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 学生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1页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2页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3页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1页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2页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李红弟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理,没有① 火的火红,有的是素雅清新。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古代匠人们从来不② ,他们一直踏踏实实,恪守职责。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gè 篝B. kè 篝C. kè 媾D. hè 篝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吹自擂B. 彬彬有礼C. 丰功伟绩D. 相得益彰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恪守:kè shǒu,严格遵守。
    篝火:gōu huǒ,指在野外或空旷的地方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B.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C.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
    D.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结合语境,此处表达古代匠人们从来不自我吹嘘,与后面“踏踏实实,恪守职责”相照应,应用“自吹自擂”。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和文化联系紧密。书法与诗词、音乐、绘画、对联、建筑等都联系紧密,书法因文化而更具深刻内涵。书法的美呈现出多种样态,如___________,墨法展示墨韵美( )字法、笔法、墨法等审美元素共同构成了书法美的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输出中国文化和汉字书法,重振汉字文化圈,展现大美书法的美学风采和文化重量,从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太美书法不仅仅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美书法不仅仅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需要,也是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
    B. 大美书法不仅仅是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C. 大美书法不是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而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需要。
    D. 大美书法不仅仅是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需要。
    4.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5.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字法呈现结构美,笔法呈现线条美B. 笔法呈现线条美,字法呈现结构美
    C. 字法呈现意境美,笔法呈现线条美D. 笔法呈现和谐美,字法呈现意境美
    【答案】3. D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后加上“的审美需要”,并和“东方文化的审美需要”调换位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
    结合“墨法展示墨韵美( )字法、笔法、墨法……”的内容可知,此处语意未尽,表示列举的省略,应使用省略号;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作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语境。
    根据“书法的美呈现出多种样态”可知此指的是书法的结构,应选:字法呈现结构美,笔法呈现线条美;
    故选A
    6. 班上准备出一期“岁月如歌”主题黑板报,下面没有表达“光阴似箭,岁月无情”的主题,不应入选“岁月如歌”栏目的一项是( )
    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D.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句话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景物的变迁,体现了“光阴似箭,岁月无情”的主题,符合语境。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表达了青春时光的不易察觉和晚年对未能珍惜时光的后悔,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符合语境。
    C.“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句话描绘了春天和秋天之间的快速转换,表达了时光流逝的迅速,符合语境。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话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更早地看到月光,阳光照射下的花木更容易在春天里开花。它主要强调的是位置和条件对事物的影响,而并没有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回忆。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真定怀古
    元·陈孚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④莫:同“暮”。
    7. 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桑麻绿荫”“灯火管弦”展现了一幅生气盎然的画面。
    B.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正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C.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D. 从诗歌题材上来看,这首诗与《登幽州台歌》一样,都是怀古咏史诗。
    8.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答案】7. B 8. “犹”字是仍然、还意思,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颔联、颈联“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莫烟平”意为: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恒山云气时隐时现,城西流来的滹沱河水伴随着秋雁的高鸣。赵武灵王的故宫被秋天的衰草淹没掩盖,著名的赵佗的坟墓早已是漠漠一片烟云。由此可知,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桥游记(节选)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①,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②,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tuò)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③,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选自王士祯《平山堂志》卷九)
    【注释】①明瑟:莹净 ②袨(xuàn)服:盛服,艳服 ③遘(gòu):相遇,遇上
    9.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循( ) (2)恒( ) (3)或( )
    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2)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11. 文中作者游红桥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案】9. ①. 沿着,顺着 ②. 持久,恒久 ③. 或许
    10. (1)(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
    (2)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11. 由最初游览红桥时感到快乐,继而徘徊感叹万千,再到因为红桥或许会传于后世而心胸旷达。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沿着小秦淮一路往北走;循:沿着,顺着。
