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 )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0-17172985717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 )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0-17172985718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 )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0-1717298571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1-17172985747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1-17172985747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812937/1-1717298574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场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板状根是一种生长在地面以上、能吸收气体的气生根,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下图为某游客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种高大乔木根部照片,这里有我国发育最繁茂、板状根最典型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游客拍摄图示照片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云南B. 山东C. 黑龙江D. 新疆
2. 照片中的板状根广泛出现在当地高大乔木的根部,说明当地( )
①降水均匀②土层浅薄③土壤湿润④大气干燥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1. A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板状根生长在地面以上,能吸收气体,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说明由板状根分布的地区,气候湿热,树木生长速度快。山东和黑龙江位于我国温带季风区,冬季寒冷,树木生长慢,树木根系在土壤里面,不易形成板状根,故BC错误;新疆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故D错误;云南气候湿热,部分地区为雨林气候,分布有雨林植被,植被生长快,易形成板状根,故A正确。
【2题详解】
板状根的“支撑”作用说明当地土层浅薄,不利于根系向下发育,板状根可支撑高大树冠;板状根可“吸收气体”说明当地降水量大,土壤湿润,透气性差,不利于根系呼吸,故②③正确,④错,板状根分布广泛说明降水多,不一定是降水均匀,①错,所以该题选C。
【点睛】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层较薄,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肥力低。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 气候湿润B. 光照充足C. 生物量多D. 冻土广布
4. 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 退耕还林B. 休耕混播C. 增施化肥D. 秸秆还田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西藏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生物量少;冻土广布,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弱,未完全分解的有机质长期积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AC错误;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B错误,所以该题选D。
【4题详解】
河南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加上农业活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作物秸秆还田可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供更多的生物量,进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故D正确;河南平原面积广,耕地多,退耕还林不利于经济的发展,A错误;河南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不宜休耕,B错误;增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环境保护,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收入:(1)植被的枯枝落叶;(2)人类活动,如秸秆还田、施农家肥;支出:(1)微生物分解,气温高,分解快(2)侵蚀作用,指流水侵蚀或风力侵蚀。第2题注意设问中合理措施,退耕还林、休耕、增施化肥都会增加有机质含量,但是均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不是合理措施。
夜间灯光可大致反映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下图示意波斯湾地区(气候干旱,石油资源丰富)夜间灯光分布状况,该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主要迁入区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影响波斯湾地区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B. 水源C. 矿产D. 交通
6. 推测波斯湾地区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 )
A. 南亚、中东B. 北美、西欧C. 东亚、南美D. 南非、澳大利亚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题详解】
波斯湾地区盛产石油,石油的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由此吸引大量人口在油田附近集聚,因此影响波斯湾地区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矿产,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富裕,但因气候干旱,人口较少,劳动力比较缺乏,劳动力价格高,因此其较高的收入吸引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来此就业,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南亚和中东地区因距离波斯湾近而成为主要的外来人口源地,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波斯湾地区的经济以石油生产为主,海湾及周围国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1/4以上,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
2021年5月1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与第六次(2010年)人普查相比,不同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下称“人口占比”)有所变化。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两次人口普查人口占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占比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 人口平均寿命长B. 自然增长率较高C. 人口基数大D. 经济发展水平高
8. 为了减缓人口占比下降,东北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人口落户门槛B. 全面放开生育政策C.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D.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答案】7. D 8.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增长明显得益于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更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入,D项正确。10年时间,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对东部地区人口占比明显增加的影响不大,故A项错;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不高,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B项错;人口基数越大,对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变化的影响越小,C项错。故本题D项正确。
