干信息:VLCFAs是超长链脂肪酸,其不属于蛋白质,故不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BR对细胞的作用效果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类似,D错误。
    15.D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详解】A、人脑是非常复杂的,而ChatGPT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在处理复杂、不确定任务上远不如人脑,A正确;
    B、只有大脑才产生情感、情绪和主观意识,ChatGPT不能产生情感、情绪和主观意识,B正确;
    C、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C正确;
    D、ChatGPT不能通过化学信号来构建认知功能,D错误。
    16.D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详解】A、患肺炎且高烧不退者的体温保持稳定,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所以初次感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咳嗽不是过敏反应,B错误;
    C、肺炎患者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C错误;
    D、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肺炎患者康复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了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的功能,D正确。
    17.C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循环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自生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详解】A、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可恢复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种植的生物需要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容纳量,遵循了协调原理,B正确;
    C、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当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错误;
    D、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原理,因此京津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需兼顾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18.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BCP—MCP”的建立有助于加快碳中和,A正确;
    B、BCP固定的碳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释放到大气中,再次参与物质循环,B错误;
    C、该生态工程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和协调等原理,C正确;
    D、参与BCP的生物是浮游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D正确。
    19.B
    【分析】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而言,自身有N蛋白、E蛋白和S蛋白等抗原,这些抗原能够作为免疫原,在人体遭受病毒感染后,能够对浆细胞产生一种刺激,从而生产出一种特异性抗体,而根据抗原检测的原理,在样本垫上滴加样本,通过液相层析方式,依次通过结合垫,而在结合垫内部,由于含有标记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因此能够与样本中的抗原(病毒蛋白)进行结合,当液流到达检测线(T线)时,固定在这条线上的第二种抗原特异性抗体再次与抗原结合,将会呈现阳性结果。
    【详解】A、N蛋白应是新型冠状病毒中保守性较高的蛋白质,且表达量较高,因此作为检测标志物用于检测新冠病毒存在,A正确;
    B、胶体金垫中有含有胶体金颗粒的抗体1和抗体4,抗体1和抗体2均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抗体3和抗体4之间能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单克隆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抗原检测试剂盒所需要的多种抗体需要较高的纯度,通常使用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制备,C正确;
    D、橙汁未经样本洗脱液处理直接滴加会改变试剂盒的pH,导致抗原抗体非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假阳性”,不具备参考性,D正确。
    20.B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正确;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D正确。
    21.A
    【分析】生物的生活需要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都会影响植物生长。
    【详解】A、植物能自身产生植物激素,植物栽培过程中不需要在栽培的“土壤”基质中添加植物激素,A符合题意;
    B、突变和基因重组均为可遗传变异,可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B不符合题意;
    C、在成熟组织中可进行非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可发生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A
    【分析】1、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2、细胞中无机盐的作用: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亚铁离子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镁离子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离子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种子在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比例增高,水稻种子在萌发时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值高,A错误;
    B、水大约占细胞鲜重的7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所以在太空中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B正确;
    C、Na+与细胞的兴奋性有关,航天员体内若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C正确;
    D、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23.(1) 滤纸会吸附色素,降低滤液中的色素含量 CaCO3
    (2)类囊体薄膜 将水分解为氧、H+和电子,形成NADPH;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3)作为还原剂和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强光条件下,光反应增强,对NADP+的消耗速率增大;暗反应提供的NADP+不足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进而合成有机物。
    【详解】(1)由于滤纸会吸附色素,降低滤液中的色素含量,故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时,需要将研磨后的匀浆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由于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因此在实验中选择无水乙醇作为提取色素的溶剂。若光合色素滤液用5%的HCl处理后,叶绿素的Mg2+可被H+置换,滤液呈黄褐色,与研磨时未加CaCO3提取的滤液颜色相似,即会引起叶绿素含量减少。
    (2)光系统Ⅱ(PSⅡ)是光反应中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PSⅡ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其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将水分解为氧、H+和电子,进一步形成NADPH,并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进而实现了光能向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的转变。
    (3)光反应过程产生的NADPH的作用为一方面作为还原剂还原C3,另一方面,还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而在强光条件下NADP+不足的原因是强光条件下,光反应增强,对NADP+的消耗速率增大,同时暗反应提供的NADP+不足,因而导致强光条件下NADP+不足。
    【考前注意篇1】 高考冲刺需要有正常心态
    高三冲刺阶段,学生的心态对于复习的效果影响明显,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学生容易被各种负面的情绪影响,导致学习上不能专注,复习效果很难保证。有个别学生最终还是输在了心态上。
    如果认真分析学霸在冲刺阶段的状态,就会发现他们在心态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中等生不妨向学霸学习一下学习的心态。高三学生冲刺阶段,3种心态最有利于提升成绩,学霸:瞒不住了!
    1.积极向上,保持心情愉悦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是作为学生应有的最佳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需要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情,戒除一切消极颓废的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处在一种比较愉悦的状态。
    有些学生经常说自己压力太大,能应付学习上的任务就不错了,还怎么敢奢求心情的愉悦?其实自己的状态怎样,最终只是与自己的选择有关。如果选择高度紧张,始终保持紧绷的神经,不懂得给自己放松,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调整好心情,学习的效率才能提升,这自然要比在不佳的心情状态下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的问题是,既没有提升学习效率,心情也一直很糟糕,所以一直在恶性循环里徘徊。与其如此,不如先放下学习,调整好心态再说。
    2.合理看待成绩,心如止水
    对于成绩的看待,直接关乎到学生每天的心态。如果过分注重成绩的起伏变化,就会每天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持续增加,对于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学霸那种心如止水的心态了。合理看待成绩,是一种成熟理智的心态,这需要学生长期历练和体会。很多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太高,但是自己的能力又不能匹配自己野心,或者行动上不能支撑自己的梦想,所以总是在一边颓废,一边抱怨。
    心如止水的状态,是需要看破之后的放下,这样说当然不是让学生放下学习,而是适当地放下那种学习上的无用的焦虑感。如果焦虑没有任何作用,只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就应该尽早把它戒除掉!
    3.知足常乐,不强求自己
    高三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一定意义上,悦纳自己才能让自己爆发出更大的潜能。任何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合理的土壤,而不是在强迫的前提下被动产生。
    对于成绩和梦想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清醒的看待。既然自己已经是当前的实力和水平,那就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对于自己尽力也不能办到的事情,果断放弃即可,不要强求自己去完成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尊重。
    换句话说,这也是知足的另一种理解,知足常乐,是人生的智慧和哲理,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在自己能力之内,做可能的事情。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种智慧很有帮助。
    【考前注意篇2】 高考冲刺如何进行备考复习
    ⼀、仔细分析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总体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
    1、首先,要明确命题指导思想:(1)有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等院校扩大办学自主权。(2)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即“知识和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3)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明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是:
    (1)理解能力: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认识和应用其表达形式;定性及定量描述、解释和说明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2)推理能力:依据问题条件和已有知识信息,对有关问题进⾏逻辑推理和论证;正确表述推理的过程、结论或做出的判断。
    (3)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了解材料器具,掌握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4) 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读懂⼀般性科普⽂章,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与有关知识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5)分析综合能力: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运用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案、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从中不难看出,当前的高考,以知识为载体,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实,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质上是指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实际上属于应用能力的范畴;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属于探究能力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能力则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方面。因此说,理科综合的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没有超出高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这与我们平⽇的学习积累是⼀脉相承的,并没有额外提出要求,只要我们平时是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就应该有了较好的考试准备。同学们可以权衡⼀下,自己这几方面的能力中,哪些可以达到要求,哪些还需要进⼀步提高。
    二、针对这样的考核目标,来特别审视⼀下自己的准备情况,就会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根据我们日常与同学的接触和了解,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问题是:
    (1)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答题时不能使用学术语来表达。
    (2)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答题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分寸。
    (3)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分析、综合能力不足。有些同学说,如果分开考,成绩会比现在好得多
    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针对同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提高分数的手段就是回归基础,而不是再进行大量的练习。因为,同学存在的问题尽管有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基础知识问题,基础知识的问题解决得好,就避免了概念混淆、学术语不会使用等普遍性问题;尽管高考中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对能力的考查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高考题当中,难度较低的题目占30%,难度中等的题目占50%,因此这些题目的得分应该是可以把握的,而要把握好,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回归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回归基础的方式就是认真看书,注意那些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容易混淆的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并使每一部分知识的脉络在脑海中清晰呈现。在知识的复习中,应注意第七章有关环境的内容。
    2.查错改错。
    对于⼀些自己在平时的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查看自己保留的所有的试卷进行认真的总结,在考试前尽量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种既很有效又节约时间的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3.加强有关实验的准备。
    今年高考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儿且又是同学们普遍比较欠缺的⼀部分。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复习实验原理、目的要求,了解材料器具,掌握⽅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4.关注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在高考中会以新情境的形式出现,用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因此提前稍做准备会更有利。
    三、依据高考说明,指导复习、备考。
    在高考说明中,指出了考试的性质、命题思想、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分数分布,并进行了题型分析。我们在考试前,应对出题者的命题原则、命题思想尽量更多地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对命题的原则、试卷的结构有更充分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应对高考。
    调整心态、安排好时间
    1、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安排时间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在二统以后经过努力、调整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每一科自己现在的实际水平,二统是否是自己水平的真实反映,从而确定自己在二统后,每一科有可能提高的分数值。例如,语文提高3分,数学提高5分,外语提高5分,理综提高15分。然后,根据这一目标,确定自己的水平与这一目标的差距,然后计算自己从现在开始到高考前的学习时间,将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学习计划,从而使自己在高考前完成自己的计划,参加高考是能够充满信心,胸有成竹。
    2、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1)学会与焦虑相处。高考前产生焦虑是很正常的,因此,考生不要一发现自己有焦虑情绪就紧张,这样反而压力更大、加深焦虑感。其实,高考前产生适当的焦虑情绪,可以使人更勤奋、精力更集中。应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具体目标上,每完成一项目标,就会减少一点焦虑感,增加一分自信心。
    (2)学会心理放松的方法。在考场上,为避免紧张情绪的出现,可以采用深呼吸、暗示自己肌肉放松等方法来使⼼情平静下来,这需要在平时有所训练。此外,可以采取模拟高考的训练方法,把每一天当成6月7日,把每一道题当成高考题去做,等到真正高考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了。
    (3)注意作息时间。在高考前,学生在家自主复习,这时学生一定要注意作息时间,尽量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9点和下午3点。要科学安排好每天的时间,不要睡得晚、起得晚。此外,应注意饮食、身体锻炼,使自己不要因为身体的原因影响高考。为了调整情绪,可有意识地听⼀些音乐、外出散散步等。
    总而言之,强化基础知识、总结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对于高考的水平发挥至关重要,对高考成绩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请同学们应予以重视。
    【考前注意篇3】 高考最后几天,该做些什么?