    (2)句意:我和诸位朋友相聚无常,不能持久;恒:持久,恒久。
    (3)句意:或许反而会因为我们这些人而得以流传后世;或:或许。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因:根据,依据;尽:完全,全部;四时:四季。
    (2)数:多次;顾:看,注视;乐:感到快乐,喜欢。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由原文“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可知,作者在游览红桥时最初是感到快乐的,对红桥及其周围的景色持有欣赏和愉悦的态度。此时的情感是愉悦和轻松的。然后,“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这里描述了作者登上红桥后,情感突然变得复杂,徘徊感叹,心中充满了欢乐与悲伤交织的情绪,但却难以言明其故。此时的情感是复杂和深沉的。最后,“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红桥可能传于后世的看法,认为这会使后人也能欣赏到这份美好,这种认识使他心胸变得旷达。此时的情感是旷达和超脱的。故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由最初的愉悦和轻松,转变为复杂和深沉的感叹,最后又变得旷达和超脱。
    【点睛】参考译文:
    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一路往北走,河岸边起伏变化多端,竹林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景色。人们大多依水而建园亭,种植树木和石头,溪塘幽静而明亮,尽显四季之美。我们坐上小船,沿着河向西北方向行驶,当林木尽头时,出现了一座桥,它就像垂下的彩虹在涧中饮水;又像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衣裳,身影倒映在明亮的镜子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
    游客们登上平山堂,往往都会前往法海寺,他们舍弃船只,沿着陆路前行,一定会经过红桥。桥的四周都是人家的荷塘。在六七月间,荷花盛开,香气能飘到几里之外,青色的帘子、白色的船帆,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这确实是一场美好的游玩。我多次往来于城北,必定会经过红桥,每次看到它都会感到快乐。但当我登上桥,四处张望时,又会突然感到徘徊和感叹。当欢乐和悲伤交织在心头时,我常常无法解释原因。王谢的冶城之语,景晏的牛山之悲,现在看过去,是否也有怨恨呢?壬寅年仲夏的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等朋友,倚着栏杆唱歌,相互应和。箨庵随后又写了一首诗,我跟着写了一首和诗。
    唉!谁说只有中年才需要借丝竹之音来抒发情怀?山水之间,清幽的乐音自然成为美好的佳话。我和诸位朋友相聚无常,美好的聚会不容易遇到,而红桥的名声,或许反而会因为我们这些人而得以流传后世。这会让后世那些怀念古人、凭吊遗迹的人,像我今天一样感到徘徊和感叹,这也是未可知的。
    (三)默写。(6分)
    12.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木兰诗》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苦寒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使用对偶,写出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答案】 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②.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 朔气传金柝 ④. 寒光照铁衣 ⑤.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⑥. 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闻、赋、翻、朔、寒、萋、鹦鹉。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
    ①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事事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那么,“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②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喜欢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
    ③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复音的交响曲。文艺批评家常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其实也不尽然。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①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较为低落。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哥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④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②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绘画中的达·芬奇、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这些实例都证明人力的重要。
    ⑤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⑥杜工部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⑦灵感有三个特征:
    ⑧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有时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无意中又完成了一件作品。③哥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便是如此。
    ⑨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却蓦然出现。法国音乐家柏辽兹有一次替一首诗作乐谱,全诗都谱成了,只有收尾一句无法可谱。他再三思索,不能想出一段乐调来传达这句诗的情思,终于把它搁起。两年之后,他到罗马去玩,失足落水,爬起来时口里所唱的乐调,恰是两年前再三思索而不能得的。
    ⑩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兴会来时最忌外扰。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或是墨水猛然打倒了,便会把思路打断。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甲】这是“败兴”的最好的例子。
    ⑪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用人力来解释吗?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召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依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⑫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⑬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拿一件浅近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在初练习写字时,天天觉得自己在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就猛然停顿下来,觉得字越写越坏。但是再过些时候,自己又猛然觉得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⑭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④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
    ⑮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选自《谈美》,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①②③④处划线句的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B. 第②处划线句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人力的重要”的观点。
    C. 第③处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灵感是突如其来的”的观点。
    D. 第④处划线句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14. 下列能作为文中【甲】处论据的一项是( )
