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吉林专用)
展开这是一份05(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吉林专用),共17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新型冠状病毒是种具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主要侵染人体肺部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引起肺炎,下列有关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B.肺炎支原体细胞无细胞壁
C.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新冠病毒的繁殖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
1.【答案】C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A正确;
B、支原体细胞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肺炎支原体细胞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
D、病毒营寄生生活,它的繁殖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
2.脂质是生物体非常重要的有机物,下列有关脂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一定含有C、H、O、N、P元素
B.细胞生物一定含有脂质,非细胞生物一定不含脂质
C.有些脂质可以起调节作用,有些脂质可以作为能源物质
D.脂质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直接参与
2.【答案】C
【解析】A、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磷脂含有C、H、O、N、P元素,脂肪和固醇不含N、P,A错误;
B、细胞生物都有细胞膜,一定含有脂质,非细胞生物如新冠病毒、艾滋病毒也有原宿主细胞的膜,不一定不含脂质,B错误;
C、固醇中的性激素可以起调节作用,脂肪可以作为能源物质,C正确;
D、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核糖体、内质网直接参与合成的是蛋白质,D错误。
3.下图表示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图中◎表示)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体的形成与磷脂分子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有关
B.图a中是能在水中结晶或溶解的药物,图b中是脂溶性的药物
C.若要让携带药物的脂质体与特定细胞起作用,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蛋白质
D.当脂质体与特定细胞接触时,图a的药物可能通过膜融合或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3.【答案】A
【解析】A、脂质体的形成与磷脂分子在结构上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有关,A错误;
B、球形脂质体的双层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a中的药物为水溶性药物或在水中结晶的药物,而图b药物不亲水,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为脂溶性药物,B正确;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识别、免疫等功能,因此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蛋白质,使脂质体与特定细胞起作用,C正确;
D、图a的药物是水溶性的,所以当脂质体与特定细胞接触时,图a的药物可能通过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或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D正确。
4.在一片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高茎突变植株。现实验室也有一株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高茎突变植株,相关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两突变基因的位置关系,让两突变体进行杂交后得F1,F1自交得F2。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若F1均为高茎,说明两突变基因位于同一位点
B.若F1均为矮茎,说明两突变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若F2中高茎∶矮茎为1∶1,说明两突变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
D.若F2中高茎∶矮茎为7∶9,说明两突变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4.【答案】B
【解析】A、两隐性突变体杂交,若F1均为高茎,说明两突变基因可能为相同基因,也可能为复等位基因,是由同一基因突变产生的,如AA突变为a1a1和a2a2,A正确;
B、若F1均为矮茎,说明两突变基因不在同一位点,但是不能确定两突变位点在一条还是两条染色体上,如AABB突变为AAbb、aaBB,两者杂交,F1均为AaBb表现为矮茎,F1自交,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高茎∶矮茎为1∶1,说明突变体均位于2号染色体,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高茎∶矮茎为7∶9,B错误,
C、正确。
D、正确。
5.无脉络膜症患者在儿童期会出现夜盲症,随病情发展成年时视觉丧失,发病率约为1/50000。患者由于缺乏CHM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下图是一个无脉络膜症家族系谱图,对此家系分析错误的是( )
A.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3与表型正常的女性生育患病男孩概率为1/4
C.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
D.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Ⅲ2,其后代仍有可能患此病
5.【答案】B
【解析】A、据图分析,图中Ⅱ1与Ⅱ2正常,而Ⅲ2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Ⅱ2表现正常,却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Ⅲ3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AY,与表型正常的女性婚配,若该女性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型为XAXA,则子代均正常,即生育患病男孩概率为0,B错误;
C、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生物膜系统之间可通过囊泡相互转化,由题意“患者由于缺乏CHM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可知,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C正确;
D、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有效手段,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Ⅲ2,若与患病女性婚配,子代仍可能患该病,D正确。
6.某科研小组利用小鼠、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细菌甲和乙分别对应R型细菌和S型细菌
B.经过步骤②后,鼠2血液中含有活菌甲和活菌乙
C.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转化因子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
D.鼠5经过步骤⑤后死亡的原因是死菌甲中某种物质使活菌乙转化为活菌甲
6.【答案】D
【解析】A、注射活菌甲的鼠1存活,说明细菌甲无致病性,对应R型细菌;注射活菌乙的鼠4死亡,说明细菌乙有致病性,对应S型细菌,A正确;
B、步骤②是将活菌甲与加热致死的细菌乙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鼠2死亡,将从鼠2体内分离出的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导致鼠4死亡,说明有部分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且转化的性状能够遗传,因此鼠2血液中含有的活菌类型有甲和乙,B正确;
C、结合对B选项的分析可推知:死菌乙中的某种转化因子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C正确;
D、鼠5经过步骤⑤后死亡的原因是活菌乙能使鼠致死,活菌甲不具有致死效应,D错误。
7.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某科研团队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
B.NE通过过程①和②影响MeSC的调节方式和作用效果相同
C.过度紧张焦虑会使HFSC和MeSC增殖、分化的程度发生改变
D.过度紧张焦虑引起脱发和白发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7.【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前者属于神经调节,后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两者的调节方式和作用效果不同,B错误;