    可以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层面去进行。
    从智力因素层面考虑:
    一、看试卷和做过的错题,反思和总结解题方法,规范思维模式
    最后几天,同学们不要再一味做题,除了老师发下来的信息卷之外,不要再自己找题做。而应该把每科以前做的试卷和错题拿出来反复看,回味解题思路和方法,让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时间越短,越不能浪费,越需要聚焦和投入,这时候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关重要。提分的方向,来自高考模拟试卷和真题,你大致知道自己的分数了,现在从试卷中找出能提分的知识点和题型,看这些题型对应多少分数,一定要写出来,然后区分难易程度,从你觉得最容易的知识点和题型入手,解决了就有自信心,就能提升
    分数。
    考生平时积存下来的错题集在这个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了,有时间就要拿出来熟记、分析,加深对错题的印象,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
    二、记录易错点、整理重难点、做好考前笔记,为轻装上阵做准备
    即使是6月7号,考生还是要看看书。考前看点东西能让自己踏实。那么,到时看什么呢?总不能还抱一大抱课本看吧?要想到时候轻装上阵,考生这几天可以做个临时笔记。把各科的易错点、重难点等知识,解题操作流程、关键提醒、应试技巧……等等都记录下来,到时候,自己只需看这个本子即可。别人拿一大本书,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而你却拥有一个宝贝笔记本,既轻松又可靠,岂不帅哉!无论你的成绩如何,从每一科试卷中你至少能够找到10-20分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研究弄会的题目,累加起来你至少可以提升30—60分。学习资料不要再贪多,依靠试卷和一轮用的总复习讲义,回到基础题目上,不贪多保证基础题目和自己感觉会的知识点和题目弄会,当这些你都能做到了,你会发现高考试卷中剩下部分的题型你有些也可以通过学习搞定,这时候再依据之前的方式搞定它,这样的方向是最适合在最后阶段快速提分的。
    三、规范解题,避免丢分
    解题不规范是考生考试丢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总不及自己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按照标准步骤解题,造成不必要失分。还有些考生,将丢分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也是在解题规范上出了问题。实践证明,良好、规范的解题习惯不仅能大大提高做题正确率,也能理顺思路、提高做题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规范解题?
    一是专注于笔尖。细想一下,为什么能将“1+1”结果写成“3”呢?原因很简单,很多考生在写第3行时,脑子里就在想第5行、第6行甚至是下一道题了。思路没有专注于笔尖,写错就很自然了。因此,良好的解题规范首先在于,笔尖要写什么,脑子就想什么。
    二是先想而后写。为了达到较高的做题速度、做题效率,还需要做到:落笔之前,先将思路想清楚,然后一气呵成。事实上,凡是高考高分试卷,极少能看到有很多涂涂改改、思路不清、表达混乱的情况。
    三是培养解题规范。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会有大量模拟训练,如果因为解题不规范造成不必要失分,势必会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建议考生做每道大题时,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解题,培养良好的解题规范,避免在高考时出现低级失误。
    从非智力因素层面考虑:
    一、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快,为高考储备能量
    最后几天千万不要生病。生病了人就会没精神,难以爆发。这就要求考生在生活上注意。例如,不用冷水洗头、洗澡;不吃垃圾或生冷食品;不做剧烈的、有风险性的运动……要保持身心愉快,不要与人发生矛盾。
    二、应考策略:扬长避短、坚信自己能超常发挥
    高一、二两年都没治好跛腿学科,最后几天再不要花过多的时间治跛了。正确的做法和想法应该是:把优势学科考好,让跛腿学科少丢分。之前的学习可能一直都比较轻视优势学科,最后关头要转变思想,要靠“好兄弟”出力做贡献。还要坚信自己高考能超常发挥。每一个考生首先都要坚信自己高考可以超常发挥,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相信自己行,才会行。
    三、按照高考时的作息时间作息
    将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和下午考试时间。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准备阶段,坚持晚上11点钟前睡觉,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中午睡30分钟或1个小时。“考生最好选择午睡,因为中午睡10分钟相当于晚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这样可以彻底消除上午的疲劳,从而保证整个下午高效率的学习。
    四、心态
    这是第一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人只有在大脑空闲时才会胡思乱想,如果大脑有事情做是不会有时间乱想的,一旦你因为自己目前成绩不理想,时间紧迫,产生压力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时,就会胡思乱想,心态就会糟糕下去,所以,要想让心态正常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学下去,要让自己有事儿可干,哪怕是寻找和未来相关的信息都比什么都不干好,不建议考生虚度——玩游戏、看小说要不得,我们只有在逃避空虚的时候才让自己走入虚拟社会,但不管如何我们还得回到现实社会,谁都会经历困难,成功的人是比我们经受煎熬更多的人,在关键时刻他们挺过来了,比我们多学了,我们都不是懦夫,也许三年我们难坚持,但十天半月还坚持不了么?无论做什么事情,到最后都是两个字——“坚持”,再长的路也搁不住你多走一步,能否在最后阶段证明自己,能否实现提分,根子上还得你坚持学下去,辛苦也好痛苦也好,这辈子总会经历很多,成功了的人都经历过放弃,在至关重要的关键阶段,他们比我们多走了一步,多走一步转过弯,你就会发现多坚持一天会有多么不一样的收获。要想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就得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有不断总结、反思,学会主动和独立思考,才能找到方法;唯有坚持,才能出成绩。这个世界上颠簸不破的一个道理是天道酬勤,成就来自坚持!
    一、临考前准备
    (1)准备好考试用的笔:准备一支考试用笔,并用这支笔每天做练习,培养你和它的感情,达到人笔通灵的境界。
    (2)准备一件自己喜欢,颜色亮丽一点的衣服
    走进考场多少会有点紧张,如果衣服穿得不舒服或者紧了或者厚实了或者单薄了,都会因为外界对身体的刺激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加剧我们的紧张感。
    颜色对于心情的调节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颜色对大脑的刺激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病房都用蓝色系而不用红色呢?道理就是颜色能刺激大脑以及神经细胞。因此,选择一件合适的衣服对帮助我们高考缓解紧张的情绪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考试中解题与答题
    1.等待发卷时应该做些什么?
    提早15分钟进入考场,看一看教室四周,熟悉一下陌生的环境。坐在座位上,尽快进入角色。调整一下迎战姿态:文具摆好,眼镜摘下擦一擦。把这些动作权当考前稳定情绪的“心灵体操”。提醒自己做到“四心”:一是保持“静心”,二是增强“信心”,三是做题“专心”,四是考试“细心”。
    在进入考场后等待发卷的时间里,如果你心理高度紧张,不妨做做考场镇静操:先缓缓地吸气,想象着吸进的空气经鼻腔一直到小腹内;在吸气的同时,小腹慢慢鼓起,鼓到最大限度略作停顿,然后小腹回收,想象着小腹内的空气再经腹腔、胸腔、口腔,最后慢慢地、均匀地从口中呼出。呼气的同时,心中默念次数“1……”;第二次仍重复上述过程,与此同时心中默念“2……”。如此反复做10次左右,时间约为1分钟,情绪就会镇静自若。
    2.拿到考内应做什么?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一般不允许答题,考生应先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看看这份试卷的名称是否正确、共多少页、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听好监考老师的要求(有时监考老师还会宣读更正错误试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发现试卷错误,以便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整体浏览试卷,看试卷分几个部分、总题量是多少、有哪几种题型等等,对全卷作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答题方案。
    对全卷作整体感知后,重点看一两道比较容易的甚至一望便知结论或一看就能肯定答得出来的题目,看着这些题目,自己的情绪便会进一步稳定下来。这时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生题难题上,否则会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没信心,答好考卷的心情就没有了。
    3.每分必争
    1.答题时间75分钟,而你要答分数为90分的考卷,算一算就知道,试卷发到手中首先完成必要的检查(是否有印刷不清楚的地方)与填涂,之后剩下的时间就马上看试卷,分配好时间,预计选择用半个小时,非选择题用时四十分钟,最后五分钟用来涂卡检查。
    2.在分数上也是每分必争。你得到79分与得到80分,虽然只差1分,但是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不合格一个是合格。高考中,你得509分与得510分,虽然只差1分,但是它决定你是否可以上一本线,关系到你的一生。所以,在答卷的时候要精益求精。
    对选择题的每一个选项进行评估,看与你选的相似的那个是不是更准确?