    A. 潘大临曾说:“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
    B. 吴道子得意的作品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下笔前先请斐曼舞剑给他看,在剑法中得到了笔意。
    C. 罗丹说:“你问我在哪学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
    D. 草书大家张旭曾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15. 文章最后一段说到“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3. D 14. A
    15. 作者认为“神”就是“灵感”,“读书”是功夫,所以灵感需要下苦功夫。个人经历:我苦思冥想无从下笔写作文时,出去运动回来后立刻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过后一想原来这些素材都来源于自己平时读书笔记的积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D.有误,画线句是举例论证,列举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灵感的实例,论证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针对【甲】处的内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体现“败兴”的例子,即创作中因外部干扰而突然中断灵感或思路的情况。
    A. 这段话明确描述了诗人潘大临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催租人至”这一外部干扰而突然中断灵感,与【甲】处“败兴”的描述相吻合;
    B.吴道子通过斐曼舞剑得到笔意,这是一个关于观察和启发创意的例子,与“败兴”无关;
    C.罗丹描述的是他学习雕刻的方式,与“败兴”的情况不符;
    D.张旭通过观察担夫争路和公孙氏舞剑器得到笔法之意和神,这是关于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例子,也不符合“败兴”的描述;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作文写得精彩,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结合⑭段中“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神”就是“灵感”,“读书”是功夫,所以灵感需要下苦功夫。
    从文本内容来看,作者强调了灵感与努力、积累之间的密切关系。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长期学习、积累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牛顿、达·芬奇、王羲之等人的例子,说明天才和灵感往往来源于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学识积累。这种积累,正如杜甫所言的“读书破万卷”,是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理解。
    个人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破万卷”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苦思冥想无从下笔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路受到局限。而当我出去运动,放松心情之后,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素材突然在脑海中涌现,让我能够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这正是因为我平时注重阅读,不断积累知识和素材,使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其唱腔华丽婉转,其念白儒雅典致,其表演细腻、舞蹈飘逸,歌唱与身段的结合再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使昆曲在戏曲表演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都受过昆曲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
    【材料二】【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选自《牡丹亭》)
    一曲中的每一句,都是阴阳结合,暗含着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低沉缓慢地起头,直表这花园之美;而“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唱时在“断”字、“颓”字上吐字行腔,“断”井,“颓”垣,井栏都断了,墙都倒了,不美了。下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奈何天”——时间多么令人无可奈何,如宋词“无何奈何花落去”的意境。这里在“何”字上行腔,天指时间。上半句是好事,下半句立刻又转折了。同样“赏心乐事谁家院”,“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谁家的院子里发生呢?这两句话化自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如此鲜明的转折和对比,表达了杜丽娘面对春色美景时内心的哀怨悲愁。
    【材料三】某中学对在校学生有关“昆曲”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16. 下列说法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清曲”、“昆腔”、“昆剧”同指昆曲。
    B.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中“这”指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C.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都是美好景物的描绘,十六个字,一个字一首歌,一个字一幅画。
    D.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
    17.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三内容的一项是( )
    A. 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它的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典致,表演细腻、舞蹈飘逸。
    B. 绝大多数学生对昆曲没有兴趣。
    C. 相比而言,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看娱乐综艺节目。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欣赏昆曲的专业知识。
    D. 对昆剧的服饰唱腔、名角表演、剧本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占比达到50%以上。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可知,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现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知,关注服饰唱腔的有百分之六,关注名角表演的有百分之三,关注剧本内容的有百分之十五,三者合起来只有百分之二十四,不足百分之五十。本项“占比达到50%以上”有误;
    故选D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花影难扫
    迟子建
    ①在故乡的春夏,要问什么店铺的生意最冷清,无疑是花店了。因为这时节大自然正开着豪气十足的花店,谁能与它争芳菲呢?花儿开在林间,开在原野,开在山崖,开在水边,当然,这些花儿都是野花,达子香、白头翁、蒲公英、百合、芍药、铃兰、鸢尾、绣线菊等,它们仿佛彩虹的儿女,绚丽极了。
    ②这时节的居民区也是花团锦簇的,农人们栽种在花圃的虞美人、大丽花、步步高、牵牛花、金盏菊等,呼应着菜圃中的土豆花、豆角花、茄子花和倭瓜花。花圃中的花儿,是专为悦人眼目的,不肩负给人提供食物的使命,只开花不问结果,不计前程,恣意盛开。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命系人类的餐桌,花开得就规矩、适度、收敛,它们得留着精气神儿坐果。
    ③菜圃中每朵花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果实。豆角是否厚实,决定了它出锅时是否跟入锅时一样的出息,不让主人的碗盘亏空;土豆是否圆滚滚,决定了它们在被蒸煮的过程中,能否像孩子一样绽开笑脸;辣椒是否挺实鲜辣,决定了它能为姑娘们省下多少口红……
    ④花圃和山间的花儿还开着呢,菜圃的花儿早就谢了,结了果子。待到秋天,人们收获了果实,霜也来了。霜是花朵的敌人,它一来,花季就结束了。被霜打过的花儿,在阳光中耷拉着脑袋,憔悴不堪,满脸是泪。它们哭也是没用的,想要绰约的风姿,想要蜜蜂与蝴蝶同欢的快乐,只有等待春回大地的时候了。此时它们也许会羡慕菜圃里那些不起眼的花儿——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谁家的地窖不储藏着土豆和萝卜呢?