C、题意显示,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引起脱发,也会导致头发变白。据此可推测紧张焦虑会使HFSC和MeSC增殖、分化的程度发生改变进而表现为脱发和头发变白的现象,C正确;
D、过度紧张焦虑引起的脱发和白发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也涉及激素调节,因此该过程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8.植物性神经系统通常是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分布于人体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部位,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神经调节可以看作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平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
8.【答案】B
【解析】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A正确;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
C、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平静后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C正确;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9.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传出神经
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9.【答案】C
【解析】A、a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错误;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皮肤或内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b,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
D、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并非经过后天学习形成,且其形成中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10.生态位(niche)是传统生态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又称格乌司原理。由J.Grinnel提出,最初用于研究生物种间竞争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间位置、活动时间、占用资源等情况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争夺共同资源发生竞争
C.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10.【答案】D
【解析】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会竞争共同资源,B正确;
C、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能维持群落中生物多样性的稳定,C正确;
D、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较多的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伤害,D错误。
11.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某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受到了某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经过若干年的自然恢复,科研人员拟对该保护区中受破坏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区域的原始群落进行生物量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选在茂密的区域采集生物并分类测量生物量
B.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
C.生物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D.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
11.【答案】D
【解析】A、生物学中对于生物量等的测定应注意随机取样,A错误;
B、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可能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要高,B错误;
C、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高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C错误;
D、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以便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D正确。
12.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油菜素内酯的类似物24eBL 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类似物24eBL 处理拟南芥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幼根长度,结果如图1,实验二:将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的固体培养基(在将要凝固时),滴在用 24eBL 处理过的拟南芥幼根切段上(在图2箭头所示的位置),一段时间后取方框内的部分进行检测,结果如图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往往由某一部位产生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
B.实验一结果表明 24eBL 能促进根伸长,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C.实验二结果表明 24eBL 对生长素在根尖的极性运输比反向运输的促进作用强
D.以上实验不能得出“24eBL 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的结论
12.【答案】B
【解析】A、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合成,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是一种信息分子,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一中与对照组(0浓度)相比,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幼根逐渐变短,故可推知24eBL的作用是抑制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B错误;
C、根据图3实验结果可知:处理基部后尖端的放射性强度低于处理尖端后基部的放射性强度,这表明:24eBL对生长素尖端向基部运输的促进作用较强,对基部向尖端运输促进作用较弱,即实验二表明24eBL对生长素在根尖的极性运输比反向运输的促进作用强,C正确;
D、若要验证“24eBL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则实验的自变量应为是否加24eBL,因变量为根的长度,而上述实验并无相关设计及数据,故不能得出“24eBL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的结论,D正确。
13.《书经》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是以谷物为原料,破碎加水压制而成的。酒曲富含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经水浸泡活化后投入蒸熟的米即可用于酿酒。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谷物为酒曲中的微生物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
B.酿酒过程中,米蒸熟后要冷却后才能加入酒曲
C.酿酒过程中,发酵液中的pH保持稳定不变
D.酒曲中的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原料中的糖转化为酒精
13.【答案】C
【解析】A、谷物为酒曲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A正确;
B、酿酒过程中,米蒸熟后要冷却后才能加入酒曲,避免因温度过高使酵母菌死亡,B正确;
C、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发酵液,酿酒过程中,发酵液中的pH逐渐减小,C错误;
D、酒曲中的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原料中的糖转化为丙酮酸,再将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
14.废水、废料经加工可变废为宝。某工厂利用果糖生产废水和沼气池废料生产蛋白质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产过程中,一定有气体生成
B.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主要来源于沼气池废料
C.该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