    非选择题是否有自己特别擅长的内容优先答
    4.答题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考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审题,理解题目条件和要求;(2)回忆和重现有关知识;(3)在知识和题目的要求之间建立知识结构;(4)表达解题过程,呈现题目答案。
    答题前要纵览全卷,做到胸有全局。注意力还要高度集中,快速、准确地从头至尾认真读题,一句一句地读。对不容易理解的或关键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要做到:(1)认真揣摩题意,明确题目要求;(2)对容易的题要仔细考虑是否有迷惑因素,防止麻痹轻敌;(3)对难题、生题要注意冷静分析题目本身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之间的关系。
    做题时要先易后难,增强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题,即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或者先做自己擅长的题,最后再集中精力去做难题。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思想静不下来,心神不定,不知从哪个题目做起,误了时间;二是在某一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影响做其他题目。要做到会多少答多少,即使是没有把握也要敢于写,碰碰运气也无妨。
    最后认真检查,要检查试卷要求、检查答题思路、检查解题步骤、检查答题结果,尽量不要提前交卷。
    5.拿到试卷时脑子空白怎么办?
    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某道试题的答案,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力,先解决其他题目,过一定的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许就回忆起来了。如果拿到试卷时,大脑紧张得一片空白,可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
    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紧张。”“考试是在检验我学会了多少,重要的是‘学会它’而不是 ‘得几分’。”“这道题不会没关系,先做会的。”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你的紧张情绪。
    6.张弛有度
    答题的时间紧张是所有同学的感觉,想让它变成宽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会放弃,准确地判断把该放弃的放弃,就为你多得1分提供了前提。
    冷静一下,表面是耽误了时间,其实是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可能创造出奇迹。在头脑混乱的时候,不妨停下来,喝口水,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就在呼出的同时,你就会得到灵感。
    题目分析受挫,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被你忽略,所以重新读题,仔细读题才能有所发现,不能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思维层面不变。联想你做过的类似的题目的解题方法,把不熟悉的转化为你熟悉的也许就是成功。
    高考只是人生的重要考试之一,其实人生是由每一分钟组成的。把握好人生的每一分钟才能真正把握人生。高考就是平常的模拟考试罢了,其实真正的高考是在你生活的每一分钟里。
    7.遇到生题怎么办?
    遇到生题目,千万不要焦虑,更不能乱了阵脚。考试遵循的是公平竞争原则,你难别人也难,命运不会特别眷顾某人。这时,要在心理上藐视之,在“战术”上重视之。
    如果确实遇到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题目,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
    努力回顾它与书本哪些知识有联系。
    (2)从题干中找依据。我们前面说过,很多题目的题中不仅含有知识要点,也提示着答题的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题时可依据这些提示,打开思路,以便顺利地解决问题。
    生题实在做不出,可搁置一边,先做会做的题目,保证已做出的题目的正确率,然后再考虑生题。能写多少是多少,哪怕是列了个提纲、写了个算式,因为考试是按点给分的。如确实做不出,干脆就放弃。
    8.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怎么办?
    考生在考场上发现时间不够用,紧张是正常的。但你不能因为紧张就不知所措,你第一需要做的是调整紧张心态,消除紧张情绪,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了,剩下的毕竟是少数,我做得慢,自然准确率就高。”“我来不及,别人也会是这样的。”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想想答题卡有没有填好,如果没有填,先填答题卡,并耐心检查一遍。再整体看一看还有几道题目没有做,它们的难易如何,各题的分值是多少,如果做需要多长时间。接着根据所剩的时间来安排,正常情况是先做容易的、花时间少的题目,如果题目的分值比较高,又是自己能做的,那要首先考虑将它做出来。
    发现时间来不及时,往往还剩一两道甚全两三道大题目,这时最忌讳的是按顺序在一道题目上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应该采取的最佳方案是:每道题目中,将你一下子就能做出来的部分都做一做,这样花时间少,而且卷子是按步给分,你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比较多的分。如果做完这些还有较多时间,再依次做相对容易的题目。倘若剩下的是想一时半会儿也做不出的题目,要学会放弃,将剩下的时间用来检查,将更有利于你得分。
    9.不小心损坏了试卷或答题卡怎么办?
    考生如不小心损坏了考试卷子或答题卡,应立即向监考老师报告,征得监考老师同意后,调换考场的备用试卷或备用答题卡。考生拿到调换后的试卷和答题卡后,不要急于答题,首先应按最初的要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写下(填写)姓名、考号,最后再认真核对一遍,以防漏填、错填或错写漏写。
    10.如何避免同考场考生的影响自己?
    同一考场考生的考试表现对自己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有的考生提前交卷,有的考生窃窃私语,有的考生因习惯性的动作而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等,作为同一考场的考生,尽量不要受这些影响,应按照你事先确定的高考策略和思路做好自己的事。
    当有同学提前交卷时,你不要因此而紧张,应继续答卷或复审试题,用足用好高考时间。当同考场考生主动与你说话甚至暗示给予关心时,你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若该考生继续纠缠,你应主动报告监考老帅。如同一考场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动作,对你造成干扰和影响时,你也要报告监考老师,由监考老师提醒该考生,以消除对你的影响。
    三、多场考试间隙心态调整
    考试未完全结束,有人问你考得如何怎么办?
    许多考生考完一门课程之后,思维不是马上转入下门课程的预热,而是急于找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答案与别人答案不符或自己答案有错误后又懊悔不已。结果,不仅思维不能迅速转入下一门科目的应试准备状态,而且心情也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懊悔的情绪会影响对后续考试的信心,使后面各科的考试都受到干扰,严重影响正常发挥。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最为恰当的做法是:马上把它完全放下,思维和情绪完全离开对这门课程的负担,并全而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预热。
    当然在考试尚未完全结束时,家长或熟人问你考得如何时,我们的回答就只能是:“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毕竟自信的回答有利于不同门类的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即使已经意识到某门考试发挥不是很正常,也要设想别人不一定就比自己考得更好,这样想会有利于后几门的正常发挥。
    一、选择题密押
    (1)单选题
    1.氨甲酰转移酶是大肠杆菌胞苷三磷酸(CTP)合成代谢的关键酶,由12条肽链分别构成多个与底物结合的催化亚基、多个与调节物(CTP和ATP)结合的调节亚基。该酶在溶液中存在R态和T态两种活性不同的构象,调节物或底物的结合均会影响其构象并会使反应的速率发生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至少含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2个,各亚基间主要通过肽键相连
    B.ab段的变化原因是底物与催化亚基的结合使更多酶向T态转变
    C.ATP的结合能进一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酶的活性升高
    D.CTP能反馈调节该酶的活性,有利于细胞内C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不同的食物选择可能会引起可遗传的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导致个体间存在胖瘦差异,这种修饰部分在产生配子时消除,部分会遗传给下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例说明过量食用“垃圾食品”会造成表型肥胖者的基因碱基序列改变
    B.肥胖者可能会由于肝细胞内某些调控基因无法正常复制而增加患病风险
    C.该实例可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还会毒害下一代”提供证据
    D.该实例说明DNA一旦被甲基化或组蛋白被乙酰化将不能再被消除
    3.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大致过程为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经过脱氢等过程,最终生成CO2、ATP等,并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高浓度柠檬酸可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Seipin是一种引起脂肪营养不良的基因,其表达产物会导致线粒体中Ca2+不足,进而导致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活性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不消耗O2,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
    B.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丙酮酸可追踪三羧酸循环中各产物的生成
    C.线粒体中Ca2+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丙酮酸含量来影响三羧酸循环活性
    D.恢复线粒体的Ca2+水平和在食物中添加柠檬酸均能有效治疗脂肪营养不良
    4.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是健康生活的保障之一。下列有关措施合理的是( )
    ①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以防厌氧细菌感染伤口
    ②当夏季户外运动出汗过多时,建议饮用一些淡盐水
    ③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需提醒其饭前注射胰岛素
    ④与HIV感染者接触时,注意不能握手、拥抱及共用餐具等
    ⑤若皮肤不小心被生锈铁钉扎伤,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可为其加盖棉被以增加排汗量来降温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⑥
    5.科研人员将野生型个体(YSn/YSn)与焦刚毛黄体(ysn/ysn)杂交,其子代基因型为YSn/ysn,正常情况下,应只表现出野生型的正常刚毛灰体,但在实验结果中发现有的子代个体身上出现了部分黄体组织,并且这部分黄体组织的刚毛为焦刚毛,更为巧合的是二者出现的范围大小相当一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造成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杂合子(YSn/ysn)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B.图中染色体发生“体细胞联会交换”时,其他染色体也同时在联会
    C.这种现象属于基因重组,会偶然发生在杂合子有丝分裂过程中
    D.这种身体部分出现黄体焦刚毛的个体后代不一定会出现这种性状
    6.细胞分裂素不仅参与调控细胞增殖,还参与植物体多种生理代谢和发育过程。下图示细胞分裂素功能的相关实验研究。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注:黑点表示放射性氨基丁酸的分布
    A.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
    B.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吸收氨基酸
    C.甲组与丙组对照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诱导营养物质运输
    D.细胞分裂素可调节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再分配
    7.某养分贫瘠的湿地有长苞香蒲、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等植物,其中优势物种是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为了研究施肥对该群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它们都分别种在两个养分(低养分为该贫瘠湿地土壤,高养分为适当施肥的湿地土壤)水平处理中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 )
    注:L:低养分(分别位于15cm、30cm、60cm的浅、中和深水深),H:高养分(分别位于15cm、30cm、60cm的浅、中和深水深)。柱状图中的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A.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
    B.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的是多节荸荠
    C.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
    D.据此实验预测:施肥会导致该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增加
    8.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在吞噬细胞内寄生的低毒性真菌病原体,其表面有多糖类的荚膜。为探究荚膜的致病机理,某研究人员将新型隐球菌野生株(对照组)和新型球菌荚膜缺陷株(实验组)分别与小鼠吞噬细胞共孵育相同且适宜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吞噬隐球菌的吞噬细胞数/观察到的吞噬细胞数)较高。已知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推测B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C.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
    D.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关键基因,可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研究方向
    9.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表列出了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表述错误的选项共有( )
    A.2项B.3项C.4项D.5项
    10.组织培养可快速繁殖植物,得到的试管苗常先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炼苗,苗健壮后可移栽定植。关于菊花的组织培养及幼苗的移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MS培养基的碳源一般用蔗糖而不用葡萄糖,以减少微生物污染
    B.MS培养基、NAA溶液、6-BA溶液均可配制成母液,以减少称量的误差
    C.接种时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注意茎段的形态学上下端,避免倒插
    D.定植前可先将试管苗移栽到装有蛭石的育苗盘中,因为蛭石含丰富的有机质
    11.下图展示了生物体内与ATP有关的部分反应,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苷,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B.过程②⑥为ATP 的水解,在细胞内通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叶肉细胞内③的速率大于④的速率时,植物体的干重不一定增加
    D.一片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中,过程①同化的能量与过程⑥释放的能量基本相等
    12.在某地的农业生产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且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图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是一种含氮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才含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
    B.筛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的培养基中该除草剂是唯一的氮源
    C.图中操作Ⅰ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该方法可用于细菌计数
    D.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培养皿中应该只存在有透明圈的菌落