    ⑤冬天的花朵是什么呢?是雪花和霜花,可这样的花儿太素白了,又太脆弱了,说化就化。于是喜欢鲜亮颜色的女孩子们,不想让漫漫长冬为这样的花儿统率,她们在深秋糊窗缝时,就在两层窗中间的隔层里,造了一个花园。
    ⑥那是独一无二的梅园。
    ⑦极北的房屋,为了抵御寒流,玻璃窗都是双层的。这双层窗,一拃间距。深秋时节,人们在用毛边纸或是废报纸糊窗缝时,会在二层窗间,放上二三十厘米厚的保暖的锯末子,然后插几枝用蜡油捏成的梅花。
    ⑧那时北方偏僻的山村大都没通电,蜡烛是我们的光明神。蜡烛通常红白两色。蜡烛将要燃尽时,烛芯气数已尽,侧歪了身子,人们只得吹灭蜡烛,留下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那一块块润泽的蜡烛头了,尤其是红色的。于是把它们珍藏起来,到了糊窗缝时,将收集到的蜡烛头,放到一个空的铁皮盒里,坐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一枝梅。
    ⑨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大拇指和二拇指要紧密团结,先是共同探入滚烫的烛油(有点赴汤蹈火的意味)中,然后赶紧撤兵,再探入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让沾在指尖的那层烛油瞬间冷却又不失黏性,再飞速移兵至干树枝,随你选个什么位置,以枝条为主心骨,大拇指二拇指对着它一捏,奇迹出现了,花瓣似的烛油从指尖脱落,一朵粉红娇嫩的梅花就这样灿烂绽放了!一朵,两朵,三朵,七八朵,数十朵,干树枝瞬间春色贯通、梅花点点了!因为女孩手指粗细有别,再加上所蘸蜡油厚薄不同,蜡花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我们把这样的梅花插在二层窗格芳香的锯末子上,它们就像开在金色的泥土里。这时你封上窗,一个冬天就有花儿看了。
    ⑩这样的梅园什么时候消失呢?当寒风撤兵,春风长驱直入,把山岭涂抹上绿色,野花和庭院的花儿姹紫嫣红时,人们要开窗闻花香鸟语,破败的梅园也就成为春风中的垃圾,被清理掉了。
    ⑪我很喜欢那首《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这在日光和明月下永不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菜圃中的,抑或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里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
    ⑫哦,还忘了说,父亲当年看我捏蜡花,还帮我修剪过干树枝。他会掰下一些枝条,让它变得疏朗,斜斜地朝向一侧,好像拱着虾米腰。我嫌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便撇进炉膛烧掉。他还叫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那么多的蜡花,说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我才不听他的呢,那时的我和其他女孩子一样,觉得花满枝头才美。等我到了父亲那般的年龄,真正懂得美以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再无人为我修剪那样的梅枝了。而且,我们也不再捏蜡花,村落通了电,我们不用蜡烛了。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了窗格里的梅园。
    (选自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18. 作者深情回忆了故乡四季的各种“花”。通读全文,概括出三种“花”的类型及其特点。
    19. 赏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
    20. 下列对于文章标题及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标题化用了《花影》一诗,原诗的意思是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
    B. “花影难扫”也指故乡四季的那各类“花”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
    C. 第④段“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一句,“它们”指的是菜圃里的花,在冬天,它们以“果实”的形式活着。
    D. “我”当年把父亲修剪的干树枝撇进炉膛烧掉一事,体现了对父亲高尚审美追求的崇敬。
    21. 最后一段作者又写到了父亲,结合标题理解,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8. 开在林间、原野的野花:绚丽极了
    开在花圃中的花:恣意盛开
    开在菜圃中的花:规矩、适度、收敛
    雪花和霜花:太素白、脆弱
    捏的蜡“梅花”:灿烂、“花期” 长
    19. 动作描写,运用“探”“撤”“捏”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捏蜡花的过程,突出了捏腊梅花要眼疾手快,富有勇气的特点。 20. D
    21. (1)通过父亲教导我捏腊梅花,表达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对如今已失去的窗格里的梅园(乡村淳朴、充满趣味的生活)而感到惋惜、遗憾、失落;
    (3)对故乡过往生活方式(自然景物、手捏蜡花)的向往与怀念;
    (4)美好的人、事、物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在故乡的春夏,要问什么店铺的生意最冷清,无疑是花店了。因为这时节大自然正开着豪气十足的花店,谁能与它争芳菲呢?花儿开在林间,开在原野,开在山崖,开在水边,当然,这些花儿都是野花,达子香、白头翁、蒲公英、百合、芍药、铃兰、鸢尾、绣线菊等,它们仿佛彩虹的儿女,绚丽极了”可概括为:开在林间、原野的野花,绚丽极了;
    结合②段中“这时节的居民区也是花团锦簇的,农人们栽种在花圃的虞美人、大丽花、步步高、牵牛花、金盏菊等,呼应着菜圃中的土豆花、豆角花、茄子花和倭瓜花。花圃中的花儿,是专为悦人眼目的,不肩负给人提供食物的使命,只开花不问结果,不计前程,恣意盛开”可概括为:开在花圃中的花,恣意盛开;
    结合②段中“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命系人类的餐桌,花开得就规矩、适度、收敛,它们得留着精气神儿坐果”可概括为:开在菜圃中的花,规矩、适度、收敛;
    结合⑤段中“冬天的花朵是什么呢?是雪花和霜花,可这样的花儿太素白了,又太脆弱了,说化就化”可概括为:雪花和霜花,太素白、脆弱;
    结合⑨段中“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大拇指和二拇指要紧密团结,先是共同探入滚烫的烛油(有点赴汤蹈火的意味)中,然后赶紧撤兵,再探入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让沾在指尖的那层烛油瞬间冷却又不失黏性,再飞速移兵至干树枝,随你选个什么位置,以枝条为主心骨,大拇指二拇指对着它一捏,奇迹出现了,花瓣似的烛油从指尖脱落,一朵粉红娇嫩的梅花就这样灿烂绽放了!一朵,两朵,三朵,七八朵,数十朵,干树枝瞬间春色贯通、梅花点点了!因为女孩手指粗细有别,再加上所蘸蜡油厚薄不同,蜡花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我们把这样的梅花插在二层窗格芳香的锯末子上,它们就像开在金色的泥土里。这时你封上窗,一个冬天就有花儿看了”可概括为:捏的蜡“梅花”,灿烂、“花期”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句子内容可知,作者使用了“探”、“撤”、“再探”、“移兵”、“捏”等一系列动作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捏蜡花的过程,将捏蜡花的整个流程串联起来,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女孩子们手指间忙碌而灵巧的动作,突出了捏腊梅花要眼疾手快,富有勇气的特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我”当年把父亲修剪的干树枝撇进炉膛烧掉,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并不是因为对父亲高尚审美追求的崇敬。