【8题详解】
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大量外迁。为减少外迁人口,最合理的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C项正确。降低人口落户门槛、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引发的人口外迁问题,故A、B两错;东北地区应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继续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做法是错误的,故排除D项,所以本题选C项。
【点睛】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
(1)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
(2)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从人口流动方式来看,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从流动形态来看,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下图为小明某次网购家用物品的部分物流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服务业的分类中,该物流活动属于( )
A. 生产性服务业B. 生活性服务业C. 公共服务业D. 营利性服务业
10. 该次物流所涉及的站点中等级最高的是( )
A. 清河县公司B. 石家庄转运中心C. 沧州物流中心D. 河间快递站
【答案】9. A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物流、金融服务等,因此,该物流活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A正确。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生活需求,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物流活动不属于生活性服务业,B错误。公共服务业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为服务社会大众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物流活动不属于公共服务业,C错误。该案例中是小明购买了家用物品,然后工厂进行配送,所以不属于营利性服务业,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在该次物流涉及的站点中,清河县、石家庄、沧州、河间等转运中心中,石家庄转运中心等级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的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同类城市的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城市等级的判断主要看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等。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住宅区往往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它们在空间上有背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分化在香港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下图为香港土地利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影响香港工业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价②交通③劳动力④市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2. 图示中低级住宅区最可能位于(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1. A 12.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图示信息显示,香港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地价较便宜的城市边缘或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香港地域狭小,土地价格高,工业占地面积大,对外运输量大,所以工业区在地价低、交通便利的地方布局,①②正确;劳动力和市场对工业区的分布影响小,故③④错误,所以该题选A。
【12题详解】
低级住宅区主要为低收入者居住,多分布在环境较差的工业区附近,地价较为便宜,且便于上下班,读图靠近工业区的为丙,甲占地面积较小,靠近维多利亚湾,可能为商业区;丁和乙距离工业区较远,应不是低级住宅区,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工业区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区是因为郊区地价便宜,分布在郊区能够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同时工业活动对交通需求量大;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向阳、上水、上风环境优美的坡地,低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的地方,便于上下班,费用低。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明朝后期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周围居民交易的场所。下图示意罗城古镇建筑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罗城古镇最初选址山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河流B. 交通C. 军事D. 气候
14. 古镇房屋临街宽大屋檐的主要功能是( )
A 遮雨蔽日B. 增加空间C. 防风御寒D. 方便交易
【答案】13. C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材料中提示:“该地地处边陲。该镇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明朝当地土著还被视为"西南夷"。为保证社会稳定,朝廷派兵驻守,将镇子建在高处,易守难攻,因此军事是其建镇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位于高处水源和交通均不方便,AB错误;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丘顶部的气候不具备优势 ,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该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临街宽大屋檐能够遮雨蔽日,故A正确;临街宽大屋檐占用空间,故B错误;该地位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故C错误;临街宽大屋檐和交易关系不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点睛】第1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区位选址因素,结合所学城市区位、城市形态的相关知识和对罗城历史的了解即可顺利解答。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成形于清代。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驻扎着军队,目的是控制"少数民族",因为那个年代,当地土著还被视为"西南夷"。罗城便是当时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宽大屋檐能够遮雨蔽日。
竹荪是我国珍贵的中温型食用菌之一,是一种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盛产的红托竹荪,因其独特的口感而成为国宴上的明珠。目前,当地广泛采取林下“土地划痕—放置菌棒—覆土起垄—覆盖松针”的方式栽培竹荪(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其他地区相比,织金竹荪的口感独特主要是由于当地( )
A. 黑土广布B. 地形崎岖C. 气候温湿D. 光照充足
16. 栽培竹荪时需在垄上覆盖松针,主要目的是( )
A. 增肥B. 保湿C. 除虫D. 透气
【答案】15. C 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贵州地处亚热带的云贵高原地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说明当地地形崎岖,少有黑土分布,雨日较多,光照不足,气候温湿,适于竹荪生长。C正确;贵州的土壤不是黑土,而是红壤,A错误;地形崎岖不会影响织金竹荪的口感,B错误;光照充足是其有利的生长条件,不会决定其口感,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松针在地表分解较慢,不会增肥,A错误;竹荪生于菌棒,覆盖的松针不是为了增加土壤透气性,而是为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达到保湿的效果,B正确;松针蓬松,适宜一些害虫产卵或生存,C错误;覆盖松针不会透气,会抑制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点睛】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来自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潮湿,适宜野生菌的生长。有“冬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