    13.化能合成细菌是指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细菌。科学家发现,在阳光难以抵达的深海存在着生命极度活跃的冷泉生态系统。巨型管状蠕虫是冷泉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生物,它们体内住满了与其互利共生的细菌,细菌将转化硫化物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供管状蠕虫利用。在冷泉生态系统中,螃蟹属于一、二级消费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流经冷泉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化能合成细菌固定的化学能
    B.若将管状蠕虫和与其共生的细菌分开,管状蠕虫会因缺乏能量不能生存,细菌则不受影响
    C.消耗等量化能合成细菌,螃蟹直接以细菌为食时比作为二级消费者时获得的能量多
    D.螃蟹粪便和其尸体中的能量并不都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14.人们主要从食物中获取铜以维持全身铜稳态,一旦铜浓度超过维持稳态的阈值,便会引发细胞膜破裂、DNA损伤、线粒体收缩等,导致细胞多方面受损而亡,即铜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铜对人体重要的原因是铜为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大量元素
    B.人体主要通过小肠以胞吞的方式吸收铜进入内环境
    C.铜死亡属于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细胞凋亡
    D.推测癌细胞中铜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细胞
    15.小鼠IncRNAH19基因呈母源性表达印迹(即只从母源染色体上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IncRNAH19呈现先高后低的表达趋势。但是,在肿瘤细胞中,IncRNAH19呈现高表达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转录位点的甲基化(印迹)丢失。IncRNAH19高表达的同时,会带动其premicrRNA-675的表达上调导致其靶基因Rbl的表达沉默,最终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Rbl基因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
    B.IncRNAH19基因的甲基化不会导致碱基序列改变
    C.IncRNAH19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低受其转录情况影响
    D.小鼠受精卵中须含两个IncRNAH19基因,才能正常发育
    (2)多选题
    16.“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全身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被完全弄清,目前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TDP-43蛋白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逸出并在细胞质中积聚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研究人员通过小鼠细胞实验发现,一种令蛋白质磷酸化的激酶IKKβ(磷酸化酶IKKβ)的过度表达不会影响TDP-43蛋白在运动神经元细胞核中的正常功能,但能够分解在细胞质中积聚的TDP-43蛋白。这将有助于研发抑制这种神经元变性疾病恶化的新疗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质中的磷酸化酶IKKβ可自由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磷酸化酶IKKβ可使相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磷酸化酶IKKβ的合成、加工、运输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D.修复TDP-43蛋白在细胞核中的功能和减少其在细胞质积聚是“渐冻症”的治疗思路
    17.部分妇女在进行试管婴儿助孕时,会出现胚胎在植入子宫内膜前发育停滞且伴随卵裂球碎裂,进而无法产生后代(不孕)的现象,该不孕症由单基因控制。Ⅱ一个患有上述不孕症的女性的家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B.该女性的女儿患该病的概率为0或1/2
    C.该女性的妹妹有1/4的可能性也会患该病
    D.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该病发生的可能性
    18.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时,可采用分析粪便的方法。在野外,先确定哪些粪便来自大熊猫,再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从而确定来自哪只大熊猫个体。通过该方法现已查明,在2003年到2004年间,某一区域的大熊猫为66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是均匀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对大熊猫不良影响小、操作简便的优势
    B.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延长调查时间,便可确定该地区大熊猫的准确种群数量
    C.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属于编码基础代谢功能蛋白质的DNA序列
    D.若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发生突变,可能会造成调查结果出现误差
    19.研究表明,H2 能够降低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为进一步探究 H2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机制,研究人员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进行不同处理,培养 8 周后提取其神经元并测定其静息电位、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动作电位间隔以及神经递质相对含量,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CTL 组为对照组;表中数据均为平均值。
    A.表中 CTL 组对大鼠的处理应为饮用与 H2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B.结果说明 H2可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调节神经元兴奋性
    C.H2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不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合成量实现的
    D.由表中数据推测 H2可用于戒毒和治疗焦虑、癫痫等神经兴奋相关疾病
    20.生物科技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可实现同一基因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这表明生物界在遗传物质种类及遗传密码方面具有统一性
    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细胞筛选,这表明产生抗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C.胚胎移植时需要选择合适发育时期的胚胎,这与胚胎发育中细胞分化程度及胚胎是否处于游离状态有重要关系
    D.生态修复工程可帮助受损生态系统更快恢复原有结构与功能,移栽绿植需要适应当地环境且无生物入侵危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分析】结合图示分析,相对无调节物,加入ATP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说明氨甲酰转移酶由T态转化为R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相反,加入CTP酶促反应速率减小,说明氨甲酰转移酶由R态转化为T态,不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详解】A、肽链上相邻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氨甲酰转移酶的12条肽链之间不是通过肽键相连的,而是通过其它化学键如二硫键相连,A错误;
    B、ab段的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原因是底物浓度增加,加快了酶促反应的进行,不是因为底物与催化亚基的结合使更多酶向T态转变,B错误;
    C、ATP的结合能加快酶促反应的速度,说明降低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错误;
    D、CTP是该酶促反应的产物,产物CTP增多,会减弱该酶促反应的速率,从而减弱CTP产生的速度,有利于细胞内CTP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2.C
    【分析】表观遗传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碱基序列变化而改变生物表型的机制,A错误;
    B、肥胖者的部分基因发生表观遗传修饰后,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而不是基因复制,B错误;
    C、该实例说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表型改变后,可通过表观遗传影响下一代,可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还会毒害下一代”提供证据,C正确;
    D、DNA一旦被甲基化或组蛋白被乙酰化,可能会遗传给后代,也可能在遗传过程中被消除,D错误。
    故选C。
    3.B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O2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据题意可知,三羧酸循环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不消耗O2,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A正确;
    B、利用14C标记的丙酮酸可追踪三羧酸循环中含C产物的生成,不能追踪不含C产物的生成,B错误;
    C、据题意可知,线粒体中Ca2+可能通过影响丙酮酸含量来影响三羧酸循环活性,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正确;
    D、据题意可知,高浓度柠檬酸可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三羧酸循环活性下降会导致脂肪营养不良,所以柠檬酸水平与脂肪生成呈正相关,恢复线粒体的Ca2+水平可以恢复三羧酸循环活性,提高柠檬酸水平,而在食物中添加柠檬酸能直接提高柠檬酸水平,二者均能有效治疗脂肪营养不良,D正确。
    故选B。
    4.B
    【分析】1、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2、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使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3、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详解】①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以防厌氧细菌感染伤口,有利于伤口愈合,①正确;
    ②当夏季户外运动出汗过多时,建议饮用一些淡盐水,以便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②正确;
    ③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需提醒其饭前注射胰岛素,进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③正确;
    ④与HIV感染者接触时,握手、拥抱均不会导致HIV传染,而共用餐具可能会导致HIV传染,④错误;
    ⑤若皮肤不小心被生锈铁钉扎伤,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因为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进而实现对侵入机体的病毒进行阻止,⑤正确;
    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应该设法增加其散热量,而加盖棉被不利于增加散热,⑥错误。
    故选B。
    5.B
    【分析】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可遗传的变异又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三者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如果出现染色体互换,则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A正确;
    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普遍联会,B错误;
    C、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是随机发生的,这种身体部分出现黄体焦刚毛的个体后代不一定会出现这种性状,D正确。
    故选B。
    6.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幼苗的右侧有含14C的营养物质,在甲组两侧叶片均喷施等量清水后,两侧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较小;乙组在左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右则营养物质较多的转移到左侧;丙组在右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左则营养物质均较多分布在右侧。
    【详解】A、题干实验是研究细胞分裂素参与植物体多种生理代谢和发育过程,不能说明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B、实验能说明细胞分裂素诱导氨基酸的分布,不能说明促进细胞吸收氨基酸,B错误;
    C、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右侧叶片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实验结果均为右侧(含14C一侧)营养物质含量高,不能表明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诱导营养物质运输,C错误;
    D、甲乙两组对比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诱导营养物质的转移,可调节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再分配,故选D。
    故选D。
    7.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1)垂直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2)水平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由图可知,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A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多节荸荠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量变化不明显,说明节荸荠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B正确;
    C、不论是在低养分还是高养分的条件下,随着水深深度的增加,长苞香蒲的生长量最大,因此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C正确;
    D、施肥只是改变了这三个物种的生长量,而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施肥不会导致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D错误。
    故选D。
    8.B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也可寄生在吞噬细胞内,因此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说明T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B错误;
    C、实验组(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吞噬细胞的吞噬率较高,说明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C正确;
    D、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关键基因,可为控制新型隐球菌的感染提供研究方向,D正确。
    故选B。
    9.B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
    1、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要用到酒精,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盐酸一起制成解离液对材料进行解离,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还需要用酒精洗去卡诺氏液;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
    4、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组织培养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
    5、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
    6、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研究中,收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诱虫器中小动物尸体腐烂。
    【详解】①、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向滤液中加入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就是粗提取的DNA,①错误;
    ②、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导致蛋白质变性,可用于实验室和日常消毒,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工作台、外植体、操作人员的手等消毒,培养基需要灭菌,②错误;