相反,这体现了“我”当时对美的理解还不够成熟,没有理解到父亲修剪花枝的深意;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结合⑫段中“哦,还忘了说,父亲当年看我捏蜡花,还帮我修剪过干树枝。他会掰下一些枝条,让它变得疏朗,斜斜地朝向一侧,好像拱着虾米腰。我嫌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便撇进炉膛烧掉。他还叫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那么多的蜡花,说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我才不听他的呢,那时的我和其他女孩子一样,觉得花满枝头才美。等我到了父亲那般的年龄,真正懂得美以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再无人为我修剪那样的梅枝了。而且,我们也不再捏蜡花,村落通了电,我们不用蜡烛了。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了窗格里的梅园”的内容可知,通过父亲教导“我”捏腊梅花的场景,以及后文提到“我”怀念当年父亲帮忙修剪的梅枝,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同时,表达出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惋惜与失落:作者描述了窗格里的梅园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消失,表达了对这种乡村淳朴、充满趣味生活的怀念与惋惜。
    结合⑧段中“那时北方偏僻的山村大都没通电,蜡烛是我们的光明神。蜡烛通常红白两色。蜡烛将要燃尽时,烛芯气数已尽,侧歪了身子,人们只得吹灭蜡烛,留下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那一块块润泽的蜡烛头了,尤其是红色的。于是把它们珍藏起来,到了糊窗缝时,将收集到的蜡烛头,放到一个空的铁皮盒里,坐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一枝梅”的内容可知,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景物、手捏蜡花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作者对故乡过往生活方式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结合⑪段中“这在日光和明月下永不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菜圃中的,抑或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里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美好的人、事、物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四、名著阅读(10分)
    22. 下列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简·爱》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
    C. 《儒林外史》中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且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D.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赛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儒林外史》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故选C。
    23. 下面是梳理名著时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样式,请你从《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中任选一部,为其选择一种适合的思维导图样式,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A.树状图式 B.时间线式 C.抛物线式
    【答案】
    示例一:我选择样式A。我们可以利用“树状图式”梳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将《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分别放在各个分支处,然后将每个分支处的散文,按照内容概述、主旨揭示两个方面进行梳理。这样可以整体直观地呈现10篇散文的内容和主旨,给人简洁凝练、一目了然的感觉。
    示例二:我选择样式B。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式”梳理鲁迅的“求索之路”;对故乡失望,赴南京求学。因对国内现状失望,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又弃医从文;回到故乡教书、办报,最后奔赴北京。用时间线串起鲁迅的求索经历,直观且清晰,便于我们探究鲁迅的思想发展变化。
    示例三:我选择样式C。我们可以利用“抛物线式”梳理鲁迅的人生经历:童年时读绘图的《山海经》,在百草园游玩,在三味书屋读书、玩耍,总体上是快乐的;少年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目睹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人生陷入低谷;赴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均是一开始踌躇满志,最终因发现所选道路错误而放弃;回国后,继续寻求救国之路。起伏的曲折折射出鲁迅的人生经历,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鲁迅的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树状图式”指向按照某一标准(如章节回目、主题类型、人物形象等)将名著进行分类,然后逐类梳理;“时间线式”指向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名著进行梳理;“抛物线式”指向选取某一梳理角度(如人生经历、人物情感、事件发展)后,梳理其中的起伏变化。然后,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调动对该名著的阅读体验,选取一个思维导图样式进行分析即可。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示例:我选择样式A。《骆驼祥子》在叙述祥子故事的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对祥子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孙侦探,他以曹先生的安危威胁祥子,并敲诈走了祥子苦心积攒的买车钱。祥子买车的计划破灭了,生计成了问题,只好重新回去拉车;如老马,老车夫老马的遭遇让祥子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这让祥子认清了现实,与虎妞结婚,慢慢丧失斗志;如虎妞,虎妞与父亲刘四爷大闹一场,祥子与虎妞被迫成了亲,虎妞给祥子买下了二强子的车。祥子从老实坚韧、自尊好强慢慢向软弱、认命、麻木转变。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车安葬了虎妞。祥子又一次失去了车,孩子没了,家没了,生活跌到谷底;如小福子,祥子喜欢的小福子不堪忍受欺凌,在松林里上吊而死。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彻底堕落,沦为了行尸走肉。采用树状图式思维导图,中心是主要人物祥子,四周辐射的是各个次要人物,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展现出书中的人物关系,便于理解。