D.沼气池废料和果糖生产废水在加入反应器之前需要灭菌处理
14.【答案】A
【解析】A、该生产过程中涉及酿酒酵母,酿酒酵母为兼性厌氧微生物,其有氧呼吸生成CO2和H2O,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CO2,因此该生产过程一定有气体生成,A正确;
B、通过题图可知,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主要来源于果糖生产废水和沼气池废料中的含碳有机物,B错误;
C、使用连续搅拌反应器的目的是提高溶解氧含量,因此该生产工艺利用的是微生物需氧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C错误;
D、沼气池废料和果糖生产废水在加入反应器之前不需要灭菌处理,D错误。
15.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母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兔子卵母细胞质中有使大熊猫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
B.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使之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C.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前者的难度明显高于后者
D.在大熊猫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中,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的分化
15.【答案】C
【解析】A、兔子卵母细胞质中有使大熊猫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故可用去核后的兔子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A正确;
B、去核的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通过电刺激后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成重组胚胎,融合后的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激活,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B正确;
C、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因此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也就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C错误;
D、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具有全能性,还没分化,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某蛋白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该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短肽A、B、C共消耗2分子水
B.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该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D.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最终会得到49个氨基酸
16.【答案】BCD
【解析】A、短肽A、B、C形成的过程中共去掉3个苯丙氨酸(C9H11NO2),这需要断裂5个肽键,消耗5个水分子,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第17、31和32位3个苯丙氨酸(C9H11NO2),此过程共需要断裂5个肽键(分别位于16和17号之间、17和18号之间、30和31号之间、31位和32号之间、32位和33号之间)、消耗5个水分子,每个苯丙氨酸含有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含有1个氧原子,所以短肽A、B、C比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2×3-5=1个,B正确;
C、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位为苯丙氨酸,C正确;
D、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该四十九肽用蛋白外切酶处理,最终可得到49个氨基酸,D正确。
17.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下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有( )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17.【答案】BCD
【解析】A、由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基因型为aaB_I_表现为红色,aabbI_表现为蓝色,_ _ _ _ii表现为白色。杂交组合甲×乙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理根据乙、丙杂交结果,也说明相关的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2中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和aaBBII。
若用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bbii)与F2中的白色花个体测交,则后代花色全为白色,无法判断其基因型,A错误;
B、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
D、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的子一代的表型比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花(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D正确。
18.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分子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18.【答案】BC
【解析】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
B、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
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19.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于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19.【答案】CD
【解析】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趋向m点,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p点,C错误;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即m点,D错误。
20.小鼠胚胎干细胞经定向诱导可获得多种功能细胞,制备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获得更多的囊胚,采用激素注射促进雄鼠产生更多的精子
B.细胞a和细胞b内含有的核基因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
C.用胰蛋白酶将细胞a的膜蛋白消化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
D.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出的各种细胞都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0.【答案】ABC
【解析】A、哺乳动物进行体外受精时很容易获得大量精子,因为自然状态下雄性哺乳动物产生的精子数量就很多,不容易大量获取的是卵细胞,因而通常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处理雌性哺乳动物,使其一次性产生更多的卵细胞,来培养更多的胚胎,A项错误;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细胞a和细胞b内含有的核基因相同,B项错误;
C、细胞培养过程中分散细胞时,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组织,分散得到单细胞悬液,不是破坏了细胞的膜蛋白,而仅仅是分解掉细胞间的黏连蛋白,C项错误;
D、动物细胞的培养需要使用CO2培养箱,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5 分。
21.早期地球大气中的O2浓度很低,大约到了3.5亿年前,大气中的O2浓度显著增加,CO2浓度明显下降。现在大气中的CO2浓度约为390 μml·ml-1,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是一种催化CO2固定的酶,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催化效率低。有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CO2浓缩机制,极大地提高了Rubisc所在局部空间位置的CO2浓度,促进了CO2的固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真核细胞叶绿体中,在Rubisc的催化下,CO2被固定形成__________,进而被还原生成糖类,此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中。