    ③、由于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酒精(无水乙醇)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作为有机溶剂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③正确;
    ④、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染色后滴加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④正确;
    ⑤、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盐酸一起制成解离液对材料进行解离,⑤错误;
    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研究中,收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⑥正确。
    故选B。
    10.D
    【分析】MS培养基,主要用于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
    【详解】A、培养微生物时一般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蔗糖不是微生物利用的直接能源,所以使用蔗糖可以有效减少培养基的污染,A正确;
    B、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把需要生产的药物的浓缩物即母液先生产出,以便于储存和节约空间,再将高效高浓度的药剂用几倍或少量的水兑成浓度较高的药液,最后通过进一步的稀释得到我们最终所需要的产品,MS培养基、NAA溶液、6-BA溶液均可配制成母液,以减少称量的误差,B正确;
    C、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接种时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注意茎段的形态学上下端,再插入培养基,不能倒插,C正确;
    D、蛭石不含有机质,D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题图分析: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过程②③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④⑤表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⑥表示ATP的水解,为各项生命活动供能。
    【详解】A、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苷和一个磷酸,不是腺苷,A错误;
    B、过程②⑥是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叶肉细胞内③的速率大于④的速率(即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强度)时,则植物干重不一定增加,因为还有其他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还要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C正确;
    D、一片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中,过程①同化的能量除了过程⑥释放的能量外,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过程①同化的能量大于过程⑥释放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详解】A、土壤中才含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长期使用除草剂的结果,A错误;
    B、筛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的培养基中该除草剂是唯一的氮源,B正确;
    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细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C错误;
    D、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培养皿中也会存在无透明圈的菌落,D错误。
    故选B。
    13.B
    【分析】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硫细菌之所以被归类为自养型生物,是因它能利用氧化H2S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合成有机物。
    【详解】A、冷泉生态系统中阳光难以抵达,没有植物,生产者是化能合成细菌,因此流经冷泉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化能合成细菌固定的全部化学能,A正确;
    B、细菌和管状蠕虫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旦分开二者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不能生存,B错误;
    C、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会逐级递减,螃蟹直接以细菌为食时是第二营养级,作为二级消费者时是第三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C正确;
    D、螃蟹粪便中的能量是其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螃蟹尸体中的能量是其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铜对人体重要的原因是铜为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A错误;
    B、人体主要通过小肠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题意显示,一旦铜浓度超过维持稳态的阈值,便会引发细胞膜破裂、DNA损伤、线粒体收缩等,导致细胞多方面受损而亡,即铜死亡,可见铜死亡对机体是有害的,不属于细胞正常生命现象,因此,铜死亡不属于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错误;
    D、结合题意可推测癌细胞中铜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细胞,因而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15.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题干信息“IncRNAH19高表达的同时,会带动其premicrRNA-675的表达上调导致其靶基因Rbl的表达沉默,最终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可知,Rbl基因沉默会导致癌细胞增殖,说明Rbl基因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A正确;
    B、IncRNAH19基因的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而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故IncRNAH19基因的甲基化不会导致碱基序列改变,B正确;
    C、在肿瘤细胞中,IncRNAH19呈现高表达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转录位点的甲基化(印迹)丢失,据此推测IncRNAH19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低受其转录情况影响,C正确;
    D、小鼠IncRNAH19基因呈母源性表达印迹,只从母源染色体上表达,故小鼠受精卵只要含有来自母本的IncRNAH19基因,即可正常发育,D错误。
    故选D。
    16.BD
    【分析】“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全身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TDP-43蛋白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逸出并在细胞质中积聚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
    【详解】A、核孔具有选择性,且题干中“一种令蛋白质磷酸化的激酶IKKβ(磷酸化酶IKKβ)的过度表达不会影响TDP-43蛋白在运动神经元细胞核中的正常功能,但能够分解在细胞质中积聚的TDP-43蛋白”推测该酶分布在细胞质中,A错误;
    B、磷酸化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C、磷酸化酶IKKβ是一个蛋白酶,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
    D、根据题干“TDP-43蛋白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逸出并在细胞质中积聚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可知,修复TDP-43蛋白在细胞核中的功能和减少其在细胞质的积聚可作为治疗“渐冻症”的思路,D正确。
    故选BD。
    17.ACD
    【分析】由系谱图可知,I1和I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女儿Ⅱ4,所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系谱图可知,I1和I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女儿Ⅱ4,所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该女性表现为不孕女性,没有后代,且Ⅱ5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未知,无法计算后代患病的概率,B错误;
    C、若该病用A、a表示,由表可知,I1和I2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该女性的妹妹Ⅱ3有1/4的可能性也会患该病,C正确;
    D、近亲结婚会使后代从双亲获得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增加,进而增加隐性基因纯合的机会,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ACD。
    18.AD
    【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A、因该方法不涉及捕捉个体,只是观察粪便,所以对大熊猫不良影响小、操作简便,A正确;
    B、通过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延长调查时间,可使调查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但该方法仍属于估算法,B错误;
    C、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很短,不能编码蛋白质,C错误;
    D、因为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具有高度特异性,所以发生突变会造成调查结果出现误差,D正确。
    故选AD。
    19.BC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对照组(CTL组)对大鼠的处理应是饮用与 H2组等量的去离子水或蒸馏 水,而不是生理盐水,A错误;
    B、H2组神经元的静息电 位绝对值增大,阈强度升高,表明H2可能对 神经元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影响,很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电荷差异变化或直接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离子通道来实 现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B正确;
    C、H2组大鼠饮用饮用饱和富 H2水后其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含量未发 生显著变化,说明H2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不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合成量实现的,C正确;
    D、由表中数据推测H2可能对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 离子通道或膜电位具有调节作用,这为 H2可用于戒毒和治疗焦虑、癫痫等神经兴奋相关疾病提供了依据,D正确。
    故选BCD。
    20.ACD
    【分析】1、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2、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利用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单一抗体,而骨髓瘤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4、生态工程的原理: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详解】A、生物界在遗传物质种类及遗传密码方面具有统一性,这是基因在不同生物之间转接与表达的基础,A正确;
    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细胞筛选,获得产生某种抗体的大量同种杂交瘤细胞,这是因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B错误;
    C、胚胎移植时需要选择合适发育时期的胚胎,以保证对移植胚胎损伤最小,提高成活率,这与细胞分化程度及早期胚胎是否处于游离状态均有重要关系,C正确;
    D、生态修复工程可帮助受损生态系统更快恢复原有结构与功能,修复时移栽绿植需要适应当地环境以保证生长良好,同时还要无生物入侵危害,以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D正确。
    故选ACD。
    二、非选择题密押
    1.胃癌是中国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科研工作者利用雷公藤的有效成分雷公藤内酯酮(TN)开展实验,寻找治疗胃癌的新方法和研发治疗胃癌的新药物。部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G0期指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进入停止细胞分裂的时期;G1期是刚进入分裂间期的时期。
    (1)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胃癌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胃癌细胞的培养需要满足适宜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 ,适宜的温度、pH、渗透压和气体环境。
    (2)胃癌细胞容易从病灶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原因是 。由题表可知,TN能 (填“促进”或“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推测TN的作用机制是 。
    (3)据题表分析可知,TN通过 抑制癌细胞的增殖。随着TN浓度的增加,其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已确定大致的浓度范围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确定TN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 。
    (4)进一步研究发现,TN通过作用于胃癌细胞膜蛋白Ntch1以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和增殖。TN作为靶向Nrch1蛋白的药物,为治疗胃癌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其过程如图所示:
    Ntch1蛋白在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中都会表达,推测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要 (填“高于”或“低于”)正常细胞。结合题图,用简要文字说明TN作为靶向药物抑制胃癌细胞转移和增殖的作用机制: 。
    2.莲藕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不仅产生葡萄糖,还能产生一些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又是其他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下图是莲藕叶绿体内外的物质合成及代谢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R酶存在于莲藕细胞的 中,该酶催化得到2分子3-磷酸甘油酸的反应和反应②合称为 。
    (2)当O2浓度较高时,R酶可以催化C5和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而2-磷酸乙醇酸转换为乙醇酸后经载体T运出叶绿体。载体T不仅能运输乙醇酸,还能运输甘油酸,其原因是 。
    (3)研究人员发现一株莲藕突变体,其叶绿素含量低于普通莲藕,但在强光下其光合速率高于普通莲藕。请从R酶作用特点的角度分析该莲藕突变体在强光下光合速率高于普通莲藕的原因: 。
    (4)提取普通莲藕的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处理,得到四种颜色的色素带,如下图所示。如果提取(3)中莲藕突变体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所得的色素带与下图的区别是: 。图中橙黄色色带处于滤纸条的最上端,原因是: 。
    3.生态农场通过拓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使能量和物质流动在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新机制。下图为某区域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生态学相关问题:
    (1)农田中经常会长一些杂草或发生虫害,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 。
    (2)经调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的种群数量为N,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5倍(设所有植物都存活),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该植物的种群数量为 。