B公司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一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2020年该公司的新电池生产基地在我国中部安徽省蚌埠临港产业园投产(研发在总部),并吸引了包括电池电芯、模组、电池构件等几十家相关企业在该产业园集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B公司舍弃深圳,而将新电池生产基地选址安徽蚌埠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市场B. 交通C. 科技D. 劳动力
18. 与新电池相关的企业在蚌埠临港产业园集聚主要是为了( )
A. 降低原料消耗B. 提高协作效率C. 增加产品类型D. 减少竞争压力
【答案】17 D 18. 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产业集聚相关知识。
【17题详解】
1与深圳相比,蚌埠的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更廉价,该公司新电池“研发在总部”,生产基地选址“中部地区”安徽蚌埠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D项正确;与深圳相比,蚌埠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都不占优势,ABC项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相关企业在临港产业园围绕新电池生产基地设厂,主要是为了提高协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B项正确;产业集聚并不会降低原料消耗,A项错误;也不会增加产品类型,C项错误;相关产业的集聚主要是合作关系,D项错误。故选B。
【点睛】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人口的绝对变动规模是指某两年其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百分比的差;相对变动规模是指其绝对变动规模与第一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百分比的比值。下表示意2010与2020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绝对变动规模和相对变动规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表中四省区人口最高容量不同,其首要影响因素是( )
A. 资源B. 教育C. 消费D. 政策
20. 表中老龄化最严重的省区是( )
A. 西藏B. 广东C. 黑龙江D. 青海
【答案】19. A 20. C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人口和经济的支持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影响人口最高容量的诸要素中,资源是首要因素,A正确;教育、消费、政策也会影响人口容量,但不是首要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从人口绝对变动规模和相对变动规模看,黑龙江人口因大量外迁而大大减少;而外迁人口又以青壮年为主,导致迁出地老龄化严重,C正确;西藏、广东、人口以迁入为主,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AB错误;青海人口变化小,老龄化相对较轻,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及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但是也导致迁入地的人地矛盾加剧,引起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居住问题、交通问题等。
乌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新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义乌和西班牙马德里的货运列车。通过“义新欧”班列,义乌M商场的商品到达欧洲的时间大大缩短。下图示意“义新欧”班列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义新欧”班列向北绕道俄罗斯,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B. 经济C. 政治D. 军事
22. 与海运相比,义乌M商场通过“义新欧”班列运输商品可以( )
A. 增加商场商品库存B. 节省运输费用C. 快速响应欧洲市场D. 减少就业机会
【答案】21. B 22.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读图“义新欧”班列向北绕道俄罗斯,穿过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加强我国与更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联系,扩大了其服务范围,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B正确;“义新欧”班列为货运班列,政治、军事对其影响极小,故CD错误;地形影响铁路建设成本,但不是其主要因素,故A错误,所以该题选B。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义乌M商场通过“义新欧”班列运输商品,缩短科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了商城的库存,更快的速度响应欧洲市场的需求,故A错误,C正确;铁路运输比海运速度快,运费高,故B错误;铁路运输效率高,对沿线经济带动作用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为主导因素,自然因素为限制性因素,科技克服自然因素的限制。铁路运输比海洋运输速度快、效率高、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小,运费高。
改革开放前,我国S省约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改革开放初期至1995年农业劳动力主要流向工业;1996~2010年流向工业、服务业的数量大体相当;2010年以后主要流向服务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导致S省劳动力就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 就业政策的差异B.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
C. 农业现代化的普及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24. 改革开放后,S省( )
A. 农业产值持续降低B.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C.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D. 产品竞争力持续降低
【答案】23. D 24. C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S省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吸引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人口就业岗位的变化,是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的结果。D正确;就业政策的差异不会导致就业构成的很大变化,A错误;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不是主要动力,B错误;农业现代化的普及也不是主要动力,C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D。
24题详解】
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不一定降低,A错误;该时段S省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数量不一定减少,B错误;在此过程中,S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减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增加最大,说明其产业结构逐渐优化,C正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S省产品的竞争力相应提高,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C。
【点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永暑礁是我国南海的珊瑚岛礁,由珊瑚虫和其他造礁生物遗骸(图左)堆积形成。永暑岛(图右)是在永暑礁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礁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而成的岛屿,面积约2.8km2。目前,永暑岛已经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在水域M( )