(2)海水中的无机碳主要以CO2和HCO eq \\al(-,3)两种形式存在,水体中CO2浓度低、扩散速度慢,有些藻类具有下图1所示的无机碳浓缩过程。图中HCO eq \\al(-,3)浓度最高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细胞外”或“细胞质基质”或“叶绿体”),可为图示过程提供ATP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
(3)某些植物还有另一种CO2浓缩机制,部分过程见下图2。在叶肉细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可将HCO eq \\al(-,3)转化为有机物,该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进入相邻的维管束鞘细胞释放CO2,提高了Rubisc附近的CO2浓度。
①由这种CO2浓缩机制可以推测,PEPC与无机碳的亲和力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Rubisc。
②图2所示的物质中,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提供的是__________。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填“吸能反应”或“放能反应”)。
③若要通过实验验证某植物在上述CO2浓缩机制中碳的转变过程及相应场所,可以使用__________技术。
(4)通过转基因技术或蛋白质工程技术,可能进一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以下研究思路合理的有________(多选)。
A.改造植物的HCO eq \\al(-,3)转运蛋白基因,增强HCO eq \\al(-,3)的运输能力
B.改造植物的PEPC基因,抑制OAA的合成
C.改造植物的Rubisc基因,增强CO2的固定能力
D.将CO2浓缩机制的相关基因转入不具备此机制的植物
21.【答案】
(1)三碳化合物 叶绿体基质
(2)叶绿体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3)①高于 ②NADPH和ATP 吸能反应 ③同位素标记
(4)ACD
【解析】 (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进而被还原生成糖类,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图中HCO eq \\al(-,3)的运输为消耗ATP的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HCO eq \\al(-,3)的运输方向为细胞外→细胞质基质→叶绿体,故叶绿体中HCO eq \\al(-,3)浓度最高。图中消耗ATP的过程有主动运输和暗反应(卡尔文循环),前者需要的ATP主要由细胞呼吸提供,后者需要的ATP一般由光反应提供。
(3)①在叶肉细胞叶绿体中,PEPC催化PEP与HCO eq \\al(-,3)反应生成OAA,OAA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成Mal,Mal进入维管束鞘细胞释放CO2,提高了Rubisc附近的CO2浓度,促进了CO2的固定,这说明PEPC与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Rubisc。②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图中Pyr转变为PEP的过程消耗ATP,属于吸能反应。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CO2中的C元素可以追踪CO2浓缩机制中碳的转变过程及相应场所。
(4)改造植物的HCO eq \\al(-,3)转运蛋白基因,增强HCO eq \\al(-,3)的运输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A符合题意;改造植物的PEPC基因,抑制OAA的合成,不利于最终二氧化碳的生成,不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B不符合题意;改造植物的Rubisc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C符合题意;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不具备此机制的植物中,可提高该植物暗反应所需的CO2的浓度,D符合题意。
22.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根据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预测: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22.【答案】
(1)①让该只雄果蝇与正常纯种雌果蝇杂交得F1
②F1雌雄个体互相交配(或F1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交配)得F2 ③统计F2中雄果蝇所占比例(或统计F2中雌雄果蝇比例) (2)①F2中雄果蝇占 eq \f(1,3)(或F2中雌∶雄=2∶1) ②F2中雄果蝇占的比例介于 eq \f(1,3)至 eq \f(1,2)之间(或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③F2中雄果蝇占 eq \f(1,2)(或F2中雌∶雄=1∶1)
23.尿酸是人和猿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人体内的嘌呤80%来源于自身代谢,还有20%来源于食物,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成人男性血尿酸正常值为149~416μml/L。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时,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自身代谢产生的嘌呤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的分解。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__________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增加________的摄入,以增加尿酸排泄。
(2)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内环境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导致____________,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出现尿毒症。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3)除人和猿类外,其他哺乳动物的尿酸可在尿酸酶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为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研究人员分3组进行相关实验,并测定血清中的尿酸、肌酐(一种反映肾功能的代谢废物)等指标。实验分组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A组的作用是为了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氧嗪酸是一种尿酸酶抑制剂。实验结果表明氧嗪酸有助于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其导致大鼠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腺嘌呤也能导致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升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____________。
23.【答案】
(1)核酸 高嘌呤食物 水 (2)肾功能衰竭 不属于 (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氧嗪酸抑制了尿酸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的量减少,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腺嘌呤灌胃处理使大鼠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解析】(1)DNA和RNA中含有腺嘌呤和鸟嘌呤,推测DNA和RNA降解可产生嘌呤,据题意可知,高尿酸患者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同时多喝水促进尿酸通过肾脏排出。