    (3)蘑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自然界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4)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 条食物链(捕食链)构成。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稳定性。
    4.农业生产中除草剂的有效成分草甘膦能够专一性抑制EPSP合酶的活性,从而使植物体内多种代谢途径受到影响而导致植物死亡。草甘膦没有选择性,它在除掉杂草的同时也会使农作物受损。现以矮牵牛为实验材料,以EPSP 合酶基因(大约 256个碱基对)为目的基因探究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
    说明:供体DNA 中的EPSP 基因以β链为转录模板链
    (1)综合以上描述,用一句话概括该探究实验的名称 。
    (2)分别选用限制酶 和 处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和质粒,再用 (填“E. cli DNA 连接酶”或“T4 DNA 连接酶”)处理并构建重组质粒。
    (3)将目的基因导入矮牵牛体细胞内一般采用 。
    (4)研究人员将目的基因导入矮牵牛体细胞,对矮牵牛受体细胞进行检测,并通过电泳技术分析结果。电泳检测结果如图。你认为该电泳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1、2、3、4号转基因矮牵牛均培育成功,理由是: 。
    5.某研究小组连续3个月每隔3天向帕金森(PD)模型小鼠灌胃白藜芦醇(RES),发现PD模型小鼠爬杆时长缩短、前爪抓力增加,且体内T细胞占比增加,促炎因子IL-6含量下降,缓解了PD模型小鼠的神经炎症反应,显著改善了运动功能障碍。回答下列问题:
    正常中脑(向大脑过渡的结构)释放多巴胺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突触小泡所在的部位是 。多巴胺作用于受体后,突触后膜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PD是中脑神经元多巴胺含量减少所引起的肌肉障碍,据图推测导致PD模型小鼠多巴胺含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 (答出1点即可)。
    (2)RES提高了PD模型小鼠体内T细胞的占比,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对活化后的B细胞所起的作用是 ,其含量的增加对PD模型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有 (答出1点即可)。
    (3)同学甲基于题干所述的结论,拟以8月龄PD模型雄鼠为实验材料对该结论进行验证,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该实验设计中,只灌胃生理盐水的组别是 ;该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RES可激发线粒体自噬进而减轻神经元损伤,对PD模型小鼠灌胃RES后,RES由肠腔经以下部位进入神经元,请将这些部位的正确路径排序: (填字母)。
    a.组织液 b.血浆 c.小肠上皮细胞 d.神经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无菌、无毒的环境
    (2) 胃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 抑制 抑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3) 增加细胞处于G0到G1期的比例 在已知的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TN浓度梯度培养胃癌细胞,检测不同浓度的TN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不再变化时对应的最低TN浓度为最适浓度
    (4) 高于 TN促进激活的Ntch1蛋白降解,降低其在细胞内的含量,从而抑制其与蛋白N和R的结合,抑制相关基因表达,最终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分析】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营养: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胞所需 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种类和所需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尚未全部研究清楚,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培养动物 细胞一般使用液体培养基,也称为培养液。 (2)无菌、无毒的环境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必须保证环境是无菌、无毒的,即需要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培养液还需要定期更换, 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3)温度、pH 和渗透压维持细胞生存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温度多以(36.5±0.5)℃为宜。 多数动物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此外,渗透压也 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境参数。(4)气体环境 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 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pH。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将它们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详解】(1)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必须保证环境是无菌、无毒的,即需要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培养液还需要定期更换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胃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是由于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随着TN浓度的增加,胃癌细胞发生迁移的数目明显降低,说明TN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由于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主要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有关,当TN浓度上升时,癌细胞迁移数目降低,所以TN可能是抑制了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
    (3)表中,随着TN浓度的增加,细胞处于G0到G1期的比例增加,细胞无法进入G1期开始细胞分裂,从而实现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探究某试剂的最适浓度往往需要设置预实验以确定大致浓度范围,正式实验再在该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探究最适宜的浓度大小,检测指标可设置为72h后的细胞数目,当抑制作用不再变化时对应的最低TN浓度为最适浓度。
    (4)图中,激活的Ntch1可分别与靶蛋白N和靶蛋白R结合,从而激活细胞核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所以Nthc1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细胞。
    2.(1) 叶绿体基质 卡尔文循环
    (2)乙醇酸和甘油酸结构相似,都能与载体T特异性结合
    (3)普通莲藕叶绿素含量多,强光下光反应产生的氧气多,而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竞争,导致R酶更多的用于催化C5和O2反应。
    (4) 蓝绿色和黄绿色的两条色素带较窄 橙黄色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
    【分析】分析图示,当环境中高CO2浓度、低O2时,R酶催化C5与CO2结合,完成光合作用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当环境中低CO2浓度、高O2时,R酶催化C5与O2结合,完成光呼吸,依赖光照吸收O2和释放CO2。
    【详解】(1)据图可知,R酶可用于催化C5和CO2反应生成C3,该过程属于暗反应,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故图示R酶存在于莲藕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该酶催化得到2分子3-磷酸甘油酸的反应为五碳糖的固定,反应②为三碳酸还原,合称为卡尔文循环(暗反应)。
    (2)乙醇酸和甘油酸结构相似,都能与载体T特异性结合,所以载体T不仅能运输乙醇酸,还能运输甘油酸。
    (3)据图分析,R酶不仅能催化C5和O2反应,也能催化C5和CO2反应,普通莲藕叶绿素含量多,强光下光反应产生的氧气多,而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竞争,导致R酶更多的用于催化C5和O2反应,从而导致该莲藕突变体在强光下光合速率高于普通莲藕。
    (4)普通莲藕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多,而莲藕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低于普通莲藕,因此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和黄绿色的两条色素带较窄。由于橙黄色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因此扩散的距离最远。
    3.(1)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6.25N
    (3) 有机物 蘑菇分解有机物,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从而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
    (4) 2/两 抵抗力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2条食物链构成,分别是:农作物→猪→人;农作物→人,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成。
    【详解】(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能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而杀虫可减少农作物流向捕食者的能量,使更多的能量储存在植物体内,即通过田间除草和杀虫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的种群数量为N,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5倍,对植物来说,设所有植物都存活,即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N×(1+1.5),则繁殖2代以后,植物的种群数量为N×(1+1.5)2=6.25N。
    (3)蘑菇属于分解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蘑菇分解有机物,可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从而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因此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
    (4)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2条捕食链构成,即农作物→猪→人;农作物→人。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4.(1)探究转入外源EPSP合酶基因能否使矮牵牛抗草甘膦
    (2) SmaI、Sau3AI HindII、BamHI T4 DNA连接酶
    (3)农杆菌转化法
    (4) 不能 1、 2.、3、4号均导入EPSP 合酶基因成功,基因棉花是否培育成功还需要进行生物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分析】转化的概念: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限制酶是用生物属名的头一个字母与种加词的头两个字母,组成3个字母的略语,后面标明是该微生物R型菌株中分离出的第二种限制酶。
    【详解】(1) 从题意看该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并强调以外源EPSP合酶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矮牵牛进行转基因操作,探究转入外源EPSP合酶基因能否使矮牵牛抗草甘膦 。
    (2) 如图,应将目的基因插到质粒的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为避免反向连接,根据已知目的基固以β链为转录模板链,其3'端应与质粒的启动子端相邻,考虑用同一种限制酶或同尾酶处理质粒和供体DNA的相应部住,同理β链5'端应与质粒的终止子端相邻,考虑用同一种限制酶或同尾酶处理,根据实际情况,都只具备同尾酶可选(注意平末端即同尾),即SmaI、Sau3AI和HindII、BamHI,平末端只能用T4 DNA连接酶处理连接,黏性末端两种连接酶都可催化连接。
    (3)将目的基因导入矮牵牛体细胞内一般采用农杆菌转化法。
    (4)由图电泳结构不能确定1、2、 3、4号转基因棉花均培育成功,因为图电泳结果可知,1、 2.、3、4号均导入EPSP 合酶基因成功,但转基因棉花是否培育成功还需要进行 生物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5.(1) 突触小体(轴突末梢或突触前膜) 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 多巴胺转运载体活性过强(或多巴胺的合成出现障碍;突触前神经元受损等)
    (2) 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并使其激活(合成和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 AB cabad
    【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有胆碱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和神经肽类等。
    【详解】(1)正常中脑(向大脑过渡的结构)释放多巴胺的过程中,突触小泡所在的部位是突触小体(轴突末梢或突触前膜),图中的突触小泡已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受体后,突触后膜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PD是中脑神经元多巴胺含量减少所引起的肌肉障碍,据图推测导致PD模型小鼠多巴胺含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多巴胺转运载体活性过强;多巴胺的合成出现障碍;突触前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分解酶活性过高等。
    (2)RES提高了PD鼠体内T细胞的占比,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对活化后的B细胞所起的作用是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3)由图可知,每组均需使用生理盐水,其中①和②只使用生理盐水,③和④是将生理盐水当做溶剂,故选AB;RES由肠腔到达神经元需经过的路径是: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神经元,故正确路径排序为cabad。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注意:支原体无细胞壁)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支原体无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分裂方式
    多数为二分裂
    主要为有丝分裂,还有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DNA存在
    形式
    拟核区域:大型环状DNA
    质粒:小型环状DNA
    细胞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质)
    细胞质: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转录和
    翻译
    边转录边翻译
    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
    是否遵循
    遗传规律

    核基因遗传遵循,质基因遗传不遵循
    变异类型
    主要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代谢类型
    自养需氧型(蓝细菌、硝化细菌)
    异养厌氧型(乳酸菌)
    异养需氧型(醋酸菌)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
    异养厌氧型(寄生虫)
    异养需氧型(多数动物)
    异养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生态系统成分
    生产者(蓝细菌、硝化细菌)
    消费者(胞内寄生菌)
    分解者(腐生菌)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寄生异养和捕食异养生物)
    分解者(腐生真菌和动物)
    比较
    糖类
    脂质
    元素
    组成
    一般为C、H、O
    (特例:几丁质含N)
    脂肪、固醇只含C、H、O,磷脂除含C、H、O外,还含 P,甚至N
    合成
    部位
    ①葡萄糖、淀粉:叶绿体;
    ②纤维素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③糖原:主要是肝脏细胞、肌肉细胞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
    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如糖原、淀粉;
    ③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如纤维素、核糖、脱氧核糖、几丁质
    ①良好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胆固醇;
    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维生素D、性激素