A. 我国拥有独立主权B. 我国仅有经济管辖权
C. 适合修建大型港口D. 他国船舶不可以通过
26. 参照永暑岛的条件,推断海岛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必备条件是( )
A. 轮廓狭长B. 有良好地下储水构造C. 面积够大D. 降水季节集中
【答案】25. A 26. B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读图该岛屿为永署岛,面积为2.8km2,属于珊瑚岛,M海域距离该岛屿近,所以M应属于我国的领海,我国对其拥有独立的主权,A正确;领海我国拥有独立主权,不仅仅有经济管辖权,故B错误;根据材料该高于为珊瑚岛,地质不稳定,且水域较浅,不适宜修建大型港口,故C错,一个国家的领海可以允许其他国家船只“无害”通过,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26题详解】
海岛上稳定地下淡水区的形成,得益于足够的稳定的水分补给(降水)、储水的地下空间(孔状地质结构)和足够的宽度和长度;降水集中不利于雨水的充分下渗,从而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AD错误;有良好地下储水构造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B正确;根据材料该岛屿2.8km2,面积不大,所以面积不是必备条件,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领海:我国是从领海基线量起,向外最宽不超过12海里。 12海里以内的领海、领空及底土等均为国家主权范围,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毗连区是指毗连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也就是从领海再向外拓宽12海里。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海里,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片海域。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成本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从长远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会( )
A. 阻碍经济发展B. 减少能源消耗总量C. 减轻水体污染D. 减缓极冰融化速度
28. 下列国家中,实现“碳中和”成本最低的是( )
A. 美国B. 中国C. 肯尼亚D. 德国
【答案】27. D 28. C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不是牺牲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A项错;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植被增加(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不会减少能源消耗总量,B项错;水体污染与二氧化碳“零排放”无关,C项错;在实现“零排放”过程的中,全球气候变暖趋缓,极冰融化速度趋缓,D项正确。
【28题详解】
经济越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越多,实现“碳中和”的成本越高;四个国家中,肯尼亚工业化水平最低,因此其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最低。故C项正确。
【点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措施:
(1)节能:主要包括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效率。减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能源生产、转化、运输、储存和利用的效率。
(2)移除: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技术。生物去除是通过各种植物和土壤来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3)替代: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例,即清洁能源发电代替化石能源发电,用电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美国西北部艾尔瓦河上的艾尔瓦大坝、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产卵);大坝建成后,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挡了鲑鱼溯河洄游,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2012年和2013年这两座大坝先后被拆除。下图示意艾尔瓦河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艾尔瓦河上两座大坝的建成,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共同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30. 大坝拆除后艾尔瓦河河口地带( )
A. 径流量骤减B. 鱼类数量增加C. 海岸线后退D. 河床淤积减少
【答案】29. D 30. B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大坝的修建和拆除均是美国内部的事物,产生的问题也仅限于美国内部,并没有违背共同性原则,①错误;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违背了持续性原则,②正确;艾尔瓦河上大坝的修建,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违背了公平性原则③正确;整体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④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大坝只是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拆除后河口地区径流量不会骤减,A错误;鲑鱼溯河洄游,鱼类数量增加,B正确;河口三角洲或沙洲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C错误;大坝拆除后,流向河口的泥沙增加,淤积加剧,D错误;故选B。
【点睛】修建水库对水环境的影响有:库区的水量增多,泥沙量增多,下游水量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入海口处三角洲面积扩展的速度变慢等。
二、综合题。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七次(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上升到218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9.68%上升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63.89%。下图示意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对比。
(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说明第七次人口普查反映的我国人口变化特点。
(2)结合我国国情,推测第七次人口普查反映的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答案】(1)人口总数增加,人口增速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2)人口抚育成本上升,生育愿望下降,人口增速减缓,老龄化加剧;国家和家庭注重教育,入学率显著上升,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我国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人口人口普查数据为载体,考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和成因。
【详解】(1)人口变化特点可从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质量及人口城乡结构等方面说明。根据材料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六次总数增加了7206万人,平均增长率下降了0.04%,说明人口总数增加,人口增速减缓;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上升到21836万人,受教育水平提升(大学学历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49.68%上升到63.89%),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2)增长率下降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养老体系逐渐健全,且人口抚养成本上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出生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严重;国家和家庭注重教育,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化水平提升,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点睛】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的安宁河谷,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7℃,年均日照时间2400多小时。近年来,该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北花南菜中部果,高绿坝错产相融”多种农产品经管布局模式,强力推动农村产业振兴。西昌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水果,香甜多汁,采收期集中在10~12月,较国内其他地区葡萄鲜果晚上市1~3个月。2020年以来西昌葡萄借助“电商+农户”等模式,热销全国大中城市。下图示意西昌市地理位置和气温、降水量分布。