    示例:我选择样式C。祥子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省吃俭用,花了三年的时间,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一起”)。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一落”)。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二起二落”)。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三起三落”)。采用抛物线式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祥子一波三折的坎坷命运,曲线的跌宕起伏也契合了“三起三落”的故事情节。
    24. 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答案】示例: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任答出两点,符合名著即可。)
    【解析】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通过学习《说文解字》可以了解造字的方法和字形的演变,追究字的本义,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战国策》,可以了解战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古人的岁月。通过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五、写作(5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中国是诗的国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让我们感受忧国思多之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道尽四月春光的鲜妍、娉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诗歌里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
    题目一: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会有诗歌的影子,请写一篇记叙性文章,或讲述你与诗歌之间的故事,或写诗歌对你成长的影响……
    题目二:读完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一:
    诗中的世界
    中国,一个充满诗意国度,自古以来便以诗为魂,以词为魄。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我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坐在院子的摇椅上,手捧一本泛黄的诗集,轻声吟咏着。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如同天籁之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时的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句的深意,但那种美妙的韵律和意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诗歌。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我领略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壮志凌云;从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我学会了在困境中保持一颗清澈之心。
    诗歌不仅给了我精神上的慰藉,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诗句,它们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次重要的考试,却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当我拿到成绩单时,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然而,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意识到,生活中总会有起起落落,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勇敢面对一切。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
    除了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外,诗歌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不同朝代的诗歌作品,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悲欢离合,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它们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诗歌为伴,让它在我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例文二:
    诗意栖居,智慧人生
    中国,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无数璀璨的诗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智慧的结晶,品格的磨砺,修养的熏陶。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塑造着人们的品格。
    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疲惫和迷茫。而诗歌,就像一汪清泉,洗去我们心头的尘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引导我们走进一个纯净、美好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诗意的栖居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诗歌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现代的《再别康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些诗篇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如何保持一颗清澈之心,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些智慧,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从容和坚定。