    联系
    糖类脂肪
    名称
    来源
    化学本质
    作用机理
    作用后的去向

    几乎所有活细胞均产生
    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即催化功能
    发挥作用前后数量及其化学性质不变,且可反复多次使用
    激素
    一般由内分泌细胞产生
    蛋白质、多肽、类固醇、氨基酸衍生
    改变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抗体
    只由浆细胞产生
    均为蛋白质
    与特定抗原特异性结合,一般形成沉淀等
    发挥作用后被吞噬消化
    神经
    递质
    由神经细胞(突触前神经元)产生
    乙酰胆碱、多巴胺、甘氨酸等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兴奋或抑制)
    被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
    元素
    转移过程
    C
    O
    H
    总(真正)光合速率
    净(表观)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同化”、“固定”或“消耗”的CO2的量
    “从环境(容器)中吸收”或“环境(容器)中减少”的CO2的量
    黑暗中释放的CO2的量
    “产生”或“制造”的O2的量
    “释放至容器(环境)中”或“容器(环境)中增加”的O2的量
    黑暗中吸收的O2的量
    “产生”、“合成”或“制造”的有机物的量
    “积累”、“增加”或“净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的量
    ①AB段处于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
    ②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整个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前、中期;
    ③C、D点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④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末期
    ①图甲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曲线a,表示减数分裂的是曲线b;
    ②图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曲线c,表示减数分裂的是曲线d
    ①A组: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DNA未进行复制;
    ②B组: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正在进行DNA复制;
    ③C组: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
    类型
    致死情况
    预期结果(Aa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合子
    致死
    ①AA致死
    Aa∶aa=2∶1
    ②aa致死
    AA∶Aa=1∶2
    ③AA部分致死(死亡比例为n)
    AA∶Aa∶aa=(1-n)∶2∶1
    ④aa部分致死(死亡比例为n)
    AA∶Aa∶aa=1∶2∶(1-n)
    配子
    致死
    ①A雄(或雌)配子致死
    Aa∶aa=1∶1
    ②a雄(或雌)配子致死
    AA∶Aa=1∶1
    ③A雄(或雌)配子部分致死(死亡比例为n)
    AA∶Aa∶aa=(1-n)∶(2-n)∶1
    ④a雄(或雌)配子部分致死(死亡比例为n)
    AA∶Aa∶aa=1∶(2-n)∶(1-n)
    类型
    致死情况
    预期结果(AaBb自交子代基因型或表型及比例)
    合子
    致死
    ①AA和BB致死
    4AaBb∶2Aabb∶2aaBb∶1aabb
    ②AA或BB致死
    6AaB_∶2Aabb∶3aaB_∶1aabb或6A_Bb∶3A_bb∶2aaBb∶1aabb
    ③aa和bb致死
    A_B_
    ④aa或bb致死
    3A_B_∶1A_bb或3A_B_∶1aaB_
    配子
    致死
    ①AB雄(或雌)配子致死
    后代表型比例为5∶3∶3∶1
    ②Ab或aB雄(或雌)配子致死
    后代表型比例为7∶3∶1∶1
    ③ab雄(或雌)配子致死
    后代表型比例为8∶2∶2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较局限
    短暂
    实验目的
    标记物
    标记物转移情况
    实验结论
    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分别标记亲代噬菌体中的DNA(32P)、蛋白质(35S)
    子代噬菌体检测到放射性32P,未检测到35S
    DNA是遗传物质
    验证DNA的复制方式
    亲代双链用15N标记
    亲代DNA→子一代DNA的一条链含15N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探究DNA复制、转录的原料
    用3H或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被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主要集中在细胞质
    被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用于合成DN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于合成RNA
    项目
    不同物种体
    细胞杂交
    不同物种
    有性杂交
    同一物
    种杂交
    过程
    子代染色体数目
    2x+2y
    x+y
    2x(白菜)或
    2y(甘蓝)
    子代染色体组数
    4
    2
    2
    子代
    异源四倍体(可育)
    异源二倍体(不可育)
    同源二倍体(可育)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
    变异类型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项目
    动物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
    理论基础
    细胞增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培养前
    处理
    无菌;用机械的方法或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无菌、离体
    取材
    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植物幼嫩的部位或花药等
    培养基
    性质
    液体
    固体
    培养基
    成分
    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血清等
    水、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和琼脂等
    结果
    细胞培养产生大量细胞,不形成新个体
    可产生新个体
    应用
    人造皮肤的构建、动物分泌蛋白的规模化生产
    快速繁殖、作物脱毒、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和单倍体育种等
    相同点
    ①都需要人工条件下的无菌操作;②都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③都进行有丝分裂,都不涉及减数分裂
    项目
    动物细胞融合
    植物体细胞杂交
    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融合前处理
    使细胞分散开
    去除细胞壁
    相关酶
    机械方法或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诱导方法
    除了物理法、化学法,还可以用灭活病毒诱导法
    物理法、化学法
    结果
    形成杂交细胞
    形成杂种植株
    应用
    主要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培育植物新品种
    意义
    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三种细胞特点不同
    ①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大量增殖;
    ②骨髓瘤细胞:能大量增殖,不能分泌抗体;
    ③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能大量增殖
    两次筛选目的不同
    第一次:获得杂交瘤细胞;
    第二次:获得能分泌所需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受精过程中的两个标志
    受精的标志是观察到两个极体或雌雄原核;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完成
    细胞分裂与分化
    桑葚胚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没有分化;而囊胚虽然已发生细胞分化,但其内细胞团仍具有全能性
    两次激
    素使用
    第一次:用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供体超数排卵
    两次检查
    第一次:对收集的胚胎进行检查;
    第二次:对受体母畜是否妊娠进行检查
    可以移植或分割的阶段
    桑葚胚或囊胚。原肠胚出现三个胚层,不能进行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的胚胎来源
    体内受精、体外受精、核移植、基因工程等产生的早期胚胎
    繁殖方式
    胚胎由受精卵形成,属于有性生殖;
    胚胎由核移植或胚胎分割形成,属于无性生殖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Npy4r全身敲除小鼠
    食欲正常
    体重减少堆积
    脂肪减少, 高代谢率
    b/b小鼠
    食欲大增
    体重剧增
    有严重的肥胖特征,代谢速率减慢
    b/b小鼠+Npy4r全身敲除
    植物激素
    对照组
    黑网组
    红网组
    蓝网组
    脱落酸
    0.98
    0.97
    0.51
    1.76
    赤霉素
    0.96
    0.95
    1.36
    1.98
    生长素
    0.95
    0.94
    1.21
    1.86
    图1 曲线分析
    图2 曲线分析
    a点:凌晨2时~4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有微弱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c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c点后开始积累有机物。
    ce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
    ef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fg段:没有光照,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AB段:无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C段: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CD段:4时后,微弱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D点: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DH段:光照继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其中FG段表示“光合午休”现象。
    H点:随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HI段:光照继续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直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DNA
    修饰
    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如下图)。DNA甲基化可在空间上阻碍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
    组蛋白
    修饰
    真核生物DNA被组蛋白组成的核小体紧密包绕,组蛋白上的许多位点都可以被修饰。组蛋白修饰会改变染色质的疏松和凝集状态,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等调节蛋白与染色质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
    基因组
    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卵子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
    自交
    杂合子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下降,但基因频率不变
    自由
    交配
    在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保持不变
    信号分子
    来源
    作用部位
    调节
    方式

    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有机物)
    突触前
    膜释放
    突触后膜
    神经
    调节
    作用方式:均直接与受体接触
    激素(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
    内分泌
    细胞
    靶细胞、
    靶器官
    体液
    调节
    作用特点:均具有特异性、微量高效
    细胞因子
    (蛋白质)
    辅助性
    T细胞
    B细胞、
    细胞毒性
    T细胞
    免疫
    调节
    受体本质:一般为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物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眼球
    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散大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
    心脏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支气管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胃、肠
    胃、肠平滑肌舒张,抑制胃、肠运动
    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运动
    膀胱
    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
    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涉及细胞数
    单个神经元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形式
    电信号
    方向
    可双向传导
    速度
    迅速
    效果
    使未兴奋部位兴奋
    化学本质
    种类
    分泌部位
    生理作用及作用部位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
    (酪氨酸碘化衍生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全身
    肾上腺素
    肾上腺
    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提高体温;主要作用于心血管、肝脏
    多肽和蛋白质类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作用于全身
    促甲状腺
    激素
    垂体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垂体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催乳素
    垂体
    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胰岛素
    胰岛
    B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作用于全身
    胰高血糖素
    胰岛
    A细胞
    强烈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主要作用于肝脏
    类固醇类
    醛固酮
    肾上腺
    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保钠排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性激素
    雄性
    激素
    主要是
    睾丸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雌性
    激素
    主要是
    卵巢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实验方法
    原理
    实验举例
    饲喂法
    通过饲喂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组:蝌蚪5只用甲状腺激素饲喂;
    对照组:①蝌蚪5只用甲状腺抑制剂饲喂(条件对照);②蝌蚪5只不加药饲喂(空白对照)。
    结果:实验组蝌蚪短时间内变成了小型青蛙,对照组①长成大型蝌蚪,对照组②正常发育。
    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切除法
    切除动物的某种内分泌腺,通过观察该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
    手术摘除小狗的甲状腺,结果小狗出现身体臃肿、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症状。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动物发育。
    注射法
    通过注射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切除小狗的垂体,生长立即停止,但给这只小狗每天注射生长激素,过几天之后又开始生长。这个实验说明了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并能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移植法