(1)推测西昌发展多种农产品经营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2020年以来西昌葡萄热销的主要原因。
【答案】(1)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或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大。
(2)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好;错峰上市,市场需求量大;借助电商推广,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范围。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昌农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问1详解】
发展多种农产品经营的自然条件可从水热条件变化大方面分析。读图西昌位于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充足,该地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自然环境垂直差异显著,南北方向水热、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大,适应不同农作物的生长。
【小问2详解】
农产品热销的原因。可从产品品质、市场、营销方式、知名度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该地海拔高,气候温和,年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优良;上市时间晚,市场竞争力强;采用“电商+农户”方式,提高知名度,能够扩大销售范围。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白银市是我国唯一一座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较快,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为促进产业转型,政府依托黄河石林的独特地形地貌,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自2017年以来,白银已经先后举办国际自行车赛、万人徒步大赛等赛事。下图为甘肃省白银市矿产资源和交通线路分布图。
(1)分析白银市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
(2)简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促进白银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原料充足;靠近黄河及支流,水源充足;距离黄河水电站近,电力充足;有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色金属用途广泛,消费市场广阔;地处西部地区,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和鼓励等。
(2)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1)白银市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可从资源、水源、电能、交通、市场及政策等角度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白银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图中有黄河经过,水源充足;结合图中水电站分布,白银距离黄河水电站近,能源充足;结合图中铁路和公路分布特点,白银交通便利;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绝大部分行业都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市场需求量大;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有色工业基础较好,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2)体育产业属于消费性服务业,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从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知名度、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转型及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说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点睛】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地跨亚欧两大洲,2013年底贯通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不仅使铁路直接连通两洲,也有轨道与伊斯坦布尔市内地铁相连接。该海底隧道开凿建设原本为了服务伊斯坦布尔市的客运需求,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白天通行客运列车,夜间则通行国内和国际货运班列。2020年12月4日,首列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的中欧班列,穿越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历经14天于新疆入境,开辟了中欧班列新路线。下图示意马尔马拉海底隧道位置。
(1)与海运相比,说明土耳其选择中欧班列运输货物的主要原因。
(2)该隧道采用“白天客运,夜间货运”双模式运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解释这样做的好处。
【答案】(1)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运输速度快;运输安全性高;运输距离短;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2)白天客运:缓解市内交通压力,完善市区交通运输网,增加海峡两岸的市区交通联系;增加了新的出行方式,缩短了出行时间。
夜间货运:提升伊斯坦布尔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伊斯坦布尔对外联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马尔马拉海底隧道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隧道双模式运营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土耳其选择中欧班列运输货物的原因可从运速、安全性、运距、受自然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中欧班列为铁路运输,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运输速度快;陆上交通,运输安全性高;与海运线路相比,运输距离短;海运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铁路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2)白天客运的好处可从对市内交通压力、两岸的联系及市民出行等的有利影响分析;白天客运,有利于市内居民出行,缓解市内交通压力;合理布局交通线路,完善市区交通运输网,促进海峡两岸的市区交通联系,来往更便利;有轨道与伊斯坦布尔市内地铁相连接,增加了新的出行方式,缩短了出行时间;夜间货运的好处则可从对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及城市对外联系的有利影响来分析;通行国内和国际货运班列,有利于提升伊斯坦布尔的交通枢纽地位;交通更便捷,有利于加强伊斯坦布尔对外联系。
【点睛】省区
黑龙江
西藏
内蒙古
河南
土壤有机质含量(%)
3.987
4.201
2.177
1.483
2020年人口数(万)
2020年人口占比(a)
2010年人口占比(b)
绝对变动规模(a—b)
相对变动规模(a—b)/b
全国
141178
100%
100%
西藏
365
0.26%
0.22%
0.04%
18.2%
广东
12601
8.93%
7.79%
1.14%
14.6%
黑龙江
3185
2.26%
2.86%
-0.60%
-21.0%
青海
5923
0.42%
0.42%
0.00%
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