    诗歌也凝聚着中国人的品格和修养。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忧国忧民,这些诗篇都展现了中国人的高尚品格和深厚修养。它们教会我们如何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如何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生追求。这些品格和修养,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此外,诗歌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缠绵悱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浑,这些诗篇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塑造着我们的品格。让我们在诗意的栖居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我们在诗歌的熏陶下,成为更加智慧、高尚、有修养的人。
    【解析】
    【详解】题目一: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诗歌与我”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首先,我们要明确文章的核心是探讨诗歌与“我”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诗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是“我”与诗歌之间的故事。文章需要体现诗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立意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诗歌给予“我”的启迪与力量。诗歌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影响。“我”与诗歌之间的独特情感纽带。
    第二,构思选材。开头部分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回忆开头,如描述一次在雨中漫步时,突然想起了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然后引出诗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主体部分:诗歌的启迪,讲述一首或几首诗歌如何启发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如何在困境中给予“我”力量和勇气。比如,通过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感受到忧国思乡的情怀,从而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诗歌的陪伴,叙述“我”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诗歌是如何陪伴“我”度过的。比如,在青春期时,读到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与诗歌的情感纽带,描述“我”与诗歌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可以是通过写诗、朗诵诗歌等方式与诗歌建立的联系,也可以是诗歌带给“我”的某种特殊记忆或情感体验。结尾部分总结诗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强调诗歌是“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心灵的栖息地。同时,可以展望未来,表达“我”将继续与诗歌相伴,共同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选材上,可以选择那些对“我”有深刻影响、能够体现“我”与诗歌之间独特关系的诗歌和故事。同时,要注重真实性和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与诗歌之间的真挚情感。
    题目二: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我们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感触最深的点,来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即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塑造中国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同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探讨诗歌如何启发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比如通过引用诗句来论证诗歌如何传递智慧,如何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和体现中国人的品格和修养,比如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来探讨如何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探讨诗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作用,比如通过诗歌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核。在立意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阐述观点。例如,可以选择“诗歌与人生智慧”作为立意点,论述诗歌如何启迪心灵,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二,构思选材。开头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认识。主体部分引用诗句作为论据,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来阐述诗歌如何传递智慧和激励人心的力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举例说明诗歌如何启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比如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保持积极态度等。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诗歌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以及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选材时,我们要注意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句和事例,同时注重论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方式来积累素材。此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昆曲兴趣及所占比例
    无兴趣的原因及所占比例
    深厚
    1%
    娱乐综艺节目更有意思
    78%
    一般
    10%
    缺少欣赏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85%
    无兴趣
    89%
    缺少时间
    56%
    了解渠道及所占比例
    关注点及所占比例
    学校课堂
    56%
    服饰唱腔
    6%
    剧院演出
    5%
    名角表演
    3%
    其他
    39%
    剧本内容
    15%

    相关试卷

    2024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这是一份2024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2024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

    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