    将某种内分泌腺从一动物移植到无该腺体的另一同种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
    把公鸡和母鸡阉割,它们都逐渐丧失各自的第二性征,把公鸡的睾丸、母鸡的卵巢分别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和公鸡体内,结果丧失第二性征的母鸡、公鸡分别出现了公鸡、母鸡的第二性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性腺(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遮盖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暗箱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插入法
    ①向光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光生长
    ④向右侧生长
    移植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左侧生长
    ③④中IAA含量:a=b+c,b>c
    旋转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③向小孔生长
    ④向圆盘中央弯曲生长
    横置法
    ①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在①处
    切断

    弯曲

    在②处
    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在③处
    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相互作用
    主要表现
    实例
    协同
    一类植物激素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效应
    ①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增殖,通过增加细胞数目使植物生长;而生长素、赤霉素则主要是促进增殖的子细胞伸长,通过增大细胞体积使植物生长。)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促进种子发芽的激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④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⑤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相反
    一类植物激素的作用可以抵消另一类植物激素的作用
    ①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生长素抑制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生长素促进雌花形成,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
    ④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
    ⑤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反馈
    一类植物激素影响到另一类植物激素的合成水平后,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合成水平
    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加又反过来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连锁
    几类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相继发挥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性状
    在小麦籽粒的发育过程中,赤霉素、生长素等相继发挥作用
    生长素浓度/细胞分裂素浓度
    生理效应
    比值高
    有利于根的形成,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
    有利于芽的形成,抑制根的形成
    比值接近1或两者浓度都高
    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项目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狮与斑鬓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中的一些个体
    翠鸟与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
    马蛔虫与马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
    /
    彼此互相有利
    海葵与寄居蟹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得(需要)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获得(需要)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获得(需要)能量最多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获得(需要)能量最少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类型
    内涵
    直接
    价值
    ①实用价值: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如纤维、木材)等;②非实用价值: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间接
    价值
    ①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②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③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④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的生态价值
    潜在
    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原因
    内容
    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如将森林砍伐或开垦为耕地
    掠夺式利用
    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等,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其他原因
    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等
    原理
    判断方法
    循环
    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自生
    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
    协调
    强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
    整体
    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制作原理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反应
    ①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②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①氧气、糖源充足时:糖→醋酸
    ②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
    发酵条件
    温度
    18~25℃
    30~35℃
    空气
    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d
    7~8d
    制作流程
    装置图
    结构或操作
    目的
    充气口
    醋酸发酵的整个过程与酒精发酵前期连接充气泵,输入无菌空气;酿酒时关闭充气口
    排气口
    用来排除二氧化碳
    长而弯曲的胶管
    阻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出料口
    便于取料,及时监测进行的情况
    发酵时期
    乳酸菌
    乳酸
    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
    少(有O2,乳酸菌活动受抑制)

    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菌的活动)
    积累、增多,pH下降
    下降(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
    发酵后期
    减少(乳酸继续积累,pH继续下降,抑制其活动)
    继续增多,pH继续下降
    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变化曲线
    名称
    主要用途
    主要化学物质
    特征性变化
    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鉴别大肠杆菌
    伊红、亚甲蓝
    出现带金属光泽的深紫色菌落
    刚果红培养基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刚果红、纤维素
    纤维素被分解后出现透明圈
    淀粉培
    养基
    鉴别产淀粉酶菌株
    可溶性淀粉
    淀粉水解程度不同,滴加碘液出现不同颜色变化
    菌株名称
    表面活性剂种类
    SDS
    SLE1S
    SLE3S
    CAPB
    cetrimnium chlride
    耐盐枝孢霉
    0.313
    1.25
    5
    <0.019
    0.039
    黄色枝孢霉
    0.156
    1.25
    10
    0.039
    <0.019
    多米尼加枝孢霉
    0.313
    1.25
    2.5
    0.039
    0.039
    三种细胞特点不同
    ①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大量增殖;
    ②骨髓瘤细胞:能大量增殖,不能分泌抗体;
    ③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能大量增殖
    两次筛选目的不同
    第一次:获得杂交瘤细胞;
    第二次:获得能分泌所需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类型
    主要技术
    生殖方式
    转基因动物
    基因工程
    有性生殖
    克隆动物
    核移植
    无性生殖
    试管动物
    体外受精
    有性生殖
    同卵多胎
    胚胎分割
    无性生殖
    上述共同用到的技术: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
    限制酶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BamHⅠ
    BglⅡ
    SalⅠ
    XhⅠ
    原理
    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复制的相关条件,最终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流程
    由变性、复性、延伸三个基本步骤完成
    反应体系
    ①模板:DNA;原料:dNTP;引物:P1、P2;
    ②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
    ③反应缓冲液;
    ④辅助因子:Mg2+
    引物
    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
    作用
    在DNA复制开始时,能够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意义
    ①DNA分子体外扩增时必须设计两种引物;
    ②设计引物的首要目标是其特异性,只有当每条引物都能特异性地与模板DNA中的靶序列复性形成稳定结构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下图)
    一般原则
    ①引物长度一般以20~30个核苷酸为宜,过短降低特异性,过长会引起复性时结合的模板数减少,降低反应效率;
    ②要避免两个引物间碱基序列互补以及同一引物自身碱基序列互补;
    ③引物5'末端碱基可添加与模板无关的序列(如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启动子序列等),便于克隆和表达;
    ④引物的碱基顺序不能与非扩增区有同源性。引物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其他序列均应无明显同源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非特异性扩增
    添加酶切位点
    在PCR引物的5'端加上根据需要而设计的限制酶酶切位点,PCR产物内部无该切点
    反向PCR
    是用反向的互补引物来扩增两引物以外的DNA片段,即对某个已知DNA片段两侧的未知序列进行扩增(见下图)
    细胞结构
    放射性颗粒出现位置的百分比%
    培养液I
    培养液Ⅱ
    3min
    17min
    37min
    117min
    粗面内质网
    93
    43.7
    24.3
    20.0
    高尔基体
    小囊泡
    2.7
    43.0
    14.9
    3.6
    大囊泡
    1.0
    3.8
    48.5
    7.5
    细胞膜附近的囊泡
    3.0
    4.6
    11.3
    58.6
    腺泡细胞外
    0
    0
    0
    7.1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刺激蛙的心脏A(具有活性且培养在营养液中)上支配心脏活动的某种神经a,心脏A的跳动加快
    2
    从心脏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心脏B(具有活性)的营养液中,心脏B的跳动加快。
    小鼠基因来源
    小鼠表型
    雌性小鼠甲
    母源
    父源
    与基因纯合子表型相同
    雄性小鼠乙
    母源
    父源
    与基因纯合子表型相同
    组别
    施肥方法
    氮总投入量(kg·hm-2)
    叶绿素含量相对值
    籽粒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
    籽粒氮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积累量(%)
    NO
    无氮处理
    0
    36.15
    42.89%
    55.94%
    N1
    常规种肥+常规追肥
    235
    54.64
    58.42%
    65.16%
    N2
    常规种肥+变量追肥
    235
    52.18
    59.73%
    67.00%
    N3
    减氮10%+常规追肥
    212
    45.06
    58.48%
    68.81%
    N4
    减氮10%+变量追肥
    212
    47.25
    60.39%
    70.43%
    N5
    减氮20%+常规追肥
    190
    46.10
    58.38%
    63.30%
    N6
    减氮20%+变量追肥
    190
    49.42
    59.79%
    67.18%
    杂交组合
    P
    F1
    F2
    正交
    残翅♀×小翅♂
    长翅♀、长翅♂
    长翅♀∶长翅♂∶小翅♂∶残翅♀∶残翅♂=6∶3∶3∶2∶2
    反交
    小翅♀×残翅♂
    长翅♀、小翅♂

    选项
    实验
    酒精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溶解DNA,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

    菊花的组织培养
    工作台、外植体、培养基等的消毒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洗去浮色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酒精和卡诺氏液一起制成解离液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
    组别
    处理方式
    静息电位/mV
    阈强度/pA
    动作电位间隔/ms
    神经递质
    相对含量
    CTL 组
    大鼠+?
    -60
    200
    18
    1.00
    H₂ 组
    大鼠+饮用饱和富 H2水
    -65
    220
    24
    1.01
    雷公藤内酯酮(TN)的浓度/nM
    胃癌细胞株
    72h后的细胞数目
    细胞周期处于G0到G1期的比例
    迁移细胞数
    0
    85
    45%
    400
    2.5
    58
    50%
    270
    5
    17
    54%
    180
    10
    15
    60%
    130
    20
    5
    65%
    110
    限制酶名称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Sau3AI
    ↓GATC
    BamHI
    G↓GATCC
    EcRI
    G↓AATTC
    SmaI
    CCC↓GGG
    HindII
    GTT↓AAC
    KpnI
    GGTAC↓C
    组别
    A(对照组)
    B(模型组)
    C(对照治疗组)
    D(模型治疗组)
    灌胃物质



    RES+生理盐水
    相关学案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0 PCR技术: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0 PCR技术,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试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4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4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共17页。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0 伴性遗传: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0 伴性遗传,共19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生物 讲义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