(2)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痛风,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出现尿毒症;高尿酸导致肾脏损伤,肾脏损伤又影响尿酸排出,进一步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因此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3)实验中实验组中的氧嗪酸、腺嘌呤均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因此A组为对照组,目的是排除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嗪酸与腺嘌呤相比,建立了更加稳定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B组大鼠10天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20天测得的肌酐水平出现升高,说明氧嗪酸先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影响肾功能,因此氧嗪酸做为一种尿酸酶抑制剂,抑制了尿酸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的量减少,使血尿酸水平升高。③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C组大鼠10天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0天测得的尿酸水平才出现升高,说明腺嘌呤先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引起尿酸水平升高。因此腺嘌呤灌胃处理导致大鼠肾脏损伤,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24.科学家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揭示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机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多种激素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根据图示判断影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水稻的基因组可知水稻能控制合成11种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科学家分别利用转基因技术超表达每一种CKX,发现这些水稻的表型均符合细胞分裂素缺少的特征,但不同的CKX转基因水稻表型仍然差异较大,从酶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A基因可能是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关键基因,进而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敲除A基因的水稻突变体,继续进行实验。
①上表中的检测指标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1与a2的关系为__________,进而说明A基因是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关键基因。
(4)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为了促进根系快速生长,根据上图分析是否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答案】
(1)生长素的含量、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含量、细胞分裂素的含量 (2)每一种CKX催化的底物有所不同(或酶的活性有差别) (3)根的平均长度 a1小于a2
(4)不需要,因为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水稻根系的生长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生长素含量上升会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合成,当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后,也会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合成,进而(负)反馈调节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所以影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因素有生长素的含量、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含量、细胞分裂素的含量。
(2)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含量增加,会降解细胞分裂素,导致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下降,科学家分别利用转基因技术超表达每一种CKX,发现这些水稻的表型均符合细胞分裂素缺少的特征,但是不同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不同,导致降解细胞分裂素的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的CKX转基因水稻表型仍然差异较大,也可能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CKX催化的底物有所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基因水稻的表型差异较大。
(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A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根的平均长度,即上表中的检测指标应为根的平均长度。
②A基因可能是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关键基因,A基因敲除的水稻突变体为实验组,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A基因敲除后,水稻根会产生过多的细胞分裂素,抑制根系的生长,故水稻根的平均长度应短于2组普通水稻,即a1小于a2。
(4)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为了促进根系快速生长,不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因为据图分析可知,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水稻根系的生长。
25.红曲霉合成的红曲色素是可食用的天然色素,具有防腐、降脂等功能。研究者进行了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红色素的含量测定实验,流程如下:
eq \x(\a\al(培养基,制备))→ eq \x(\a\al(菌种,活化))→ eq \x(\a\al(液体,发酵))→ eq \x(\a\al(菌丝体,制备))→ eq \x(\a\al(红曲色,素提取))→ eq \x(\a\al(红色素含,量测定))
(1)取红曲霉菌种斜面,加适量________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并培养,解除休眠获得________菌种。经液体发酵,收集红曲霉菌丝体,红曲霉菌丝体与70%乙醇溶液混合,经浸提、________,获得的上清液即为红曲色素提取液。为进一步提高红曲色素得率,可将红曲霉细胞进行________处理。
(2)红曲色素包括红色素、黄色素和橙黄色素等,红色素在390 nm、420 nm和505 nm波长处均有较大吸收峰。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红曲色素提取液甲的红色素含量时,通常选用505 nm波长测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时需用_________________作空白对照。
(3)生产上提取红曲色素后的残渣,经________处理后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有机肥,这属于废弃物的无害化和________处理。
25.【答案】
(1)无菌水 活化 离心 破碎 (2)其它色素对该波长光的吸收相对较少,干扰相对较小 70%乙醇溶液 (3)灭菌 资源化
【解析】(1)防止污染,洗菌苔可加适量的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并培养,解除休眠获得活化菌种。红曲霉菌丝体与70%乙醇溶液混合,经浸提、离心,获得的上清液即为红曲色素提取液。为进一步提高红曲色素得率,可将红曲霉细胞进行破碎处理,使细胞内的红曲色素释放出来。
(2)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红曲色素提取液甲的红色素含量时,通常选用505 nm波长测定的原因是其它色素对该波长光的吸收相对较少,干扰相对较小。由于提取红曲色素是用的70%乙醇溶液,故测定时需用70%乙醇溶液作空白对照。
(3)生产上提取红曲色素后的残渣,经灭菌处理残渣后,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有机肥,这属于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
分组
处理
处理时间
肌酐(μml/L)
尿酸(μml/L)
A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
10天
29.5
78.5
20天
39.4
71.9
B
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灌胃
10天
28.5
114.3
20天
48.9
145.4
C
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腺嘌呤灌胃
10天
57.9
79.6
20天
86.4
95.4
组别
水稻种类
检测指标
1
水稻突变体
a1
2
普通水稻(野生型)
a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模拟卷05-【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文件包含模拟卷05解析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模拟卷05考试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模拟卷05参考答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模拟卷05-【冲刺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广东专用),文件包含模拟卷05解析版docx、模拟卷05考试版docx、模拟卷05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模拟卷05-【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5解析版-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黄金卷05考试版-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黄金卷05参考答案-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